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都市水墨 实验水墨 异同
讨论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现代水墨艺术”,因为二者都属于现代水墨艺术中的两个不同类型,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别。
一、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的共通性
1、问题背景相通
“现代水墨艺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水墨艺术类型,它的发端来自于两个方面的驱动,一是不满于传统水墨艺术的消极退避的保守主义做法,一些水墨艺术家开始从传统规范中走出,希望用古老的“水墨”媒材,对鲜活的现实文化情境作出表达。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将一个“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景观突置于水墨艺术家面前,古老的水墨与“现代性”相遇了。现代艺术家们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文化情境,开始思考“水墨”这种古老的材质或画种有没有进入现代的可能,能否对发生在当下的现实文化情境作出自己的表达,水墨艺术能否进入当代艺术的行列及怎样进入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现代水墨艺术”从一开始除了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外,还以一种现代的面貌呈现于大众面前,这也可以看作是“现代水墨艺术”的两个特征。
从“现代水墨艺术”的这两个特征来看,在80年代出现的表现性水墨、都市水墨、实验水墨等艺术形式都属于现代水墨艺术的范畴。因为偏离传统水墨规范和强调水墨的现代性表达这两个因素都是这些水墨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它们共同坚持着的基本理念。
2、基本课题相同
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其核心在于:让水墨进入现代,探索水墨艺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质上,这一课题几乎就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有新型现代水墨艺术共同的探索目标。都市水墨的出现也是对水墨如何进入现代这一课题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它与实验水墨、表现性水墨等现代水墨艺术形式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
二、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的差异性
1、角度不同
都市水墨在探索“水墨的现代转型”这一基本课题时,是从“水墨与都市”这一角度来切入的,或者说是出于对水墨与现代都市文化生活关系的思考。正如艺术批评家贾方舟所说:“传统水墨在日益都市化的消费主义时代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乡村文化的失落与都市文化的兴起,生存现实与文化环境的转型,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时间概念和空间观念,传统文化所植根的土壤被抽空了。在这种情况下,坚定地持守传统反而是不自然的,我们不得不作出新的选择。”①由此,都市水墨注重反映都市人的生存困境、焦虑及探索水墨的现代性表达,它体现出都市人文内涵和都市形式趣味,是与都市文化相匹配的一种现代水墨艺术类型。
实验水墨是“85新潮美术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中偏离传统、关注当下、观念前卫,探索水墨与当代艺术的前沿问题,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是具有实验艺术特质的一种现代水墨艺术形式。实验水墨在探索“水墨的现代转型”这一基本课题时,是从“水墨与当代”这一角度来切入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水墨怎样进入当代艺术”这一问题的思考。实验水墨更强调实验的态度与精神。正如刘子建所说:“实验是一种态度,指对某一种事物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并在信念中坚定它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却要在黑暗中探索实践的行为。实验之于艺术,意义在于它执意要‘勇敢地探索前人从未涉足之处’。”②这种实验艺术态度包含着对传统笔墨言说方式的偏离、对西方标准的否定以及对自身昨天的否定,实验水墨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偏离与否定中体现出了实验艺术的特质。正是这种实验艺术特质使实验水墨在水墨艺术领域中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它总是冲在最前沿,去探索前人未涉足之处。而都市水墨并不具备实验艺术的特质,在水墨艺术中也不具有前卫性。因为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索并不是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它更关注于都市状态的研究,或者说更关注内容。
2、探索方式不同
从探索方式上看,都市水墨关注的是都市人文生活,因此,它更多的体现为对现代都市题材和都市文化心理的表现。这样一来,一些表现性水墨、写实水墨艺术,只要是关注都市的状态似乎都可以囊括其中,其实验的指向性、纯粹性不够明确,过于庞杂,没有一个共同的实验精神命题。而实验水墨不太关注题材,他们关心的是“水墨语言形式本身”的实验,表现为水墨材质的当代性实验、抽象语言的当代性实验、图式的当代性实验、综合材料的实验等。可以说,实验水墨更关注形式。另外,实验水墨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命题:即传统的水墨媒介能否进入当代艺术的格局中?能否获得当下的认可?实验水墨艺术家的风格虽然不同,但其精神命题却是相通的。另外,实验水墨艺术的一些探索方式,比如,抽象的言说方式、水墨装置、水墨影像实验及带有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色彩的水墨实验等,这些探索无疑已将实验水墨艺术推向了探索当代艺术前沿问题的平台。
当然还要看到在实验水墨作品中也有反映都市人困境及焦虑的作品,比如,王天德的《水墨菜单》、邵戈的《城市垃圾》系列、方土的《文明硕果·cd系列》等。但这些作品形式上没有脱离对语言、图式本身的实验,观念上体现出对水墨如何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表现出对水墨艺术前沿问题的探索,所以其前卫形象仍然十分明显。而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相比并不前卫,因为大多数都市水墨作品在水墨艺术领域并不具有像实验水墨那样激进、鲜明的前卫形象。
综上所述,都市水墨与实验水墨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别,假如混淆二者的概念,无疑是对双方的艺术风格、个性的相互消耗。我们必须承认它们具有共性、交叉的方面,但这两种水墨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保持多元共存的格局,关键还在于它们各自风格鲜明的个性。
注释:
为什么要出台《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将有哪些新的主要任务,试验区布局又有怎样的考虑?围绕相关热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进行了详细解读。 《意见》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开展改革创新试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制度模式。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决心,有利于树立正确改革方向,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将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地,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
第一,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地,选择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展重大改革举措的创新试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
第二,充分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中很多的重大政策出台和体制改革,都是从地方的实践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试验区建设将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中央决策部署与各地实际相结合,鼓励地方多出实招。
第三,凝聚形成改革合力。将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部署开展的以及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规范整合,具备条件的,统一放到试验区这个平台上来试,集中改革资源,凝聚改革合力,实现重点突破。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和主要任务
试验区是承担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综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就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开展先行先试。
一是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目前缺乏具体案例和经验借鉴,难度较大、需要试点试验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多规合一”等。
二是有利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制度,如生态环境监管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制度,如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和科技支撑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如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等。
