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智能组件;故障分析;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92-01
前言
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基础设备和重要建设内容。国家电网相继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等相关政策,为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建设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500kV变电站可以同时实现设备信息、运行维护和电力调度等之间的互动,实现对变电站的优化综合管理,保证变电站运行时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共享等,实行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确保变电站及各级电网的安全运行。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技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各个地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时,要充分考查和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方案的技术细节上注意差异性。目前,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尚不成熟,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仍需不断改进。
1、500kV变电站现状分析
在我国,500kV变电站是国家电网运行的枢纽变电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部分的500kV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监控技术和微机化电气保护装置,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采集资源重复、系统多套及设备操作性差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大大降低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不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进,促进了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变电站的应用系统逐渐增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需求,致使许多应用系统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和协作,各成一个体系,缺乏信息共享。另外,变电站内仍然存在一些来自其他行业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和一些私有协议,这样就日益增加了用户对原厂家的依赖性,致使后期的电力维护得不到保障,使得电力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500kV变电站智能化的改造,充分发挥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功能,灵活、快捷的发展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500kV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方案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对500kV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主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研究和安装合适的变压器、断路器的监测系统,并积极开发和应用智能组件,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在线监测单元。合并单元采集电流、电压等模拟量信号,经装置内部的智能原件将模拟量装换为数字量,经由光纤传输给其他智能保护测控装置;智能终端采集本间隔开关场地内所有设备的异常信号、状态信号、故障信号及模拟量温度信号,并将信息经由光纤传输给智能监控系统,同时接受监控系统发出的分合闸指令并执行。从而实现本间隔内的设备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检修状态化、运维高效化,充分实现高压场地的智能化;研究和开发利用500kV的智能组合开关、避雷器等装置。为后期的状态检修和输变电状态监测提供便捷。
2、信息一体化平台改造。全站配置微机监控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综合应用服务器、数据通信网关及网络交换机,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与一次智能一次设备间建立光纤通道,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标准、规范的信息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调度。实现变电站信息的统一性、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二次系统网络化。
3、研究和开发高级应用系统。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基础平台上对变电站进行高级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利用,集智能开票、设备联合、一键控制、智能预警及故障分析和维护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高级应用系统,有助于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简便、智能调度和控制等功能。
4、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研究和开发智能巡视系统,有利于对开关刀闸位置进行监测,还可以对一次主设备的红外温度进行监测;一、对站内照明系统进行绿色化改造;二、对站内安防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三、对站内端子箱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对摄像机、门禁、火警、空调、积水及温感等子系统智能化的控制,从而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巡视、无人值班的智能化应用。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框架如图1所示。
3、智能高级应用
3、1 智能预警与故障综合分析
实现智能预报和故障综合分析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故障推理,包括单事件推理、关联多事件推理和故障智能推理。单事件推理指的是对每一个给出的警报都要进行推理分析,可以提供有关预警的信息、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相应图解等;关联多事件推理指的是对多个事件进行综合性的推理和分析,并提供综合的信息和处理方法;故障智能推理指的是依据故障的类型及发生条件,综合其运行方式、开关位置及状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并提供相应的故障信息、结论及处理方式。
目前,智能预警和故障综合分析功能还存在一些故障识别率低、实际状况复杂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故障录波通道的配置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故障综合分析系统增加了工作量。以后变电站会实现智能预警和故障综合分析的智能化发展。
3、2 AIS设备一键式顺序控制技术
顺序控制是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重要部分。由于AIS设备存在开关设备状态确定的问题,限制了AIS设备的一键式顺序控制的应用和发展。应用智能巡视系统对AIS设备的开关状态进行识别和确定,开发和应用相关的接口程序,有助于实现AIS设备的一键式顺序控制。例如,开关刀闸的位置识别一般是通过对图像中刀闸区域内的直线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确定开关状态。将源图像中刀闸区域的矩形位置与H矩阵中的刀闸位置进行匹配,再应用Hough变换进行直线计算,进而识别开关刀闸的状态。
开关刀闸的位置识别技术已经进行了试验和应用,但在天气状况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其识别率仍旧比较低,这成为实现AIS一键式顺序控制的应用与发展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对识别算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来提高其识别率。之后还可以利用刀闸位置的判断进行对恶劣天气的判断,进一步提升识别率。
4、总结
目前我国的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一体化及高级应用系统等技术是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500kV变电站主设备的智能组件技术、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辅助系统智能化、一键式顺序控制、智能预警及故障综合分析等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将成熟技术应用到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从而实现我国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控制。加强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优化设计方案,有助于国家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有助于推动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安伟,乐全明,张宗益、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年18期、
关键词:上市公司 多元资本结构 企业绩效 智力资本
作者简介:
简真强(1981-), 男,河南信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记龙(1988-), 男,湖北仙桃人,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部职员
资本结构理论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自20世纪50年代MM理论诞生以来,资本结构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现阶段的资本结构理论却难以解释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资本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经营管理者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营绩效?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缺失了一种重要的资本——智力资本。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智力资本测量方法对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有研究均表明,智力资本整体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经验研究时主要采用横截面数据,而且一般只选取一个或两个行业,同时也没有从实证上分析多元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弥补这些不足,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在纳入智力资本后的多元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合理的经验证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理论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价值创造的源泉逐渐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有些行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Booking Institute 通过对美国非财务型的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比例越来越高,在高新技术行业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甚至主要源泉,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力资本内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不同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创造价值是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沉淀。智力资本对企业的价值创造的效果是其内部各组成因子与财务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价值。依据现代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经济要素合约的联合体,智力资本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财务资本共同组成了现代企业资本。企业资本按照其具体表现形态分为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一元资本就是以财务资本为主体的资本,而多元资本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或者拥有的所有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之和。传统的资本结构实质上就是一元资本结构,而多元资本结构指加入智力资本后,企业中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包括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比例,智力资本内部比例以及财务资本内部比例关系。一元资本结构与多元资本结构的差异不仅仅是加入了智力资本这个新的资本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理论基础、资本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 二 )研究假设 显然,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对于不同的企业是存在差异的,正是由于智力资本的不同为企业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是无法复制,是不可替代的。