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 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 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 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 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 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园林从广义上讲包括公园、广场、自然风景区、住宅小区等构成的绿地系统,而园林景观设计就是通过现代手段,艺术地将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安排出来以利用开创空间,集科学性、艺术性、社会性于一身的学科艺术。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是其中之一,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之间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贯通,互相影响。园林景观设计从开创至今,就从现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语言形式。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更为设计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灵感来源。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时代,瞬息万变,如何能让园林景观设计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实用功能,这便是留给景观设计师最直接的问题。既要勇于敢于创新突破瓶颈,还要遵从园林景观设计的一般准则,需要找到两方的平衡点,最终达到在视觉变化的愉悦,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一、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还需要有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来实施。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园林景观设计自然地融合到城市生态系统中去,而不能对城市生态造成破坏,反而会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园林景观方法运用得当,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环境,还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还不成熟,有许多地方还存在运用不当之处,使得一些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投入的人财物力打了水漂,还没有起到对城市环境改善的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生态的破坏,这样真是得不偿失。因此,掌握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是当下城市规划所必需的。
二、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危害,特别是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城市规划建设是我们目前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我国正在为城市建设不断的努力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尤其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问题更为明显。
1、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有着政策体制上的问题。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健全的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政策支持和保证机制等等。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设计认识不足,忽视了城市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性,认为城市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设计是可有可无的。同时,为了自己能够取得好的政绩,只从经济和利益方面出发,对那些对城市有着严重危害的企业和投资项目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虽然可以取得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却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同时这些企业和项目对城市中原有的园林景观设计也有着相当大的破坏作用。还有一些领导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考虑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不考虑合理方法的应用,从而使得建造出来的园林景观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这些都是城市规划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制度保障,从而使得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得不到有效利用和推广。
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缺乏统一性。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园林规划理念作指导,使得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各行其是,从而忽视了城区、郊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统一。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味地求新求异,崇洋的心里严重,认为国外的先进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是最好的。而不顾及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情况,盲目引进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和理念,从而导致一些文化历史名城里到处充斥着洋建筑,从而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得该城市变得不伦不类。由此可以看到,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讲究因地制宜,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这样的城市才更加自然协调。
3、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的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很多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之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独立个性。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园林景观了,需要更加自然,更加多元化,更加色彩缤纷的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三、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及方法的应用
城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环境也反映着城市的形象和风貌。工业革命的兴起,铸造了城市的辉煌。工业革命使得现代社会像坐火箭似的迅猛发展,高楼大厦、立体式立交桥等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是工业革命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英国伦敦成为有名的“雾都”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应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呢?植物是净化空气的最好选择,因此,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将植物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能够让我们的城市生活中不在永远是钢筋水泥,而是让生活中充满自然的颜色和味道,城市中也可以满眼绿色。此外,城市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大,这样人们对舒适生活的渴望就像奴隶社会的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一样强烈。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便应运而生了。因此,现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那么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要如何运用才能让我们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呢?
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与施行机制。以此来保障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不被个别领导思想所左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各大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先进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引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得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逐步改进与完善。
2、在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设计理念,以此为指导来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应该考虑区域历史文化背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不去刻意追求创新,而应该从整体着眼,顺应当地的历史人文背景,将园林景观设计构筑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上,使得园林景观能够自然融入其中,而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3、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个性化特征。因此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园林艺术,但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建筑风格,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东西融入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去,从而成就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与个性化。
4、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人民审美的需要,更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这样可以降低由人工改造自然所带来的压力和难度,同时降低园林景观的养护成本。这样的园林景观也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
结束语:在城市中,园林景观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精通复杂的工艺。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以使得人们在精神方面得到很大的满足,可以表现出来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利用园林景观来对人们进行传达。要想设计出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园林景观,就必须将艺术手法贯彻到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各种景观处理方法、造景方法以及色彩的运用,将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独特的自然欣赏地区。
