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市场趋势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2 栏目:写作范文

市场趋势分析篇1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为GDP的增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调整周期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新的问题,政府针对房地产目前情况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就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今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2003年开始的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一时间关于房地产过热问题成为政府与百姓、商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央行就此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措施。房地产热,是房地产周期的一个阶段。有过热必然会出现理性回归的态势,到200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从1—6月的33、5%一路下滑到1—11月的22、72%。

随着投资额的下滑,不少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涨幅下降的趋势。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房地产调整周期与制造业调整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结构联动性和刚性的约束下,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全国范围内呈现交易量萎缩的问题。在经过连续几年的房价上涨过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普遍呈现交易量大幅度减少,有些甚至减少40%以上。北京已取消了泡沫时期对房地产行业施加的几乎所有限制,但交易量仍委靡不振。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一般楼市经过6个月左右成交量的萎缩,开发商将会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大量房地产企业在价格急剧下滑中将出现资金链条的崩溃,造成房地产的“硬着陆”。

2、住宅销售面积增速低于零——进入200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住宅面积的增长基本上都是负值,而在2001—2002年增长率比较低的时候,中国销售面积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的水平。在2003年以后住宅销售面积的增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上升,但非常清楚的事实是2008年以来住宅销售面积的增长的数据是非常罕见的,从2001年中国经济比较困难时期住宅销售面积增长率也比现在的增长率要高得多。

住宅销售面积的急速下降可能反映几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就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可能反映了经过2006年特别是2007年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静态的角度看问题,在全国范围之内住宅价格存在着相当明显的高估,静态的看待问题住宅价格的高估应该不会低于30%。在个别的地区、个别的城市甚至可能接近50%。住宅价格的明显高估超越了大多数人预期购买能力,再加上市场的调整市场观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此前没有估计到的住宅销售面积的萎缩。

3、在住宅销售面积增速下降的同时是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型现金流,特别是经营型现金流占销售的比重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在2008年以来房地产企业经营型现金流急剧恶化的同时,房地产融资条件也在恶化,银行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申请,而且商业银行、民间借贷利息在上升,而且股权融资的成本也在大幅度的上升。所以,对于房地产企业今年以来经营型现金流恶化而言房地产同时面临二个麻烦:一个麻烦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另外是通过融资所能够带来的现金流逐渐的明显下降。

1、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目标年中转向——房地产信贷出现松动。央行2008年10月22日宣布,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2、税收政策:减免税费,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政策效应来看,在房地产市场行情走高时期,高额的税费较容易被上家通过抬高出售价格转嫁给下家;而在市场低迷时期,高额的税费则常常降低了市场交投活跃程度。本次房产新政的重点之一即是“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同在10月22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宣布,决定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自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3、外资政策:“限外令”松动。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房地产持续疲软影响,2008年外资投资房地产明显收缩,“限外令”出现松动。数据显示,2008年前十个月房地产新增项目投资下降了72%,房地产合同外资金额下降了22%。12月17日,国务院三条措施中,明确提出,“按照法定程序取消城市房地产税”。12月31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第546号令,废止《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组织以及外籍个人,将与内资企业享受“无区别待遇”缴纳房产税。

这些救市措施的效果如何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1—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3%;商品房销售额24071亿元,同比下降19、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下降20、1%。可见,单纯的救市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起不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分析,一般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8%~10%之间。经济运行中各方面协调性较好。一旦超过10%,经济运行就可能呈现出过热状态,比如物价上涨幅度迅速攀升等;而一旦低于8%,经济就有停滞危险,就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由房地产市场降温导致的经济放缓程度可能超过人们的预期,尤其是次贷危机的蔓延、扩散和深化,无论是在实际消费还是预期消费层面,其负面影响都不可小视。要想最大程度地减少房地产市场降温对经济的影响,政府需采取以下几项政策:

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当然,保障性住房的推行,一方面,最直接的作用是解决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问题,同时也平抑了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对于启动住房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对土地批租制度和高度市场化机制的补充和协调措施。政府从土地资源上取得可观收益,用诸社会,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实施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安定。

关于这一点政府已经意识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据统计,全国十个重点城市2008年计划新建住房面积共15294、17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面积共4090、18万平方米,占新建住房面积比例为26、7%。并且,全国大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面积占新建住房面积的比例都在10%以上。

保障性住房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调控时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因私人垄断而产生的暴利行为,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因经济原因下滑时还可以通过减少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来帮助恢复楼市。大力推行保障性住房,而不是片面地拉动整个房地产特别是商品房投资,这样可以避免经济被房地产业绑架,发展保障性住房,既增加投资,又不会减少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就业和上下关联产业的下滑,相对于传统建筑市场的僧多粥少,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或许能成为建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2、住房公积金的改革。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设置住房公积金是为在大家购房时,能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帮助。它最大的用处就是当你想买房时,可以把它提取出来交首付,或者用它来抵押贷款。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很少人通过这一渠道实现融资购房。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7、9%的人认为,公积金在缓解中低收入人群购房难时没什么帮助,认为非常有帮助的仅占4、3%。截至2007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系统累计归集余额9605亿元,住房贷款余额为5074亿元,仅占累计归集余额的53%,扣除准备金后资金沉淀率达到了43%。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贷款申请程序复杂和贷款申请条件苛刻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贷款人还款压力太大。一些省市规定,住房公积金贷款要实行双重担保。借款人房除了要将自己所购房产用来抵押外,每个月还必须把单位给的住房公积金和自己应交的部分,足额向住房管理中心交纳。在贷款没有还清之前,这部分钱只能作为贷款质押,不准提取使用。

