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财务调研报告(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5 栏目:写作范文

财务调研报告篇1

农村财务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农村经济管理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带着如何进一步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一观点,对我市**街道办事处的农村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街道办事处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街道办事处农经站现有三人上班,其中一人为站长;就农村财务管而言,一人为“村帐乡代管”(现按要求全市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制)的会计,一人为出纳(主要管理帐户和单据)。从**年起全市要求实行“村帐乡代管”,做到每季度做帐一次,并在每次做帐结束后由办事处农经站打印好财务公开表,在各村进行公布。通过一年多的运作,使全办事处的农村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广大农民对本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已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能较好的实施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减少了因农村财务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通过实施村帐乡代管,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现在,全办事处绝大数干部职工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开展并实施好这项工作的好处,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村(社)财务委托。但是,也发现在农村财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尽管上级的规定和要求都很明白,但办事处的个别领导和部份村“两委”主要干部不把村(社)会计委托工作当作一回事,有个别人员还千方百计横加阻拦,人为地加大了工作顺利推进的难度。因而造成已经制定的各种制度在有的地方不能完全落实,致使在整体范围内制度执行不是很好。

2、财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制定出的制度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好,形成了财务管理的诸多漏洞。如有的地方以白条收费并且对收取的款项采取不入帐而截留收入;有的地方不按制度规定采取现金结算,对超出备用金的部份现金也不及时存入银行,在开支上把钱用了再说,造成无法开展事前监督;有的地方出现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没有对口用在规定的用途上,而是将其挪作他用;有的地方的财务人员丧失原则,对集体资金采取未批先支,迫使审批人员对一些不太符合规定的开支无法拒绝支付。

3、财务公开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民主理财组织还未健全,出现财务监督缺位;有的地方对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将财务收支逐笔公开,形成事实上的假公开。

4、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份农村财务人员对业务工作不熟悉,有相当一部份完全是新手,甚至不知道财务工作应该怎么做才好,致使农村财务工作难以在整体范围内达到规范化;有相当一部份村民主理财小组的成员不知道农村民主理财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要么认为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对于农村财务管理来说有“无尚大”的权力,不管财务制度的规定和实际情况,一味与村“两委”对着干;要么认为民主理财小组的设立是流于形式,对农村财务不实施监督,失去了民主理财小组应有的作用。进而造成有的地方的农村财务无法做帐和公开、有的地方的农村财务疏于监督,严重影响的农村财务管理和公开的质量。

5、财务档案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就调查了解的9个村(居)委中,财务档案立卷归档管理较好的有4个,只占44%;有的村(居)委的财务档案完全就象堆乱纸一样的堆放着,根本就不是什么档案,这很容易造成财务档案的丢失,致使财务档案失去连续性,进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继续开展和经济纠纷的顺利解决。

二、听到的呼声和要求

1、加大推行农村财务“委托制”的工作力度。由于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农民群众在知道农村财务管理“委托制”的好处之后,纷纷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加大农村财务管理实施“委托”的工作力度,以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加强培训。每年针对农村财务人员、村(居)委主要领导、民主理财小组人员举办专门的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管理和监督农村财务的素质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认真听取群众对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和意见,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学习,提高对农村财务会计“委托制”的认识,加强对实施农村财务委托制的领导,强化实施农村财务委托的措施,按照已经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农村财务的委托,规范全市农村财务的管理。切实杜绝不合规、不合理的各种开支,将农村集体资金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农村集体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乡镇、办事处的领导要把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到政治的高度摆上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做到亲自过问,督促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各自的相应工作。

2、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切实加大村(社)会计委托的工作力度。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的通知》(**府办发[2004]102号)对农村财务实行委托,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农经站专人农村财务,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具体措施。对农村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是推进农村财务委托的进程,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要把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作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搞好农村财务管理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抓实,这样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否则农村财务的管理将会形成由混乱到理顺到规范再回到混乱的怪圈,使农村财务管理永远也无法达到规范的要求。只有对村(社)财务实行了电算化管理才能做到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并使其长期坚持下去而避免再次出现混乱的现象,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3、规口管理专项资金。对所有属于村(社)集体的资金,包括上级相关部门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都纳入财务帐内核算,形成一个漏斗下;实行银行帐户结算和管理,杜绝现金结算,保证各种农村集体资金的安全运行和合理运用,便有限的集体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4、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财务民主理财机构。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农业局关于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工作的请示的通知》(**府办发[2004]98号)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理财机构及其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农村民主理财工作的规范化。并按照全市统一明确的农村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程序和方式搞好农村财务的公开,做到每笔开支都进行详细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民主理财的质量。

财务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企业会计和经济信息的主要载体。而财务报告目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财务报告目标基本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系统的目标,并构成整个财务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报告目标也成为现代财会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探析财务报告目标对进行财务会计理论及实践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发展历程

会计学界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与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财务报告目标并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与研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会计学者的重视,只有极少数的有关财务报告目标或相似理念的论述。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在他们的著作《公司会计准则概论》中提出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系统的论述,也没有在会计学界引起普遍的重视。