在资本结构理论中加入智力资本后,企业的资本结构就由一元的资本结构变为多元的资本结构,企业的主要资本结构由传统的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E/D)就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比例关系(IC/KC),而资本结构理论的扩展,必然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个企业能够持续的创新和发展更多的依赖先进的技术、工艺、员工的能力等无形资源。作为代表“知识”的智力资本,以各种形式快速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企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并且也是企业未来创新和利润增长的关键所在。在一个企业中,如果说物质资本是企业“硬”要素,智力资本就是企业的“软”要素,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积累的“软”要素越多,则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价值也就越高,如德国软件制造商SAP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西门子公司,美国微软市值中的95%是由知识资本构成的,其总市值也已超越了通用公司。一个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越多,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的新资本结构主要由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比例关系(IC/KC)表示,这个比例越高,智力资本越多,就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盈利能力也愈强。因此,多元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多元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系统》为基础,选取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2002年至2011年共10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按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标准,将上市公司划分为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等21个行业大类,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可比性,按照如下的原则进行数据筛选:(1)为避免新股的影响,选取2001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深圳的主板A股上市的公司为原始样本;(2)剔除样本量很少、不便于分析的金融保险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和木材家具业的企业;(3)为保证数据的连贯性与可分析性,剔除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企业;(4)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剔除期间曾被ST、PT等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企业;(5)为保证行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剔除主营业务不清的综合类公司。最后确定562家公司,分属10个行业门类,其中制造企业有317家,又分为8个行业类别,因此,最后研究的样本有17个行业大类,如表(2)。
( 二 )变量定义 (1)因变量。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很多,本文考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同时考虑中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等因素,使用表示企业获利能力的总资产收益率R0E和反映股东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EPS作为自变量。(2)自变量。在一元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采用资产负债率表示,在对智力资本结构的研究中,经常采用智力资本乘数(SC/HC)。多元资本结构包括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两项,在研究其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即IC/KC作为多元资本结构的变量。本文主要选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来分别表示智力资本(IC)中的人力资本(HC)、组织资本(0C)、关系资本(RC),用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和来代表企业的财务资本(KC),或者称为物质资本,实际上,企业的财务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企业资本的一体两面。智力资本的内部结构可以用HC/SC表示,其中,结构资本(SC)是组织资本(OC)与关系资本(RC)之和,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比例用IC/KC,其中,IC=RC+HC+OC。(3)控制变量。其中包括:企业规模(SIZE)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可以用企业职工人数、总资产、企业的总收入、总市值等变量表示,本文采用总市值的对数表示,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采用股票数量与股票价格乘积的对数表示,股票数量已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数,股票价格指当年的收盘价,如果年底股票遭遇停盘等特殊情况,就采用当年最后公布的股价进行计算。财务杠杆(LEV)用企业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即资产负债率表示,虽然在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中,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或价值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企业运用杠杆的能力是不同的,财务杠杆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绩效出现很大的不同,本文将此变量列为控制变量。智力资本乘数(IC乘数)是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比例关系。Edvisson(2000)用智力资本乘数表示人力资本如何使用结构资本来发挥企业价值创造的潜力作用,反映企业持续盈利潜力和持续价值的实现。因此,智力资本乘数对智力资本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并且不同的企业其乘数是不同,故将其作为控制变量时必要的。企业的成长能力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生命周期,其盈利能力是不一样的,在研究的实际中,一般用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和净利润的增长率等表示企业的成长性(GROWTH),本文使用净利润的增长率表示企业的成长性。本文总共分为17个行业,不同的行业企业的绩效一般是不同的,将行业设为哑变量,即Di =1,,该企业属于第i个行业; Di=0,该企业不属于第i个行业;其中i=1、2、3、4、5…17。变量定义见表(3)。
( 三 )模型建立 在研究多元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我们采取如下模型:
ROEj=α+β1TLEVj+β2CAPj+β3LEVj+β4ICCj+β5GROWTHj+β∑■■Di+ε(1)
EPSj=α+β1TLEVj+β2CAPj+β3LEVj+β4ICCj+β5GROWTHj+β∑■■Di+ε (2)
模型中:α为截距,ε为残差值ROE、EPS、TLEV、CAP、LEV、ICC、GROWTH、Di,分别表示企业获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多元资本结构、企业规模、财务杠杆、智力资本乘数、企业成长能力等。
三、实证检验分析
( 一 )相关性分析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LEV与企业获利能力ROE呈负相关,与股东获利能力EPS呈正相关,这和前文论述的资产负债率因盈利指标的选择不同而影响不同的结论相匹配。股东获利能力EPS与各自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企业获利能力ROE与除财务杠杆外的其它变量都是显著的正相关。
( 二 )回归分析 多元资本结构(IC/KC)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从拟合优度来看,模型1与模型2的拟合度分别是78、5%和84、8%,说明对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对于模型1,从回归的总体显著性来看,只有智力资本乘数ICC在统计上不显著,它与企业盈利指标ROE有很微弱的正相关性,多元资本结构TLEV与企业盈利指标ROE呈显著的正相关,这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而财务杠杆与企业盈利能力R0E呈显著的负相关。对于模型2,它对盈利的解释能力明显比模型1要强,股东盈利能力EPS与多元资本结构TLEV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股东盈利能力EPS与企业规模也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财务杠杆也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模型1的结论不同。同样,对于智力资本乘数ICC与股东盈利能力EPS的相关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无论对于模型1还是模型2,多元资本结构TLEV(IC/KC)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支持前文的假设。
( 三 )稳健性检验 从相关性Pearson检验中,TLEV、CAP、LEV、ICC、GROWTH与RO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2、0、281、-0、167、0、137、0、163,且全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些自变量都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各自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都小于0、1,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也是研究结果真实可靠的前提条件,进一步验证了可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企业获利能力ROE和股东盈利能力EPS与多元资本结构TLEV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9和0、398,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4和0、002,远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在模型1和模型2中都得出了多元资本结构(IC/KC)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从另一个方向说明了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智力资本内部结构(SC/HC)在两个模型中与企业绩效的都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都不显著,这可能与选用的指标有关,因为支付给员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并不能准确的反应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本。在两个模型中,企业的财务杠杆LEV对企业获利能力ROE与股东盈利能力EP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3和0、109,且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对企业绩效具有完全相反的影响,这也是在传统一元资本结构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四、结论
资本结构理论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而现阶段的资本结构理论却难以解释的问题:为什么在资本结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经营管理者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营绩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中缺失了一种重要的资本——智力资本,因此,本文将智力资本纳入到资本结构中,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多元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元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嘉明、黎富兵:《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2]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3期。
[3]宁德保、李莹:《上市公司智力资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4] 罗福凯:《财务学的边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5]Baruch Lev、 Intangibles: Manasument,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New York: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2001、
[6]Edvinsson L, Malone M S、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 power、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7、
