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8 栏目:写作范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1

[关键词] 高职;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语文教育与语言应用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以便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又能成为适应秘书、文字编辑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更应该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既要有适度的理论知识要求,又要有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理论知识应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教学要规范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指导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从而推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结合着高职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普遍现象问题,提出了三点个人的看法:

一、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古代汉语课程的历史跨度长,其基本内容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与文言文作品选紧密结合是本课程讲授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不断调整与修订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经典文化修养。

1、坚持通论和作品相结合的讲授方式

在保证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通论的基础知识来指导文言文的赏析是重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经典的文言作品。

2、课堂讲授为主,课外辅导为辅,学生训练作为必要补充

古代汉语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相对其丰富的内容,仅112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深化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重点知识的讲授。同时,教师要开辟多种管道,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辅导。如:课外阅读指导,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课外专题兴趣小组等。 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古代汉语中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设计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作业训练形式有:模拟书法作品和国画、相关论文写作、古文注释、人物角色对话表演等。

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情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通论和文选俩个方面互相融合成几个大教学情景,如:汉字教学情景、词汇积累教学情景、古典文学赏析教学情景等,并在下面分别设置了多个小任务,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讨论)、启发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师主讲与学生互动相结合。这样进行教学以增加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学而致用的能力。

譬如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案例化的问题情境,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个关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然后结合学生的分析,教师进行案例的讲解。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譬如模拟教学法,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通过仿真课堂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技能训练。

三、加大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力度

课堂教学以理论课所学知识为基础,重点训练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大量实践练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使用和书写繁体字、识写甲金篆文的能力。并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古代汉语的专门工具书,把阅读古书和古代汉语专门知识结合起来,从古书中找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从方言中找活生生的词语和发音来印证音韵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练习他们解决古书阅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古典诗词吟诵训练,以校园建筑物、校园活动等身边的事为对象进行对联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即学即用的的创作能力。只有课堂讲授和课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建议可以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际的中小学汉字教学、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试讲汉字、文言文的篇目,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课堂去进行汉字和文言文教学学习和实践。还可以鼓励到提倡国学讲堂的机构进行实践,给小孩子进行国学的教育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励我们的古代汉语老师和未来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这门国学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娄辉、借鉴美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课堂教学方法的浅析[J]、教育论丛,2010(6)、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2

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从1958年之前,各高校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古代汉语课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定义。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自1958年的教育革新,广大教育学者开始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及具体内容做出了重新的定义,望能够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促使汉语教学成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自此以后,古代汉语教学革新过程中对其他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在古汉语教学当中便有了实质性的内容,其是以常用词、古汉语通论、文选三者有效综合为基本准则,同时将其作为古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促使古汉语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化。培养广大学生具备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性能可为今后的历史学、哲学、文学及文献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其中,历史学、文学、哲学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性展现,所以说,古代汉语教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古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古代汉语教学课堂应变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曾经出现很多次学习西方文化的现象,并且势头非常迅猛。曾经有人在对西方文化未进行正确科学分辨的基础上,随意模仿西方文化,弃中国传统文化于不顾。从节日习俗上来分析,在中国,很多人痴迷于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无论这些节日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随意拿来便进行模仿,致使传统文化遭到巨大的冷落,无人问津。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及迅猛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不断地回归,譬如:我国在2008年主办的奥运会开幕式当中,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优秀的四大发明、无数、中国吸取、皮影戏、古代音乐等,开场戏《击缶而歌》向全世界介绍了我国传统的贵宾迎接利礼仪,展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独特含义。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与以往的春节一样共同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这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学习汉语的巨大浪潮,随后,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相继创建起来,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目前的传统文化大环境当中,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将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走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行列。为此,高效教师要义不容辞的把古代汉语教学课堂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履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巨大义务与责任。