此外,住房公积金以城市为单元缴存运作,在区域间不可流动,造成一些地区公积金供不应求,而其他地区又大量闲置,降低了公积金整体使用效率。如果能够让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起来,投资和运用渠道得到有效拓展,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公积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国家能就上述种种住房公积金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全国严格地执行统一方案,达到住房公积金的真正用意,为购房者打开方便之门,不仅能够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内需,形成“带动交易量回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启动经济新流程。

市场趋势分析篇2

2014年土地市场呈现下行趋势,土地成交减少,低溢价率成为主流。受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楼市分化的影响,土地市场分化也日趋明显。房企逐步回归至一线城市,一线城市量跌价涨。而预计2015年不同城市土地市场将继续分化,而去库存仍将是2015年楼市的主旋律。

通过梳理2014年全国300城的土地数据,基于土地政策方向和市场趋势,透析2015年地市和楼市的反映。

一、2014年土地市场

特点:

根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的研究,2014年,全国的土地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受楼市下行的影响,2014年,土地市场呈现下行趋势,土地成交减少,低溢价率成为主流。

2014年,全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27907宗,同比减少28%;成交面积10403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1%。其中,住宅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7941宗,同比减少35%,成交面积3537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6010;商办类用地5363宗,同比减少29%,成交土地面积1591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1%。

从卖地总额来看,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下降27%,总额为23412亿元。

从溢价率来看,低溢价率亦成为主流,2014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10%,较2013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12%,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这亦证明在市场下行阶段,房企拿地更趋于理性。

2、受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楼市分化的影响,土地市场分化也日趋明显。

2014年,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同比下降27%,总额为23412亿元,其中10个重点城市占比约为40%,较2013年增加7个百分点。

从全国4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来看,一线城市宅地出让金达3438亿元,创造历史记录,仅9个城市出让金高于2013年同期,广州(楼盘)、深圳(楼盘)涨幅均在20%左右,北海(楼盘)、呼和浩特(楼盘)两城市延续上半年下跌趋势,同比降幅均超过65%,地市分化现象仍比较明显。

3、房企逐步回归至一线城市,一线城市量跌价涨。

得益于“9-30房贷新政”和央行降息等利好,一线城市领先全国土地市场率先复苏。

2014年,一线城市共推出土地833宗,推出土地面积366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6%;成交方面,共成交土地772宗,成交土地面积340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7%;楼面均价7705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1%;平均溢价率为25%,但比2013年同期下降7个百分点;土地出让金为5068亿元,同比减少3%。

从地王地块来看,无论从总价还是单价地王项目,一线城市均排名榜首,其中,排名前10的单价地王全部出自北京和上海(楼盘);排名前10的总价地王,一线城市共有7宗地块上榜。

4、土地制度向市场化倾斜长效机制改革起步。

在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逆转之时,2014年,各地也适时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限购、限贷等行政调控手段逐步退出,且注重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各方面政策,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起步。

与此同时,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深入土地制度改革建设也同步完善,比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设计研究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养老用地、铁路用地等方面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多项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

基于2014年的土地市场的特点,2015年,土地市场调控将趋于市场化,行政干预将淡化,与此同时,不同城市间的土地市场将继续分化,一线城市将仍被市场追捧,保持量跌价涨。

二、2015年土地市场

趋势预判:

1、不同城市土地市场继续分化。

与2013年同期大规模土地投资相比,2014年以来房企拿地节奏更显谨慎,并将在2015年延续,也因此,从全国土地市场来看,低溢价成交地块将依然是2015年的主流。

不过,不同城市土地市场仍将存在明显分化,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优质地块将是房企必争之地;与此同时,部分城市由于此前土地供应量较大,且产业和人口导入能力弱,土地消化时间较长,土地市场或将继续趋冷。

2、一线城市地价仍将处于量跌价涨的趋势。

在楼市存在明显分化的背景下,房企为避险纷纷回归一线城市,并在2014年年底制造出一波波土拍热潮。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热度或将在2015年持续,一方面,根据中央政策,将严控特大型城市新增建设用地,2015年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将持续紧缩,供应减少,但需求增加也将直接推涨地价;另一方面,在各项楼市新政叠加下,一线城市楼市在全国率先复苏,也直接助推房企进一步回归一线城市的信心。

3、土地制度改革将在2015年全面起步。

2014年土地制度改革的多个顶层方案出台,2015年也将进一步进入改革方案试点和实际落地阶段。

根据国土部的部署,在国土部上报中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批后,按照改革方案设计,征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人市、宅基地制度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持续重点推进。2015年会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验。

与此同时,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也将进一步推进,比如继续探索共有产权房用地的供应、管理和退出机制,调整不同用地供应结构,保持土地市场稳定;实行有针对性的土地供应和出让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等。

存量土地再开发将成为破解城市建设用地“瓶颈”的抓手,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也已经纳入国家土地利用计划,今后也将扩大实施范围,从试点转为常规性工作等。

再加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出台,2015年将是个省市实际推进不动产登记的过程,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登记的推进也将为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宏观调控,耕地保护等奠定基础。

基于此2014年土地市场的特点和2015年土地市场的趋势判断,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2015年楼市的主弦律仍是去库存,并逐渐软着路。

三、2015年的楼市

趋势分析:

1、去库存仍将是2015年的主弦律,行业供过于求基本面未变,不过,在2014牟土地供应面积下降的背景下,2015年的供需缺口将收窄。

受益于房地产行政政策的退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房企营销策略,2014年底房地产市场需求呈现抬头趋势,鉴于2014以来持续下滑的新开工面积和土地成交规模,2015年将进一步去库存,房价也将在2015年呈现先降后稳的趋势。

