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文学素养知识(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0 栏目:写作范文

文学素养知识篇1

【关键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生通往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殿堂的垫脚石,是促进河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要在体育课堂上渗透文化教育,不单单要教会学生运动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更要把体育当做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教给学生,培养他们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因此,河南省高校体育课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欠缺,导致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相对缺失。于是,本人专门对河南省大学生文化素养进行研究,找出其影响因素,为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词,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它是指一个人“平时的修养”,是一个人隐含的内在品质,所谓平时的修养,说明它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表现。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后天养成的品质。因此,素养可以归纳为: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自身长期的学习与实践,逐渐养成的具有稳定性、渐进式发展的、可塑的品质,这种品质对其自身发展起积极作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大学生从高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文化素养,这些包括身体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要素。这些分别为体育技能、体育能力、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品质、体育行为、体育个性等八个方面。

三、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这八个方面都做好,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河南省大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技能方面,体育技能是人有意识的通过身体的运动表现出一定的动作。在体育能力方面,体育能力就是人们通过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训练方法手段,自我完成各类体育活动的能力。在体育知识方面,体育知识是人得大脑意识对体育活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支配人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基础。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必须要加大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体育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运动技术知识等。在体育意识方面,其实质是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对体育的特点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包括由于参加体育运动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还要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而加快学生良好体育素养的形成。在体育精神方面,它是人类在体育运动锻炼中自我归纳、总结所形成的心理、思维和观念的综合,是体育运动的最神圣的东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行为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能直观的反映出该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道德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中把体育伦理中的“行为应当”转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经过自己持续的行为追求,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德。体育道德是衡量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标准,是其体育素养的真实表现。在体育个性方面,它是高校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习惯性表现出来的并且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并具有自身独特的行为、思维。体育个性包含有体育兴趣、习惯、态度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展现他们的个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刘绚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29~131

文学素养知识篇2

【关键词】师范;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职业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英语教师的培养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外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 而且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我们国家课程改革趋势的优秀教师。

目前的高师院校师范教育出现名不符实的现象。首先应该培养优秀的学生,他们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担负着优秀英语教师师资培养的职责,但学生未来教师的身份常常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缺乏师范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作为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把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文化素养

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文本。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然而,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语言技能+实用知识”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实用知识的掌握,而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却被忽视。其实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是使学生具有好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更在于是学生具有人类的基本人文素养。由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示范性,导致这些文化素养相对贫乏的未来英语教师将这种教育模式继续传承下去,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人才国际化的今天,要求师范类英语专业大学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属于自己的专长以及创新的思维,加强人文素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清华大学外语系于1926成立时,其西洋文学系课程总则,就明确外文系应培养“博雅之士”,应熟读西洋文学之名著,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要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播。即英语是介绍东西方精神思想之桥梁。

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英语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同时也表达感情、态度和文化修养。语言的这一本质特点又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即熟悉语言的符号体系、语言知识、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掌握语言的使用方法、交际能力。

所以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根本点,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教育目的,扩展学习的领域与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能力。应当广泛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文学等为内容的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将人文素养的提升教育延伸至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角落。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加深文学底蕴。

1、传统文化。Kramsch认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定位于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文化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

当前由于驾驭的功利化,导致英语专业学生轻视传统文化,更谈不上批判继承和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传统文化节、传统经典文化朗诵、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与各种英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双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在掌握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领会其精髓,从而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从而加强学生文化修养,担当起中西文化传播者的重任。

2、跨文化交际素养。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在谈到英语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时说,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英语教育的本质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的批判借鉴能力。

跨文化意识它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一种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移情能力,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须以英语学习者本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基础,一个本土文化素养很低的学习者,很难培养其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

英语教师是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桥梁,其跨文化知识积累和意识的强弱将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因此,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英语教育专业的这些准教师才能将跨文化交际素养延续到以后的学生上。

