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1 栏目:写作范文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1

一、“满堂”现象

就是通常说的“满堂 灌”。它反映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 错位。其实,检验课堂教学实效的依据不是我 们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得到了多少,得到了 多少对他今后发展有价值的东西。教材的知识 都是在前人思考和积累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 抽象,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晶,如政 治课中的货币、价值、价值规律、物质与意识、矛 盾。国体等。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讲其抽象性不 言而喻。大多数学生要在讲完后再经过一定盼 思考才能掌握,有的还要通过补讲或经过一定 的训练才能领悟。因此,课堂要留点时间给学 生看书、思考、提问、归纳、训练和巩固,这就要 求老师要精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不 讲,要因生而异,因教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要做到恰到好处,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集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堂,主体与主导和谐相 长,点化和领悟交互生辉,则有很高的技巧,值 得我们在备课中深入研究。课堂留点时间给学 生,便于教师面向全体,培优补差,发现学生思 维的障碍和创新的火花。 

二、“哄堂”现象

这反映的是我们老师的 教学风格和能力。常见的“哄堂”现象有: 

其一,频繁提问,同一回答。有的教师每讲 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 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 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 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久而久之,人云亦云,习以为常。实际上很多问 题不是用一两个字能回答的,有些问题可以提 出来让学生日后思考。可见,这种教学习惯或 行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多向思维、创新能力 乃至其他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 今后的发展。 

其二,随意提问,齐声异答。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教师随意提问,似问非问,没有明确的提 问对象,学生回答不一,造成“哄堂”现象。因 此,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回答的,必须是指名或 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回答;不要求学生回答 的问题(只是为下一教学环节设下的悬念),稍 加停顿,学生思考不回答,使课堂环境动静有序。 

其三,罗列问题,分组讨论。讨论教学法是 泪前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它有利于 檄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 考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但组 织不严、诱导和调控不恰当,也会引起“哄堂”现 象。此外,“哄堂”现象还表现为课堂学生说话 声此起彼伏,难以平静。现在很多学校班大人 多,有些老师不能调控课堂局面,老师在上面 讲,学生在下面小声讲,还不时发出嗡嗡声和阵 阵响声,这既反映班风的问题,同时,也反映老 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 教学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

三、“拖堂”现象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2

1、注重常规检查。

教务处要加强管理,注重常规检查与指导,深入课堂,把握常规现状,促进常规到位。本学期教务处将继续对教师的教案、学习笔记、学生作业以及学习情况作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平时时间落实教研室主任值班制度,随时调查了解教学运行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另外,有重点地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督导,督促全体教师保证上课时间,保证上课质量。教务处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或抽查,对好的做法给予肯定、表扬并加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并帮其纠正,尽快规范。

2、强化备课质量观念

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教务处希望全体教师备课时能认真分析教材和现有的教学资料,确保备课质量。

3、探索教学改革。

教务处提倡教师要立足课堂深入研究,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化”。

4、听课评课注重实效

做为一名教师除了要上好课外,还能分析解剖一堂课。评课不仅对上课者有帮助,对评课者也有提升。评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同伴群体提升,本学期教务处不但对教师的听课数量进行检查登记,同时对教师的听评课效果予以监督。此外,还有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需要格外注意。听课必须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就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听课者必须做到。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同时评课要实事求是,说真话。对授课老师的优点要肯定,而且还要虚心学习,对授课教师的不足也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和大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希望全体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形式,和同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自己授课水平。

5、教学反思要及时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教务处自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以来,大多数教师都能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及时将反思提交程校长,但也有一部分教师不能按时将反思提交,还有少数教师存在应付心理,从网上下载。希望本学期撰写教学反思时,全体教师能遵循教学反思及时性的原则,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师德与实绩并重的原则,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意识,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用人格、学识、师德、师爱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严把教师入口关。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要调离教师岗位。

2、营造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本学期在全体教师中要继续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学习讨论,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分层引领的方法(专家的引领、校本培训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外出学习汇报引领),使学校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发展需要。使广大教师掌握中职教育的理论和教学规律。继续抓好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和示范性教学活动,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加大学科教研活动的力度

