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新的时代给我们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是现实所需

培养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开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会更强。其次,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认识到机械专业的学习是自己的职业兴趣。再次,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合理充分地安排各种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文化活动。最后,培养机械专业创新思维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在培养机械专业的创新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专业或者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条件。然而,考虑到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在机械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往往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操作要领、工艺方案进行的,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重视学习成绩的优劣,评判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方案,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严重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同时,很多学生因循守旧地一味服从、模仿,形成一种机械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二、加强中职生机械专业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

1、完善专门课程设立

设立机械创新设计类专门课程可相对系统地介绍创新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开发创造力。目前,不少学校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中增设了“机械创新设计”,通过系统地介绍机械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机械创新设计的理论及方法、机械创新设计的实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新机构、新机器创造发明的普遍规律及实用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技术视野,同时通过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创新成果的技术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机械创新经验和新机构、新机器实用性创新结构方面的技术资料。

2、注重提高创新能力

机械专业系列课程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地位,在其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首先,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包含着很多创新内容,要善于开发。“机械设计”中集成化设计与创新、模块化设计等,这些都是最新的设计理念。如轴、齿轮、轴承、法兰盘的集成化设计实例。其次,通过更新内容与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构思与表达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精简内容,补充创新方案设计、商品化设计、价值工程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先进机械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研究教学规律与学习规律。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多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机械学科注重实践与工程应用的特点,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2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加大和本科教学课程的对接,从而让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深造和培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本文研究的重点就通过分析加强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衔接的现状以及具体的实践。

[

关键词 ]机械专业;中职本科;教学衔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机构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并注重从中职到本科的教育持续教育,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想提升制造行业的科技水平,就必须要加大该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大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课程教学的衔接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正是以分析这个重要意义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具体实践方案,从而为促进我国机械专业中职本科教学衔接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职机械专业本科课程衔接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形式是一种在中职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可是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当前并没有完善的制度来促进这种型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而且和中职的教育衔接问题同样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加强学科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一些学校对此开创性的将原来中职专业可横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从而更好的适应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衔接。并让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能够更好的和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衔接。而且在构建这个课程体系时,这种衔接同样也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点。

构建完善的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够让那些存在着进一步深造需求的中职机械专业类学生能够在专升本或者专插本之后,能够将这类学生在中职期间所学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让中职学生能够适应机械类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并促进他们理论素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无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实践分析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加大机械类专业的建设,这位国内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能够有效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不过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职机械类专业是主流,但是整体技能水平还是相对交叉,因此让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向本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中职机械专业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这些搞笑加大了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并且结合当地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开始设计相对科学专业的机械类本科课程体系,尽可能的做到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并能够在教学上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方面,其核心思路就是要对当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相应的规格加以改革,并加强实训和实验教育的科学对接。

(一)当前调研课程衔接的发展现状

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和中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和普通高等院校在机械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而这个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侧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的层面,还有就是两者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因此针对这种现状,要想能够更加科学的实现中职本科在机械类专业方面的衔接,就需要充分的结合这些不同,然后设计相应的衔接点,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科学的设计衔接方案提供相应的思路以及前提。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衔接课程体系

不同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构需要结合相应的调研结果,对当前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方向加以总结,然后据此提出机械类专业的建设方向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深度。另外还需要正确处理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教育的差异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注重以培养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核心,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培养方案以及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学科的特点,以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式来对相应的课程进行设计,同时提出相应的团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够构建出完善的衔接体系,实现人才深造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衔接方案

需要对机械类专业涉及到的诸多课程进行分类,这些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几点:第一,内容和中职中专机电专业课程的基本一致型。第二,内容比中职中专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加深型。第三,具有不同行业的主要特点,比如针对模具加工的,轻工业的机械设备,航海等中国重工业的机械设备等。通过这些分类,然后再紧密的结合应用实践,提出对应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并将重点放在中职中专到本科的衔接层面。确保机械类应用型本科能够和中职中专的机械类专业实现对接。此外还需要引入相应的衔接方法,做到整体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而机械技术则能够为技术升级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持。所以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应用本科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另外当前中职中专机械类专业本身具有显著的应用性,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进一步深造,那么在该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中,设计相应的衔接方案,就能够在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也能够让中职中专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更高,从而有助于整个行业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

[2]张金根,张煜,班媚、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学理基础及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作者简介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3

论文摘 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与实施效果。

1 利用教学计划修订的契机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高校在编制或修订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针对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科与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还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对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突出社会对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育。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作较大的调整,增加开设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独当一面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或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或企业,以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即职业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社会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2 利用研究型教学的机会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课外教学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机械工程师。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课件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本科生走进企业,让硕士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的意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做法基本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毕业后重新培训与学习的时间,缩短适应周期。 "

