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发展研究(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创业阶段;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创业阶段是企业发展最不稳定,管理问题最突出且最容易夭折的阶段。初创期的往往企业对市场缺乏深入的分析,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在这一生命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格局,迅速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力量和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所谓“企业的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虽然不同企业的寿命有长有短,但各个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却具有某些共性。了解这些共性,便于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修正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企业成长、消亡阶段性和循环的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自然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是法定生命周期。自然生命周期是我们前面这些生命周期理论所研究的范畴;法定生命周期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不同企业形式在工商登记时对企业有效期限的限制。

2、企业生命周期的分类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N、C和Lewis V、L,1983)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成长模型,即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创立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整体发展一般会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等典型特征。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如下图1

二、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农业企业规模小且其管理者多来自于农户或者从事农业流通行业的亦农亦商的商人,这些管理者在管理视野和管理知识文化水平方面的局限性,造成广大农业企业在创业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盲目策划、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等问题。

1、缺乏灵活有力的经营战略

农业企业在创业阶段由于管理者经营管理理念的不足,在战略选择上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不能灵活抓住国家相关宏观政策调整契机,比如农超对接政策中国家出台一系列财政税收补贴政策,支持农业流通企业发展。如果流通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机遇,无疑会获得较快发展。其次,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战略。企业在创业初期确定经营战略时,往往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理性分析,不能够提前发现市场机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上暂时需求的影响,做出匆忙应对,导致企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恶性竞争”,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缺乏创业资金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创业期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同时经营风险大,所以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更加困难。企业启动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在创业期无力进行较大的、根本性的创业活动,这样就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和风险。再加上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能力的欠缺,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现金流断裂,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最终导致创业项目流产。

3、缺乏人力资本

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业企业创业阶段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其在薪资待遇方面相对其他企业较低。所以,技术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农业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相关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比如很多农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公司的管理制度很多仍停留在口头层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管理制度不能针对本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隐患。

4、缺乏市场意识

管理者创业前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考察分析,不了解市场需求,更不了解目前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决策过于主观。没有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人才策略、营销策略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三、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中的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创业阶段,不可避免的面对一系列生存困境。同时,也具有一些其它企业可能不具备的发展特质。因此,在这一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维持生存是企业的首要任务。这个时期可选择和实施的发展战略有:资源战略、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局部市场战略、高技术高起点战略等。

1、资源战略

资源战略是以农业企业所在地的特定资源为依托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采用资源战略,在降低资金投资的同时可以形成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的差异化特色和比较优势。企业要实施这个战略,可以借助国家“一村一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优势技术人才、独特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因素,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资源战略可以在企业创业之初,就建立行业壁垒,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借此获取高额收益,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2、依附战略

依附战略是企业发展阶段常用的发展战略。依附战略是指自身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的农业企业可以依托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企业通过为合作企业的产品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加工或其它服务,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战略。依附战略的优势在于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商誉和销售网络弥补自身在市场开拓能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以很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扩大销售发展壮大的目的。

3、夹缝生存战略

夹缝生存战略是指农业企业利用自己创业初期规模小、运营灵活的优势,选择大企业不便或不愿进入的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农业企业实施这种战略能充分体现他的灵活性,进可攻退可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选择生产和提供大企业不愿或者不能满足的细分市场,避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弥补自身在资金和管理经营上的劣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其不足,由于细分市场规模的限制,使得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实施夹缝生存战略的企业应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考虑战略转移,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4、局部市场战略

局部市场战略是企业在创业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一个有效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要求企业在充分细致的研究市场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企业创业阶段的市场目标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客户群上,企业集中精力在局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局部市场战略的农业企业,随着企业在当地规模的扩大、品牌的建立,需要不断冲破地方区域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创造条件。

5、高技术高起点战略

高技术高起点战略是农业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和发明而迅速创立企业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企业具备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市场开拓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施高技术高起点战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会因为产品没有得到市场认可而以失败告终 。

四、结束语

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研究,阐述了企业在创业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于问题的一些解决战略。企业在创业期应该了解自身的优势,把握好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取长补短。通过对农业企业创业期的战略选择,可以帮助企业在创业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秀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剑锋、战略管理十大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白野,白雪、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1996(03)、

企业发展研究篇2

一、建立跨区域钢材信息收集体系

实时、有效、充分的获取商业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修改生产计划,提高产品销售量,保证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搜集全面、有效的信息,企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商业信息监督小组,针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竞争对手情况、相关国际形势、市场动态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依靠下游分销商的信息反馈收集信息,为企业的商业信息收集体系提供补充。