各教研室要以务实教研为宗旨,各学科每周安排1个课时的固定教研时间,专门研究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让教师实话实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要让教师有所收获。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让教师从中感受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科小组长是该学科的带头人,要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组织和带领本学科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好教研组工作,研究教材,制定计划,统一要求,安排活动,做好教研组活动记录,便于学校定期检查。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

1、对多媒体教学要有清醒的认识,使用中避免盲目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尽管先进,但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广大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中仍要发挥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了解课程的性质,特点,课件的设计要合理,注意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要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

2、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目前我校60%以上为青年教师,如果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遵循教学规律,不注意语言艺术和板书的合理使用,以及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对其成长是不利的。因而在多媒体教学中,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以应对各种教学环境的存在,提高教学质量。

3、严格按照教务处制定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使用多媒体,请教师使用前认真填写使用登记表,使用后及时规还钥匙,不要私自传递多媒体钥匙。更不要拿着钥匙不归还。

总之,我们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授课,但同时希望大家能尽量保证多媒体授课的质量,避免了多媒体资源的浪费。

四、着力打造管理完善、内容丰富道德大讲堂

上学期,学校按照道德大讲堂的设置要求,固定了专门场地(在拐角楼一层),制作规范背景,购置电器设施,上墙宣传牌匾,为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本学期科研处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学校道德讲堂”宣讲队伍。

建立高水平的宣讲队伍,是推进“我校道德讲堂”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按照“自身素养强、道德素质高、文化修养好”的标准,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宣讲队伍。

二是丰富“学校道德讲堂”的内容和形式。

开展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发现、收集身边学生、教职工中的道德典型,并将其真实的先进事迹编写成真挚感人的故事;二是设计主题鲜明、循序渐进、形成体系的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学校道德讲堂”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听”:听道德故事、听先进事迹报告、听演讲等;“看”:看道德模范和感动人物影视、看图片展等;“讲”:各区队召开“道德故事宣讲会”,讲模范的事,讲同学的事、讲自己的事等身边的道德故事;“思”:在以上各类活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征文活动,反思、总结等提炼模范典型的道德内涵;“做”:以践行道德规范、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展示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进步和成效。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3

学校曾有多人参加区组织的“课堂诊断”征文竞赛并获奖,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堂诊断”教研范式的积极性。《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的意见》颁布后,学校组织学习并制订了《小学校本教研制度》,为推进“课堂诊断”校本行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一、将“课堂诊断”作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

1、提高认识,自觉参与。

“课堂诊断”不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有效教学,根本的是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课堂诊断”作为校本科研的重要范式,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诸多细节的分析研究,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对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中问题与不足的发现和把握、经验与特色的总结和积累,进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

2、完善制度,稳步推进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落实了三级负责机制:首先,校长为校本教研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备课组(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四个集体备课组),督促检查“课堂诊断”工作的开展情况,保证了每次研究活动落到实处。其次,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负责各教研组常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校课题组研究工作。科学、规范地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管理档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案例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现场“课堂诊断”活动。再次,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示范课、研讨课。理论、实践、反思三位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堂诊断”紧扣集体备课范式,提升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

从规模较小校情出发,沿用“系列小课题研讨”集体备课范式,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常规集体备课,解决贴近教学实际问题,让每个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讨论、观摹和交流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将备课研究成果整理归档,供教师交流学习。校内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现场诊断活动。英语科教师参加现场课堂诊断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开展中年课堂教学观摹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听随堂课的频率,校教研室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并能认真诊断,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重视了中高年级语数学科的预学调研工作,每位教师能自觉参与研课、磨课。中年语文教师参加优课评比获片一等奖,区二等奖。

三、丰富“课堂诊断”校本行动形式,优化课堂诊断校本行动成果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创新 教学反思 课堂效能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多年来,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常规的考核内容,大多数教师被“逼”写了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随意性很强,并没有真正把教学反思看成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教学反思没有足够的重视。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多年的社会思政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断断续续写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有的对后来的教学起了帮助的作用,有的记下来以后就成了过去时。今年在整理资料时对比写下来的教学反思,深有体会。笔者认为,对教学反思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创新应用,那么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反思重点是创新,特别是对教学反思进行归纳,避免自己重走错误的道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新“类比”反思,求异质疑