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会计逐渐被人们视为一个新的经济信息系统,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开始在会计学界受到学者们的重视。1953年,美国会计学家斯道伯斯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目标问题,开创了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先河。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名为《基本会计理论公告》的报告,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初步的定位。这份报告的发表,公开明确了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之后人们开始重视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与探讨。

1973年美国特鲁伯鲁德委员会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委托下,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又称特鲁伯鲁德报告),该报告列举了财务报表的12项目标,并指出其中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就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而其他的11项目标则从不同角度将基本目标具体化,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这份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阐明了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用于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这份报告也为后来的财务报告目标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了其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在这份公告中,FASB提出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基点,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定位于“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将决策定位于“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完整地阐述了财务报告目标。并且提出以“财务报告目标”代替“财务报表目标”,而这一改动也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这篇公告的,标志着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已经从纯粹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践应用,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在会计学界受到了全面的重视,并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对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深入,会计学界逐步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大主流观点并存的局面。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主流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

财务报告目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重要会计信息?围绕这一重大导向性问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财务会计改革历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竞争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后者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二者之间的诸多争论和各自的价值取向,对于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简介

受托责任观的产生是依托于公司制和现代企业产权理论。受托责任观的思想渊源早在会计产生初期就已经存在,但其盛行却是基于股份制公司发展以及两权分离形成的委托关系,其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在于如实反映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资源的直接管理者(即受托者)对资源所有者托付的资源承担有效管理的责任,而且受托责任也经历了从“保管责任”、“受托责任”到“经管责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受托责任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已变得极为普遍,从广义上讲,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受托责任,而会计以提供受托责任信息为主的理念也就为大众所接受了。

受托责任对会计形成一种激励和预期,会计成为受托管理责任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受托责任的履行和解除,被要求能通过财务报告体现出来,即形成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由于最有效的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是企业的经营业绩信息,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点,强调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并在财务报告中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以求真实反映受托资产的状况与业绩。总之,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强调财务报告所依据的制度规范性以及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随着公司制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不断延伸和拓展,公司产权关系也变得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财务报告提供更多地反映未来趋势的信息,以便于进行决策。相应地,会计担负起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任务,于是决策有用观应运而生。

决策有用观依托于市场经济,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些有用的信息则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经营业绩的信息和资源变动的信息。财务报告更注重反映现时的信息,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指出,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应包括为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有用的信息,能为他们提供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信息等,这也进一步地说明决策有用观的对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影响。

虽然在会计学界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谁主谁次的争论仍存在,但这两种观点各自侧重点不同,从根本上说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信息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一方面决策有用观包含了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信息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受托责任观可以视为决策有用观的理论在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中的财务报告基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又是相互递进的,即在两权分离,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资源不是主要依靠资本市场来配置的会计环境下,受托责任观所主张的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更适合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在商品经济发达,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的会计环境下,主张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则成为了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有着各自适合的会计环境,但正是由于这两种观点均以一定的会计环境为前提,使得二者都没有站在会计环境发展历程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因此这两种观点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受托责任观”而言,其所主张反映的受托责任是财务报告的一个目标,但其也只是财务报告目标中的一个具体目标,并不能涵盖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有的具体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受托责任观依托的是两权分离理论,要求具有明确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然而在现今社会中,大量企业并没有实行两权分离的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并没有受托责任,这些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也就必然无法选择受托责任,而是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2)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实质上是强调财务报告要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服务,这就忽视了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的需要,我国会计学者吴联生教授就曾撰文指出受托责任忽略了财务报告也要为会计信息的企业内部使用者服务这一会计界公认的准则。

而对于“决策有用观”,其依托的是资本市场的作用,当资本市场完善并充分发挥功能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可以不用去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直接以企业披露的信息为进行决策的依据。这样概括出的财务报告目标,也就必然存在着局限性了。尽管绝大多数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其进行决策,即决策有用性,但有时客观环境的限制却使决策有用观无法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对于会计信息的企业内部使用者而言,决策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企业管理还包括预测、分析和控制等,因此为企业决策服务只是财务报告的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一目标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目标。同样以多数资本市场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例,由于其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尚未形成强大的外部信息需求,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服务,此时若以决策有用观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则会显得有些牵强。

(三)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各自指导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满足新经济环境下各类信息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全面的需求,因此会计学界也开始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寻最合适的财务报告目标。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数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各国在会计环境上的差异也随此消减,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主流观点的争论也逐渐趋于统一。作为目前国际权威的最新研究成果,2006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合了趋同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明确指出,财务报告目标在于"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同时也强调了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的重要性。

纵观作为会计改革领头羊的美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史,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基本上已经实现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演变,将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纳入了决策有用信息的范畴中,并体现出较为彻底的决策有用观导向。相比较而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改革就显得比较温和一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存,但同时认为受托责任观是从属于决策有用观的。这是十分必要而且稳妥的一种均衡,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多层面的需要。

