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1 栏目:写作范文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1

一、从课堂教学的价值审视,课堂对话应指向以批判性思维为重点的核心素养

2014年4月,在教育部正式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是知识、品格、能力和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近期,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新制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乐学善学、人文积淀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课堂对话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话即产出,产出是课堂对话之果。美国教育家爱莉诺・达克沃斯在《精彩观念的诞生》一书中提出:课堂本质就是“产生精彩的观念”。课堂对话只有产生精彩观念,催生独立思想,才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这一目的。没有精彩观念的产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

批判性思维是课堂对话之果,是课堂精彩观念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富有智慧远见的人无不认识到知识只是智慧之果,思维才是智慧之源。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十种思维智能构成的。它们分别是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推理力、想象力、思考力、洞察力、内省力、创造力。前五种属于人的基础思维智能,后五种属于人的高级思维智能。基础思维智能帮助人学习知识,但人要想运用知识、创造新知识则必须依赖高级思维智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严谨的思考力和内省力、积极灵活的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其核心是以批判性思维为重点的高级思维智能。这是课堂对话的价值所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了学生的基础思维智能,过分偏重应试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以批判性思维为重点的高级思维智能,忽视了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次的简单学习阶段,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例如,那道著名的小学语文测试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有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春天”―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答案!这与大诗人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富有哲理和诗意。然而,却被“雪化了变成水”的标准答案给束缚和压抑了。有鉴于此,要发展学生以批判性思维为重点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话,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励学生不断地在“怀疑―成功―创新”中建构新知、提升素养。

二、从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审视,课堂对话应指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

真正有效的学习,应当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从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走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课堂有效对话的必由之路。

对话即碰撞。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突出特点就是思维碰撞。有碰撞才会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碰撞中达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是课堂有效对话的价值体现。

一位青年语文教师执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课上,教师让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不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个问题,班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1:我不赞成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讲究“推敲”和“品味”,反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读书绝不会学有所成。

师: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赞成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求甚解”是把握大义和主旨,并不是囫囵吞枣。

生3:我也赞成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从文中得知,陶渊明“不慕荣利”,他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因为他本身就热爱文学,他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乐趣,他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文章的美妙。真正的好文章是可悟不可言的。比如一首好古诗,本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而一经译成白话,就变了味。东晋时代,讲究门第等级观念,在文坛上追求华丽浮夸的文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恰恰体现了作者不与恶浊社会同流合污的思想。

生4:试问: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如果不细细推敲、琢磨,怎么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纵观古今中外,哪位功成名就的文人不是勤奋读书的?五柳先生以消遣为读书目的,不能不说他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所以,我不赞成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们正处在知识剧增的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节奏加快,只有提高速读能力,才能“读万卷书”,慢工不会出巧匠,咬文嚼字是不能适应时展的。

生1:我们还是反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明末张溥读书七烧七录,为后世所钦佩。我们虽不能像他那样,但也应老老实实地读书,认认真真地读书

……

师: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很好。应当指出的是,“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陶氏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宋代学者杨慎指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等。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有关材料,深入探究,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学贵有疑,同学们质疑问难的精神非常可贵,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做能思善疑、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案例中,教师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不闪现着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灵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课堂对话必须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思维碰撞为核心,以问题解决、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目的。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有效地避免了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零敲碎打的弊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公民素养。因而,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课堂对话的必然选择。

三、从课堂对话理论审视,课堂对话应指向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曾说:“要想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为首席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对话教学理论来看,课堂有效对话表现为:首先,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来阅读文本;然后通过与自我的对话内化文本;进而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建构新知,生成智慧。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是课堂对话的应有之义。传统教育中,教师霸占了交往的话语权,成为教学的主宰,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交往话语权,强调独白和灌输,导致教学低效。现代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教学在平等多元多向的交往活动中完成,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实现。