五是有利于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制度,即试验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完善后可推广到全国的相关制度。 试验区战略布局
《意见》提出在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设立试验区,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三省均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二是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福建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山清水秀,成为全国五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这次《福建方案》的出台,将推动福建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勇气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当好“试验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不搞政策洼地,数量将从严控制,务求改革实效。今后将根据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和试验任务需要,适时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 《意见》试点示范安排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试点示范,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试点过多过散、重复交叉等问题。为此,《意见》就统一规范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作出了规定。
一是整合资源集中开展试点试验,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部署开展的各类专项试点,优先放在试验区进行,统筹推进,加强衔接。对试验区内已开展的生态文明试点示范进行整合,统一规范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根据工作职责加强指导支持,做好各项改革任务的协调衔接,避免交叉重复。
二是严格规范其他各类试点示范,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2020年结束。 四方面推进《意见》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意见》要求试验区所在地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改革试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改革任务清单和分工。
二是加强指导支持。各有关部门将根据工作职责,加强对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强化沟通协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试验区重大改革措施突破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三是做好效果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试验区的评估和跟踪督查,对于试行有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做法,根据成熟程度分类总结推广,成熟一条、推广一条。
四是强化协同推进。试验区以外的地区也要按照《意见》有关精神,以试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等为指导,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勇于创新、主动改革。 《福建方案》亮点
《福建方案》围绕落实关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了福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亮点包括:
一是找准定位。将福建实际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求相结合,确定了福建试验区的4个定位,即国土空间科学开发的先导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的实践区。
二是明确目标。提出了2017年和2020年试验区的制度建设目标,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各项目标,让福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让老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有更多获得感。
实验目的:每个人都有童年,可是他们对童年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些人认为童年无法改变,那么,就由我来证明吧。
实验用品:大试管三支、悲伤;溶液、乐观;溶液、随便;溶液各一瓶,童年;颗粒若干。
实验步骤:1。取三支大试管,向里面加入等量的童年;颗粒。
2。向三支大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三种溶液,观察并记录其颜色现象。
实验现象:1。加入悲伤;溶液的试管中反应极快,溶液由灰色变成黑色,并出现沉淀,散发出刺鼻的臭味。童年;由饱满变得萎缩。
2。加入随便;溶液的试管中反应适中,溶液由土黄色变成黑色,散发出一种令人头昏老涨的气味。童年;颗粒由饱满变得稀释。
3。加入乐观;溶液的试管中反应极慢,溶液由白色变成无色,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气体。童年;颗粒发芽,生长成一种丰富多彩;的固体。
实验方程式:童年+悲伤=痛苦+极有害物质童年+随便=烦恼+有害物质童年+乐观=愉快+丰富多彩
实验小结:由此可见,童年是可以改变的,选择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的条件是乐观,而乐观是需要时间才能被体现出来,但如果你对童年很乐观的话,那么,你的童年将会丰富多彩。
实验时间: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关键词】合作学习;普通高校;体操教学;应用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查阅中文文献资料,包括科技期刊、学报、重要论文报告会的论文,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传统技能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与探讨。
1、2、2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教学实验所测试的前后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
1、2、3专家访谈法
对本文研究教学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测试内容的确定、确保实验方法的有效性,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其可行性咨询了相关专家学者。
1、2、4教学实验法
实验目的和任务:检验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学生体操动作技术水平、能力的影响是否比传统技能教学更显著。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人数各为20人,实验对象均为男生,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身体形态,专项运动素质和体操基本技能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内容: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体操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实验时间: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共计72学时。
实验的测试指标:(l)教学实验前测的指标包括:学生的基本身体形态、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靠墙倒立、巧秒仰卧击足、双杠臂屈伸、引体向上、体操基本技术评定。(2)后测的指标包括: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操基本技术的测试成绩、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水平。
实验设计:采用两组前后测实验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程序为:示范-动作分解教学-领做-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学生练习。实验班使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依据“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结合体育学院学生特点,设计了体操普修课的新的教学流程,见图1: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实验前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测试结果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水平P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实,经t检验P>0、05,两组的基本技术原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试验做到了齐同比较,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2、2实验后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合作学习”应用于体操普修课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表1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测试成绩(N=20人)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体操身体素质水平(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48页) 说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体操身体素质影响不大。分析其原因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着眼于把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视为其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堂中教学小组的团队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掌握体操动作技术和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保护帮助能力和自信心等方面的提高。