三、关于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

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研究起步较晚,会计的理论建设也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的会计学界开始接触国外的会计体制,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知识。就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学界开始了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初期,我国采纳的是美国的决策有用观,后来又逐渐吸收了美国的受托责任观的观点,但这一时期,有关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并没有在我国的会计学界受到重视,而且国内的学者对于到底采纳何种观点也产生了不同见解,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双目标等不同的学派,一时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2003年,财政部成立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最具权威性的研究与咨询机构――-第二届财务部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ASSC),其研究目标便是我国会计理论的框架及定位。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会计准则》,这部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正式接轨。在这部新准则的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中,便明确地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准则对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

1、把财务报告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分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提出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双重目标,并在财务报告目标中强调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把受托责任放在了首位,即将“受托责任观”视为我国目前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而没有照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的财务报告目标,这一定位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发达,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国情,同时也有助于委托人根据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进行考察监督,以防止委托人的资产发生损失,保证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2、财务报告目标是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一定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虽然目前我国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外部需求还不是很强大,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发展,资本市场将日益完善,未来大众投资者的比例也必然会大幅上升,到那时按新企业会计准则所确定的财务报告目标仍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需求。

3、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上也与国际趋势保持着一致,其遵循国际惯例,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与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性,这也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构建。

(二)关于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思考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了我国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也为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概念框架下,应该在遵循国际惯例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别来选择企业财务报告目标。

1、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于“决策有用观”。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而投资者、债权人最为关心的是财务报告中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资金流动的信息及资源变动信息等,并希望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决策。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目标应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要求为主,即以“决策有用观”为主。

2、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应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强调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在上述这些企业中,存在着明显的受托责任,委托者最为关注的便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这些企业的财务报告目标应以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履行信息为主,即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上述的划分是为了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纵观当今国际会计学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已经明显呈现出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演变,而且还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其中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财务报告目标研究便是当今国际会计学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此,结合目前国际会计学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依据我国的现阶段国情,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研究进行浅析。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及可比性,从财务报告目标的角度来看,可靠性与相关性又更为重要。

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坚持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已经无法胜任,尤其是在计量企业价值等方面已经显露出明显局限性,而且这还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削弱,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这种问题。

财务调研报告篇3

登记管理台账不齐全。一些村(社区)没有建立“三资”管理台账进行统一登记和日常控制,对集体资产只有粗略的估算,分不清项目和类别,造成部分资产权属不清、争议较大,一些固定资产被无偿占用或随意损坏,导致农村集体资产流失。

村级财务制度执行不力。个别离任或连任的村干部不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开支发票无经办人、证明人签字,财务结账不及时。村委换届后不移交账目,集体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和白条入账。资产处置中书面合同少,口头约定多,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

“三资”处置过程存在腐败。一是个别村(社区)干部在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以及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项目实施等过程中搞暗箱操作,谋取私利。二是通过虚增工程量、虚开发票、提前超额支付工程款等手段,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三是利用手中权力,贪污贿赂,侵吞集体财产。四是少收或不收自己亲朋好友承包机动田、荒山、荒地、鱼塘、果园等的承包费。

财务收支不够公开透明。村级财务收支存在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不真实,存在时间滞后、内容笼统、表里不一等问题,群众不知晓本村集体“三资”用到了哪些地方,甚至猜测村级财务是被装进村干部口袋的糊涂账,引发了各类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造成举报不断。

集中开展“三资”清理活动,摸清“家底薄厚”。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作用,以村(居)委会为单位,组织乡镇(街道)纪(工)委、村(社区)纪检小组组长、廉情监督员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按照“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五个步骤进行彻底清查,分门别类做好登记,核实村级财务收支情况、集体资产情况、民政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评议。通过“三资”清理,摸清各村(社区)家底,分清责任,防止因换届造成集体财产流失,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财务调研报告篇4

调查炼化企业的班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形象化印象,便于学习和工作的结合。

调查单位概况: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受集团公司委托对所属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地理位置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地处辽宁省抚顺市。公司机关位于市中心,直属企业分布在抚顺市四个区,东西相距30公里。基础设施完善,通讯设施先进,交通便利,距大连港430公里,距营口鲅鱼圈港26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50公里。

历史沿革

公司于**年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11月,根据中油集团重组改制的战略部署,抚顺石化划分为上市和未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未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年1月,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

资产及人员状况

截止**年底,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下辖8家生产企业、8家专业公司、1家职工医院及1家集体企业集团。有全民职工18174人,集体企业职工12000人。

业务范围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制造加工、生产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和生活后勤服务四大板块。主要从事炼化产品延伸加工、精细化工、非油化工产品生产、供水、供汽、供电、工程施工、检维修、通讯及生活后勤服务等业务。

装置及产能情况

有主要生产装置40余套,其中:腈纶5、5万吨/年、丙烯腈8万吨/年、甲乙酮5、5万吨/年、催化剂4700吨/年、BOPP(聚丙烯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3万吨/年、蜡制品2、5万吨/年,醇醚系列产品5、2万吨/年,等等。