根据系统论理念,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对话要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问题要真。课堂对话源于问题,并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实施。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那么讨论必然流于形式。什么是“问题”?问题即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问:“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春天呢?”──朱自清怎么就不能写春天呢?这里有什么“矛盾”和“疑难”吗?无疑而问,无难可疑,“讨论”必然无效。如果改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美在何处?”这样一个牵一字而动全文的核心问题,课堂讨论自然会异彩纷呈。是不是真问题,这是课堂对话有无价值的前提。

第二,方法要恰当。有专家曾将现行课堂中的“无效讨论”概括为:七“不”、两“假”、一“无”。七“不”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各说各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是:假答案(问的是A答的是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被评为“好”,所以是假统一);一个“无”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这是典型的课堂假对话,是无效学习。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问题为载体,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必然流于形式。

第三,管理要到位。科学管理是课堂对话的前提,是课堂有效讨论的保障。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对话,既要重视优秀生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全体成员的主体功能。比如让优秀生做小先生,让后进生进行展示,既能促进后进生转化,也有利于优秀生的发展。同时,要从科学管理入手,强化目标引领、师生互动和评价激励,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对话。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2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听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

一、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这个工作很好做,因为市面上的参考书很多,我相信大多同学手中都会有这类参考书。在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能力。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善于利用参考书,参考书用好了,对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二、怎样利用参考书呢

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来运用参考书,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同的老师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在参考书中体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你在参阅参考书时,可看出,写参考书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先讲什么样,再讲什么,这时,你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到你在课堂上听课时,听听你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又是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时你在预习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参考书中对课文的分析,你有些地方会和参考书所想的一样,但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果能向同学借到有不同分析结果的参考书,则更好,不同的见解能让你去思考,哪种更合理,这个思索过程实际就是你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有很多问题,如果你的想法和参考书不同,你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参考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复习时的负担。

三、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创新 高效课堂

家长给予孩子的是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了孩子,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教师给予学生的是精神成长的需要,我们也要向家长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吃”得好,而且要让学生“吃”得津津有味。让孩子们常吃常新,对新课程天天有期待,每天都能在一种新鲜,好奇,兴趣盎然的情绪中,主动地积极地去汲取营养。所以,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学会不断地创新。下面我就导入新课和教学程序两方面谈谈语文课堂的创新。

导入新课的方式要创新:开门见山导入,复习回顾导入是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式,除了这些,好的导入方式还有:故事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提问导入,由课题导入、歌曲导入等。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式,应因文因人、因时因地。也就是依据文本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依据教师的专长。

比方说,我在教学《景阳冈》这篇文章时,设计的导入方式是视频演唱《好汉歌》。那些生动的画面,个性鲜明的好汉形象加上刘欢的铿锵有力的耳熟能详的歌词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再如,一次我到三阳小学送课下乡,所授的是《唯一的听众》,面对48双陌生、胆怯的眼睛,我想如何消除我和学生之间因陌生而产生的障碍。我采用了“自我介绍”导入法。“五二班的孩子们,你们好!我姓王,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一来学习,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是朋友,路上遇见,怎么跟老师打招呼呢?”“王老师好!”,“你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老师喜欢你……”拉家常一样的谈话,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起来。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我们应该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巧妙设计,总之应创新。

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一般,语文课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1、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3、学习生字词。4、理清脉胳。5、把握文章的中心。6、总结写作方法。一般的即是常用的,同时也是好用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说它又是合理的,是放到语文课上篇篇课文皆准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如我们北方人喜欢面食,面食成北方人的主打食品。但试想,一个北方人,一个喜欢吃面条的北方人,如果你让他一天三顿,一星期21顿,一年365天,天天顿顿吃面条,他能不烦吗?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不妨也得创新。

一、从课题入手

让学生读题设疑,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延伸、补充。如《童年的发现》,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学生有了问题就有了读书的兴趣,通过读书等办法,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补充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学生讨论交流,最终明白了文章的中心。

二、直奔中心

有些文章,中心就在文本中,要么是开头,要么是结尾,有时也会在中间,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依据中心,教师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呢?从而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比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找到,然后教师提问: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总理的一夜工作的呢?学生再次读书,划出具体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从而解决了学习重点。