二、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判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会深刻影响他们以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加工,交流,的能力,将对他们以后的学生在信息时代树立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师范生的重要现代素养。

2008年2月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新的发展方向,即个性化、无限制性以及主动学习性。同时也要求采用以计算机、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培养大学生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能力。

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也已进入到了一个以多媒体、网络等多种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新时代,学生学习的渠道也大为拓宽。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育和媒体素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英语教育在承担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媒体素养教育的重任。各种媒体、网络等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之一,把媒体素养的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的需要,以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英语教师。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教学信息双向化。如果将网络和多媒体环境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答疑系统和虚拟现实环境等不仅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交流,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即从传统的文化传承向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延伸。

三、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通俗讲是指职业态度。从业者是否从内心尊重本职业,是否从内心尊重本职业的规则,是否能够按照职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来开展工作,是衡量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条件,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对其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教师从业的根本。目前,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般都是通过长期教学工作实践获得的,对于师范专业大学生,及早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有助于他们克服就业的外在阻力,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李玉峰指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方式和能力”。

从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们体会到: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教学生行为道德以及教学生学会怎么做人。这就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而正确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仅懂得教育教学法规,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等素养。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师范毕业生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基础教育教师合理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只有在对这些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才有可能教给学生正确、先进的科学知识。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是师范毕业生即将传授知识的保障。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以及教育教学法规等的知识。一个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必须在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另外还要有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才能满足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范毕业生必须深入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师范类学生普遍存在教学基本技能欠缺,把握不住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当,组织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要求我们应该更新观念,深化对师范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改革教学、创新师范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培养和提高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历来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或影响。只有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工作,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

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教学理论,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是我们期望的师范毕业生的教师风采,所以加强师范英语教育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是培养优秀师范学生的要求,也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LP、1993、

文学素养知识篇3

摘要: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中对该素养的认知、开展存在着不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公民的科学人文素养起着基础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2]郑向玲、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

文学素养知识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更新的动力,是思维的因子。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建构,必须要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文学素养知识篇5

一般来讲,人文素养可粗略地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龙应台,2001)。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角度看来,主要涉及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目前,由于太多学生过度重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苏跃,2004),也忽视了对中国文学、文化等精神素养的继承和发扬,这使得他们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金利民,2010),直接导致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近年来,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如王守仁(2001)、胡文仲、孙有中(2006)、蓝仁哲(2009)等。他们指出,高校教育在人文教育上的引导缺乏力度,造成了现行高校中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重技能学习,轻人文修养。

因此,全面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策略,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 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3、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见表1),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

表1表明,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见表2),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

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3、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 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4 启示与建议

文学素养知识篇6

关键词:专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一 专科层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育部教育师范司(2003)4号文件《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具体来说,一个合格的专科层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至少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

(一)师德素质

师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德素质是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即政治方向、立场、品德、思想作风和行为、素养、仪表等方面素质的总和。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人们的榜样、父母的替身。小学生更是特别信任和崇拜老师,教师要依靠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以及渊博的知识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语文教师,由于语文教学课时多,小学语文教师一般还要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二)文化知识素质

文化知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石。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极其迅速,这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生的知识已远远不够,而应具备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头脑要象一部百科全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广博而又精深的文化知识素质。

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小学虽说是初等教育,但涉及的知识面却非常广泛,比如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大至天体,小至细菌,古今中外,无所不有,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可见知识面狭窄的人是不能当好小学语文教师的。

其次,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两方面,语言文学知识包括语音、文学、词汇、修辞、逻辑、教师口语等。文学知识涉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儿童文学、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学好并且精通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利用其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教学服务。另外语文教学理论是一门应用性的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个科学的认识。

(三)教学能力素质

1 理解与处理教材能力。这是教师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过程。它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是能否搞好语文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处理不仅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出发,还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2 语言表达能力。一个知识渊博的小学语文教师,假设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有声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有声语,是讲与听、教与学的一个桥梁、纽带。没有这个桥梁,就不能称其为讲课。文字语的写作能力,不仅影响小学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他们的科研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态势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达情意。

