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个人职业目标(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3 栏目:写作范文

个人职业目标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75-02

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1/3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而在职业生涯前期所做的无谓尝试,形成的时间浪费,无论于己于社会都是一种损失。

所谓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历程。这个历程有长有短,各人互有不同,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更长的可达几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是人生最辉煌灿烂的阶段,人的生命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在这个阶段才得以体现出来。

职业生涯是个体的行为经历,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它是是个时间概念,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工作任职经历或历程,意指职业生涯期。包含有具体职业内容的发展概念、动态概念。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内含职业发展、变更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换等等具体内容。

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便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成功的重要依据。为此,成功的职业生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科学的目标

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毫无方向,对前途一片茫然。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确定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定目标,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

1、制定阶段性的目标。确立阶段性的目标,包括长期、中期、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指今后职业发展的最高点或职业理想,时间为5―10年。这里涉及一个职业定位问题。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依靠这些原则可以快速正确地缩小自己的定位选择空间,从而使职业定位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一是择己所爱。职业定位首先要想到自己喜欢哪种职业,或者对哪种职业比较感兴趣。一般来说,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工作,工作本身才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变得妙趣横生,因此择己所爱是大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定位的首要原则。二是择己所长。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必须善于从与竞争者的比较中来认清自己的所长和所短,亦即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不过,为了真正能择己所长,大学生应特别注意要尽可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未来的职业定位在与自己所学有较密切联系的行业领域。三是择市所需。在进行职业定位时,不仅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状况,还要善于预测职业随社会需要而变化的未来走向,以便能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富有一定的远见。

中期目标时间为3―5年,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在大学期间应当达到的目标。短期目标的时间可以年、月、周或天等为单位。

2、制定具体化的目标。制定具体目标主要是合理制订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具体的生涯规划目标。一年级为试探期,主要目标是适应大学生活,转换自身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及其重要性;二年级为定向期,这一时期应确定大学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并为此做相应准备;三年级是拼搏期,不论是何种目标,在这一时期都应当是尘埃落定,剩下的唯一任务就是为此做全力的努力和拼搏;四年级为冲刺期,主要任务是抓住时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最后的冲刺。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要,要适合自身的特点,目标要高但决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幅度不宜过宽,要注意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目标要明确具体,同一时期内的目标不要太多,同时也要考虑职业目标与家庭目标的协调。

二、系统分析自身优和劣势

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作为客观对象,但同时又受到其本身择业观念的影响,因而,自我评价仍需处理好主客观的统一问题。

1、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不同的择业者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两方面的最佳结合就是择业者的个人特征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弄清个人特征是科学地选择职业的基本条件。就大学生择业而言,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是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职业体力倾向是通过对择业者的身体素质的评价、分析,判断出其所适应的职业倾向。一般包括力气,身体动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整体协调控制等。

择业者的择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其顺利地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来说,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是主观条件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总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

职业个性倾向主要是指个人的职业兴趣与性格。对于择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了解职业的详细状况,朦胧地表达职业兴趣可能造成失真。因此,职业兴趣评价必须根据人的职业兴趣特点和职业性质,对职业进行适当地分类,然后作出分析和判断。

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影响着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还要考虑自己的职业性格特点,考虑职业对人的要求,从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易于适应的职业,或者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适应职业的要求。

2、自我评价的原则。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基础上的对自我身心素质的全面评估。择业者在自我评价时应把握如下原则。一是适度性。过高的评价往往使自己脱离现实,意识不到自己的条件限制,甚至自傲狂妄,由自信走向自负;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忽视自我的长处,缺乏自信,过于自卑。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对自己都是不公正的。二是全面性。即自我评价应当全面,既要看到优点和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缺点和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到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三是客观性。即在自我评价时,尽管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作为基础和依据。只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有可能使自我评价趋于客观、真实。四是发展性。即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评价时,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自我评价不但应当对自己的现实素质作出适当、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应当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变化,预见性地估价自己将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三、制定提高和完善措施

大学阶段是完成职业生涯设计的奠基阶段。要按照目标要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达到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一是适应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生活适应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初步了解自己与社会,做好规划。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要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在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争取尽早通过等级考试。二是探索阶段。该阶段学生主要是自我认知、职业心理准备时期,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测评,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自己的学习目标,作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三是拼搏阶段。该阶段学生主要是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中期学习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四是冲刺阶段。这时,可先对前期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期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工作的申请,写好简历,特别是要写好在前几年积累的与自己要申请的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经历,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比较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四、积极付诸行动

如果没有行动,计划就毫无价值,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苦思冥想,谋划如何有所成就,是不能代替实际行动的,没有行动的人,只是纸上谈兵,成不了大业。要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变为现实,必须按照计划去行动。

1、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从现在做起,才能完成你的人生规划。可是有些人总是有拖延的毛病,对于今天应该做的事情,总是用种种借口拖着不办。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最后直到把事情拖垮。

订了计划,就要行动,不要考虑那么多,在行动中遇到问题也是正常的,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人生发展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前进的。

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行动是习惯,拖沓也是习惯。这种习惯与能力无关。有些人能力很强,但就是因为有拖沓的习惯,使自己一事无成,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实现。所以,这个习惯必须引起重视。如果你有这个毛病,就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取代拖沓的习惯。当发现自己有拖沓的倾向时,静下心想一想,你的目标是什么?在此时间内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如果今天不干,明天会出现什么问题?考虑完这些问题后,定出一个最后期限,自我约束,渐渐地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2、勇于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只有立即行动还不够,还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因为,前进的道路并非平坦大道,可能出现各种各样困难,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没有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生涯目标是实现不了的。

