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江口县;地质灾害;存在问题;预防措施
Abstract: Jiangkou count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cerns over a broad area, activity is frequent, serious harm, los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county, and found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measures、
Key words: Jiangkou County; geological disaster; existing proble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江口县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特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损失较大。为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对县内地质灾害产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且找到了解决隐患的方法。
一、江口县地质背景
江口县在地史上曾经历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褶曲、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县内主要褶曲构造有梵净山穹状背斜、老岭穹状背斜、江口向斜等;主要断裂有松桃—江口断裂带、江口—石阡—余庆断裂带等。境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梵净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净山群、板溪群分布在梵净山和官和乡境内,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变质—浅变质板岩、凝灰岩夹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德旺乡、太平乡、桃映乡、坝盘乡、官和乡境内,岩性为泥岩、页岩、砂岩夹碳酸盐岩;寒武系地层广泛分布境内各乡镇,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碎屑岩;奥陶系地层主要分布在闵孝镇境内西部地带,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志留系少量分布于官和乡、德旺乡境内,为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以上地质环境特征,决定了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二、地质灾害存在问题
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除特定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因素外,另一方面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发。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灾害损失较大。
据统计,至目前江口县共有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在全县七乡两镇的37个村78个村民组,而以桃映、怒溪、坝盘三个乡受灾威胁较为突出,其隐患点占总数的59、5%。其中对农村居住户存在威胁的隐患点71处,威胁涉及1842户7915人,房产折合人民币1、71亿元;交通道路隐患点8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较多的地质隐患,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2、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
调查显示,在江口县河口村两河口存在小型滑坡,威胁13户53人,威胁财产20万元;朝阳屯屋后头小型滑坡,威胁26户143人;梵星村下麻阳溪中型滑坡;威胁35户123人,威胁财产200万元;骆家屯铁一中型滑坡,威胁28户109人,威胁财产400万元;苏家庄中型滑坡,威胁50户144人,威胁财产550万元;太平中学大型滑坡,威胁667人,威胁财产500万元。怒溪村长坪院子存在中型崩塌,威胁7户21人,威胁财产34、5万元;岩落坪中型崩塌,威胁33户136人,威胁财产60万元;白云村蔡家湾中型崩塌,威胁89户374人,威胁财产267万元;桃树坪中型泥石流,威胁20户143人,威胁财产100万元;香沟大型泥石流,威胁6户35人,威胁财产12万元。分析研究表明其诱发因素均为自然、降雨、降雪所导致的地质灾害。
3、人为活动引发灾害现象突出。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为活动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在江口县的怒溪乡、民和乡、坝盘乡、桃映乡、官和乡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其别是浅层土层滑坡的可能性较大。究其原因,源于地表植被人为活动破坏、居民修建房屋挖屋基、修公路、岩体松散引发崩塌、滑坡。
4、监测体系有待完善,防治资金不足。
江口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现状、形成规律、发展趋势、危害程度、潜在经济损失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查清;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基层专业人员,群测群防基础工作开展难度大,防灾减灾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需要完善,投资主体未明确,来源渠道未落实,防治资金不足,导致地质灾害防治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和有预见性的防灾减灾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要以预防为主,这样可以让灾害的负面影响降低,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1、广泛宣传、正确对待。地质灾害易发区要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众的防灾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结合实际,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①挂图宣传。将《地质灾害防治》挂图,分别张贴在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上;②广场宣传。组织县防灾责任单位在江口步行街,利用宣传展板、图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③标语宣传。结合各乡镇工作实际,在显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例如:防治地质灾害人人有责、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针、边坡隐患险于明火,防治避让胜于救灾、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④媒体宣传。利用媒体在县城步行街和梵净山公园大屏幕滚动播放贵州省地质灾害宣传光碟;⑤主题活动。各乡镇国土资源所要结合防灾减灾宣传日,进入村、组、学校、家庭以及人员密集活动场所,广泛开展以宣传灾害的基本知识、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为主题内容的讲座和知识培训活动,让大家及时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防灾基本常识,提高防灾意识。
2、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处,要针对地质灾害险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并做好安置工作。尤其是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部署一些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加强同气象部门的联系,互相配合,切实做好当前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乡镇、村分别成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及抢险救灾指挥部,并分别设置事故应急处理及抢险救灾组、安全保卫组、医疗组等应急抢灾小组,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并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纳入乡镇、村的安全年终目标考核,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强化落实,保障安全。
