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地理名师课堂(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2 栏目:写作范文

地理名师课堂篇1

我们认为,一个学校应该这样去追寻“理想课堂”;首先,寻找共同的课堂话语,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和用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来框住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同。目的在于寻找对课堂的基本认识,形成共同的课堂教学话语,以便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反思课堂、讨论课堂。其次,必须以激发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追求为目标。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课堂”,但作为学校。应该为每一个教师点亮追寻“理想课堂”的火把。只有每位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投入地研究课堂,学校的一切有利于课堂发展的管理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最后,为“百花齐放”的课堂研究提供平台。我们认为,理想课堂有其共性,也一定呈现不同的个性。在激发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追求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为教师的追求提供更多的支持,使更多的教师逼近“理想课堂”,同时带动一大批教师的成长,最终成就整个学校对“理想课堂”的追求。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守住底线――“学程导航”奠定课堂的坚实基础

“学程导航”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程是以过程为核心。以内容为载体。以目标为导向:导航是帮助学生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我们把加强预习、设计学生学习清单、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程导航”的三大抓手。为了有效推进“学程导航”,我们坚持将每一次教研活动与学习、反思、研讨结合起来,让教师在展示中切磋,在观摩中成长,在分享中互赢。

1 专题研讨,理念先行。充分发挥教导处、学科核心组的引领作用,定期按学科组织专题学习。我们先后举行过的专题研讨有:预习单设计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科学分配作业时间的研究、有效作业内容设计的研究等。

2 骨干示范,典型引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科核心组成员执教各年段“学程导航”典型课例,使大家对“学程导航”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便于大家模仿学习。

3 教案设计。分组辅导。结合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全体教师进行“学程导航”教案设计评比。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由骨干教师分组专门进行辅导,确保其深入理解“学程导航”理念,能独立设计教案。

4 过关展示,人人参与。学校要求35周岁以内的青年教师人人参与“学程导航”课堂范式过关展示,在比赛中进一步磨砺内功。优秀者推荐参加市“弘謇杯”“学程导航”课堂教学评比。

5 常态巡视。确保实效。坚持“以听课评课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行“抽签开放”、“跟踪听课”、“挂牌开放”、“校园视导”,管理者深入课堂,每人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做到每课必评。同时落实每日巡课制度,将“预习单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当堂作业”等作为巡查的重点,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及时解决。

一开始,有些老师对“学程导航”的强势推进无法理解。但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受到了“学程导航”的好处。他们发现“预习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列出学习清单,让学生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小组合作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解决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确立,可以说是我们寻找课堂共同话语的有益尝试,我们还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它,为更多一线的教师提供可以运用的有效的教学框架。

二、发展教师――“文化之旅”成为课堂活力的不竭源泉

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课堂能否焕发生命的活力关键在于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是我校的发展策略,为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我们进行了“文化之旅”,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创设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教师愿学、乐学,为“理想课堂”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 理论学习――给课堂点一盏明灯

学校利用每周四晚的“品质教师俱乐部”进行理论学习。通过这一平台,教师们集中学习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学与教的心理学》《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静悄悄的革命》等理论书籍,分学科学习了《名作细读》《表现与存在》《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外语语音教学与心理学》等。

2 艺林漫步――伴心灵长一片绿意

每周一教师集会前,我们引导教师欣赏名家名曲、名画、名作。梵高与《星空》、王羲之与《兰亭序》、施光南与《伤逝》、老子与《道德经》、孔子与《论语》、林语堂与《东坡传》等纷纷走进老师们的生活。每个月我们会播放一部名片,如《放牛班的春天》《春风化雨》《老人与海》等。每个学期全校教职工都要去一次上海,我们欣赏过音乐剧《第42街》、励志喜剧《疯狂的疯狂》、话剧《哥本哈根》《无人生还》等。

3 课堂实践――在磨砺中焕发光彩

教师的素养只有在课堂的磨砺中才能焕发光彩。为此,我们长年坚持“每周一课”,每年进行“能仁赛课”,为攻坚克难启动“同课异构”……还构建了“青蓝结对”、“青研展台”、“教学沙龙”、“能仁教师大比武”等一系列发展机制。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都精心思考研究主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受到了教师的欢迎。正是这不断地学习、磨砺,使“理想课堂”有了源头活水。

三、走向个性――“名品工程”奏响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老师在阐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时这样说:“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知识的复现,而且要实现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课堂,若没有个性特色,就谈不上生命的张扬,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们以“名品工程”为平台,打造更多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以此奏响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1 “能仁课堂”的打造

学校的课堂特质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情趣、智慧和诗意,我们称具有这样特质的课堂为“能仁课堂”。

为了彰显这样的特质,我们定期请特级教师张兴华等来校给青年教师作讲座,听课评课。我们组织学习和讨论,把情趣、智慧和诗意的课堂追求分解成七大要素――言语亲和,课堂气氛融洽;充满情趣,师生乐于参与;方法巧妙,轻松掌握新知;追求智慧,体现学科特质;视野开阔,充满文化意蕴;如诗如画,给予美的享受;心灵相融,实现生命成长。每学期初,要求教师根据学科、年级、个人特点,寻找合适的目标,努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