主要产品

有催化剂、腈纶、丙烯腈、甲乙酮、军用特种油和脂、白土、白油、塑料制品、洗涤用品、蜡制品及水、电、汽动力产品共计十几个系列、百余种。

主要业绩

重组七年来,公司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做强主营业务为核心,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建设完成了甲乙酮、UOP催化剂、BOPP、煤代油二期改造、腈纶丙烯腈扩能、蜡制品二期改造、并购醇醚资产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到**年底,公司炼化产品总量由重组初期的8、4万吨增长到4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由11、6亿元增长到68亿元,。企业的产业实力、经济总量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持续发展、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调查时间:

**年8月30日

调查主题内容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也促使企业管理越来越精细。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成本核算推动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动态控制,为保证建设中的“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管理基础。

班组成本核算,应对炼化市场成本竞争的挑战

在抚顺石化公司调研中,我们向各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工人反复提出这个问题:在炼化装置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炼化企业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实行班组成本控制是否还有意义?大家认为,目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班组成本控制仍然有其必要性和作用。因为不同装置、不同班组成本控制水平仍然存在差异,不实行班组成本控制将会拉大差距,从而降低成本控制的总体水平。

当前,现代成本管理已经向设计、采购、销售、使用环节延伸扩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已成为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但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仍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国炼化产业与盈利水平、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相近的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比,资产回报率相差近5倍,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相差10多倍,而炼油加工成本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公司相差3倍左右。在“入世”后的今天,我国有近40%的石化产品面临比自己成本低1/3的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这不能不引起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班组成本核算在抚顺石化不断完善发展

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的经验是什么?我们以抚顺石油三厂作为重点对象,以该厂分子筛车间、芳烃车间为样本,对抚顺石化班组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调研。

从**年3月份开始,石油三厂在6个车间8套装置全面开展新一轮班组经济核算工作。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的原则,这个厂对班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算得了”的投入产出进行核算,对那些确实能影响安全平稳生产、确实能影响生产成本、确实能影响班组成本的各种因素纳入到班组成本核算中考核。各车间根据“定性管理的指标定量化,定量管理的指标精细化”的原则,将预算指标分解,将工艺操作、生产管理等技术指标转化成班组可操作指标,将定量指标又转化成考核分数,提高了班组参与成本核算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抚顺石化公司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班组成本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了生产现场成本管理系统,即车间、装置、班组三级管理机制。车间核算员负责具体组织指导车间班组成本核算工作,将车间目标成本指标分解到装置和班组,并负责各个装置和班组的成本费用消耗数据汇总和成本分析报告;装置工艺员负责装置操作成本总体动态控制,对各个班组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监督,使装置运行质量、产品加工质量和操作成本水平均得到保证;班组核算员负责动力、燃料和辅助材料消耗原始数据的记录;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软件的操作,录入原始数据自动生成生产台账、明细账;班长负责组织实施班组成本核算工作,指导操作工人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消耗的动态控制;车间管理层负责制定执行班组成本核算各项制度,应用计划指标和价格指标实行总体调控。三级成本管理,使企业成本实现了分口分级管理和考核,使班组成本核算工作从管理组织和管理机制上得到保证。

二是建立了班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如抚顺石油三厂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的实施办法》和《班组经济核算(二级)评价方案》。各个车间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班组经济核算管理制度》、《班组经济核算(三级)评价细则》和《班组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制度》3项制度。通过制度规定了班组成本核算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制约与激励机制,为实行班组成本核算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是班组成本核算实现了计算机软件管理。车间设置运营工程师负责班组成本核算计算机软件操作管理,动态地反映班组操作成本耗费控制情况,为班组成本管理提供了时间序列数据资料。该软件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维护、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查询和报表分析。应用该软件可根据上述指标图表进行直观生动的比较分析。

四是结合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创新了班组核算方法。抚顺石化公司新一轮班组核算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班组实行“日清日结”动态跟踪管理法。“日清”是指对班组每天的投入、产出、消耗要当日计算清楚,包括班组当日生产的产量要计算清楚,当日投入的原料要计算清楚、当日消耗的成本费用要计算清楚。“日结”是指班组要当日结算成本费用消耗及控制的结果、当日得出班组成本差异分析结论、当日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需要报告的要尽早报告尽早解决。

第二个特点是明确了班组成本核算的流程。班组成本核算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先是分解指标。即按一定百分比提高分厂的成本考核指标,对加工量、产量、收率、动力、燃料等指标,车间则以略高于分厂的考核指标下发给班组,促使班组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保证考核指标的完成。然后依次是数据采集、数据登记、数据复查、核算分析和核算考核。环环相扣,使各个班组及时了解本班成本控制水平及存在的差距。

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这是新一轮班组核算最显著特点。在班组成本核算中,公司形成了以班长、操作工、工艺员和运营工程师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对直接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动态控制的三大指标,成本指标、平稳率指标、合格率指标等影响成本的过程实行控制,通过奖金分配与目标成本、单耗指标、管理制度挂钩,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班组成本核算开“金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通过班组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节能降耗作出了贡献。