参考文献
[1]卢百灵、 浅谈我国园林景观发展的 “轮回再生” [J]、 林业科技情报,2012 ( 2) : 103- 104、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长期以来,河道主要考虑的是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问题,造成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由于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各种水生植物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因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裂。因此,对于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要高度重视,在规划设计中要科学,符合生态平衡规律,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河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的倾向
①河道整治工程的“硬质化”。河道工程的整治采用硬质护坡,本意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河道的“硬质化”其实是非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硬质护坡破坏了河道坡土的植被,损害了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河道生态环境是非常不利的。②景观建设工程的“奢侈化”和“模仿化”。有的政府部门,把河道的建设弄成是政绩工程,片面追求兴建之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按照城市的规划进行,比如,多处建设水利广场,并且配备全套的塑像、假山等景点装备,致使水景观的奢侈。这是有悖于河道景观建设的初衷的。还有的地方,建筑风格相同,景观模仿严重,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③城市河道景观工程建设中的“急近化”。城市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人为地一蹴而就。有些城市的河道景观工程存在生态环境建设“急进化”问题,盲目移植大树,以灌木代草坪等,不考虑生态系统的规律,影响了绿地综合生态效果的正常发展,反而造成景观不协调。
2城市河道的作用
①生态走廊。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河滩中的自然岸线、湿地等景观生态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生态脆弱地带和群落类型的代表性样本,如洪泛区、冲击滩涂等,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潜力[1]。②休闲通道。河道及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在考虑河道及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布置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动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③开发热点。在今天,对滨水区及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早已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多数城市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河道及滨河景观,能够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 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3、1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①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②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60m的宽度,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2]。
3、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①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能缓则缓;堤线距水面有宽有窄,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回流,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切忌河道截弯取直,避免直线段太长,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②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③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④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利用斜坡造鱼巢,埋大柳纸、水杨纸等,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避免土壤硬化和。
3、3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
3、4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
3、5 河滨空间营造及亲水景观设计
河岸的亲水设计是河道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亲水平台和开敞的滨水空间,不仅可以使城市居民有机会亲水,而且通过趣味性的设计使人们有兴趣亲水[3]。利用河岸植被的覆盖和自然生态要素,不仅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而且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要求,在河岸带上利用地形和地势营造植物生长、水流变化、昆虫活动、鱼类洄游、水陆过渡等不同区域景观,实现亲水目的。
4 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
①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保持协调一致,尽可能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以叫做生态设计。这种协调尊重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对资源的影响,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存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②目标。第一是还原河水的水质,让河水更加清澈透明。二是恢复河道湿地的净化功能,强化湿地的水体净化作用。三是保护和营造滨河地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是为生物创造具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使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各种微生物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五是建设优美的河道景观,让河流的形态尽量与自然相接近。
5 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5、1 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
要重视植物景观在河道景观中的作用。要使植物组团和开放空间绿地的设置,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本地的植物和外来的植物互相结合,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要季节分明,保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把科学和艺术进行结合。
1 休闲农业的特性
1、1 休闲农业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的相关性
休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伴随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它日趋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消费生活。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休闲旅游的组成部分,农村休闲旅游成为旅游者优先选择内容之一。
1、2 休闲农业定位的可变性
产业定位实质上是涉及产业归属的问题。一般来说,产业归属、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产业归属最为重要。确立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可以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化休闲农业的内涵。休闲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的积累,功能发生改变。因而,休闲农业的地位具有十分明显的可变性。
1、3 休闲农业的继承性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结合,以乡村为经营空间,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的有机统一。休闲农业中休闲包括了休闲生活、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2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休闲农业为兼具农业、旅游业及服务业的新型产业,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规划不仅应关注景观的开发价值,还应关注景观土地的利用问题以及当地居民的短期利益,更强调其给人类带来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这决定了休闲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要做好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以坚持绿色环保生态意识为前提
自然的生态系统是休闲农业生态景观所依赖的环境基础,其自然特征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避免过多的人工改造,而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如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同时还应把绿色环保等生态意识贯彻到景观的规划活动中。如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替代以生物除害、有机肥料等手段,营造纯绿色的生态景观。
2、2 以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为基础
要把休闲农业生态景观作为系统来规划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无论从观光、休闲功能的角度还是景观生态功能的角度讲,休闲农业生态景观的斑块都应和自然的廊道、基质共同构建景观的整体性和美学功能,以形成良好的旅游景观基础。为此,应建设高效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景观要素,营造具有宜人景观的环境氛围,塑造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等。
2、3 以景观空间配置多样化为准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可能的组合要素有草地、耕地、林地、道路及水体等,其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顾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存在并与异质的土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另外,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形成具有不同旅游功能的旅游景观,使旅游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从而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