与此同时,在土地供应面积下降的背景下,预计2015年房地产投资仍将在2015年持续下行,房地产投资增速以及新开工面积也将同步下降。

2、楼市的分化将持续。

对于部分供过于求、存量较高的二三四线城市来说,一旦产业和人口导入无效,很难寻求足够的需求入场,供需风险也将凸显,以价换量将成为主旋律;另一方面,一线城市以及部分消化周期低、产业基础好,供求相对平衡的城市,楼市或将在2015年持续上涨。楼市的分化格局也将在2015年进一步加深。

3、一线城市产品差异性将明显,房价或将有上行空间,顶级住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房企频频回归一线城市之下,高地价成为主流,如此也将决定一线城市的商品房产品结构将高端倾斜;与此同时,四大一线城市也率先呼应中央的号召补位保障性住房短板。高端商品房和保障房的产品结构将成为未来一线城市产品结构的主流。

2013年,一线城市频出地王,2014年年底,受益于楼市政策的调整,一线城市的楼市和土地市场也率先复苏,并在四季度后,屡现地王地块。这也决定了2015年将有多个地王项目扎堆入市,以北京为例,经21世纪宏观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15年售价超过10万元的项目有近20个。

4、保障房与二手房挤占刚需市场,一手房成交结构趋向改善。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住建部将开建700万套保障房。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完成保障房的任务将超过3600万套,覆盖城镇20%左右的住房需求。

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也在同步推进,随着保障房的不断入市,亦将在客观上挤占商品住宅的刚需市场份额。

另外,从二手房来看,中国的住房市场逐渐进入以存量房交易为主的阶段,其中四大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已经超过新房,4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交易占新房交易的比例达到40%,如此也将进一步挤占刚需市场。

市场趋势分析篇3

关键词:海洋石油装备 市场分析 发展趋势

石油是未来世界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全球石油储量增长乏力, 陆上石油资源危机问题日渐突出,未来急剧增长的石油需求使世界石油工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因而寻找储量的接替区域迫在眉睫。随着世界各国海洋石油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从陆地转向海洋、浅海转向深海已成必然趋势,21世纪是海洋石油开发的时代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海洋石油装备作为支持海洋石油发展的重要基础,海洋石油装备市场势必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已经进行深海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1]。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将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本文对于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规模、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石油装备企业更好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建议。

1 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规模

1、1 海陆石油资源分析

陆地石油储藏发现潜力已弱。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与生产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而陆地石油经历多年开采以后已经难以再有大的储量发现。目前陆地石油探明率在70%以上,而且已探明的巨型规模以上油气田仍大都分布于陆地上。然而在欧洲巨型规模以上的油气田已经全部位于海洋上。在1998-2008历年新发现的油田中,陆地储量的占比已处于逐渐走弱的趋势。

海洋石油资源蕴藏丰富。据《油气杂志》统计,截至2006年1月1日,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57亿,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为1350亿吨。当前探明储量约为380亿吨,探明率为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统计,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已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3%,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升至35%。

1、2 海洋油气开发投资上升

对于未来几年全球每年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同的组织给出了如表1的预测:

根据三大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海上石油开采的投资将达到$3600亿元。通常,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总投资中,海工装备将占总投资的20%-25%。保守估计,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元以上,未来5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元[2]。

2 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竞争状况

2、1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竞争状况

按照业务特点和产品种类,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可分为三大阵营。处于第一阵营的公司主要在欧美,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第二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还处于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阵营。

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底,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54座,市场占有率77%,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39座,市场占有率85%。

浮式钻井平台制造领域,韩国四大船企在钻井船和FPSO方面有优势,这四大船企手持钻井船39艘,世界市场占有率93%;新建FPSO手持订单9艘,世界市场占有率75%。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FPSO改装领域,新加坡吉宝和胜科海事[3]手持半潜式钻井平台23座,世界市场占有率46%;手持FPSO改装船11艘,世界市场占有率58%。

2、2 海上合同钻井市场竞争状况

全球海上合同钻井市场中,Transocean所占份额最大,达到25%,而其他公司份额均不足10%。Transocean的市场地位较为强大,而其他生产商每年的市场份额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市场中更小的参与者也可以公平地参与市场份额的分配。Transocean和Ensco在2007年底的增长速度就开始放缓了,主要因为浅水市场环境恶化,而新的深水钻井船所带来的上端收入无法弥补低端市场的疲软。

3 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发展趋势

3、1深水平台是重点发展领域

深海、超深海和北极海洋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目前的勘探程度比较低,油气发现潜力巨大,随着其他地区油气产量的下降,深海和北极将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浅海油气田的总储量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主要是与中东一些巨型油田所占的比重有关。然而,深海油气田的平均储量规模和平均日产量都明显高于浅海油气田。2007年,深海油气产量占到全球油气总产量的10%-15%。据预计,到2010年,全球深海油气储量可达40亿吨左右,其中墨西哥湾约10亿吨,西非海域22亿吨,巴西海域8亿吨[1]。

3、2 非洲、中东、拉丁美洲逐渐成为需求中心

世界海上石油产量从1960年开始一直稳步上升,在2010年左右将达到一个峰值。从各大区域来看,北美海上石油产量仍将有小幅度的增加,而西欧海上石油产量自2010年达到峰值后,将一直保持下降的势头。到2015年,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将占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的50%以上。产量的逐年增长,需要先进的海洋石油装备保障,因而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将逐渐取代北美、西欧成为海洋石油装备的需求中心。

3、3 亚太地区发展速度快

据Mackay咨询公司分析,在中东之外,亚太地区有望成为继英国北海、墨西哥湾之后世界上第三大海洋油气生产区。中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马来西亚是亚太地区海洋油气项目及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09年,亚太地区海洋石油产量占世界海洋石油总产量的17%;亚太地区海洋油气总投资占到世界总投资的19、5%,是世界区中增速最快的。