[7]Ahmed Riahi-Belkaoui、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3、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智力资本的提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早在1836年西尼尔便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但直到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才给智力资本下了定义。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智力资本能够创造价值或效用,即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能带来效益。由于智力资本信息价值的存在,通过对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能够更好的使信息使用者分析被披露企业的价值。
瑞典的Skandia保险公司在1997年首先开创了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该份报告从特定的时点、财务、顾客、运作流程、创新和发展、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定量地表征出公司智力资本的状况,并提供了相应的衡量指标,同时也为以后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提供了借鉴的模版。Stewart(1997)建立了智力资本星象图来研究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指标,提出评价智力资本指标的方法,并在此方法上建立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体系。针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体系,学者通过研究都提出了对该问题的认识,但目前尚未对该问题形成统一的观点。Amir and Lev(1996)通过对美国无线通信类非财务信息的研究发现,非财务信息(成长潜力和竞争能力)对于股价具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Savcrio Bozzolan(2003)运用内容分析法对30家意大利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频率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盈利公司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远高于低盈利公司。Mohammad(2005)选取美国财富500强公司中的60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公司1993年至1997年年报中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进行计量,发现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对公司资本有积极、正向的影响。
(二)国内文献回顾 虽然国内关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价值的研究滞后于国外的研究,但通过将国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相结合,我国对该课题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志台、薛云贵(2001)通过对1995~1999年沪市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的价格反应。屈志凤、肖志雄(2007)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04年20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智力资本信息进行了检验,发现2005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人力资本信息与结构资本信息比关系资本信息对股价的影响更具有显著性。冉秋红、罗嫣(2008)通过随机抽取2005年223家上市公司年报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进行计量,利用Ohlson股价模型,发现智力资本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正向关系,资本市场会对智力资本信息作出正向的价格反映,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张丹(2008)通过对49家100强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财务报告分析发现,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频率与公司市值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行业特征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贡献率逐年提高,且该行业中智力资本占有较大比重,因而本文通过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现状,分析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
二、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L、Edvinson和P、Sullivin(1996)提出, 智力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而这恰恰是微软这种知识型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持续被看好的真正原因。Stewart(1997)指出,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之中。2010年我国证监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规则》,强化智力资本、核心技术团队等非财务信息披露,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全面评判企业价值,以作出合理决策。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在证监会颁布的最新公告中,也对上市公司披露非财务信息做出了相应的说明和指导。
(二)模型构建 为了验证上述研究假设,分析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在考虑了影响上市公司价值变化的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借鉴Mohammad(2005)的研究,建立以i企业第t年市值的对数(LgMCit)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即:
LgMCit=a1+a2DISit+a3LgBVit+a4ROADiffit+ê
(三)变量定义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指数DISi(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程度)。表1为本文对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共有20项。如果报表披露某一信息便记为1分,最后累计相加,合计得分作为该公司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情况的得分。DISi值越大,则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越充分。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前后时间内的平均市值对数LgMCit为被解释变量。同时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公司市值的影响,采用2009年企业净资产对数(LgBVit)和企业2009年总资产报酬率与当年行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之差(ROADiffit)作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1990~2008年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剔除了该行业内的ST和*ST企业,最后确定样本公司为94家。本研究选择公司年报作为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主要来源。样本公司的确定是根据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名单。市场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均来自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库。所有样本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数据则根据巨潮网公布的2009年年报手工统计。
(二)企业智力资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对智力资本信息衡量指标的阐述,对行业内企业年报中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别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数据,最后编制成表2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频率明细表。
从表2可知,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频率较高为4、67,而关系资本信息披露频率却只有1、88,但三种资本信息披露均不完全。人力资本中对员工满意度信息的披露仅达2、96%,而对领导技能信息披露率也几乎为零,结构资本中对信息系统披露率也较低,而关系资本中顾客抱怨的数目甚至达到了零披露率。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该行业基本上均能按照证监会的要求披露相关智力资本信息,而且各企业间披露的信息也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对公司人员、企业文化、较大客户或供应商以及员工培训等信息的披露,对关系资本中的一些信息披露率较低,有些信息甚至都没有披露。
(三)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拟合度较高,即决定系数(未调整)为0、806和决定系数(调整后)0、802,回归系数的标准误为0、19294。同时该回归模型中,F统计量为189、49,具有较高的显著性(显著性水平为0、000);净资产对数的t统计量为18、973,显著性也较高(显著性水平0、000);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频率的t统计量为4、600(显著性水平0、066), 在90%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说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频率对企业的市场价值有影响,假设H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2009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该行业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中,仅人力资本信息披露现状较好,而企业文化、信息系统披露率较低,关系资本信息较少披露;(2)该行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具有相关性,信息披露频率与股票市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可知,智力资本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企业对智力资本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已经把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作为提升企业价值和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但本文的研究发现,研究样本公司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披露现象,已剔除了一些有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如对抱怨客户数目的披露情况等。因而,证监会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规则,科学设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衡量指标,并加大对未按规定披露智力资本信息的企业的惩治措施,增进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提高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1]张丹:《我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建立的现实基础:来自上市公司年报的检验》,《会计研究》2008年第1期。
[2]陈劲、谢洪源、朱朝晖:《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3]陆瑜萍:《智力资本的概念、构成与披露模型》,《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3期。
[4]Thomas A、 Stewart,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Currency/Doubleday,1999、
关键词:高校;智库;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59-04
高水平、高层次的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十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智库的发展建设。2013年4月,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新型智库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学界掀起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热潮。高校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新型智库建设也成了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CNKI 检索的方式,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共梳理出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相关的论文270余篇,并对这些文章中的核心观点、主要论断进行了提炼、归纳和整理,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以期对未来的研究给予参考与借鉴。