2、2、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体操普修课中对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表2实验后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测试结果比较(N=20人)
由表2可以看出在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关系、学习兴趣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3“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体操普修课中对体操基本技术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技巧、双杠、单杠和跳跃单项技术上其p均小于0、05,说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体操技术的掌握。“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3结论
“合作学习”符合现代体操运动的内在要求和技能学习规律,它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关系和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体操动作技术水平、和学生自身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实现了对竞技项目的“教材化”,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要求,能更深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法学基础理论教育 法律认知科学 实验 教学步骤
法学基础理论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石,由于其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众多,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较多;长期以来,深受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影响;最近一二十年又受到了经济学的重大影响,因此,传统法学教育以讲授、探讨为主,后来受到社会科学的影响,加入了社会调查和经济分析演算的模式。但是,法学教育与自然科学存在一定交叉,也能进行一些实验课程,典型就是犯罪学、侦查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在法律心理学方面,不仅能够进行法律心理学的社会研究,还能够进行生理、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典型的就是从事“法律与认知科学”交叉问题的实验研究。本文以“法律认知科学”(法律认知心理)实验为例,对法律实验问题进行探讨。
法律属于社会科学,作为法律基本理论的法哲学问题则既属于社会科学问题,又属于哲学问题。所以,法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法律认知科学是指运用认知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法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法律认知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社科的法哲学问题,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衔接。
与传统的法哲学讲授、讨论的方法不同,法律认知科学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教学研究方法。但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与自然科学(医学和生物学)实验有本质区别。一般的医学和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生命体的生理状况和病变的医治问题,而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则是运用医学或生物学的手段,研究法律决策中生理心理过程,研究人文社科问题的生理基础。
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实验之前的课程讲授
1、相关法哲学理论的讲授。法哲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介绍现有的一些法哲学流派和主要的法哲学观点争议,这为日后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设计主要是运用生理实验解决法哲学问题或者部门法的主要问题,所以人文社科问题是实验的目的之所在。很多法律认知科学的生理实验流程大同小异,运用的设备相差无几,但是其所解决的法哲学问题却大相径庭,所以,相关的法哲学理论的基础必须夯实,否则实验就是无的放矢。
为了进行“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就必须让学生选修“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各个部分法的法哲学课程(如“民法哲学”、“刑法哲学”、“诉讼法基础理论”等课程)。为此,我们开设了“西方法理学”和“法哲学”等课程。通过相关法哲学课程的讲授,并组织学生对部分重点问题、争议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炼出核心争议之所在,由此设想日后可以进行实验的粗略方案。这一点也是体现“认知研究”与“治疗研究”之间的区别,体现我们研究的人文社科的目的指向(而非一般的自然科学或医学意义)。此外,我们还为法学硕士生开设了“神经元法学”和“法律认知科学”等课程,对此类问题的探讨更为专业、细致。
2、联系医院的医生前来讲课。由于课程具有跨学科性质,这种课程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而本学科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但毕竟其主导学科还是法学或法理学,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识显然不如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前来授课就显得很有必要。而对于法律心理实验课程而言,这方面主要是请医院的医生前来上课。这里包含了以下三类,一类是神经科专业的医生,其为我们讲解脑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部分高学历的医生由于拥有系统的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和科研知识,甚至还可能从事过“认知”领域的生理研究,就能够从“生理心理学”的“认知”角度为我们讲解实验设计的方案、流程等对实验特别有意义的问题。
3、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参观。由于法学专业学生对工科和医科的实验室一般都比较陌生,如果他们对医疗设备或者医学实验室没有相关的认识,就不可能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因此,非常有必要让他们参观实验室或者医疗设备。在参观的过程中,由医务和实验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其中包括仪器、操作流程和仪器软件的介绍。老师和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接触机器,如进入密封的磁共振室,躺入磁共振仪器内模拟作为实验的受试者。这样,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躺在仪器内接受检查或实验者的境况,设计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从事“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与“医学治疗和检查”的实验设备虽然相同,但是依旧存在一些差别。如磁共振机器,一般医学治疗目的进行的检查往往只需要运用“1、5T”级别的机器;虽然这种级别的机器也能运用于“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但是相关实验对仪器的要求往往更高,通常要求是“3、0T”级,此级别仪器在普通医学检查中的运用就比较少;认知科学实验的磁共振仪器甚至使用到高达“12T”级别。
二、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工作
1、通读实验报告。法律认知科学相关的实验论文很多,必须进行大范围的选题筛选。粗略筛选之后的论文,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读。研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看研究现状,知道他人的研究进程、重点、热点和难点。通过这些研读,我们就能够根据现有的研究进度,选择尚未研究(发表的)而又可能比较重要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日后实验选题的大致范围。
二是参考他们的研究手段、流程,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借鉴。现在发表的论文,一般都会大致介绍实验的流程。然而,学术论文毕竟不是实验报告,其更多侧重于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分析,流程的介绍往往比较粗糙。当然,部分学术论文也有比较详细的实验流程,对此类论文的仔细研习,就能对实验设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①