目前,农村中学中的社会思政教师往往担任三个班以上的教学工作,而每个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生表现等千差万别,即使教师准备的教案内容一致,也会因班级的不同造成差别,出现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将在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发展过程作为修正第二个班级授课的依据,在多个班级的课程全部授完后教师要进行类比归纳,找出其中的一些差异,求异质疑,寻找出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在《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笔者在备课环节就开始准备,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量大的特点,准备了图片、录像、文字等资料,详细地向学生讲授了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学生听得很入神。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下课后询问学生,他们还是一片茫然,因为这一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远。在第二个班级,本人改进方法,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再根据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说明,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于是,第三个班级没有上,而是布置他们先到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一个星期后想试一试用辩论赛的方法。一个星期后经过现场分正反两方就“中国加入WTO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进行辨论比赛,结果却大获成功。

由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经常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类比的反思总结,再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新“生成”反思,突破预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根据预设的教学思路,逐步引导学生导出结论。教师的授课、对学生的提问经常会带有暗示性或提示性,不管是常规课或展示课等都是这样准备的。这样做应该来说,教师教的感觉往往很好。有时教师会让学生划出重点难点,课堂也有活动,但由于均是根据预设没有创新,学生也按部就班,教师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而实际上课堂的教学却是生成的。学生是一个活动的个体,特别是现代的学生,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并不比教师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掌握比教师更全面,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质疑也在增加。若一味地按预设来进行教学,一方面会自动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一方面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成性反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适应的调整,或就事论事,或中断原有的教学重新设计。而对这种生成式的教学反思,教师的印象肯定会更深刻,写出的反思价值也更高。

如笔者在今年听了一堂展示课《做一个诚信的人》,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无人监考考场,当一张写有答案的纸条传到你手上时……学生思考后教师提问。生甲:“我会先看一下,然后对照自己的答案,把错误的改过来”;生乙:“我会与自己的答案对一下,但不会改,因为我相信自己”;生丙:“我不会看,偷看来的分数是假的”。从教学的目的来看,第三位学生的答案才是教师希望的,但甲乙两位同学的想法也正常,没有甲乙两位的“反面”例子,倒反过来显得丙同学太虚伪,离不开课堂的生成过程。

课后本人对这堂课又是这样思考的,既然甲乙两位学生实话实说,教师索性将计就计利用甲乙两位同学的答案来作一个课堂讨论,就甲乙两位同学“诚信说话”(承认自己会偷看也是诚信)和丙同学做诚信的事(不偷看)进行讨论,我想课堂的气氛会更好。虽然会打破原先的设计,但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以后的备课中,本人就预设更多的选择,变“刚性设计”为“弹性设计”,尽量预置好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或生成性的方向,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三)创新“意外”反思,“节外生枝”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在课堂出现令教师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以说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很精彩。即使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突发性的情况预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所以对课堂“意外”的处理,不管是教师出“洋相”下不了台,或是随机应变,化解窘境,甚至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应用,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笔很好的财富,值得教师反思和总结。

教师对“意外”事件的反思要认真、创新,既要研究应对“意外”的解决办法,又要思索如何创造应用“意外”,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预先设计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维权的五种方法,可提问的学生回答了“坚决要求店主赔偿”后还是坚持这一原则,使预设的课程无法进行下去。我就加以引导“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把柜台砸了。”学生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全班却哄堂大笑。笔者及时另请学生才避免尴尬并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下课后,本人想其实也可以利用另外的方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掀起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那就是从学生砸柜台引出用违法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会是一个何样的结局?让学生去反思,再引出正确的方法――用合法手段。

教师应利用课堂中的这种“节外生枝”将学生带进思考的新境地,抓住有价值的“枝节”,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一次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发现能力,再让学生长出真正的有用的“枝”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做到“节外生枝”。

(四)创新“作业”反思,反馈提升

学生对教学成效的最快反映是在学生的作业上。最直接的反映是课堂作业的完成,教师马上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效如何,并依据学生课堂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样,当天的回家作业也是最直接的反映之一,因为思想品德课的作业有很多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就体现在这些题目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由于题目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有可能突破教师教学思路,具有很大的创新,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加以扩展或在复习时加以应用或强调。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去创设一些情景题、开放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是当堂练、实践作业或家庭作业,通过学生不同的思维来弥补教师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作业的形式也可以社会思品的特点加以灵活应用,如时政手抄报比赛、课堂辩论赛、调查提纲设计等,利用不同的作业形式来探讨作业设计、作业评价的方式,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五)创新“考核”反思,总结升华

