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民族英雄故事(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4 栏目:写作范文

民族英雄故事篇1

今年是2005年,是充满革命胜利气息的一年。在今年,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都已经60周年了。68年前,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的铁蹄肆意的践踏我国——这个神圣的、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净土,让广大的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抗击日本的侵略,经过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迫使日军无条件投降。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湖北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又编写了《民族魂》一书,令我们广大的少年儿童深受爱国主义教育,被书中抗日英雄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所熏陶。

当我第一下翻开这本书,“狼牙山五壮士”这六个醒目的大字便立刻射入了我的眼睛。我便将这篇文章看了一遍,便被那五位战士坚韧不拔、誓死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得热泪盈眶。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完成了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不暴露目标,自断后路,背水一战,上了棋盘陀,后来跳崖自杀了。在他们牺牲之前,从这五们英雄口中喊出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喊出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决心;喊出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深情感。短短的十五个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表达了战士们深深的爱国情感。在抗日战争中,数不尽的爱国将士为了中国的生存,为了民族的解放,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拼杀,为国捐躯。而这五壮士是千千万万个英雄中的代表。他们舍生忘死,直至战到弹尽粮绝也毫不退却,仍旧英勇抗战的革命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他们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保家卫国的斗志;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在我们的心扉上熠熠生辉。

我继续看了下去,忽然发现了“王二小”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正在放牛的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将其全部歼灭,自己英勇牺牲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当我读到敌人罪恶的刺刀刺中了王二小,想到王二小的生命像一滴清澈的水滴,滴在了地上,消失在抗日事业的大地上时,热血沸腾,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使我咬牙切齿。不光是王二小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少年儿童为抗日事业做出了牺牲。这些小英雄们有志不在年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以史为鉴,毋忘国耻。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忍受屈辱的中国;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不是任人欺凌的民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好好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民族英雄故事篇2

[论文摘要]电视剧《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的启示是:“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艺术情感价值取向必须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而且,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地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最终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即讲故事”[1],“红色经典”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打动人,因而创作上必须讲求故事性,把握好叙述形式才能赢得观众。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台隆重首播的鸿篇巨制革命历史题材大片《杨靖宇将军》,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赞赏。其成功经验就是故事性强,情节精彩,叙述形式匠心独运。可见,“红色经典”故事叙述不能为了过分讨好观众而刻意媚俗,不能“戏说古人式”和“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诠释”随意胡编乱造,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主体要在营构“红色经典”的故事情境中,表现对“激情燃烧岁月”社会生活内涵的正确认识与感悟,“诗意的裁判”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融进新的创作元素来摆脱“讲故事”的陈旧感,符合大众欣赏趣味。

一、“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情感价值取向只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

叙述者的“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故事。高尚性是指情感的“善”与“美”,美好的情感实际上是创作主体高尚人格对作品的投入;诚挚性是指主创人员把握“激情燃烧岁月”的生活要出自真情而非假意。文艺界当今流行“解构”。消解政治,娱乐至上,嘲讽崇高与理想,不少严肃、高尚的东西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一些编导功夫在“恶搞”,使得很多“红色经典”虚假失真,与“火红年代”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剧情根本无法看早已成为“通病”。戏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个别人猎奇的变态心理,制造看得血脉喷张,大呼过瘾的收视效应,他们将艺术创作提升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畸形层面,打着“人性化”的幌子扭曲人物形象,随心所欲“戏说红色经典”。于是,深入人心的杨子荣唱着酸曲黄调出场,作风散漫,吊儿郎当,捉弄报复战友,还与座山雕的小老婆吊膀子。《红色娘子军》“打碎铁锁链,妇女翻身闹革命”。血与火斗争的残酷荡然无全。《野火春风斗古城》非要削弱原来的“策反”主题,画蛇添足“惊险细菌战”。草莽英雄李云龙经常歪戴帽子,爱喝酒,爱骂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擅自发起牵动整个西北抗日战场的“平阳大围攻”。一个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粗俗野蛮、愚昧无知、痞子气加流氓气的“英雄”层出不穷……如此“讲故事”是多么的荒诞无稽。戏说古人可以,但不能任意戏说“红色经典”!难怪观众骂声一遍,难以容忍。

这些“红色经典”遭受“冷遇”黯然收场的弊端是:主创本身情感价值取向欠缺诚挚性与高尚性,导致叙述者“声音”偏颇“不会讲故事”。“我手写我心”,你自己都不相信“红色经典”洋溢的崇高革命理念,你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嗤之以鼻,你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铁杆”信奉者,自然就不会为“红色经典”人物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行为所心灵震颤,也无法理解他们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你凭主观臆断推测炮制出来的“故事”怎能吸引和感动观众?一个国家和人民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要在地球上生存,绝对不能没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灵魂,必须有一些超越性的价值。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撇开政治教化因素,你可以不信仰共产主义,不关心政治,但是决不能否认“红色经典”人物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百折不挠的理想追求:不能磨灭英烈们为民族自由解放和国家独立舍生取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誓志为人不为家”[2],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艰辛危险的人生道路。那是一种百世流芳的人格、精神和力量,事实上这已经是一座高不可及的丰碑,让所有人都举头仰望,永远教育鼓舞子孙后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缅怀和讴歌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那些自以为高明的编剧,否定了革命前辈甘愿为理想、为真理、为正义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红色经典”的精髓也就消失殆尽,英雄的精气神也就湮灭了。叙述者肆无忌惮“戏说”、“恶搞”“红色经典”的“声音”让正直善良的观众极端反感,他们理所当然拒绝与你杜撰的乱七八糟“故事”产生互动共鸣。

艺术创作主体应该成为人类灵魂的关注者和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拍出杨靖宇的民族精神是我的最高目的”,[3]该剧主创人员都是杨靖宇的崇拜者,他们以敬畏“红色经典”叙述者的“声音”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真情来自体验,“高峰体验”是产生真情的最佳境界。拍摄环境的艰苦,使之更加切身体会和感受到英雄超常承受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因而能够从生活实践出发,更生动、更鲜活、更质感地讲述将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剧情主旨才能真实、张扬、乐观、浪漫,悲壮、英勇!倘若编导随波逐流,以所谓现代人自我价值取向“理解”的叙述者“声音”去“戏说”,必然为广大观众所唾弃!

二、“红色经典”故事应当老树新花,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从而使到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得以实现,并最终成功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话语是叙述者说出来的话;叙述动作就是以什么方式“讲故事”。它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观众的态度和评价。《杨靖宇将军》老故事里挖掘新看点,剧情融入新元素,以全新视角和形式全方位地讲述抗日志士的战斗历程,完全颠覆当下“红色经典”惯用的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套路,不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形象到位,“好看到极点”,[4]自然很容易让接受者从心理上产生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首先,注重“活动画面”自身形式独立审美价值,运用画面艺术把情感的“裁判”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情、理、境一体化地打造“红色经典”视觉形象的叙述语言。

