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经济责任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既对“事”又对“人”,涉及被审责任人及单位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从审计实践来看,引发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不一,大部分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其组织形式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表现弱化。由于内部审计地位的限制,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在取证的关键时刻,有时会遇到阻碍,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二)干部任命管理程序不规范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明确表述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但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管理“重要依据”往往难以实现。由于干部任免属于组织机密,企业领导层不可能过早地向审计部门透露太多信息,往往是干部已经办理了离任或任命手续后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离任审计,“先任后审”、“先离后审”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一方面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审用脱节”,审计人员会认为自己工作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形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客观效应,使审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出现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问题。由于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特别是领导干部提拔后,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包括领导干部本人不配合或不愿意配合审计,致使有些问题很难查证和认定,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

(三)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

虽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单位主要领导人员,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性质、职能、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无形中产生了不同的难度。一是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带来了审计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管理环境十分复杂。一个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经营,可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其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多样化经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确定性增加,引起审计人员失察和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增加。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宽,业务量越来越大,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较长,审计的时间跨度大,一般一个任期以上,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审计评价的事项多,审计的依据尚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完善之中,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三是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低带来的风险。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能涵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健全了许多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或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会耗费内部审计人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四)审计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尽管一些大型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办法,但条文规定仍过于宽泛和笼统。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审计评价内容不够明确,审计评价标准不够规范,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随意性。出现了类似问题多把“尺子”的局面,影响了审计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有些环节上,既有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很难界定个人对于决策所起作用的大小。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无法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及其管理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责任更加难以区分,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力争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规避审计风险。笔者认为,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有效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企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及业务等方面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公司制企业,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内部审计部门设在董事会,内部审计部门只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受董事会指导,从而增强内审的独立性,防范与规避内审风险。另外,一些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推行的审计委派制,也有效解决了其下属单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问题。实行审计委派制后,建立了垂直管理的审计工作机制,由于审计人员的人事、薪酬等管理相对不受被委派单位约束,审计人员在实质上保证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可消除由于人事关系、工资薪酬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拓宽审计监督范围,转变审计职能,降低审计风险。

(二)规范干部任命管理程序,建立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相配套的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结果与组织调整相结合的制度。企业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新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在实践中,可按“先审计、后离任”或者“离任――审计――任命”三步走程序实施,防止“审任脱节”。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内容之一,给予群众必要的知情权和质询权,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机制。三是建立被审计干部“审计约谈”和“审计问责”制度。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问题,由企业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同现任、原任领导谈话,并下发整改通知书,指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确保审计成果有效利用。

(三)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水平

企业应根据干部管理有关要求和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制定系统、完整、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领导干部上任之初,应该就其经济责任和权利义务签订相关协议,以统一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范围、内容和标准。同时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依法评价原则。在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以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法律、政策、财经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评价行为。二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能附加任何主观成分,不做预期分析评价和无法佐证的评价,审计评价不能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三是分清责任,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防范风险。

(四)突出审计重点,严格履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一方面要突出重点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以保证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一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严肃审计纪律,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三是在队伍建设中,要注意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注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建工程技术人员,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以避免由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而导致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刘磊、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J]、中国审计,2010(23):59、

[3]刘文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J]、中国审计,2010(11):60-61、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控却从来不曾停歇。加强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最好的方式,也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体系化的审计形式和操作模式。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这关系着对国有企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如何保证审计质量,合理把控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计划制定不严密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制定,对于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和审计机关的层次因素,审计机关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计划的时候存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比如县区一级以下审计机关人员配备方面的不足,对区属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安排较少,相应的财政经费拨付较少,对区属国有企业的审计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方向,都让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程序不合规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对于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程序的保障,通过对严格程序的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但是,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程序的制定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会有可能增加审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审计报告形成的时效性较差,甚至还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3、运行不规范

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很好地对国企领导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一个综合评定,为领导干部的考核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审计工作本应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审计结果也应成为各个领导是否能够“升迁”的关键环节。但实际情况是经常出现是“先提后审或先离后审”的现象,这就导致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很多审计成为一种形式。比如,审计不够细致和深入,可能导致其中腐败的滋生未能及能及时发现,也会因此导致审计报告的不准确,审计缺少了实际意义。