三、反复朗读

遇到如《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小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我采用的是多种方式的反复读,示范读,跟我读,自由读,提名读,直到大家都读得正确,流利时,然后结合课后问题,讨论交流,或查阅资料,探究答案。我觉得把理解建立在学生的反复朗读,自悟道理的方法要比教师的夸夸其谈更省事,更有效。

四、古诗学习五步法

古诗、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解是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古诗的理解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往往古诗文中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背诵默写是硬性的目标。因此,我采用的是“查”,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读,读正确,读流利;释,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悟,体会诗人思想感情;背,反复朗读,会背会默。即:古诗学习五步法:“查、读、释、悟、背”。

五、自学课文五读法

1、自读:画出生词,圈出难读字。读词问字,扫除障碍。2、轮读:小组轮读,仔细倾听,纠正字音。3、复读:反复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背诵优美片段。4、默读:边读、边思、边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5、情读:入情入境,读出作者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低年级汉语教学初探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笔者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提升写作 熏陶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呢?就是课外阅读!”的确,课外书籍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绿色之窗,开启了一道道智慧之门,让他们看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课外阅读的绿色效应彰显她特有的魅力,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穿越美丽的语言文字丛林,走进美妙的世界,让他们在美丽的语言丛林中自由徜徉。

1、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就教学形式来看,课堂教学是主导,课外阅读是补充;就效果来看,课堂教学是热身,课外阅读是实践。

教材中选的多是名家名篇、经典名著之类的文章,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就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教学之前引导孩子去关注、读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的内容,哪怕是很不情愿地读一遍,哪怕是囫囵吞枣式地看一遍,孩子们课堂中的表现总比此前一片空白要好得多。至少文本中的人物不再陌生,初步获得对人物的整体感悟、对事情的整体概括。再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机引导,让他们去读整本的名著,走进《三国》,真正全面地认识人物、了解历史。在以后高年级、初中,甚至高中的语文学习中,都能做到笑谈《三国》、滔滔不绝,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外阅读扩大了孩子们的语文知识面,是语文学习的“营养”补充,它能更好地提升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意思是说,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就是厚积薄发。课外书籍中的文章,显示出不同的美:有的以情感之美见长,有的以哲理之美取胜,有的以智慧之美见长,有的以底蕴之美取胜……在阅读之后,一定会有什么东西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在他们善感的心灵中激起波澜,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文章的优美语句、写作方法等,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让鲜活的文字跳跃在自己的生命里,达到“腹有诗书”不但“气”自华,而且“文”更华的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课外阅读量大的孩子,他们的写作水平很高,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观点明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3、课外阅读可以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博览群书可以更好地感悟生活、体味社会。课外书籍中“可亲的经典,有趣的名著”,是人们在探求真、善、美的进程中,经过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它们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山涧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从语言文字中,能读到爱心、智慧、美好,读到自由的心灵、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与和谐的生命,学会感恩,感受爱的力量,树立理想,增强自信,指引着孩子们做正直的人,做有人格魅力的人,做有价值的人。读罢曹文轩先生苦难文学的代表作――《青铜葵花》,不仅能认识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伙伴,而且能在温暖的字里行间感受爱的力量,不知不觉中与自己的幸福生活相比照,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信念在心中悄然升起。这类书籍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我们要借助这“食品”的能量,引领孩子们走进文学的殿堂,从而把优雅和智慧种植在孩子的举止里,谈吐间,最终浸润在孩子的性格中,在春风化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书中的世界,天高地广”。课外阅读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潜能充分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课外阅读,如源头活水般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这源头活水中尽情地汲取甘甜的乳汁,享受阅读的乐趣,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1,(4)、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6