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背景
高校作为知识精英的汇聚之所,承担着社会服务、
咨政育人的重要职能。我国的高校智库由来已久,并与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民间智库共同组成我国的智库体系。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概念是通过与传统高校智库相比较而提出的新概念。由于传统高校智库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因此急需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一)传统高校智库特色不鲜明
传统高校智库大多不能及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智库应有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发展定位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发展优势不明显,研究特色不鲜明。陈斌认为,我国传统高校智库普遍存在发展定位模糊、研究力量分散、资源难以共享、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智库具有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显现[1]。王辉耀认为,高校智库的研究多是从学术层面着手,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比较有限[2]。沈国麟、李婪进一步指出,知识生产的封闭性导致了传统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不接地气”,致使高校智库在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中作用发挥不够,在与其他智库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3]。事实上,大部分高校智库建立之初就缺乏十分明确的功能定位。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高校智库工作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大都缺少在政府部门工作经历,缺乏决策咨询所需要的问题意识,以致很多研究成果理论色彩浓而实用价值差,很难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起到直接帮助。长此以往,很多高校智库在政府的决策咨询体系中将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二)传统高校智库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术评价体系是高校智库研究者选择研究方向、呈现研究成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由于高校普遍存在学术评价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致使智库研究者开展应对策略研究产出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相应的认定,严重制约了高校智库的发展。江胜尧认为,高校以基础研究为主,对科研成果评价和考核体系普遍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问题,对智库所从事的应对策略研究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对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贡献缺乏足够的认可与重视[4]。张新培、赵文华进一步指出,高校智库倾向以学术性指标为依据,在高校对科研成果和智库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与不一致,不应该仅仅使用学术性指标评价智库的质量和水平,也不能单纯关注成果的应用性和智库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学术逻辑以及思想的创新[5]。刘晓茜同样认为,数字化、过度量化、忽视学科差异性的高校科研评价体制,不利于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形成以政府的政策性问题和前沿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意识[6]。此外,在学术评价中,主要认可项目负责人所做的贡献,忽视团队的整体价值,这也是导致高校智库学者参与决策咨询热情不高的原因。
(三)传统高校智库运行机制不匹配
高校智库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由于受到政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高校智库陈旧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沈国麟认为,由于很多高校智库在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依旧沿袭原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在人员编制、资金使用、合作交流等方面受到体制机制的限制,智库的发展活力明显不足[7]。特别是传统高校智库的人事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顾岩峰认为,高校智库不同于民间智库,研究人员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且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导致内部缺乏竞争,缺少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措施,从而产生效率低、人浮于事的现状[8]。在推动高校智库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创设与营造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沈国麟指出,当前全国统一、秩序健全的智库市场还未形成,智库作为知识产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对接机制尚未建立,供需双方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在智库发展过程中的牵动作用发挥不够[9]。此外,通过分析国外智库的发展环境,张胜军认为,我国缺少基金会与智库发展建设的要求不相匹配,智库的独立性难以保障,这将制约高校智库的发展[10]。
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研究
建立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进行研究。关于智库的特征,理论界研究较多,比如智库应该具有非营利性、专业性、独立性等特征,也有学者从智库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的智库具有明显的不同。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进行了^为全面的分析。
(一)从国际视角对高校智库进行比较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重视高校智库建设,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建设智库已是比较普遍的做法,高校智库发展相对成熟,在运行方式、作用发挥等方面都已积淀了较成熟的经验。但高校智库具有国别特点,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高校智库。通过中西方智库的对比分析,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中国立场,负有国家使命,体现国家利益,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既拥有国际视野,又立足基本国情,产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念和关键词,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中国话语权,成为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的思想高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将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进行比较分析
我国智库可以分为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智库具有不同特征,新型高校智库相比其他类型的智库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明显的优势。陈群通过与其他类型的智库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表现为,研究相对独立,政策研究科学客观;专家学者聚集,研究队伍整体实力强;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专业综合优势明显;教学与科研并重,政策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学术交流频繁,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网络等五个方面[11]。顾岩峰在分析高校智库研究队伍特点和研究专长后认为,高校新型智库的优势在于基础性研究,在开展长期、跟踪性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代替性,应该依托研究优势,发挥好战略研究、人才培养、舆论引导等重要功能[12]。
(三)结合高水平高校智库的案例进行分析
国内外高校智库的发展并不平衡,有学者试图通过选取国内外优秀高校智库对其队伍状况、运行机制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新型高校智库所具有的特征。陈英霞研究了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智库胡佛研究所后认为,进行人才培养也是高校智库的特征之一。她指出,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中80%以上在斯坦福大学的其他院系担任教师,给学生讲授课程[13]。张新培,赵文华选取美、英、法3个国家的7个顶尖高校智库为研究案例对象,分析了智库研究人员任职经历网络的结构化特征,发现研究人员绝大多数获得名校博士学位,智库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吸收其他行业的专家参与研究,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任职经历具有多元化的特征[14]。郭婧研究了英国著名的教育智库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运作模式及资源保障问题,从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注重与其他国内外智库合作,在全球视野下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也是高校智库的鲜明特征[15]。
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如何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以解决传统高校智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结合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从高校智库的定位、队伍建设、管理创新等不同纬度对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总结学界的研究成果,当前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把握好三个核心词暨市场、人才和机制,其建设路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自身定位,建立稳定的市场供需关系
高校新型智库要明确研究领域,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选好研究领域,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风格,要把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作为第一要务,凸显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智库产出研究成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品,要着力建立稳定的市场需求关系,在智库供给与政府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陈群认为,高校智库建设应立足自身的优势,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组织形式的优化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16]。张象林、杨锐锋指出,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高校智库必须建立稳定的服务目标市场,与政府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17]。高校智库建立的逻辑起点是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因此有必要和政府保持适当的关系,以便及时掌握政府的需求信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数据,通过与政府的协同合作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动智库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视队伍建设,注重研究人员交流互动
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思想是智库的第一要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是高校智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学界普遍认为,高校智库的队伍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人员的选拔和使用。智库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路以及丰富的经验等,对待决策咨询工作还要有踏实、严谨的作风,为此必须形成更加有效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旋转门”,为政府人员和智库研究者之间双向流动搭建有效平台。同时高校智库要积极接纳访问学者,并将其作为智库重要的人员构成部分,增加研究人员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强研究活力。二是行政管理人员的配备。高校智库在重视研究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保持一定数量的行政管理人员,使智库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为研究人员提供支持,保证整体研究工作的高效率。