有些人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坚持行动是没有问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力就逐渐减少,行动也就难以坚持了。特别是工作较忙时、工作有变动或家里有什么特殊情况时,按计划行动就更成问题了。有的人在此时就放弃了行动,终止了生涯规划的发展,使事业的成功大打折扣。

3、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并不是每一份付出都能带来一分收获,它还需要提高行动的效率。一是集中力量向目标发起进攻。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不把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实现目标上,把过多的力量耗费在无谓的事务上,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目标。二是排除无益于目标的活动和干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有许多无益于目标的活动和干扰,对于那些无益于目标的活动要力求避免。三是注意行动不要偏离目标轨道。目标行动是新的行动,往往会受到某些阻力或者是受自身习惯的影响而偏离轨道。发觉以后要及时加以纠正,免得回到老路上去而前功尽弃。四是不受他人的影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甚至一些讽刺打击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因为自己的目标并不一定非要得到他人的赞同。只要自己认准了的目标,就朝其方向前进。

职业生涯设计是科学规划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随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准备几套实施方案,当情况发生变化,及时调整设计方案,行动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就能避免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使规划落空,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林楠、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09(1)

2、刘静,李桂山、大学生职业生涯干预中参与性及互动关系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23)

3、刘宁,谢晋宇、从职业生涯的二元性看职业成功的评价、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4、陈军,钟新、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的再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

5、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个人职业目标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文件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之一。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将执行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及相应的国家规划新教材。那么,为什么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现在教改的这种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好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一、中职学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习的动力。

不少职高生在职校时觉得自己是被淘汰或被遗弃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因而往往表现得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想怎么样?适合做什么工作?有哪些优势与不足?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他们清晰、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以及现在的自己与职业从业者要求之间的差异,使他们科学合理地认识自我,激发学习的动力。

2、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成功的实现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学生展示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确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在无形中就增强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职学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实际能力,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来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展望,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工作培训,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整个规划过程分五步:自身条件分析、职业目标确定、发展阶段规划、实施措施制定、反馈与修订。

第一步:自身条件分析

自身条件分析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过程。新生入学后自己选定所学专业,然后由班主任和政教处负责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熟悉自己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剖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兴趣、性格等;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几个层面的剖析,学生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

第二步:职业目标确定

职业目标确定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去考虑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过程。新生入学后,由校领导和就业辅导处负责做专业介绍系列报告,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等,并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岗位技术需求介绍,让学生结合自身素质条件,初步筛选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

第三步:发展阶段规划

发展阶段规划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素质来规划自己在校生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从职业目标确定之日起,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参考家长、教师、企业以及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制定出自己在校生活学习的发展规划。

第四步:实施措施制定

实施措施制定的过程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性形成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规划采取链条分解法逐层分解,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目标,这使他们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自己的小目标,然后根据具体的小目标,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步步落实,逐一实现,最终完成职业目标。

第五步:反馈与修订

反馈与修订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对职业目标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目标及其实施措施,靠着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总之,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巩固专业思想、走向心理成熟、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尽管目前还在探索中教学,只要根据中职生实际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客观、务实、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只要有一套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龚良泉、构筑职业蓝图,描绘发展前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初学构想,2009-12、

个人职业目标篇3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教育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就业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科学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职业发展规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经济大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自己面临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条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对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职业规划理念概述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活动,还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估,即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的了解,其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生涯目标作出合理的抉择;二是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周边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三是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合理、可行的职业目标的确立决定了职业发展中的行为和结果,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四是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五是制定职业生涯行动计划与措施,主要包括工作、培训、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落实措施;六是评估与回馈,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其目的是及时根据各种难以预测的变化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对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l、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处于探索阶段

一是从年龄特征角度进行判断,即试探阶段(25岁以前)、创立阶段(25 ― 45岁)、维持阶段(46 ― 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维持阶段又可分为成长与停滞两种状态,有人在此时期继续成长,有人在此时期停滞不前。按照这种判断方法,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阶段应处于第一阶段即试探阶段。但是,由于第一阶段年龄跨度较大,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年龄段的群体,而实际上这三个年龄群体的职业发展特点是有显著差别的,按此来判断高校毕业生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太合适。

二是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并结合具体的年龄以及职业需求特点,分析判断某一群体属于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阶段。从年龄上看,高校毕业生大都处于18 ― 25岁;从职业需求上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对职业有较强的需求,对于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及喜欢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解,希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期望从事合适的职业。因此,从整体来看,可以大致判断高校毕业生处于职业的探索阶段。

2、大学生职业发展探索阶段的特征

一是在探索中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和喜欢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希望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期望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试探性的职业选择,在探索中逐步选定合适的职业。二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职业决策任务。探索阶段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尝试期、过渡期、实验和初步承诺期。不同的个体由于职业经验和个体成熟度不同,在职业需求和职业决策任务上会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尝试期职业决策任务:个人对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就业机会等因素都有所考虑,并通过幻想、讨论、课外工作等方式进行择业的尝试性选择,鉴定出可能的合适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职业偏好。