影视是画面语言艺术,其表层结构特点就是将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通过画面话语来实现,把叙述的事情让观众看得到。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词句,它将创作主体所有的艺术追求转化为画面语言,通过画面组合“讲故事”。相比新版《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等“红色经典”画面语言普遍单调呆板,拖泥带水,缓慢粗糙,蒙太奇和镜头活动手法落后,内容空洞无物,机械图解革命故事,视觉形象模糊,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活动影像严重失真,该剧画面语言精美绝伦,美不胜收,镜头组接流畅自然舒展,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气势恢弘的枪林弹雨战斗厮杀场面中,融进白山黑水最优美的自然风光,奇景、奇情、奇彩结合,把东北冬天最美丽的景色与残酷的战争场面天衣无缝地融合一体,生动地谱写了一曲回肠荡气的英雄赞歌!尤其是将军生命最后时刻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寇周旋,展开殊死惨烈博斗的战斗场面,把属于精神领域里抽象的东西通过画面变成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和言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客观的景、物、人、事与主观的情、意、理、志自然组合,巧妙地将“景”与“意”有机统一形成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林之王”驰骋莽莽林海,跋涉广袤雪原孤身战斗,一组组战斗画面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啊!一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山密林,雾松冰挂,玉宇琼花,晶莹剔透,银装素裹,天寒地冻,奇寒奇景,“江山如此多娇”!一边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孤悬敌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天天爬雪山,日日过草地,无衣无食,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以身殉国的奇人奇迹。雪皑皑,野茫茫,“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将军爬冰卧雪,满脸冰霜,眉毛胡子白花花,以暴风雪为伴,以棉絮树皮蒿草为食,冒寒风,趟冰河,钻山洞,一次次机智勇敢地甩掉日寇的追杀,牵引拖垮众多追击他的敌人,战至最后一人,留尽最后一滴血!场景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叙述语言通过逼真的战斗场景表现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以审美视角的艺术画面述说跌宕起伏的剧情,达到叙事真实和抒情真诚。行云流水般精美的画面语言使得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耳鼓里不断回响起将军铿锵有力,代表同仇敌忾的中国人民向日本侵略者发出的威严怒吼:“告诉老天,告诉大地,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我们是这里的主人。谁敢上咱们家门口来撩搔,那怕只剩下一个喘气的人,还是一个字,打!”[5]还有,将军倒在洁白的雪地上,高大的身躯直挺挺靠在巨石犹如一尊雕像的定格镜头经久难忘!人们从中获得了故事深层结构的真谛,既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情怀,又在视觉上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全新享受。

其次,“鸳鸯蝴蝶派”多角恋的噱头并非提高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尊重历史事实讲述革命者纯洁传统,质朴无华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样的叙述话语更能很好地真实表现“红色经典”真心英雄的人格魅力,并且更为观众所接受。

“戏不够爱来凑”,“红色经典”创作与翻拍总是免不了落入“革命加恋爱”“滥情”媚俗的故事窠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似乎非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式的三(四)角恋爱就不能叙述成戏。新版《林海雪原》不惜用整整一集的情节让少剑波和白茹谈情说爱;《苦菜花》里朴实的母亲居然冒出一个地主儿子的初恋情人《红色娘子军》浓墨重彩洪常青和吴琼花的战地情怀;《铁道游击队》中刘老洪与芳林嫂的爱情更是大肆渲染的主要戏份。编导们一味把主人公的情感叙述作为创新手法之浪漫,以及求新求变不甘庸常的胆识与追求,其实反而弄巧成拙,有损这类题材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真善美的塑造。

提高收视率绝非“华山一条路”,本剧在“讲故事”上最为大胆的举动当属“逆流而上”,将无中生有不利于表现民族大英雄的爱情元素全部剔除,别开生面地展现铁血将军平凡的情感生活。他们敢于拒绝为了追求情节好看和曲折离奇而肆意编造感情戏,摒弃损害英雄形象庸俗的“爱情味精”,讲述“红色经典”情感故事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杨靖宇不谈爱情。我们就是要告诉观众,并不是只有通过爱情才能表现英雄的人性化,那个年代的爱情更应该是‘大爱’至上”[6]。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天伦之乐,儿女私情,但是满怀“平靖宇内,痛击日寇”的革命抱负,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子儿女老母生离死别。自古忠孝两难全,一张充满温馨亲情的“全家福”紧贴胸前,伴随着将军在抗日救国战场上出生入死,抚摩端详“全家福”思念关内中原的亲人,是他戎马生涯的精神安慰。血雨腥风,战火分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生活是党的生活,他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7]将军率领抗日联军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生存环境,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普通的家庭生活都顾不上,那还能惬意地卿卿我我?将军是一个才华横溢雅儒的知识分子,短暂的一生中只有一段旧式的包办婚姻,可是两情双悦,相濡以沫。他深情地给刚出生几天就与父亲分离的女儿起名“躲儿”,以怀念为自己奔走革命而东躲西藏受苦受难的亲人。将军与部下的女战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战友情!他的理想是高尚的,感情世界是朴素的。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样的爱情故事才是情深意长,动人心扉!如果罔顾历史事实硬要拌上“战地爱情”,则是对英雄的亵渎。不是说“红色经典”不能言情,革命者只能清心寡欲,共产党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而是战争中的爱情要分清场合对象环境,当然也不能搞成“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的主人公那样不是“和尚”就是“尼姑”。“挥剑斩情丝”,叙述话语非常新颖脱俗,感人肺腑,人物刻画更加鲜活生动,情节更加真实可信,使得长期饱受“滥情”故事疲劳轰炸的观众耳目一新。

再次,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始终大张旗鼓地弘扬“红色经典”典型人物革命英雄主义和至高无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品格!以此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故事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情节作为对故事叙述进行艺术处理的结构,是讲述事件过程中所有技巧的总和。“行动元”则指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的行动要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角色即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亦即“典型人物”,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由于人物是事件和情节的动因,故事的第一要素。有些“红色经典”编导借口人物性格过于完美是很大的缺陷,故事有遥远的距离感,令人可望不可及,故而极力强调角色因为缺陷才会让人记住,极端的性格放在生活中是不可爱的,但放在戏剧里才是有魅力的,便一相情愿地给角色添加“缺点”,美名其曰“注入新鲜成分”,用作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去“讲故事”。“英雄也是人”!于是,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最大化地去掉脸谱化和概念化,增加生动化;对英雄的仰视要恢复到平视,对敌人的俯视要回到正视。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物形象面目全非,无论新版杨子荣,还是原创张国荣版《红色恋人》等,讲出来的故事统统变成演员的本色演绎,而不是“这一个”的倾情叙述,毁灭了观众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红色经典”英雄形象及其津津乐道的故事情节,导致影迷们由于极其反感角色被过分剥离历史真实的“注水”而逐渐流失。