考试考核是一个阶段性教学过程的小结,也是反映教师学生各自完成教与学任务的一个好形式。及时、正确的评价对教学非常有利,而对评价的反思,并将反思应用于下一阶段的备课、授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大多数教师的试卷分析和反思还停留在对试卷本身的问题上,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期中期末考试上,而忽视平时的单元过关性测试。笔者认为对评价的反思必须全面、及时、生生到位,每次测验的分析均如此。笔者经常设计如下的表格来分析。

社会思品的考核往往采用开卷考的方式,所以通过考核考试所能反映的学生的情况也更多。通过细分,并进行分类归纳,既可以发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通病,又可以发现个别现象。如审题问题、答题的规则问题、关键字的把握、理论性的错误等,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纠正。对个别学生则采取单独的辅导更正方法。

在第二次可用同样的表格,对学生逐项对照,检查学生是否会犯同样的错误,是否会出现同样的通病,再进行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调整。对知识运用能力、审题能力等不足,通过加强训练,逐步提高;对答题格式、答题的全面性等教师要多用示范;对基础知识、概念认识等问题则

需要教师加以归类,形成图表或图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对过程中的得失和效果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对症下药,完善备课环节,提高课堂效能。而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学生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或个别的辅导或纠正,来达到用反思促教学的目的。完整的教学流程应该是:

总之,对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不能简单地循环重复,而应进行创新,在循环过程中实现提高和升华。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

参考文献: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堂教学;反思;研修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相互促进,双赢发展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落实校本研修工作。

校本研修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 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它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既是一种关于教师和教育学的行动研究, 也是一种制度建设, 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学管理者,这几年一直不断摸索改进校本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力争让学校成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

一、成长规划,愿景引领发展

教师专业要成长,要有一个目标规划,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专业成长的规划和愿景,那么他所能做的仅仅是附和别人的规划和愿景,结果只是顺从,绝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因此,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规划》,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树立成长愿景。这是促进教师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对每学期教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审阅,给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使每一个目标都具有可实施性。期末,教师要针对自己的目标愿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充实个人档案,并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就像人生实现理想一样,有了规划、目标,就使教师的成长有了内驱力,主动性。

二、常规教研,变经验为能力

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基本形式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理论、集体备课,研究课例等等,这种集体教研方式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通过参与研讨交流,解决疑难,共享经验,在同伴互助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学科教研组的工作是达成学校教研计划的关键,其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教研工作的推进,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要重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进步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经常说“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所以提高老师课堂教学能力一直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要让年轻教师在课堂上成长起来,让“平台”成为他们展示自我发展的“舞台”。

研课赛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有力推手,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评优赛教活动。形式上采用个人展示课和年组教研课相结合,内容上有对不同课型的研究(如语文识字课、口语交际课、古诗、习作、说话写话等,数学解决问题、图形、计算等),还有有同课异构等。作为教学管理人员,要对每次赛课活动做好详细的方案和安排,特别要组织好评课,带领老师进行课例研究,赛后还要对整个情况进行汇总讲评,总结优点,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高效课堂一直是近年来课堂教学研究的焦点,刚建校时,餐桌式教学方式很受推崇,刚好学校也有中学来的老师,去杜郎口学过,所以我们也在高年级试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但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学习,形似而神不似,学生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这种方式不可行。后来,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了阶梯式推进思路,开展“达标课堂―我的有效课堂―探究高效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逐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结束后,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选择一个点,撰写高效课堂探究教学随笔,总结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如结合导课环节、朗读指导、英语会话、提问的有效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情境的创设等不同方面进行总结)

四、注重反思,在总结中提高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课后反思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学校一直坚持培养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课课有反思,这在教案中体现,要求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特别是教法上的改进措施;二是每一次赛教课、研讨课后的反思,这就相当于一次课例分析,抓住这节课的几个主题进行分析,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如某一课中朗读指导的方法探究,合作学习的时机研究,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等);三是期末的教学反思,针对这学期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专题研修,提供发展平台