过渡期职业决策任务:个人已经进入人才市场或专门的培训机构,能够考虑现实问题并试图补充对自我认知的看法。这一时期的职业发展决策任务是明确一种职业取向。

实验和初步承诺期职业决策任务:这一时期个人已经发现了一个大体上合适的职业,开始从事第一份工作并试图把它作为可能的终身职业,在这个时期承诺仍是暂时的,如果第一份工作不合适,个人可以重新选择。这一时期的任务包括:实现一种职业倾向,发展一种现实的自我认知,了解更多的机会。

尽管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在选择职业时处于探索阶段的不同时期,但在确定职业之后,基本上会达到或超越第三个时期。

三、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是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对职业显示出较强的偏好,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规划。目前,大多数学生都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职业规划相关知识匮乏,给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以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直接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大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非常盲目,对以后的发展道路更是感到迷茫。

2、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普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尤其是内地一些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一些调查资料也表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工作还比较滞后,一部分高校没有就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才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只给学生举办讲座或者在毕业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犹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学生就业的“急救药”。同时,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使职业生涯规划形同虚设,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4、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来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使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力度不够。

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本要求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属于人本管理的范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内在素质。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所以要为学生创造不断发展个性的条件,创设能够展示个性的舞台。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大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即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奋斗目标。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性格类型、文化资本构成、价值观、职业生涯目标、对成功的评价标准等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相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也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很好地体现尊重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在国外被称为现代企业之导航。目标管理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提出,他认为目标管理有两个层次:一是把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二是每个成员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包括四大要素:明确目标、参与策划、目标期限和绩效反馈。一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目标管理:(1)确定使命和战略;(2)制订计划,大目标细化(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完成计划付出努力);(3)工作考察与考评;(4)开始新的循环。

从本质上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管理模式。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分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对总体目标的细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确定大学毕业后的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期。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校管理思想

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待业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求的局面依然存在,这与大学毕业生择业盲目、缺乏职业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料显示,有40%的毕业生在走出校园后对就业前景感到一片茫然;另有一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还有的人随遇而安,找着什么干什么,最终丢掉了专业知识或迷失了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对自己做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在大学期间按照一定的目标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为该计划的实施制定具体措施,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理性地选择职业做必要的准备,而不是盲目地“守株待兔”。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性自我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

人本心理学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科学的学生管理应以学生的全面、内在发展为核心,为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创造相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仅要关心学生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科学的学生管理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把学生看做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也是个性化发展的结果。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设了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机制,间接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它是引导性自我管理模式的具体运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教师应由命令者变成建议者、引导者,协调大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和协作,最终有效地完成个体规划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管理之路,大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郝颖,丁广龙、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4)、

[2]马乐章、吴建卫、职业生涯管理初探[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0)、

[3]曾玉芳、职业生涯没计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障碍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6,(1)、

[4]李文静、员工职业生涯的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10)、

[5]林泽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个人职业目标篇4

关键词:教师职业自我 内涵 策略

一、教师职业自我的内涵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最早由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探讨。Coopersmith(1967)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罗森伯格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Shavelson提出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按一定层次多维度的范畴建构。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体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库利则把自我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因此,自我可看作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什么是教师职业自我?有学者指出,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显然,教师职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自我意识,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和评价。它的主体是自己,对象也针对于自己,是在专业工作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可将教师职业自我界定为: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自身专业工作的认识与评价,对职业工作起着显著影响的一种教师个体专业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对教师职业发展起着维持、导向和调节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自我的标准

1、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促其发展

一份有效的教师职业自我必将是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促其发展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能够引导教师认识自身的个人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第二,能够引导教师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第三,使教师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第四,引导教师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间的距离;第五,引导教师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与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第六,使教师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①

2、反映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需求的统一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是教师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教师的发展需求。而教师的发展需求是多样的,其间必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那些与自身客观条件不符的需求不能作为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其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离不开对组织需求的分析,如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学校需要的人力资源的类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只有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定位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将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需求统摄其中。

3、教师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成为职业自我关注的焦点

教师的职业生涯有“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分。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职务、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所具备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从教师内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来看,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通常是由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与外职业生涯构成因素不同的是,内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一旦取得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带来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带来的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可见,内职业生涯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一份有效的教师职业自我应把“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

4、教师职业自我的内容具体、可操作,结果可度量

一份有效的职业自我必须是个体认真思考的结果。因此,职业自我从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策略的拟定、职业发展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1][2][3]

每一环节都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如一开始可以根据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来阐述职业发展目标。第一,S——specific:明确的,明晰的目标便于教师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控,也便于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判。第二,M——measurable:可度量的,即目标达成的成果形式,有可能的话最好有确切的数量指标。第三,A——achievable:可实现的,是指我们设计的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目标的制定不能太高,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低,对自身发展而言缺乏挑战性。第四,R——realistic:切实可行的,即指目标的可操作性。第五,T——timeconstrained:时限性,即指目标的实现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限性有利于对目标完成进度的检查和监督,以便更好地规划和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选择完成各个子目标的、合乎逻辑的、可操作的行动项目,最后对这些行动项目在时间上进行系列性安排,每一项活动都要制定出详细的行动方案,包括内容、策略、所需支持、完成期限、预期结果、对结果的评估与反馈等。