2、对主题进行社会科学的探讨。在进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得出大致的可能的研究“主题”,这时返回法律社会科学领域,以法哲学的视角重新进行审阅,才能更好地获得“生理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自然衔接。在生理自然科学领域可能可以从事实验研究的“主题”,还必须获得“法哲学”、“法社会科学”上的意义。因为,有的问题虽然在自然科学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然而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其意义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或者意义就不那么直接)。此类论文的价值更多是在“治疗性”而非“认知性”。很多人文社会科学(法哲学)的问题虽然意义重大,但从自然科学(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现阶段却还缺乏研究该问题的“方法”和“设备”。所以,必须获得二者的协调和平衡。
主题的选定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第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意指“我们要解决什么主题”,其既涉及“什么主题十分重要”,又指“对该主题的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指“现在已经具备研究该主题的手段或方法”。
3、组织实验设计。从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角度看,组织实验设计的第一步是设计实验方案,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计何种方案、设计何种场景、设计何种问题,以及何种音像、问卷材料,都关系到实验结果的真实与否。这也是法律认知科学实验的第二个难点。我们要设计出一些“场景”或者“问题”,让受试者在这种环境下能更真实地思考或者表达情绪,从而得出比较真实的实验结果。
西方国家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比较巧妙的实验设计,例如对于道德中不公正问题的容忍情况,研究者在最后通牒实验中,部分受试者拒绝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这是其情绪化的表现。该实验设计如下②:19名(方案接受者,“responder”)接受磁共振扫描,共进行了30轮游戏,对手(方案的提出者,“offer”)部分是人,部分是计算机。每次都涉及10美元的瓜分。对手所提出的方案中,一半是公平的(对半开),剩下的为2次“9比1”,2次“8比2”,1次“7比3”;在这些方案中,方案提出者的分配比例较大,而接受者的比例较小。结果是,对于公平的方案,方案接受者都接受了;越不公平的方案,则参与者的接受率越低,“7比3方案”至“对半开方案”的所有方案(即“5∶ 5”,“6∶ 4”,“7∶ 3”)都被接受了。在“9比1”和“8比2”两种方案中,如果“方案提出者是人”,则其方案的接受率低于“方案的提出者是计算机”。这就意味着方案接受者对于不公平方案存有情感性反应。这种不公平引发的脑区为:两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这证明了两侧前脑岛(bilateral anterior insula)厌恶不公平,作为负面情感的脑区,其反映出了对于不公平方案的厌恶。诸如此类实验设计非常巧妙,就能够为我们进行相关实验提供设计上的参考或模仿。
4、进行预实验。在实验设计之后,有必要进行预实验,检验实验的可实施程度。这种预实验,可以提升实验者的信心,也可以作为申请相关课题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预实验还可以检测实验的可行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缺陷进行适当的修正。
在预实验之后,还必须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和筛选。
三、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核心状态。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流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与医学实验相比通常更简单。其运用的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FMRI)、眼动仪和脑电图等,其中核磁共振最为典型。该仪器不仅运用于医学治疗和研究,现在还广泛运用于认知科学的各类研究。核磁共振运用于法律认知科学的研究,主要优点在于其定位非常准确(虽然时间上稍有迟滞)。
由于实验的磁共振仪器操作是高度专业化工作(而且机器极为昂贵),只能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法学教师和学生不能从事,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四、实验之后的分析总结
实验之后的分析总结属于实验的后期工作,主要是数据、图像分析,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分析总结。
1、数据、图像分析。数据分析具有客观性,需要专业的实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和图像的分析。法律认知科学实验主要运用核磁共振仪器,对于脑区图像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比较好的核磁共振配套分析软件,对此进行精细的分析。此类软件一般只有磁共振专业技术人员才会使用,由他们进行相关数据图像分析比较科学。如果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必须建立数据模型,则还需要数学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工作。
此外,除了实验工作人员和数学人才外,还需要神经科专业医师或者认知神经学专家对此类数据和图像进行“认知神经心理”方面的分析。这种分析就是我们后期进行人文社会分析和理论化的基础。
2、进行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分析总结。与前一步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相比,对实验结果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总结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质。我们需要从已有的数据和图像,根据我们需要解决的人文社科(法哲学)主题进行解读。这种解读是人文社科的解读,是运用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人文社科的结论。所以,一定的主观性是原有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人文社科理论基础的延续。现有实验的理论分析,如道德的情感性实验,就需要根据道德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先天犯罪人”问题的实验,这就需要根据刑法哲学理论进行相关探讨。
五、注意事项
1、“主题的选定”、“实验设计”和“理论性总结”这三点是整个流程的重中之重。这三点工作如果没有做好,整个实验就是失败的实验。这三点如果做好了,实验获得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
2、法律认知科学的实验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法律基础理论)和医学两个大领域(两大领域内还有各个小专业)的工作者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尤其需要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随着知识分工越来越精细,知识总量的迅速膨胀,此类合作需要跨越多个传统学科。一方面,我们跨越的知识领域非常大,另一方面,在各种细微领域却依旧要求保持原有的严谨性(否则就违背科学的客观性)。所以,很难有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内同时保有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为了在多个学科领域内的合作能够维系原有各个学科的严密性,我们只能求助于多学科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这是完成此类工作的最佳模式,所以我们必须组建紧密团结的团队。
注释:
①在认知科学领域,例如以下论文:M、R、DELGADO,H、M、LOCKE,V、A、STENGER,J、A、FIEZ、Dorsal striatum responses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Effects of valence and magnitude manipulations、Cognitive,Affective&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03,3(1):27-38、
②Fiery Cushman,Liane Young,Marc Hauser、The Role of Conscious Reasoning and Intuition in Moral Judgment、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7):1082-1089、
关键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06-02
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室不光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课堂。在高等院校里,评价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高低,除了看它拥有多少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实验室环境是否优越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也是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作者所在的商品理化检验实验室隶属于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但是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这项工作一直由商品学专业的教师兼任,针对商品理化检验实验室的特殊情况,提高兼任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对于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高等学校实验室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养措施进行论述。