3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的方法
在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块和廊道的设计。基于生态原则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整体性规划方法,包含了针对各种目标层次的方法手段,这些方法彼此共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方法论体系。
3、1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
3、2 生态工程方法
生态工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 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3 景观风貌设计方法
从功能上划分,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支持类的景观,是纯人工建造的。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持亲切的家园感,就要考虑乡村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风貌。
相应的规划方法,是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提出对乡村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建设艺术的骨架。设计特别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和谐,建筑既要保持本地区特色,还要体现一种群体之间的、统一的总体美。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景观的生态特征。在景观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景观分类,对不同的景观单元按照景观功能进行规划,最后配置出理想的景观格局,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生态格局。
4 结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生态设计;进展与展望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
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
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原本是传统文化突出的很多地区又是今天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传统”与“现代”矛盾极为突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特质。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承担起了国家发展所赋予的时代责任,开展了大量开创性的关于城乡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恢复等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成为解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3、生态设计的图式化与语言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解读、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人运用景观的语言在自然与文化之间营造和谐健康环境的过程和途径。因此,“景观的语言”应是风景园林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论。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成为该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试图在自然生态景观及过程、文化景观及人文过程、网络化与网络格局典型研究的基础上,以空间组合图式为表达形式,构建起以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叠置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形成过程与规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以传统文化地域为典型,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人文和文化过程的作用下,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在尺度、秩序机理下依次耦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过程、机理、形态和空间组合规律。
二、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进展
1、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
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规划设计由偏重于自然的设计,走向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以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不断将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中,推动了生态规划设计学科的长足发展。
(1)以自然生态研究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
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拉尔夫·艾默生(Ralph Emerson)、佛里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乔治·马什(George Marsh)、沃伦·曼宁(Warren Manning)、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等人为早期偏重于自然生态研究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在资源管理研究的持续压力下,景观适宜性方法吸收了现代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文化景观理论和现代技术发展成果,形成了以“优化技术”为核心的景观适宜性评价方法Ⅱ,该阶段主要以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菲利普·刘易斯(Philip Lewis)、理查德·托斯(Richard Toth)、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约翰·莱尔(John Lyle)、朱利安-法布士(Julius Fabos)等为代表。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方法成为快速发展的领域
此后人文与文化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形成了应用人文生态学方法(佛里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朱利安·斯德维特(Julian Steward)、鲁克曼(F、Lukerman)等)以及景观价值与感知研究(肯尼斯·卡瑞克(Kenneth Craik)、伯顿·林顿(Burton Linton)、威廉姆·萨菲(WilliamShafer)、埃文·朱比(Ervin Zube)和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等),将人的价值观、行为心理、文化人类学纳入到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体系中,形成重要的发展阶段。
(3)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体系
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尤金·奥德姆(Euqene Odum)、布兰达·李(Brenda Lee)、安格斯·希尔斯(Angus Hills)等)和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莫妮卡·特纳(Monica Tuner)、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Forman)、米歇尔·戈登(Michel Godron)等)的发展推动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立足于景观的垂直结构与功能系统,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此做出的回应,通过生态系统能力、目标和行为评价,探讨人类制度因素,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则立足于景观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结构与功能,探讨自然与人文过程对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的影响,将景观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在空间上的综合镶嵌体,它有助于通过生态完整性的最大化和土地退化的最小化实现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
2、“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成为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前沿
在生态规划设计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直是生态规划设计力图认识、协调和解决的核心关系,经历了自然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文化适应论三个发展阶段,文化适应成为场所构建、可持续设计、景观再生等领域的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时代特征。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和核心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拓展
Sim Van Der Ryn(2007)认为生态设计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由地方性衍生的设计方法和途径、生态帐户的设计、设计结合自然、每个人都是设计师以及使自然本质性的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在深入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生态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景观与环境,是被用来改造自然景观的文化工具(Frederick Steiner,200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顿·立顿(Burton Litton,1990)教授认为:在面对生态规划设计自然一文化复合系统复杂性的时候,规划设计需要超越经验之上的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因此产生较好的实践价值。生态规划是“在时间和规律综合作用下的关于自然、生活、过程一体化的方法体系”(Ian McHarg,1997),也可以视为“对人类土地利用形成显著机会的同时所形成的制约条件”(Frederick Steiner,1990);生态设计定义为“在生态规划基础上的形态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的视觉形象以及对图形富有创造性的技巧”(Ian McHarg,1997)。詹姆斯·卡尔(James Karr,2004)认为“健康性与整体性(Integrity and Health)、系统与尺度(System and Scale)、景观与语境(Landscape and Context)”等14组生态概念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生态概念,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体系。