3 设计与管理教学的能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专科层次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小学语文教师素质培养的关键是要建立与教师专业化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保证,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认为,科学的培养专科层次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师德素质的主要渠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部于2005年初制定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5号文件)和实施方案。根据该规定,高校专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设置“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同时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着重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二)文理交汇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文化知识素质的关键环节

与中学教育的分科性相比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也被列为必修课程显示出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为了适应小学教育的综合性,我们需要重新确立基础课的地位,同时设置相当比例的综合课程,增加文化基础课,拓宽专业基础课,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文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专业知识,形成基本的语言文学素养,形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所必须的专业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复合型骨干教师。中文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写作、现代汉语、儿童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外文明史、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课程。同时开设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设置课程在理念上体现了当代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征,在教师教育上实现了跨学科性,对于培养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学素养知识篇7

贵州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如何?最近,省社科联和省统计局在贵州省16~64周岁人口中开展了全省首次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调查采取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9个市(州、地)发放问卷4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73份。调查结果显示,贵州公众普遍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但其水平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来看,贵州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呈现以下特点:

特点一:

“知”易“行”难

“提高自身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当然很重要,可是太忙了,没有太多时间读书学习呀。”谈起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李先生无奈地说,自己平时工作、应酬很忙,很少坐下来静心学习,“即使偶尔有点时间,也在打游戏中打发了”。

调查显示,贵州公众普遍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且具有提高自身素养的愿望,但缺乏相应的积极行动。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对贵州公众而言可谓是“知”易“行”难。

例如,调查中,对于“即使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们仍然可以生活、工作得很好。”这一观点,66、6%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对于“是否有必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37、9%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50、5%的人认为有必要,共计88、4%。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座谈会和入户访谈中,绝大多数人表示几乎从不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览室等场所学习人文社科知识。

“1997年至1998年是贵阳市图书馆的借书卡办理高峰期,当时,前来办理借书卡的市民平均每年达两万名左右。此后,借书卡办理量便开始持续下降。近年来,每年新办理的借书卡数量维持在1600~1800张之间。”贵阳市图书馆副馆长谭荣说,目前,贵阳市图书馆实际办理给市民的借书卡有3万多张,然而,据统计,一年内来图书馆借书三次以上的市民人数为1万人左右,“只有总数的三分之一”。

贵州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带春认为,调查结果显示,贵州公众普遍具有提高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期望,但缺乏积极提高的行动,“这不仅体现在我们这次调研中所了解到的公众自主获取人文社科知识行为缺乏上,而且体现在作为被输入人文社科知识对象时其接受行为的被动上”。

特点二:重“显”用,轻“隐”用

如今,走进各大书店,书架的显著位置大多被炒股、玄幻小说、养生等书籍占据着,而一些经典的人文社科著作则被挤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且乏人问津。

“现在,市场上真正卖得好的书都是比较贴近生活,比较实用的,例如养生、美容、经营管理、股票……”对这一现象,从事图书批发生意多年的杨老板有自己的理解,“现代人要的就是立竿见影嘛”。

调查显示,人们对实用性较强的生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知识兴趣浓厚,但对哲学等知识兴趣较低。在被问及“公众最希望获得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信息”时,53、3%的接受调查者选择时事热点问题,生活教育(42、2%),法律知识(42、0%),经济管理(27、7%),投资理财(25、0%),收藏借鉴(10、8%),其他(4、6%)。对于“你最感兴趣的人文社科科普讲座”,经济、法律、教育类讲座明显更受欢迎,选择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等的则寥寥无几。

2009年世界读书目前夕,省内一家书店准备组织一次大型讲座,然而,主办者最先想到的却是办一场炒股讲座,“没办法,股票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刘带春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作为‘经济人’的知识需求相对得到公众较广泛的重视,而作为‘生态人’的素养需求相对还不为公众层面所重视”,“贵州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状况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其实,一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恰恰十分重要,其内在的文化含量给人的滋养是巨大而持久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周溯源认为,学习知识不应过于功利化。