三、教师职业自我的策略

、自我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具体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价”和“生涯机会评估”两个阶段。第一,“自我分析与评价”阶段,主要是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志向、兴趣、需要、性格、特长、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以及专业发展水平等的分析与思考,其实质是确定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以谋求个人最大的发展。第二,“生涯机会评估”阶段,主要是指分析自己所处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发展的影响。学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环境分析主要是对学校环境特点(硬环境和软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对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战略的分析,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处地位的分析,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条件与资源的分析,对获得资源途径的分析,对付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等。社会环境是教师发展的大环境,制约着教师发展的进程。社会环境分析主要是指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分析。

对自我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也可以概括为SWOT分析法,即对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教师在自我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对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应更多侧重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教学实力和存在的问题;而对威胁和机会的分析,则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教师要尽可能对面临的各种机会进行评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把握最佳发展机会。

、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即对职业中工作方向做出选择。教师在路线抉择中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想往哪一路线发展。是选择向教书育人方向发展,还是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能往哪一路线发展。不同的发展路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同,每个教师的客观条件也不同,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必然存在差异。三是可以选择往哪一路线发展。不同发展路线为教师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不同。总之,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自身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第二,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目标可以从时间和性质两个维度来进行分类:一是从时间上来分,可以把职业发展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从性质上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内职业生涯目标和外职业生涯目标。内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观念目标、工作能力目标、工作成果目标和提高综合素质目标。外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经济目标等。教师在职业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将目标进行组合,可以考虑按时间或功能组合。按时间组合,可以分为并列和连续两种形式。并列是指同时实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目标,连续是指将各个目标前后链接起来,后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以前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为基础。按功能组合,可以分为因果和互补两种形式。②

、职业发展策略的拟定与实施

个人职业目标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步骤

[作者简介]张国华(1961-),男,吉林白城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康声(1964-),男,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吉林吉林13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软技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字[2011]第395号)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8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兴趣、能力、爱好、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外部环境特点,根据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目标而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与安排。人生需要规划,职业生涯作为人生的一部分更需要规划。高职学生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和评估主客观条件,才能做出有利于人生长远建设、真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自我认知与评估

1、评估自己的个人能力。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从事某一职业并胜任职业工作的充分必要条件。无论一个人从事哪种工作,都要有适应的能力作为保障。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在职业自我认知中,个人能力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高职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接受了同等的教育,掌握了相同的知识,但个体潜在的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上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都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反映出对人智力、情绪的不同要求。高职学生应该积极、客观地审视个人的能力水平,不但要清楚自己的一般能力,还要清楚自己是否拥有特殊能力,拥有哪些特殊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重视可迁移的职业软技能。这是因为职业软技能能够被拥有者从一个工作带到另一个工作中,不受空间的限制,而且能够从现在的工作带到未来的工作中,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知识更新、技术进步、产品换代的影响。美国的会议委员会、21世纪能力合作、工作家庭合作声音和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共同于2007年对遍布美国的四百多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应用技能或职业软技能对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职场新人最需要的职业软技能包括:职业精神、工作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协作;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

2、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人的职业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人喜欢具体工作,如室内装饰、园林、美容、机械维修等;有人喜欢抽象和创造性的工作,如经济分析、新产品开发、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职业兴趣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强调了兴趣之于人生的重要性。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热情,就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否则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因此,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前,首先要弄清自己的职业兴趣,然后将职业选择与个人的职业兴趣相结合,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选择未来的职业。

3、认识自己的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理智、沉稳、粗放、坚韧、软弱、执著、含蓄、坦率等。性格特征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是决定人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构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专家卡尔·G、荣格的性格学说在精神心理学界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他将性格划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以及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功能类型,由此形成八种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高职学生可根据荣格的八种性格类型,尽早对自己的性格做出准确的评估。

4、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或态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美国心理学家米尔顿·洛克奇在《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13种价值观,即成就感、美感的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和家庭及人际关系、道德感、快乐、权力、安全感、自我成长、协助他人。高职学生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以这13种价值观作参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最新的和最科学的价值观。

二、自我职业定位与选择

1、职业定位——职业锚。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职业倾向,是每个人在面临人生重大职业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认知后,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职业锚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即技术或功能型、管理型、创业与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与稳定型。每个职业锚的形成都是由个人的综合因素决定的,高职学生可以参照职业锚理论,放眼未来,给自己的职业予以准确定位。

2、职业选择——5W1H要素。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重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个(5W1H)。Who——我是谁。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有什么能力”“我喜欢什么东西”等。What——选择什么职业。必须要问自己“我面临着哪些职业选择”“我的问题有哪些”“我能选择什么职业”等。When——需要多长时间。要明白“实现我的职业目标需要多长时间”“有多少时间可供我进行思考和最终选择”“什么时间能够实现我的计划”等。Where——在哪里就业。在何处就业是一个空间因素,同样是职业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如“我未来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大都市还是小乡镇”“在我的职业目标中,应该具有怎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等。Why——为什么要选择它。探讨自己选择某种职业的原因、理由,思考“我为什么要选择它”“我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有哪些”等。How——怎样完成选择或目标。要考虑“怎样完成自我职业目标”“怎样找到最合适的工作”“怎样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地完成选择或目标”等。

