高中作文网

区域规划方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7 栏目:写作范文

区域规划方案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片区土地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片区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中,而对于片区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的排水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开发过程中局部地块积水受淹时才针对性的采取排水措施。由于没有系统性、全局性的对整个片区开发过程中的排水体系进行规划设计,一旦突降暴雨,短时间内难以采取有效的排水应急措施,因排水不畅易造成片区内场地或基坑以及片区外周边区域的内涝受淹,影响片区开发进度计划,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和解决片区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的排水问题,对保障片区及周边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有效推进片区的开发计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国内对于片区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排水问题的专项方案研究较少,大多是施工单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针对局部涉及的排水问题编制的应急预案或抢险措施。本文根据具体工程实例来分析和确定项目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排水具体问题,并结合片区开发计划对排水专项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分析和提出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排水问题,结合片区开发计划,对排水专项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解决上述排水问题,以保障片区及周边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有效推进片区的开发计划。

3分析过程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区开发建设项目,根据规划拟将现状约6km2的区域进行土地平整开发,土地一期开发完成后的场平高程为2、4m(黄基,下同)。区内现状主要为鱼塘,塘底高程为-1、5~-3、5m,其余部分为农田,地面高程-0、3~-0、9m;局部为建筑场地,地面已经填高或硬化。整个场地地势平坦低洼,水网交错,幸福河位于场地北端,横贯整个片区场地,是场地内的主河道。鉴于珠海市其他区域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突发性的场地内涝水淹灾害,连片区外的区域也受到影响,暴雨汇集的涝水难以及时排出而受淹。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片区开发建设的进度和周边区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项目建设单位吸取上述经验,从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开始,就高度重视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的场地排水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排水专项方案的规划设计。

3、1确定排水影响区域

研究本项目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排水问题时,必须先了解片区的水系概况及准确界定排水影响区域。根据片区水系分布特点和地形条件,结合相关的雨水管网工程规划和现状情况,综合确定出受区土地开发影响的排水区域。区外侧东边湖心路与友谊河所夹区域,因道路高程较高,截断了与区河渠、鱼塘、农田与友谊河的水力联系,可独立自成排区,不纳入本项目的影响范围内。区外侧南边白藤山,现状山体南侧排区涝水向山体南边的河道排泄,山体北侧及其与区之间排区涝水主要向红旗运河排泄,整个排区的水力联系现状基本与区分离。白藤山北翼与区之间区域内部分老城镇由于地势低洼、雨水管渠破旧、排水路径长等原因,经常发生水浸内涝灾害。为了解决该区域的涝水排泄问题,规划通过建设一条专用的排洪暗渠将白藤山北翼与区之间区域的涝水排至幸福河。因此该区域一并纳入本项目的影响范围内。区西侧目前有两条河渠,一条为幸福河支渠,南北走向,被幸福河从中部一分为二,最北端出口现状与鸡啼门水道阻断,最南端至红旗镇藤山二路,根据规划,幸福河南侧的幸福河支渠将被填埋,北侧的幸福河支渠将与鸡啼门水道打通,并新建白藤2#水闸。另一条河为红旗运河,南北走向,北端出口通过沙头水(船)闸与鸡啼门水道相连,是规划B片区的主要外排出口,南端与红灯河相连。从幸福河支渠至红旗运河之间的区域纳入本项目的影响范围内。区北侧为鸡啼门水道与幸福河所夹区域,区内分布有若干小泵站负责雨水抽排,部分外排至鸡啼门水道,部分内排至幸福河。由于区开发导致区内蓄容锐减及幸福河两侧现状排水体系被破坏,该区域纳入本项目的影响范围内。综上所述,本项目区及周边排水区域影响范围为北至小林联围鸡啼门堤防,南至红旗镇,西至红旗运河,东至湖心路,集雨面积约为13km2(见图1)。