4 我国海洋石油装备企业发展建议

尽管海洋石油装备产品具有很高的利润,相当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海洋石油装备产品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特点,也就决定了进入者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面对国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持续高涨的需求,为了

不断发展和保有长久生命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具体如下。

①技术上: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之上,依托重大海洋石油装备项目,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再创新和自主研制,尽快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开展联合设计和制造,全面提升海洋石油装备的制造水平。

②人才上:加快人才培养,密切跟踪国外设计、研发动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做到高起点研发;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包括从国外高薪聘请顶尖人才,为我所用。

③市场上:在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基础上,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市场方向;把握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产量动态以及随着亚太地区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④产品上:逐步由船体、船壳制造向总承包转变,产品由自升式等浅海装备向半潜式、FPSO等深海装备扩展;并且提升海洋石油装备配套产品的国产化率,重点逐步解决动力定位系统、中央集成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波、浅析全球海洋石油工程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0-23、

[2]苗玉坤,赵雪峰、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现状及市场前景[J]、石油矿场机械,2011(9):29-32、

[3]王立忠、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6,04、

[4]苏斌,冯连勇等、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企业,2006(3):138-141、

市场趋势分析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互联网+”背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1行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1、1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

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从业人员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企业原供销人员,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营销理念缺乏;掌握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的营销人员,其缺少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与实战经验;专业市场营销人员,其毕业于国内外各大专科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即掌握系统、扎实的营销理论,又争取各类营销实践机会,专业性较强。其中,前两种营销人员占多数。整体来看,我国市场营销人员职业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1]。

1、2营销人才基本能力要求

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应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总体来说,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营销策划能力、较强的市场开拓、市场组织和管理能力等。同时,谈判能力、公共关系能力、销售管理等能力也同样重要。

1、3现代化营销工具应用能力要求

从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来看,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新的市场营销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依托[2],深度挖掘新时代下的客户实际需求,以“全渠道”营销新模式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当代企业尤其需要能将品牌及产品通过新兴信息渠道推广介入到消费者的生活空间的推广型营销人才和灵活应用销售相关技能在各种新型线上平台销售产品的新平台销售人才。适应当下市场环境的现代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相关学者指出,对比传统经济背景和“互联网+”背景,市场营销岗位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能力要求也与网络技术相关。建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增强综合素质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的实践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该学院于2019年4月17日举办的该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天府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马良先生也指出,随着市场营销环境发生的变化,自媒体运营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核心。建议学校可以考虑设置自媒体建设(运营)、商业写作等学科使得学生掌握线上互联网运营、客户引流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其同时还指出从企业角度出发,需要的是难以进行内部培养,替代性差,培养成本高的刚性需求型人才。目前来看,随着办公环境的信息化发展,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可能需要使用大量专业应用软件进行营销报表的制作、顾客黏性分析、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管理等一系列常态化工作。因此,学校需要设置相关学科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对学生进行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1、4复合型营销人才需求

当下,企业对于同时具有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相关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如大健康行业中医药代表、医疗器械等对营销人员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行业已经在用人条件上提出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所以,在今后的人才选拔方面,更多企业会更倾向于既有一定行业知识,又有相应营销技能的营销人才[3]。学者张晓东也表示,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质量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在产品、业务以及客户需求趋于多元化的情况下,要求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丰富的营销技巧。市场对于知识型、技术型、综合型的销售人才需求逐渐增加。

2高职院校该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1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分析

在调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7所国内优质高水平职业学校中,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特色优势情况体现如下:(1)近半数的市场营销(相关)专业(43%)服务面向行业清晰;(2)71%的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结合大数据时代,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背景,设置相关课程,培养现代市场营销环境所需相关专业技能;(3)有1所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采用订单班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院校将贸易、商务、物流等全球化背景较强专业与国外多所院校进行合作,开设有独立的国际方向专业。但市场营销专业却很少涉及此类模式,该专业可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合作资源填补此项空白,做出专业特色。

2、2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社会处于一个最需要营销而又缺乏营销的时代。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但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往往面临供需失衡[1]。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也未达预期。现从招生情况、就业岗位分布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展开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市场趋势分析篇5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是国际金融的载体和途径,只有在较好的国际银行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国际银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展平缓,但在将来会在法制、机制、产品和结构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第一,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时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业率先发展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第三,网络虚拟化银行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未来的银行业将有很大的创新,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必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冲击和风险。

市场趋势分析篇6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旅游圈;市场空间;基础设施

[作者简介]汪丽珍(1983―),女,硕士,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导游业务、旅游文化;周晓雷(1974―),男,硕士,上饶师范学院旅游讲师。(江西上饶 334109)

一、自驾车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相关概念界定

自驾车旅游,也叫自驾游。国内外对于自驾车旅游概念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普瑞迪克斯(Prideaux)等人将自驾车旅游定义为“人们乘私家车或租赁车以原住地出发至目的地,旨在进行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旅游行为”。[1]奥尔森(Olsen)则考虑了时间的因素,认为自驾车旅游是“人们乘自己的或者租用、借用的交通工具,离家外出至少一晚以上,旨在度假或访问亲友的活动”。[2]国内学者赖斌等人认为:“自驾游实际上是旅游者以自驾形式开展旅游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3]

笔者认为,自驾车旅游是指旅游者以自行驾驶非营利通工具为形式,以观光、休闲度假、挑战极限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过程。首先,驾车者也是旅游者,并非纯粹的驾车;其次,所选的交通工具包括私家车、租赁车、借用车,出游时间可小于一天或者大于一天,这取决于旅游者本身;最后,出游的目的不单单是度假或访友,还应包括挑战极限,体验自然乐趣,追求新的鲜为人知的旅游地等目的。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现状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作为自驾车旅游基础载体――私人载客小汽车拥有量以年均30%左右增长[4],汽车产业的发展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内部动力。同时,日益完善的公路建设,也为自驾车旅游市场提供了必要条件。