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优秀的营销队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销售业绩,增加企业钢材销售量,是企业在钢贸市场获得优势竞争力的关键。建设优势的营销队伍一方面需要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这是钢铁企业钢材营销策略全面实施的保障,对营销绩效科学的判断是评价营销能力的标准,也是评价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营销培训是提高销售人员业务素质、增强推销能力和效率的主要手段,企业可从知识讲座、上岗实习、外派培训等多方面强化营销人员的销售水平,进而建设优秀的营销队伍。

三、强化质量审核体制建设

生产与销售是钢铁企业的两大主要职能,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及信誉。一方面,在相关产品国际、国内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产品质量标准,所有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均高于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以确保公司的产品品质到达优秀;另一方面,根据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内部审核机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任何一个环节的生产资料或产成品出现问题,均进行返工或淘汰,并进一步查明质量问题原因,避免同类问题的产生,提高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满足市场对钢材高质量的要求。

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钢铁市场已不满足传统钢材的品质与技术工艺,尤其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更要求钢铁企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钢铁企业不但需要聘用高学历、高技能的研发人员,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原有产品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产品,同时派遣公司研发人员参加高水平与钢铁行业相关的研究交流会、并聘请钢铁研究专家对公司研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品种和工艺。

五、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发展研究篇3

关键词 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161-05

创业型企业不仅在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是推动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力量源泉。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一批批创业型企业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创业型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我国创业型企业大多规模小、起点低、底子薄、信誉低、员工文化素养不高、管理水平较差、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不利于创业型企业的发展,而已有的促进创业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效应也欠佳。因此,推进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创新,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能力,进而调整产业结构、转化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举措。

我国创业型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处在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的我国创业型企业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有:(1)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创业型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创业型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快、效率高,其创新成果更易被市场接受;(3)与大企业比较,创业型企业——机制灵活、极易激发创新活力,但压力巨大、能力弱小。目前,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创业型企业已经超出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贡献度、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0%和70%左右,为城镇提供了约80%的就业岗位。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创业型企业的起点低、发展历史短、无规模经济,普遍存在企业资金缺乏、信誉度低、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员工文化素养偏低等问题,这就使得创业型企业在发展机制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较弱的自身实力促使其必须不断地进行机制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其发展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亟待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及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近年来,课题组对300家创业型企业进行了“创业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创业型企业发展中最大障碍是“缺乏创新人才”占60,1%,其次是“资金来源及与外界信息渠道不畅”占40,9%,“研究开发能力较差”占56,3%,“缺乏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占37,2%,“获得适宜的技术困难”占25,7%,“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占24,9%,“创新动力和创新积聚能力不强”占23,1%,对新技术把握不准占37,1%。由于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创新环境不佳、创新动力不足、人才严重缺乏、资金来源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渠道不畅、对新技术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创业型企业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积聚能力较差,以致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创业型企业将“重视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组织能力”放在首位,而对“研究与开发能力”却比较忽视。具体归纳如下:

一、创业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由于创业型企业受技术领域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其赢利能力很受影响,以致直接影响了人才和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创业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需求者,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技术创新需求市场,但创业型企业又是最无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满足技术创新需求的产业群体,正因其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积聚能力的缺乏,使得我国在启动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消费市场困难重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税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消费能力的提高。

同时,由于创业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积聚能力较差,企业的赢利预期将会较低,对人才更会缺乏吸引力,致使企业信息不畅、创新能力低下,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使得我国最重要的技术创新需求市场缺位。这样,我国将有大量的技术成果被闲置,技术市场也难以启动,导致专门的技术创新者(如科研机构、发明家)的积极性受挫,进而技术创新供给相对减少,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技术市场的启动;此外,由于创业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企业亏损预期增加,银行因之拒绝向创业型企业放贷。这样。创业型企业的运营资金将会短缺,进而影响其创新,降低企业赢利预期,最终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营。目前,政府虽然出台了政府贴息贷款及担保贷款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只是在短时期内刺激了资本市场,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长远看,还可能会增加银行坏账及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创业型企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就业市场,如果创业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水平低,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则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启动。

二、创业型企业多从遗漏市场或补缺市场中发展而来,其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创业型企业主要从遗漏市场或补缺市场中逐渐发展而来,因此,这类企业的创新大多分布在遗漏或补缺市场,其起点较低,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普遍不强,利润低下,并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得到改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创业型企业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还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但由于受创新能力的制约,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力促进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创新、逐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就成了必然。