催生了诸如王海班“四勤”操作法的先进工作方法。作为生产一线先进班组,在班组成本核算软件应用过程中,为使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王海的带动下,“王海班”积极探索“四勤”操作法(勤观察生产工艺变化、勤思考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条件、勤调整操作中工艺参数、勤总结装置生产中具有的规律性),使之与班组核算平台软件有机结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王海班”每周都利用平台上的柱型分析图对班组在各项指标的优势与差距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下周班组在工艺操作、工艺参数调整方面的努力方向,并积极汲取其他班组在各个方面好的经验和作法,为自己班所用。

抚顺石化公司以班组经济核算制度为依托,使“节资创效”意识深入员工心中,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员工献计献策为企业争创丰厚效益。

这个公司从强化班组核算入手,在成本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公司以班组为单位,成立了5个成本管理竞赛小组,每个小组由班长带头进行班组经济核算。车间对每个班组的蒸汽、循环水、瓦斯、脱盐水、氮气、仪表风等消耗量进行细化考核,每十天由成本员进行一次分析核算,核算结果与奖金挂钩,能耗低于平均值的给予嘉奖;高于平均值的进行扣罚,这样一来,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深入研究如何降低能耗,提高产量等问题,形成了“我为装置献计策,装置为我带效益”的岗位理念。

今年上半年,抚顺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475万吨,销售收入同比增加9、93亿元。

班组核算后的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在新的班组经济核算软件运行后的3个月,抚顺石化分子筛车间两套装置二套能耗由**年同期每吨91、32千克标油下降到至今的87、126千克标油,下降了4、194千克标油,同比节约燃料400多吨。

站在理论高度看班组成本核算

班组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理论与班组成本核算实践二者结合的产物。如果说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为可控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属于一种事前和事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的话,班组成本管理则实现了对产品直接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直接的、事中的、动态的成本控制。

那么,在生产实践中,能否以班组成本核算代替成本管理理论?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因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生产工艺技术方法与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由于行业生产性质的差别、企业技术工艺的差异,现在的班组成本核算还只是一种具体的成本管理经验,还不能普遍性地用于指导班组直接生产过程中动态成本的控制过程。如何使班组成本核算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努力。

财务调研报告篇5

1、街道财政财务管理人员分散。目前街道机构设置上涉及财政财务的职能机构人员比较分散。预算内外资金会计核算基本都集中在财务科,一般设置两到三人;资产管理、协税护税职能等人员部分街道由财务科负责人兼任,部分街道另设置专职人员管理。财政在业务上不能扎口统一管理,将工作落实到具体负责人,甚至有时候大家相互推诿,部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2、财务核算基础工作良莠不齐。目前部分街道财务人员由于长期承担一些非财政财务性工作(比如有兼职妇联、统计等工作),导致部分街道财务核算基础工作很不规范。加上部分财务人员年龄过大,长期缺乏后继教育培训,会计核算水平方面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例如区财政在20*年对街道财务核算进行过统一规范,实行会计电算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街道由于会计人员不善于利用计算机,而导致街道帐务不能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提高工作效率。

3、财政财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由于街道财务人员人事工资关系全部隶属于街道,所以平时对街道一些不合理的开支监管也只能流于形式,内部牵制制度更是行同虚设,甚至出现部分镇街财务人员由于坚持原则,而遭到打击报复现象。此外由于区财政对街道实行的是财政分税制财政体制,按道理街道本级应该按照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但是事实上由于长期以往的核算模式,目前街道均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预算支出数按照年终财力结算款列支,使街道预算编制与管理失去监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部分重点支出得不到有效资金保障。

二、加强街道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街道财政(所)机构。街道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权机构,因此按照“一级政权建立一级财政”的理论建立街道财政似乎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应该承认这种理论有其合理的内容,但无法指导已经变化了的实际,甚至已成为影响街道财政财务产生和发展的障碍,理论必须面对现实。现实中的街道办事处已经由1954年按《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设置的单纯的民政性组织演变成了集行政管理、经济建设、拆迁安置、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宣传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准政权组织,而且这一政权组织已经成为一个有着独特行为方式的利益主体。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城市管理一部分事权逐渐向街道下放和转移,财权将伴随事权而逐级下放,街道掌握着日益扩大的财力资源。不仅如此,街道已成为一个有着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它正以崭新的姿态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便通过种种灵活的手段,以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和资产置业以壮大其财源,获得更多可支配财力。现实情况同时还表明,随着街道事权范围的扩大和参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力度的加大,街道掌握的财力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其总量也已达到相当规模,街道所掌握的大部分财力从性质看基本上属于财政资金,因此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实际出发,建立街道财政所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

鉴于目前我区街道内部机构设置实际现状,建议设立的街道财政所可与经济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由街道经管办主任兼任财政所所长,财务科、资管办、税源办人员全部纳入街道财政所管理。

2、加强街道财务核算规范化建设。在街道建立财政所的基础上,取消目前街道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按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同时加强街道收支预算编制,报送区财政局审查。由区财政局职能科室加强对街道财政工作的统一规范化指导和管理。