3、争取资金,积极预防。要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对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巡查、密切关注变形山体、塌方危险地段和灾害易发区的监测人员要有一定的酬劳,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做好科学推测,搞好比对记录,及时作好临灾预报。一旦发生险情,及时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增加在预警上的设施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发生前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地质灾害存在问题的预防措施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需要长抓不懈,持之心恒。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关于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建议[A];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对策研究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百炼;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02年04期;
一、防汛抗洪抢险工作方针
防汛抗洪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
二、县人民政府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协调领导机构
县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协调领导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全县中小学防汛抗洪抢险工作。
组长:胡小红
成员:翁建敏(县教育局)、沈永明(县国土资源局)、陈延南(县水利局)、周敬荣(县气象局)、吴昌亮(县建设局)、陈海峰(交通局)、柳浩宇(公安局)、雷李会(卫生局)
三、县人民政府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协调领导机构组成部门的工作职责
教育局:组织编制中小学校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加强对学校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工作的监督管理。
水利局:及时提供雨情、水情和洪水预报。
国土资源局:要查明对学校可能造成影响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向教育部门和有关学校通报。
建设局:要加强对学校建筑物的质量监测,并及时通报。
公安局:负责维护防汛抢险秩序,协助组织中小学生撤离和转移。
保障抢险救灾队伍、车辆优先通行。
交通局:负责组织所辖公路交通设施、工程、装备的防洪抢险和救
灾车辆的组织调度。
卫生局:负责组织受灾中小学校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
气象局:负责监视天气形势,及时提供气象信息和风暴潮预报。
四、县教育局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小组
总指挥:翁建敏副总指挥:钟利海
下设四个小组:
1、现场指挥组:吴广伟负责险情发生地的现场指挥
2、联络组:朱云燕负责与县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协调领导机
构各成员单位的信息联络和及时向学校传达有关信息
3、信息材料组:叶旭英负责收集整理报送灾情信息和材料
4、后勤装备组:陈际春负责组织防汛抗洪抢险的资金
器材装备
五、险情汇报和抢险处理程序
(一)险情汇报
汛期,各中小学校要坚持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灾情须向当
地政府和县教育局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小组的联络组或教育局
值班人员汇报,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避险预案。
联络组或教育局值班人员接到学校险情报告后,立即与县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小组总指挥汇报,并根据总指挥的指示与县人民政府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协调领导小组沟通。
(二)抢险处理程序
1、当一般险情发生时县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小组根据险
情拟订抢险方案、采取必要措施,并指派现场指挥组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其他各组按照职责开展工作。
2、当重大险情发生时由县中小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协调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协同行动。
3、转移信号、路线及地点当险情发生时,由险情发生地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险情信号,并按《师生紧急撤离示意图》指定的线路、地点进行紧急疏散,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六、善后工作处理
做好灾情的调查统计工作,在搞好抢险救灾的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受灾情况调查。初情要求在受灾后12小时内上报,详情要求在24小时内上报,数字要准确、可靠,同时上报县防汛办、县民政局各一份,统一口径,逐级按要求上报。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 预算 特点 现状 问题
0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相关的灾害。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死亡和失踪约1100人、经济损失120亿-150亿元,对国民经济和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针对具体地质灾害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阻滑工程、锚喷支挡工程、排水工程等,控制或减轻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活动。而面对各类地质灾害事件,我们采取治理措施还是避让措施,除了其重要性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效益分析,是否值得采取工程治理措施,这就需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工作,进行经济指标分析与评价,选择合理的方式应对各类地质灾害。
工程预算需要根据技术设计方案和专业的预算标准及有关定额进行,反应出具体工程所需的人财物等费用的经济方案。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计算还没有专业的定额和标准,这给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就针对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特点、现状及其问题进行说明。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特点
由于地质灾害本身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等特点,导致实际预算工作很难准确进行。因此,对于预算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才能从整体上给出合理的工程造价。
1、1 特殊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灾点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与异同性,在不同的场地条件,可能同样的工程措施,比如抗滑桩,其施工工艺截然不同,这就需要结合当地地质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及材料,进行合理组价。它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同样一个构件其施工方法及材料大多相同,在套用定额时,不需要调整直接套用,用起来比较方便。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特殊性,结合具体工程实际,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及材料和设备,套用相对应的定额子目进行组价。
1、2 复杂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定额套用过程中。由于地层结构的多变性,导致施工中设备使用程度及时间消耗的差异,所消耗人材机就会不同,这就需要同一个工作内容套用多种定额子目,且他们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大,这就给给预算工作者带来不便。比如同一个钻孔很可能出现粘土层、强风化岩层、中强风化岩层及微风化岩层等,这样就需要对不同地层结构,套用相应的定额子目。
1、3 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计算中。比如土方工程,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复杂性知,不同的地层,施工难度不同,最后产生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计算工程量时,必须准确计算出不同地层的工程量。但是由于地质体是在长期自然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其结构复杂多变,同样高度处可能出现好几种不同物质成分,我们不能通过几个钻孔或者简单的勘察工作,推断出同一地层的物质组成,进行工程量计算,这样往往会产生误差。