(2)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在生态规划设计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但方法的发展是连续的,随着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揭示出不同时期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以及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成为指导、学习和应用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福斯特·卢必升(Forster Ndubisi,2002)完成的《生态规划——历史与综合比较》。该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比较分析,从而建立起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的全方位透视。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加剧,文化过程和现代技术应用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人文生态学派(人文生态系统设计:John Lyle,1985)、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派(可持续设计与可再生设计:John Lyle,1999)、应用景观生态学派(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Zev Naveh,2000)都成为现代技术和文化过程研究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3)“景观的语言”与场地景观设计的语言体系研究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在1998年出版的《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of Landscape)成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辟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的研究途径。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以The Mill Creek社区为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MIT开展了长期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探讨。与此同时,温彻·德拉穆斯塔德(Wenche Dramstad,1996)等人提出了55条景观生态规划的法则、概念及生态设计关于斑块、边界(界线)、廊道(连通性)和镶嵌体的图式语言。理查德·杜比(Richard Dube,1997)尝试性通过草图、照片、结构分析和美学特质等方面研究了48种自然景观图式,并就每种图式进行变形以适应具体空间规划设计的需要。西蒙·拜尔(Simon Bell,1999)教授研究了图式(Pattern)的含义和感知图式的方式与途径,探讨地形图式、生态图式和人文图式等图式形式。罗曼·布什(Norman K、Booth,2012)针对性研究风景园林场地空间的要素、空间构成的基本形态、特征、景观利用、功能耦合的过程和设计语汇,形成场地设计的导则,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3、借鉴国外研究进展和成果,国内“景观的语言”研究呈起步态势
(1)对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师设计语言的研究
从园林历史和设计的角度,研究1920—1970年间北欧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师的作品;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北欧现代主义富有地域性与艺术品质特征的设计语言生成基础和原因(蒙小英,2006)。在欧洲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和设计语言的量化与生成研究中,万艳华(2007)等人研究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探讨既延续传统地方特色,又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体系。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和建筑向自然的延伸中,形成了对欧洲风景园林设计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独特设计语言(蒙小英,2008)。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索伦森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形成了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个人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蒙小英,2010)。
(2)“景观的语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
景观语言的研究起源于将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教授《景观的语言》的引入,讨论景观语言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卜菁华,2003),并开展景观语言符号的研究,探讨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传达机制、主题类型、作品类型与表达方式,揭示语言化机制,为景观创作提供依据,并提出景观语言的交际性、符号性和社会性三大基本属性以及景观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三要素(陈圣浩,2007;邱冰,2010);其次是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从地域性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风景园林实践中景观的地域性特征(王向荣,2002;林菁,2005;肖辉,2008;王浩,2009;王云才,2009)。研究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和地域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构成体系,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在地域性特征中的实质性影响。再者就是景观图式语言的研究(王绍增,2006;吴洪德,2007),探讨图式的特点、图式的转换和图式构成。其中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是近年来作者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王云才,2011)。
(3)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体系研究
景观生态化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并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规划设计的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网络化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其中文化景观形成了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通过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珠三角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王云才,2009)。
三、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突破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来看,景观的语言研究不足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的缺失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与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必须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风景园林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营造基于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景观。近年来,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风景园林已经强烈地认识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性,也接受生态规划设计是当今设计师最基本的概念和法则,但依旧缺乏对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生态”依旧困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始终处在没有依托、没有切人点和没有抓手的状态。
(2)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足
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景观,是揭示一个阶段人文生态空间演变的代表性景观类型。传统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更是这些代表性空间的典型,它凝聚着历史过程中的人一地协调统一的人文生态过程。由于对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质量、空间组织等缺乏系统的研究,使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只能局限性地开展孤立、零星的个案化研究与实践。“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试图立足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文化调适、视觉体验等,认识独特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掌握环境中的文化进程,研究其基本构成、形态特点和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的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范式
文化景观是区域性的和地方性的。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文化景观保护片面地集中在风貌建筑、村落核心区、风景地段、历史街区、特定的文化景观区等局部空间的保护上,由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依据和可借鉴的范式,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景观空间保护的政策与景观“孤岛”和“人工盆景”。立足于中尺度空间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及形成机理”就是试图通过地方性文化景观与人文生态空间的类型、形态和内在过程的研究,探讨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将过程和空间形态统一在传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过程中。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突破点
(1)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对象,突破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在艺术与生态、花园与区域之间探索发展,形成了现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格局。自然与文化的交织是风景园林发展的源泉,但风景园林并没有从这一源泉获得内在的发展。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1998)认为:这正是由于景观设计语言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单一的建筑语言和纯粹的生态语言对风景园林来说都是不充分的。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典型,“图式语言与形成机理”尝试性探讨风景园林独特的视点、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就是探索风景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试图探索突破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瓶颈的途径。
(2)研究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探索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图式