3 利用参与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与素养

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与概念,还要再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具有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5年的时间,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重让学生参加项目或课题的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项目是广义的、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所研究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子课题,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实例,也可以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等等。很多大学正在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就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历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实现对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布置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一系列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小组承担相关的子课题。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讨论、导师的定期辅导、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等过程后,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而系统全面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工程应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接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的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课题,让学生得到完整与系统的工程训练,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

4 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技竞赛、、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例如见习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方法,增加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鼓励他们走进开放的工程力学与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为学生设计若干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使用测量设备与仪器的能力;吸引他们进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机械结构分析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等现代的分析手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让学生参加教师与研究生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型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4

纺机本科专业亟需重设

1998年,我国纺织类高校取消了纺织机械专业,只保留了纺织机械方向的选课模块。受就业导向影响,学生选修纺织机械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纺织机械类课程的课时也很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纺织机械行业的新需求。2013年,新一届教育部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纺织装备分委会,旨在加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工作。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又能掌握纺织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关键共性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为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素材。课程学习主要分为专业认知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和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纺织机械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实现知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材建设方面,东华大学编写《机械专业导论》、《纺织机械概论》、《纺织机械设计》等教材,为学生提供从概论到基本工艺原理,再到关键系统综合设计等相关知识。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纺织机械与纺织工艺等相关学科结合紧密,且学科交叉融合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纺织机械行业的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应体现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三个层次。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通过联系实际的工程课题,进行相应的科学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成为胜任较高层次科技工程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研究生则要求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组织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并取得具有学科特色或科技创造的成果。在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上,纺织机械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应与纺织类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加强合作。

目前,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已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工作,博士后课题来源于企业,企业和高校各选派一名博士后导师,以博士后项目为纽带,优势互补,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

建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纺织机械企业现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纺织类高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推动校企联合的博士后培养机制。国家人事部设有中国博士后基金,部分省市也设有博士后基金,企业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博士后资助政策。另外,要使纺织机械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工作,除了培养其对纺织机械行业的关注与兴趣以外,还需要纺织机械企业提供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机会

在职人员的进修是当前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因为针对在职人员的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行业或企业集团的需求,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企业,可以促进强产学研合作。目前,在职人员的学位进修主要有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两类,此外,还可以开设非学历培养的研究生课程班。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以“进校不离岗位、教学方式灵活、培养方案具有针对性”的特点,适合我纺织机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工程管理硕士旨在培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研究生课程班,制定的课程方案应体现企业需求、行业最新理论和技术、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由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授课。

人才培养需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推出的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明确规定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实习。因此,需要高校联合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生实习基地,形成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通过到企业工程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指向性。

当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工程实践基地也是培养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平台。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带队教师,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其自身也得到锻炼;青年教师还可以到企业的具体岗位挂职锻炼,既为企业服务,也锻炼了自身的工程能力。

对企业来说,建立工程实践基地有以下好处:一是体现了社会责任,提高了社会影响力;二是增加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机会;三是为企业的人才遴选和招聘拓展途径。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5

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强化工程机械技术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与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1、2 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进行实训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是根据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对高职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尺度,淡化理论教学部分,强化了工程机械技术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1、3 以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来组织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始终围绕当今社会工程机械营销和技术服务领域实际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借鉴工程机械4S店的职业培训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突出工程机械销售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的实用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工作为主线、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策划和工程机械销售两项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完成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从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实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3、1 课堂教学实训

具体形式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策划竞赛等。

1、主题辩论

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全班分组进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主题辩论实训的分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评估包括:自评、他评和实训教师的总评。总评主要从商务礼仪、营销知识、论点分析、主题演讲、辩论技巧和总结陈词等方面进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运用在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上,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相互启发、广开思路、相得益彰。

3、策划竞赛

策划竞赛主要是对工程机械的销售进行策划,由学生分组制作完成策划方案,并且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演示自己的策划内容,并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3、2 电脑模拟实训

由于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大量的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直接深入企业,往往给企业造成负担,企业难以接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更为贴近实践。电化教学能将实践中发生的事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象的再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空洞的语言教学效果更好。

为有效进行电脑模拟实训,可以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仿真实训室,配备电脑并购置相关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环境中演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工程机械市场调查、竞争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分析,到具体的营销活动组织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案例分析实训

案例分析实训,是指任课教师印发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案例汇报,并由老师总结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实训,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口头叙述、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等,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案例分析重在学生参与,主要责任由学生承担,强调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学效果,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因此,案例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工程机械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是把学生放在设定的工程机械市场环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工程机械市 场营销问题,让学生处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仿真性两个特点。