三、古代汉语教学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改变教师教学理念对学生实施正确引导

在以往的古汉语教学当中,教师只是将古汉语课程作为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一种工具,在目前的教学革新之后,教师需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下意识的引导学生。譬如,在论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综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去体会到古人为人处事、教育教人的高尚道德。对学生背诵古诗词上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同时可以综合中国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思想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到:“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仁义礼智信、真善美的发现是通过我们对古汉语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慢慢挖掘出来的,所以,在进行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非常关键。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古代汉语教师不可一如既往的采取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做到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教学实际情况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认真组织每一次的古汉语教学内容,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譬如: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将古文字、诗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真实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及加深学习印象,从而激发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古代汉语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91-01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开始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若仅强调专业素质,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显然已不合时宜。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古代汉语教学也应进行改革,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现状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还是一门文化教育传承课。古代汉语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古代汉语素养和阅读古文的技能等有着积极意义。然而,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繁富,仅通论部分就包含了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文体、古注、今译、句读、诗词曲律、工具书、古代文化常识等。要在有限教学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内容,几无可能。另外,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加强选修课、通识课,对古代汉语课非但不增加课时,反而还进行删减,致使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赶进度,很少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导致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教学成果很不理想。

2、教学方法落后

在教学方法上,当前,不少应用型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虽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结构,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知识获取的实践性,也使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化为泡影。

3、教学手段单调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相关视频、图片、实物等形象化教学手段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古代汉语这门本身就枯燥的课程显得更加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形体演变”时,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个象形字符,滔滔不绝地讲不同阶段汉字的形体特点、载体材料、发展变化等,缺少直观表现,学生很难理解或领悟汉语形体演变的过程。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求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改革。

1、合理规划课程内容,优选教学材料

(1)以通论为经、文选为纬

古代汉语内容丰富,在当前课时被大量压缩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应该以“通论”为经来指导文选的讲授和阅读,文选的教学要围绕通论中的知识点展开,不能仅仅局限在字词的翻译和文意的疏通上;以“文选”为纬来印证“通论”中的知识点,通论的教学要以文选为基础,不能让通论失去了语言材料的土壤,否则通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还要将通论中的知识点辐射到文选中去,以一个知识点带动一个面,提纲挈领。这样,经纬交错,循环往复,举一反三,从而达到相得益彰,协调有致的教学效果。

(2)优选教学材料,重视学生课外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等方面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精讲或略讲,从而将有限的教学时间落到实处。可以推荐一些趣味性强的古文材料让学生去阅读,这样即可以提高他们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弥补教材所选材料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2、更新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变讲授法单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为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重视知识获取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建立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置些有关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去解决,未尽事宜可以向老师求助。

3、充分利网络资源

当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古代汉语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国学网站”“语言文字网”等与古代汉语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电子文献的检索与阅览,培养他们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教学也给古代汉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增强了古代汉语的趣味性。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知识点和语料等内容可以通过 ppt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既可以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又达到了增强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4、适当增加地方性语料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服务地方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地区文化是古代汉语应当承担的任务。古代汉语作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工具自然要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充分利用古代典籍有关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材料,并将其纳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突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地方性,还有利于弘扬和宣传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古代汉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32-02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古书的注解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的系统讲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古代汉语课程的讲授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但是与此相反,古代汉语课程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要打破这种局面,真正使古代汉语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来,在学习和探究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模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院是河南省第二批示范型应用技术类人才高校,学校自办学以来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一直引导和鼓励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首要目标。古代汉语课程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近年来,笔者结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对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生毕业之后或从事中文教育工作,或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故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更注重学术性和研究性;而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侧重于培养具备突出的创意写作能力和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文化宣传或创意策划与写作等有关的工作,故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创意写作方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必须减少学术性、研究性的内容,降低内容的难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古代汉语课程总课时被压缩至80课时(两个学期),因此,古代汉语课程必须重新调整授课内容,适当降低课程的难度,调整理论内容的比重,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

汉字部分:重点讲解汉字“六书”、古今用字、汉字形体的演变三块内容,侧重培养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兼及汉字文化分析和介绍,使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内涵。

词汇部分:重点讲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本义与引申义、同义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古代汉语的词义,理解古今词义之间的发展与传承。

语法部分:重点讲解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帮助学生梳理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现象,提高语言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修辞部分:重点介绍合叙、连文、变文、倒文、委婉等古代汉语独有的辞格,提高学生欣赏古代语言的能力。