《杨靖宇将军》的主创吸取教训,承继“红色经典”精神并准确把握历史史实,从观众欣赏要求和电视剧创作规律出发,一直保持清醒的正面叙述视觉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以第三人称隐藏叙述者的身份,从零聚焦全知全能式叙述方位出发,提炼出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去构建故事的深层结构。“今天,把我们东北老百姓敢挺起腰板做人,张着大口喘气,放开声音张扬的民族英雄,最后六天的生命经历讲给你听”[8],伴随着叙述者沉重的画外音,以天上飞机轮番轰炸,地下铺天盖地的日本鬼子铁桶般拉网式围追堵截将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情节高潮倒叙开场,然后再按照主人公临危受命抗日救国的事件发生、发展进程的“故事时间”展开广阔的叙述,全方位地反映其波澜壮阔捍卫民族尊严的事情经过,还有不时穿插画外音来加强全知全能的叙述效果,最后又以将军壮烈牺牲,纷飞大雪为千古不朽的英灵送葬的尾声照应开头。经过“文本时间”精心谋篇布局地“讲故事”,叙述话语很好地展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复原当时的情景,杨靖宇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就表现什么样子”的艺术魅力[9]!极其“生活化”地塑造了革命先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大形象及其伟大精神。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少数没有争议的英雄!轰轰烈烈的革命人生充满传奇色彩,文韬武略,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率性刚毅,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气壮山河!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战斗如何残酷,始终忠贞不渝,矢志不移。从带领十几人的游击队到发展统领上万人的东北抗日联军,长期转战林海雪原,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牵制日寇五十万关东军入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即使牺牲后也让敌人震惊,全体日本官兵脱帽致敬,俯首跪地表达对华夏大英雄的衷心敬仰。他没有太多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这个人无论政治上、军事上、生活上都挑不出毛病,所以我就说杨靖宇是个完人,比较完美的人”。[10]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始终坚持一个非常纯朴的信念:“打鬼子,打鬼子,还是打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中国”![11]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中永远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舍家弃业,舍生忘死,救国救民。头可断,腹可剖,民族气节是生命,“不图封侯觅雪耻,愿将此身长报国”!他是真正有血性的中国人!真正伟大的共产党人!融国魂、军魂、民族魂为一体,早已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辉象征!该剧主创人员勇于抵制“注入新鲜成分”的时尚,叙述动作坚决褒扬“红色经典”代表人物完美无缺的人格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操,讲述角色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做什么”与“怎么做”,用主人公的行动把故事核心要素即对敌斗争事件串连编织成情节,以彰显人物“为国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的崇高民族气节为主导因素,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对敌我双方人物的影响,乃至对整个故事发生作用的角色地位,这样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再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终于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天地间恭敬你的民族自豪”![12]人们渗入骨髓地从将军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坚强傲骨,为其超常的钢铁意志与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和振奋,为有这样顶天立地,光照千秋的民族大英雄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也越发感慨今天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现在日本首相接二连三拜“鬼”,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激发爱国心,唤醒民族魂,让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世世代代,永不磨灭!

“记住他的音容、记住他的身影、记住他的眼睛、记住他的英名”![13]撼人心魄的英雄史诗《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提名[14]。事实胜于雄辩,情节才是电视剧(电影)叫好(叫座)的关键,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欢笑,毫无疑问普通观众都是冲着情节“追看”电视剧的,所以“红色经典”创作与改编只有“会讲故事”,尽量在满足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重现故事情节及其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并且在尊重历史的同时适当增加“生活化”的艺术真实,“旧瓶装新酒”,让昨天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其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普安迪,美国叙述学家。

[2]赵一曼,《抗联:一支有文化品位的军队》,《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3][6]导演李文歧采访,央视网站,cctcv、/default、shtml、

[4]央视网站论坛,《英雄光辉永不灭》。

[5]台词。

[7]杨子荣靖宇将军这孙马继民,cctv、/default、shtml、

[8]剧中画外音。

[9]演员巫刚采访,央视网站。http;//cctv、/default、shtml、

[10]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原中纪委常务书记韩沅,央视《永远的丰碑》。

民族英雄故事篇3

[关键词] 勉为其难;脆弱与考验;救赎;英雄美学

电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导演: Mel Gibson。编剧: Randall Wallace。主演: Mel Gibson / Sophie Marceau / Brian Cox / James Cosmo / Sean Lawlor等,在1995年赢得巨大声誉。剧中着力塑造了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形象,通过对威廉・华莱士成长过程的塑造,演绎了好莱坞Mel Gibson式的英雄美学观。对威廉・华莱士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具体步骤如下。

一、英雄的勉为其难(Reluctant)性

威廉・华莱士童年时,其父――苏格兰民族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他开始接受父亲好友的指导,学习苏格兰文化和武术,并游学欧洲大陆,接触当时世界先进思想。然而,青年威廉・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后,向往自由的他只想成家立业,幻想着过安静和平的生活。他呼吸着新鲜的家乡泥土气息,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他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在家乡重振家园,娶妻生子。在家乡婚俗喜庆的日子, 极度狂欢、尽情陶醉之余。威廉・华莱士亲眼目睹了当地贵族对新婚妇女权占有的恶劣行径给乡民们带来的沉痛伤害。并和儿时的好友梅伦一见如故,产生感情,且在愉快而浪漫的情景下向梅伦求婚。在牧师的主持下,在原生态的自然,以夜色作饰,他们有了一个完美、浪漫、温馨的婚礼,避免了贵族“权”的伤害。但是,威廉・华莱士夫妇没有躲过苏格兰贵族对他们美好爱情的沉痛伤害,爱人梅伦被英军绑架并被杀害……这使威廉・华莱士的梦想最后彻底破灭。在广大村民“英雄之后”的呼声中,华莱士率众揭竿起义,并与苏格兰贵族罗伯结成联盟,为自由而战斗。面对家仇国恨,在广大村民们的强烈呼声下,威廉・华莱士才被迫奋起反抗,战斗的意识一旦鼓起,威廉・华莱士和战友们的激情就居高不下,在和苏格兰贵族的联合下,他们把英格兰统治者驱逐出境,并乘胜追击,攻入英王长脚统治下的英格兰。威廉・华莱士从安于现状的年轻人变为苏格兰人民的战斗英雄,获得了苏格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苏格兰贵族害怕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授予威廉・华莱士贵族地位和荣誉,并想以此来阻止威廉・华莱士日益增长的实力。当威廉・华莱士觉悟到贵族只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人民、给自己荣誉与地位是为了让他脱离人民群众时,他拒绝了和贵族的合作,继续孤军作战。苏格兰反对势力的分歧给长脚以喘息的机会,他卷土重来,大敌当前,苏格兰反对势力再次联合,给长脚沉重的打击。可是,战争关键时刻,苏格兰贵族被长脚收买而退出战斗,威廉・华莱士孤军奋战,惨遭失败,被迫转入游击战争。面对英格兰统治者长脚的残暴统治和武力进攻,苏格兰贵族从考虑自身利益出发,阴谋和谈,设计暗算威廉・华莱士。威廉・华莱士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民族免遭长脚的蹂躏,冒生命危险只身前去约会,结果被苏格兰贵族抓获并交给长脚。在监狱中,威廉・华莱士抵制了荣誉地位的诱惑,完成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心路历程,最后,为了民族利益,为了民族的自由而捐躯,成为苏格兰人民的真正民族英雄,成为苏格兰人民的自由精神之父。威廉・华莱士最初是不愿意成为英雄的,他的理想是成家立业,安居生活,延续后代,但是,他被不情愿地推向英雄的行列,历经磨难,慢慢觉醒,最后主动投入战斗,可谓勉为其难也。

二、英雄历经脆弱与考验Vulnerability

英雄威廉・华莱士从小住在美丽的乡村,受着大自然的熏陶,对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特别依恋。当父亲被害,他极度害怕和无奈,非常脆弱。父亲的朋友带他到法国学习文化和武术,悉心关怀他,并教他以智慧。学成归来的威廉・华莱士回到家乡,不是积极投身到为父亲报仇行动中,而是只想过世俗的凡人生活,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建设美好家园。当他看到村民们连自己的老婆的权都被夺,男人的尊严遭到无情的践踏,普通村民根本没有基本人权可言的情景,特别是当心爱的妻子被贵族侮辱并被杀害时,脆弱的心才开始觉醒,在村民们的激励下,他奋起反抗,并逐步成为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的英雄。然而,成为民族英雄的过程却历经考验,先是苏格兰贵族联合长脚势力,对他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聪明机智的威廉・华莱士利用民族独立自由运动,经过英勇奋战,击败了联军的进攻。接着,苏格兰贵族采取怀柔政策,与威廉・华莱士联合起来,以欺诈的手段,赢得村民们的支持,利用威廉・华莱士的军队,赶跑了长脚在苏格兰的统治,并授予威廉・华莱士爵士头衔,让他成为贵族,利益成为威廉・华莱士面临的又一大考验,他拒绝了。为了阻止威廉・华莱士继续用兵而影响贵族的私利,苏格兰贵族再次背叛威廉・华莱士和苏格兰人民,和长脚结盟。威廉・华莱士有面临双重进攻的危机考验。当这个危机解决之后,苏格兰又面临长脚的进攻和法国的军事压力。为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威廉・华莱士大义凛然,答应再次和谈,明知有危险还是按时赴约,结果又一次被苏格兰贵族出卖,他们把威廉・华莱士交给暴君长脚。在监狱,威廉・华莱士面临生与死、情与义的严峻考验,也面临未来女皇伊莎贝拉爱情的抉择,特别是个人人格与民族尊严的取舍。他经历灵魂的痛苦洗礼,最后毅然拒绝了所有的诱惑,完成了苏格兰民族英雄的演绎过程,成为苏格兰民族的精神领袖。