3、2分析主要排水问题现状

区地势低洼,近期允许最高蓄涝水位为1、1m,在正常水位0、6m的基础上,区内河渠的调蓄水深为0、5m。按照片区各标段的建设内容及分界范围,先由Ⅰ标段对场地内区域进行填土整平。在Ⅰ标填土施工期间,整个片区内幸福河以南的现状水系和鱼塘全部被填埋,针对区及周边排水区域影响范围,经分析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白藤山北翼与区之间区域的涝水排泄出路。本区域辖地内部分老城镇地势低洼、雨水管渠破旧、排水路径较长。区场地填高平整后,本区域所有排向区主排渠的水系通道均被截断,形成局部低洼地带,将经常发生水浸内涝灾害。因此,场地填筑时需要规划好本区域的排水通道。(2)现状情况下,幸福河连通友谊河和红旗运河,由于外河道水位涨落差异,导致幸福河水流呈双向变化。当区填高后,为不加重幸福河的排水负担,提高排水效果,需采取节制措施,截断友谊河、红旗运河流入幸福河的涝水,将整个排水区域形成一个封闭的排区,再将排区内汇集到幸福河的涝水外排至鸡啼门水道。(3)区内由于现有水系和鱼塘均被填埋,丧失滞蓄容积,降雨径流直接排入幸福河,导致幸福河水位迅速上涨,一旦涝水不能及时外排,将影响周边地区的排水。由于区位置不靠鸡啼门水道,现状幸福河支渠没有连通至鸡啼门水道,只能通过幸福河经红旗运河外排入鸡啼门水道,排水路径较长且红旗运河出口水闸规模较小,为了提高排水效率,必须打通区与外部鸡啼门水道的直接水力联系,并辅以抽排措施,及时排除涝水。上述三个问题,作为片区内主要起调蓄功能和排泄通道的幸福河则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导致幸福河水位雍高上涨,存在倒灌淹没片区内场地和周边区域的潜在风险。

3、3拟定排水总体规划方案

针对上述分析确定的区土地一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排水问题,拟定的排水规划方案布局如下:(1)根据白藤山北翼与区之间区域现状情况,规划拟结合市政道路新建一条排洪暗渠,作为本区域涝水的专用排泄通道,以解决该区域的涝水出路问题。(2)幸福河两端新建节制闸,使片区形成封闭区。在片区内水位高于外水位时开启闸门,将涝水排至友谊河和红旗运河,再由各自的出口水闸排入外河;内水位低于外水位时关闭闸门,截断友谊河、红旗运河流入幸福河的涝水,仅抽排片区内的涝水;(3)在位于鸡啼门水道的鸡啼门堤防上新建外排泵站,与幸福河两端的节制闸联合调度运用,采用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排涝方式,一旦外水位高于内河水位,关闭水闸,开启泵站将排区内汇集到幸福河的涝水抽排至鸡啼门水道,迅速降低幸福河水位,避免因幸福河水位雍高上涨而倒灌淹没片区内场地和周边区域。根据上述总的排水方案布局,确定区排水工程的基本方案为:在幸福河两端新建节制闸,在幸福河支渠穿鸡啼门堤防处新建外排泵站,其中幸福河东北端节制闸(入友谊河河口处)可结合规划拟建的白藤3#闸一并实施,幸福河西南端节制闸(入红旗运河河口处)为新建幸福河1#节制闸。外排泵站(幸福河支渠穿鸡啼门堤防处)可结合规划拟建的白藤2#闸一并实施,采用闸站一体的布置形式(见图2)。

3、4场地内部临时排水方案

拟定的排水总体规划方案是保障片区内汇集至幸福河的涝水能顺利外排至鸡啼门水道的重要工程措施。随着场地开发填土的进行,场地内现有沟渠将逐步填埋,如何保证片区内产生的涝水能及时有效的汇集到幸福河,是场地开发临时排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区场地内现状水网分布情况,结合Ⅰ标场地和道路填筑方案、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场地内临时排水布置总的基本原则是:沿场地填土区四周修建截水沟,截流填土区内的雨水,避免外排至周边低洼地,增加低洼地的排水负担;同时疏通和新建内部排水主干渠并与周边截水沟及现状沟渠连通,形成一个有效的排水系统,将场地内的雨水及时收集排至幸福河,再通过区近期排涝方案中拟建的水闸和排涝泵站,外排至鸡啼门水道。根据场地开发顺序,先开发中兴路以东至湖心路之间的区域,以不影响道路的填筑为原则布置临时排水沟渠;后开发中兴路以西至双湖路之间的区域,区域内以利用现状水系、尽量不影响平华大道和白藤七路的建设为基本原则布置临时排水沟渠。综上所述,场地临时排水布置方案:沿白藤七路、白藤四路设置纵向截(排)水沟,沿双湖路、幸福一路设置横向截(排)水沟,加上场地西北侧的幸福河,沿场地四周将场地内的水分片截流,利用场地内现状沟渠和部分新开的横向支沟将截流的场地内的涝水排入幸福河。片区内现有的沟渠和泵站在填埋之前宜尽量利用以发挥排水作用。待后期新建的白藤河排洪渠、幸福二路北侧排洪渠建设完毕具备通水条件,相关雨水管网工程建设完毕后,即可废除场地临时排水方案中布置的排水沟渠,并按要求回填至相应标高。