3、加强街道财政业务和基本技能培训。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财政工作质量的好坏,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基层财政财务人员财政业务和基本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应该贴近财政业务实际,注重实用。从预算管理、专项经费、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系统核算,同时加强考试考核,从帐务处理到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试,同时将考试成绩列入年终对街道财政工作的考核。

三、规范化街道财政建设的规划

财务调研报告篇6

一、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素质的基本情况

当前,XX市(县)企业财务会计素质总体情况较好,无论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工作技能基本适应企业财务工作需要,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财务工作宗旨,根据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变化,较好地完成财务工作任务,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能够做到爱岗敬业、知法守法,正确处理做好财务工作与服务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又促进了企业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素质存在的问题

1、企业部分财务会计政治素质不够高

要做好企业财务工作,财务会计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完成财务工作任务。但有的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唯命是从,不敢提不同意见,对不符合规章制度的业务不敢拒绝办理,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不闻不问,政治素质不够高。

2、企业部分财务会计业务素质不够高

少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核算不够规范,执行财务制度不够严格;未能正确及时核算企业各项收支和盈亏,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凭证、账簿无摘要,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更正方法不正确,会计凭证制证人、复核人、财会主管人章印不全;资金管理存在漏洞,没有严格按照银行规定的现金支付范围使用现金,有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部分企业只有年度财务分析,季度分析、专题分析不够,财务分析质量不高。

3、企业部分财务会计服务素质不够高

企业部分财务会计努力奉献、自觉服务的观念不强,团队意识缺乏,协作精神不够,下车间深入职工少。对部门间配合不主动、不积极。对职工有关财务方面的咨询懒得回答,不愿积极解决职工提出涉及财务方面的问题。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习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企业财务会计要通过加强学习锻炼,提高四方面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财经纪律,立志献身财会事业,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知识素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发展形势的需要,参与现代化企业管理,要熟悉国家的财政、财务法规,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相关专业知识包括财政、税务、法律、金融、市场、外贸、外语等。三是道德素质。要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作风正派、严守职业道德,不受他人和其他因素的不良影响。要廉洁自律,坚持依法行”事”,依规办”事”;不受拜金主义影响,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四是心理素质。要具备遇事不惊,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和为完成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化解阻力,迎难而上的心理素质。

2、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当一名合格财务人员

企业财务会计要树立先进思想观念。一是市场、竞争、风险观念。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的各项理财活动都要围绕市场开展。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企业要参与竞争就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除了要树立市场观念外,还要有竞争意识,同时要高度关注理财领域的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并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二是政策观念。要熟悉政策,特别是财经方面的政策,做到一切财务活动的运行都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三是关系观念。要处理好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职工等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企业与税务、工商、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企业财务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成绩。四是参与观念。要树立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观念。既做好本职工作,又有大局和全局观念,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运筹帷幄。五是信息观念。要树立全面的信息观念,注意收集、整理、把握和正确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能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六是决策观念。要掌握财务预测、经营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六种基本方法,树立决策观念,不仅要参与企业生财、聚财、用财的研究,还要能提出最佳的可行的决策意见和为完成决策所应采取的措施。七是效益观念。要树立效益最大化观念,这是企业生产经营追求的最终目标,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效益高低。树立效益观念包括了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增收节支观念、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和盈利观念。财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这个目标通过成本否决,落实消耗定额,通过开源节流、增产增收、节约开支、加速资金周转等办法,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八是法律观念。要树立法律观念,充分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依法理财、依法治企业。不仅要贯彻有关的会计法规,还要了解、贯彻与会计工作有关的其他法规,使会计行为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活动。

3、提高工作业务能力,适应全面财务工作的需要

企业财务会计要提高工作业务能力。一是理财能力。要组织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和信贷计划,负责筹措资金,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将计划与执行情况报告给企业领导。要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监督,督促企业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要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和财务制度,利用财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要协助企业领导对企业经营、投资等问题做出决策,承办企业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要具备不断进取的开拓创新能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不配当一个财务人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推进财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协调能力。要妥善处理与上级、同级之间人际关系的能力。财务人员在处理与上级的关系时,要获得上级的信任和理解,表现在要“服从”上级,若有疑义,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在处理与同级的关系时,要互相配合,分清职责,不争名夺利。要了解上级,就是要把握上级的整体思想;了解同级,就是要相互沟通信息,协调一致。对上级应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对同级不相互嫉妒、相互攻击。

财务调研报告篇7

一、浙江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正确引导并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1-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13、8%,高出全省GDP平均年增速0、8个百分点;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378、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为2005年的40、0%,在义乌,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甚至高达50、9%,成为全省首个服务业比重超过50%的经济发达县(市、区)。在全省地税收入中,服务业已占到60%以上,成为地方税收的主体税源。今年以来,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1-3季度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460、04亿元,同比增长14、8%,比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在地方税收中,服务业税收485、1亿元,增长17%,占61、4%。

(二)投入力度加大。近年来服务业投资连续保持较高水平,2003年、2004年、2005年全省限额以上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345、30亿元、1425、29亿元、1774、18亿元。今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大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全省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服务业投资项目,服务业投资增速逐步接近第二产业。1-3季度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投资达到229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服务业与二产投资的增速差距从一季度和上半年的9、5、3、8个百分点,缩小到1-3季度的0、7个百分点。投入力度的加大增强了服务业发展后劲。