研究生态设计语言,建立生态设计的语言图式,是基于以下四个重要议题:①生态规划设计成为解决土地与景观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之间建立起一体化的途径和媒介,是生态设计语言描述的核心对象。②多学科理论引入风景园林、生态学富有成果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大胆的尝试和多样化途径有助于营造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土地空间。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产物,通过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探讨景观生态化设计图式语言的基本图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核心,以多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空间生态格局为框架有助于奠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范式。
(3)通过图式语言体系构建,形成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
文化景观的语言是由人一地作用过程中不断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描述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文化基本单元空间和具有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构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就是通过揭示图式的基本构成、典型图式和空间组织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文化的传承,依据独特的空间肌理过程将不同的景观要素、典型的空间组合进行耦合,形成文化与人文生态规律、生态特点和生态空间形态统一的有机景观。图式语言是生态景观表达的基本语汇,是生态设计的基础。图式语言及空间形成机理研究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和抓手。
四、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1、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理论体系
(1)“景观的语言”与“图式语言”理论
“景观是语言”的结论来自于景观规划设计最核心的工作领域,在由花园到区域的多层次规划设计中,景观规划设计都在尝试着进行充实功能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化塑造过程。在我国,景观语言研究正逐步起步,但缺乏对系统全面的研究。景观的语言理论将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景观语汇。景观语言的构成是由景观的要素和景观独立的基本空间单元构成,以及由这些单元组合形成的空间基本格局。“land”的含义是指空间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景观的语言就是将场所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连接起来的动态纽带。景观要素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它包括了地形、地貌、土壤、水体、岩石、植物、动物和天象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劳作、人群、构筑物、活动以及地方性语言与文化景观等人文要素。要素依照特殊的过程和关系组合成基本的景观空间类型,并复合成典型的空间格局。②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是和谐的,缺乏秩序会造成杂乱,但造成杂乱也有可能不是因为秩序的缺乏,而是太多秩序的冲突。景观中以很复杂的结合方式将很多秩序整合在一起。③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④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⑤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2)景观生态学与“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到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整体景观为对象,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揭示景观结构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镶嵌体格局理论等景观格局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同时强调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景观的网络化均质化与连接度和连通性理论。景观格局一过程理论是景观综合体及其形成并稳定发展的机理的系统研究,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研究中典型生态空间研究的基础依据。
(3)人文生态学与“文化适应一场所构建”理论
人文生态学应用人类与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信息指导形成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最优化利用决策。该理论重点研究人类影响环境并被环境影响,以及完成与环境相关的决策影响人类的机理和特征。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环境运动的组成部分,人文生态规划重新得到重视。人类及其与土地间的互动是人文生态规划的首要关注点。斯坦纳(Steiner)在《生命的景观》(1991)一书提出的生态规划方法中不仅列出了社区信息分析清单,而且主张将社会经济分析与生物物理信息联系起来。麦克哈格(McHarg)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为新泽西Medford镇做的规划实现了整合社会价值的创新工作。赛佛·纳维(Zev Naveh)和亚瑟·利伯曼(Arthur Lieberman)提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也更具有人文生态偏向。人文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念是综合自然和人文过程信息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尽管人们看待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观点不同,人文生态规划者和设计者的中心论点是寻求生态适宜和文化空间之间的最佳匹配,将区域利用类型的适应优势最大化。
2、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框架体系
(1)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成与图式语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规划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是由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自然景观空间单元、文化景观空间单元和复合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自然景观空间组合、文化景观空间组合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空间组合)和生态过程(自然生态过程和人文与社会经济过程)构成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框架和范式。景观要素和景观空间单元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和构成,基本组合和空间格局是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和范式;生态过程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句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生态过程为核心,融合生态要素和空间单元,有效组织基本组合范式和空间单元模式,形成自然与人文一体化的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的景观整体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生态空间基本构成及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典型生态空间组合的整体空间单元的图式,揭示生态空间耦合的内在机理。它是空间组织和空间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态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空间法则。
(2)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
传统文化景观是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过程的历史综合,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多种景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空间”、“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与生活景观空间”、“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性景观空间”、“文化景观网络化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并通过特定的空间关系复合成为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每一种景观空间类型的形成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相互调适机理,这些机理与过程是认识传统文化景观形成的人文生态过程的规律,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基础。由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应结合典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的运行过程与动力系统、空间组织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变、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探索典型地区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耦合过程与形成机理。
(3)传统地域人文过程与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形态及图式语言研究
形态与过程的耦合是以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为切入点,探讨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构成与模式。①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自然景观图式语言构成、形态与组合模式。②以聚落为核心的居住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居住模式就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在地方性知识体系支撑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建筑与聚落形态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后形成的整体景观特征和格局。③土地形态与肌理空间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土地肌理是人类社会生产性景观自我创造和自我维持系统在环境上形成的记忆,集中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应用和改造成果,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反映,是人地作用系统的集中体现。④自然一人文复合型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构成与模式。即以居住和生活空间为核心,在空间上耦合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自然一人文过程相统一的复合型文化景观空间。⑤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与网络图式语言。无论在任何尺度空间中,网络都是空间中最重要的生态特征。以网络化过程为切入点,探讨传统文化景观在中等尺度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和耦合关系,并探讨网络景观图式化语言构成与模式。
(4)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