音韵部分:简单梳理古今语音演变的脉络,使学生了解古今语音的继承与发展;介绍古代的诗律,提升其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训诂部分:简单介绍古书注解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简单了解古书注解的作用及意义。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所谓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反向教学’,是通过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1]这种模式特点在于,教师不用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和理论,而是把讲授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课下观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的认知。笔者认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其一,可以解決课时严重不足的窘境。古代汉语课程难度较大,教师在较短的课时内,一味采用单向讲授的方式,会使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部分课程内容拍摄成微视频,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学生在课下可以反复学习,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辅导和课堂上的答疑,“翻转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果。”[2]教师可以把一些难度较低的内容的教学资料、参考资料和练习等上传至云课堂和微助教等平台,学生课下自学即可,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授课时间,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

其二,能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古代汉语课程如果采用单纯的课堂授课形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翻转课堂的实施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环节中来,增加了课堂的互动环节,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微视频中,教师把传统的呆板的知识点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课堂走进了ppt,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教师的独特的人格魅力,避免了传统视频给人的距离感。

其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的自觉性,在课下有一定的自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的能力,并能思考自己对问题存在的困难和疑问。在课堂上能与教师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参与程度较高,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但是并非古代汉语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适用于课程难度一般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学材料基本能够掌握和了解所学内容。例如,音韵部分的内容难度较大,不适用翻转课堂,而汉字部分可以采用,例如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20分钟左右的微课,简单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讲解汉字演变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给学生预留问题和辅助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教师随时在线上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最点评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拍摄出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师要充分设计好微视频的内容,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和生动形象的展示,而非简单的课堂情景的再现;其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要对课堂研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对课堂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随时将课堂讨论拉回主题,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高度配合教师的要求;第三,要有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措施。学习不能全靠学生的自觉,适当的激励和督促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控和评价措施,对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测评。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古代汉语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天下,教师可以将课堂教给学生,给学生事先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充分准备之后,分组以ppt的形式进行公开汇报或陈述,师生可以针对所讲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鞌之战》一文,文章出自《左传》,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生动,且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疏通文选文意,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通论知识和理论,分析文章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现象,进而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现象(古代战争文化、古代姓氏文化、交际文化)。教师可安排学生讲授1个学时(讲授内容由師生共同协商),讨论30分钟,小结15分钟。在授课的过程中,参与陈述的学生、听课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被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共同讨论,共同分析,课堂效果明显与以往不同。

创意写作方向开设的课程大多有剧本写作、小说写作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写作方向的特长,把情节生动的文章改变成电影或话剧剧本,由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师进行审核,审核成功的剧本甚至可以利用学院编导专业的优势,将剧本拍摄成视频,此举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促使学生积极查找文献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创意写作方向的培养目标。

4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古代汉语课程的考核往往是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试卷内容大体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于是,“学生形成了‘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弊病,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益于能力的提

升”[3]。要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古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必须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评价,而不是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才能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也才能真正考查教与学的真正效果。

4、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也可以理解为形成性评价,即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全班讨论、小组交流、阶段测验等形式,过程性考核将教学和学习融为一个整体,能够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出师生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让老师了解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学双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结合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古代汉语平时成绩的设定可以分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实践环节、课堂表现(全班讨论、小组交流)等环节进行考核和评价。

4、2终结性考核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手段,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知识记忆程度、贯通运用程度、评价创新程度,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学改进的有效方式”[4]。对于我院学生而言,期末考试要在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能力,简而言之,也就是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试卷中体现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比重应战40%—50%左右,体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比重占50%—60%左右。

在应用型本科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观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 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8、

[3] 汪银峰,周晓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9):181-187、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5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深入浅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22-01

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因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而感到自豪,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是我国人民的瑰宝,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古典文化的沿袭以及传承,各大高校开设的古汉语专业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我国古典文献。为了减少古汉语学习过中的枯燥和烦闷,古汉语的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深入”和“浅出”。