三、英雄救赎他人,救赎自己

如上述,威廉・华莱士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经过痛苦的磨砺和灵魂的洗礼,他在精神上救赎了自己。在此不再赘述。其次是威廉・华莱士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苏格兰以罗伯特为代表的贵族们的救赎。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苏格兰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反复无常。多次出卖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后,在威廉・华莱士的英雄行为的感染和鼓舞下,在不断增长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灵受到洗礼。良心未完全丧失的罗伯特,在充分认识自己个人可耻行径,从非常自私地为个人利益的狭窄范围走向为民族利益,特别是威廉・华莱士的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大义凛然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良心受到洗礼并使其灵魂忏悔。威廉・华莱士牺牲后,他毅然为继承威廉・华莱士的遗愿,带领苏格兰人民继续战斗,最终是苏格兰赢得了独立和自由,威廉・华莱士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救赎了他的灵魂。对于普通民众,威廉・华莱士的抗争虽然得到部分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但是,大多数民众是不理解的。威廉・华莱士的满腔热血,无私奉献,艰苦卓绝的战斗,对苏格兰乃至英格兰人民以极大的鼓励,特别是威廉・华莱士以自己的生命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牺牲,对大多数民众的灵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民众彻底醒悟战斗是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在威廉・华莱士精神的影响下,民众们再次团结一致,积极投入战斗,最终赢得了独立和自由。威廉・华莱士的精神救赎了广大民众。

四、英雄的圆满建构,悲剧结局

美国电影之所以流行也许正因为它的相对保守。剧本用蓝色的底色为基础,全剧基本上以悲剧色调为主。古今中外一样,英雄是大家崇拜的对象,因为英雄能完成普通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愿意做英雄。因为英雄的归属一般是悲剧,其结局不是死亡就是离去。这是世人对英雄的最后指望,是一种英雄美学的审美趣味和世俗文化心理使然。在电影中,悲剧是欲望与责任的关系所导致,是两者的结构关系产生的结果,是决定与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使然,悲剧的结果总会体现一种公正感。一心为民族独立自由而战斗的英雄遭到贵族的出卖,遭到长脚的折磨和杀害,并有许多民众不理解。英雄孤独,处境危难。与英雄相对的是坏蛋,剧中最大的坏蛋是英王长脚,相比之下,我们把英雄和坏蛋进行比较:英雄威廉・华莱士生活在无聊、痛苦中;坏蛋英王长脚生活在有趣中,拿别人痛苦当快乐。英雄威廉・华莱士是最大的受难者,非常孤独;坏蛋英王长脚是最大的享受者,爪牙众多。英雄威廉・华莱士充满痛苦、眼泪、屈辱;坏蛋英王长脚充满心跳、欢快、邪念。英雄威廉・华莱士为民族、他人利益而奋斗;坏蛋英王长脚只顾个人利益,完全不顾别人的死活。英雄威廉・华莱士性格简单、热情,诚实;坏蛋英王长脚性格复杂,狡诈,贪婪。英雄威廉・华莱士心灵受到沉重创伤;坏蛋英王长脚给别人心灵以沉重创伤。英雄威廉・华莱士被动做英雄;坏蛋英王长脚主动做暴君。英雄威廉・华莱士不太聪明,但很仁慈;坏蛋英王长脚聪明、狡猾、世故、残暴。英雄威廉・华莱士为民族利益捐躯;坏蛋英王长脚为满足个人欲望而被气死。

通过上述,我们似乎看到威廉・华莱士为了民族利益、勇于承担责任而导致最后的悲剧结局的原因。然而,悲剧给观众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产生悲剧美,美感之后,精神反思之余。为了弥补英雄牺牲的空白,导演Mel Gibson 为了给观众心理留下悲剧结果的公平感,特意安排了伊莎贝拉与威廉・华莱士的传奇式爱情故事,长脚的媳妇受命和谈的过程中,被威廉・华莱士的英雄气概和真挚爱情故事打动,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让伊莎贝拉怀孕是件极其有趣的事情:长脚的儿子没有生育能力,充满权望的长脚一直想亲自动手――代替儿子完成生育接班人的任务。但是,碍于翁媳情面不好下手,而非常懊恼。伊莎贝拉与威廉・华莱士有了爱情的结晶――她怀孕了。这意味着长脚未来的继承人将是他的劲敌威廉・华莱士的后裔,英王长脚在病危中听到这个消息被活活气死。而威廉・华莱士不仅知道这个事实,并对伊莎贝拉有着强烈的爱情,他需要抉择。可是,对英雄来说,爱情改变个人,而事业改变世界,在责任面前, 威廉・华莱士选择了后者,没有向长脚屈服,也没有为伊莎贝拉的感情所困,他拒绝向长脚宣誓效忠。让未来女皇伊莎贝拉带着他的后裔实现自由的愿望。这样,观众的心理遗憾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这也是道德裁判的使然,更是英雄悲剧美学使然。

英雄的力量和使命就是破坏一种秩序,破坏的方法有多种,但是,绝大多数英雄不可避免地使用了暴力手段。暴力本来是对生命的否定方式,不应该出现在电影艺术中的,因为美才是艺术的终极追求目标。然而,当暴力作为一种破坏手段,当暴力赋予道德含义、当暴力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时候,暴力展示就成为审美对象,因而,暴力影像也就成了美。有人认为暴力能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也有人认为爱情能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两种方法被人们长期尝试着,仅凭一种方法是不能取得理想结果的,这对人性来说很不幸,可对电影来说则很幸运。电影就是在这样的预设的情境下完成英雄人物的塑造,把英雄的人性和神性有机结合,从人性的角度来解剖英雄形象,展示好莱坞英雄美学风格的。

[参考文献]

[1] [美]霍德华・苏伯、电影的力量[M]、李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文超、暴力消解的艺术[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3]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2-575、

[5] [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批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70、

民族英雄故事篇4

关键词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 内容 保护

哈萨克族在我们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成员之一。哈萨克民间文学资料丰富,内容深刻。世界上民间文学纷繁的体裁,几乎都能在哈萨克民间文学中找到相应的形式,如:传说故事、神话、童话故事、谜语、绕口令、对唱等等。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民族一年四季都在迁徙,正是在这种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哈萨克民间文学,而被称作“达斯坦”的民间叙事长诗则堪称是这座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民间文学作品中最优美的形式,是哈萨克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它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据有关史料记载,哈萨克族叙事长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哈萨克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同步产生与发展,是在哈萨克族古代传说、诗歌、谚语、故事等民间文学丰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哈萨克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财富。