3、5方案总述

根据区现状水系特点,首先研究确定相应的排水影响区域,然后深入分析排水影响区域内因片区土地一期开发存在的主要排水问题,进而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结合片区相关工程规划成果,合理规划排水工程的方案布局。该方案的实施,能系统有效地解决上述排水问题,以保障片区及周边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有效推进片区的开发计划。规划的排水工程总体方案是保障片区内汇集至幸福河的涝水能顺利外排至鸡啼门水道的重要工程措施。随着场地一期开发填土的进行,场地内现有沟渠将逐步填埋,为保证片区内产生的涝水能及时有效的汇集到幸福河,在开发过程中尚需分片修建临时截排水沟,与周边的排水沟渠连通,形成一个有效的排水体系,将场地内的涝水及时收集排至幸福河,再通过排水工程方案中拟建的水闸和泵站的联合调度,外排至鸡啼门水道。

4结语

区域规划方案篇2

论文摘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对决策者存在着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以及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对策措施来降低。

1前言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在这部法律中明确了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过去只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对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HJ/TI30_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水利部的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出了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在规划阶段识别出流域综合规划存在的不足,预测和评价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这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预防措施。然而,流域综合规划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导致流域综合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评价过程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就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2、1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流域综合规划中各专项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方案只是初步确定了流域内各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每个单项规划中可能会有数种规划方案,这需要在具体的各专项规划中根据流域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规划方案。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这一阶段无法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案,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工程等级的不确定。流域综合规划方案中的工程等级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但是如果在规划期内,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等级就有可能变得过高或者过低,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的等级。

2、2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2、2、1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在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估流域综合方案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2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各专业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评价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实施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涉及到环境、城建、国土、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的规划,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准确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2、2、3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空问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AreGIS来完成的。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问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问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易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2、3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综合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首先是规划多种方案选择引起的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图1所示,在综合规划方案中确定了对某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该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分分别为保护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工业用水区,其水质保护目标划分为I、Ⅱ、Ⅲ类,同时水电开发三种开发方案正好在不同水功能区范围内,因此河段开发可能存在图中的三种情景,情景1、2、3分别会对河流的三种水功能区水体产生影响。

其次,工程等级的调整、开发方式(如引水式、坝后式等发电)的变更也会改变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等级的工程和不同的开发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

3不确定的特点及对决策者的影响

由上可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任何一个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普遍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尤其是评价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不确定信息主要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低精度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模糊的结论。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一和二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方案一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方案二的2倍”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降低不确定性的对策

4、1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情景分析法可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等。

4、2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开展公众参与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区的相关部门了解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和补充。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和民间环保团体,还要特别重视流域内环境保护、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时问上,公众参与要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4、3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还要包括规划、环境、社会、经济、林业、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仅依靠评价单位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得十分完美。需要评价单位能够积极挖掘社会力量,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区有关环保、生态、农业、林业、文物、旅游、国土资源等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以多方协作的方式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开展评价工作,才能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避免由单方完成评价工作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区域规划方案篇3

一、石羊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分析

1、政治意愿是前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特别是民勤生态问题。总理曾先后八次批示,决不能让石羊河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既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大的资源倾斜和政策导向空间,又为问题的解决设置了必须达到的目标和不可逾越的底线。因此,石羊河流域水权制度必须以此为前提进行建设。

2、区域水量分配方案是依据。《石羊河流域初步水利规划》(1990)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2006)中的水量分配方案都具有双重作用,一是作为手段依据,即通过水资源分配方案,划定各行政区域用水边界,借助权利的边界功能,实现超采水量的压缩;二是作为目标依据,即为了落实水资源分配方案,真正发挥分配方案的权利边界功能,规划了一系列配套工程以实现水量分配由“虚”到“实”的转化。因此,在水权制度建设中,区域水量分配方案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目标依据,需要借助综合规划实现“量”到“权”的转化。

3、利益调整是核心。《石羊河流域初步水利规划》(1990)、《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及2005-2006年度水量调度实施计划》(2005)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2006),都是通过对现有用水量的限制和压缩来实现全流域水量的可持续利用,必然涉及到利益调整和由此引发的改革成本问题。如不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过高的改革成本必将阻碍甚至阻挡水权制度的建设。因此,如何合理、公平地化解利益调整所引发的巨大改革成本,是石羊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核心。

4、国家补偿是保障。石羊河流域水权建设中利益调整主要体现为对农业用水以及相应的农民利益的一种调整。在2005年《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及2005-2006年度水量调度实施计划》中,6亿立方米超采水量的压缩主要通过压缩农业用水而实现。压缩农业用水的目的是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受益的是全流域、全甘肃甚至是全国。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人,理应承担这份职责。因此,国家补偿,即国家支付改革成本是石羊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的保障。