据调查显示,自驾车旅游者自身的受教程度较高,多以企事业管理员或服务推销人员、公务员、文教科技人员和学生为主,也就是中青年占绝大多数。自驾车旅游者的特征还表现在:自驾车旅游平均驾车旅程为372公里;旅途停留2-4天的旅游者比例最大;旅游者住宿随意性大。[5]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是自驾游的主要目的。

自驾车旅游以其自由与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其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主体主要有:旅行社,通过代办理业务进入自驾车旅游市场;汽车经销商和汽车俱乐部组建自驾车旅游车友会等,组织购车人进行自驾车旅游;自驾车旅游者本身组织的个人、家庭自驾游等;国内一些成熟的旅游景区,在景区内设置自驾车旅游基地,并且打造配套设施等。

(三)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大众的参与意识增强,逐渐有普遍性趋势

由于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自驾车旅游的舒适性特点,自驾车旅游成为全家游的最好形式之一,因此自驾游的参与者一方面因数量的不断增长向全民性逐步扩大;另一方面从结构上也具有了全民参与的人群特征。

2、市场预测与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自驾车旅游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一方面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使得城市出现大量有脱离工业环境需求的人;另一方面是由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休假制度改革推动的,这种推动影响是强大而持续的。

3、由传统旅游到新兴旅游的转变

自驾车旅游,由最初的传统观光型旅游逐步发展到形式多样的旅游。

(1)观光度假型,其旅游目的主要在于体验驾乘汽车旅游观光的乐趣。

(2)休闲度假型,其目的是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对旅游景点不图数量的多少而只求质量。

(3)挑战极限型,目的是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珍惜生命,显示生命的力量,挑战生命的极限,以显示自身的力量,充满体验战胜自然的乐趣。

(4)随心所欲型,这类旅游者对大众化的旅游地感到厌倦,希望发现新的鲜为人知的、从未尝试过的旅游地。

4、市场主体日益细分化

除个人的自驾游需求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成为自驾游的发起者。不仅汽车4S店每年有自驾出游的团队任务指标,公益组织、社团机构、企业、旅游景区,甚至政府部门都开始纷纷发起组织自驾游活动。不同主体发起,专业机构承办,正逐渐成为主题团队出游的组织形式。

5、旅游圈发展逐渐丰满,呈放射状辐射全世界

我国行政区划布局和人口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自驾游主体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旅游圈。在人们自驾游经验丰富的情况下,自驾游的行程逐步拉长,以中心城市为出发点的自驾游线路向外辐射,形成一系列连接各个旅游目的地的自驾游线路。从现有的旅游线路来看,从几天、十几天的休闲和探索之旅,到行程几十天的洲际跨越的万里行程正在逐步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自驾车旅游线路与产品。可以预期,在未来的自驾游发展中,将出现旅游圈日渐丰满、放射线射向全世界的格局。

6、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发展迅速

在自驾车旅游市场和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产品供应者不断增加;在网络、设施设备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旅游配套设备不断被创新;伴随着自驾游出行遇到的各种问题,车辆求助、保险服务、基于自驾车的餐饮、住宿设施、自驾游领队等服务逐步完善,自驾车旅游市场快速发展。

二、自驾车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自驾车旅游者缺乏安全意识

自驾车旅游的关键在于自驾自行。但是自驾车旅游者对自身安全问题考虑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况、出行期间的天气、前往目的地的线路等细节问题不了解;出行前对车辆的检查、保养不到位;缺乏长途驾驶的经验,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方法等缺乏认识。例如,高速上频发倒车、逆行、酒驾、占用应急车道等违规违法行为,乃至酿成伤亡悲剧。

(二)政府管理法规及政策不到位

由于自驾车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政府对此缺乏认识和重视,缺乏有效的对口管理机构和组织,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驾车旅游市场无序发展的现象。例如,2012年、2013年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期间,免收七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造成由于预测与管理的不到位,致使大量的交通拥堵与交通伤亡事故。

(三)旅行社操作模式及服务项目缺乏

相较于常规的旅游而言,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对于旅行社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没有成熟的操作模式作参考;产品线路设计成本高;旅游信息系统和保障系统缺乏;专业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人员缺乏;旅行社的服务项目,仅限于住宿和门票预订或安排导游讲解服务等业务。

(四)景区设施设备不完善

旅游目的地景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管理等功能薄弱。景区的停车场有限,而且收费标准不一。景区的路标、指向牌等设施不明或不完善,救援人员系统和人员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如2013年10月3日浙江临安的浙西大峡谷景区迎来旅游高峰,由于高速免费,自驾车出游成为“主力军”,自驾车辆停满了整个停车场,同时公路边也成了游客的“临时”车位,排成十几公里的长龙,严重影响交通的顺畅。

(五)交通工具问题

作为自驾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也即是汽车,在出行期间也存在许多商务问题。自驾游者出游时去到较为偏远地区,当汽车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地找到解决机构寻求帮助。例如自驾车长途旅行时,在高速上车辆出现故障;在山区路上,汽车没有油或者轮胎坏了等等,诸如以上问题若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将造成旅游者出游的不便的巨大的困扰。

(六)其他问题

1、汽车消费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汽车进入家庭的阶段性。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迅速,而在中西部或广大的中小城市地区,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缓慢,甚至还未发展起来。

2、生态环境破坏

在自驾车旅游的过程中,旅游活动会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出行时,汽车也会排出大量尾气;景区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会扩大或者修整设施,从而破坏树木、植被等,使得旅游地承受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植被破坏等风险。