1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1 过硬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诸多素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素质,它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具有崇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为其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崇高的事业心。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过程中,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精神荣誉,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一位普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崇高的事业心,是不会安心于本职工作的。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员应充分意识到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科学研究,并把崇高的事业心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为同事、学生热情服务,为每节实验课、每项科学研究工作都要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2)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教学属于科研活动,是为了验证科学理论和研究探索客观规律,而实验室技术人员是该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因此,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购买试剂、耗材和仪器时,要充分准备,严格确保试剂、耗材和仪器,以满足实验要求;在实验准备时,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精心准备实验试剂和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在实验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获得科学、客观的实验报告和总结。
1、2 熟练的业务素质
(1)掌握实验技术能力。
实验技术能力实验室技术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包括试剂配制、实验操作、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在不同的学科,于实验技术能力的侧重也是不同的,对于商品理化检验实验室来说,起码的要求,是要能完成相关实验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指导、实验报告批改等。
(2)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实验室技术人员应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果只是要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而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学科知识不甚了解,是做不好实验室技术人员这项工作的,也无法确保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及开发新试验项目。我商品理化检验实验室作为一个专业实验室,近年来购置了一批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近红外红外光谱仪、气象色谱、液相色谱等,这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对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储备,才能够为维护、使用、开发现代化仪器设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其它素质要求
(1)组织管理能力。
实验室技术员除了进行实验课程相关的工作以外,还要负责协调上级主管部门与实验室的关系、任课教师与实验室的关系、其它教研室及实验室与本实验室关系。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员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否则,将阻碍实验室工作正常开展,影响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运行。
(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实验室技术员也应该具备。在对本科实验进行指导时,应该简单易懂的进行解释,分析实验时,要条理清晰,思维敏捷。此外,实验室技术员还要负责科研论文、学术报告的撰写,而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新实验的设计、准备等工作都要有大量文字写作需要完成,这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2 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途径
对于高等院校进行实验室建设,应该针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特别是对于商品理化检验实验室,以下几点对于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1 随堂听课
目前,商品理化检验实验室承担着十余门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课程有的是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也有的是一门课程中的实验环节,这就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每学期都应该有目标的随堂进行相关理论课程听课,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2 进行相关培训
为了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可以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及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习提高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训练;基本的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知识。
2、3 进行学术交流
为了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可以多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以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学术动态,并通过学术交流学习掌握最新实验技术,此外,还应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到一些先进的实验室去调研、学习,从而开拓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眼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4 参加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使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应该只是实验教学的骨干,也应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通过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可以发挥其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特长,提高业务水平。长期参加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
3 结论
高等院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水平质量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建设这支队伍的重要性,要加强对他们的素质培养,在抓好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培养其实验技术、仪器设备维护及管理能力,从而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林法、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22-125、
[2]盛洪生、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5):106-108、
[3]凌锌,莫宁萍、高校改革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4(2):72-73、
[4]赵永山、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培养措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3-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课程 教改 协作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应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即从管理视角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性地位以及对组织变革的作用,从应用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从建设视角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信息系统的管理。
一、教改背景