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包括了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2个民族10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曲艺“阿依特斯”、民间文学“达斯坦”(叙事长诗)、民间音乐“六十二阔恩尔”等12项代表作榜上有名。2008年“哈萨克族达斯坦”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春天的到来。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被称为哈萨克族历史的“活化石”。 一般由民间歌手和一些将它背记下来的人借助于冬不拉的伴奏,用某一种特定的曲调吟唱。善于演唱这种“达斯坦”的人被称为“达斯坦奇”。新疆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哈仁村牧民哈孜木・阿勒曼,是现在唯一吟唱哈萨克族达斯坦数量最多的老人。在保存比较完整的200多部哈萨克族“达斯坦”中,哈孜木老人可以吟唱104部,被誉为演唱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并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传承人。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主要由黑萨和叙事长诗两大部分构成。黑萨是哈萨克族民间长诗中一种比较特殊而且重要的作品,通过采用或借鉴外来神话、传说和故事而创作的,内容贴近本民族的生活,吟唱的自由度比较高。《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树杈》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其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文笔优美,构思精巧,内容丰富。

叙事长诗是以历史上本土哈萨克族人故事为内容创作的,按内容可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等几类。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表现滑稽幽默故事的诗歌。

其中,根据哈萨克族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所写的英雄长诗大约有60余部。英雄长诗是哈萨克人民经过世代流传下来,所创造的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哈萨克民间文学中内容深刻、材料丰富、语言生动优美、资料价值极高的一种体裁。英雄长诗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开掘的主题也比较深,大到人民的斗争、民族的历史、重大的事件、盖世英雄、家族的变迁;小到生活习俗、人们的情趣、爱好等,几乎无所不包。如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一卷)中收集的《英雄霍布兰德》长诗,反映了产生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克普恰克部落联盟时期的情况。《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二卷)中收集了《英雄博甘拜》,反映了17世纪至18世纪哈萨克汗国时期的著名军事指挥家博甘拜指挥手下的将士和养子打击入侵之敌,保卫家国的故事。《英雄阿布赉》讲述了18世纪中玉兹可汗阿布赉率军抗击准噶尔叛军,并屡建功勋,使哈萨克民族转危为安的故事。

英雄长诗中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如:《阿勒帕米斯》、《英雄哈姆巴尔》,14世纪至15世纪的《英雄塔尔根》、18世纪的《英雄哈班拜》等,也是为世人所知的鸿篇巨制。“这些鸿篇巨制,通过对英雄们英勇事迹的描述,反映了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具体说来,他们歌颂了英雄抗击外敌,忧国忧民,保卫家乡、为驱除邪恶、疾苦,勇于捐躯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歌颂了英雄们反对头领们对内残暴地盘剥、压榨,对外疯狂地抢掠、杀戮,伸张正义,除暴安民,为民众争取平等自由的浩然正气,歌颂了英雄们带领人民与大自然做殊死搏斗所取得的许多胜利。”

哈萨克爱情长诗是哈萨克民间抒情叙事诗中的主要形式,是哈萨克民间文苑中开放得十分艳丽的花朵。这些长诗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绘了生活的现实和矛盾,语言以生动优美见长,已知的大约有30部以上。主要有:产生于公元8世纪至10世纪《阔兹情郎与巴艳美人》、产生于公元17世纪的《少女姬别克》《恩丽克美人和库别克情郎》《阿依曼与乔丽曼》等。其中流传最广并且为哈萨克人民喜闻乐见的首推《阔兹情郎与巴艳美人》,它被认为是哈萨克民族最优美的一部爱情长诗,被称为哈萨克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二卷)中收集了哈萨克群众熟悉的《萨丽哈与萨曼》,它的传唱虽然不到百年,却是哈萨克族在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爱情长诗。它在20世纪20年代末由民间讲述人克孜尔・马木尔别根据阿尔泰山地区乃蛮部落的古代传说改写,至今已经多次被改编成哈萨克族歌剧在不同时期演出过。故事讲的是可汗的女儿萨丽哈爱上了为父亲放牧的英俊少年萨曼,违背了“白骨头的贵族与黑骨头的奴隶不能通婚”的族规。在私奔的路上,萨曼被追兵打伤,萨丽哈被带回部落,最终殉情而死。萨曼得知消息后,也悲伤地死去。《萨丽哈与萨曼》有着优美的诗体语言:“谁知道出过多少次太阳,谁知道落过多少次星星。燕子来过十六次了,萨丽哈爱上了年轻的英雄。”

哈萨克爱情长诗的主题,都是反映真心相爱的男女青年们为争取婚姻自由及幸福生活所做的斗争。这些长诗从一个侧面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时期哈萨克社会的矛盾,并且明确地指出,封建统治是妨碍青年们实现理想的障碍,而这种难以逾越的障碍酿成了一出出催人泪下的悲剧,使青年们纯洁的爱情、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这些诗篇引起了人们对当时的社会以及苏丹、巴依、头领们的憎恨;对那些出身贫寒的青年不能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结合,最终成了封建社会清规戒律的牺牲品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些都是哈萨克爱情长诗的主要特点。爱情长诗描述了哈萨克人民的社会生活、经济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世界观等。它们的内容深刻而有价值,情节有趣而有吸引力,语言优美而又生动,诗歌的技巧也是相当高超的。

历史长诗主要叙述哈萨克族历史当中的重大事件,如18世纪的《阿布来》等。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极为丰富。从不同角度,通过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哈萨克族宗法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演变,阶级关系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变化,生活习俗、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特点。这些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世世代代哈萨克族人民的不断提炼、加工注入了群众的才华,凝结了集体的智慧,是哈萨克人民世世代代创造的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思想内容越来越深刻,艺术形式愈发臻于完美,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是研究哈萨克族文化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近些年来,新疆人民出版社策划、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反映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图书,其中包括《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第一、二卷)》、《哈萨克阿依特斯选集(第一、二卷)》,其汉文版的出版发行,堪称哈萨克民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对我们深入研究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都将发挥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最后,我们深信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反映哈萨克传统文化方面的汉译作品面世,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步伐。

参考文献

[1]贺元秀主编、哈萨克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库兰・尼合买提主编、中国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3]多里坤・阿米尔、 哈萨克民间达斯坦概况和保护意义、

民族英雄故事篇5

关键词:英雄史诗 征战 起义斗争 英雄精神

英雄史诗是以英雄人物及其领导的本民族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叙事诗分析英雄史诗的母题,主要是以英雄婚姻和以征战为中心的两种母题。本文将从征战母题系列出发,通过《张秀眉歌》和《江格尔》的对比来探讨苗族英雄史诗与北方英雄史诗的不同。

一、《张秀眉歌》与《江格尔》两首史诗概况

《张秀眉歌》苗族英雄叙事史诗。流传在黔东南的台江、雷山等地区,全诗800多行。长诗描叙了张秀眉于成丰年间领导苗族人民举行轰轰烈烈起义,反抗清王朝的血腥统治,英勇奋战18年的事迹。《张秀眉歌》反映了清王朝的野蛮和黑暗,看到人们为了生存而战,为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战的苗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

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其题材的内容85%以上是由征战故事构成的。这充分说明了征战是《江格尔》的主体,战争是原始部落生活的主旋律。征战活动是江格尔英雄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江格尔》所反映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这个发展中的过渡性时期,是氏族、部落纷争不断并朝着民族统一迈步但远未完成的时期。

《张秀眉歌》多是五言体,押调,采用直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在内容上与创作方法上,与古代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有显著不同,古代的英雄史诗《江格尔》多半是叙述英雄人物的某些事迹。