一、高校古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设立课程的意义

1、古汉语具有丰富的学习体系

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很多,因此古汉语的学习内容也十分丰富,整体体系可分为:语法、词汇、修辞、音韵、文字、古书注解以及训诂等内容[1]。这些丰富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我国古典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探讨,使其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

2、古汉语学习是进行古籍整理的需要

要想更好的开展古籍整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合格古文素养的工作者队伍,所以开展古汉语的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众多,人们对古籍的研究并不是十分的充分,为了更好的开展古籍的整理工作,更优质的继承我国众多的优秀古典文化,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古汉语的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3、研究我国各地方言需要开展古汉语的教学

目前人们使用的汉语是对古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很多词汇是对古汉语的继承,有些词汇是根据古汉语演变过来的,可以讲,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现代汉语的掌握和学习。在对当今方言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很多的方言源于古汉语,现今很多的方言可以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古典文集中查找到。在《红楼梦》中,曾有一句话,“下流的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还打起老婆来了。”这里的挺尸不是指直挺挺躺着的尸体,而是“睡觉”意思[2]。在现今社会中,很多人们对“挺尸”的理解也是直挺挺的尸体,而在四川人中,“挺尸”就是睡觉,是他们的方言之一。在其他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现今方言的踪迹,所以说,研究我国各地方言需要开展古汉语的教学。

二、在古汉语教学中的“深入”

1、在古汉语教学中“深入”的体现

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深入是指要使教学的工作深入到古汉语体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对古汉语有着全面的了解,能够勾画出古汉语的基本框架和面貌。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古汉语的正确知识体系,通过和现代语言比较研究,更好的分析古汉语的文言知识。

2、古汉语的教学要掌握比较教学

人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语法都是从古汉语体系中发展出来的,很多词汇是直接从古汉语传承过来的,所以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现代使用词汇和古汉语的比较。例如在先秦汉语中,“是”这个字是被运用为代词,没有进行判断的意思,而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表示为判断,是一种肯定的语气。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对古汉语的语言和现在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字词理解,使古汉语的教学工作获得良好的成绩。

3、需要构建丰满的知识结构

古汉语的教学需要讲究循序渐进,要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步骤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讲,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先从古汉语的文字入手,因为我国的文字多为表意,每个汉字的字形结构都与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字义的理解可以古汉语教学工作中的第一步。

在掌握文字后,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古汉语词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已学文字的本意为基础,掌握词汇的引申方式,争取对古汉语的词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掌握,方便学生对古文的阅读。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习古汉语的音韵以及语法知识,解除学生学习古汉语的障碍,使古汉语的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三、教师在古汉语教学中的“浅出”

1、古汉语的教学要“浅出”

整体来讲,古汉语的学习过程相对其他的课程来讲要更为枯燥和晦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生产低沉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浅出”,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讲授古汉语知识的过程中传授其他相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举一些让学生容易明白的例子,教学氛围更为趣味化,讲授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问题。

2、教师运用新兴媒体增强教学的趣味

前文说过,古汉语的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讲更为枯燥,所以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使用现在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学习的趣味。新媒体可以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在古汉语的学习中,很多器物名称的文字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字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兴媒体对这些文字进行趣味化的处理,找出文字相对应的器物图片,将文字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这些器物名称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字的理解。

3、注重教W例子的通俗性

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例句一些通俗浅显的例子对古汉语的知识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请”有两种用法,请对方做什么事情和请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事情[3]。可以看出,第一种意思是现在人们使用的意思,第二中的意思主要用于古汉语中,这样的用法较为有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有着深刻的记忆,可以加深学习效果。

结论: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深入的体系构造,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汉语学习基础,同时要对学生学习古汉语有着逐渐深入的计划,让学生先从文字的基础掌握开始,逐渐学习古汉语的其他知识。同时,在古汉语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减少学习的枯燥感可以进行“浅出”,用新兴媒体增强教学的趣味,用通俗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古汉语的掌握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亮、试论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3:81-84、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6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 激趣

古代汉语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语言工具课,更是文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和相关专业学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1]。利用构建主义理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兴趣,更好达到古代汉语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分三部分谈谈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思考。