文化景观图式语言是对地方性文化景观空间过程和组合形态等规律的描述和反映。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空间组织过程和形态耦合特征,成为冲击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的优化与传承。因此,我们应在图式语言基本构成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地方性图式语言特征、图式语言的调适优化和基于实践的传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建立在三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首先,在自然一人文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一文化高度统一的“景观”展示出其存在的科学性和高度统一性,也揭示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过程和空间组合规律。其次,典型人文生态空间的客观存在和空间生态要素、单元、组合体可以通过空间解析的方式用图式表达出生态空间的组织规律和形成机理。第三,典型自然生态空间和人文生态空间的存在和示范作用成为今天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向“自然学习”和向“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的前提,可以看出:首先,生态规划设计是一门规律性、科学性和规划设计专业技能很强的学科领域,典型生态空间的剖析揭示出生态空间的组合规律和形成过程,学习、了解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开展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专业素质。其次,生态规划设计的图式语言是在典型生态空间剖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形态学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借鉴“景观的语言”研究方法,开展典型生态空间的要素、空间单元、空间组合的特征与过程研究,形成生态景观的基本图式、单元图式和组合图式体系,并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将不同景观层面的图式进行组合研究,初步建立起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再次,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在于通过生态空间“原型”的研究,获取生态空间的基本语言的要素和构成,并通过重新组合和应用这些生态设计语汇,构成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GIS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生产、生活的需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结合人工造景手法而创造出空间景观环境的过程。当代的规划设计主要是人为中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设计空间区域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有效分析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而规划设计师也通过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法来完成该项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当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比较完善的学科。GIS的空间分析与三维可视化功能对研究区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有广泛应用。
1 GIS概述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GIS的核心功能在于它的分析与管理,GIS一般可以完成空间信息测量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分析和决策分析等,不同的软件系统可能侧重于不同的功能。
GIS管理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1)空间数据 用来定义形状、位置和空间关系等地理特征。对这类数据的管理是GIS与其它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区别。(2)属性数据 用来定义空间数据所代表的内容,如植被类型、高程、所有权和单位面积产量等。
2 GIS对城市景观规划起到指导与支持作用
2、1地图处理
城市景观规划的日常业务几乎离不开地图应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传统制图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对别人的数字化地图、属性数据作进一步处理,产生出自己的专题地图;屏幕显示地图的利用率远高于纸介质地图;组合、移动、缩放变得灵活,图幅边界不固定;地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等等。在美国,这是规划专业工作者使用GIS最频繁的工具。CAD虽然在制图方面也有特色,若要和规划管理相结合,CAD具有相对明显的缺点,这一现象在美国很突出。
2、2相关规划数据的管理。
一般来说,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主要体现在项目审查、区域规划、标准制定、安全监管、质量检查等方面,虽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存在差异,但是本质内容相似,这主要体现在具体规划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上。而GIS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作用在这一方面被普遍接受,其中的空间属性数据的更是曰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
2、3分析与决策
在西方分析与决策往往被看成是对重要问题的决定,是在整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例如,通过GIS对距离、环境、人口密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来决定学校、工厂、车站等基础设施的选址问题;借助GIS对流速、河宽、流量等因素做简单分析,来决定滨水景观的选址问题。由此可见,借助GIS可以实现空间景观要素的合理分析,为最终的决策起到最大的支持作用。当然,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借助计算机实现的分析技术不是单靠GIS ―种。如果能将这类应用靠相对集成的、稳定的计算机系统来协助完成,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和决策的可靠性,西方称为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 support system),学术界比较推崇,但是大量推广还有局限。
2、4公众的广泛参与及信息的及时反馈。
通过互联网的GIS,公众可以查看各种规划相关的成果,对规划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及时有效的向有关设计部门反应,有助于设计成果的不断完善。另外,在西方政治制度下,公众参与城市景观规划非常便利,对规划的影响力也大得多。很多西方学者看好GIS作为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GIS在发达国家的景观规划方面都取得了普遍的应用,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JanetSibemagel运用了 GIS方法进行了密歇根半岛东端景观变迁分析;Ferdinando Villa等研究了借助GIS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公园绿地规划的方法(Ferdinando 1996); Richard、G 等应用 GIS 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估(Richard 1998);DavidV、pullar等借助ArcviewGIS和可视化软件创建三维效果协助建筑环境评估。
3 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从规划行为的完整过程看,GIS技术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具体概括为3
类:描述(description)预测(prediction)与对策(prescription)分析。描述性分析是指从GIS空间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各类规划所需的数据,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现结果以利于模式辨别,使规划人员能够全面地掌握所面临的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及解决线索。
预测分析是指基于GIS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并使用内建的或外部的各种分析功能对于规划区域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从而为规划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对策分析可归纳为从方案空间中发现若干可行方案并选取最佳方案以实现极大化公共效益和极小化社会成本。三维GIS具有连续的数据结构和与之相应的分析功能,可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和显示物体,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感受客观世界。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科技前沿研究领域。
4 GIS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况平早在1994年就首次使用GIS技术进行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度评价,讨论了景观规划中的适宜度评价方法,并以其在北海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实践中该方法应用的过程和结果作了分析。Jerry等以美国得克萨斯州为例,运用 RS和GIS 技术,针对城市绿地景观,适用 Fragstats 软件包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并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周挺刚,郭达志在 GIS 支持下对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缀块的等级与分布、空间结构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市的城市绿地景观按行政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为宁波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于显威,刘玉霞等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城市植被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城市植被景观单元制图、时间分布的动态监测和植被景观特征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城市植被景观的评价以及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杜军,林孝松在Arcview GIS基础平台上主要介绍了在校园环境规划中DEM的建立方法,及对其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建立其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形图数字化方法绘出校园地理专题图,并进行三维立体直观感受分析利用,对校园环境规划的信息化进行了研究。Sigrid 选择蝙蝠、蟾蜍、啄木鸟作为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功能的指示物种,分析植被斑块的形状、连接度等对动物行为的约束作用,该研究利用 GIS 景观可视化技术,根据已有的动物行为规律研究,建立直观的动物移动路径模型,显示了 GIS 可视化技术在研究景观格局对动物行为方面的巨大潜力。陈洁,张杰等利用 GIS缓冲区分析功能,统计分析了青岛市部分地区绿地及其缓冲区状况,以此分析了绿地及其影响面积,推动了使城市绿化水平的衡量更加全面和合理。吴承照在城市郊区风景区规划设计中,以安徽安庆市天仙河风景规划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了 GIS 在风景区规划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朱岩安,慧君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探讨了 GIS 和 R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应用方向和模式,以及其应用过程和流程。
5应用分析