三、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在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时候,对周围的世界有所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及经济趋势对每个人的工作及工作环境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职业生涯机会评估是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认知和分析,从而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最佳机会。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和成长。因此,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及与自己的关系,自己在特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环境之于自己有利或不利的条件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较全面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争取有利条件,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高职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应知道世界发展趋势对工作环境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影响,未来的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职业生涯研究专家唐娜J、叶纳在她的著作《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出:“个人职业发展的主要部分将取决于你是否能够预测和适应经济、新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方面的变化。”这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机会评估提供了更高远和更全面视角的参考。

四、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1、目标的类型。从时间角度划分,职业生涯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为实现中长期目标而采取的步骤,一般期限为1~2年;中期目标相对于长期目标要更具体一些,一般期限为3~5年;长期目标是自己认真选择的、符合自己价值观、与自己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愿望,是一些相对粗线条、不具体的目标,一般期限为5年以上。

2、目标的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继自我认知与评估、自我职业定位与选择后,对人生目标作出的决策,以自己的价值观、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浓厚的职业兴趣、最有利的内外部环境等信息为依据。一般来讲,应首先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长期人生目标,然后再把这个长期目标逐层分解,确立符合个人实际及社会实际的中短期目标。人生的长期目标可以是宏伟的、轮廓式的,不要求详细、精确;中短期目标则既要有激励价值,又要现实可行,并尽可能具体明确,限定完成的时间。

五、制订行动计划

在明确了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后,行动就成了关键环节,即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高职学生要为自己目标的实现制订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学习、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职业软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措施。制订行动计划的目的重在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不会偏离自己设定的规划目标。一个好的行动计划必须能够明确回答三个问题,即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这就相应地形成了行动计划所包含的三个基本内容,即任务、措施和步骤。行动计划制订完成后,还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其中的各项任务。

随着计划的进展,有时会发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并不能向长期目标靠近,或者发现当初制定的目标已经不符合实际,或者觉得自己原定的目标并不符合自己的真实理想。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要对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进行评估,及时修正、调整目标。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内部及外部的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新的评估与修订。

[参考文献]

[1]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2]张国华,刘康声、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建设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3]肖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

[4]李怡宁、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5](美)黛安娜·萨克尼克,威廉·本达特,莉萨·劳夫曼、职业的选择[M]、周文霞,潘静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葛玉辉、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个人职业目标篇6

关键词:生涯规划 生涯评估

当今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中职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中职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也叫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趋向做出的一种预先的目标选定和为实现目标所作的设计与策划。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中职生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

②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

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中职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经过生涯规划教育,中职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概念,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知道中职生要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我们国家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了还不十分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转变就业态度,引导学生去不停地照镜子,不停地校正和深化对自己的认知,进而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最终找到理想的职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

第一步、分析和认识自我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与他(她)本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及能力等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性格等是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客观且全面的自我分析。引导学生尽量选择与自己的兴趣、性格相一致的职业;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将自己的爱好与社会需要挂钩。

1、根据兴趣择业

在择业过程中,人的兴趣和爱好往往具有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只能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全部依据。因为,只有把它们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兴趣、爱好才会获得现实的基础,也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求职者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努力发展自己的专长,从而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明确的针对性,确保在求职时拥有一个更为广泛的选择余地。

2、根据性格择业

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例如:理智型性格喜欢周密思考,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故适合于选择管理性、研究性和教育性的职业;情绪型性格通常表现为情感反应比较强烈和丰富,行为方式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故适宜于艺术性、服务性的职业;意志型性格通常表现为行为目标明确,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坚决果断,故多适应于经营性或决策性的职业。

3、根据气质择业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于是,原先理想的职业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人能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的气质与所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可见,气质不同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所以,求职者应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4、根据能力择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各种职业都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必须了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做出选择。

第二步、专业选择

专业选择不仅仅是学一门专业的问题,更是决定未来我们要面对什么,甚至关乎我们一生工作的问题。希望所有中职毕业生及其家长慎重对待专业选择,必要时不妨请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士出谋划策,要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专业选择三大误区

1、缺乏了解

不仅对自己的不了解,还有对专业不了解,从专业名称表面去理解其涵义,觉得自己很喜欢,而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所学的东西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试想,上学刚刚接触专业就了无兴趣,如何能够把它学好?又如何能喜欢与之相关的工作?如何能够在未来把工作做好?

2、惟命是从

听从家长的安排,家长由于各方面的考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从事一些他们认为好的专业,从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爱好。

3、跟风现象

盲目跟风的现象占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几年哪个专业吃香,报考的人数就呈直线增加,不管是父母还是自己的选择,都没有考虑适不适合自己,读完后的市场前景会怎样?单就前几年非常火的财务专业,现在已是趋于平静,但就业市场上仍是供大于求。

(二)如何做好专业选择

1、了解自己真正兴趣所在,并对这些专业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登录相关专业学校的网站,了解一下专业培养的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内容,以及毕业生的大概去向。这样就对自己要选择的专业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确认一下这些课程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对于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是不是同样有热情。如果觉得没兴趣,千万别勉强自己,毕竟

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

2、对于家长的建议既不要轻言不顾,也不要盲目听从,要有取舍地全面把握

家长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一个“现代人”自己的建议,不可避免地常与孩子想法产生冲突,但是,要明确,最终面对的,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学生要深入想一下,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如果听从父母的建议,自己是不是能够按照父母设计的路线一直走下去呢?