3、4 专题调查实训

工程机械市场调查实训的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模拟调查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选取调查方法、模拟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最后小组汇报,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调查任务来学习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

2、校内实地调查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模拟调查之后,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指导老师处领取一个校内调查的实际项目,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汇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督促下,学生自主完成。

3、校外实地调查

由学校负责联系工程机械4S店等销售企业,承担企业委托的调查任务,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征较弱,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有一定的难度,调查时间、调查课题的确定都较为被动;但它的真实性是完全的,其课题成果、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校外实地调查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岗位模拟实训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6

论文摘 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与实施效果。

1 利用教学计划修订的契机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高校在编制或修订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针对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科与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还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对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突出社会对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育。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作较大的调整,增加开设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独当一面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或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或企业,以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即职业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社会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2 利用研究型教学的机会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课外教学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机械工程师。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课件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本科生走进企业,让硕士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的意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做法基本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毕业后重新培训与学习的时间,缩短适应周期。

3 利用参与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与素养

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与概念,还要再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具有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5年的时间,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重让学生参加项目或课题的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项目是广义的、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所研究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子课题,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实例,也可以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等等。很多大学正在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就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历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实现对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布置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一系列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小组承担相关的子课题。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讨论、导师的定期辅导、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等过程后,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而系统全面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工程应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接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的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课题,让学生得到完整与系统的工程训练,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

4 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技竞赛、、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例如见习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方法,增加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鼓励他们走进开放的工程力学与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为学生设计若干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使用测量设备与仪器的能力;吸引他们进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机械结构分析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等现代的分析手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让学生参加教师与研究生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型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50、

[2] 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163-164、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建锋(197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3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国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能通过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2]

苏州科技学院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于2010年开始合作办学,现有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物流管理三个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国际班于2012年开始招生,采用“3+1”模式,即在苏州科技学院学习3年,然后到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机械专业的学士学位和南威尔士大学机械专业的学士学位。在英国南威尔士大学,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没有完全对应的专业名称,在南威尔士大学相应的专业名称为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从专业名称上可以看出,中外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获得一些启发和创新。

一、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机械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最近一次教学质量评估中,共有12门学科获得优秀。英国的大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每学期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师讲授,通过外方教师的言传身教,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课堂,有利于更新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

中英教育体制不同,对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不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集中双方的优势课程,取长补短,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使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苏州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通过引入南威尔士大学机械专业学士学位课程体系、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苏州科技学院优势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汇集了中、英两国教育的优点,保证了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高标准和国际化的高等教育。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通过3年的国内教育和1年的国外教育开拓了视野,运用英语的能力大大增强,创新思维得到很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英国学习期间,如果有学生想申请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将更为方便,有更多机会申请到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拓宽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吸引力,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而言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

1、培养目标的定位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宽口径的综合教育,涵盖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热流体、设计与制造、控制理论、工程商务与金融等方面,注重于学生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时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我国,机械专业由于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比较关注具体特定问题的学习,机械核心专业课程内容讲授得很细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当是两种培养模式的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内专业核心课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强的优势,另一方面发挥国外宽口径教育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方案的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培养方案要在整合中英双方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苏州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强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国际化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4]

利用南威尔士大学优秀教学资源,开设了苏州科技学院原来没有开设的课程,如“工程热力学(一)”、“工程热力学(二)”、“流体力学”、“工程商务与金融”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利用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精度与检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雅思英语的课程,由苏州科技学院的外籍教师负责授课。

三、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创新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在对比中英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优化。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苏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核心专业课、一般专业课、选修课等。

1、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创新

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为了突出国际化的特点,提高机械专业国际班学生的英语能力,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适当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时,大量增加强化学生英语能力的课程,雅思的学习课程贯穿了整个教育过程。[5]雅思的学习课程共有12门,国内学习3年期间,每学期学习2门,包括:IELTS Testing(雅思考试)、Foreign Cullture(外国文化)、English Basic Skills(英语基础技能)、Academic Reading(学术写作)、Speech & Presentation(口语和表达)。这部分课程全部由苏州科技学院的外籍教师授课,采用全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2、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在机械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方面,南威尔士大学对学分要求较少,科目相对于国内也较少,专业口径较宽。为了充分发挥苏州科技学院在核心专业课程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保留了国内机械本科核心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只是把偏向自动化方向的电气控制与PLC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替换为工程热力学基础(一)和工程热力学基础(二),其中工程热力学基础、理论力学B课程是南威尔士大学的优势课程,由南威尔士大学派教师来苏州科技学院进行全英语授课。这样的课程调整的方向符合南威尔士大学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的要求。