另外,如果某项工程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其工程量计算也不同。例如边坡土石方计算在采用临时支护和没有临时支护的时候的工程量是不同的。采用临时支护,可能会使土石方量减小,但会增加临时工程的数量;未使用临时支护的时候,有可能土石方量较大。以上都不同程度的造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不确定性。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特点,它直接会影响到最后的工程造价,所以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它的特殊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才能得出合理的工程预算。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现状及其问题
2、1 工程量计算及问题
工程量是指按照事先约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所得的、以物理计量单位或自然计量单位所表示的建筑工程各个分部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的数量。工程量计算,必须严格按照图纸所标注的尺寸进行计算,不得任意加大或缩小、任意增加或减少,以免影响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图纸中的项目要认真反复清查,不得漏项和重复计算;必须按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工程量计算规则是计算和确定各项消耗指标的基本依据,也是工程量计算的准绳;必须计算准确,工程量计算的精度将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确定的精度,它是编制工程量清单、确定建筑工程直接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材料供应计划、进行统计工作和实现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现阶段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还没有形成与之配套的计算规则,工程量的计算没有规范化,实际工作中是根据实际消耗及参照其他相关行业规范进行计算,这样就会导致地质灾害工程项目数量差异大,投标单位报价浮动大,会造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资金很难控制。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的步伐,凑近地质灾害防治预算工作的开展。
2、2定额套用及问题
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费用计算,还没有统一的定额及标准,主要是参照水利水电、公路工程等行业标准及定额进行套用。
定额是在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机械的条件下,预先规定完成单位合格产品的消耗的资源数量之标准,它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对于每一个施工项目,都测算出用工量,包括基本工和其它用工。再加上这个项目的材料,包括基本用料和其它材料。对于用工的单价,是当地根据当时不同工种的劳动力价值规定的,材料的价值是根据前期的市场价格制定出来的预算价格。而目前套用的水利水电、市政工程定额是结合本行业特点编制的,各个定额标准消耗量有差异,因此不能盲目的套用。
在没有统一的定额标准,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算工作是按照下面三种办法处理的:
第一种定额的直接套用。一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直接套用较少。当分项工程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与定额的工程内容完全一致时,采用“对号入座”选用定额,即直接套用定额。
第二种换算套用定额。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用的最多。当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与定额项目的内容不完全一致时,进行定额换算,应按定额规定的换算原则、依据、方法进行换算,换算后,再进行定额套用。
第三种补充套用定额。有时在套用相关行业定额时,经常出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出现的分项工程,在相关行业标准中没有,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补充套用定额,结合实际工程状况,准确计算其工程量,给出合理的单位价格,利用工程量乘以单位价格,最后确定出总价格的办法。
2、3 费用组成及取费标准
一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投资概(估)算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建筑工程费、建设工程的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建筑工程费是指永久性和临时性构筑物的所需费用。如阻滑工程、减载支挡工程、排水工程、监测工程、临时工程等单位工程都属于建筑工程费。建筑工程费包括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及价差;建设工程的其他费用,是指整个建设工程中必须发生的,但与建设工程费用无直接关系的费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其他费用包括临时建设用地征用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费、设计费、工程监理费等;预备费,指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由于不可预测因素和物价上涨造成的费用,一般只取基本预备费。
其中其他直接费是按实际发生根据有关定额或费率计取。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没有统一的费率表,还是参照相关行业费率表进行的,这样导致费率的随机性较强,资金控制难度大,价格随费率的变化幅度大。
3 结语
近年,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资金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夸大,怎么合理的规划与使用资金越来越重要。现阶段,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没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价方式及定额标准,参照的是水利、公路行业的定额标准等,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特殊性,造成很大误差,预算资金不可控。
因此,需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特点,编制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概预算定额,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的编制及审核程序,合理确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预算,有利于资金的管理,对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一、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灾的主要区域
根据我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区域及致灾因素和降雨趋势预测,确定峡窝镇为年度汛期地质灾害的防灾重点区域,预防的灾种主要为山体滑坡、窑洞崩塌和地面塌陷。重点防灾的隐患区域有:
(一)危险区域
该区域为黄土丘陵,24km2突出特征是丘陵黄土滑坡特别突出,路面约1000米内出现不同水平下滑及裂缝,危险性强,属重点防治区域。
(二)危险区域
该区域为环山丘陵,23km2突出特征是山体滑坡严重,危险性强。
(三)危险区域
该区域为环山丘陵,26km2该地段村民建筑与山体相邻,且距离较近,存在山体滑坡隐患,易造成人员伤亡。局部村民居住的窑洞易塌陷,危险性强,危害范围广。
(四)危险区域
该区域为岗丘,25km2该区域崩塌滑坡较易发生,地裂缝次之,局部存在潜在隐患。
(五)危险区域
该区域为黄土丘陵,24km2该区域为中铝河南分公司赤泥排放地,赤泥坑边年久失修,易发生塌滑,黄土滑坡现象特别突出,路面出现不同水平下滑及塌陷。赤泥坝有渗水流出,隐患明显,危险性强,易垮塌,危害范围广。
(六)方顶—观沟危险区域
该区域为环山丘陵,25km2该区域崩塌滑坡较易发生,局部存在潜在隐患存在
除以上危险区域外,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峡窝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需密切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上报。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群防群治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规定,区政府成立了由副区长赵敏任组长的上街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办)和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专业队伍指导”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及必要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二)建立防灾领导机构,完善防灾措施