二、战争的起因

《张秀眉歌》这一史诗的开始部分,就是描述起义的原因,从各方面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征收粮赋的机会残酷的对苗族人民进行种种剥削掠夺的景况。诗歌紧接着叙述了人民一系列了的反抗行动。先派出代表向管家请愿,要求减轻粮赋,张秀眉、杨大陆等四处活动,约人起义,他们所到之处,人声鼎沸,表现了强烈的反抗情绪,说明了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统治阶级的斗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了。

《张秀眉歌》这一史诗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苗族人民的悲惨图景,反映了起义前夕群情愤激、万众奋起的壮烈局面。当时流官的压榨,土司的专横,加上一八一五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为了镇压太平军,又增加了苗族地区的粮赋,于是就造成了这次起义斗争的导火索。

而《江格尔》中其战争的起因就是掠夺游牧人生活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源。不管是蟒古斯对宝木巴的浩劫,还是江格尔对蟒古斯国的征讨,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蟒古斯向宝木巴挑衅,索要各种财物,甚至不惜用残酷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江格尔英雄也一样向敌国挑衅,从敌人手中夺得这些宝物——掠夺与反掠夺、浩劫与复仇,其共同点是掠夺,这是原始氏族、部落战争的实质。

二、战争的经过

《张秀眉歌》的第二部分是描述起义军攻城野战,东征西讨,节节胜利的惊险而壮阔的战斗场面,这是诗歌的高潮部分。

首先是唱如何解开起义斗争的序幕,着重叙述了张秀梅等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攻打统治和残害人民的官兵的情景。

接着诗歌以充满激情的语句,描述起义军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反映出起义军英勇壮烈的行为,暴露了清王朝统治阶级的怯懦无能。

《江格尔》中的原始征战过程会体现一些交战原则习惯,这种原则习惯,既体现出交战双方的平等公正,坦诚无欺,又表现出参战者的顽强勇敢、残酷野蛮,是那个特定时代才有的战争意识演绎出来的战争奇观。而在《张秀眉歌》中的战争是压迫与反压迫的战争,里面没有太多的规则,人们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摆脱压迫与剥削而战。

三、战争的结果

《张秀眉歌》的第三部分,叙述席宝田统率清兵反扑,残酷地镇压起义军,起义军艰苦作战,但是寡众悬殊,因而失败,张秀眉不幸被俘,慷慨就义等。对起义军失败的过程,组歌也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它以悲痛的语言,哀悼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刚宝略、金贵洪等在奋战中的壮烈牺牲;叙述张秀眉、杨大陆等率领剩余的起义军队伍退住雷公山,依险固守。最后叙述张秀眉率领起义军弟兄们突围下山,不幸被俘,以及慷慨就义,等等。当中,歌颂了张秀眉的坚定不移,刻画出他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对他被擒以后的悲痛心情。

《江格尔》中的战争不管过程是怎样的残酷,怎样的艰难,英雄们最后都取得了胜利。而《张秀眉歌》的战争结果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惨遭失败。

四、英雄的精神

封建统治阶级在审讯的过程中,这位起义领袖,当着封建统治者的面前,把他们比作虎狼,表现了他内心的积愤。他不需要什么封建官衔,不愿与封建统治阶级为伍;他也不怕威胁,不受利诱,永远忠于人民。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对张秀眉百般劝降,终于无效被杀害。在《张秀眉歌》里面张秀眉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为了反抗封建统治的压迫,率领民众进行起义,为了家乡和民众,而不惜自己的生命。

《江格尔》中的英雄们都是以国王、君主、部落首领的面目出现,他们都是极端仇视敌人,为保卫家乡和人民甘愿献出生命,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绝不屈服,对自己参加的战斗充满着胜利的信心,是永远乐观、向上的英雄。它们是部落或者民族集体力量的化身,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理想的英雄。

不论是《张秀眉歌》里面的张秀眉还是《江格尔》里面的英雄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机勃勃、如狼似虎、像搏击长空的雄鹰、嫉恶如仇、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坚强不屈。不过前者是写实性的,而后者的英雄被神化了。

总之,《张秀眉歌》与《江格尔》这两部英雄史诗的不同是,《江格尔》英雄诗歌主要是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主,多用夸张的语言来描述英雄人物的斗争及其事件,幻想的成分多,有的甚至神话化了。但《张秀眉歌》这一农民起义斗争诗歌就不同,它们是采取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方法,历史地真实地叙述起义斗争的起因、发展过程和结局,生动地描绘了起义军和英雄人物的英勇形象,并明显地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起义斗争的理想与愿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著;田兵执笔、苗族文学史[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2]燕宝译、张秀眉歌 苗族英雄史诗[M]、贵阳市: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07、

[3]阮居平编、贵州民间长诗[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民族英雄故事篇6

一、历史上颂扬的“杨家将”

“杨家将”文化源远流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提及到“杨家将”,人们立刻便会想到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等英雄人物。“杨氏父子皆名将,智勇号称杨无敌”,“杨家将”的故事流传久远,“杨门女将”更是为“杨家将”故事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英雄,都是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英雄人物,佘太君也确有其人。然而杨宗保和穆桂英,则是小说中杜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形象。据史料考证,他们最早出现在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的笔下,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生命和英雄使命杨宗保的人物原型是杨文广,而穆桂英其人物原型则是综合了明朝末年的女英雄们的形象。

杨业原名叫杨重贵,他的父亲杨信曾经担任过麟州的刺史。据《宋史?杨业传》中所述,杨业从小就立下壮志豪言“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即:杨业从小就有当将军的志向,擅长骑射,爱好打猎,他把敌军看作是打猎时的猎物,被后人尊称为“杨无敌”。可见,杨业从小就具备很好的军事才能。杨信从那时起就格外看好了杨业,杨业也不负父亲的重望,成为一代将才。

杨业之子杨延昭,其原名是杨延朗,据《汴京遗迹志》中所记载的 “杨六郎”就是此人。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成人后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成为北宋王朝的名将。宋真宗曾称赞杨延昭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将”世代忠君报国的优秀传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他先后在河北、陕西的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杨业的妻子为折氏,她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曾担任过边关的将领,可以说她出生于军事世家,因而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的人。佘太君原名为佘赛花,由于“折”与“佘”的读音相近,故被世人称作为佘太君。经小说改编后的戏曲小说中所述,穆桂英为穆羽的女儿,杨宗保的妻子,是“杨门女将”中女性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天波杨府”的地理景观

据明代《汴京遗迹志》中所述:“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文中指的就是汴京城内的杨家府邸,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内。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蒲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因杨继业对国家忠心耿耿,“杨家将”世代忠心贤良,宋太宗特敕亲笔御书的“天波杨府”匾额给杨家,并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即“天波杨府”。

如今的“天波杨府”享有“天下第一府”的美誉,走进“天波杨府”,它的园容园貌和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群都令人目不暇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北宋“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为“天波杨府”增添了许多英雄色调。今天看到的“天波杨府”,是依据《如梦录》等史书中记载所述建造而成,是在杨氏故居的旧址上又新建的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并于1994年完工,其主旨是弘扬民族精神,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天波杨府”这座仿宋的古典园林建筑,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园中演兵场、杨家府衙等,让人犹如身临军事重地,杨家就俨然是一座军事演兵场。但是,一旦你步入杨家的后花园,之前严肃紧张的心情便荡然无存了。杨家的花园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气息,园内的假山、亭台楼榭、扑鼻的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为“天波杨府”增添了几分宁静中的温馨惬意。“天波碧潭”的幽幽泉水在耳旁叮当作响,走在长廊中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园内一刚一柔的错落景致,为“天波杨府”增添了些许威严华贵的气质。园中的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气焰恢宏,其中人物各个都有奋战杀敌的故事,带着“杨家将”们的英勇事迹,英姿飒爽各个显得活灵活现。雕塑《忠烈千秋》则是一组杨家男将的英雄群体形象,他们手持杨家枪、义愤填膺地看着远方,保卫着大宋的疆土。