3、跟风是最不明智的

如果是在没有考虑自己兴趣的情况下跟随大流,一旦“大势已去”,很容易被大流摒弃而落下。“当时”的风潮只能说明“当时”的现实状况,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形造成的,而你面对的是未来,你就要带着一个发展的目光去分析:这个专业是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呢;这个专业是不是适合自己呢;按如此情形膨胀下去,会不会出现饱和现象呢;自己可不可以另辟蹊径,找到一个随社会情形发展而踊跃而出的“黑马”型专业呢……

第三步、确立目标

1、确定志向,明确职业目标

遵循“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的规划。远山上的风景只是你想象的目标而已,他不是你真正的目标。你首先要去知道你的真实目标是什么?当老板固然不错,可是他的不易你了解吗?警察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有多危险你知道吗?这个行业的工程师挣钱多,可是他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你了解吗?长期以来,我们只喜欢放大那些好的值得炫耀和传播的信息,对于真实的职业状态鲜有完全客观的描述,你首先要去了解职业的全部,不仅仅是它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些信息找到现实中可以实施的具体目标,还要学会分解目标,将一个长期的职业目标,划分为几个成长的阶段,并能有效实施和达到目标。所谓制定目标要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就是你所希望的那个成功的职业梦想,短期目标呢是你可以逐步实现的。第一个短期目标怎么定,一个简单的法则:你跳一跳可以够得到。

2、坚持,再坚持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险阻,你都能坚持你的职业理想吗?职业生涯的成功,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要看你坚持了多少!坚持,持之以恒的追求,这就是最简单的职业生涯成功的真理。马云在他的演讲中讲,他不懂技术,也没有资金,成功的唯一法宝就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职业成功的法则就在于你能矢志不渝的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要怕别人不屑的眼神,不要担心短暂的危机,也不要怕自己的能力还有欠缺。只要我们树立了理想并坚持着勇敢地走下去,成功最终一定属于你。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来鞭策我们自己:“Yes、I Do!”

第四步、生涯评估

山的高度决定了你的期望值大小和目标的高低,也影响着你的激情和动力,请选择有高度的山作为自己的目标吧,选择没有高度的人已先输掉了一半,因为海拔2000的山即使只攀登了一半,也可俯首嘲笑已爬上500米顶峰的成功者。当然,高山不可能一气攀登上,你得有个计划和日程,这就是职业生涯计划,包括心理和物质准备,通路选择及策略等,因为计划在先,实施在后,所以攀登了一个阶段后你得歇一下,想一下错的和对的,对计划进行修正,这就是职业生涯评估的含义。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在职业道路上的整体规划和阶段性评估,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目标职业及通路设计,并及时进行理性的反省和思考,以期更合理的选择和进取。所以,用好个人职业生涯评估这一有效方法,指引你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漫漫生涯探索中,贯串你所设定的终极目标、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从宏观着眼,微观下手,一次次努力,一步步攀登,成功实现一个又一个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

[2]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

个人职业目标篇7

关键词:教师职业自我 内涵 策略

一、教师职业自我的内涵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最早由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探讨。coopersmith(1967)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罗森伯格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shavelson提出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层次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按一定层次多维度的范畴建构。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体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库利则把自我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因此,自我可看作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什么是教师职业自我?有学者指出,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显然,教师职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自我意识,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和评价。它的主体是自己,对象也针对于自己,是在专业工作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可将教师职业自我界定为: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自身专业工作的认识与评价,对职业工作起着显著影响的一种教师个体专业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动力系统,对教师职业发展起着维持、导向和调节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自我的标准

1、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促其发展

一份有效的教师职业自我必将是能够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潜能,促其发展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能够引导教师认识自身的个人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第二,能够引导教师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第三,使教师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第四,引导教师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间的距离;第五,引导教师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与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第六,使教师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①

2、反映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需求的统一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是教师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教师的发展需求。而教师的发展需求是多样的,其间必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那些与自身客观条件不符的需求不能作为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其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离不开对组织需求的分析,如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学校需要的人力资源的类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只有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个人发展定位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将教师个人发展需求与组织发展需求统摄其中。

3、教师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成为职业自我关注的焦点

教师的职业生涯有“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分。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职务、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所具备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从教师内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来看,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通常是由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与外职业生涯构成因素不同的是,内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一旦取得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带来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带来的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可见,内职业生涯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一份有效的教师职业自我应把“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

4、教师职业自我的内容具体、可操作,结果可度量

一份有效的职业自我必须是个体认真思考的结果。因此,职业自我从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策略的拟定、职业发展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每一环节都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如一开始可以根据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来阐述职业发展目标。第一,s——specific:明确的,明晰的目标便于教师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控,也便于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判。第二,m——measurable:可度量的,即目标达成的成果形式,有可能的话最好有确切的数量指标。第三,a——achievable:可实现的,是指我们设计的目标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目标的制定不能太高,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低,对自身发展而言缺乏挑战性。第四,r——realistic:切实可行的,即指目标的可操作性。第五,t——timeconstrained:时限性,即指目标的实现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限性有利于对目标完成进度的检查和监督,以便更好地规划和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选择完成各个子目标的、合乎逻辑的、可操作的行动项目,最后对这些行动项目在时间上进行系列性安排,每一项活动都要制定出详细的行动方案,包括内容、策略、所需支持、完成期限、预期结果、对结果的评估与反馈等。