峡窝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由单位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镇(办)村应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要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危险区的边境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并立即向所在区域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演讲。上述单位接到险情演讲后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平安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因,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处置。
(三)建立防治工作责任制,加强监测及预防工作
峡窝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领导责任制,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各镇(办)和村要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具体责任人。要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对重点危险区域要进行登记、建卡、汇报、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各单位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巡查、预报、速报等四项制度,值班电话于7月30日前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政府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或抽查各单位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及巡查“四项制度”等执行情况。
一、*年地质灾害概况
*年,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涉及5个村,涉及人口160户627人,危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案外时有零星滑坡。
二、*年防治方案落实情况和*年灾害
*年汛期来临前,乡政府下发了《防治方案》,并与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建立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落实措施,并对各村进行了巡查、督促、检查。全乡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都建立了群防点,落实监测责任人,疏散责任人共14人,下发了防灾避险明白卡,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动员了4户受威胁群众撤离险区,重建家园。
去年,我乡地质灾害工作存在的不足是受威胁农户搬迁工作缓慢,政府无资金援助。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我乡灾害以中型滑坡为主,*年隐患点7处,辖5个村,危及民房160户,农田210亩。
1、大神山坎下崩塌(青山村5社)1户;
2、吴家沟崩塌(互助村3社)4户;
3、望牛石坎下滑坡(互助村4社)2户;
4、南阳碥滑坡(天鹅村1社)138户;
5、堰塘湾滑坡(灯塔村3社)9户;
6、薛家沟滑坡(灯塔村5社)16户;
7、丁家坝滑坡(凉丰村6、7、8社)农作物。
灾害发生时间:5?D10月汛期。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可能造成房屋被毁、农田变形、耕地受损、水渠冲断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点村、社组织抢险小分队排查险情,做好了一切防治工作。
三、*年防治方案
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村、社、农户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防治地质灾害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乡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提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宣传的高度来抓,成立了以副乡长肖中印为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乡党政办公室,电话。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各村主任要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指导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2、加大宣传,群测群防
各村要广泛宣传和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利用广播、电视和各种会议宣传地质灾害发生时间,诱发因素等,增强村、社干部和农户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位于灾害点的村和农户,要建立日常观测制度,搞好登记,将明白卡发到社、农户。对可能发生灾害危险点的村社,必须落实专人观测,做好预报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躲避措施,对疏散路线、时间、疏散安置地、预警方式进行周密安排,确保灾情发生时不造成人员伤亡,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按照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的原则。各村社要加大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观测、监测、预防、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按照“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把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村及村民。
一、全县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县地处西部高山峡谷区,境内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复杂,地质构造发育,降雨集中,属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重点县之一。地质灾害涉及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具有点多、面广、灾种齐全、规模大、爆发频率高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为此,国家、省、州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和成矿所分别于2003年、2005年前后两次对我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区划工作。2014年“11、22”康定地震后,我县邀请专家对本县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详细补充区划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全县共有地灾隐患点为731处,受威胁人口达41000多人。
(二)地质灾害危害近年来,我县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到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全县共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25起(其中崩塌11起,滑坡5起,泥石流9起),小规模地质灾害176起。由于应急体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和撤离避让及时,我县成功实现章谷镇磨子沟村老党校堡堡滑坡、索断桥危岩崩塌、东谷乡二卡子泥石流、半扇门乡火龙沟泥石流6起重大地质灾害临灾或提前避险,成功避险2700余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特别是东谷乡“8、9”特大泥石流发生前及时准确判断险情,果断组织1521人迅速撤离,成功实现直接受威胁的651人无一人伤亡。受到中央、省、州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赏。