三、市场机制仍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激励各种所有制经济模式共同发展、依法强化市场管理、保证市场秩序正常运营等市场机制已经确立,市场激励机制已经在促进创业型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完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市场激励机制的发挥。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技术创新市场潜在的供给能力也很强,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创业型企业创新水平的发挥。目前,大部分创业型企业大都存在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缺乏的问题,主要还是依赖于外源。

四、政府干预力度过大,对创业型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高新技术项目以及部级、省级、市(县)级科技园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核认定后,就可享受减免(抵免)税费、贴息、提供政府贷款担保、低息或无息贷款等特殊优待,但结果是政府的管理成本及其经济风险增大,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和企业创新活动中的腐败现象不断出现,加之现有的一些不公平制度与措施,导致了政策的连续性缺乏。因此,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努力在做的工作不是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是如何争取项目并获得上级政府的优待。一些创业型企业更是使尽浑身解数争取政府的特殊优待。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我国政策应当充分体现“机会均等”的原则,不应当成为某些地方或企业的特权,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的资金扶持也应当有条件、有程序地进行。

目前,我国虽然加强了对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但由于理论研究没有及时跟上,加大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创新扶持力度的客观依据、定位、模式等并不明晰,并无一套系统而规范的扶持创业型企业进行机制创新的政策与措施。

创新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

提高创业型企业的赢利期望,最有效的措施是对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包括出台相应的税费扶持等政策。

一、提高创业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增强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创新资源包含R&D(主要是经营、人力资源、设备)投入与专利、技术引进消化、创新费用分布等。

加大R&D经费的投入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只有持续不断的R&D经费投入,才能促进企业积聚创新能量。据一项权威资料显示:世界500强企业的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10%,这些企业不惜投资R&D活动的主要因子在于创新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产品和人力资源中的知识与技术的增量。这种增量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积聚能力,积聚技术创新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要构建创新人才开发与引进的长效机制。“科技先行,以人为本”。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还是人才的竞争,杰出的人才是企业进行创新和竞争活动的关键因子。企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科研水平。而科技人力资源大多集中于R&D活动人员。如法国,每万名员工中R&D活动人员为125人,日本为132人,德国则为459人,而我国仅30人左右。因此,有效的“人才开发与引进”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潜能,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创业型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的培训及其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在本年度内提取并真正用于员工的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量的2、5%以内者,应当在企业缴纳所得税之前一并扣除。

(二)提高企业R&D活动能力,增强企业创新积聚能力。企业从事R&D活动的重点在于企业储备创新潜能。因此,创业型企业根据实际R&D资源情况和发展战略要求,采取引进创新、并购创新和合作创新等模式提升其R&D能力,扩大人均拥有专利数,提高企业内部的创新积累,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创业型企业“产学研”联盟的步伐。创业型企业由于本身的研发能力较弱的原因,要想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难题,必须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通过强化“产学研”联盟,引进各方科研力量。并与之建立模式各异、长期稳定的联盟关系。以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样,可填补创业型企业因缺乏科研力量或缺少自有专利技术的空白。并能发挥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的优势,形成“互利双赢”的喜人局面。

(四)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要提高创业型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制定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关键。因此。创业型企业要全面考虑其内部与外部因素、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将本身资源集中在核心专长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领域。

此外,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意识是创业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创业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石。企业家应当拥有创新意识、成就意识和知人善用等意识。能够把握企业的发展机遇,有效地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而推动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

二、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创业型企业发展的创新扶持机制。

(一)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创业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扶持机制。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等的总称。这些环境因素对激发创业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政府首先应当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创业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与体系、评价体系、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科技中介(咨询)服务体系、税收制度、相关的金融制度、补贴体系、分配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及在税收与出口贸易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等;其次要进一步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二)进一步降低(减免)创业型企业机制创新的相关税费。通过调整或降低(减免)企业所得税、中间税及新产品开发的相关税费,以推动创业型企业发展。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必然促使企业主、经营者、员工、股东的收入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政府的税费收入增加。由于政府降低了对企业的直接征税,必然促使企业的保留盈余不断增多,社会的投资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制约创业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资金、人才、信息等难题则将迎刃而解。

(三)进一步创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现代经济条件下,创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推动创业型企业发展机制创新的关键,可充分调动创业型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为创业型企业营造一个“技术交易成本低、快捷方便、诚实守信”的创新环境,并能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扩大企业需求、降低创业型企业的创新成本,从而推动其发展。