5、工程建设和计量设施是支撑。《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2006)规定了较多的配套工程。这些配套工程主要发挥着落实水权权利边界的作用,而非仅仅减少水量消耗的作用。同时,石羊河流域非常注重水计量工作的管理,并开创了地下水智能计量监督体系。这些计量监测设施主要发挥着维护权利边界的作用。因此,工程计量设施是实现石羊河流域初始水量分配由“量”到“权”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6、农民初始水权配置是基石。农民初始水权配置是石羊河流域提高灌区管理效率的一种自然选择。这一自然发展过程透视出农民初始水权配置在石羊河流域水权建设中的基石作用。作为一种实际使用权,农民用水意识和模式,决定区域、流域的实际用水规模和效率;作为一种个体使用权,农民权利义务的设置与履行,决定区域、流域的用水秩序和规则;作为一种用益使用权,农民受益与受损边界的确立,是维护农民权益,保证流域利益共赢的基准。

二、石羊河水权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方案)衔接机制缺乏。石羊河流域规划(方案)之间缺乏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全流域的规划(方案)之间缺乏衔接;二是流域规划与行政区域规划之间缺乏衔接。由于不同时间、不同效力之间的规划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衔接机制,不仅造成了水权制度建设工作的混乱、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威严,而且严重干扰了水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

2、制度建设薄弱。石羊河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发挥了水量分配方案在水权制度建设中的基础作用,重视了工程配套设施在落实水权权利边界中的支撑作用,但没有认识到制度建设在水权建设中重要意义。这些制度对于维护规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的权威,保障规划、方案顺利实施,实现水量权利转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区域规划方案篇4

Abstract: The land use planning of Tieling city has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The current Tieling City Environmental Noise Applicable Districting Plan is not applicable、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applicable area of Tielling Old Area is redistri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ity Regional Environmental Noise Applicable Area Districting、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Tieling City Environmental Noise Applicable Districting Pla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districting、

关键词: 环境噪声适用区域;噪声防治;用地规划;重新划分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noise applicable area;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ise;land use planning;redrawing

中图分类号:TB5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76-02

0 引言

铁岭市老城区现行的《铁岭市城区环境噪声适用区域划分方案》为1992年编制完成,并于1993年开始实施。铁岭市老城区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虽城区范围变化不大,但城区内及各噪声区划单元内的结构特征、用地现状、用地规划等已发生很大变化,为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环境质量,应重新对铁岭市老城区的环境噪声适用区域进行划分。

2、2 划分方法 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划分方法进行。铁岭市老城区规划建设范围内无疗养区、高级宾馆区和别墅区,因此不划分0类标准适用区域。道路交通干线、铁路两侧的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的划分根据沿线建筑物的分布、高度及功能动态调整,因此暂不划分道路交通干线、铁路两侧的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

较为明显的是铁西工业区(“老”区划3类)内的各工业企业已逐渐停产关闭或搬至帽山、银州工业园区两工业园区内,目前铁西工业区近期规划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为主,环境噪声区划应划为2类;另外,帽山、银州工业园区“老”区划为2类,而目前应划为3类。

3 结语

与1993年相比,目前铁岭市老城区用地现状、用地规划变化较大,依据《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等相关资料,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划分的新的环境噪声适用区域,与1993年的环境噪声适用区域相比,相同类别区域仅为城区规划建设范围的24%,现有的《铁岭市城区环境噪声适用区域划分方案》已不适用目前铁岭市老城区环境噪声现状、噪声防治、用地现状、用地规划、结构特征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安静,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重新划分铁岭市老城区环境噪声适用区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匡阶、环境区划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1993,14(3):52-56、

区域规划方案篇5

[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1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目的和重点

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旅游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科学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规划内容概述;

②规划实施范围及其周边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③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⑤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⑥公众参与状况以及公众意见不予采纳的说明;

⑦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计划;

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工作要点

3、1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

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环境保护目标应以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根据国家、地方的“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等进行确定,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生物栖息地、生物资源(尤其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3、2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社会环境一般要采用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与流域综合规划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尽可能采用现有调查资料;对可能受重点工程影响的流域或区域,资料缺乏的,应进行补充监测和现场调查;对于规划中的已建工程,垃注意收集工程实施前、实施后及现有的资料数据,分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给出近年来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温、SS、pH、DO、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根据流域污染源情况选择特征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应重点进行特有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和陆生珍稀动植物的调查,以及自然保护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

3、3规划方案分析

3、3、1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自然因素:水文、泥沙、水温、水质、环境地质、局地气候;

·生态因素: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珍稀动物、珍稀植物、水土流失;

·社会因素:移民、土地利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群健康、社会经济。

根据规划方案的不同开发内容和流域的环境特征,进行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确定重点评价内容。

3、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流域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涉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它规划的协调性。

3、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3、4、1预测方法

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参照《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2006]11号)、《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3、4、2已建工程的回顾性评价

应重点分析回顾规划中已建水电工程等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所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4、3规划方案的影响分析

在对已建工程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

3、5公众参与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主要采取专家咨询和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意见征询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6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针对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对已建工程,着重提出补救措施,或予以调整的建议;

·对规划中的其他待建工程,应明确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应提出予以调整或替代的方案;