(三)完善管理机制,全面释放智库研究活力
新型高校智库与传统智库的本质区别在于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须在智库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全面释放智库的研究活力。吴付来总结了中国人民大学智库管理机制创新方面的经验并指出,新型智库在顶层设计上应重点建立“五大体系”,暨建以理事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以首席专家制、高级研究员、智库科研岗位为核心的专兼职滚动人才管理体系;以内部成果购买制为核心的智库激励体系;以专报为主体的、多元的智库供求对接体系;以智库发展专项基金制为核心的资金保障体制[18]。也有学者对管理机制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沈国麟认为,可以将高校智库与二级学院同等对待,突出智库的地位,增加智库的自,用灵活的机制解放研究人员的生产力[19]。张象林、杨锐锋认为要创新高校智库的知识生产机制,应以成果是否得到决策部门采用以及产生的影响作为主要评r依据,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增加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20]。
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政策保障
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推动。学界普遍认为,政府必须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多数学者甚至认为离开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支持,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也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学界对政府在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方面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引领作用
高校新型智库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环境的营造上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智库市场的创设、智库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应采取有力措施,为高校新型智库的发展扫清障碍。聂立清、李涵提出,为防止智库建设“一哄而上”,政府要加快智库立法,制定智库发展标准,开展智库行业监督,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建立智库发展监督机制,引导智库更好地发挥作用[21]。与此同时,政府应对智库进行分类管理,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进行总体设计,根据需要和功能的发挥情况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基础上进行调整,引导部分智库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要积极搭建政府决策部门与智库之间沟通联络、交流合作的桥梁,组织成立智库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及时协调解决智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注重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的高校智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在人员编制、沟通机制、队伍建设、成果认定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为高水平高校智库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学界普遍认为,政府应出台政策扩大高校智库用人自,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推动建立人才交流的“旋转门”机制,支持智库研究人员到党政部门挂职、政府工作人员到高校智库参与研究。为提高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政府应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采取招标、签订合同的方式,鼓励支持高校智库与官方智库同台竞争,为高校智库平等地争取资源创造条件。此外,要建立智库成果推介的公共平台和采购制度,积极帮助高校智库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介,明确成果采购的标准和程序,同时根据成果的价值,给予高校智库相应的支持。
(三)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支持力度
资金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智库得以发展的核心。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建立高校智库筹款机制,在资金上对智库给予足够的扶持。学界普遍认为,现阶段高校智库的经费应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政府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智库在经费投入方面的经验,通过引导社会资源设立基金等方式,为高校智库的发展建立长期的资金支持机制。余玉龙在总结杭州高校智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可以建立具有保障性质的“启动研究基金”制度,政府预付给高校智库一定经费,支持智库的前期研究,若成果获得政府采纳或获得批示,则给予智库奖励性科研经费补助,通过“预付―补助”的方式,缓解高校智库保障性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22]。
五、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展望
当前,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新型智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更好地指导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一是当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水平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普通地方高校如何建设新型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不多,应加强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属性特征、发展定位以及建设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指明方向、探索路径。二是对于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过于宏观,应针对治理结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经费筹措方式等其中的某一项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对我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给予指导和启发。三是高校新型智库的评价体系研究还是空白,对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四是对国内高水平高校智库建设已经形成的经验总结得不够,应注重对国内高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参考和可复制的高校新型智库发展路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相结合,提高新型高校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斌、高校智库建设:服务社会的应然与实然[J]、高校 教育管理,2014,(6)、
[2]王辉耀、中外智库发展模式及特点[J]、中国智库,2013,(3)、
[3][7][9]沈国麟,李婪、高校智库建设:构建知识生产和社 会实践的良性互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5,(7)、
[4]江胜尧、中国大学智库的发展现状及转型之策[J]、中国 高校科技,2014,(10)、
[5]张新培,赵文华、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智库协同发展及 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6]刘晓茜、提升高校智库影响力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评估,2015,(2)、
[8][12]顾岩峰、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路径探析[J]、河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10]张胜军、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离不开创新机制[J]、管理 观察,2015,(2)、
[11][16]陈群、如何理解与建设高校智库[J]、大学:研究 版,2014,(7)、
[13]陈英霞,刘昊、美国一流高校智烊嗽迸渲糜牍芾砟J 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J]、比较教育 研究,2014,(2)、
[14]张新培,赵文华、谁在为著名高校智库工作――基于人 员任职经历的结构化网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 2014,(6)、
[15]郭婧、英国高校教育智库运作模式及资源保障研究 ――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4,(9)、
[17][19]张象林,杨锐锋、地方高校与政府合作共建新型智 库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18]吴付来、汇聚资源创新体制构建高校新型智库[J]、中 国高教研究,2015,(8)、
[20]沈国麟、创新知识生产机制推进高校智库建设[N]、光 明日报,2015-01-28、
关键词:智能制造 装配 生产线平衡率 瓶颈工序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06-0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a vehicle assembly line、 By applying the line-balancing theory,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ory and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ory, we managed to detect bottleneck procedures and impleme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balancing ratio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assembly lin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anagement innov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details wit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or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ssembly; Line balancing ratio; Bottleneck procedure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对于制造业来说,智能制造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促进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1 相关文献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动的“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若干相通之处,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不谋而合。(2014)[1]指出目前工业4、0处于理念和战略思考阶段,还不是现实。阐述了工业4、0的内涵,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工业4、0的应对策略。缪学勤(2014)[2]论述了Industry 4、0的愿景、目标、主要内容和采用的战略,分析了智能工厂的体系架构,指出应该借鉴Industry 4、0智能工厂的理念,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宇(2015)[3]对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的智能制造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智能制造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吴智慧(2015)[4]概述了工业4、0的由来与进化过程、内涵与主要内容、传统制造企业如何适应工业时代、工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启示等。刘云柏(2015)[5]介绍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的定义、形态、架构及模式,列举了智能制造在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发展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智能制造的文献对智能制造的含义、架构、内容、技术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对策。但大多都是从宏观上进行研究,从企业生产与工艺上的研究较少,该文结合我国客车制造企业实际,以某客车生产企业为例,研究客车装配生产工艺流程,解决瓶颈工序问题,朝着客车装配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改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智能生产线建设的相关理论