2 “情境课程”的研究

我校是“情境教育”子课题学校。在李吉林老师和成尚荣、严清、丁锦宏、王灿明、许新海、冯卫东等各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情境教育”成为我们追求“理想课堂”之路上的一个巨大的思想火把。

老师们通读了《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等著作,组织了“牵手情境教育”“在情境教育的天空下”等沙龙。我们进行了“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范型研究”“面向儿童的情境化说话写话课程开发”“视听媒体环境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等课题的实践与研究。2008年12月,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课题组的第一次推进活动在我校进行。2011年4月,“南通市运用情境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2011年5月,“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子课题结题活动在我校举行。李老师和各位导师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赞不绝口。

地理名师课堂篇2

一、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学手段要创新,“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目标要落到实处,要靠教学理念的改变。如何改变?我们从学习名校的经验开始,组织了一系列的“学”的活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重读新课标、邀请专家指导……这些“学”的活动,为老师们开阔了眼界,也奠定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1、观摩学习,取“石”攻“玉”。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到山东即墨28中、山东杜郎口中学、江庐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并在观摩时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要深刻体会观摩学校的教学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教学中积极实施实践。2、专家指导,明确方向。通过“订单式服务”,邀请教体局初教室教研员到我校进行教学调研,指导我校“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教学活动实施。3、重读课标,研究方案,理论提升。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组织“再读课程方案、再研课程标准”知识考试,通过考试促进广大教师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应用。

二、研——领会内涵,研磨内化

学习先进理念、观摩名校名师课堂教学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但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引领教炳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研磨,这是理论内化的过程。1、研讨:分阶段、分主题。从不同的方面有针对性地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以下课题已经渐渐收到成果:如何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讲评课、复习课如何体现“自主学习,愉悦课堂”;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愉悦感,等等。2、分析:观摩案例,反思学习。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观摩教学案例,每位教师写出案例分析,有计划地观摩研讨活动,促进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学习了名师课堂教学中的好的做法,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模仿、实践、改进。3、集备:管理到位,狠抓落实。课堂要愉悦,学习要自主,离不开教师课前备课的精彩预设,落实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强对薄弱教师、年轻教师的帮带,使每位教师都能对教学内容定位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三、讲——教学实践,研磨雕琢

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内化后,必须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体会、改进,探索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模式。1、先“研”后“讲”,共同进步。学校依据“研”的课题,在“研”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研、讲、评、改”的小循环:讲课前明确活动的主题,学习相关的要求;研讨具体的实施方案,教研组教师共同设计教学过程;授课教师按照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执教,充分体现活动的主题:授课后组内教师进行评课,分析目标完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授课教师积极进行反思,发扬优点,弥补不足。2、同课异构,骨干引领。举行“同课异构”、“约课研讨”教学研究活动,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机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愉悦课堂”。骨干教师引领开展教学评价,查找问题,发扬优点,达到教师的共同提高。3、优质课比赛,展示成果。举行“自主学习,愉悦课堂”优质课比赛活动,展示各学科实施“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有效措施,展示教师的风采和课堂实践中取得的成绩。

四、评——归纳总结,理论提升

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有效的措施和有效的办法,努力提升到理论水平。“评”是“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总结提升”的关键一步。1、各教研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总结出有效的“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群策群力,不断完善、提高。2、评选“自主学习,愉悦课堂”优秀教学法、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件;组织优秀反思和教学叙事撰写比赛。3、进行“自主学习,愉悦课堂”课堂教学问卷,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达到“课堂让学生满意、教师让学生喜欢”的目标。

五、政——反思完善,实现质变

通过“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教研活动,实现每名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的提高,同时,要求不断反思、完善,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学期末,教师总结自己实践“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有效做法,反思在教学中走过的弯路和在哪些方面存在无效的、低效的工作,并设计新学期实施“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新方案。

地理名师课堂篇3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材;教法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方面入手,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教师:学习?摇思考

小语教学二十年,我们对小学语文的认识从浑沌走向清晰,从表象深入内核,经历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终于有了“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清丽景象。广大教师在这场宏大的课改浪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有了他们的艰苦跋涉、勇于探索,小语教学才焕发出勃勃生机,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才有了可能。教师的成长催生着小语课堂的成熟与理智。教师成长的难点又在于观念的转变以及加强学习、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能力。做一个会学习、善思考的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一、时代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各种思潮碰撞激烈,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变革置身于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从事教育的广大教师就应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在纷纷扰扰的表象中去探寻教育教学的本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增强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构建有效的小语课堂教学。WWW、133229、cOM

二、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的学习、思考

当学习、思考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才会由眼入脑,由脑入心,扎根教师的心底;新课程理念才会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才会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本体观”向“学生主体观”转变,教师才会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太阳”,积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才会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教材的解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挖掘、思考;才会有小语教学从追求形式到本质的回归。

三、教师的自身成长需要学习、思考

特级教师、名教师都是从广大普通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无一不是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习、思考能缩短一个人成长的周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23岁就获得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就是例证。我们广大教师要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一番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成为会学习、善思考的人。学会读人、读书、思考,成为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扎实的教学技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才会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才会多一些教育的闲适,少一些忙碌;多一些思索,少一些莽撞;多一些享受,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爱心、责任,少一些冷漠、放任。