一、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它始终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爱学、不易学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许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这一问题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这些思考有从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方面探讨的,如王洪涌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改革探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肖瑜的《创新型古代汉语课教学刍议》(《广西大学学报》2007、2);有从教材建设方面探讨的,例如柳士镇的《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中国大学教学》2003、6);有从教学内容方面探讨的,如李先华的《高师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5);也有从教学方法方面探讨的,如季云起的《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13),张振羽、谢序华的《古代汉语教改的关键在激趣》(《凯里学院学报》2007、2);更有各方面综合探讨的,例如薄守生、赖慧玲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7)。总的来说,前人的研究对我们古代汉语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帮助。

但是,新时代下,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出现、现代教育技术普遍运用,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高校学生依然普遍对古代汉语有着畏难情绪、恐惧态度及回避的意识,这种情况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古代汉语“激趣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化解学生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进一步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二、古代汉语激趣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激趣教学”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进而能够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主动进行学习,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体味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使古文活起来

要想使古文活起来,首先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古文素养,使语料烂熟于心,拈之即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古代汉语课时一缩再缩,文选列的虽多,奈何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课后自学,如果对古汉语不感兴趣,就更不用说希望他们能自觉扩大阅读了。那么古代汉语教材和课堂上经常会使用的古文例句,大多成为孤立的,是学生所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个一个的例句举出来,学生不能理解句子的语境,干巴巴的文言文,听起来毫无趣味,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补充例句的语境,增强例句的趣味性,使一句句古话活起来,使一个个古人动起来。

例如,讲到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引用时,有一个例句:“故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首先,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成语“一诺千金”引起学生对此谚语的兴趣,知道此句谚语就是后来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史记·季布列传》给大家补充大将季布的相关故事,引发学生对季布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翻阅《史记》的兴趣。

讲古书注解,介绍重要学者时,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史料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形象、鲜明、直观的认识。例如介绍马融时,可结合《后汉书·马融传》进行补充介绍:马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活了八十八岁,貌美才俊,学生数千,东汉著名学者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马融此人性格高傲、热情放达,史书传云:“行动浪漫,善鼓琴吹笛,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入其室者。”这样,通过补充,话语不多,马融其人已跃然浮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对其兴趣倍增。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看一些史书,了解一些历史人物,诸如卢植、郑玄等,增加他们对古文的兴趣,从而增强古代汉语的趣味性。

(2)使古物动起来

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下,古代相关的文物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具直观性。因此,善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相关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跨越三千年的时间长河,可使古代的文字、器物、服饰、古籍文献、人物、历史事件等重活于今,使学生消除时空上的距离感,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学习。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发展演变、古代的用字这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古老的汉字形体活生生地动在学生眼前,《左传》、《论语》、《史记》等文选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

例如,讲解《左传·鞌之战》等文选时,我们可以借用视频把古代的车战呈现在课堂上,可以把古代的战车通过多媒体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常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讲解《论语》时,我们可以适时播放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的相关视频,生动有趣地把孔圣人和他的弟子们的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此以来,毫无疑问学生对《论语》相关篇目的理解会更深,想必也更有兴趣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

(3)使古今连起来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教学中需以今比古,善用方言解决相关语言现象,善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现代社会各种新的语言现象,古今一体,从而减少古代语言的晦涩感,使古代语言形象化。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样一句:“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一词,王力教材相关注释为“恐惧的样子。”[2]郭锡良教材相关注释为:“叠韻联绵词,恐惧的样子。”[3]“觳觫”一词在《孟子》中首次出现之后,后世诗文中亦常出现,有的成为牛的代称,例如《池北偶谈》卷十一:“时见牧人蓑笠,御觳觫,归村落间。”有的则保留了形容词的用法,例如《蟹略》卷一:“亦不见蟹躁扰,亦不见牛觳觫,此亦是蟹箴。”后来所指范围扩大,不仅用于牛,也可以指驴,《耕学斋诗集》:“石磴牵确驴觳觫……”,还可以指人,《春明梦余录》卷三十六:“今见出关觳觫之状,视关内如……”对“觳觫”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 亦有释义:“【觳觫】面容憔悴。闽语。广东潮州、汕头。翁辉东。”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比如“觳觳掉”、“觳觳掣”、“觳觳颤”等:“【觳觳掉】发抖;哆嗦。闽语。福建厦门。【觳觳掣】闽语。福建厦门。1、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2、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觳觳颤】战抖。闽语。福建厦门。”[4]《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记由“觳”组成的词条,均是闽方言,或作动词,或为形容词。在文选教学中,讲到这个词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和现代方言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方言去思考古代的一些词语。就笔者来说,“觳觫”一词绝对不仅保留在闽语之中,河南方言中亦有体现,不过它的读音在方言中稍有变化,河南方言中的【和萨】一词正是形容人或动物因恐惧、寒冷等而颤抖的样子。