2、1 智能制造
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工业形态。智能制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
2、2 生产线平衡
生产线平衡(Assembly Line Balancing),是对生产线上的所有工序进行负荷分析,通过调整各工序间的负荷分配使得各工序达到生产力平衡(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以达到最终消除各种等待及浪费现象,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的目的。
这种改善工序间能力使之平衡的方法又称为“瓶颈改善”。
生产线平衡以生产线平衡率来衡量:
生产线平衡率E=W/SC
其中,S为工位数,C为节拍时间。
节拍时间C=W/Q
其中,W为每天的生产时间,Q为每天的产量。
2、3 瓶颈工序
指生产线所有工序中所用人均工时最长的工序,通常指一道工序,有时也指几道工序。对瓶颈工序改善能够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
2、4 物联网
可以形象称之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3 对某公司客车装配线瓶颈工序的改善
3、1 某公司客车生产现状
某公司成立于1988年12月,专注于大、中、轻型客车整车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大中型客车年产能2万辆,轻型客车年产能3万辆,总占地面积80万m2,是国内知名客车生产企业。
3、1、1 客车装配工艺流程
某公司客车装配工艺流程:地板铺设空调安装电器件安装侧窗玻璃、前档风玻璃安装内饰安装整车电器调试交检,工艺流程图如图1。
(1)地板铺设。
地板铺设根据客户订单选择材料,工人手工切割焊接木板,磨平,装好车灯,此工位有8个工人,标准作业时间38、7 min,所需总工时310 min。
(2)空调安装。
安装空调风道、空调压缩机、管路、线束等。需工人2人,标准作业时间38、5 min(安装17、5 min,调整21 min),总工时77 min。
(3)电器件安装。
电器件安装工位的部件较多,包括电源电路、起动电路、点火电路、空调控制电路、仪表电路、照明与信号电路、辅助电器、电子控制系统,此工位有3个工人,标准作业时间28、3 min,总工时数85 min。
(4)侧档玻璃和前档玻璃的安装。
玻璃工位由工人控制升降台将玻璃装到汽车侧面,需8个工人,标准作业时间34、4 min,总工时数275 min。
(5)内饰件安装。
安装仪表板、方向盘、座椅、车顶篷和扶手、内衬、发动机盖内衬等,需工人9人,标准作业时间36 min,总工时325 min。
最后进行整车电器调试。
3、1、2 总装流水线工时分析表
针对上述5个工作场地的作业情况,绘制出流水线工时分析表,如表1所示。
该条流水线作业时间:8 h/d;每天有两次10 min休息时间,1 d制造12辆车,流水线节拍:
C-
3、2 装配线工艺存在的问题
瓶颈一般是流水线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会导致在制品的等待,且制约着其他工序的正常作业,影响着流水线生产的流畅性。
(1)绘制山积图。
应用山积图对客车总装配线进行分析,记录各个工序作业及时间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地板铺设工序时间最长,其次是空调安装工序,皆在节拍时间线之上,其他工序都在节拍时间线以下,因此地板铺设为首要瓶颈工序,空调安装为次要瓶颈工序。
(2)用鱼骨图确定造成瓶颈工序的因素。
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影响地板铺设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因素,工人进行手工切割、手工焊接、手工铺设,生产时间较长,利用鱼骨图列出可能影响地板铺设和空调安装成为瓶颈工序的各种因素如图3、图4所示。
3、3 原因分析
3、3、1 地板铺设
木地板的铺设手工下料,手工切割造成耗时长、尺寸误差,产生鼓包或缝隙,返工等问题;地板革铺设手工切割焊接,焊缝不直,尺寸的把控不精密,需要多次测量并调整,这样导致地板铺设耗时长。
3、3、2 空调安装
空调安装调整时间长,传动皮带现场配置,占用作业空间位置时间长,影响其他工艺项目的施工,空调压缩机安装与后尾灯安装、灭火器安装共用操作位置,出现作业干涉现象,空调压缩机约70 kg重,由人工搬入发动机仓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如此占用较多工时。
3、4 对瓶颈工艺的改善
由于地板铺设是主要瓶颈工艺,笔者将从引入数控设备方面进行改善;空调安装工艺是次要瓶颈工艺,从其工艺拆分方面进行改善。
3、4、1 生产线平衡率
公司日产车辆12辆,总装配生产线生产节拍C=38、33 min/辆,是理想的生产状态。
工人和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改善从而提高生产线平衡率。
3、4、2 对地板铺设工位的作业方法进行改善
针对前文中分析的问题,将人工切割改为地板革数控下料机切割,引入自动化装备提高效率。改善前后优缺点如表2所示。
3、4、3 对空调安装工位的作业方法进行改善
根据前文所述,造成空调成为瓶颈的占用作业空间位置时间长,影响干扰其他工艺项目施工,可以将空调压缩机、支架、发电机、过渡轮安排到生产线外集中安装调整好之后,用电动小叉车送到车上,如此节省了生线上的作业时间,减少了对其他工序的干扰。
3、5 改善效果
3、5、1 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引入地板革数控下料设备可提高地板革制作下料进度,减小地板革切割加工误差,减少浪费;降低地板革切割工人劳动强度;生产线整体机械化程度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得到大大改善;经过测算,该项改善将在后续时间里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67、8万元。
3、5、2 提高了生产线平衡率
引入数控下料机后,地板工位作业时间平均缩短10 min,该工位所需人数变为6人;将空调安装工位中的空调压缩机移至线外装配,减少工位作业相互干扰,减少了作业等待时间,压缩机安装调试时间整体缩短了6 min,考虑调整好后用电动小叉车送到车上的时间为3 min,则该空调安装工位生线上作业时间较原来减少了3 min。
3、6 装配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经过对瓶颈工序的优化及数控下料设备的引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在生产线上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每道工序上装上RFID和传感器,实现自动感知,上道工序完成之后,自动转入下道工序,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传输,以此来提高整条装配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 结语
经过某公司客车生产线瓶颈工序的改善,提高了生产线平衡率,消除了等待、浪费和低效现象,为装配生产线实施数据化智能化改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而影响生产效率提高的因素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组织方式问题,即生产线上的瓶颈工序导致生产线平衡率低,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持续改善,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管理创新。而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的工业及信息化技术,可以促进智能制造。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12):1-5、
[2] 缪学勤、智能工厂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J]、自动化仪表,2014(3):1-6、
[3] 任宇、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的比较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2):68-76、
[4] 吴智慧、工业4、0: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与新模式[J]、家具,2015(1):1-7、
[5] 刘云柏、互联网思维下的智能制造构成和应用与意义[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5(3):1-6、
[6] 吴晓艳、装配生产线平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7] 王国化、丰田制造业真经[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摘要:在智能制造和产教融合等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新常态下,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从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体系分析出发,研究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依据机械工程人才对新技术的要求,构建了符合专业要求和当前背景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了实验教学平台。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指导方针,研究了合作企业的特点和选择原则,制定了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管理运行方式。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教融合;机械工程;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62-03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也处于新常态的运行模式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而言,目前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智能制造和产教融合[1]。智能制造是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是指导方针。周济院士[2]指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五项基本指导方针,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本文从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入手分析智能制造对人才的新要求,结合产教融合方法提出了符合要求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室建设思路,研究了校企合作培养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新实施方案。
一、智能制造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是在常规制造技术基础上,随着科技发展而升级换代的新制造技术。所以对从业人员能力的需求也是在常规能力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业者具备一些新的能力和技能。为此,我们从技术的需求出发分析了智能制造企业对一线人才的能力需求。
1、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是“智慧工厂”,是将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形成一个智能网络[3]。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其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根据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主要有:数字化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数控编程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现实与模拟仿真技术等[4,5]。
2、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人才技能的新需求。智能制造具有高度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三大基本特征。自动化将导致工业形态发生改变,特别是企业工作者的角色和地位将发生较大的改变,这要求新型工人拥有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与机器人进行协作。信息化使工业机器人能协同工作,由于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更容易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学习型生产系统。因此,智能制造对专业人才具有如下的新要求[6-8]:(1)技术人员需要更多的机电一体化实践经验,能迅速解决设备运行中遇到的问题。(2)技术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运用网络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3)技术人员需要与软件工程师紧密合作,解决智能机器中的软件问题和软件的用户体验。(4)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特定的编程技能,以及复杂系统的控制、操纵和设置技术。根据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导致了对优秀员工标准的转变,人机交互以及机器之间的对话将会越来越普遍,技术人员从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一个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
二、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室建设