4、评价缺少统一标准

当前我国在进行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虽然可观性、可靠性是审计的标准,但是因为缺少了应对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具体要求,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和不准确。比如,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审计所参考的很多指标都没有实际意义,以及评价标准随意而为,缺少规范性等。

二、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责任审计环境

好的审计环境能够为国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控提供优良的发展土壤。首先,我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明确。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要求,防止审计部门造假,落实责任制度。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严格自身要求,加强自身内部自控制度的建设,增加内部控制测评,保持国企领导人的廉洁奉公。国企要从内部进行自纠,对于违法乱纪人员一定要严惩不贷。

2、优化审计程序

若想有效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对其审计程序进行优化和制定。首先,需要对委托与计划程序进行完善,委托程序需要严格授权,保证审计机关和内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的时候免受其他部门的“刁难”。其次,审计工作要做好审计的事前准备工作,做好事前调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对审计内容进行重点准备,从而在审计工作开始的时候尽快进入审计状态。第三,编制好审计方案,合理规划人员的配备,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客观界定国企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对国企领导人的责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审计环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对不同任期的领导人的责任进行不同划分,做到科学合理,避免让责任人逃脱责任,而让无责任人承担起所不应承担的责任。其次,要做好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划分,依照其内部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和主管责任人进行不同程度的责任认定。第三,做好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界定,这决定了是否追究领导班子正职责任的认定,因此合理进行划分有助于责任人承担的落实。

4、创新审计评价指标

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审计评级指标的建立,其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评价,从公正的角度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认定,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最好的方式是运用平衡积分卡理论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其能够将国企背景信息、各种目标、候选指标、相关的因果关系纳入其中,从而进行更好的权重指标应用和比较,更好对国企及国企领导人进行审计。

三、结语

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该方面审计工作的开展,力争让国企以及国企领导人能够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自我管控意识,为国企的经济发展更好提供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2]郝晓兵、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4:72-73、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3

【论文摘要】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有法律规定,一方面是由道德约束。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是义务,而道德约束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力资本、环境以及利益等方面,企业所做出的投入。完善经济法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责任意识,实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加之我国拉动内需进行的政策及财力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随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方面,由于体制的关系,中国起步较晚,是因为世界趋势影响才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但是仍然显现出发展的不完善和滞后性。本文从经济法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我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破来品,主要界定了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后,还应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有法律规定,一方面是由道德约束。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责任是义务,而道德约束则是企业的社会良知。企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人力资本、环境以及利益等方面,企业所做出的投入。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美国的民间组织提出,并且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具体内容有薪酬、童工使用、非自愿劳动、生产安全和卫生、职工的劳动时间、对违规者的处罚措施、职工结社和集体谈判、管理体系以及对职工的歧视等几项内容。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

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模式尚不十分完善,转型时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国家在不断地完善经济法,企业是一个社会的微观经济细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型期,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经济利益至上

企业有资本投入,目标是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利益的追逐无可厚非。但是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利益的行为表现为短视化,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管理者追求既得利益,损害相关利益,比如股东、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国家等和企业发展相关的利益者。不断曝光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企业行为,都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三聚氰胺、苏丹红、恶意拖欠民工工资、虚假广告等等不胜枚举。责任感的缺失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损害,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有人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这种说法不失为偏颇,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人类居住环境、水资源环境、空气环境的破坏,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乏实例。管理粗放,无限制排污,自然资源消耗巨大,噪声及废弃物的排放过度。既影响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壮大。

(三)公民意识薄弱

企业作为一个实体,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企业的生产活动既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活动。旅行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是必须的。但是一些企业却没有从企业的公民意识出发,缺乏社会责任价值观,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经济法视域下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完善经济法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我国颁布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应该有效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法制建设中应该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们也看到法律内容过于抽象原则化,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国家应该制定和颁布《企业社会责任法》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增加法律内容的可操作性。配套相关法律,对劳动监察、劳动保护、员工工资、争议仲裁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和细化,形成完善、实效、可操作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承担的行为。