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学习、思考,我们有效的小语课堂才会变为可能。

学生:儿童?摇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儿童文化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提高、情感的熏陶上,既要注意学生的当下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一心想着儿童,构建儿童语文课堂:①与儿童的天性合作,满足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②让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③让课堂成为与儿童分享自由与成长的快乐时空。教师要“据学定教,顺学而导”,要读懂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关注每个学生,察言观色,与学生心心相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犯错的地方”,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把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促进学生课堂动态生成,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课堂的精彩在学生,我们要把课堂的亮点留给学生,帮助他们生发和习得,从而不断成长。

只有正确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语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教材:文本?摇解读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

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要想课堂教学简约有效,教师充分尊重文本,研读文本,解读作者写作思路及编者意图十分重要,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无不是充分钻研教材,独特地解读文本,挖掘内涵,精心预设,花大功夫备课的。

教法:有效?摇舒服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纵观名师的课堂,以下作法值得借鉴:

1、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简简单单教语文。读学生该读的,写学生该写的,练学生该练的,想学生该想的。课堂教学不是太满,有留白,虚实结合,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2、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扎扎实实抓训练。要一改课程改革初期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像;摒弃了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的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强化训练。

3、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民主和谐有交流。教师宽容有度,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敢哭敢笑,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因势利导,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动静结合,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具有了交互性,互动性,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地理名师课堂篇4

名师工作室是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中唯一一名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导师由省教坛新秀王玉担任,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

目前“小学英语工作室名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塔山中心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分三个议程:

1、名师展示:导师王玉老师执教词汇课,教学内容:Book 6 Unit 5 Look al the Monkeys Part A Let's learn王老师的课广博大气、委婉细腻。整节课无不体现出她的细致人微及深厚的教学功底。王老师的这节课像杯美酒值得细细品味,且回味无穷,让人由衷地感叹不愧为省教坛新秀。

2、骨干引领:工作室成员许谨老师执教以Heahh为话题的会话课。许老师虽较稚嫩些,但设计灵动、心思巧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话题白编的,从课堂上学生接受情况来看,设计的教学内容稍难,但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中不时爆发出智慧火花,有许多可罔可点之处,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相互对话:活动进行到下午4点左右,两节课堂展示全部结束,接下来进入“相互对话”环节。(此时,有几位非工作室教师依依不舍地离开会场,工作室成员留下参与讨论。)由于时间关系,这一步主要由导师来布置下一阶段工作,讨论,工作室考勤制度。对这两堂课没有作深入探讨。

二、问题分析

问题一:“相互对话”环节过于匆忙。整个活动约在4:20结束,最终没有对这两节课作深入探讨。在前两个环节中,王玉老师和许谨老师分别就不同的课型向大家诠释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名师的成功必有其常人所不能领悟到的诀窍与不能琢磨到的发轫之处。如果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实际上是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肤浅解析,要想以此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更是缘木求鱼。

问题二: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大。本次活动共有16名教师参加了听课活动,听完两节课后有6位老师离开会场。大部分英语教师平时课务繁重,加上自身隋性等原因,在“自愿参加”中选择了放弃,前来听课的老师太少,错过了一次大好的学习机会,实属一大损失。另一方面,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省一级别的活动想参加而没机会去;市、区一级别的活动没“压力”的不主动去。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作为组织者压力更大。

那么,如何使一线教师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学习名师的英语课堂?如何使英语语教师对教研活动有昕期待?教研如何走出形式化的怪圈?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从教研活动的原点——有效地组织策划来寻求答案。

三、改进措施

1、明确教研主题和目标。每次教研活动我们应该首先明确“研”的是什么?什么是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需要的信息?要细到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调查、统计一线教师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教研主题定得更具体更实际些,如“小学英语课外作业没计研讨”、“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没计研讨”等,然后再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包括预设力所能及的活动目标,选择操作性强的活动内容,策划详尽清晰的活动过程,等等。其中目标的制定是其它环节顺利进行的“导航灯”,没有活动目标的教研活动是空洞的。所以根据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巾的一大亮点,我们是否可以把主题定为:名师课堂赏析——有效拓展活动设计的研究。把本次教研活动致力追寻的目标制定为:学习名师课堂教学优秀经验,深入探讨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拓展活动,从而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英语课堂教学。

2、完善活动要求和环节。在制定具体的教研活动计划后,应提出一系列合理的活动要求,一是对活动参与者的尊重,此外能更大程度地实现组织者劳动成果的价值。另外,在实施每一环节时不可草草了事,一定要保证各环节的实施质量,否则会降低教研活动的辐射效果,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不仅参与者收获丰硕,而且组织者也非常有成就感。就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活动时间可以作进一步的调整,把开始时间定到2:00,还可以明确活动大概结束的时问,毕竟老师们课务较重,工作都很忙,作为听课老师更要谨防迟到早退或缺席,组织者可以把这一现象作为学校考评的依据。其次,在“相互对话”中,说课评课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还是很期待讨论中喷射出的那一束灿烂的思维火花,很希望听到上课老师最初设想以及经典的设计理念,更迫切地想听到专家对课堂的精彩点评,以解构“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揣摩名师精彩的课堂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不断自我叩问英语课堂的真谛和原点,让自己的英语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