3、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一般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在机械专业一般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课程优势,共同制定了机械专业一般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由于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已经增加了英语强化的课程,同时每学期有一门南威尔士大学教师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所以取消了机械专业英语课。由于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增加了工程热力学基础,并且力学中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三)”等,电学中有“电工电子学”、“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方面已经全部包含了,所以取消了“大学物理”课程,增加了一门新课程“设计与制造概论”。该课程和“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都由南威尔士大学派教师来苏州科技学院进行全英语授课。

4、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第4年学习阶段课程设置创新

学生第4年在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继续学习课程,这部分课程由南威尔士大学根据学生在国内学习课程情况,结合南威尔士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来设置。同时有部分同学第4年由于雅思成绩或其他原因不能出国学习的,苏州科技学院为他们还单独开设了课程。第4年在国内学习的学生的课程主要根据国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的要求来设置,适当增加自动化方面的课程,如“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系统”及“PLC综合设计”等。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英国大学机械专业非常重视拓宽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口径,课程中有国内机械专业很少开设的“工程商务与金融”等课程,而我国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育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要在两个国家、两个学校共同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问题

借鉴英国高等教育重基础、宽口径和国际化的先进教育理念,继续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在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开设了Mathematics for Engineers(工程数学)和Further Mathematics for Engineers(高等工程数学)两门课,主要讲授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知识,这部分知识在苏州科技学院的机械专业本科中没有开设,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国际班也没有开设,而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控制理论基础”、“测试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学”、“ansys有限元分析”等多门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应当适当增加这类课程。

成熟的计算机软件是机械专业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南威尔士大学对机械工程专业开设了solidworks三维绘图和ansys有限元分析两个模块,可以把solidworks三维绘图作为一个教学模块放到机械制图课程中,并且可以把ansys有限元分析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2、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

目前苏州科技学院与南威尔士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每学期有一门专业课由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师来国内全英语授课,中方教师负责助教,由于授课时间非常集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较差,迫切要求培育一批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打造专业化的双语教学队伍。[6]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应派苏州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去南威尔士大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另一方面中方教师在当助教期间,要加强与外方教师的沟通和学习,分阶段实现机械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建立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庄莉,房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0):11-12、

[3]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

16(1):37-46、

[4]张纪凤、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淮河工学院学报,2010,8(8):11-13、

[5]熊静漪、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教学研究,2010,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现代工程;机械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52-03

一、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科技、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交叉融合, 使得机械工程学科本身的内涵、外延发生了质的变化。以CAX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不但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设计方式的变革。与之相关的机械产品设计方法经历了从手工绘图―2DCAD/3DCAD―数字原型的过程。手工绘图、2DCAD/3DCAD着重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而数字原型着重于产品的形成过程。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方法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体现了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1]目前,机械行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还要具备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能力。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培养面向现代机械工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摆在机械专业教育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借鉴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学科分散且相对独立。如机械工程学科就多达十余个,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所学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进行了优化整合,开始了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的教育理念。2012年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增加了覆盖面,拓宽了专业范围,开始从传统机械逐步向以机电、自动控制、智能化结合的现代机械转变。但随着智能化、网络化和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其仍存在如下问题: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与社会经济需求相脱节,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化。

国外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械类课程设置普遍涵盖内容广,这种宽泛的课程设置,学科大类的构建,为学科的融合和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将机械专业与流动专业和传热专业融合,机械专业与信息专业的融合等,这种人才培养适应了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

增加专业适用面,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观点逐步被一些教育家和高校重视。国内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我国高校都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特色,从管理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时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我校自2012新增机械设计这一专业方向以来,项目负责人及课程组成员在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构建中,以强化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整合为原则,初步建立了机械设计方向课程体系。在2016版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针对课程之间部分内容重叠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重新对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空白和重复,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基于对目前国内外现状的分析及专家观点,我们提出了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线,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机械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培养面向现代工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设计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自2010年开始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建设,2012年正式纳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培养方案,并进行了相关配套课程的建设。2016年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并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与完善。方案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线,将机械设计专业方向系列课程重新整合,使其有机衔接与整体优化,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手段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构建中,项目团队成员本着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强化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整合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技术手段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机械设备数字化设计、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机械制造、控制的基本能力为目标,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整w优化与有机衔接,精选教学内容, 体现专业特色,真正体现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前瞻性,初步构建了从大一到大四的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线的机械设计课程新体系。2012年以来,随着机械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我系新增了两个校外实习基地:东莞市亿鑫丰精密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力顺源机械有限公司,依托实习基地平台,促进了校企合作与交流,具体内容如下。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和感受(精选6篇)
  • 下一篇:金融产业发展(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