(四)重点扶持科技型创业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对于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可参照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所规定的15%所得税的优惠税率,进一步扩大所得税优惠税率至18%~20%,以鼓励创业型企业加快机制创新的步伐:对于创业型企业投资建设归属政府鼓励发展的内资或外资项目,在其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并进一步增加开发经费的投入。准许开发经费按本年度实际产生的技术开发费用150%~200%抵扣本年度所应当缴纳税的所得,其中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当高于20%;同时,创新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创业型企业的增值税转型。对于非高新科技开发区内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应当参照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税费标准执行相关政策,从获利年度起1~1、5年内免征所得税,2年后减按15%~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提高科研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率,对于能够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创业型企业,必须从长计议其科研经费。

三、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创新市场尤其是技术创新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潜力非常巨大。因此,在争取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外援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尤其是技术市场机制。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正常发挥,以便能使创业型企业长期存在的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缺乏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创新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机制

风险投资在扶持创业型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主要投资于创业型企业的风险投资企业,要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创业型中介(咨询)服务及担保机构,要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及奖励等措施,引导鼓励中介(咨询服务)及担保机构对创业型企业进行扶持。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及创业型企业孵化器,从审核认定之日起,1~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凡是税收履行和遵守法律义务所涉及的内容。政府相应部门尤其是税务主管部门要强化对风险投资企业税收的监管:

(一)实行网络申报与审计制度,强化税收跟踪管理制度。对于风险投资市场主体,税务单位应当构建网络申报与审计等制度,以减轻风险投资主体的负担,并为风险投资主体的会计核算及审计创造条件,同时要注重税收与金融、外汇、财政等政策的配套功效;要联合风险投资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税收的跟踪管理,监督检查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是否用于风险投资,以实现税收优惠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二)建立科研开发准备金制度。准许有科研开发潜力的创业型企业,按照其投资额或销售金额的一定比率提取科研开发准备金,以防范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及运营中所面临的资金风险,并规定此准备金在所规定期限内应当用于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于挪作他用或逾期不用者,应当补缴并给予一定处罚;同时要放宽风险投资企业的税前列支费用标准。

(三)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税收执法的保障机制。在风险投资税收法律所规定的范畴内。对各市场主体所应当享受的税收优惠,税务单位应当与司法机构联合打击各项违反法律规定的活动,以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税收的强制作用及优势功能:同时要全面规划不同市场主体的税收,以避免过度优惠或重复征税。

企业发展研究篇4

(一)机遇

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契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许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许多中小企业孕育着新机遇。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在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催生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种利好扶持政策下,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会。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基于高新技术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此外,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强大带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迹象,中小企业的税费不断降低及扶持政策不断的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在好转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新的机遇。而且,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掀起了创业的热潮,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导向,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二)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这样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会产生同质、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头号难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有待加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不足。中小企业依然缺乏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人才。相比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政策歧视、市场歧视、管理体制不合理、支持其发展成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

二、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已有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税政策,对激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驱动其技术研发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财税政策支持手段单一、立法层次低、各种工具配合协同作用不足;(2)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不足;(3)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税政策力度有待加强;(4)支持中小企业人才吸收与培养的财税政策有待加强。(5)对中小企业减税、免税的力度有待加强。(6)有关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财税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体系

我国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建设,建设体系完整的财税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颁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完善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其中。修改充实现有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法律。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与绩效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专门用于人才培养,用于技术研发创新等。加大各项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样能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发展。与此同时,应优化财政补贴扶持中小企业的支出结构,财政补贴应优先向中西部、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在其使用领域方面,应优先用于技术研发创新、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财政自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绩效应进一步加强监管与提高。

(三)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财税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应进一步加强。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用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应加大优惠幅度与惠及面,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低税率,可考虑放宽条件,扩大中小企业的受益面;对科技研发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增加扣除比例。对中小企业吸纳科技人才、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等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比如:对中小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等设备投资,可考虑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在35年内按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中小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实行满足一定条件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流转税。

(四)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投融资的财税政策

中小企业由于其具有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政府应加大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多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介入中小企业,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更大力度的财税扶持政策。可考虑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进一步健全激励中小企业投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比如,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考虑符合一定条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给予免征营业税或增值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之后)。此外,对激励中小企业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可考虑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的中小企业获得股息和红利可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对中小企业(符合一定的较宽松条件)实行鼓励投资与再投资的退税优惠政策。