三、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自驾车旅游管理体系

首先,针对自驾车旅游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其次,自驾车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出、入境自驾游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驾照互认、车辆过境、人员出入镜、保障系统的衔接等,都需要各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二)加强自驾车旅游者的安全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旅游行政部门可以对自驾车旅游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旅游者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并且提高旅游者的防范意识和应急事件处理的能力。另外,还应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三)统一规划旅游景区,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目的地应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体现自驾车旅游的游览与服务供给特点的同时,促进生态良性发展。并且,政府应对景区开发进行监督保护,禁止肆意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行为。

(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我国自驾车旅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快公路建设,还包括健全的公路网络、通讯设施、补给设施、交通标示及景区公路建设等方面。完善的配套设施主要是做好汽车宿营地(可借鉴国外房车营地和自驾车营地等建设运行的模式)、汽车旅馆(美国于上世纪40年代形成了全国汽车旅馆体系亦可借鉴)以及停车场的建设,配备汽车检测、加油、简单维修等设施,建立健全自驾车信息服务平台(如机动车和驾驶人服务平台,亦可借鉴国外关于自驾车维修等服务体系),还应包括救援队伍建设,为自驾车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排除障碍。

(五)加强和创新自驾车旅游产品设计

抓好自驾游产品设计,是吸引更多的自驾车旅游者的关键。一是开发专业化和个性化、人性化的自驾车旅游线路产品。旅游线路要将尽可能多的景点,特别是一些特色鲜明的景点连接起来,并不断地推出新的景点、旅游服务项目。二是旅游线路尽量与现有的国道、高速公路保持一致。

旅行社针对自驾游的增长,可以在假期推出订房订门票等服务,进而延伸到全年度单项服务。自驾车旅游产品创新,应当从自驾车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出发,还应当加入当地特色饮食、风俗等因素;积极开发团队自驾游,如亲子游、新手游、蜜月游等。

(六)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自驾车旅游市场庞大,不仅要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规模,还要利用多种媒介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促销工作。通过杂志(如《旅游天地》、《华夏地理》、《时尚旅游》、《中国城市旅游》等)、电视台等电视和旅游平面媒体的整合宣传,依靠大众媒介的力量达到宣传效果。首先,是市场对旅游企业的观念宣传;其次,是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宣传和促销;最后,对区域内及全国重点城市的促销,从而逐步将自驾车旅游线路转变成精品线路,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自驾车旅游者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群体,虽然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才刚刚起步,但是已有很大的成就。相信通过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多方努力,这个新兴的旅游市场一定能够蓬勃发展,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大支柱。

[参考文献]

[1]Prideaux B,Wei S,Ruys H、The senior drive market in Australia [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1,7(3):209-219、

[2]Olsen M、Keeping track of the self drive market[A]、In:Carson D,Walleri,Scotin、Drive Tourism:up the Wall and around the Bend[C]、Melboume:Common Ground Publishing,2002、11-24、

[3]赖斌,杜通平,黄萍、从旅行社的角度看自驾车游产品化[J]、企业经济,2006,(3)、

[4]李方芳、国内自驾游现状及发展研究[A]、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5]赵鹏,李亮,刘磊、旅行社与汽车俱乐部经营自驾车旅游的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8,(1)、

[6]李晓轩、自驾游游成新趋势[J]、中国经贸,2008,(9)、

[7]徐心一,田晓霞、论我国自驾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旅游管理研究,2011,(4)、

[8]彭援军、自驾车旅游管理的几点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3-01-11、

市场趋势分析篇7

一、生产趋势预测

中国农药市场存在的众多变数,让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年的各方人士,在预测今年市场的时候多了几分谨慎。不少专家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对××年市场表示出谨慎乐观的态度,即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但增幅低于××年,今年我国农药需求量有望达到万吨,与近两年万吨的年均需求量相比将增长;总的发展趋势是农药供应总量充足,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品种价格将保持稳定。

二、价格趋势预测

据专家分析,影响××年全国农药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黄磷、二甲苯等主要生产原料价格上涨幅度将较大,煤、电等能源及运输价格也将继续上涨。××年,农药价将继续高价位运行,虽有小幅波动,但不会大起大落,主要原因: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农药产品价格稳定的重要因素。农药产品保持一定利润空间问题不大,预计仍能盈利。消费者收入长期增长,有能力承受农药价格的上涨。适当的提价有利于提高农药产品质量和安全。

农药的高价运行将使明年经营风险更大,经销商的心态也将更加被动,价格的起伏受人为心态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三、技术趋势预测

综合而言,在××年中有两点技术趋势值得关注:

⒈品种质量。生产者普遍认识到改进技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⒉产品安全。在生产环节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生产、加工流程追溯制,实行市场准入、加强流通监管是确保产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四、品种结构需求预测

××年杀虫剂市场总体比较低迷,品种间会有升有降,估计××年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个别作物的个别害虫有暴发的可能。除草剂类农药总体市场占有率继续提高,需求量将持续高速增长。从各方面统计资料表明,受××年除草剂畅销的影响,市场库存明显少于常年。预测××年除草剂继续热销,并且部分产品存在着市场缺货的风险。除草剂今年需求量较大的品种主要有乙草胺、甲草胺、草甘膦、丁草胺、,丁酯、莠去津、百草枯、灭草松、精稳杀得、氟乐灵等。杀菌剂需求将略有增加,包括硫酸铜、多菌灵、代森类、甲基硫菌灵、井冈霉素、百菌清、三环唑、敌磺钠、三唑酮、氢氧化铜、甲霜灵类、福美类等;