3、创新教研形式。结合本人参加过的一些教研活动,谈谈几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1)持续跟进型,即从准备到后续研究,历时数月,争取深入有效。如:2007年以“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的越城区教研活动,从上半年开展专家讲座、名师引导。到9月份,每位教师结合向已的英语教学认真、细致地开展自我总结。到10月份,以学校、学区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推荐出了11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到1月份举行“越城区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经验交流活动”,整整历时一年。在这一年里老师们在教研中经历了名师引领、同伴互助和反思总结,扎扎实实,成效显著。

(2)互动参与型,即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和发表见解。如:去年12月,我校举行的名优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其中一节英语课后,在校园网“夕拾论坛”板块,执教老师上传了该课的设计意图,听课老师也纷纷跟贴,对该课进行网上评课。如,孟老师:这节课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一遍一遍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英语语言的美感。项老师:这节课生动扎实,操练活动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输出”的机会,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地理名师课堂篇5

[关键词]昌邑市第一中学;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自主课堂;优质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紧紧围绕“自主探究、合作高效”主题,重点突破,层层推进,全面实施,充分调动课堂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构建“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以课堂改革拉动教师成长,重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

一、转变理念——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充满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意欲在教育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和人本的回归,单纯的技巧性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本质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坐下来深入研究其理念和精髓,从根本上把握新课程的“新”字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是对原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冲击,甚至颠覆。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才能走出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重新调整并建构新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学校从转变教师的理念做起,强力推行课堂改革,推门听课,一票否决。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师与学生,一下子束手无策,不会上课了,不会学习了。学校乘势而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三个标准:教师是否把时间还给学生(时间自主),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身心自主),学生是否真正地独立思考(思维自主)。特别是作为引领学校课改的实验教师,学校一周召开两次课改调度会,甚至听一节课立即召开一次调度会。学校要求教师打破甚至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室三面黑板,学生唱主角,有课天天听,一月见成效,两月成规模,学期总验收。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就是学校在深化素质教育、落实潍坊教育科学研究院“前后延展”课堂思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并申报了潍坊市2009年普通高中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学校要求业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并通过《校报》《教学工作简报》介绍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宣传走在课改前沿的教师事迹;借助学校组织的课改教师观摩课和青年教师达标课活动平台,展现课改意识,体现课改行为。教师的观念开始变化,有意识地让学生起来说,动手做。这看似随意的小小变化,却越来越触及课堂教学改革的要害。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踊跃报名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现在,教师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早受益,不改必被淘汰。

二、组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举措

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实施“333”工程,即完成课改三个环节,抓好课改三个层面,走好课改三个步骤。

(一)三个环节

1、组织学习

一是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给教学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诱思探究教学论》《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丛书,每周拿出固定时间开展一线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把学习与感悟结合起来,把课堂改革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课改,用实践完善理论。教师根据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写出课改反思。二是学习本地教学经验总结。市县两级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了《给课堂教学的建议》,市教研室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效益年、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年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为课堂教学提出很多建议,学校编写了《给教学的建议》《课堂教学的22个经典细节》《追寻课堂的幸福》等校本资料。对来自于教改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精心研究,层层抓好落实。三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访问衡水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全国名校。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做到知己知彼,合理引进,自主创新。四是学习典型教学案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各科教师收看全国各地的经典课堂资料片、名师课堂教学片,结合学科特点,挖掘问题情节,引导教师注重课改细节,把握教学环节,反思教学,把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总结提炼,形成学科智慧,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2、展开讨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如何处理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关联”等专题讨论,以讨论带动思考,以思考推进行动,以行动促进改革。学校定期召开教改研讨会,指定教研组长、实验教师为中心发言人,交流课改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升。课改伊始,步履艰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讨论,重点是如何调动小组有效讨论、合作学习。分管教学领导干部每天听课,听后即评,评后即改。范邦辉老师作为课改小组组长,率先探索出了“75分钟”的分块模式,预习案、教学案、练习案制作清晰而实用。课改实验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一天一次碰头会,研究细节,分析学生,交流课改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全面提升。

3、校本培训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成立“未来之星”青年教师学校的优势,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活动,开设“名师讲坛”,举办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组织精品大课堂、课改观摩课、名师展示课、青年精英课,通过名师谈课改、课改在课堂等方式加大课改的培训力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当今国内外教改的大趋势接轨,力争使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前沿。在校本培训中,学校要求教师“跳出课堂”,把具体教学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引领他们自觉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与同学科教师的交流、沟通和自我反思,把所积累的丰富“实践智慧”更快捷地向同行传递、共享。学校印发校本课程《教学篇》《学法篇》《昌邑一中关于集体备课的意见》《怎么上好讲评课》等校本培训材料,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既促使优秀教师更好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快学校内教师群体素质的均衡化发展,使全体教师在课堂改革的大道上“共同奔小康”。

(二)三个层面

1、课改教师的带动作用

学校以高一(三)(四)班为课改试点班,全体任课教师“齐步走”,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围桌而坐,教室三面黑板,安装多媒体。课改教师按学校课改模式上课,必须做到四案齐备。模块分明。

节节如此,天天如此。学校听课把握两个层面: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动了多少?两个月后,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科教师在全校举行了课改观摩课,在全体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与共鸣。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课改行列,在教学实践中边探索、边研究、边提高,效果显著。

2、学校名师的引领作用

学校经过个人申报、评委评选二次评聘,选出36名校内名师,明确权利与义务,发放了《昌邑一中名师工作表》,其中一项职责就是名师必须担当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任,带头讲好教改示范课。全校课改观摩课举办后,魏玲玲、齐俊燕率先开讲名师展示课,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课改理念相融合,体现了学校名师的风采,赢得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喝彩。