三、“杨家将”英雄人物形象的民族传承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古,后人们根据他们精忠报国的丰功伟业,编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且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其中不乏英雄人物的英雄演绎或是后人对他们的传唱,历朝历代经久不衰。

明代以前,有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的《杨家将》,经改编后以戏曲的形式,把“杨家将”人物身上特有的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搬到戏曲的舞台上,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扩大了“杨家将”故事的影响范围。

到了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两位剧作大家,把“杨家将”的故事演绎成了“杨家将”传奇,他们为“杨家将”的英雄人物形象,增添了许多神话韵味。他们把“杨家将”的故事编写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等故事集,并以小说和评书等形式广泛传播给民间大众。从而使得“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故事被叙述者娓娓道来,情节之精彩,更是让听众拍手叫绝!上到九旬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都熟知“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可谓是尽人皆知。

延续到了清代后,地方戏曲的发展对传统“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清代的戏曲:宫廷戏。宫廷戏已把“忠君报国”作为了戏的基本主题。由此一来几经传唱后,使得后人都无法辨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了。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世代的人们对“杨家将”传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戏曲《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等剧目,更是把“杨家将”的丰功伟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得栩栩如生。“杨家将”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感人至深,演绎者身临其境,观看者慷慨激昂、悲愤万千!

自宋代至今,无数文学家、戏曲家们品味于他们以“杨家将”忠君报国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历朝各代的艺术家们,陶醉在各自创作的作品中,更是如痴如醉,似演绎似传说,醉梦其中。如此这般,具有弘扬民族英雄历史性题材的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赋有历史性题材的文学和戏曲艺术,亟待当代艺术家们加以大力保护和挖掘抢救。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决不能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要加大力度,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四、依托历史、弘扬文化、打造文化产业新看点

日前,由“天波杨府”公园出资近亿元,精心打造出的大型战争史诗剧目《忠烈千秋?杨家将》赚足了观众的眼球。此剧目可谓是令人叹为观止、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它结合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经由舞台艺术演员表演,把“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该剧目是聘请多方专家和学者们结合历史事实改编演绎而成的,在“天波杨府”公园内演出。

公园内富有意境的演出环境,结合高科技的大型水上舞台,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令观众流连忘返。《忠烈千秋?杨家将》中,战马嘶鸣声声震耳,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犹如一部穿越剧,把观众立刻带入了一千多年前,“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沙场中。演出剧目分为四个部分:《一门忠烈》、《情定穆柯寨》、《英雄聚会》、《大破天门阵》。每个部分各成一体,却又有机结合,四个部分的成功演绎,给观众产生了巨大的视听冲击,可谓是一道“杨家将文化品牌”的视听盛宴!

《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巧妙地挖掘和结合了多种宋代文化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剧目以“忠君爱国”为主题,配以惊心动魄的舞台表现形式,将文化与科技的精妙融合,成功地打造出了“杨家将文化”的独特品牌。剧目规模之宏大、宋代文化特色之鲜明,充分演绎出了一道以北宋“杨家将”的“爱国”、“忠君”等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感人至深的文化盛宴!

“天波杨府”公园推出的“杨家将文化”品牌,成功地引领和推动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加速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日前据悉,《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自推出之日起,每日的演出获利都颇为丰厚、日收入也均不菲。

民族英雄故事篇7

“感恩思源,面向未来”

一、活动目的

为深入推进我校节日文化建设的实施,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仁人志士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清明节日主题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

二、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调查分析资料,了解英雄先辈的光辉业迹,感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选取一位英雄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民族英雄;弘扬民族自主意识、反对崇洋的优秀民主人士;革命先烈、人民楷模等)或者反映民族精神的事例,展开调查,可以采用参观访问、查阅书籍史料、网上浏览、观看音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剖析英雄(事例)所反映出的典型的民族精神,办一期手抄报。(以家乡河北保定的英烈为主)

要求:三四年级8开纸。五六年级4开纸。至少3篇文章。

4月5日上交德育处。

2、将英烈事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处着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不屈不挠、探索创造、追求真知、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在班级中开展“展望未来”讨论会。

4、利用晨午读时间,诵读英烈诗词、清明节、歌颂春天的诗文。开展诵读活动。

5、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组织队员开展清明文明祭扫活动。一方面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去寺角抗战烈士纪念碑进行祭扫,了解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烈士们。另一方面,开展节前教育,要求学生在清明小长假的休息日中,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节日活动,如: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与长辈一起去扫墓的途中要文明祭扫,做文明的小公民。

民族精神代代传 ——家乡英雄知多少活动方案

济南市民生大街小学 二年级二班中队

一、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祖国传统文化节日,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家乡英雄知多少”主题活动,切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加学生修养、提升素质。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让学生来缅怀先烈,知道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主题:民族精神代代传——家乡英雄知多少。

三、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好好学习、热爱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四、活动时间: 3月31日下午第三节课

五、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六、参加人员:二年级二班全体师生

七、活动程序:

1、唱队歌,进行班队会仪式。

2、班主任宣布活动主题:同学们,本月的班队会主题是:民族精神代代传—— 家乡英雄知多少。4月3日,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了。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吗?说到清明节扫墓,我们也一定回想起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们。我们利用清明节三天的时间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了解“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的意义,并利用 “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开展网络访谈。清明过后,写出祭奠体会,发表感言心声。

3、主持人献词: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奏哀乐,全体默哀3分钟。)

4、故事 《刘邦祭祖》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谁?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想的?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祖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主持人发言: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名人——张玉华将军,课前我们都收集了有关张玉华将军的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名誉校长张玉华将军的事迹。

5、主持人发言:我们的家乡,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你还了解哪些英雄的感人事迹,给大家介绍一下。

家乡英雄事迹会

(讲故事、交流搜集资料、图片等)

6、男:前辈流血牺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片晴空,呼吸自由的空气,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吗?

女:不,他们希望的是受过深重灾难的祖国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强盛、美丽。

男:如果说昨天我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但今天我们要意识到我们肩上也担负了沉重的担子。(集体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

男:少年不单单是人生旅途的

一个站点,更是一个转折点。 女:我们的肩上将挑起: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担。

女:我们的双手将托起:男:21世纪希望的太阳。

女: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找们这一代人,

男: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7、倡仪:“植树祭故人”:如今的我们要更新祭扫观念,倡导文明祭祀,逐步放弃焚香、烧纸等传统的祭祀方式,推崇“植树祭故人”“鲜花表情思”“心语寄深情”等环保、文明的祭奠方式,走近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8、班队会总结: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这清明时节,让我们缅怀学习他们,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珍惜幸福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人民群众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为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在清明节期间共同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是网络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祭奠民族英烈的新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参与愿望。师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向民族先烈敬献虚拟的鲜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铭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抗争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复兴中华的豪迈心声和坚定信念,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

活动安排:

一、活动倡议:大队部通过国旗下演讲、少先队员宣誓,向全校师生发出“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祭奠活动倡议。

二、以班级为单位,登陆学校网站,进入英烈馆,学习英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少先队员的深深哀思。