(二)加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责任意识

积极制定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评价体系。企业的发展应该具有宏大的目标,尤其是管理者,要具有博大的胸怀,突破企业自身的视野限制,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制定明确的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全体性的自觉行为,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提高执行法律贯彻法规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公司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监察,监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采取评估的措施,奖惩分明,用道德和法律规范和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逐渐形成自觉意识。

(三)实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经济法的约束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创建和运营是一个长远的经济活动,所以企业应该具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企业的发展是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自认和谐。

综上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从治理原则和道德标准、对于员工要承担的责任、对自然环境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几方面进行管理和完善,使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机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支柱,在微观经济中,企业好比一个细胞,对社会、对环境的发展和保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4

[关键词] 内部治理;企业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124

内部治理服务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占据重要位置。特别对于企业集团,其经营规模较大,业务往来频繁,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履行职责。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企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做好系统的规划,从而避免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切实为企业集团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1 企业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专业审计人员对单位相关领导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其内容涉及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领导个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情况。企业集团作为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其整体规模较大,日常资金往来频繁,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经济责任的承载。因此,内部治理过程中,对企业集团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至关重要。首先,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需要。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在职期间是否如约履行职责都应当通过客观、公正的审计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这也能避免领导班子换届时互相推诿责任。其次,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大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利益,避免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国家的财产。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审计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的审计调研和分析,能够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貌,找出当前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企业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足。企业集团内部治理中,由于业务规模庞大,日常经营涉及大量资金往来,因而企业领导往往将精力集中于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内部审计T作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常流于形式。有的企业集团虽设立审计机构,但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却是在其离任之后,先离任后审计或是边离任边审计的情况时有发生,审计的结果也难以对领导干部的任用再产生影响。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T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但是由于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集团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少企业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审计的方法、何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结果如何处理、审计质量的管理等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不科学。企业集团在设置经济责任的指标体系时常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有的企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是将财务指标作为审计的核心。如果企业将审计的目标集中在会计科目、财务报销等财务基础工作上,就会忽视有关战略发展的审计内容,最终偏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还有的企业片面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找问题,对成绩指标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不科学将会直接影响审计的全面性、客观性。

第四,审计机构及人员队伍不规范。企业集团虽然在内部治理中设有审计机构,但是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很难保证,因而也使审计工作效能的发挥受到影响。而且现有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知识更新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审计人员是企业集团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力量,其综合素质如果没有可靠的保证,就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

3 企业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举措

第一,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企业集团内部治理的规范关系到长远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风险控制的利器,也需要获得充分的重视。企业集团应当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推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对企业的稳健经营还是国家财产的保护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宣传,鼓励各部门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

第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企业集团内部治理需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仅政府部门应加强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企业自身也要尽快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首先,企业应从制度上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方法,特别是要确认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时间,规范审计的流程,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其次,企业应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质量的管理。审计人员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报告的编制、审计档案的存储都应遵循制度规范。最后,企业应明确审计结果的运用办法。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考评和任用领导干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有助于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率。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5

关键词:经济法;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股东、企业员工、消费群体以及社区环境等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以及其他相关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下,其经营目标也应有所转变,企业不能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而应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经济法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并对能够体现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干预的法律条款。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理解读

1、1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正当法律基础

经济法的出现和存在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正当基础,社会责任的兴起与经济法的存在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经济法颁布的初期,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型企业的市场垄断。大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开始违法市场规则,进行垄断经营,从而影响了市场秩序,出现不良竞争。而经济法能够利用法律的手段对大型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控制,但是却无法控制企业的盲目扩张等问题。这样,民众对企业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许多社会问题堆积,无法解决。企业往往将追求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关心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因此,针对企业相关责任问题的追问不断产生,这种追问正是企业社会责任兴起的根本原因。总之,经济法是国家控制企业盲目扩张,保证公众利益的产物,它的存在有效的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

1、2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法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即国家利用法律武器对企业的不正当行为进行控制,国家干预理论的存在是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和深化的理论基础。经济法所规定的国家干预理论是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干预。也就是说,经济法始终坚持市场调控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离不开国家干预政策,国家通过公权对企业活动进行监管和控制是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当然国家在调控的过程中也是以经济法为理论依据的。