针对智能制造对技术人员的新要求,实验教学是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构建先进的、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该体系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建设。为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托环境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系统观”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了“四级能力层次、七个教学模块、三类驱动项目、三种结合方法”的“4733”实验教学体系,搭建了准工厂化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该教学体系从能力上着眼于循序渐进,从内容上覆盖装备设计、检测、制造和生产组织全过程,从方法上着重于项目驱动,从培养模式上依靠产教融合。实验教学体系的能力层次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级。由机械基础模块支撑基础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液控制模块和石油冶金装备模块支撑专业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模块专注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机械创新模块服务于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使用三类产品贯穿上述7个教学模块,将各个教学模块串联成一个整体,培育学生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在教学项目开发和教学方法上采用“产学结合、虚实结合和赛课结合”的方式。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产教融合是本次教学改革和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产教融合的实施效益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等四个主体来分析。(1)学生方面: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更适合企业需求。(2)教师方面:产教融合要求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避免“盲教”。同时在与企业导师合作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3)学校方面:产教融合为进行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成功转型积累经验,提供参考。同时,与地方中小企业的合作也为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解决办法。(4)企业方面:首先,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所合作企I亦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其次,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也是响应国家政策,为政府排忧解难,对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和社会美誉度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改革方案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
1、产教融合中联合培养企业的选择。(1)签署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数量要多。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考虑企业可接纳人数的限制,参考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实习生制度,将学生分散到各个企业中去,每个企业安排2-10名学生,故签署合作的企业数量要求众多。例如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了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或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学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已经与40多家重庆本地的从事各种设备(或机电一体化装备)设计制造的中小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他们计划将签署合作协议的企业数量扩展到100-150家。(2)合作企业突出地方性。在企业的一年学习期间,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与专业教师之间频繁联系交流,同时为了对学生监管的方便,离学校空间距离不远的地方性企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同时要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培养的学生更能快速融入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体现学校的地方性特色。(3)合作企业以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从事设备(装备)的设计制造为主。所选择的企业大部分均为单件生产模式的集设计与制造一体的装备或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因为该类型的企业从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到生产制造以及生产管理等所有生产内容均有所涉及,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同时,这类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旺盛;另外,大批量生产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较为单一,技术也较为成熟,而单件模式的企业产品开发项目众多,更适合于基于项目教学的培养方式。(4)合作企业的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一方面因为这类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对专业人才更为渴求;同时这类企业灵活多变,对市场反应灵敏,产品开发速度快,适合学生培养。另外,学校导师组对企业也可以起到技术支持作用,企业有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和动力。
2、企业学习阶段的实施和运行。在企业学习培养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机的运行机制。共同商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学生的监管、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学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等。学校需将所签订联合培养的企业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分类,然后成立一批“导师组”,“导师组”由学院不同知识结构的老师及企业一线工程师组成。由导师组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联系、管理和学习质量监控。全过程参与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等。教学方式: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教师辅导”的教学模式。重点是深度参与项目关键技术、设备的开发与改造,并通过专业知识、相关资料、计算分析等方法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完成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技能训练。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基本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导师组对课程学习报告、以案例为内容的大作业、以项目为对象的课程论文、学习小组(或)专题的汇报和答辩以及其他要求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学生学习成绩。
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中国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适宜智能制造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制造企业深度参与、校企融合、多学科联合共建的智能工场结合以非正式学习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6-10+82、
[2]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3]朱剑英、智能制造的意义、技术与实现[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03):1-6,10、
[4]张益,冯毅萍,荣冈、智慧工厂的参考模型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y,2016,(01):1-12、
[5]傅建中、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机电工程,2014,(08):959-962、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等、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01):4-16、
[7]李良军,金鑫,周佳,等、新工业革命对分布式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70-75、
[8]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收稿日期:2017-01-01
关键词:智力资本 技术创新绩效 人力资本 结构资本 关系资本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15-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焦点不再完全是有形资源的竞争,而是渐渐转向技术、智力与知识之间的竞争。智力资本不仅成为企业竞争与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而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因此,怎样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智力资本,发挥智力资本的巨大效力,成为摆在我国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面前一个现实而又巨大的问题。笔者拟通过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为我国企业开发和管理智力资本、充分发挥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和企业增值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1967年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应该包括所有能创造价值的资产及创造价值的方式,并提倡将智力资本看作是一种需要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仅仅只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
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A、Stew art),他在美国《财富》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智力资本的文章,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虽然国外学者及实践者对于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仍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但学术界基本上认可了智力资本的三维结构模式,即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素构成。智力资本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在员工身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即人力资本;二是体现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知识产权、组织文化等的结构资本;三是体现在品牌、企业信誉、用户满意度的客户资本。结合众多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一般以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等三个方面为描述智力资本之主流(Torres,2006)。
近年来学者们已发现了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所具有的模糊边界联系,将智力资本作为先导和基础来研究技术创新,也将技术创新作为结果来研究智力资本。2000—2001年由LEED城市大学完成英国政府提供资助的关于智力资本促进技术创新的项目研究,认识到知识与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Subramaniam和Youndt(2000)认为一个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该组织的智力资本或该组织利用知识的能力紧密相关,智力资本被认为是动态的并能加速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Lu(2004)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验证了智力资本绩效等级是企业获取较大创新的关键因素,智力资本能促进技术创新,因为它能将知识转化为价值。Harrison &Sullivan(2006)认为由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包括:(1)利润,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收入;(2)战略地位,如市场份额和市场控制力;(3)获取竞争对手的创新溢出;(4)增进客户忠诚度;(5)降低成本;(5)提高生产率。上述价值的提升均反映了智力资本所导致的创新的作用。
二、实证分析
1、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前提。邹艳、张雪花(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企业员工通过不断的学习将已有的知识存量迅速增值,实现企业现有知识流限度的突破。由此,提出研究假设H1: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面的影响。
结构资本包括流程资本与创新资本,流程资本为员工提供工作支持、提高生产率,同时能够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学习型的组织所具有的良好结构资本有助于提高知识管理效率,并构建分享与沟通的文化,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Brentani&Kleinschmidt,2004)。由此,提出研究假设H2:结构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面的影响。