(五)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纳的扶持力度

我国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与吸收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还较欠缺,不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发展。比如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与税收优惠幅度。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措施,激励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允许中小企业(符合一定条件)高于一般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从税前扣除,对该产业的企业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公益性捐助或大学设立中小企业人才奖学金的费用,允许税前全额扣除。有关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考虑从如下方面完善:扩大中小企业对个人获得的省(部)及以上颁发的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范围;中小企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所获得的股权收益,减免企业个人企业所得税等等。

(六)财税政策应加大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

企业发展研究篇5

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是否合理和充分调配企业技术、财务、物力、人力等资源,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能否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促进企业健全发展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健康快速运行的保障,也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把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一、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健全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和推动企业经营、资金、运营、生产等业务健全、有效、顺利运营。行政管理工作从其重要性、深度、广度等方面来说,都不同于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要把行政管理作为单独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快速有效运转的前提,也是企业领导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着力点。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促进企业有序健康运营的保证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而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和思想上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企业稳定运行的因素。同时,企业健全发展离不开领导人外部关系的完善,避免不了要同国家政府机关等部门沟通,更好地为企业争取资金和项目。而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企业同外部的联系工作,疏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为其健全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并且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内部员工所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难题,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完善,促进其更有序、平稳地运行。 本文由收集整理

2、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否足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弱,但是并不是只要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强就说明企业竞争力较强,从某一方面来说,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还受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影响。要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需要促进企业与时展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行政管理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保障和服务性的作用,可以通过行政管理的作用,打造技术型企业和学习型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强化员工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发展和生产中,促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3、是促进企业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目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加强,为了能够更科学地发展,政府领导人推出了一些政策,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政策和任务不仅仅是目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求,对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企业合理落实这些政策和任务,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目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目前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发展不健全,例如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模式不健全、企业风气不正、管理工作与实际运行不相符等,严重阻碍了企业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领导人需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企业合理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行政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企业领导人没有意识到行政管理的作用,把其重点放在总务后勤、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不利于企业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与政府部门相配合,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关的管理机关,而也就是这种机关的管理成为企业行政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导致其行政管理范围缩小,基本集中于企业内部的事务性活动,这也就导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最终导致管理体系缺失。

解决对策:建立健全有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事务体系、技术体系和权利体系。事务体系主要是对企业会议管理、办公管理、文书档案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体系是指控制和监督、协调和沟通、管理与领导等事项的管理;而权利体系是指企业人事结合、职能分工等方面的管理。要把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健全发展。

2、对高层决策的方向把握不精确,执行难度大

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影响着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本,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降低,这种不善于用人、任人唯亲的方式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方式简单,决策不准确,最终导致各项计划实施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

解决对策:要合理选用人才,把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在招聘企业管理者时,不能一味地看重学历和表面,要把应聘者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放在第一位,保证所选用的人才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觉悟能力。同时企业内部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对高层领导人,保证高层决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3、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脱离。

就目前状况看,很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实际发展不相符,一些管理人员对基本业务不能深刻了解,在进行管理时,不能较好地与其他部门结合,这就导致制定的政策不能推行,被其他部门反感和排斥。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导致行政管理部门更加不了解其他部门的运行状况,从而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解决对策: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要时刻依据企业发展状况对政策进行灵活变通。同时,要进行文化建设,把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提高,进一步规范企业工作。

企业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中国出版企业;竞争力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诠释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委员发文指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经过数十年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思想逐步影响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修订了其《公司治理准则》,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范围,明确提出了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等公司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所在社区以及所在地政府等)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贡献。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大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际贸易中逐步重视起社会责任问题。到21世纪初期,企业社会责任才在我国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2中国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框架构建

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日益深入,但关于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还甚少。笔者身处出版行业十余年,深感中国的出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其现实与内在发展的要求。首先,在我国,出版企业不仅具备一般企业的共性,生产自己的物质产品———出版物,而且还具有承担着传播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精神文明的责任。其次,承担社会责任是出版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健康转企的需要。最后,出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出版企业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综合第一部分的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服务方统称为利益相关者,要想使出版企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构建自身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构架,以便于有的放矢。基于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笔者结合期刊主要价值活动,归纳出了出版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包含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及协会、公众、作者、消费者(含读者)、合作伙伴和员工。具体见图1。图1出版企业利益相关。

3企业社会责任导向下中国出版企业发展策略

中国的出版企业目前都面临着转型。一方面新媒体的冲击,出版企业曾一度被称为“夕阳产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单位面临着从事业单位向市场化企业的转型。出版企业要想在困境中突围,除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发新媒体的发展外,更重要的是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把发展思路从单纯的深挖消费者的单一的增长点,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视角,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导向,以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部署自己企业的发展布局,才能谋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基于上述我国出版企业利益相关者构建框架的视角,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策略如下。