专题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学校坚持引领教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校级课题人人参与,而且主题要与学校本学期大的研究专题、年组的教改专题相关。这样的层级体系,有利于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活动。例如,本学期大的教研专题是打造高效课堂,各教研组在制定教改专题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探究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本人的小课题就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从小处入手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是实实在在的,最后可以总结出成果,并能运用到课堂的。

参考文献: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而教学常规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范。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避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遗漏和失误,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又将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呢?为此,谈一下我们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三个管理”,抓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分析

“三个管理”即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以“重过程,轻结果”为原则,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落实,逐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养成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

二、合理改革教学过程的环节

“备、上、批、辅、考”是传统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五环节”为“三环节”。

1、备课

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也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三备”: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

2、上课

首先需把握总的教学目标: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将课堂是否体现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当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特点,而应根据学科性质,达到学校现有设施条件下的最优化。也有人提出上课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

3、课后反思

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三、坚持不懈抓“反馈调节”,不断完善管理措施

有了常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执行、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抓好“反馈调节”这一管理环节。所谓“反馈”,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师生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好检查、指导、督促工作,深入到教研组、课堂,多听课、多看看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师教学情况。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即对计划、措施做必要的修正、补充,使教学活动既按原定轨道与目标前进,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

四、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由教导主任牵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县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多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观摩、竞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学校还要求骨干教师做好传、帮、带,每学期上好1―2节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也要求年轻教师要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每学期上好1―2节汇报课,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五、收获与反思

1、从课改实践中体验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班级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经深入人心。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2、存在的不足:

就备课而言,还有少数教师凭借“老经验”,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够,情感投入不够。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7

1、加强教师学习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稳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2、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管理工作。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视导工作。

5、加强教导处的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本年度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

1、着力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好晨会、班队、思品等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节课,教导处加强随堂检查力度。

3、不断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教学常规工作

①、课堂教学。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应保持必要的激情,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板书规范工整,能提炼、概括知识要点及其逻辑关系,展示思维的过程;语言清晰准确、精炼生动,逻辑性强,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有复习导入、新知探究、过渡衔接、小结巩固、课后学习任务布置与指导等基本流程,学生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魅力的课堂。

②、作业布置及批改。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都应有为巩固学习效果而精心设计的基础性作业或实践性作业。这些作业应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一致,切实做到实效训练,杜绝重复低效的题海战术。每单元学习后应研究设计专题检测。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错题归类成集,不时翻阅,使之一错不再错。教师批阅的作业与试卷,均要当作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材料来研究,特别是半对和错误的答案要研究为什么会错,如何改进教与学,不能仅以打分了之。学校检查作业要进行质量和效果评价,不能只重数量。

③、备课。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平时授课要有超前1-3课时的教案,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备课工作要体现对课标、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作业训练等内容的研究与反思,真正搞清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和“为什么”,撰写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市场上购买的现成教案可以参阅借鉴,但决不能照本宣科地搬进课堂。学校检查备课笔记不能只查有无和多少问题,要把重点放在评比备课质量上。

④、听课、评课。教导处要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对新上岗的教师听课次数更要增多,听课后及时与上课教师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并检查备课情况和教学反思的撰写情况。

5、重视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继续抓好“两操一课”。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师资水平

1、继续加强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认真自学,教导处要予以指导,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博采众长,拓宽教学思路。

3、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学期初,教导处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全面的指导。

4、各课题组继续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要按原定计划进行研究、结题。本期将举办课题研究培训会。

5、各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每期确定一到二个研究专题,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章,并组织开展沙龙式教学研讨活动。

6、发挥好“农远”设备和教学资源的作用。本期开展镇级骨干教师和“农远”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活动。

课堂常规教学反思篇8

(一)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准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科学、精细;思维的条理性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概括性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点;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的变通性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维的独创性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写一手好字,板书结构好,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能力指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二)教师专业结构和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结构

(1)专业理念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即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来社会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那么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将重于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教育的主题。过去习惯于把课程看作是基于一定的学科领域,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实施具体的教学意图的一个过程

(2)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应具有基础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学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加强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文化判断能力。

(3)专业态度与动机

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是教师的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涉及到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态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专业动机)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理想、态度、动机和职业满意度等是一系列影响教师去留、保证教师积极专业行为的密切关联的因素。其中,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是两个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一般都要通过这两个因素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通过专业自我;这一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工作动机(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4)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基础由七种类别的知识构成:

①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②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③课程知识,指对作为所教的职业工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掌握;④教学内容知识,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环境的知识,包括从班组或课堂的情况、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到社区和文化的特征;⑦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

2、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基础

(1) 在教学目的方面: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现在的真正目的早已转移到了为了各级各类升学、为了各种形式的考试方面。几乎课堂上的全部教学行为都是为升学、为考试服务的,因此培养的学生是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育不仅培养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而且要培养文明幸福的人。

(2)在教学任务方面: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品德,而且要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会学生学习。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来说知道如何学习要比知道学习什么更重要。赞可夫提出了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使用一个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的主张。

(3) 在教学过程方面:

我们现在沿用的是凯洛夫的五大环节;教学程式。现代教育论主张,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乃至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绝非单一,教学模式也不能公式化。

(4)在教学方法方面:

现代教育论认为,不仅包括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的方法。教师的方法并非填鸭式;,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独立摄取的能力,为学生的无师自通;做准备,由单向型变成多向性,由单一型讲授变成复合研讨性,由学生静听型变成学生参与型。

二、国家对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建立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模式

教师教育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实质不是教师教育的转型,而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过去是师范院校之间竞争,今后师范院校还要与综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竞争。

也就是说,在坚持以师范院校为教师培养主体的同时,积极倡导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形成我国开放性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但必须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教师教育市场。

(二)从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

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教育,单靠职前的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则是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把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化提供了制度条件与物质条件。

(三)建立健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师的入口关;

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赖于作为专业化保障手段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等。目前教师资格考核的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笔试,轻面试。教师资格证书类型较单一,不能反映各个层次和水平的教师的差别。

目前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四)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根据教师的职业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既要对老学科进行内容、体系上的改造,也要增补新的教育类课程,以满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其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是西方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方式,我们应适当借鉴,以使教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五)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还要努力使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动力。

(六)改革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被认为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重要措施。正如医科大学需要在临床医院一样,教师教育机构也应有自己的临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有效培养培训教师从教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七)加强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即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奖励和处罚教师,不是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目的。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宗旨。

要实现学校的总体需要和目标,不仅要依靠组织的力量,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积极性,尤其要依靠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宗旨。

三、我校对提高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行系统培训

1、师德培训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新课程培训

我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另外还将组织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通研教材、吃透教材的教学内容、解读课标、探索教法。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培训中学习书目主要有:《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教学案例》等。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我们将继续开展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其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现代教学技能培训;第三是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步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把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本校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反思与研究,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确定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术水平,用教科研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管理、约束、控制,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校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基础上,始终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去落实,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常规;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常规落实到位。在这基础上,也要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创造性工作,形成规范加特色的教学风格。

1、落实中层领导包学科制度。为了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把教学工作的管理落到实处,我校建立了领导成员的管一条线、保一个科、蹲一个班、授一门课的制度,落实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个领导成员对所包的学科教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定期总结分析,及时将管理情况向学校行政会报告。

2、落实教学常规。我们按照新课程班级和非新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要求教师严格按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上课及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调整或减少授课时数,保证各学科教学计划的落实,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3、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知识辅导,质量检测等基本环节,都向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订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学各个环节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逐步保证了课堂教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落实评优激励机制。评优激励机制是提高执行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的方法。我校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了评优激励机制,每个学期定期开展教学评优、论文、教案、教学设计评优、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也可以反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反思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1、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师就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有:该活动的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否反映课改的精神?活动的准备做得如何?是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活动内容的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等等,通过多角度反思,可以使一些问题消除于教学活动之前,同时养成教师正确对待教学活动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2、教学中的反思,主要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不仅把注意力放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需要是否给予满足?;等等,通过边活动边反思,教师就可以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

3、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要求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有: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优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如何改进?等等,教学后的反思即是本活动的结束工作又是下一活动的开始环节,它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自我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独立反思,它的反思主体和客体都指向自己,由于反思者(教师个人)对自己新组织的活动较为清楚,因此,反思的针对性可能较强、感受较深。

5、集体反思,即组织教师群体就某一个教学问题,教学活动进行的共同反思

(四)创设高效课堂,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颁奖典礼方案(精选8篇)
  • 下一篇:煤炭运输方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