5、1 一般性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是重要的环节,需要有多种技术方法来辅助实现。目前,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其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基本相似,主要有6种:
(1)用计算机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
面图、透视图;
(2)用计算机控制的机床制作实体模型;
(3)静态渲染图;
(4)固定路径的动画;
(5)实时、交互式的景观仿真;
(6)比较复杂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
钮心毅曾提出了GIS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的框架,基本上也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分析如下:
5、1、1 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阶段
GIS可以就收集到的有关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建立以点、线、面对象构成的不同主题图层。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图层及控制图层的显示形式。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可以通过GIS专题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5、1、2 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是提出不同对策,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形成可行方案的阶段,除了空间分析技术外,还可以利用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不规则三角网(TIN)技术等,以解决长期以来GIS只能解决二维空间问题的局限性。
5、1、3 景观规划设计的咨询和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上一阶段形成的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专家咨询、或者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反馈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中,以最终形成规划设计成果。WebGIS技术和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可以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提供新的工具。
5、2 针对性应用
5、2、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及场地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理论及方法,其核心是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在了解当地情况、现有政策、经济现状、环境科学及在适宜的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的能力做出相关评价。
GIS以栅格与矢量两种数据结构存贮数据,相应地,土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这两种数据结构进行。栅格模式可以获得连续数据,属性精度较高,矢量模式可以实现多宜性评价,二者各有其适用范围。
5、2、2 环境廊道划分
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Philip、H、Lewis提出。将水体、湿地、地形坡度、植被分布等“环境决定因素”分别绘制成图,然后叠加起来,划分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
(1)建立水体层 使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比如可以产生一个距某条河流100m的缓冲区,以控制建筑项目、保持水土、保护植被。
(2)建立湿地层 使现有的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与其他主题图层相吻合,包括投影方式、坐标系统、单位、精确度等。
(3)建立陡坡层 建立该区域的地表模型,并将这一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然后计算出坡度。利用坡度图,可以建立新的栅格网络来表示具有某一坡度范围的区域。
(4)建立环境廊道 将3个主题图层叠加到一起,重叠部分就构成了特征多样并且鲜明的线形环境廊道。利用这个环境廊道图,就可以规划优先保护地区。
5、2、3 景观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利用ArcGIS中的3D Analyst扩展模块进行。视线分析是判断三维表面上任意两个点之间是否通视,可以指定观察点和目标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借用生成纵剖面的方法,绘一条直线,产生沿着该直线的纵剖面,再观察起点和终点间的视线遮挡状况。视域分析是用来确定从三维表面上的某一点向周围观察,可以看到的范围,或者沿着某一路径运动,可以看到的范围。作视域分析除了要有一个代表三维表面的TIN或Grid外,还要有一个观察点或观察路径图层。观察点是一般的点状矢量图层,观察路径是三维的Shape文件,分析结果是栅格图层,每一栅格单元的取值表示该点被观察到的次数。
5、2、4 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和居民可达性分析
利用GIS的Buffer功能,在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区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如果将这种基于矢量的分析方法改为基于栅格,则分析的结果是离开分析对象按一定距离递增的、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取值是离开分析对象的距离。由于在城市里,交通一般是沿道路产生的,在方向、速度上均受道路的限制,为此,可利用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技术,产生受到道路走向、速度、交通管理限制的等时线。该方法是考虑步行速度的栅格距离的计算,居民沿道路步行的速度、穿越居住区、绿地、空地的步行速度等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其作用、效果和等时服务范围相似。
6结语
GIS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性的技术,它只有与相关学科结合,应用于实际项目才能转化为实用系统。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业,理应得到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对GIS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景观规划师MacHarg的“千层饼”规划方法的运用即是佐证。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有理由相信,GIS技术必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晟、GIS在英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
划,2001[3]、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建筑设计和规划上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注重建筑景观,而忽视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得城市规划过于单调。
一、城市景观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要想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就必须要了解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之前的区别和联系,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方案,而城市的景观是指单纯的景物设计和资源利用。
因此,城市景观是城市规划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还能够充分的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景观的设计还要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体现城市的特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几点原则
1、城市景观的设计要同自然相协调
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风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特点,并且将城市景观的设计同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2、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
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在对城市的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关设计单位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城市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做好城市的景观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城市景观的设计一定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和日常活动,只有对空间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实现城市景观同城市功能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需要,还要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4、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内涵和精神风貌集中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之中,所以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措施,并且要根据其风格配合适当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充分展现民俗文化的效果和目的。
三、景观设计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景观设计理论充分的体现了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景物同人类的生存环境完美的结合,而景观设计的理论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结合起来,实现更加自由和和谐的生存。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理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规划也起到了理念上的指引和指导,依据这种理论,必然可以使得城市建设和规划更加的贴近自然和亲近自然。
2、景观设计理论传承中国造园文化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真正的体现中国城市以及中国景观的特点。
3、景观设计理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
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系统和科学的方案形成过程,所以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将城市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情况下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实现城市设计的全局性和整体性。避免一些设计项目只从局部出发,忽视了同其他环节的联系,割裂了城市规划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四、景观设计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手法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