大部分的高校开设此课程时,都开设了对应的实验课,实验教学目标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使其具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或进行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针对MIS课程,目前多数高校都已进行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211或985高校也已申报了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我校也已进行了该课程的一些校级教改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2]。各高校对本门课程的理论课较为重视,但还鲜有高校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原因是:1)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文、理科专业,统一要求实验课程的目标和运作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文理专业各自特点,且工作量较大,学生完成情况不理想;2)若单独安排实验内容,又存在文、理专业学生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达不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根本目标。鉴于这些原因,目前还没有较为理想的、系统的MIS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我院是一个文理兼收的学院,本课程是全院平台课,涉及到全院9个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理科专业,其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7个专业属于文科专业。文理科对该实验课程的要求和运用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为针对文、理科的自身特征与特长,有区别、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组建了MIS实验课教改团队;同时,由于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因此我们也希望能开辟一套协作式的实验方案,通过各专业在实验课程中不同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二、教改的思想和具体方案
通过前期策划和反复思考,团队将实验课程组织形式设计为两种:常规性的实验指导和跨专业实验指导。
(1)常规性实验指导主要是指由该班同学自行分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份上机作业。这种分小组完成作业的方式,每个小组成员不超过4人,并自行推选出一位小组长,负责项目选定、人员分工、工作协调和上交作业等工作。在上机之前,每个小组首先确定项目内容,并进行人员分工。在第一次课程开始后,教师首先对每个实验环节的内容、要求和规范进行讲解。然后抽查学生前期准备工作(选题、分工等)。接下来,学生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相应任务。一般分工情况为:一人负责完成系统分析报告、一人负责完成系统开发报告、一人负责完成系统开发、一人负责完成系统调试并撰写系统使用说明书。但每位同学的工作并不是独立的,也都与其它同学的工作有关联,既成为其他同学工作的依据,也需要其他同学工作的成果支撑,由于实行团队作业,每个人的工作进度、质量都影响到整组工作的完成情况,因此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根据整个团队的进度进行适度的干预和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文档的格式和系统开发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常规性实验指导按专业又有所细分:针对信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其综合设计的重点落在系统的开发上,教师主要检查系统功能设计是否合理、系统开发是否完善、界面设计是否美观等。在指导的过程中,也主要是对代码编写部分的指导工作。针对其他几个偏文专业,要求其综合设计作业完成的重点在几个报告的撰写上,教师主要检查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功能说明书的完成情况,其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可行性报告与E-R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业务流程图,以及系统实施报告中的人员培训、系统验收是需要重点完成的内容。
(2)跨专业实验指导:在这种模式中,根据各专业情况,学生从教师提前规定的题目库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实验内容中的一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在这种模式中,各专业学生独立完成某一项目中的一部分任务;文理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系统的全部开发过程,即文科学生先完成系统调研、文档撰写工作,理科学生据此完成后期的代码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调试等一系列工作。
这两种方案,学生可以任选一种,当然为统筹安排,建议学生们选择第二种方案,即跨专业实验项目,并通过引导,建议学生针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对象进行调研、完成系统开发。由于文科学生的实验作业,将作为理科学生实验作业的前期资料,因此,文科生的实验应早于理科生的MIS实验时间;同时为确保文科生的作业对理科生作业的完成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在对文科生进行实验项目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实施效果与评价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其中包括若干人员的参与,有管理人员、业务员、系统开发人员等,只有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促使信息系统又快又好地建设。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的实验方案,合作,都是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合作,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与专业相关技能的锻炼,如相关资料收集、文档撰写或系统开发,更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就业中面临的团队协作提供前期体验经验。
通过一期的实验教改运作,课程小组对参与学生进行了随机的调查,我们发现:1)这两种实验方案,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使学生能有重点地介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阶段。2)增强了学生跨专业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的MIS系统一般包括:进销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生产系统、供应链系统(上、下游商家、客户)、财务系统等子系统,7个偏文专业学生仅负责与本专业有关的那部分系统的调研、文档撰写;另外2个理科专业学生负责根据这些文档,进行各子系统的研发与整个系统的调试运作。通过这种实验安排,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团队协作的关系,不仅在课程中相互帮助,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何晓兰、《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改革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45-47、
[2]何晓兰、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究[J]、内江科技、 2007, 28( 2) : 140- 141、
[3]邓文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97-99、
[4]朱瑾、基于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人高校协作学习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34-36
[5] 段桂江,徐世新、基于专业课程设计平台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10:132-137、
【关键词】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研究趋势;论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15―04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的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不足、实验资源不均衡,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与建设有利于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发展脉络,拟重点从研究内容入手,探悉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是指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终端、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等,软件环境包括基础软件、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软件、实验教学资源及理论指导等。本文所研究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是指为开展虚拟实验所搭建的教与学环境,主要指软件方面的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一 研究设计与思路
1 研究资料