作者:张凡 单位:石河子大学

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夯实阅读培养基础

丰富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励方式,将会鼓励学生从事专业学习与阅读的信心与勇气,也会激发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浓厚兴趣。首先,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涵养与文学造诣,而阅读实践则是必备因素,这也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身为中文系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和底蕴的深厚是安生立命之根本,对古今中外的书籍要广泛涉猎,尤其是中外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家作品,如果教师自身读书面狭窄,“而学生读书的种类和内容又容易受课堂教师的影响,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内容的广博性拓展。”[2]同时,对于已成经典的作家作品,身为中文系的教师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拘于教科书的一些评价,“照本宣科”是教师对知识的一种简单而肤浅的处理方式,是要不得的,它只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更甚的是学生所学不多,得益更少。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去提升从事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以自身的阅读魅力去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中文系教师在准备新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充分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组合工作,根据所承担课程内容的需要,在该课程开课或教学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开出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或“资料性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并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做到学生阅读有的放矢,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让学生在短期内熟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增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阅读指向与兴趣,以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对待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因而,在“阅读书目”的罗列过程中,要走出所授课程的范围,要不限于课堂并走出课堂,及时关注当下社会阅读热点、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阅读的乐趣。第三,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对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课前三分钟”活动为互动载体,合理利用课前闲散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展示课外阅读的表达平台。在开展此项活动前,授课教师可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数,以学号为序进行人员编排,每位学生以三分钟为限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近期阅读的一本书,其中包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其他;同时,教师应以对学生的介绍做简要的评价,并对该学生的继续阅读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以此提升学生继续开展课外阅读的信心。类似于“课前三分钟”这样表达与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待于授课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师生的共同坚持。二是授课教师围绕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课后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关联性阅读,以点带面达到对整个课程内容的全面把握;教师开展此类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课外阅读,以课下小组讨论、课堂小组汇报的形式给予展示,教师做好每个汇报小组的点评,指出每组同学对问题回答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提出下一步努力的途径或方法。这些活动安排,既达到了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检验,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两个课堂”有效互动,激发阅读兴趣与热情

大学的课堂有内、外之分,但“两个课堂”关系并不矛盾,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两个课堂”的联袂互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不断提高“第一课堂”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中文系的文学课堂是个不断延伸的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个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的课堂,其本身就饱含激情、活力与想象;再说,文学阅读是个开放性的阅读行为,其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向往崇高、建立品格、陶冶情操、培养气度、憧憬未来的理想之途。因此,如何给中文系的文学课堂增添色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使文学课堂成为中文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知识海洋。首先,有效借助校内、外交流与沟通平台,发挥“名人效应”,邀请当代文坛一些知名作家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让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以作家写作生涯报告会,或以作家访谈等形式一起分享作家文学人生的喜乐哀乐,共同探讨文学人生的理想梦境。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将学生与所要了解、研究的对象建立联系,搭建两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既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也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真正读懂作家的文学人生、读懂作家作品的文学世界,其实际效果会比乏味、枯燥的“因循”教科书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意义。其次,充分利用校、院各类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的机会,邀请当代知名学者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谈读书、谈人生,这样既让学生一睹文学史教科书的编者、或著者的风采,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师级学者的学术成长、成熟的历程,也可通过学者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把学生心目中原本非常抽象的文学史建构变得更具有人情味。通过与当代作家、知名学者的“面对面”交流,突破课堂教学固有模式,以作家的“现身说法”以及知名学者的“名人效应”的影响与激发,不断唤起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第三,文学课堂应及时关注当代文坛现状和学科研究前沿,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为学习和研究平台,不断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文学阅读研究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研究团队,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通过申请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并立项,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文学研究工作。中文系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力促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的研究训练,指导和引领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研究学习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与课外阅读中不断增强对研究项目的理解和信心,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一定研究性的基础。同时,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的申报及研究过程,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项目研究这一联系纽带,大力促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尽早进入学科前沿,以师生间的相互探讨最终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情如姊妹,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要课堂教学“活”起来,多角度地不断触动学生阅读神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跟着多姿起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起来了,也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奇幻的色彩。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主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盘。因而,在中文系的课堂上,教师在把握好文学课堂特点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活动主题、授课形式让文学课堂不再落寞与沉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充分互动,真正达到学生素质与文学修养的全面提升。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7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但是,如果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和动机之前,没必要推迟学习活动,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一旦学生尝到甜头,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有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