教学中以今比古,古今连为一体,想必会消除古语的晦涩感,增强古语的形象性。

(4)把古字用起来

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学生古文基础较薄弱,即使是对古文有兴趣的同学,对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繁体字,也往往不知是何字,更不用说古文中其它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辨识了,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他们对古代汉语产生畏难心理的一个原因。因此,“激趣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基础薄弱的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古字用起来。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读古代典籍,适时举行有关古文识别及书写的各类小竞赛,引导学生使用古文创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代入感,消除他们古代汉语“学而无用”的认识。例如讲解“六书”理论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洛阳最大公园隋唐遗址公园石头上所刻篆书显示出来,以此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引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需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使之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以后的人生中阅读更多的古代文献,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古代汉语作为大多数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和提高古籍的阅读能力而开设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阅读一般的旧版古籍,从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课程内容多,既有文言文阅读,也有文化常识学习,还有大量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繁重;此课程学习内容以先秦语言为主,年代久远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很大难度,而现代社会经济价值取向也使学生对“古文”越来越漠视;另外,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进程,各专业基础课都在大量压缩课时,古代汉语课更是由原来的周四学时逐步缩减到现在的周二学时,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在课时内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再“怕”学古代汉语,而是“喜”学古代汉语,才能达到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使古文活起来、使古物动起来、使古今连起来、把古字用起来”是我们在激趣教学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使古代汉语教学更易于进行,从而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注释: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第37~48页。

[2]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0页。

[3]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32页。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314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7314、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0、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近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汉语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汉教)。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简称古代文学)则作为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被诸多高校的汉教专业写入培养方案。然而,汉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仍有待加强,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真正切合汉教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古代文学适用教材。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该课程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现用教材存在哪些问题、探究问题成因,并进一步思考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编写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汉教专业古代文学教材选用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提供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259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材选用方面,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成为汉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的首选,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也受到很多高校的青睐。可见,汉教专业古代文学教材使用情况与中文专业并无二致。

毋庸置疑,上述两部文学史都是当今学科领域内的优质、权威之作。然而,优质、权威并不代表适用。汉教专业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忽略这些因素,直接借用相近专业教材,必然导致水土不服的结果,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水土不服已经在诸多院校汉教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容量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汉教专业古代文学课时安排各学校略有出入,但一般都在100至140学时之间,分两个学期完成。而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则至少安排200学时,分三至四个学期授课。两者学时相差近一半。反观两个专业的共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共四卷,总字数约179万,内容丰富全面,资料翔实;另一部广为汉教专业选用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三卷本,共110万字。可见二者皆为卷帙浩繁之作。这样的教材篇幅与信息容量与中文专业课时安排非常匹配,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为师生学术视野的拓宽提供了丰富信息。然而,对汉教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师而言,要通过仅一百多个学时来完成授课任务,前文所及两部教材就只能“仅供参考”了。老师们的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线索明晰,就需要首先在教材提供的大量信息中淘金,更多教材内容只能无奈舍弃或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二)未体现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专业特色,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汉教专业和中文专业虽属同一个一级学科,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有着明显区别。汉教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外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汉教专业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尤为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与中文专业的要求截然不同。

基于此,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汉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必然有别于中文专业。笔者认为,文学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显性符号。对于汉教专业而言,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更能由此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精髓,而某些内容上适当设计中西文学比较环节,更能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体认,同时增强跨文化认知及交际能力。这项任务的完成,又需要有教材为最基本的依托,而现在高校通用的教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教学需要。