三、要求献花、留言时写明学校、班级、姓名并写好悼词。3——5年级同学可在电脑课上由电脑老师指导完成,1、2年级同学有条件的可在家由父母指导进行。各班统计好献花人数和留言人数,并选择3条优秀悼词、留言在4月9日前将表格上交大队部。

四、鼓励学生向家长宣传,带领家长一起进入我们学校的英烈馆,将对英烈们的尊敬和怀念带到各个角落。

五、校园小广播每天播放一个英雄故事,向同学介绍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习对先烈的尊敬,对现代美好生活的珍惜,为国努力的精神。

六、开展“学英烈,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活动,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一个缺点,并勇敢地改正。制定出自己的改正计划,并请一个同学、老师或家长进行监督、落实。

七、借助“清明节祭祖”活动,让孩子了解“祭祖”的相应活动或有关习俗,留下资料或图片,回到班级进行交流学习,丰富大家对清明节的认识,引导孩子缅怀去世亲人。

思先贤、学先进、当先锋

——清明节系列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思先贤、学先进、当先锋

二、活动目的:

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结合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利用“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对少先队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三、活动时间: 2009年3月30日——4月7日

四、主要活动

“六个一”

(一)一期黑板报

3月31日前,请各班出一期黑板报,主题是:革命传统教育

(二)一次升旗仪式

时间:3月30日(星期一)早上8:00-8:20

地点:学校大操场

议程:

1、全体学生集中大操场

2、升旗仪式

3、国旗下讲话(301班,介绍清明节和家乡的先烈故事)

(三)一次扫墓活动

时间: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下午1:30—3:30

地点:祭扫烈士唐石霖之墓

参加人员:中、高年级师生

(四)观看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

时间: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下午1:30—3:30

地点:光荣小学多功能教室

参加人员:低年级学生

(五)一次主题班会

时间:4月3日下午3:40—4:10

地点:各班教室

主题:缅先烈,学先贤,当先锋。

(六)一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结合学校读书节,开展一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

民族英雄故事篇8

关键词:抗战题材剧;转变;创新;探析

在新中国电视剧的发现历程中,抗战题材剧,自诞生之日起,便承担着弘扬国家意志、民族大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等重任。近年来,这一热播电视剧与传统的抗战影视作品相比,在不少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叙事视角的转换;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消费主义倾向的改造。这些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类剧目的热播,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叙事视角的转换

以往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从八路军或游击队的视角来铺陈故事,只突出共产党的抗战力量。而在近年来涌现的优秀的抗战剧中,则是更多的从民族、集体以及个人的角度来表现抗战主题。而这种转变则是肇始于叙事视角的转变。在五六十年抗战题材剧繁荣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电视剧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军民艰苦卓绝、英勇抗战的故事。故事的叙事视角多站在政党抗战的角度,呈现出宏大的叙事风格。然而,到了近几年,尤其是《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中国地》等热播电视剧播出后,我们发现,这些电视剧的叙事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亮剑》虽然仍以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为主要视角,但同时也穿插着以楚云飞为代表的军官的抗日事迹。《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是完全站在的角度来讲述抗战事迹。

多样化的叙事视角对以往所坚持单一叙述视角产生了强劲的冲击。由此而引发的电视剧叙事视角的转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抗战历史的重新思考与认识。在沿着从政党抗战到国家抗战再到民间抗战的情节脉络发展过程中,家国和民族观念逐渐超越了单一的政党意识形态,抗战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1942年派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作为故事背景,但该剧从开头到结尾饱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战士们时常想到和挂在嘴边的是“回家”过日子。“家”成为每人活下去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团长》的生存家园在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表面意义的‘小家’,即炮灰团成员日思夜想、口中常念叨的家。一是深层意义的‘大家’,即那个年代里被日军侵略、大部分山河正日渐沦丧的国家。”①抗战题材剧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逐渐将以往宏大的政党叙事模式转变为家国叙事、民间叙事模式,其平民化、日常化的叙事角度,更体现出创作者试图回归历史与人文的本真面目的努力,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以更为厚重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

二、人物塑造的突破与创新

十七年文学尤其是样板戏对抗战题材剧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早期的抗战题材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上,人物的“脸谱化、符号化”痕迹还很严重。对电视剧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进行简单的平面化的处理。“长期以来,我国在将英雄神话的同时,与英雄人物演对手戏的反面角色,长期被定格成丑角,要么就凶神恶煞,要么猥琐卑鄙,导演一般不屑于给他们太多的正面镜头。”②然而,最近几年的抗战题材剧对人物的塑造有了突破与创新。

首先,改变了以往英雄人物的“神性特征”,赋予人物以人性的特征,淡化其道德神圣感。代表作品是《长征》和《八路军》。这两部革命题材剧作主要的叙事目的在“人”,而不在“史”。《长征》集中刻画的是共和国的领袖人物,这一题材极容易陷入“高、大、全”式的英雄叙事模式。然而,《长征》成功突破了这一模式,赋予伟人形象以饱满而深刻的人性。例如剧中对形象的塑造,通过运用平民化、日常化的叙事视角,着重表现身上的夫妻情、父子情、手足情、官兵情、同志情等,改变了他以往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者形象,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而《八路军》则更多的是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官兵共同谱写的抗战历史。“对于、左权等领袖人物的刻画,更是突出了其坚毅果敢之外朴素人性的一面,突出了领袖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下如何与战士互爱互助、同甘共苦。这种对伟人道德神圣感的淡化,将英雄人物普世化、写实化的叙事手法,令人倍感真实和细腻。”③

其次,“反英雄”的英雄塑造手法。近年来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塑造的人物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如《亮剑》中的主角李云龙,被赋予了与以往军人形象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惯常军人循规蹈矩的一面,更多是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个性。使他这一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第三,在人物角色选择方面,一大批边缘化人物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并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的创作中,边缘化的小人物、被启蒙、被领导的民众阶层成为塑造的焦点。《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是一个刚入伍且散漫无组织意识的农民兵;《中国地》的主人公赵老嘎是曾经参加过抗捐抗税的农民。此类人物在以往的同题材剧作中通常处于失声状态,然而以他们为故事中心的两部电视剧,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抗战题材对人物塑造的不断开掘,开发出新的题材增长点,一方面,打破了以往英雄人物塑造的程式化模式,使人物形象获得新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对历史的叙写更为人格化、人性化,能够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抗战题材的过度消费倾向

近年来,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影视界的热点,创作者们取得成绩是可喜的。然而,在对历史、对红色经典的重新阐释过程中,也出现了曲解历史精神、情节处理不当,甚至为了迎合观众的感官娱乐而导致的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在对待抗战题材上,同样出现了过度消费的倾向。

在对英雄人物走上抗战道路的处理上,有些电视剧会采取传奇化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为了求新求异,打破以往的英雄塑造模式,旧的英雄模式被瓦解,新的英雄模式出现。以前的英雄多是“精英英雄”,而现在的英雄则大多具有“江湖英雄”、“草根英雄”的特点。这些新质的加入使英雄人物具有江湖豪侠、绿林好汉的特征。比如热播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孙成海为了抗日与众人结拜,采用江湖方式笼络人心等,这些人物无疑都带有传统的江湖游侠特点。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满了人物形象,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缺陷,对传统的英雄形象过度解构,这种处理有悖于历史,也不利于民族精神的高扬。

反思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我们看到这一题材电视剧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探索与创新,继续发挥其弘扬国家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偏颇与消极影响也应值得我们警醒。(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读书与生活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 下一篇:读心灵鸡汤的心得作文(精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