·减缓措施中,着重针对生态用水、低温水影响以及重要生物资源保护等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的措施;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计算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s时可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区域规划方案篇6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区域规划方案篇7

关键词:绿色;生态;工业区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19-02

一、项目概况

首钢主厂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西邻永定河,河西为门头沟区门城组团;南临莲石西路及永定河,河南为丰台区长辛店北区;东侧、北侧紧临石景山区八角及模式口社区;长安街延长线从用地中部穿过,海拔约180米的石景山位于主厂区东北角。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为首钢主厂区的规划范围,占地面积约8、56平方公里;项目规划范围主要为首钢工业区改造的启动区用地,西至古城南街,东至北京巴布科尔・威尔科克有限公司西边界,南至莲石西路,北至体育场南路及路北首钢权属用地,占地面积约125、81公顷。

自1919年成立至今,首钢见证了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了昔日北京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落实奥运行动规划等方面的客观要求,首钢将于2010年全面停产。这片土地上,城市建设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区域更新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战略以及生态环境修复、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城市景观重塑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二、主厂区概念规划

1、产业研究

首先,由于首钢主厂区用地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上,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同时主厂区位置又是北京西部发展带和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因此首钢工业区改造首先应着力发展能够代表首都北京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类型。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增长9%的整体目标,北京经济面临高端化、轻型化、集约化的新型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通过对现状中心城范围内金融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会展场所等功能区片分布的分析,首钢主厂区所在的长安街西轴线和中心城西部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同时,由于项目用地又是“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周边有五环路、六环路、阜石路、莲石西路、京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及规划地铁M1号线、S1号线、L3号线等轨道交通,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因此,本项目适合发展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北乃至全国的产业类型,形成包含金融商务、总部经济、新技术研发、博览会展、高端商业及部分行政办公等功能的规模较大、用地完整的综合办公区。

其次,首钢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是我国工业化阶段不可再生的历史记忆,具有较高的工业遗产价值。方案在充分挖掘首钢工业遗址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经济价值的基础上,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保护原则,一方面,积极响应市政府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发展的政策导向以及北京工业发展规划中“促进城区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型产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贯彻和落实石景山区政府“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的战略规划,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及工业主题的旅游休闲产业,形成大规模的以钢铁文化、工业设计、会展、旅游为主导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创造具有工业文化景观特质的城市休闲娱乐场所。

再次,首钢主厂区所在的石景山中部位于石景山区、丰台区及门头沟区的交汇处,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推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区域,目前项目周边已存在华侨城、翠城、万科青青等大型居住区。本项目应当发挥区域潜在的空间优势,承担完善区域交通、综合商业、休闲娱乐的职能,满足居民对城市综合服务设施的需求,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首钢地区是总体规划西部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开敞空间形态的重要节点,首钢工业区改造应按照“绿色北京”的目标提出生态文明的新要求,结合永定河两岸生态治理所形成的带状滨水空间,安排生态旅游、水岸休闲、水上娱乐等功能,建设滨水生态休闲区,推动区域水岸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对本项目作出如下定位:凭借长安街绝版区位优势,打造中心城西部最具品牌价值的,集综合办公、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与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新兴城市功能区。

规划理念

“绿色生态、传承振兴、协调发展”是本次主厂区概念规划的设计理念。一方面,规划充分利用场地特有的山水环境和景观资源,向区域内部全面引入绿色空间,使绿色、生态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入风貌保护、有机更新和开发建设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方案在传承工业遗产,使其融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及城市风貌的同时;通过对可开发地块的全面建设,振兴区域经济,创造新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地区;最后,方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布局、加强支撑系统规划,实现区域南北两侧、东西两端、土地利用与支撑系统、企业与城市的全面协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2、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了“山水-绿轴-四片-多核”的规划结构。石景山和永定河共同构成了区域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区域创建中心城范围内独特的山水城市形态奠定了物质基础;传统工业文明的纪念轴线和城市新兴功能区的振兴轴线为主厂区规划的主轴线,串联起各功能区及公共空间、绿化广场、景观节点、标志性建筑,形成整个主厂区由风貌保护向协调发展与产业振兴的时空转换;在产业研究的框架下,规划通盘考虑周边地区城市功能,结合支撑系统的规划,合理组织各功能区片的布局关系,形成综合办公与创意产业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为纽带、轨道交通站点为辐射、各种功能高度集约的新兴城市区域;在各个功能区片内部,方案通过设置均衡发展的多处核心空间,为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多点协同发展创造规划条件。