3、1对政府及协会的责任

出版企业的政府责任主要由弘扬国家价值、文化传承、国际影响力构成。积极刊登弘扬文化价值的文章,努力以创建文化优秀品牌来带动文化经济产业发展和吸纳人员就业,以分担政府的压力。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主要是贯彻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此外对于我社来说,我们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主管单位负责,贯彻相关方针政策,为协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的责任。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出版企业而言,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也是责无旁贷的。企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张,加大了环境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工业活动废弃物的排放加大了经济的负担,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企业很难再继续忽视环境议题。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应积极探寻“绿色出版”之路,节约耗材并减少污染。同时在出版宣传上积极刊登倡导绿色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文章,以利于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的理念。

3、2对公众的责任建设

出版企业应紧跟时代热点,认真贯彻国家相关精神和政策,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身为文化企业,应将为社会和大众提供各个领域的创新文化以及高质量的知识为责任。以我社为例,结合行业优势以及知识热点,创立了《供应链管理》杂志,其文章常被人大书报中心转载,得到了行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和创新知识。此外。我社的传统杂志《中国市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刊登经济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研究热点,这种以对公众负责为出发点的行为,在收获了良好口碑的同时,为企业的深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出版企业对公众的责任还包括在灾难面前的社会公益责任。如在期间,出版企业的正确舆论导向以及组织员工的积极捐款,这些行为在承担公众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加分。

3、3对作者的责任建设

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作者群责任的构建上。以我社为例,我社的作者群包括专家、学者、老师、高校生以及职场人士等。对作者的责任建设方向如下。一是提升对广大作者的出版服务能力。出版企业应继续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审稿和出版的时效性,为作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特别是为具有创新观点和紧扣热点的高质量文章的作者提供更便捷的发稿渠道。给我们的作者以很好的投稿及发稿体验。二是通过举办年会、作者资源库见面会等形式密切与学者、学术组织的联系互动,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作者搭建交流的平台。同时以会议推介、新媒体推送等手段提升优秀文章传播效果。增加作者的黏度以及增值服务。三是注重作者库建设,特别是着重培养青年作者,扩大作者的单位和地区覆盖面。通过给予青年作者更加倾斜的文章审稿指导、提供更多的文章出版与交流平台,为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3、4对消费者的责任建设

根据出版企业的特有性质结合我社实际,出版企业的消费者包括邮局、各个图书馆、发行二渠道以及读者等。对于前三者,出版企业要提高本企业出版部的服务水平,加强与其的密切联系。提高发行人员自身的能力,定位市场方向和产品方向,抓重点客户以及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完善和优化订单和配送等流程,保证出版物的按时交接。对于读者而言,为其提供一本文章质量上乘、排版及设计精良的出版物,是对其最根本的责任。为此,出版企业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内容把关制度,做到审稿记录长期可追溯、可核查,加强校对工作,切实提高编校质量。此外,可以建立读者库,对于订阅多年的老读者以及订阅量多的读者,给予梯度优惠,构建读者订阅黏性。特别指出的是,出版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需求为出发点在服务上创新,如深圳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出现,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这就很值得出版企业借鉴与思考。

3、5对合作伙伴的责任建设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对合作伙伴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我国当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停留对合作伙伴社会责任规范的简单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对合作伙伴承担社会责任不够重视,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健全良性的合作模式,可以使合作各方利益共赢。对于期刊出版企业来说,合作伙伴首先包括出刊后刊登文章的媒介,如人大书报转载中心、知网、万方、龙源网等等。其次包括会议、论坛、数字期刊等拓展业务的合作方。出版企业需要重视和加强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增强诚信度与忠诚度,从而方能在良性的外部环境中很好的成长。

3、6对员工的责任建设

员工既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生产力要素,又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应当培养优秀的人才。出版企业除了履行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外,更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编辑人员职称考试培训力度以及重视职称评选工作。总之,出版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括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员工关怀,内部形成企业的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氛围,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4结语

当前,出版企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突围阶段,当我们只是把企业的发展放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盈利增长点上而企业出现发展乏力之时,我们是时候适当的放下脚步,梳理一下我们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履行社会责任郑重的纳入到出版企业文化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听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也许我们的前进就会有新的动力。文章抛砖引玉,旨在希望给转型中的出版企业以更多维的思考视野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黄群慧,彭华岗,张蒽,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0):强化责任担当,决胜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企业发展研究篇7

