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一粒米变成饭,来的不容易!”吃饭要吃干净,不能浪费粮食。也经常听爷爷奶奶说以前的人吃不饱饭、饿肚子的故事,就觉得有点太不可si议了。而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住在城市、远离农村,从不缺衣少食,更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
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的时候,或许有人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而我想到的却是把双脚浸泡在稻田里,把功劳写在大地上,把稻香留给人们、解决一个国家14亿人吃饭问题的大功臣!他不是明星,而是我心中的巨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
5月22日下午,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袁隆平爷爷逝世的噩耗。看到新闻的那一刻,竟忍不住鼻头一酸,眼圈瞬间变红。我感到非常难过,德高望重的院士袁隆平爷爷还是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爷爷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曾说过:“搞研究的人就不怕失败,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研究。”他一直秉持着自己的理念,本该颐养天年的袁爷爷却依然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不忘初心,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视频回顾着袁隆平爷爷的生平事迹,袁爷爷还说过:“我有两个梦,一个梦就是高产、更高产,就是‘禾下乘凉梦’,这是真正做到的梦,在我们高产杂交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走出国门,覆盖全球,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看完袁爷爷的事迹,我非常震撼,感触颇深。91岁高龄的袁爷爷还在努力地去实现梦想,而正直年少的我们还以何理由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呢?
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数十亿中国人民心中的神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隆平爷爷我们会永远记得您,您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怀的大英雄。
历经岁月的长河,历史的风云,多少千古风流人物印在我的脑海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赤胆忠心的关羽,有赤壁怀古的苏轼······但我最崇拜的,是那用心灵演奏的人。
眼,不能看到时间的风景,但他不必看到世事的杂乱。耳,不能听到鸟儿清脆的鸣叫,但他不必听到喧闹的世界。即使身处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他也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的不公发起挑战。
我认为这不再是一段段普通的旋律,而是生命的真谛。
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一个用心灵来书写乐章的伟大的人,一个用乐章来激励人类的坚强不屈的人。他的乐章给我精神上的盛宴,心灵上的鼓励,他将永远地激励着我向前进。
在一间幽暗的小屋里,一位头发蓬乱的老者正坐在一架破烂的钢琴旁演奏。他那幽蓝的眼睛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如同深潭泉水一般。他那宽大的肩膀似乎能承担起一切力量,那样的坚实伟岸!他的指尖在黑白键上灵活地弹跳着,有时又会在琴键上留下重重的一击。他的琴声没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的温柔,没有“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悠闲,没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轻快,他的琴声带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思索。
他的乐曲如同巨大的浪花,激励着人们;他的乐曲如同擂响的战鼓,迎接着战斗;他的乐曲如同锋利的利剑,直刺邪恶的心脏。《命运交响曲》的那一剑,深深地打动了我:当命运的魔爪向我伸来时,我感到如暴风雨一样的音符直射我的胸膛;在雨势渐停的时候,我依旧惊心于刚才的雷电;在雨过天晴的时候,我的心又如平静的水面,偶尔会有一两颗石子在水面上跳舞。
在他精神的激励下,品格的引导下,音乐的熏陶中,我开始勇敢地面对艰难困苦。在考试的失败下,挫折如同寒石,但我会用心灵之火将他融化;在父母的责备中,委屈如同尖针,但我会用坚固的城墙将他抵挡;在比赛的失误后,懊悔如同火焰,但我会用冰凉的泉水将他化为平静。我在他的带领下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的山,迈过一道道的坎,坚毅不屈地走向胜利。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枳。”在中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的古代歌曲中,我们仿佛回到了当时。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荣归故里。而如今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已经在中西方分别拍成电影,但人物形象却有所不同。
中国版的花木兰电影主要宣扬了“孝”与“义”,在整部电影中赵薇主演的花木兰刻画出她对父亲的爱、对朋友的情、对匈奴人侵略中原的愤慨,那灰烟寥寥,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勇敢的花木兰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大将军,他宣扬的是中国的传统礼教“以孝为先,以德服人”,尽管其突破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从人物个性的刻画上,他仍然突出的是民族的气节、传统礼教的思想。
看完美国好来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后,我的体会完全不同,这里的花木兰调皮、搞笑,个性十足,让我的无比喜欢,这里的花木兰让我看到的不象传说中的英雄,更象生活中个性十足的朋友,他更接近于真实,看后让人感觉轻松,与中国传统思想没有太多的联系,他崇尚的是个性,他刻意宣扬的是人的个性解放,倡导突破一切束缚,以个人的能力取得成功的个人英雄主义。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分析《花木兰》,中国观众可能会对美国好来坞动画大片《花木兰》不太适应,觉得有些离谱。但是个人英雄主义也并不有损花木兰的形象,同样可以自圆其说。这也正是以西方人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思之处。中国版的花木兰电影对“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较以前也有较大的改进,也有许多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文化是多样性的,应该倡导和鼓励这种突破禁忌,大胆想象、发挥的做法,让中西方文化更多地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