3、功能分区

现有规划中,首钢主厂区8、5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共包含七个功能区:行政中心、北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兼容功能:首钢总部研发区)、工业主题公园、中部的城市公共中心区(兼容功能:文化会展区)、东部的总部经济区(兼容功能:综合服务中心)、西南部旅游休闲区、东南部综合配套区。 本次规划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研究对主厂区的功能分区进行了梳理,将原规划七个功能区整合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使之既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又能够形成较大的用地规模和相对完整的用地形态,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创造生动有活力的城市区域。整合后的功能区主要包括:工业主题文化创意区、综合办公区、滨水生态休闲区及城市综合服务区。

方案根据首钢主厂区用地北部工业遗存比较集中的现状规划工业主题文化创意区,包括首钢焦铁公园及创意产业园区。方案一方面保留了该区域区现有的历史格局和工业风貌特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首钢工业遗址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经济价值,在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的基础上,对人文场所进行景观再造,对现状建筑和设备进行改造和创意利用,植入以钢铁工业文化为主题的观演、休闲、展示、体验等功能,形成特色鲜明、公共开敞、环境友好、功能多元、可持续经营的新概念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同时,方案依托首钢焦铁公园简洁硬朗、开阔恢弘的工业文明形象及独特的工业文化魅力,利用长安街及北辛安路的便利交通条件,在主题公园东侧安排以工业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北部集中设置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南部紧临长安街和地铁站点的位置设置工业主题会展中心,引导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国际、国内相关企业在此聚集,积极培育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工业营销等生产业,实现“工业制造”向“工业设计”的转变,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搭建平台。

区域规划方案篇8

1、1网格化的意义

在进行无线网络分析时,若以地市、区县等行政区为分析对象,仅能得到无线网络的整体情况,无法细致分析网络局部存在的问题;而以单个基站为分析对象,则仅能反应站点本身运行情况,无法说明区域性无线网络存在的问题,更无法为市场营销提供参考。为此,引入网格的概念,定义一个适中的分析区域,考察区域间、区域内的无线网络存在的问题,兼顾整体和局部的无线网络情况。在网格内进行更精确的规划、建设、优化工作,通过分析网格内的用户行为使网络建设更贴近市场需求,从网络角度为市场营销提供依据,使工程建设、规划、网优和市场部门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衔接,进一步保障网络建设的质量,提高资源投放准确率。

1、2网格划分依据

无线网络是无边界、常变化的,在进行网格界定时,主要考虑无线网络相对不变的属性,如无线环境、业务量、终端等,因此,将网格定义为具有相同无线环境与相同业务特点的相邻基站聚集而成的覆盖区域。网格划分后,物理网格的区域相对固定,而网格分析区域是对物理网格产生影响的基站小区所覆盖的区域,与网格关联的小区及其覆盖区域是可以动态变化的。网格划分依据及原则如下。(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尽可能地将同一类型的覆盖场景划分到一个网格内,例如住宅区、城中村、工业区、郊区等。(2)人口密集度和建筑群的整体性:在街道办划分的基础上,尽量按照独立社区或村庄等划分。(3)场景统一:同一网格只可归属于主城区、一般城区或城区外之一,不可跨规划区域,也不可跨区县(或镇)。(4)无线传播模型一致性:将相似无线传播环境的覆盖区域划分在同一网格内,可以更精确地给网格赋予传播模型,从而提高仿真效果。(5)区域业务特点一致:区域业务特点反应区域内用户的行为习惯,将相同业务特点的区域划分在同一网格内,有利于针对用户习惯进行网络资源配置和市场营销推广。(6)信号覆盖的连续性:同一网格只归属于同一BSC/RNC,考虑网络覆盖的连续性要求,确保网络切换成功率。(7)投诉区域的集中度:将投诉集中度高的区域划分到一个网格内,可以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8)与市场联动的便利性:参照市场部门的营销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便于市场部门实施网络分析部门提供的市场营销建议。在无线网络网格划分完成后,需将基站小区与网格进行关联,此步骤的关键点在于网格间边界小区的归属,小区关联原则如下:(1)小区根据覆盖范围、建设目的进行网格归属;(2)一个小区仅归属一个网格,使小区与网格一一对应;(3)根据网格划分依据,保证小区归属后产生的网格分析区域与网格划分的目的一致;(4)同一方向不同制式的小区,如GSM、DCS、TD-SCDMA等制式的小区,归属相同网格,使物理网格内不同制式的无线网络网格分析区域大致相同。网格划分可以理解成把一个复杂的实体模型分成若干简单的模型,而这些简单的个体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约束,构成整个结构。求解这些简单的个体,就能得到整体的变化趋势,网格划分越合理,分析结果便越清晰。