[关键词]福利企业;市场转制;税收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17-02

福利企业作为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及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是国家和集体为助残疾人就业而创办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特殊企业。过去为解决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市场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格局下,福利企业的发展出路又在何方?本文以此为线索,以期为福利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残疾人的集中安置就业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福利企业的发展现状,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有关于社会福利企业近20余年来的发展的有关数据,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福利企业单位22783家,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为62、7万余人,创利润额为125、4亿元,相比于1994年,福利企业单位数减少了37450家,集中安置残疾人职工人数减少了28、2万人,下降幅度高达6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认为福利企业作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福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福利企业数量减少,作用渐弱

福利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福利企业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大批福利企业倒闭,我国社会福利企业数量由1995年的60237家下降到2009年的22383家,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人数也从高峰时1995年的93、9万人降至目前的63、7万人,近十几年来总体上都维持了一个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国家对福利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调整后,福利企业似乎进入了一个“冰冻期”,不管是社会福利企业单位数还是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人数以及福利企业利润额都在2007年出现拐点,下降幅度高达17%。

1、2 独立性差,过分依赖政府

脱离于计划经济的福利企业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缺乏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加之后天大都发育不成熟,规模小,生存能力弱,只有在政府的政治、经济全方位的扶持下才能勉强维持并赢利。一旦这种扶持的力度减弱,福利企业的发展就将进入低谷。加之不少福利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方式粗放,广泛存在“坐”、“等”、“靠”的心理,使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职工收入普遍较低。很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40%,许多地方残疾人工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

1、3 部分企业以假乱真,骗取优惠

在2007年5月颁布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乏一些企业以假乱真,利用福利企业骗取税收返还,利用残疾职工安置率、上岗率等动态指标偷逃税款等。比如在研究中就发现存在一个残疾证在多个企业挂名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民政福利企业雇佣大量残疾农民工,当工人在农忙季节返乡劳动时,税务机关就很难准确计算残疾人的比例。

2 影响福利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福利企业自身不足

福利企业大都是在政府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福利企业存在规模小、体制不灵活、缺乏科学管理经验等问题。在市场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冲击下,导致相当的福利企业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福利企业急剧萎缩。在此条件下,由于多数企业对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勒努瓦意义下的社会排斥,不仅不会吸纳新成长的残疾人劳动力,相反的还要排放大批失业残疾人。

2、2 福利企业政府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对福利企业管理上,这一认定过程管理程序复杂,存在多头领导,这表现在《残疾人证》由各级残联核发,福利企业的审批权和管理权主要归民政部门,安置对象是否符合减免税范围又由税务部门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也使得准福利企业苦不堪言。另外,对于福利企业的经营范围规定只允许其从事工业性生产,不得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否则将被取消资质,不再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这极大地束缚了福利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一旦被取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些企业便开始辞退残疾职工。

2、3 税收优惠办法不完善,存在漏洞

首先对于流转税,按照相关规定,每位残疾人每年可免征或减征的增值税或营业税最高不得超过3、5万元。这就存在很大问题,每人每年3、5万元封顶是全国一刀切的标准,没有考虑到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封顶政策只能是压缩福利企业的利益空间,将其置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上;其次对于企业所得税,采取成本加计扣除的办法,按照企业支付残疾职工实际工资的2倍在税前扣除,由于残疾职工的工资不高,使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偏小,这也进一步减弱了税收优惠办法对福利企业的支持力度。由于企业退税政策的粗放型规定,一些企业为了免税、退税让残疾人挂名在企业,但并未提供任何工作机会。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全国福利企业2001年实际退税70亿元,国家一年付出平均一个残疾职工1万多元的代价,但是,全国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4000元。

2、4 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冲击

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中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不仅受到内部企业的冲击,更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加之福利企业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缺陷,福利企业被无情地卷入竞争的洪流,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3 推动福利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无疑,在当前条件下,福利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当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如何推动福利企业在新的考验下健康发展,继续发挥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显得极其重要与迫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政策扶持

适应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需要,积极推进福利企业改制,进一步放宽甚至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给予福利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福利企业进入经营性、服务性领域,包括商贸、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弱化福利企业举办主体的门户之见,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企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鼓励社会力量吸纳残疾人和兴办福利企业。当然福利企业也要消除过分依赖政府的心理倾向,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竞争观、效益观和科学观,政府扶持是外因,只有通过福利企业自身努力才能改变被动的局面。