3、青年教师的促动作用

学校为青年教师上好教改课铺路架桥,提出两点意见:一是青年教师上教改课,教研组保驾护航;二是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上达标课,“师傅”从备课、学案制订、上课、评课各个环节必须全方位指导,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共成长、共精彩。作为连接学校名师和青年教师的桥梁。“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名师讲坛”功不可没。青年教师周敏说:“名师的报告,道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路程,提出问题、解决困惑、寻求答案、探索规律,他们课改经验的无私分享,缩短了我们的成长周期,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精彩的报告。”

(三)三个步骤

1、重点推进

学校制定“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实施方案”,向全体教师发放“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明确操作流程,统一评价标准,高一(三)

(四)班任课教师为课改急先锋,学校名师、课改团成员是课改先行者,课改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教师们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注重经验积累,注重改进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段的各学科、各课型的课改新路子。课改每上一个台阶,学校就组织一次观摩课,提建议、寻不足,以求更大提高。典型引路,榜样先行,缩短了其他教师的探索期,“拓展教学法”迅速在全校推开,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2、总结经验

积累经验、概括升华是我们课改的目的之一。我们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借鉴杜郎口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但又适时加以规范和引导,使师生始终处于“和谐共生”状态,这是我们追寻的理想课堂。学校的课改宗旨对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着指导性作用,但每一学科、每一课型应该怎么上,最终还得由教师在实践中总结。所以,每走一步,我们都“回头看”,把失误作为经验积累,把不足作为财富总结。目前,课改实验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总结出学科模式,为后段的课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整体提升

学校组织的观摩课把教师一次次推向了课改的前沿,使越来越多的教师由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探索;全市课改启动会的启动,又一次点燃教师们的课改激情,教师课改的决心更大,力度更深,动作更快。全市课改点评会启动,许多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学校将借此东风,扩大试点,整体推进,全员展开,再掀课改新高潮。

三、操作流程——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以“大容量(体现四案,密集有序)、快节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勤反馈(有效讨论,获取信息)、高效率(优质有效,当堂掌握)”为课改宗旨,前后延伸15分钟,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时段,实现优质大课堂教学。

这一教学法从操作流程上,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超前预习15分钟,教师发放预习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主要内容:所讲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思考感悟题目,留有学生知识反馈区,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学生做到:自学求理解;自学求结构;自学求联系;自学求归纳。

第二,课堂教学三环节,检测展示15分钟、交流探究15分钟、“拓、迁、升、悟”15分钟。

检测展示15分钟。教师、学生可采用检测、互查、提问、板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把复习效果和预习成果全面展示出来。

交流探究15分钟。这个环节主要解决新知识中的“重、难、错、混”。学生交流讨论的基本要求:个人感悟——观点碰撞——自我小结——交流展示——自我完善。教师引导点拨的基本要求:难点采取直接讲解、演示的方法;疑点巧妙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重点问题多管齐下保证夯实;错点采用实例跟踪即时强化。

“拓、迁、升、悟”15分钟。本环节主要体现“拓、迁、升、悟”,从宽度上拓展,从深度上迁移,从高度上升华,实现学生自我感悟。拓展:以知识为导向,前伸后延,实现知识的整体构建。迁移:以题目为引领,深度挖掘,达到更上层楼的目的。升华:自我提升,概括总结,形成形象直观、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感悟:全班静堂,凝神静思,让其疑而思,思而迷,然后顿悟,从而达到调整思维、梳理知识的目的。

第三,课后复习15分钟,通过练习案巩固基础,通过知识树形成体系。本环节基本要求:感悟基础知识,寻找疑难困惑,破解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掌握解题方法,理顺知识联系,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分化的认知结构,为后面迁移应用、拓展创新奠基铺路。

这一教学法的实施,表面上看教师轻松了,实质上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做好四个准备:一是对课堂内容要有全面准备,二是对设置的问题有预先准备,三是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有提前准备,四是对教学内容和思路有通盘准备,适时引导,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教师的引导必须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创造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75分钟拓展课堂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教师来解决。这样,教师就退到了最后一道防线,更多的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动车”。这样的课堂,时刻保持和谐、灵动和快乐的氛围,学生思维也始终处于活跃阶段,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拓展知识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模式,更加强调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四、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制

合理、科学的评价体制是落实课改的有效手段。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的如何,而在于是否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在于是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

(一)评价体系

我们实行“教师自评——学生督评——学校综评——主管部门专评”四级评价体系,通过推门听课、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及时掌握每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教师评价

新学期,我们出台《昌邑一中教师奖励办法》,把课堂教学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者,学校授予“课改先进个人”称号,并入选学校名师,学校积极向上级部门推介,全力打造昌邑市第一中学课改名师团队。

(三)学生评价

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校研究决定: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课程学习过程反映占30分,课程考试成绩占70分。

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作业质量包括作业完成的次数和质量,模块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等。学校制定“昌邑一中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采用量化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分为四个等级),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其表现是否考核合格,不合格者不记学分。

学习过程由班主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的班级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每月通报一次。学习成绩评价采用量化管理方式,总分为70分,按模块考试成绩认定。