2分析体系

2、1总体思路分析

体系将面向无线网格的业务、覆盖、终端,从网络运行现状的角度出发,进行多网协同规划。首先,分析体系是面向网格的,也就是以网格为基本单位进行无线网络分析;其次,分析的对象是网格相对不变的属性,通过现网运行得到业务、覆盖和终端等数据;最后,无线网络分析是多网协同进行的,依据不同网络的运行现状进行相互分析。无线网络网格化分析体系分为4个层次,包括目的层、指标层(分析流程)、措施层以及方案层,体现了从问题提出、分析过程到解决方案的全过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表征和描述分析体系。其基本原则是:为目的引入指标,以指标考察网格,反应了分析体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建立的,分析体系围绕目的层进行指标层、措施层和方案层的构建。无线网络网格分析流程如下:明确无线网格分析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分析流程,通过流程判断需采取的措施,得出一系列网格建议,根据建议在网格内进行更精细的小区级分析和无线网络规划,以此设置网格建设方案,再按照评价方法对建设方案的各个需求进行等级排序。由此得出的网格规划结果包括网络类分析结果、市场类分析结果、网络建设方案三部分。其中,根据网络类分析结果进行网格内无线网络建设方案的设置,市场类分析结果则可作为市场部门业务推广、终端推广等市场营销的参考。网络建设方案的等级划分将按照网格措施、建设原因等进行加权评分,而各因素的权重则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设置,再根据工建、网优、网维、市场等部门对各建设需求重要性的评价,最终得出具有等级排序的建设需求池。可以看出,运用无线网络网格化分析体系进行规划工作的特点如下。(1)便于进行网格间的对比分析,确定优先建设的区域,实现资源重点投放。(2)进行网络间协同分析,根据区域业务特点,确定优先建设的网络,避免重复投资。(3)建设方案制定时,深入网格进行小区级分析,实现更为精细的无线网络规划。下面以“网络间业务平衡”为例,说明由目的制定指标、由指标决定措施的流程,即无线网络网格化体系的分析过程。

2、2网络间业务平衡

通过考察各网络的业务承载、终端驻留等数据,分析无线网络存在的问题,指导网络建设和终端推广。正常来说,在TD-SCDMA无线网络覆盖完善的区域,TD-SCDMA终端的数据业务大部分应该由TD-SCDMA网络承载,此时,只要TD-SCDMA终端占比高,就能对GSM网络数据业务起到分流作用。为此,引入驻流比、分流比等指标,考察网格的无线网络覆盖、终端推广等情况。

2、2、1驻流比分析流程驻流比反映的是TD-SCDMA无线网络的覆盖水平,与基站建设密切相关。低驻流比下发展3G业务,不仅会拖累2G网络,而且会影响用户体验,因此,驻流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多网协同的流量协同问题。在TD-SCDMA网络覆盖完善的情况下,TD-SCDMA终端的大部分数据业务应由TD-SCDMA网络承载,否则判断为网络覆盖存在问题,其计算见公式(1)。驻流比=TD终端的TD网络数据流量/(TD终端的TD网络数据流量+TD终端的GSM网络数据流量)(1)驻流比表示TD终端数据流量中,由TD网络承载的比例。它是解决TD网络覆盖问题的核心关键指标。通过按照各区域不同的覆盖要求,设置不同的驻流比要求,以便优先在重点区域建设覆盖完善的TD-SCDMA网络。驻流比的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驻流比目标值反映网格内TD-SCDMA网络覆盖至少要达到的水平,与网格内目前已建设的TD基站相关。通过与驻流比的目标值比较,判断网格内TD-SCDMA无线网络是否存在覆盖问题。在设置目标值时需考虑各网格TD-SCDMA网络覆盖要求的差异性,如按市区、县城、乡镇、农村等场景要求达到的规划覆盖目标、地市TD-SCDMA网络覆盖区内各网格的实际驻流比情况等。首先,通过根据不同区域的覆盖要求设置不同的阈值,优先保障重要区域;其次,按与目标的差值,优先解决覆盖问题最严重的网格,使全地市各网格的覆盖都能达到预定的水平。具体设置建议见表1。