1、3利益平衡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核心

经济法的利益平衡理念是指国家公权与个体私权的平衡,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在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正是经济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具体体现形式。自由经济时代促使了企业的盲目扩张、使企业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这种观念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严重的忽略了企业的社会功能,导致市场经济混乱。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对人类影响深远,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忽略也使其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严重的破坏了社会平衡。因此必须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倡导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从而改变其利益失衡的状态。在经济法的要求下,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以维持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2、经济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经济法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利益最大化时代,很多企业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对自身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而经济法明确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当然,对于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不断的探究和完善,使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经济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权益保障。确保消费者的根本权益是企业追求利益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当前,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成为经济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企业必须在经济法的规定下,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其他权益不受到侵害,尊重消费者的个人意愿,选择正确的手段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并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补偿。只有保证消费者基本权益,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再次:经济法为企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和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经济法要求现代企业对其员工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将社会合作的利益、付出的成本分配给所有成员,以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相反,如果失去了经济发的保证,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必须不断的完善经济法,是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得到保证,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后:经济法为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承担着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经济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规定使企业明确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使企业能够承担其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也使企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保证,促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总结

经济法的存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仅从经济法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企业劳动法,税法等相关方面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规定和完善。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应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作者单位:义乌市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1]李祖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法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控制监督的手段之一,因此,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形成原因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二、经济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一)经济责任的涵义。所谓经济责任是指在财产权利分割的基础上,各财产权利主体之间形成的关系。财产权利的分割是基于财产的最优使用而发生的,因而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经济责任也就成了一种优化资源使用的社会机制。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所谓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的过程。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来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一种监督形式,而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因此二者的审计来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要大于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主要审查的是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而经济责任审计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还强调了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二)法定性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依照标准是国家的法律条例,当企业领导者任期满后若出现免职、调任的情况或者企业进行兼并活动,破产情况时都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是国企领导者不能避免的监督形式。内部审计则不存在硬性的法定性,灵活性加大。

(三)监督期限不同。经济责任审查的监督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在国有企业存续期间,董事长任期结束意味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始。内部审计的监督过程不具备长期性。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因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因此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

(一)审计技术方法不健全所引起的审计系统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为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制度的依赖性较大,难以避免领导层的干扰所造成的风险。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审计方法的不健全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所引起的审计遗漏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情况,其次是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由于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短,因此,审计过程难免会出现纰漏,从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的职业能力不足所引起的审计错误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国企领导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综合性强、复杂的问题,而且审计过程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更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不全面、不真实所引起的风险。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的、不全面的财务资料,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外,由于财务资料的不真实、不全面,会降低审计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风险。

(五)企业领导的责任难以区分而造成的风险。对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进行区分和评价需要界定清楚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个人责任难以区分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但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很难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第二,被审单位有些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使得领导干部的直接经济责任界定不准,这些都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失真而造成的风险。审计评价结果是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但是,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评价就会失去其真实性,从而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审计人员素质、健全指标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学选择审计方法和技术五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来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

(二)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报表先进行审计,然后再对企业的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由于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已经基本完成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相关结果,从而缩减审计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对规范与制约各级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经济行为,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良好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审计人员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非常普遍,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加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五)科学选择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不仅要继承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优势,还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实现审计水平与时展趋势的接轨。

六、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了企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性监督,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进行了监督、检查,从而杜绝了领导者违法行为的发生。综上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企业和企业主体向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08(8)、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7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人格化,将审计结果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制。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审计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既是实施审计时据以判断是非、评价优劣的准绳,又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根据。由于审计客体的差异性和审计内容的复合性,决定了审计评价标准有多重性。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既应该使用对企业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还应该使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评价标准,也需采用对个人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2 审计的目的具有明确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在对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有效性及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鉴证的基础上,确定企业领导人在其任职期内应负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主管部门考察、评价与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

3 审计的内容具有综合性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单一的审计事项作为内容,而是既涉及常规审计的内容,又涉及专项审计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来确定企业领导人任职期内应履行的经济责任,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管理水平高低及应负责任大小。