五、实施效果——科研投入带来优质教育

学校购买了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课题研究的必要设施,设有专门从事教科研的教学研究室,有资料室、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广泛地订购国内教育和教育科研报刊、杂志、书籍,为科研教改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这一课题已由潍坊市教育局批准立项,并申报潍坊市普通高中2009年重大教育行动研究项目。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拟形成以下研究成果: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文本及电子文档;二是形成实验记录集,包括学生学习手记、学情调查、活动总结,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学研讨或学习资料、教学个案记录等;三是出版教师作品集,学校拟申请国家统一刊号出版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篇》,以推动项目研究的有效开展。

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拉动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大道上“共同奔小康”。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7名教师获潍坊市第五、第六届政府成果奖;2008年,两名教师参加山东省优课大赛并获奖,两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教师,七名教师获昌邑市特级教师称号,两名教师被评为昌邑市十佳教师;2009年潍坊市教学能手评选,学校占七人,位于潍坊市普通高中第一。

地理名师课堂篇6

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马上要开展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考察了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有很强的亲和力。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卸下所有的戒备心理,没有敌对,没有不信任,有的只是只是师生的彼此欣赏,和谐的教学课堂。高中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高中生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老师对学生乍听不成熟的见解嗤之以鼻,殊不知,细细思考,学生的见解很值得玩味。听名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高潮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总结

地理名师课堂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细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而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就在于课堂中的那些教学细节。如果教师能在上课前就预设好每个细节,并且在教学中对这些细节加以有效指导,把教育理念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具有活力。下面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对策。

一、教师缺乏良好的操作习惯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演示向来被认为是“权威的”“最佳的”“不可能出错的”,因此教师的操作习惯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如,文件保存路径、文件名取法,课堂上往往有不少学生提出来,“老师,文件要不要保存?”“随便。”“那文件保存在哪里?文件名呢?”“随便什么地方,什么名字。”或者“保存到桌面上。”这样的保存,路径不确定,或者全部往桌面上“堆”,文件取名不够规范,又有何意义。根本无法保证学生在下一次需要该文件时能顺利找到。

对策:有些教学看来只是暂时的现象,包括教师自己演示时,随便保存到桌面上,文件名取法教师自己很随意地输了“abc”或“123”,这样的演示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成保存路径没关系,可以随便保存在电脑中的任何位置,取名也没有什么章法。因此,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保存路径,取名要恰当,尽量做到见名知义。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正确保存,有效整理资源。

二、教师设计任务缺乏合理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没有体现任务的合理性,这就给学生造成为了设计而设计,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比如,在讲解Word中对于文字的设置时,要对哪些文字设置颜色,对哪些文字设置字体,在什么情况下设置什么颜色,在什么情况下设置什么字体等问题都只是“信手拈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却没有多加思考。信息技术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该任务的拓展性,以更好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方便学习、方便生活。

对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妨多考虑这个任务的优劣,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能不能再改进;该任务能不能体现新知识,如何体现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有没有比该任务更合适的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等等。比如,在练习Word中的字体设置,可以选择一些重要字句,对其设置不同的颜色;选择精彩语段划“波浪线”,这样的任务还可以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三、教师忽略课堂临时性问题

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不影响上课进度,往往会忽略课堂上的临时性问题,有时学生举了半天手,教师视而不见,殊不知有些课堂问题往往是临时性的,但可能也具有普遍性。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一节Excel的公开课上,教师请学生关闭窗口,结果演示的学生单击了内部窗口(工作区域)的关闭按钮,教师见状,不由分说,匆忙夺过鼠标,单击外面(应用程序)的“×”,是关闭了,可是学生见了难道就没有想法吗?可以欣然接受这样的“关闭”吗?

对策: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新知识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产生的疑问,当然备课也不可能全部都备到,教师要对新产生的临时性问题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如果教师在巡视时,发现是不少学生的通病,可以集体讲解;如果只是个别现象,可以单独解决,但是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集体演示时出现的情况,教师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更不能避而不谈。

四、课堂作业流于形式

一节课的学习成果保存,课堂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教师在课堂上有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要求学生保存作业;有时要求学生把作品放在自己的计算机盘符上,然后进行检查;有时只是要求学生保存作业,而没有进行批改和点评,这些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次,无意间听到一个学生小声说,保存有什么用,反正下次都没有了。原来现在的机房为了防止经常重装系统都安装了还原卡,学生机只要重新启动,里面的文件就都没有了,这样给作业的保存和批改增加了难度,同时,一些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弄丢了,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激情。优秀的作品得不到表扬,出错的作业没有进行指正,只会使好学生失去创作热情,学困生继续延续错误。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解决方法。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在教师机上新建上课班级的文件夹,然后将此文件夹设置为完全共享,要求学生将作品以自己的姓名命名并保存在此文件夹上,并养成定时存盘的习惯。这样,下一堂课,学生又能将自己的作品打开再进行编辑修改。对于作业的评价,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通过这个共享的文件夹互相评价作业,这样优秀的作业能得到大家的赞美,出错的也能及时改正过来,同时每个人的作业都得到了大家的检查和监督。老师只需进行最后的表扬和点评。