二、2015年气象气候趋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一)气候总趋势预计年平均气温正常。其中,今年冬季正常;明年春季正常;夏季正常略偏低;秋季正常略偏高。年总降水量正常。其中,今年冬季偏少,明年春季偏多,夏季正常,秋季偏少,今冬明春林区和草原高火险天气频繁。明年春季有春旱,盛夏有伏旱,雨季始终期正常,汛期有洪涝。初夏及初秋有连阴雨。另外,5~9月冰雹、雷电及短时强降水天气频繁。
(二)主要灾害性天气趋势预测1、高火险天气:12月中旬和下旬、1月上旬和下旬、2月前半月、3月上旬、4月上旬后期~中旬前期林区和草原,分别有易着火、蔓延的高火险天气出现。2、干旱:春季(3~4月)有轻~中度春旱;盛夏(7~8月)有轻度伏旱。春旱接近常年,较2013年偏轻;伏旱较常年和2013年略偏重。3、雨季开始期:在5月下旬,与多年平均开始期相比较正常。4、暴雨洪涝:汛期暴雨、洪涝总次数较常年略偏多,与2013年接近。有重涝。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下旬分别有较明显的暴雨、洪涝天气过程出现。5、初夏及初秋连阴雨:5月下旬、6月中旬~下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分别有连阴雨。6、雨季结束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与多年平均结束期相比较正常。
三、对策建议
1、今冬明春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严峻,建议有关部门提前安排部署好防火灭火工作,在“防”字上狠下功夫,尽力避免森林草原火灾发生。
2、牧区及畜牧部门要备足牧民防寒保暖物资及牲畜越冬度春的饲料和防治疫病的药物,严防可能出现的雪灾、冻害。
3、交通运输部门及相关从业人员冬春季要注意预防降雪、道路积雪和结冰,夏季要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4、汛期以暴雨、洪涝及短时强降水为主的灾害性天气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塌方及滑坡等灾害,且此类灾害局地性和突发性都很强,防御难度很大,建议一定要将此作为重点加以防范,同时要充分应用近年来的成功经验,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5、2014年干旱、冰雹、雷暴和霜冻也时有发生,建议采取人工增雨抗旱、人工防雹消雹和科学的防雷电、防霜冻技术,最大限度减轻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四、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期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除一些小规模的崩塌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时间分布规律不明显外,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汛期(5~10月)。每年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有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大,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率明显增大,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性和滞后性。因此全县地质灾害的防范以汛期(5~10月)作为重点防范期。
(二)重点防范区域水电开发区、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矿山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防范区域。
(三)重点防范对象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各乡镇,特别是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人口集中地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
(四)重点防范灾种泥石流、崩塌等突发性强、成灾快、防范难度大、危害性大的灾种。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成立机构,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机构和领导是关键。为更好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明确防治责任,确保领导有力,特成立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级各部门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和重要地质灾害专人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在人员、设备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预算,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本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各部门和各乡镇要进一步细化预案,完善“两卡”发放。
(三)加强宣传,健全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报和避让知识,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全社会防御地质灾害的主动性、自觉性。健全县、乡(镇)、村、组、监测人五级群测群防体系,确保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时,监测方法得当,组织避险措施得力,险情信息反馈及时。
(四)完善制度,增强应急反映能力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险情巡视制和灾情速报制。各乡镇、各部门、企业要落实主要领导带班,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的单位、乡(镇)、村社要安排专人值班,对危险点要设立警示标志,切实加强监测,特别是危及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要及时做好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
(五)严格实行汛期值班制汛期值班从4月15开始,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办与县防汛办实行汛期联合值班制,总带班领导为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龙德育。联合值班充分利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州、县气象台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成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等工作。
(六)落实措施,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凡在地质灾害危险区,严禁进行采矿、伐木、采石、取土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坚持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止一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七)配合协作,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救灾、交通等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互通情报,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根据灾情规模、类型、性质、稳定状况及危险程度作好防治工程设计,搞好排水、支档、排导、清淤工程治理,确保安全渡汛。
六、工作职责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点多、面广、战线长,各相关部门要在上级防灾指挥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县防灾工作的实际、部门工作职责和中央、省、州关于对防灾抢险工作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及时对地质灾害险情进行预报预警,对地质灾害灾情有效处置,确保防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本预案对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一)县级联系乡领导及联系单位职责联系乡领导及联系单位必须在汛期前督促联系乡镇,做好预案编制、两卡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汛期值班等有关工作;在灾情发生后,要指导乡镇做好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二)县级机关职责县委宣传部:把握抢险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导向;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新闻宣传部门做好有关宣传工作。政府办:加强领导,负责协调各单位,组织抢险救灾,后勤保障工作等。水电开发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水电开发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督促和落实。