综上可知,目前国内高校汉教专业在教材选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们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汉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定位不清,对该课程应发挥什么作用、怎样让课程发挥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正因为认识不清,造成汉教专业和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教材选用的同质性。这不仅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汉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编写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结合当下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汉教专业古代文学专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内容精当,与教学时数相符。内容集中在一流作家、作品、重要流派及文学现象的介绍与讲解。

(二)点面结合,主干内容与辅助信息相互结合。在主干内容之外,将相应文化信息以注释等辅助信息方式加以注明,提升教材有效信息量。

(三)编写体例方面可以尝试将文学史内容与文选结合,按照文学史发展线索,以章节总论为纲,以作品为轮辐。每章节后附相应选文,选文宜精不宜多。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汉教专业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如果给学生订配套文选,现在通用文选经常卷帙繁浩,课时有限、培养要求也有别于中文专业,教师只能选有限的篇目来讲解或布置课外阅读,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订文选,学生又缺乏相应的阅读文本。因此建议采取文学史和文选结合的方式来编写教材。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篇8

关键词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 古文背诵 发扬传统 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汉语教学是文史方向的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如何发挥古代汉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和研究能力,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

1体现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古代汉语是现今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出版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大体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而在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则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也是为了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而言之,从两位《古代汉语》编纂者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汉语研究的深化和教材的编写都对古代汉语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文言文掌握并能应用于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古代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学生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得对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理性知识,从而培养语言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当代大学生将来从事语言研究及其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意义”引发的“情境性教学模式”,“协作与会话”引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意义与经验”引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与反省”引发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难度与深度,这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心耐心教育,更需要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了解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

研究表明,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古代汉语的学习同样如此,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接受知识,一种是活学活用提问题。而面对古代汉语这门比较深奥的课程,想要学好,就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都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尝试构建以问题为起点,以过程与方法为轴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勤抓古文背诵,增加文化修养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文学和基本理论知识两大部分。只有既重视文选教学,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文学支持理论,理论总结文学,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阅读古书的能力,并且熟能成诵,做好古代文学作品的积累,在平时生活中多体会、多运用,才能真正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另外,以古代汉语为基础,以古代文学史为拓展。构成了大致的古代文学部分教学内容,以古代汉语为基础联系到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再进一步的延伸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并以中国文论为辅助深化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并接触相关理论,形成独立见解。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英语学习,对网络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古代汉语学习还要不要在语文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大学教授和语文教学专家表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汉语对学生的文化积淀、思想修养和表达情趣乃至写作水平,都有很大影响。

4弘扬传统文化,傲立文化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入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代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另外,在文化产业竞争激烈的当代,承袭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的古代汉语课程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古代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主要表现为诗歌、辞赋、散文等艺术形式,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史上呈现绚丽的图景。因此,随着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发展,中国古典文学在文化创意人的创意制作下,与广告、动漫、影视等结合,使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让人们领略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并为市场带来了高附加值产品,创造出更高的财富价值。

5激发文化动力,彰显中国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具有其独特性和特有的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精神”,也可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导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大学生是现在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加强现代高等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远离大众文化的不足层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1)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时期对大学生来说讲求的是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毕业之后也许很多人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在这个时候,自强不息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生活的规律并不惧怕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作为建设社会的重要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也是未来社会的指向标,倘若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社会也必将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2)人本主义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的社会根基,是大陆型、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而影响中国最大的儒家也实行忠恕之道。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大学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不受商业经济利益化的影响,以达到至善的程度,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只有重伦理,倡道德才能让大学生不只是在意自己的利益而更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这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不以利益为纽带的人际关系才更加纯洁和坚固,才能以德服人,这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在商业社会中形成相互谦让宽容的社会氛围。

总而言之,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发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新定位和回归,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M]、商务出版社,1999、

[3] 全,宋乃庆、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与数学经验性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广告设计工作计划(精选8篇)
  • 下一篇:产业规模化发展(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