(三)吸纳新增就业多。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我省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从2002年开始,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至2005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为95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1、3%,容纳了新增就业人数的50%,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四)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我省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水平逐步提高。优势行业加快发展和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良好,200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列全国第2和第4,今年1-9月,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45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7、2亿元,提升步伐也大大加快,引入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业态,涌现出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服务企业。这次调研中我们特地选取了两家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了考察,在近江物流中心,公司领导带领我们参观了大型的常温、冷冻、冷藏库房,介绍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加工、配送管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项目,令我们耳目一新;在祜康电子商务网络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多媒体向我们演示了公司构建的B2C虚拟商业网络,该网络融电子商务、城市物流、连锁经营、呼叫服务四位一体,销售产品达1000余个品种,这批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提升。金融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存贷款平均增速为22、9%和25%,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4488、5亿元和20368、2亿元,增速均居全国第1位,全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居全国首位,拥有上市公司总数和实现保费收入分别列全国第4和第6(2006年上半年数据)。旅游业稳步发展,2005年,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游客、入境游客等指标均列全国第5位,今年1-9月,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5、01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91、2亿元。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软件业快速提升,“十五”期间,我省软件产业规模以年均约40%的增长率迅速扩大,2005年全省软件企业主营收入达273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的9、1%;会展业异军突起,2005年,全省共举办展览430个,比上年增长24、63%,展览总收入近3亿元。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我省服务业结构优化的新亮点。

二、浙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这主要包括:

(一)服务业总量偏小,发展水平不高。我省服务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总量相对偏小。横向比较,2005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0%,比全国平均水平只高0、1个百分点,比重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4位,与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第4的位置不相称,纵向看,近五年来我省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处于徘徊状况,其中2002年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0%,2003年为39、7%,2004年为39%,2005年为40%,2006年1季度和上半年保持在41、5%左右,但1-3季度的数据显示这一比重又回落到40、6%。不仅如此,我省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也不高,一方面,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且升级改造的步子不够快,新兴业态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以商贸服务业为例,目前全省贸易连锁企业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左右,截至2005年末全省大型百货企业集团均没有实现连锁经营,全省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678、9亿元,仅相当于江苏的51、5%、广东的42、9%、上海的41、3%;又如货运业,总体上还处于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初级阶段,即便在义乌这样商贸发达,运输量大的地区,但上规模的物流企业也不多;另一方面,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够,软件与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证券、咨询、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较之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仍有一定差距,如软件业,广东拥有深圳软件园、广州天河软件园等近10个软件产业基地,上海拥有1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1个部级软件出口基地和6个市级软件产业基地,江苏拥有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4个国家火炬软件基地,而我省仅有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宁波国际软件园具备一定规模。

(二)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将服务业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在实践中表现为只强调发展工业,轻发展服务业。近年来这种思维模式有所改变,特别是随着全省服务业大会的召开和各

地服务业工作的推进,目前服务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服务业普遍都表现出较大的热情,但仍有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服务业的重视还停留在口头上,认识没有真正到位,“重工业、轻三产”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同志一提发展就是工业发展,一说投资就是工业投资,把服务业仅仅当成附属产业来看待;还有一部分同志认为服务业不用抓,工业搞好了,服务业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认识上的不到位必然导致行动上的不积极,工作不到位,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就不可能真正迈开,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大好机遇就可能丧失。

(三)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改革力度有待加大。浙江是市场体制先发省份,近年来经济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但服务业改革相对滞后,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首先是市场准入障碍尚未真正消除,一些行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部门所有或行业垄断。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促进浙江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非公资本进入金融、通讯、铁路、民航、公共交通等行业和领域,但许多行业市场准入前置条件仍然过高,存在事实上的“玻璃门”,究其原因,据工商部门同志的介绍,主要是因为中央的一些具体政策尚未出台,同时也不乏部门利益作祟,非公服务业企业真正进入这些领域还比较困难。其次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的情况并存,一些行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如咨询业的开办需要经过工商、财政等十几个部门的审批,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包括信息产业、文化传播、公安、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等部门,企业难以适从;而一些行业,如会展业,又没有明确的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服务。服务业发展协调会议制度虽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事实存在,综合协调职能还需进一步强化。第三是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有些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服务价格没有实行市场定价,而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也有待提高:一方面,有些垄断性企业提供的服务价格不合理,群众反映很大;另一方面,有些服务企业承担的要素价格欠缺公平,一些企业反映在水、电、土地等要素价格上仍受到不平等待遇,商务运营成本较高。

(四)高层次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足。我省服务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数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倍增性、高渗透性的特点,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才软肋是制约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信息产业部2005年统计年鉴显示,我省软件从业人员只有4万,远低于北京的16、4万,广东的17万,上海的5、9万,江苏的14、3万;从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级人员比例只有6、6%,远低于北京的11、4%,广东的19、3%,上海的13、1%。以旅游业为例,我省属于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从业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我省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要求,高层次的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策划营销人员和导游人才紧缺,旅游教育资源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旅游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无论在旅游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较大差距。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才短缺问题,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我们在衢州听到的反映是:该地区不仅引进人才难度较大,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也留不住,智力资源严重不足。