发改局和安监局:重点做好工业企业、矿山开采等生产活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教育局:重点做好学校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公安局:及时组织力量,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做好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民政局:积极组织、检查、监督各类救灾物资的到位、使用情况,一旦发生灾情,立即赶赴灾区调查,上报灾情,并及时组织救灾,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监督使用,确保灾区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土局:加强全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检查、督促各乡镇对防灾预案、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的落实情况;协同各相关单位,共同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负责收集地质灾害相关资料,如发生险情,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组织抢险救灾。住建局:重点做好市政设施及周边地质安全隐患防治工作。交通局:重点做好公路沿线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应做好交通要道的监测,出现险情及时通报,同时主动全力抢护,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对防汛抢险物资要优先抢运不得延误,水毁公路要采取措施尽快修复。水务局:重点做好河道、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对影响行洪安全的河道进行清障,加强对水毁工程的修复;因地质灾害堵塞河道,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排洪抢险,防止洪水灾情的出现。农牧科技局:若出现灾情,及时统计土地损失情况,加强灾后重建,组织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尽快恢复灾区农业生产。林业局:按国家有关政策,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防止滥砍滥伐,加强退耕还林的检查。加强灾后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卫计局:成立医疗救治小分队,充分储备必备药品,一旦发生灾情,应立即赶赴现场救治受灾群众,并做必要的灾区防疫工作。扶贫移民局:要重点做好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气象局:加强雨情监测,及时分析,预测中长期天气发展趋势,做好中、长期气象预测预报,及时提供暴雨、较大强度的持续降雨资料,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人武部和武警中队:做好各类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按照防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充分发挥抗灾抢险的主力军作用。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双向互动机制,重要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部门工作间的充分衔接,以确保防灾效益最大化。
(三)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及施工单位职责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各类生产和建设活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诱发地质灾害。对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活动,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不因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应禁止开采、伐木、削坡、取石、取土、堆放渣石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在危险区边界应设立警示标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将弃渣、弃土、弃石及时清运,不得随意沿沟沿坡堆放,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因工程建设或矿山开采等诱发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
(四)各乡镇职责1、落实监测责任人加强预警预报各乡镇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要划分出危险区、较危险区、较稳定区,圈出重点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区,在汛期对本乡(镇)危险区、较危险区进行重点监测,对辖区内所有灾害点进行监测,设立监测点,落实专人负责,并签定监测责任书落实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尤其是包村干部要掌握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类型、规模、活动周期、成因及主要诱发因素,并对其活动趋势、危险程度做出初步评价、预测,监测人员应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监测记录,定期向乡(镇)政府汇报,发现险情应及时向上级汇报。乡(镇)政府在收到天气预报信息时,应及时传达到各灾害点,做好防灾准备。2、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落实责任坚决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认真落实了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汛期,乡(镇)、村、组、监测人四级均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要保持24小时畅通,确保防灾指令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3、加强宣传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常识的宣传,结合地质灾害宣传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灾、识灾、避灾的广泛宣传,提高全民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切实落实报警、抢险人员和受灾人员的疏散工作。进一步落实预警信号及撤离路线,将预警信号、抢险措施、避险疏散路线等地质灾害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要让村民明白卡内基本内容,确保避险疏散措施及路线简便可行,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本保障,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若出现险情,应及时向上级反映,请求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技术指导,确定地质灾害险情发展趋势及危害性,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更好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4、完善机构组织做好抢险救援安置当前全县各乡(镇)、村及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防灾机构、组织建立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县地质灾害严重,一旦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安置工作难度极大,各乡(镇)可视其具体情况,在民政部门的协助下共同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
七、责任追究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力度。各乡(镇)及相关单位、部门如果出现以下行为,将严格追究责任:
(一)“漏测漏报”、责任人员不落实、险情或灾情出现后反应不迅速等,工作不得力的;
(二)未按照规定和时限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县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三)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地质灾害预报的;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关键词]矿井 地质灾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D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26-01
1、引言