市场趋势分析篇8

品牌是生存之本,品牌效应体现了竞争力。如果说,国内培训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是杂牌混战的时代;那么,进入21世纪,则是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从我国大大小小10000多家培训机构发展情况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能够持续发展的培训机构,是那些真正树立品牌、真正做到诚信、真正为广大学习者(消费者)服务的机构。培训机构品牌化已经成为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前,各大培训机构在实施晶牌化发展战略中,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用个性化的培训理念打造品牌

理念主要体现为思想、精神、观念、信念等。理念识别系统是教育培训机构一切活动的基础和灵魂,也是教育培训机构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部分。培训品牌的理念提炼既基于对教育理念的共性认识,如对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教育基本职能的认识,又要结合教育培训机构的现实情况。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既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又重点突出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个性特征,提出“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指导原则,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强调继续教育要“面向国家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高层次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这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较好地体现了清华教育培训品牌独具特色的理念识别体系。

(二)以自己的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滚动发展,形成特色明显的自有培训项目品牌。

(三)把国外培训品牌移植到国内

对于国外的培训品牌,除了课程的汉化以外,课程体系一般不作较大的改动,因为考虑到这些课程比较成熟,师资上也要经过总部的培训和考核,从而保持国际化的培训质量。这类品牌往往在金融、IT类等认证培训项目居多。

(四)实施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打造机构品牌

规章制度是教育培训机构内部理念共识的一种规范化、制度化体现,是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和保证。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有助于规范机构成员行为,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目前,北大青鸟等国内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借此完善教育培训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明确教育培训质量标准,规范教育培训实施流程,形成教育培训机构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明晰的管理机制,按国际标准建立起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并最终塑造教育培训品牌。

二、培训项目综合化

与高校专业院系以行业精英人士为对象,以自身学科发展为导向,面向相关行业中高层人士开展高品位、相对专一的教育培训相比,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所从事的培训项目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旨在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服务,其培训对象为大众型、实用型高层次人才。其培训项目更加注意知识的整合,学科的融合,视角的新颖和理念的前沿,体现了鲜明的复合型、综合化特征。

三、培训课程个性化

随着培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培训机构普遍觉得生存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另辟蹊径,谁就能争取到新的商机。于是,个性化培训渐成主流。英语培训市场出现了金融英语、猎头英语、行业英语等“专业户”,IT培训市场开始分化为“白领培训”和“蓝领培训”两大阵营,CEO培训则出现了针对女性CEO、CEO太太的培训项目,企业内训里分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销售培训、技术培训,等等。培训项目、课程越来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预示:差异化竞争态势已经开始形成,培训市场细分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

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观之,差异化竞争之路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等手段来实现。以个性化课程的逐渐完善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逐渐打破培训机构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格局。突出实战性,从课程的设计到培训过程,都尽量让其具有良好实用价值和针对性,更符合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四、培训范围国际化

根据WTO协议,中国的教育市场要到2005年后才全面放开,但随着中国培训市场“金矿”效应的日益凸现,境外培训机构纷纷提前行动,争抢中国培训市场这块大“蛋糕”。这导致了中国培训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

(一)国外培训机构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

近几年,国外培训机构进入中国培训市场的步伐加快。特别是2004年,由于距离我国全面开放教育市场的时间越来越近,境外培训机构更是加快了进入中国培训市场的步伐。据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科技博览会第二届教育峰会论坛的消息,身价高达50亿美元的超级教育机构――美国阿波罗集团专门派人进入中国进行前期市场调查,并正式宣布进军中国市场:美国最大的私立教育集团K-12的董事长Jack Clegg则亲自出马,寻找合作对象,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教育机构也都派出代表洽谈合作项目;而一些已经尝到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甜头”的,如新加坡英华美教育集团、印度APTECH集团、美国修文公司等,则纷纷表示将扩大招生规模。

国外培训机构之所以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看中的是中国培训市场的巨大潜力。据教育专家、北京世纪教育集团总裁马玉文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8万亿元,其中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如果这部分储蓄有一半用于教育投资,那么,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份额就已高达数千亿元。目前,我国尚未完全放开教育市场,对境外培训机构的办学方式、审批程序、投资回报仍有诸多限制,但一旦2005年我国教育市场全面“解禁”后,国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办学途径更为通畅,预计培训市场的“洋军团”的规模将进一步壮大。

(二)教育培训国际化给培训市场带来的变革

国外培训机构进入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数额虽然还不多,但是,涉及面却很广。据统计,在上海的1400家非学历办学机构中,洋机构的比例不足10%,但其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却相当高,几乎占了上海市非学历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外培训机构的进入,促进了教育培训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也引发了教育培训市场的深层次变革:一是带来了先进的办学方式:二是带来了国际化的培训内容;三是营造了超一流的培训环境。

(三)国际教育培训合作的领域及亮点

近几年,国外培训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宽广,涉及到学历学位教育、幼儿教育、IT教育、外语、金融、管理、市场类职业培训等诸多领域。面对五花八门的洋培训,国内的求学者如何选择?对此,行内人士认为,洋培训具有以下四大亮点:一是外语培训;二是 IT培训;三是管理培训;四是职业培训。

五、培训模式多元化

(一)培训内容体系从以课程培训为核心向咨询、培训服务一体化转变

目前,在继续教育培训市场上,一般是以课程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往往是某一培训机构或某几个人,预计到某一培训项目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就攒出几门课程,然后进行招生,组织培训。由于这些课程往往是大众化课程,没有针对性,因而难以持续发展,只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弊端显而易见。为克服这种情况,一些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开始探索改变这种以单纯的培训产品(课程)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而采取一种集咨询、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咨询式培训模式。