三、教师职业自我的策略

1、自我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具体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价”和“生涯机会评估”两个阶段。第一,“自我分析与评价”阶段,主要是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志向、兴趣、需要、性格、特长、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以及专业发展水平等的分析与思考,其实质是确定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以谋求个人最大的发展。第二,“生涯机会评估”阶段,主要是指分析自己所处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自己发展的影响。学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环境分析主要是对学校环境特点(硬环境和软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对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战略的分析,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处地位的分析,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条件与资源的分析,对获得资源途径的分析,对付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等。社会环境是教师发展的大环境,制约着教师发展的进程。社会环境分析主要是指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分析。

对自我发展总体状况的分析也可以概括为swot分析法,即对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教师在自我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对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应更多侧重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教学实力和存在的问题;而对威胁和机会的分析,则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教师要尽可能对面临的各种机会进行评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把握最佳发展机会。

2、职业目标定位

职业目标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即对职业中工作方向做出选择。教师在路线抉择中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想往哪一路线发展。是选择向教书育人方向发展,还是向教育教学研究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能往哪一路线发展。不同的发展路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同,每个教师的客观条件也不同,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必然存在差异。三是可以选择往哪一路线发展。不同发展路线为教师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不同。总之,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自身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第二,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目标可以从时间和性质两个维度来进行分类:一是从时间上来分,可以把职业发展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从性质上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内职业生涯目标和外职业生涯目标。内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观念目标、工作能力目标、工作成果目标和提高综合素质目标。外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职务目标、工作内容目标、工作环境目标、经济目标等。教师在职业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将目标进行组合,可以考虑按时间或功能组合。按时间组合,可以分为并列和连续两种形式。并列是指同时实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目标,连续是指将各个目标前后链接起来,后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以前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为基础。按功能组合,可以分为因果和互补两种形式。②

3、职业发展策略的拟定与实施

职业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要考虑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即由具体的措施和活动构成的行动方案。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各方面的条件,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确定达成目标所需的特定的专业发展内容,进而确定完成专业发展任务所要开展的活动。③能够促进教师完成专业发展任务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学历进修、自学理论、撰写反思日记、撰写教学随笔、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课堂观察、听课、校本教研、培训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策略不单单是一个活动项目而已,而应该包含许多活动的组合

。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注意各项活动的整体配合和灵活应用。职业发展策略拟定之后,就要付诸实施,否则再好的职业自我只能是空中楼阁。

4、职业自我的调整

教师的职业自我不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工作,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界定是否合适,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因此,要使教师职业自我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教师职业自我进行评估与反馈,修正职业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方案,以适应条件的改变,同时也为下轮职业自我提供依据。成功的职业自我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目标的存在只是为自己的前进指示一个方向,而自己是目标的创造者,所以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更改它,让它更符合自己的理想。④可以说,职业自我的调整过程就是教师个人不断自我认识与反思,不断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

注释

个人职业目标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 ),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河北 唐山 063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动力与运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094,主持人:田秀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05-03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为复杂又最为薄弱的一种类型,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定位不准、描述笼统、评价乏力等问题。准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既是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

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是根据系统科学思想和构成要素,对其内涵进行的详细分类规定。有的学者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分解为“国家层面的总目标(即国家关于高职的教育方针)、学校层面的分层和分类来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层面的基层目标(包括专业层面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细化目标和课程层面的具体目标)”,并认为“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所属分目标、基层目标及细化目标作用的发挥,下属目标作为总目标下的延伸,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和有机组合,各目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①。这种分类在理论上是符合逻辑的,对于培养目标的细化也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但从总体上看仍然过粗,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观念和操作问题。下面根据实际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以下划分:

(一)专业学习目标结构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最早将学习目标区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对于分析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②。尽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可以通过分析以下三个领域的具体学习目标来了解其组成结构。

1、职业态度目标。职业态度决定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否充分发挥,是用人单位评价培养质量的首要指标。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培养符合企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态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不同专业对于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有着不同要求,但有一些要求是所有职业人员应该共同具备的,如协同创新、爱岗敬业、节能环保、注重质量、用户至上、安全第一等。

2、职业知识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从事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一线工作者需要具备越来越多的技术知识,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逐渐降低。因此,对高职学生应该提出明确的、合理的知识学习目标,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能力就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更不能因此取消必要的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适当强化理论学习不会倒退到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空对空”培养模式,反而会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3、职业技能目标。职业技能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元素。由于企业发展方式及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许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譬如,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已由传统的操作技能转变为程序修改和机床维修;电气维修人员要求能够进行单片机和PLC电路的故障排除等,这些技能要求都是传统的普通技术工人无法达到的。

(二)阶段目标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型教育,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不应局限于毕业时的就业需要。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一次性就业,而应该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目标显然是不同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毕业初期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首次就业是终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中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完成相应技术领域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初步检验、一般故障检修、基本工艺编制等方面的能力,胜任工艺员、质检员、安全员、领班以及高端设备操作工、维修工等岗位的工作。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这一阶段的目标。

2、发展性目标。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长,职业人员从事的活动将会从较低的技术难度逐步过渡到较高的技术难度,其工作岗位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按照系统科学思想,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明确毕业生在关键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如果仅将毕业时选择的工作岗位作为目标,就会出现短期行为,可能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譬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熏陶,就有可能终生无法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职业者可分为新手、有能力的初学者、成手、熟练人员和专家几个层次。③明确了发展性目标,对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不仅仅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还要满足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性目标也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知目标方面,不仅要求增加必要的通识性课程,还需要增加一些元认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多个岗位、多个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完全按照某个企业的“订单”进行培养;在情感目标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