关系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关系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第二,良好的关系资本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第三,良好的关系资本为技术创新提供要素和资源。由此,提出研究假设H3:关系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面的影响。
(2)数据与样本选择。本次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取数据,发放问卷的对象主要是浙江省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其州实收56份,宁波实收49份,杭州实收34份,温州实收12份,湖州实收25份,其他20份。填写方式主要是现场填写,总共发放问卷210份,问卷实收回收196份,其中扣除填答不完整、乱答等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73份。
(3)变量设计。变量具体名称及测量指标问题如下表1所示:
(4)研究模型。根据研究假设及以上设定,本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2、数据分析。
(1)信度、效度检验。研究以Cronbach's来分析信度,只有较高的一致性数值才能保证变量的测度符合本研究的信度要求,要求测度变量的Cronbach's值应大于0、70才能满足量表的效度要求。本研究效度的测试主要是内容效度的检验,即检验所选的题项是否能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检验结果如表2。
根据以上表可以得出,智力资本的α值为0、948,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α值为0、801,各变量的α值均在0、801以上,大于0、7的水平标准,即达到了社会科学量表信度的可接受范围,具有较高的信度,保证了测量的质量。
效度是指实际测量的样本数据所反映正确性程度。本研究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在题项的表述、设置、问题量等方面,参考现有实证研究的问卷设计,所采用的量表主要是根据相关国内外文献中已有的量表,并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加以修订而成,因此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指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明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3显示了对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三个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的结果。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0、706和0、605。这一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维度、结构资本维度、关系资本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均有着正向且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下表,同时也可以发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智力资本三个维度之间也两两相关。
这一结果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下面还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这些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更精确的验证。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等三个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可以反映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关系,但不能反映三个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具体影响程度,即当智力资本中其中一个维度发生变化时,无法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程度。要进一步探讨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需要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为因变量,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由上表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Sig、的值分别为0、551,0、050,0、000,0、052,同时这些Sig、的值分别对应的B值为0、597,1、974,4、604,1、955,均为正数。因此,这些变量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非标准型方程,可写为: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0、213*人力资本+0、494*结构资本+0、186*关系资本+0、142。
3、实证结论。通过对173家浙江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数据分析,实证得出企业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正面显著的影响,即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智力资本三个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强度排序为: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大,为0、108;关系资本影响作用最小,仅为0、095。而结构资本影响作用居中,为0、107。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企业智力资本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对于浙江民营中小制造企业而言,智力资本不同的结构因素之间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1)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深受当地文化环境氛围的影响,而这种特定地域文化特色主要通过当地的人力资源存量体现出来。(2)浙江中小企业大多是由第一代创业者经过艰苦奋斗创立的,其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确定往往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因此,在企业工艺流程和组织制度设计上,结构资本具有绝对的影响力。(3)在浙江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关系资本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了浙江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外部营销关系的建立;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地域、亲缘和邻里等各种关系之间相互带动而形成的地区产业集群,这种地区产业关系是企业发展最为珍贵的关系资本。
参考文献:
1、李冬琴、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刘亚军、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制造业的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3、Suzanne S、Harrison, Patrick H、Sullivan、Intellectual Capital to I-Stuff (Gebundene Ausgabe)[M]、NJ:John wiley&sons,Inc,2006
4、张炜、智力资本与组织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以浙江中小技术企业为样本[J]、科学学研究,2007,25(5):1010-1013
5、邹艳,张雪花、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吸收能力调节变量[J]、软科学、2009,23(3):71-76
6、Cohen,W、M、& 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7、巩瓅、(导师:顾颖)、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6
1、1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
机器人是智能控制应用的重要领域之、,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机器人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中,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的技术在机器人环境监测和控制以及规划、机器人定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成熟,并且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了验证。机器人视觉处理与传感器信息融合也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广泛地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控制器的设计。
1、2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工业制造业涉及很多复杂的行为和操作。在先进的制造系统中,要根据不精确和不完备的数据来解决很难预测或无法预测的状况,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在用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动态环境的建模,采用传感器的融合技术预处理和综合各种信息。
1、3智能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与电能有关的很多领域都应用电力电子学,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机电器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运行以及控制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气i量备,对于电气i量备的故障诊断、设备控制与优化设计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可以采用遗传算法,这样可以缩短计算的时间,降低成本,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技术用于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并且现在对于集成这三种技术的实验研究也取得重大发展。其中,在电流控制脉冲宽度调制P(WM)中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也是被关注的研究热点。
1、4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主要包括局部级与全局级两个方面。局部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某一个单元部分的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局部级智能控制研究主要是对PID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已经非常广泛。
1、5广义控制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的议理解是不利用人工的而作用自动控制或操作控制对象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机械设备与抽象的时刻变化着的信息对象。对这种对象进行控制,需要利用符号的信息知识进行建模和表达,并即量计智能算法的程序用于自动决策和推理。议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正处于探索研究与发展的阶段。
二、智能控制工程的发展对策
2、1发展智能控制工程的理论指导
智能控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思路和框架,但是仍然没有发展成熟。智能控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会导致工程研究的盲目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主要是智能控制分支技术的应用,控制方法在工程的应用研究中没有系统的指导缺乏标准性的评价标准,导致智能控制技术的优越性很难得到体现。因此,要加强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
2、2进一步明确智能控制的研究目标
首先,要发展新的控制方法,采用混合模型或是非完全的模型;其次,利用了解较少或是不正确的系统模型,在控制系统口乍过程中进行在线改进,使其知之渐多并逐步完善;再次,采用本质上断续系统与离散事件驱动动态系统;最后,要采用混沌和进化等新技术,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发展与开发。因此,为完成这些研究目标,智能控制的信息处理理论和智能控制思想将会深入到建模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改进模型,使模型不仅要包含解析的数值,还要有定性分析的符号。
2、3智能控制的设计要遵循简单的原则
在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中,应该坚持从简单的系统进入,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复杂的系统。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复杂的控制策略,以得到简单的控制器。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控制系统复杂化的要求,设计智能控制器要坚持简单的原则,在某个控制的目标下,要选择简单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减小维护与使用的难度。智能控制应用目标是i量计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的控制系统。
2、4促进技术创新为智能控制工程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