五、课堂结尾单调乏味

相信很多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会采用这样的结尾: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这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教学目的性。课堂的结尾应该是强化信息传输,促进双边交流,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思维活跃。结尾的设计与安排,是教学艺术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随意性大,科学性低,艺术性差的课堂结尾,将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好的课堂结尾,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豁然于胸,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展开新一轮教学实践活动。

对策:课的结尾如果达到言已明而意未尽,尾已收而思未止,能够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之火花不断涌现,那就足矣。例如,在讲网页制作时,我故意在所用素材中多发给学生一个Flas,到课堂快结束时,学生会发现其他的素材在网页中都用到了,这个动画却没有用到,都想把这个漂亮的Flas插入网页中,我故意卖弄关子,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预留思考余地,也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不断追求“精品”的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值得讨论和思考的细节问题,我们坚信“细节决定成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还需要教师不断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去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相信我们一定能打造出精彩的信息技术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01、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地理名师课堂篇8

[论文摘要] 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文化控制和秩序控制的空间。从社会性权力运作来审视教学,通过对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日常课堂生活的重新审视,洞穿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的强权关系,为达成对话、协商和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支撑点。

大学课堂不仅是以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现权力,进行课堂控制的空间。教师的控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础,这一基础植根于社会控制制度的影响,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的教育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课堂控制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控制乃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

一、文化控制

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往往通过在教室里强制执行他的观点来控制交往过程。尽管法定课程具有社会权威性,但其功能实现的首要前提是转化为“师定课程”。教师通过备课,对法定文化进行重构和再解释,传递给学生的其实是“师定课程”。课堂是每一个主体选择性地行使多层的“制度性话语”,实践“个人话语”的场所。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问:您在教学过程中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教师:教材我只把它作为一个纲,在备课的时候,要参考许多书,还要上网,收集一些相关信息。讲课时穿插进去,有时候还会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让学生视野开阔一点。学生往往对这些东西更感兴趣。教材就是一个总参考,有些内容一带而过或省略掉。

每个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传递知识,在讲课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有的内容自己体验深点,知识背景多点,讲起来也很有激情,讲得也比较透彻;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如果只是一味地按教材上的讲,有照本宣科之嫌,既使把内容讲深讲透,学生也会认为这老师没多高的水平,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而且讲课与学期末的评课有很高的相关,学生不爱听的课在评课时肯定不会给任课教师高分,这是铁打的事实。教师既要投生所好,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只好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与重构。不同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上在学习着不同的“法定”内容,法定课程内容能否进入且在多大程度上进入课堂,取决于教师的课程重构,即“师定课程”,只有师定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师定课程内容与法定课程内容在学生眼中均具有“法定性质”。在大学里,学生并不完全是由于对教师“敬重”和“崇拜”而对老师讲的内容全盘接受,但退一步说,老师讲课的重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不讲的或一带而过的内容则很少在考试题目中体现,所以老师讲的同教材内容同样具有“法”的性质。无论是从教师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来看,还是从教师的知识水平抑或个性差异来看,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都不能完全“忠实地”传递作为法定知识的课程内容,而是多少会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与加工。

课程传递主要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的,这是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提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可以用完结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环是课堂对话的极其显著的特征。在课堂对话中,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的人(学生)询问,对其应答,询问者表示感谢,同时判定正确与否。而且,决定这种链接中所构成的对话方向、选择对话者并决定发言顺序的,多数情况下是单向主导这种对话的教师。课堂对话之所以以IRE的结构构成,是由于教育关系是基于权力与权威人为地加以组织的。在大学讨论课的教学中,表现IRE结构的情形比较少。传递高等学问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一直是讲授法,特别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高校的教学资源、设备较为紧张,“讲课仍然继续占有统治地位——它为教授们提供了补充和解释教科书的机会……”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有的老师说,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愿听,不愿发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得出:一般本科课堂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在所做的50次随堂观察中,讲授、板书等行为占整节课的80%还多,其余的行为所占时间比较少,可称为低频行为。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交往对象与信息来源。教师的课堂讲话大部分是对学生讲话,主要属于“直接教学”中的讲授,而属于“间接教学”的教师讲话中,最多的则是提问。这种现象表明,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这样,大学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的交流。

大学课堂上,教师一般多选择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大多是点名回答问题,并且在文理科课堂上,各种互动行为又有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科性质不同,文科课堂上,教师在课前常提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识记程度,并且女教师提问的次数要多于男教师;在理科课堂上,更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记忆性问题发问的次数明显少于文科课堂,往往是通过对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提问来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无意识地问一些“是吧”、“对吗”、“明白吗”等无关性问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虚假性的交往。这种情况在理科课堂上明显地多于文科,有时是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听课情况而问的,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思维的过渡。但不论是哪种问题,教师对群体发问多于对学生个体的发问,学生此时也感到自己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这种互动通常发生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过程之中。

学生个体指向教师的言语交往行为主要有:回答、提问、异议等。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来回答问题,所以教师主要根据课堂控制的需要决定让谁“回答”问题,它们对教学内容并不起什么作用。“提问”、“异议”等行为在本研究的课堂观察所记录到的言语行为中为数较少,这可以说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交往中学生基本上处于受动地位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秩序控制

班级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每个班级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亚文化价值标准,甚至仪式或礼节。课堂中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和控制的。教师首先通过备课预先安排,在课堂中又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技巧进行控制。本文试图对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的具体课堂行为策略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控制策略有:点名、表扬与批评、惩罚等,但以隐性控制为主。

1、点名

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更有甚者,有的老师课前课后都点名,只为了避免课前点名之后学生的逃课。笔者在随机观察的课堂上,就看到了这样一出:教师提问问题后,说:“看今天来的人也不太多,正好抽几个名字,张×(环顾四周,见学生张×没来),好,没来,点住了。”遂在考勤册上做记录。

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点名是大学教师课堂控制的有效手段,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行使权力的保障,如果教师的教学仅靠点名来维持的话,这样的教学便可想而知,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手机,或吃东西,或梦游周公等行为比比皆是,形成“隐性逃课”的现象①。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以点名来维持学生出勤率,万一课堂上的学生都跑光了,自己多没面子啊!