(1)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新形势下的一个进步和发展,它不仅是简单的将城市景观规模扩大,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绿化面积,而是应该从思路到做法都全面的渗透着景观设计的思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景观设计理论具有全面的了解,并有相关的规划经验,能够促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城市规划顺利的衔接起来。
(2)公众的关注与法律的完善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基础上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景观的重视也体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反过来专业性的法律与严格的执法确保了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景观呼唤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与法制建设的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法律。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建设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只有将对环境设计的审查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审查结合起来,综合指导城市环境建设,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人工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城市,进而实现生态化景观城市。
2、继承与发展传统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方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景观的设置和安排,技艺纯熟。为此,在新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适当的借鉴传统景观设计,例如尽量营造自然氛围,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积极创新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
结束语
总之,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所以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关键词:泵站枢纽 景观规划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095-02
1 案例介绍
某泵站的主要建设功能是改良水质、截流防洪,在新时代的水利规划、建设的要求下,需要对建筑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等进行全面考虑,并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景观和工程的融合,提升泵站枢纽工程的品味和档次。所以,在对泵站枢纽工程的景观进行规划时,要按照工程的基本情况,从时空和视觉上做好环境和工程的协调性,实现生态保护、防洪截流、景观文化的建设目标。
2 景观工程规划
2、1 景观工程规划包括的内容
站区的纵向主轴线是进出水渠,横向轴线是泵站的厂房,主体建筑包括进水闸门、泵站厂房、公路,结合泵站附属建筑物的特征,景观环境的总体框架结构要和建筑平台、单体建筑物实现有机结合,使其风格基本相同,使整个站区整体环境和谐、统一。此外,还要确保站区的整体色彩错落有致,让站区变得具有节奏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2 景观环境规划的主要目标
(1)实现工程环境的景观化特点。在工程建设之初,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要充分的注重建筑工程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让工程和景观成为统一的整体,实现工程和景观的一体化,通过景观建设将工程的档次进行有效的提高。
(2)景观环境的文化底蕴。经过对整体工程的景观化建设,使景观环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景观环境的有效性。在景观环境设计的时候,要采取开放的策略,对于管理进行不断的更新,让普通群众也参与其中,使景观环境历久弥新。
(4)让景观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活内涵,使其具有明显生活意义。
(5)实现景观环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真正的实现整体化。在建设的时候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即投入、运营、维修和二次开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工程得到不断的美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其真正的达到部级的标准要求。
2、3 站区总图规划
划分功能区域、实现竖向设计、合理设计道路体系、科学规划林木工程、有效设计电气和供水体系等是站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在保证站区安全防洪和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依托站区的功能划分标准,对站区实现统一的规划,做到互为依托,统一管理,使站区富有生命力。详见图1所示。
2、3、1 划分功能区域
在站区平台的东南方向设置生产区域,该区域主要包括库房、办公区和变电设备等等;站区平台的西南方向设置生活区,该区域包括职工宿舍、餐厅、供水设施和健身房等等,规划要一次完成,采取分期施工的策略,充分考虑发展的实际需求;景区包括绿化和景观建设,使生产建设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种植绿色植被,使站区的空气清新、降低噪音的等级。
2、3、2 平面布置和竖向规划
该站区的总体长度为500m,宽为450m,在站区进行总体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将自然空间合理利用好,给景区长远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推广的生态理念“常改常新”。在站区现有的土方工程建设基础之上开展景观设置,规划和设计的时候,采取景园组合与划分相结合的理念,主调为站区的进出水渠和建筑物,基调为站区平台,配调为景园区、生产区和生活区,这样可以为站区的长远发展埋下坚实的根基。
2、3、3 布置站区道路
进出主道路设置在出水渠的东面,使其和泵站的厂房、进水闸门、生活区域以及生产车间实现直通;进出副道路设置在出水渠的西面,这样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特殊要求。
2、3、4 景园配景建筑
景区的观赏点和配套建筑主要包括亭台、楼阁、山水等等,根据景观的实际需求和工程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施工建设。从景观的建设空间考虑,在景区北面建设时,一定要注意美感,保证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为景区今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2、3、5 规划建筑物景观功能
在充分考虑贯流泵机组安装要求的情况下,厂房建设一定要注意生产管理和办公旅游之间的协调性和独特性,该泵站所处地区的上游和下游是比较宽阔的湖面,所以将厂房的形状建设成巨型航船的样子,这样厂房的造型和四周的环境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工程和景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最佳的效果。
3 设计景观工程
3、1 设计建筑物景观
半地下式是主厂房的主要形式,地上仅有一层主厂房;地面以上四层是副厂房。站区建设的外部形状为航船型,外墙面斜向上起翘延伸的部位和厂房斜向的墙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虚实对比效果,构图中心为竖立起的楼梯间,这样的设计理念比较具有现代美感,站区布局以集中式为主,厂房的屋面在设计的时候,采取后退或者是层层退台的形式,部分主厂房的屋面使用的是采光式或者是种植式,这样就会使站区的景观空间得到较好的拓展。临近湖面的墙体采取水平圆弧窗的设计理念,这样就会和垂直的楼梯间形成较好的呼应,共同构成建筑物的标志,使建筑物的体量感和湖面的压迫感得到较好的缓解,这样湖水、白云和蓝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建筑物别具一格,成为了湖中美丽的风景线[2]。使用海燕展翅的造型来设计进水闸清污机轨道,在进水闸泵站两侧设计植物造型带,这样就会有栩栩如生的生动效果,在高于桥面一米的地方按照一字型锁定六扇检修闸门,这样既体现了进水闸自身的特点,又和两边的绿色植被遥相呼应,使闸区变得别具风情。
3、2 设计站区景观
3、2、1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将人放在主置,营造舒适、便利的环境;(2)将自然环境保护放在主导位置,以绿色环保为主,将绿视率提升到最大值;(3)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水资源充分的利用好,建设舒适宜人的生态休闲环境;(4)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3]。
3、2、2 设计景观
依据该地区的特征和泵站建筑物的性能,该站区的规划结构为“两湖、三区”,“两湖”主要是包括出水渠两边的水景空间;“三区”主要是包括绿化区、生活区和生产区。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进厂形式更加的多样化,给游客更多的观光选择,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详见图2所示。
厂房地处观景区域的核心位置,在站区东部,厂房的中心位置设计主题雕塑,它代表着坝区景区,该雕塑高6m,植被布局使用的环抱的模式,这具有深刻的意义,代表着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站区南侧生产区域安置变电站,整体布局采取分区域规划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配电噪音和电辐射问题,以人为本,将站区的观赏性和功能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用防尘和降噪效果良好的龙柏或雪松作为隔离和遮挡,使各物种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生态水景区包括东、西两个主要部分,不规则生态驳岸是自然水景区的主要内容,设计硬化亲水平台,湖光和植被交相辉映,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受,水景区在坝区公路区域范围之内,主要的绿色植被是绿乔木,这样就会将厂区和四周的环境有效的隔离开,可以降低污染和噪音,给人提供舒适的环境[4]。在站区的南侧是生活区,建筑物被树木所掩盖,人们生活在绿色环境中,给人以宜人的感觉,空气中的含氧量和湿度都非常的适宜,道路交通贯穿整个站区,交通非常便利,会给游人行走的过程中带来愉悦的心情。道路和站区围墙之间加设绿化带,绿化带的宽度为2m,主要用于种植行道树。
3、2、3 设计亲水性
(1)河岸位于泵站两侧落差较大的地方设计成为两层坡道,在坡道上修建台阶,使其和岛上游的步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游人在选择驻足点的时候,可以依据水位的涨落来选择最佳的台阶落脚,使游人更好的观赏湖面的美丽风光。
(2)设计3m宽的亲水平台在两层坡道的中间,在平台上可以安放休息桌椅,以方便游人的观赏和休息。
(3)铺设坡道的时候,使用空心植草砖来进行铺设,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块石或者是水泥路面的生硬感,空心植草砖比较具有立体效果,不但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还会使绿化面积增加,使河道的立面美感得到较好的展现。
3、2、4 设计休闲性
管理区总占地面积为20000 m2,绿化面积可以达到8000 m2,设有三个休闲度假景点。
(1)闲庭信步。将主路和楼内相连接,道路的宽度为5m,这样既可以方便过往,还有利于游人休息,同时在中间位置移植雪松,三个周边种植花灌木,从而形成舒适自然的树林草地生态环境。
(2)竹林小憩。沿着办公楼向南侧种植竹林,在竹林的下面种植麦冬,期间再点缀几颗碧桃,显然是一处世外桃源的人间仙境。
(3)曲径通幽。在办公楼东侧的前庭区域总占地面积4000 m2,依据地形进行改造,推土注山并种植乔木和灌木,这样就有身处山林的感觉,在林中铺设一条青石路,小路弯曲延绵,似人间仙境。①景区内小岛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小岛包括东、西两个半岛,为了体现休闲的效果采取自然式的布局办法,期间铺设游步道,在小路的两侧建设亭台,供游人休息[5]。②在分隔空间的时候,使用微地形处理办法和植物群落种植办法,依据植物的不同特性营造不一样的空间效果。③依据植物的不同特性,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含义,给园林创造贴切现实的意境,如松的坚韧、竹的谦逊等等。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