煤矿企业只有科学地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在开采过程中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矿井地质灾害的种类
矿井的地质构造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关键性因素,在矿井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会打破地下原有的封闭环境,改变地质构造,造成安全隐患。地质构造受外界环境改变的刺激所产生的变化种类复杂,后果也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地表移动、瓦斯泄漏和岩层渗水等是较为常见的矿井地质灾害。
2、1 地表移动及覆岩破坏
较为常见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裂缝和开采沉降均归因于地下开采面积过大,在矿区范围内,尤其是煤层浅埋区,大面积的煤层开采形成采场空间,会引起围岩的原始应力变化,当围岩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它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位移、开裂甚至断裂,造成覆岩破坏、产生地表裂缝等。虽然煤矿企业会对裂缝地区采取回填、土地复垦等措施,但很难恢复到地质构造变化前的效果,这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地表水渗透提供了通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2、2 瓦斯与煤尘爆炸
矿井瓦斯是煤的生成和变质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气体,由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构成。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瓦斯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与一定浓度的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瓦斯浓度、氧气的浓度以及引火温度是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但三者的临界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力及煤尘、混合气体浓度和惰性气体混入等影响,情况通常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会促使附近的气体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造成人员伤亡和巷道、器材破坏,其扬起的煤尘使之参与爆炸,形成连续爆炸,破坏力骤然提升。
煤尘爆炸是指煤矿生产中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燃烧或爆炸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有毒气体能导致人员窒息身亡。
2、3 矿井水害
透水事故在近期发生的矿井灾害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以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为主的水害事故不容忽视。大多数地方的煤矿均在煤层浅部开采,将井筒建在老空区或周围有老空区的现象普遍存在,古老煤矿形成的老空区积水量很难预测,开采范围也难以确定,极易引发透水事故。
3、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
充分地掌握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及时减小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作用。综合来看,矿井地质灾害主要有连发、区域性强、可预测性等特征。
3、1 连发性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联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出现变动必然会引发其他自然因素的改变,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当矿井的地下构造因开采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引发其他地质要素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改变或破坏,这种连锁式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地质灾害,且灾害的种类极可能具有非唯一性,产生复杂的、连发性的地质灾害。
3、2 区域性
几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其耐受性和受破坏程度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矿井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不尽相同,由地区特性决定。
3、3 可预测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煤矿企业也从多种渠道获得了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地质灾害的预兆、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不再单纯凭借以往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科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可预测性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多样,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全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4、矿井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4、1 减轻地下开采对地面影响的措施
为了降低地下开采对地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对开采可能影响到的地质结构及其应力能力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当地下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对地面建筑及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也可能造成地下水疏干和耕地、坡地裂缝。
对于薄煤层和中厚煤层而言,虽然随着上覆岩的成分、膨胀系数等变化其塌陷带波及上部岩层所造成的裂隙高度会不尽相同,但其裂隙高度仍然是有限的。对于厚煤层来讲,由于采取与薄煤层不同的开采方式,开采过程对岩层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强,基本上为开采厚度的2-8倍。裂隙沉降带高度能达到不规则塌陷带的2倍多,若覆岩层的厚度超过了以上数据计算的破坏影响高度,则地面可以免受波及,几乎不会产生破坏迹象,否则,要充分考虑应对地面破坏的预防措施。然而,从煤矿企业的角度出发,即便是没有影响,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预防措施。
4、2 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4、2、1 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可以从控制爆炸条件入手,防止矿井瓦斯集聚、避免接触高温火源。
对于预防瓦斯气体聚积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控制。首先,要加强矿井的通风管理,使瓦斯浓度保持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在各工作面设置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使瓦斯浓度在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中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低于0、75%。其次,要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保证检查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利用先进的甲烷检查仪器对各用风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精准测量,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严禁超限作业。最后,从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瓦斯产生量的角度减低瓦斯浓度,采取瓦斯抽放的方式对含量大的煤层进行事先处理。
4、2、2 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根据煤尘爆炸发生的特征,要从防尘和隔绝火源两方面防止事故的l生。一是采用静压洒水的方式减少矿井中煤尘的悬浮量和产生量;二是采取全方位的火源隔绝措施,坚决禁止因摩擦等产生高温火源。