特点三:

不平衡与反差性

调查同时表明,贵州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还具有不平衡性与反差性特点。

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省公众人文素养最高的是城市:为74%,最低的是农村,为61、45%;社会科学素养最高的也是城市,为75、70%,最低的是农村,为55、36%。文化层次上的不平衡。我省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人文社科素养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亦即文化程度越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也越高。职业群体间的不平衡。在接受调查的不同职业群体中,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最高的是公务员,回答正确率为79、2%,最低的是农民,回答正确率为52、3%。学科知识的不平衡。在涉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各学科中,贵州公众掌握最好的是文学,正确回答率为87、9%;掌握情况较差的是经济学和哲学,正确回答率为61、0%和58、2%。

反差性主要体现在:区域性反差。调查结果显示,区域发展水平与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并不一定成绝对正相关关系。例如,在9个市(州、地)中,人文知识掌握较好的是黔东南自治州,回答正确率为88、25%,而黔东南州却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民族地区的反差。一些民族地区尽管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但一些以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所传承和宣扬的意识和行为中,不乏先进的人文要素。知识素养与行为素养的反差。无论是不同类别的公众群体还是同一类别的公众个体,知识素养与行为素养往往存在较大反差。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以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

人口综合素质偏低。同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贵州人口综合素质偏低。这是制约贵州公众人文社对素养提升的基础性因素。在全省总体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的5项指标中,2007年贵州有4项指标超过90%,只有“人口素质”一项的小康实现程度最低,只有57、1%。而农村“人口素质”指标实现程度更低,仅有22、7%。

教育“欠发达、欠开发”。教育的发达与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是影响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提升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以高等教育为例,2007年,尽管全省各种形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25万人,比2006年增加2、1万人,增长了9、2%,但贵州高校的毛入学率仅为11、5%,比全国2007年平均毛入学率的23%低115个百分点。

宣传文化基础条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宣传文化系统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且出现断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欠账太多成为更突出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学素养知识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质;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6-0208-01

随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重要,而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途径,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者所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如何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谓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是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新一代学生,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一、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素质水平不高,主要表现文化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差,性格缺乏缺少积极向上的一面,部分学生在人格以及心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遵守纪律、随心所欲。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主要表现为缺乏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我国采取的应试教育、不完善的家庭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低下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只重视文化成绩,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对学生造成负面效应。职业教育学校的兴起,不仅是要传播文化知识,也是要培养学生做人的标准,在学得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发展、如何获取和创新知识,以及如何沟通合作,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变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学校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个话题,我们知道中职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即在中职语文教学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和缩写,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做人,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语言文字,了解和学习书本上渗透着的古人精神和情感,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学习。要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就必须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并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所学的课程和深层次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品德修养和审美观,逐渐培养他们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参杂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引领和指导学生不断向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前进与发展。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语文教学,引起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视和学习

如果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就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了解文化知识的魅力,巩固和加深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储备。结合同学们的实际需要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把语文教学课程变得生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思想上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使他们先关注和喜欢人文知识,再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包括《论语》、《圣经》等一些承载着人类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中外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带给学生乐趣。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语文课程的同时也让语文渗透人们的生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用于生活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只有明确了语文读说听写的真正目的,明确语文知识和文字是真实生活的表现和缩写,才能不断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断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语文书本上所得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和做人。

(三)更新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上升,对于中职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就必须及时更新语文教师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促进他们与时俱进,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在不断加强教师基础知识学习和更新的同时,以提高教师自我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和学习教师的优秀文化知识和品格,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四、结论

在中职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以全面培养学生为目标,不断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小学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方案优秀范文(精选7篇)
  • 下一篇:小资本投资项目(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