4 审计的对象具有特定性

一般来说,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作为审计对象,以会计期间来划分审计与非审计内容。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领导人,由企业领导人的任职期限来界定应审计的内容,直接审计的内容是企业领导人所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本着实事求是、责任分明、准确性的原则,公正地分析客观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影响,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执行责任、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在审计评价中应以数字为基础,对没有审计、评价依据不明或者证据不足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群众关系和领导作风等内容不能超越审计职能进行评价。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制标准。强制标准主要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职责或者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进行评价的依据。该标准不仅规定了达标者可以享受的明确权利,同时也规定了未达标者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这些规定都具有强制性。对于石油企业而言,这种强制标准主要有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府或者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管理目标,厂长或者经理的任职目标等。

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观标准。主观标准指的是企业独立制定的、争取实现的内部目标,或者是政府部门制定的鼓励性指标,这类标准适用于对企业单位内部人员的分解考核,不属于政府部门的强制性范围。对于石油企业而言,适用主观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单位的自订计划、上级部门的指导性计划、会计核算达标单位和ISO质量体系认证等等。

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业、地区标准。行业、地区标准是指以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先进水平作为评价标准,该标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管理规定,即各个行业关于本行业的具体的办法、制度和行业标准。二是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先进水平,应该是公认的,并有一定时期积累的平均值。三是不同地域的行业标准值是有区别的,每一个行业的标准值应根据不同的区域范围分类。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也应根据企业所在区域范围的石油行业平均值或先进水平制定自己的制度和目标。

企业经济责任制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制度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并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研究意义两方面。理论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作用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概括,能够为其他研究该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现实研究意义表现为,本文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能够为当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供电企业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概括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单位的相关法定代表人或是相关的企业承包人,在任期的特定时间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对履行其职能所展开的经济审计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能够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期时间内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并为企业单位相关的纪检部门和考核部门等,提供实际的经济参考依据,以此促进企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并为企业负责人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还是促进企业领导廉政建设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明确,并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工作效率,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企业相关管理者所在的部门和相关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审计,从而达到了解企业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缩短下任企业管理者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体现在其能够加强对企业责任人和管理者的监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的使企业管理者在履行职务时,将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由此达到对企业相关经济指标的考核目的。

二、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供电企业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极为必要,主要体现在其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供电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和负责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经济支出进行虚假报账,同时人为的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调节企业的资金利润,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促使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责任审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下,物质生活和经济的诱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自律性逐渐下降,中饱私囊的现象日益频繁。尤其在日常的企业经营业务往来中,企业负责人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经营理念,放到个人经济利益之后,由此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实施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以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

三、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一)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以创新的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而达到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目的。就当前我国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工作方式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一方面,要根据供电企业负责人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采用对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轮审制度,对于任职期满两年的负责人实施有计划的安排审计;另一方面,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与日常审计工作有关联的工作资料和财务成果,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

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过程中,不仅要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要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主要是由于审计内容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体现在,其一,加强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加强企业负责人在职务期间内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以及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情况的审查和评价等;其二,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管理者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

(三)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目的

明确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目的,是当前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审计情况,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审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是通过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供电企业的经营水平,并提高供电企业的自身内控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供电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有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目的,才能够实现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四)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对于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因此在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措施中,必须要完善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审计决定执行工作管理标准,对被审计的供电企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供电企业的审计制度建立情况,落实具体的审计决定单位,并在最终考核中对供电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以此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

四、结语

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目标,同时对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关于如何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研究,首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从经济责任审计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廉政建设的基础两方面,展开对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最后从转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式、加强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突出等方面,研究提高供电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睿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赵颖、以经济责任审计转型为契机,抓好高校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师,2013(03)、

[2]杨柳,郑佳,李剑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J]、商业会计,2013(17)、

[3]高加顺、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14(21)、

[4]范成华、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评价指标研究———以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

[5]匡志高,王群、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体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4(10)、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开展唱歌活动比赛的策划方案(精选5篇)
  • 下一篇:高效课堂研讨(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