4、3 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害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利益和员工安全,更关系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预防矿井水害,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摒除工作人员的保守思想,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灌输矿井水害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矿井水害的危害,提高警惕。其次,要加强预先探测,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对于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保证探测工作及时进行,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探测设备,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的高质量探测结果,争取将矿井水害扼杀在摇篮中。最后,要注意矿井选址和合理改造,在矿井选址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水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工程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充分降低水害发生的概率。
5、结语
矿井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危害等级高、防治较为困难,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害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设备做好全面的预防工作,为辛勤的员工负责,为企业的发展负责。
关键词:复杂地质;预防;煤矿地质灾害
我国能源有70%以上取自煤炭,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 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1/10 以上。
复杂地质环境是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复杂地质环境的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地质内风险发育的机率非常大,不利于地质的稳定性。复杂地质很容易受到地层性能、外力、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地质的稳定分布,同时增加了地表活动的风险性,体现了复杂地质的危险性。
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分析
复杂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岩浆岩侵蚀煤层严重,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极不规律,呈鸡窝状,厚度变化大,多数不可采。因此,更好的开发利用有限煤炭资源,安全回收现有的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是煤矿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
地层、岩相等构造中含有比较剧烈的运动,如:断块、沉积等,对原有的地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引起了明显的地质灾害。结合复杂地质的表现,此类条件下最为常见的煤矿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煤矿地质中最常见的灾害,地面塌陷的直接影响因素是采空区。煤矿采空区中,暴露了大面积的地质面积,干预了地面的稳定性,再加上采空区安全防护的水平不足,即会引起大规模的地面塌陷。煤矿复杂地质中的地面塌陷问题,还受到岩石力学的影响,如:振动、渗透,都是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煤矿地质中的地面塌陷,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周围的环境、土体以及生活区有明显的影响,降低了地质结构的稳定性[1]。地面塌陷是煤矿地质灾害中的主要表现,不仅破坏了煤矿安全开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很容易引发风险事故。
1、2 煤与瓦斯突出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开采,很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风险。此项地质灾害发生在一定深度的煤矿开挖中,集中在断层、褶皱等地层位置,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发生时,有明显的征兆,降低了煤矿开采的安全风险,可以保护人员安全。煤与瓦斯突出中,复杂地质条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风险性。
1、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煤矿开采地层中的地质复杂,即可降低煤矿地层的稳定性,促使地层中出现诸多风险性因素[2]。例如:煤矿所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断层、岩溶等复杂地质,在多雨季节内,复杂地质在煤矿开采区囤积大量的水,导致矿井失去了正常的排水能力,形成了矿井突水及淹井的灾害,严重威胁了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2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
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从断层多少、褶皱大小和数目、火成岩侵入情况等方面分解若干指标,划分为简单、较简单、较复杂、复杂、极复杂五个类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具有毁坏性的特点,结合复杂地质条件,针对煤矿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2、1 地面塌陷的预防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中,地面塌陷的预防措施,主要围绕治理地表下沉、沉降等问题展开,合理保护煤矿开采的环境[3]。上文中表明,煤矿中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是采空区的影响,所以采空区,提出预防地面塌陷的措施,落实“采注采”的方法,先在煤矿作业区域中开采中窄条,用于充当煤矿工作面,全面控制地层岩石的变化,维护地表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填充开采的窄条,预防采空区内的岩石发生断层,确保采空区稳定后,再开采剩余的宽条部分,规避煤矿开采中潜在的塌陷风险。
2、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中的预防措施,需要明确此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如:煤矿地层构造紊乱、地压过大、瓦斯涌出异常等,一旦煤矿开采中出现此类征兆,表明有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征兆,此时需要采取治理措施,快速疏散煤矿作业人员,保护煤矿作业现场[4]。煤与瓦斯突出预防中,应该严格按照煤矿作业的规范安排开采工作,杜绝煤矿开采现场潜在风险。
2、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的预防措施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的预防措施有:(1)防: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提前做好防水的工作,预防矿井突水灾害,进而预防淹井灾害;(2)堵:当煤矿矿井面临强降水时,应加强堵水控制,以免矿井积水,提高煤矿现场的堵水能力;(3)疏:及时疏通煤矿矿井周围囤积的雨水,采用疏导的方式将雨水引流到安全的地方;(4)排:在煤矿施工现场设置排水系统,主动排掉矿井中的水,保护矿井安全;(5)截:配合矿井堵水,将雨水拦截在安全的位置,避免雨水流入到煤矿现场。通过上述方法,提高煤矿矿井安全的管控能力,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影响。
3 结束语
复杂地质是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因为复杂地质本身风险性高,所以增加了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难度。在预防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时,还要结合煤矿现场的实际情况,便于治理复杂地质条件中的灾害,加强煤矿工程的保护力度,改善地质条件,以此来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提高复杂地质的稳固性。
参考文献:
[1]陈伟、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刘刚锋、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危险性[D]、长安大学,2010、
[3]吕孟懿、奉节县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状况调查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