所谓咨询式培训,就是培训机构应协助客户(企业)培训主管,理清客户(企业)未来的重点业务方向,形成中长期工作计划,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长期计划重点在企业诊断基础上有效地建立起完整的培训规划体系,长期推进企业业务发展,短期内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快速推动业务发展的目的;它与一般培训业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培训业短期内可能根本看不出培训的效果来,而咨询式培训中的短期计划一般奉行“百天计划”,即在通过业务诊断后,有针对性地给出培训计划,直接而快速促进公司短期业务。客户不再接受培训机构照猫画虎、东拼西凑地攒出来的课程,而要求其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与专业人员,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前提下,为客户(企业)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并有始有终地执行与实施它。传统的服务流程与承诺面临挑战,培训公司与顾问公司的概念与界线越来越模糊。培训公司必须从过去守着几门课程的产品路线或中介公司逐渐转型为客户带来增值的咨询式培训,有效地发现客户需求,提供满足企业整体培训的解决方案是培训公司未来的生存之道。

(二)培训运行机制由产品时代向营销时代转型

企业的营销发展史是从最初的产品时代,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时代,其区别在于产品时代只提供企业所能够生产的产品;营销时代则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发现客户需求来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培训作为一种产品目前正处于产品时代向营销时代转型期,这也造成培训市场比较混乱,目前的市场表现为:

―初级的产品提供者。培训公司的培训产品,就是讲师所提供的培训课程。在许多培训公司中,培训讲师就是企业的总经理或合伙人。他们利用自己多年累积下来的专业培训课程向客户(企业)提供擅长的一门或几门课程,由于业务量及生存空间有限,因此讲的课程多是大众类课程,没有针对性,但由于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客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也冲着讲师的知名度去邀请他们。

―虚假营销的中介公司。目前许多培训公司都号称培训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必须要针对客户(企业)的具体特点进行专门的个性化服务。其实这些培训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培训讲师,只是在与客户(企业)进行访谈后,根据客户(企业)提出的指明性课程,然后充当经纪人去联系相应的讲师,‘他们所赚取的利润也只是中介费用。

―品牌营销的咨询培训公司。这是培训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高级阶段,这种类型的公司已开始跳出培训产品本身,开始打造自己的培训品牌。虽然注重讲师,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培训的价值流程(包括售前的客户需求咨询,售中的课程客户化提供,售后的跟踪服务),而不仅仅注重某一点。这类培训公司提供的是一种咨询式培训,通过各种咨询手段及现代管理体系进行客户(企业)诊断,发现客户的真正需求与业务需要,然后出具咨询报告,向客户提供全面的业务解决方案,从而使培训有针对性地系统解决客户(企业)的业务问题。这种咨询式培训的思路是打造培训公司品牌的长期竞争力,向客户提供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产品(某些知名讲师的课程),但一定是客户最适合的(根据客户量身定制)。

(三)招生模式从面向个体的社会化招生向面向组织的会员制培训服务转变,培训走向大众化

在2004年上海培训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培训新模式――会员制。它们基本上是通过俱乐部形式,推出、“学习卡”、“会员卡”。“一卡式”培训,主要用于培训公司提供的企业内训课程。企业可以先到培训公司购买相应规格的“学习卡”,根据卡额可自主灵活安排一定的员工参加内训课程学习。“学习卡”金额从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到几十万元不等,可供几人、几十人、上百人接受培训。推出“学习卡”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帮助公司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常年组织内训企业的成本。公司在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固定的客户。

有专家认为,现在培训公司虽多,但超过100人的公司却屈指可数,培训公司如何持续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如何做大?价格战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会员制带给培训市场另一种思路,通过强强联手的方式,搭建一个培训平台,通过规模效应,既能降低企业学员的培训成本,又能保证培训公司的利润,保证课程质量,使得培训走向大众化。

六、培训手段多样化

目前,培训方式手段的创新,一是体现在培训方式上,传统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课堂培训,后来各类培训机构也纷纷开始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网上培训、到客户现场内训,以及量身定做一些专门的培训项目。二是体现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三是体现在多种培训方法的整合:实习式,演讲式,游戏式,个案分析式等培训方法综合运用。

七、培训服务增值化

根据2004年培训市场的变化,可以预言,2005年培训市场上增值化服务日趋明显。

(一)培训业客户管理与服务将突显重要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学员学习需求的旺盛,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不怕没有生源,对于如何开发客户资源,也考虑得不多,对于客户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重要客户管理也属于一个薄弱环节。但是,随着培训市场竞争的加剧,培训客户管理与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有时,你不必花大价钱去打广告找客户,做好细致实在的服务就能保持住老客户。如果把重要客户牢牢握在手中,再去开发新客户,培训业务会越做越好。因此,为保持培训业务的持续发展,各培训机构对培训业务客户的管理与服务更加重视,往往为大客户和学员们提供持续服务和增值服务,以发挥学员的活体广告效应。

(二)质量第一,价格第二

随着培训市场的发展,很多大公司选择培训合作伙伴已经逐渐形成“忠诚度”,愿意选择与其合作过的优质培训机构。尽管在选择过程中,价格因素仍具有重要影响力,但培训质量评估也越来越为企业所熟悉,企业开始重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反馈,价低质劣的培训课程会被淘汰出局。高水平的培训师可以说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培训师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培训,企业反过来又会需要更深层次的培训帮助,慢慢的,双方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价格的因素自然就淡化了。而反之,不能创造价值的培训只能做成一回生意。

(三)培训需求将更加细化

企业对培训的要求更理性更系统,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和详实的培训计划等准备工作会突显其重要性。有专家认为,培训要求将细致到所有具体的岗位,企业对培训量身定做的需求已经出现。与之相对应,随着培训需要求的细化,培训公司也将趋于专业细分化,中小型培训公司会将精力集中在几家企业客户或是几个行业里,使得他们的服务更加有针对性、贴近性。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精选8篇)
  • 下一篇:半年度工作总结汇报(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