三、发展浙江服务业的对策思考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针对我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将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浙江服务业长期以来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既有客观原因,也与思想认识不足有关。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放眼国际大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加快向服务业转移,不发展服务业就会落后于国际经济大潮;立足国内大背景,党中央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发展服务业则是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从我省省情来看,资源贫乏,要素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趋于饱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而服务业恰好具有对要素需求和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的特点,同时服务业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增就业的主要途径,扩大内需的主要载体,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们新时期新阶段的明智选择。我省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像抓工业那样抓服务业,将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统一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舆论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二)抓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浙江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基本制定完毕,下一步应该加快专项规划的制定,深化和细化总规划要求,突出其指导性,注意各专项规划间的衔接,同时要确保服务业行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我省服务业发展协调会议制度,提高对全省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政策指导能力,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如统计部门牵头负责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完善工作、发改部门牵头负责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建设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各地应围绕“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地区性总规划和分项规划,抓好组织领导,理顺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本地服务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确保服务业规划的落实。

(三)调整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依靠自身水平的提高,而自身水平的提高又倚赖内部结构的优化。优化结构已经成为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一是优化行业结构。重点发展商贸业、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优势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加快其提升;着力抓好信息服务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产业,为提高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二是优化地区结构。重点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变,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舟山、义乌、衢州等在交通、商贸、职业培训方面具有特定优势的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强化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农村地区要继续抓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三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应国际合作和竞争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掌握先进

技术、拥有新兴业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行业龙头,同时推动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满足多层次需求。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品牌的形成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科学分工、良性合作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企业不仅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主体,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加强质量管理,维护企业信誉,提高产品档次,全力打造品牌,并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宣传推广企业品牌;政府应该加强引导、搞好服务,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加强政策倾斜,整合各部门力量,建立品牌推进的协调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快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扶持发展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支持中国小商品城、传化物流、祜康集团、近江物流、三替家政等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行业协会职能也不可忽视,要加快筹建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规范发展各类服务行业协会,强化行业协会的民间色彩,发挥行业协会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行业发展、品牌建设、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五)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为服务业壮大创造良好氛围。必须加快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信用环境的建设和改善。首先,加大改革力度,改善体制环境。一是市场化,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优化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扩大非公经济在民航、铁路、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参与度,形成多元经济参与的合理竞争局面。在外资市场准入方面,一方面要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业的有序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建立关键命脉业的产业安全机制,寻求扩大开放与民族产业安全的平衡点。二是社会化,推进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商务成本。其次,抓好立法和执法工作,打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一方面,强化立法,积极推动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特别是商贸服务领域综合性法规和现代会展、电子商务等一些在我省具有较高发展水平而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领域的专项法规,逐步完善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再次,强化扶持,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消除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歧视,对服务业企业在用水、电、气、地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认真落实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完善服务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需由政府定价的应该通过价格听证等形式增加其透明度和科学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应增加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充分发挥服务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用于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扶持,等等。第四,加强诚信建设,改善信用环境。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培育信用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金融、旅游等行业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专项整治活动,促使全省上下形成讲求诚信的社会环境。

财务调研报告篇8

一、人员配备

**镇财政所现有工作人员*名,其中所长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村财管理员一名,所有人员均已按文件要求时限到岗,目前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二、办公场所及办公用品配备

**镇财政所现有办公场所*间共计约**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兼档案室两间**平米,宿舍*间*平米,村财专用档案室*间**平米。办公电脑*部,针式打印机*台,一体机*台,办公桌椅*套,档案柜*组。

三、档案资料及财务账务移交

按照县财政局统一安排,**镇政府及村级账务财务资料已于2021年1月21日在县财政局和**镇人民政府的现场监督下完成交接,资料齐全,程序规范。

四、规章制度建立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结合本镇实际,**镇财政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办法、财政所工作职能、岗位设置及各岗位工作职责、财政所考勤制度、工作守则、业务审批流程与规范等,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落实日常管理。

五、日常业务开展

村财方面,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审批村级报账资料与程序,各类审批合格报账资料均已支付完成;按时发放村级现任干部及卸任干部工资,截止目前,干部工资已发放至2021年3月。

镇财方面,日常业务正常开展,各类支出严格按照财政所财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及时为干部办理工资发放、公积金、医保、统筹等代扣代缴工作,及时合规审批支付各类工程项目款及日常开支等,目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稳步推进。

六、存在问题

鉴于财务工作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从入门到精通需要较长时间,且财政所所有干部均为新任干部,业务不精,工作上放不开手脚,导致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缓慢,部分支出兑付不及时,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七、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学习,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是加强本职业务学习,积极主动的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向工作开展较好的其他财政所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推动财政所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足球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方案(精选4篇)
  • 下一篇:护理实习生带教计划(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