3、2 经济刺激

3、2、1 专产专营

关于专产专营,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关于庇护工厂的办法,也可以确立残疾人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垄断地位,比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就规定非视力障碍者不得从事按摩业。当然这在2007年5月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第十八条也有类似规定。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对于特点领域的特点行业规定由福利企业专产专营对于破解福利企业发展难题,帮助其渡过冰冻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3、2、2 政府采购职能与福利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作为政府组织在政府采购时,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给予福利企业更多的优先权,与福利企业合作,让福利企业专产,定时定量地向福利企业购买产品。这种结合不仅激活了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就业,而且将产生良好的外部效应,为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树立榜样。

企业发展研究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发展

现在社会知识经济发展比较迅猛,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也在加快着,同一个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在竞争的时候正在朝着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和企业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联系,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一个企业的衰败。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对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做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1、什么是企业文化

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个性化和企业内涵的一个总称,企业文化可以以企业的组织行为作为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企业中具体变现在下面的这些情况,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能够自然形成一个和企业的行为有关系的,而且在员工做事或者是说话的过程中已经在遵守的一个标准、价值体系,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表现。

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如果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企业中的员工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怎样做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并且最重要的是员工比较乐于这样做,时间长了这些行为就变成了一个习惯,然后在经过一段比较长的积累,这样员工就会很自然的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在工作时间,他们就应该这样去做,这就是一种固定的观念在指挥着他们,在这个时候企业需要做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每一位员工去做得更好,而不是去挑剔员工的缺点。

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推动这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一些比较丰富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这里说到的价值观并不是简单地指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价值观念,而是,在具体的企业运行过程中,每一位员工在进行商品生产或者是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持有的价值观念。

其实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管理的作用,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东西是不能够复制和粘贴的,不同的企业就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去引导他们去做出不同的决定,将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成是品牌文化的一种竞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那些企业就像是持有最先进的武器,这样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就可以做到自卫或者是向前突击了。

2、企业文化的一些作用

企业文化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对企业内部的员工拥有凝聚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所有的员工都产生共鸣;企业文化能够在其独特的价值观指挥下进行比较成功的实践;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产生一种使命感,这样企业的员工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就会拥有比较高的积极性了;企业文化并没有多大的篇幅,其实就是简单明了的几句话而已,但是就这几句话就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感到心悦诚服;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的员工对他们工作的这个企业产生归属感。

2、1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企业文化能够把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紧紧地凝聚在一块,让所有的员工心中对企业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憧憬,这样员工就可以步调一致的去为企业的繁荣努力工作了。企业在制订企业目标的时候,前提就是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利益,然后还要注意这个目标一定要切合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这样企业能够实现经济的不断富强,而员工也可以得到应有的报酬,可谓是个人和集体的双赢,这时候企业的凝聚力会慢慢地上升。否则,不管企业去采取何种策略,想要形成一种比较好的企业凝聚力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那就是一个幻想一个憧憬罢了。

2、2企业文化的引力作用。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产生比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对一些合作伙伴、消费者或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企业文化还拥有着吸引人才并把人才稳定住的关键作用,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只有让人才持续为企业工作,企业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合作伙伴也是一样的,对那些比较优秀的企业他们是非常乐于去和这些企业合作的,因为最终达成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得到足够的利润和社会上的好评,和那些企业文化比较好的企业合作,他们得到的会更多,所以,拥有比较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合作商会越来越多。以上这些都是企业文化拥有比较强吸引力的一些体现。

2、3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就好像是一个隐形的指挥棒一样,它能够让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去按照企业订制出来的规定去工作,这就是导向作用。在每个企业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精神都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些东西都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并且能够让每一位员工都自觉地去遵从这些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把企业和私人的意愿相统一,这样就能够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员工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

3、企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当企业建立的时候,企业的创始人就会把相应的企业文化制订出来,并且企业文化还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不断地改革;但是企业并不仅仅依附在企业向前发展当中,并且企业文化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情况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3、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动力,尤其是现在我们所处在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之下。企业文化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很多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保持不败。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企业在与国际企业接轨的时候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

3、2企业文化对绩效的一些影响。能够让企业价值的话,尤其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作用。企业文化也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企业长期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中,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走向起到一定的指挥作用。如果企业文化不断地发展完善,那么这个企业也会拥有足够的凝聚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自然而然的提升上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想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2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业教育心得体会(精选6篇)
  • 下一篇:集体经济发展趋势(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