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有效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有效教师的首要条件、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科知识非常渊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营造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精神饱满,富于激情、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汲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转化,进而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它直接刺激自学能力的提高,并提高学习效率、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的重要依据,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材料,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强化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说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说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数学阅读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知识点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数学知识的目的、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生活的环境,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才能够体现问题的价值、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尽量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这样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激发探究欲望,拓展探究空间、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同时化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障碍、在教学中,我通过求变启发等方法的选择,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篇8

一、赏识引领,主观能动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大多是保持一种严肃的态度,以批评教育为主,但在高中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整个教学计划的开展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多采取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沁园春・长沙》是的一首词,对长沙秋天的景象进行了生动描写,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乐观的革命信念。在背诵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结合这篇诗词中大量的景色描写,创造出图画式诗文记忆法,将词中的内容以绘画的方式按照描写顺序展现出来,让寒江、霜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这首词更加生动形象,更加便于记忆。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对这名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了表扬,并将这种方法在全班进行了推广,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受到鼓励之后,这位学生信心倍增,又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上,均在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效果。通过这样的形式,在教师正面的赏识和鼓励之下,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整个课堂的创新氛围浓厚,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生本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褒奖和鼓励,显然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之后,会对自己的方式方法更加有信心,对课堂也会感到更加有兴趣,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而这显然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二、适时翻转,化静为动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但在以往的课堂上,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课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自己对阅读课完全没有兴趣,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没有形成自己“生本化”的理解。因此,在生本理念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化静为动。

如讲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教师要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学生就文本进行细致的品味和咀嚼,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师自己录制的或者从网上找到的这一课的授课视频,让学生对照视频里的讲解内容,完善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再让学生按原来的分组进行组内讨论,并要求每组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全班学生在自学时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各小组提出“海伦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一个假设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了,你最想记住的是什么呢”等类似的问题,为全班学生打开了新的思维角度。这些问题没 有固定的具体答案,全靠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所以,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情体验,学生可以在自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研读。

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之后,学生能从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出发,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实现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实行创新性的解读,推动整个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读书策划,完善过程

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进行大量的读书和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段,但由于受课业压力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高中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而让高中生进行阅读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语文课堂教学上。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有效的读书活动,发挥“生本课堂”的效用,我让学生自主进行了读书策划,完善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中的《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同名小说。《边城》是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小说,对湘西淳朴的自然风物和人文风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美有进一步的体验,我让学生自主策划对《边城》全文进行阅读。学生在考虑到时间问题之后,在全班进行分组,让不同的小组阅读不同的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鉴赏。之后在全班召开了一次读书报告会,各个小组就自己所负责的模块进行报告。通过这样的形式,间接地让全班学生都对《边城》这部小说进行了阅读,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这样的形式,让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投入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突破和创新。

读书策划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任务分工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将读书任务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既保证了效率,又完成了读书任务,实现了语文课堂上的双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自我反省,引导创新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只是教师自己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有限,而通过学生自我进行反省,学生的潜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

生本课堂要求学生就课堂内容进行自我反省,最开始的时候我还对此抱有一定的怀疑,担心学生能力不足,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开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学生在进行了自我反省之后,结成了学习小组,有问题或者是之前出现的错误,就在组内进行讨论。之前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文章的文眼进行了讨论,很多学生都没有回答出这个问题,大家在反省的过程中,就着重分析了之前为什么遗漏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后,学生认识到是自己阅读文本的过程太过马虎,对那些体现了作者心境的句子,没有细细进行揣摩,疏漏了问题的答案,忽视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重点语句,而通过这样的反省,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本解读的方法。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共同读书家长心得体会(精选6篇)
  • 下一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