3、终身性目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转型,现代职业人很难保证终生从事一种职业,更难保证终生在一个企业工作。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职业通用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按照终生职业发展来设计培养目标,以下几种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在没有参照模式的条件下,依靠综合分析能力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快速学习能力,在工作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迅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三是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根据总体方案要求,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预定任务,并与相关人员实现有效沟通;四是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按照效率最高的原则,制订工作计划,配置相关资源,协调工作过程,评价工作结果;五是环境保护能力,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利用职业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避免对社会造成危害,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层次目标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高度概括与逻辑凝练,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微观表现和具体落实。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逐层划分,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才能认清培养目标的全貌。因此,认清培养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联系,是保证培养目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1、职业目标。高职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是职业工作目标。高职教育通过提供实用性课程,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员以及高技术岗位的技术工人。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且信息化发展迅速,实际的职业需求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异。从一般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针对的职业层次主要有高级技术员、农艺师、护理师、营销师、基层管理人员以及高技术岗位的操作工等。明确职业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和职业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以培养工程师、设计师为目标,也有的以培养一般技术工人、普通宾馆服务员为目标,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譬如,初中毕业起点的中职学校和高中毕业起点的高职学校都在培养汽车修理工,二者都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偏差。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描述一门课程所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是设计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基本单元。基于终身教育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通识课程目标、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和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通识课程目标主要是终身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与能力要求,反映跨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反映相关职业(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是职业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是根据本职业领域先进技术水平所设定的能力要求,是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基础。过分强调通识课程目标和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容易混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别,不利于彰显类型特色;过分强调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则可能导致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就业目标而不利于终身职业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备的条件下,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不利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方式转变。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所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即课程实施的阶段性、单元性目标。职业目标和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者制定的,而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鉴于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和复杂性,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既不能迷失目标,又不能整齐划一。在普通课堂的理论课教学目标较为容易控制,但在技能教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实践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监控都有待深入研究。

(四)区域目标结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着较大差别。东部地区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加大促使企业减少一线操作人员,利用自动化设备提高效率和质量,对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区分不同区域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形成我国高职教育合理的目标结构,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

1、发达地区目标。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衔接,培养以高级技术员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服务面向上由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培养规格上加大高新技术的比重,适应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的需要,譬如,加强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维修人才的培养;三是构建开放型的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升入高一层次的院校继续深造。适度高移培养目标,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发达地区培养目标调整的基本特征。

2、欠发达地区目标。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可能。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为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必需的合格人才。但是,在人才数量和规格上过于超前,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难实现。东西部之间高职教育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在短期内很难让西部多数高职院校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别,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相对较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五)家庭目标结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参加高职教育学习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对学习目标有着特定的要求。从家庭的角度认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1、生存目标。从家庭角度讲,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从事收入较高、职业较为稳定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失业家庭而言,高职学生的学费是一项较大的经济负担,通过学习获得满意职业是一个基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些较为艰苦而又人才紧缺的行业,如石油、地质、建筑、冶金等,对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

2、发展目标。高职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及其家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实现学生本人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二是通过组建新的家庭,使下一代子女成为城市人口,并接受良好的城市教育;三是实现学生父母的城镇养老,享受较好的医疗保健和文化服务。此外,作为城镇非农产业的从业者,高职毕业生可以为农村家庭成员和同乡提供比较可靠的经济信息,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农村籍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融入城镇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3、文化目标。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有显著作用。高职学生不仅要接受先进工业文化的熏陶,还要接受知识经济文化和民主社会文化的教育,成为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的新一代公民。高职院校应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培养,不能因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而妄自菲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化,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负责,将经济发展需要与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融为一体。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或者某个企业、某个学生发展的需要,都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上的缺陷。“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强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但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高职院校应注意分析学生利益的长远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就业作为唯一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选择范围,但若不能充分考虑近期就业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实现由“自然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跨越,职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姓“高”姓“职”争论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结构的合理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近期就业与长远发展、“订单培养”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在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中,重心在课程模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但对培养目标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倒推培养目标,这种做法不能不让人对培养方案乃至高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合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了体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有必要作出以下三方面的改进: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既要有概括性的综述,又要有详细的具体说明,包括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目标、代表性家庭的需求目标以及区域需求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管理者的一种工具;第二,在描述主要课程内容时,应该首先清晰而全面地描述课程目标,或者仅仅进行课程目标的描述,具体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描述,防止出现课程内容脱离目标或是先于目标的现象;第三,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应从培养目标的实现出发,具体说明应该具备的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不能仅有教材教法的说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以后,就需要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三)管理机制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这是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不完整、制定程序不科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基本原因。由于缺少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有效参与,许多高职院校开发的课程“见物不见人”,学生被当成了没有生命的工具,明显带有行为主义的色彩。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高职院校将已经出现偏差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改革成果和各项工作的参照,缺乏应有的矫正机制,在人员配置机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上使错误的理念和行为得到强化。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等学术性文件按程序进行严格审议,并充分听取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意见,从机制上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注释]

①周念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07047159、

nh&dbname=CMFD2007&DbCode=CMFD&urlid=&yx=,2006-04-0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父亲节文案朋友圈100句(精选3篇)
  • 下一篇:观察植物满分作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