研究材料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虚拟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时间从2005年至2009年1月公开发表的主题中含有“虚拟实验”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共437篇,以下从发表时间、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材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对量化结果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1]它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一种,通常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进行评判记录,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实施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位、建立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记录、定量处理与计算以及解释与检验等几部分。本研究资料采用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统计绘图和统计报表。
二 研究结果(即研究现状)分析
1 从时间上看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受到的关注程度及其原因
以“虚拟实验”为关键词,时间段分别从1979年到1999年、2000年到2004年、2005年到2009年1月进行检索,题名中包含“虚拟实验”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如表1所示。从三个时间段检索的论文数量来看,近几年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可见,对于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一个新热点,分析其原因是主要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使部分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成为现实,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应用于实践,使各类虚拟实验室建设成为可能。而且,虚拟实验环境的研究与实现极大地降低了实验室建设成本,缓解了由于财政压力给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也就具有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了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
表1 三个时间段检索的论文数量
2 从内容上看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的现状及其分析
通过对2005年以来检索的437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学位论文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虚拟实验平台与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虚拟实验的设计、虚拟实验的教学研究及虚拟实验相关开发技术研究等,在检索的论文中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所占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
(1)虚拟实验平台与系统的研究
从图1可以看出,虚拟实验平台与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论文较多,其数量达175篇。可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验平台和系统的搭建提供了技术支持,虚拟实验的实践研究首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是探讨某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系统设计或开发过程,如顾九春等[2]在论文中论述了基于matlab提供的函数和控制系统分析工具箱开发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虚拟实验平台系统,对课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比较简单,论文中没有进行应用效果的分析。关于虚拟实验平台设计或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论文有66篇。周冬婉[3]在论文中论述了实验系统平台的设计,并实现了简单开发,论文中无应用方面的论述。关于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有109篇。虚拟实验平台、系统研究的论文中进行设计并实现的比较多,在实验中应用的不多,对应用效果分析的就更少了。设计与开发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交互性以及可扩展性的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有利于虚拟实验的开展和实施,有利于虚拟实验的共建共享。通过分析以上175篇关于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研究论文发现,目前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开发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很难实现平台和资源的共享。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大都是基于某一门课程实现,开发的技术种类繁多。
图1 虚拟实验研究内容情况
(2)虚拟实验教学研究
虚拟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指导虚拟实验教学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93篇。教学研究方面的研究内容情况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拟实验理论层次的应用研究,如黄凯旋[4]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发展实验教学,提出了建立开放式实验与虚拟实验结合的完全开放式实验室,田静[5]在论文中浅谈了虚拟实验在理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等;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如朱乾[6]通过“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利用虚拟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吴伟雄[7]探讨了在电工学教学中采用虚拟实验手段的意义和课堂教学方法等;教学效果分析,如于洪涛等[8]探讨了桌面虚拟实验对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学习的作用,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来验证桌面虚拟实验对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学习的作用,陈柳君[9]探讨了虚拟实验的理论意义,没有具体讨论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虚拟实验的作用、虚实结合的理论探讨与教学改革研究等。关于虚拟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对实际应用效果的研究比较少,这对虚拟实验教学实践而言显然是不够的。
图2 虚拟实验教学研究情况
(3)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研究
虚拟实验设计的开发是虚拟实验教学开展和实施的前提,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74篇。虚拟实验指所有实验过程均在虚拟环境中以虚拟的形式完成,不涉及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的实验,目前虚拟实验的主要形式有实验演示、仿真实验、虚拟仪器三种。[10]其中实验演示主要演示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供学生用于观察实验的实际执行过程,主要是基于某一种或几种技术或工具开发某一门课程或课程一部分虚拟实验,如刘英杰等[11]基于3ds Max和Virtools技术对大学物理实验功能进行了简易设计并对开发流程进行了阐述。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仿真实验环境。学生可以按实验要求组装实验系统,通过改变实验模型的参数进行各种模拟实验,观察其实验显示结果,孙俊峰等[12]在论文中以心理学实验为例,提出了虚拟实验展开的方式,将虚拟实验分为实验准备、交互实验和结果反馈三个阶段。虚拟仪器是在计算机上配置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如张子刚[13]的硕士论文《基于LabVIEW的虚拟实验仪器设计研究》,该论文以PC-DAQ/PCI插卡式结构的硬件平台,采用数据采集板,实现AD7202在Labview中的数据采集。论文重点讲述了虚拟数字存储示波器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在虚拟实验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中,虚拟实验被教师上课演示的多,被学生实际操作的少;虚拟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少;虚拟实验以作业方式应用的多,单独开设实验课程的很少。[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
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为虚拟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具,各种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虚拟实验的开发。关于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应用的相关技术研究,主要是把互联网技术、动画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如Java、VRML、Flash、3D等)引入到虚拟实验设计中,从技术的角度深入探讨虚拟实验建设的可行性,主要集中在3D、VRML、Flash等技术在虚拟实验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或者此技术在某个实验环节中的应用,或者侧重于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开发,论文数量有38篇,各种技术使用与研究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开发技术研究情况