2、批评与表扬

大学课堂上采用直接的批评往往比较少,教师看到有的同学搞小动作或其他行为时,多数情况下是用眼神制止或者通过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偶尔也用一些直接的批评。“我不喜欢板着脸讲课,但不要以为这个老师好说话,好欺侮!”“我上课有时脾气不太好,你们都会了?如果你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去办,我不强求,大学生都这样,不需要老师强求。”

似乎会了所讲内容或有重要的事情,学生就可以不来上课。这是老师的话中之意。但老师又以点名或提问等方式查考勤。这二者不是相矛盾吗?其实老师这样说也并不代表他就想让学生不来上课,而是表达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强烈不满。用“我不喜欢”来表达“我”的习惯和喜好,“我”要求“你”就得听,“你”的行为不能影响“我”的工作,这是“我”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教师往往是运用教师地位所拥有的权利进行课堂控制,要求学生服从。

在大学课堂上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教师人称关系的再变化。中小学教师用“老师”来代替“我”,第一人称的消失使得课堂语言在这个领域中派生出特有的权力关系。在大学课堂上,第一人称的回归也没有使这种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会依内化了的权力进行课堂控制。 转贴于

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批评一般不指向学生个人,而是指向学生群体。大学老师的批评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板着脸说教,而是慢条斯理的,这样一来不会引起学生的群体对抗,二来会使多数学生反观自己的言行:老师是不是说我呢?老师不高兴了与我有关吗?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而且老师往往是在课堂纪律特别不好时才会发作,一般在程度比较小、不影响讲课的情况下,老师们也懒得发脾气。这样既影响自己讲课的心情也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何苦呢?

直接的批评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它预期的作用,如果运用不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甚至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引起对抗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用调侃式的批评,产生直接批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能够得以正常地进行。

一次教师A讲课时,呛了一下,咳嗽不止,喝了口水润喉,又呛了一下,学生笑。老师摆手说,“不是SARS,已经过去了,当课堂纪律不好时,这是我本能的反应”。

“无意”地把自己对课堂秩序不满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温和”批评的作用并不亚于对学生严厉的训斥。这样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还不会引起对抗情绪。总的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比较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在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的情况下,说句“很好,请坐!”似乎已经很大方了。教师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批评,往往是针对群体进行的,对于个体学生的表扬要大于批评的比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控制主要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即教师以社会代表者的身份,按照特定的社会要求,对全体学生施以相同的控制,这种控制既是学生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权威实现的现实基础。

3、惩罚

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教师的控制事实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即在普遍主义的基础上,的确存在着社会控制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学生的控制力度、控制的性质,以及控制所表现的情感等方面都会因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候会对自己认为情节严重的行为给予惩罚。

从课堂观察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不多。一般来说,多数学生答不上问题,会很主动地坐下。但仍会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没有示意的情况下,不好意思坐,只是在确信教师的注意力不在他身上时,才会偷偷地坐下。这些同学一来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二来可能觉得自己答不上教师问的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坐吧。

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问题是学生应该能答上来的,而学生以简单的“不会”作为答复或站在那儿无动于衷,会使老师很不高兴,甚至很恼火,但还不好发作,这时候只能通过不理学生(罚站)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快。

如果说罚站是教师所运用的对学生的隐性惩罚的话,那么罚发言则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一般不愿发言的特点而自创的一种惩罚方式。

教师布置作业: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课题(题目已提前给出),查资料并讨论。下节课是讨论课,小组推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补充说:请转告这节课没来的同学,下节课他必定发言。

师生共同把“罚发言”作为对学生惩罚的一个手段。发言原本是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一个舞台与机会,但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发言,教师正好利用这个弱点作为课堂控制的一个手段。上课不点名并不代表教师不知道谁没来,同学应怀着内疚的心理主动将功补过,切记此次教训并引以为诫,以后不可无故不到。

在伦理精神的文化传统下,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重权威的价值观念和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表现在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上,就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互动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被掩盖了的不平等关系和话语权加以解蔽:教学决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知识授受活动,更是社会控制与权力运作的过程。从社会性权力运作来审视教学,使研究者能够获得一种批判反思的精神,从而使自己对教学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始终都处于比较清醒的状态,并使自己的研究对现实有更深的解释力。对于作为实践者的教师,批判反思更是具有解放的意义,通过对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日常课堂生活的重新审视,从而洞穿其中的不合理乃至荒谬的强权关系,看清不合理的规训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为达成对话、协商和彼此理解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支撑点。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考研调剂信息什么时候出(精选2篇)
  • 下一篇:高效能建筑(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