2、2、2分流比分析流程分流比能够说明TG两网的数据业务平衡问题,即TD-SCDMA网络对GSM网络的数据流量负荷分担的情况,与TD终端密切相关,包括TD终端的数量和每TD终端的数据流量。从网络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同时提高TD-SCDMA网络覆盖区内每TD终端流量正常的网格的分流比。分流比计算见公式(2)。分流比=TD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TD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GSM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2)影响分流比的主要因素如下。(1)TD网络覆盖差,导致TD终端无法驻留TD网络。(2)TD终端数量少,导致TD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小。(3)每TD终端数据流量小,导致TD网络承载的数据流量小。通过考察各网格分流比的情况,为市场部门的3G业务、终端等推广活动提供建议,从而提高各网格的分流比,实现网络平衡发展。分流比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分流比合理值在正常网络覆盖水平下,一定数量的TD终端应使TD网络的分流比达到一定的水平,将其定义为分流比合理值。通过考察各网格的分流比合理值,判断网格内的TD网络覆盖水平和每TD终端数据流量是否合理,并优先提高TD网络覆盖、每TD终端流量均正常的网格分流比。其计算见公式(3)。分流比合理值=(TD终端数量×L×驻流比合理值)/GSM终端数量+TD终端数量×L(3)L:表示GSM终端更换为TD终端后,每终端流量应提高的比例,其计算见公式(4)。L=每TD终端数据流量/每GSM终端数据流量(4)参考现网运行数据,参数L的设置建议见表2。驻流比合理值:驻流比合理值表示在已建设一定数量的TD-SCDMA基站后驻流比应达到的水平。其计算见公式(5)。驻流比合理值=TD基站数量/(GSM基站数量×覆盖面积比值)×覆盖相当时驻流比(5)覆盖面积比值为达到与GSM相同覆盖水平需建设TD基站数量的比例,建议取值1、1;覆盖相当时驻流比建议取值75%。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分流比合理值与网络现状的联系更紧密,包括现有网络建设情况、现有终端数量情况、终端使用业务情况等。各网格的分流比合理值由TD基站建设比例、TD终端占比和参数L决定。分流比目标值结合市场部门在规划期内的TD终端推广计划,计算规划期末的TD终端占比情况,并以此确定网格的分流比目标值。通过考察与分流比目标值的差额,判断网格TD终端推广的需求迫切程度,即优先在分流比差额较大的网格进行TD终端推广。通过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TD终端推广额度,实现优先在重点区域进行数据业务分流。其计算见公式(6)。分流比目标值=(区域期末TD终端数量×L×驻流比目标值)/(区域期末GSM终端数量+区域期末TD终端数量×L)(6)从公式(6)可以看出,分流比目标值与市场部门TD终端推广计划的联系更紧密。不同的TD终端推广力度,将决定不同的分流比目标值。

3建设方案

3、1方案设置在完成网格分析体系中指标层和措施层的分析后,将分别得到网络类和市场类的分析结果。根据网络类分析结果设置建设方案,市场类分析结果则用于为市场部门营销活动提供参考。以上述“网络间业务平衡分析”为例,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3。按照网络类分析结果,在建设方案层进行更为细致的无线网络规划,体现网格内小区级的分析,得出无线网络的具体建设需求。一般将无线网络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规划、建设及优化。规划阶段重点在需求分析、方案设置及等级划分;建设阶段重点在站点解决方案的制定和主设备、配套设备建设模式的选择;优化阶段重点在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网络现有资源的正常运行,并使网络效益最大化。在进行需求分析时,针对各种网络问题,首先考虑通过天线调整(方向角、下倾角、高度等)、参数调整、功率调整等优化手段进行改善。在优化手段无明显效果时,再考虑采用其他解决方案。在进行方案设置时,针对网格存在的无线网络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根据ATU测试数据、MR统计数据、市场发展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信息进行补充分析,在更小范围内精确规划,确定具体建设方案,例如新建宏基站、扩容、建设底层站等建设的具置、实现方式等,并最终形成整体规划方案。精细规划需参考的数据和信息如下。(1)宏站需结合ATU测试数据、MR统计数据、数据流量统计数据等因素分析。(2)室内分布站需结合数据业务流量、新增覆盖区域等因素分析。(3)根据仿真结果对规划站点进行补充调整,并形成最终建设清单。

3、2需求等级评价在完成规划方案后,根据工程投资、建设难度、量化指标等情况,对方案中各个建设需求进行评价,从而能够在工程投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解决需求最为急迫的无线网络问题。评价方法根据规划方案中不同的建设类型,按照扩(减)容、2G新建站、TD新建站、新建底层站和市场联动等分别进行设置。针对评价对象的各自特点,分别评价容量、覆盖、质量和业务分流等因素的需求程度。需求等级评价示意如图3所示。在计算指标量化得分时,采用十分制的评分方式,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1)设定平均值或门限值为5分,与其进行对比,计算评价对象的指标得分。(2)设定满分时的指标值,与其进行对比,计算评价对象的指标得分。(3)设定零分时的指标值,与其进行对比,计算评价对象的指标得分。各指标得分的计算标准见表4。需求等级评价除了考虑指标得分外,还需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等级调整:根据站点的重要性设置等级下限,确保站点建设优先级。如省级重点考核的黑点、ATU测试区域内的站点、随物业建设同步跟进的时间受限的站点以及其他重要站点等。(2)工程建设:根据站点的工期满足情况、投资需求情况等,进行需求等级调整。如物业协调难度、物业协调进度、工程建设方案等。综上所述,最终形成的具有优先等级排序的建设需求池是在综合考虑了指标得分、等级调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后确定的。

4结束语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解除劳动聘用关系合同赔偿标准(精选2篇)
  • 下一篇:家装合同书(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