(5)虚拟实验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管理与评价方面的研究
虚拟实验环境相关标准、规范、管理与评价的研究可以为建立统一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提供依据和保障。然而,在检索的论文中只有2篇论文对标准化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范新伟等[15]的《虚拟实验标准化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虚拟实验标准化信息模型,并提出了信息模型的xml绑定和用Web Service实现的解决方案,作者对虚拟实验的标准化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对实践结果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进一步的工作还有待于大量的实践来进行验证和不断的修改完善。李小燕[16]的《虚拟实验中仪器通信的标准化研究》,该论文针对虚拟实验重复开发,复用性差以及互操作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个虚拟仪器间通信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仪器间通信的信息模型。在当前的研究中只有2篇此方面的相关论文对虚拟实验的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虚拟实验环境的评价和虚拟实验管理方面的研究也是空白。
随着虚拟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技术被引入进来,这些技术、协议或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以及虚拟教学平台、系统和已有平台、系统的互操作都需要深入研究。此外,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开发也需要一个规范,因此对虚拟实验环境相关标准与管理的研究极为迫切。
3 其他需要阐明的现象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实验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逐渐成为计算机领域与教育技术界研究的方向与热点,特别是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建构及应用更应引起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研究来看,教育技术领域还没有给予较多的关注,从2005年以来的研究论文结果看,在虚拟实验方面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有3篇文章、《电化教育研究》上有2篇文章、《现代教育技术》有8篇文章、《中国远程教育》有3篇文章,这对于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而言是不够的。再者,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领域的杂志或学位论文中,其的期刊方面,一般期刊的论文较多,核心期刊论文不多,在学位论文中硕士论文较多,博士论文不多,这说明对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 研究趋势分析
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时间很短,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虚拟实验作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我国教育面临的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克服实验资源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以上分析,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展评价、测试、管理等标准和规范的研究
制定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的评价、测试、管理等标准和规范,为建立统一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提供依据和保障。针对我国虚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基于统一支撑平台的虚拟实验开发标准,制定虚拟实验的评价、指导、管理和基础软件跨平台规范,实现平台和资源的高度共享,通过多种标准与规范的有机结合,解决分布式的实验教学与现有的教学系统协同工作的问题,从而实现协同工作,提高其共享性和复用性。
2 虚拟实验平台的统一开发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开发集实物演示、实物仿真、创新设计、智能指导和管理于一体,具有良好交互性和可扩展性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是当前和未来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突破目前的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协同性平台开发的局面。
3 虚拟实验的多方面设计与开发
在统一标准与规范的指导下的适合教学需要的更多的虚拟实验设计与开发是当前虚拟实验教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有利于为教育提供丰富的虚拟实验资源,从而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虚拟实验服务,也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加强虚拟实验的指导与管理研究
虚拟实验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过程指导和效果评价,导致虚拟实验的优越性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发挥。因此,应开展虚拟实验过程的智能指导和实验结果自动批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虚拟实验指导与管理系统,包括实验知识辅助学习、实验智能指导、实验结果自动批改、实验答疑、实验教学效果评估等功能;开发跨平台的虚拟实验管理系统,为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提供服务并开展应用,并展开视角对使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学习进行评价的研究。
5 开展虚拟实验应用研究
虚拟实验只有在不断的完善、经过实践检验后,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才能应用于实验教学和推广,因此,虚拟实验的应用研究对此研究课题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系统设计与开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未来应加大虚拟实验系统应用于教学的模式与效果分析、虚拟实验系统开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尤其从学生视角对使用虚拟实验平台和系统进行实验学习的评价研究需加强。
四 结语
虚拟实验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在教育、科研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构建现代教育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教育背景下,融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必将促进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8、
[2] 顾九春,王品,宋进桂 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50-53、
[3] 周冬婉、电路理论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160-161、
[4] 黄凯旋、开放与虚拟的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119-1121、
[5] 田静、浅谈虚拟实验在理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9):11、
[6] 朱乾、基于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84-86、
[7] 吴伟雄,褚莲娣、基于虚拟实验的教学方法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6):105-107、
[8] 于洪涛,杨雪,孙艳丽、桌面虚拟实验的教学效应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15-118、
[9][10]陈柳君、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03-205、
[11] 刘英杰,杨雪,阚宝朋、基于3dsMax和Virtools的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6):88-92、
[12] 孙俊峰,游运华,卢洁 等、基于VRML的心理学虚拟实验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6,(4):283-286、
[13] 张子刚、基于LabVIEW的虚拟实验仪器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14] 李凌云,王海军、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08,(4):111-114、
[15] 范新伟,申瑞民,申丽萍、虚拟实验标准化的研究和解决方案[J]、计算机仿真,2005,(1):175-179、
[16] 李小燕、虚拟实验中仪器通信的标准化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6,(6):205-208、
[17] 李凌云,王海军、网络虚拟实验系统构建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