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5 栏目:写作范文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

最新精选《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守望教育》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 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 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 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 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 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 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最新精选《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看到刘铁芳《守望教育》第二辑的标题是“我在,故我说”。我马上联想到了这样一句“我思,故我在。”?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名著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

  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值得借鉴。有个老师布置给二年级孩子的任务是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图书馆找参考资料,而且参考资料要来源于不同的地方。还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详见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164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略读、浏览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的艺术:(1)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2)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读书多而不思考,头脑就会因膨胀而受到压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才能发挥书的作用,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

  而我们自己,不单单为考试、写论文而读书,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为考个好分数和写作得到好成绩而阅读。让我们为多种成一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各色各样的树,形成充满生机的原生态森林而阅读吧!

  最新精选《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身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的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其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其《学者的人间情怀》中倡导的学术作风:“应该提倡这么一种观念:允许并尊重那些钻研象牙塔的纯粹书生的选择,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在作者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在搞好专业研究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文化批判意识,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态”。于是,作者将自己深邃的目光、纯净的心灵,交付于众说纷纭的教育。在《一位“爱教育者”的“人间情怀”(代跋)》中,作者以一种足以让人动容的真诚来剖析自己的心迹:“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我关注社会底层;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关注历史与现实之中不时涌现出来的他者命运之幸与不幸;作为一个在20 世纪后期出生长大的个人,我特别关注20 世纪里无数在封建与反封建、自由与专制、启蒙与救亡、个体尊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辗转反侧”,“只是因为,我对他人当下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命运的关注与体验,构成了我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必须言说,只是因为它们构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牵扯与疼痛。这个我每天生活其中的世界是我的生命得以可能的惟一的世界,是滋养我生命成长的永久的摇篮,我没有理由不关切我身处其中的世界,关注并且爱这个世界中与我相遇的人们。这并不是因为我多伟大,而是因为我与周遭世界的交往构成了我生命存在的真实内涵。”这样的文字,让人分明读出:作为一名研究教育的学者,作者也许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芸芸众生的悲欢,但他愿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诚,去“言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关爱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这样的“人间情怀”,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为教育呐喊、挥汗、流泪并幸福,也使读者对《守望教育》心向往之。

  《守望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见解的独到性。刘铁芳先生怀着对教育的满腔深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儿童教育、乡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成长和人文幽思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社会底层出身的刘铁芳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强调“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并以此作为让学生“听话”的秘诀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教育指导思想违背教育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活泼的成长。这充分体现作者争鸣的勇气、学术的个性和见解的独立。 作者认为,教育问题无处不在。当人们为著名健身操教练马华的英年早逝而叹惋不已时,作者却看出了马华之死的背后问题:“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健美的马华留住了马华的健美,却没有留住马华本身”,“世界上最长寿的高加索人讲究粗茶淡饭,他们的脑瓜子装的恐怕不是我们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他们舒心乐意的习惯而已。‘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个‘幻象’的‘健康’一旦以过强的暗示加诸个人,本身就可能越出健康的轨道”。教育,正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如果仅仅以所谓的“科学”条框来规范,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想起刘胡兰》中,作者对几十年来一直将刘胡兰的故事编入小学生课本的做法提出批判:“社会已发展到了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给予我们的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们以何种品性的教育?如果说刘胡兰以稚幼的肩膀担当神圣的革命价值是出于特殊的时代,可为什么我们一直还在比刘胡兰还小的孩子心灵里不断传诵着刘胡兰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什么我们的身边不时会出现小英雄不断以血来洗刷我们成人世界的眼睛呢?”,这样的批判似乎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又有谁能否认作者思考的深刻、呐喊的至诚呢?

  《守望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文笔不像一般教育著作文笔的生涩和艰深,显得平和宁静、灵动流畅和诗意盎然。

  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一辑的篇前语中,作者写道:“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文字,让平和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们宁静的心灵里汩汩流淌……

  在《远离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忆儿时听大人讲故事的情景:“(各类故事)连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凉,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时光在故事的记忆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鲜活如旧,带给我绵绵不绝的生命暖意。”读这样的文字,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2

关键词:名著导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遍校园,也吹醒了每一位手执教鞭,立于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教育部门有意识地将名著导读纳入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切实落实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把文学名著知识列入到中考的范围内,成为必考题。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名著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初中生阅读名著,接受文学熏陶,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可是,针对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根据笔者在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的拙见。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首先,学生阅读量不够。有一份在广州某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中,近5%的学生几乎不看课外书,6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看一点课外书,经常看书的学生只占30%。笔者也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做了调查,在调查中让全班同学填写自己平时阅读过的书目,45%的学生经常翻阅中考满分作文,40%的学生青睐于动漫,10%的学生沉迷于各类杂志,也将近5%的学生从来不阅读,而对于名著阅读的人数几乎为零。以上的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的中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忽略,不能不让我们对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感到忧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900万字近似天文数字的阅读量,又该怎么落实到位?

其次,阅读的功利性导致名著阅读的低效性。虽然名著导读成为中考必考题,但由于名著导读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并且考题不够深入,大多表面化,模式化。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精力有限,大多数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看“名著简介”,或者将几本名著浓缩成几张材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压力,让许多语文教师歪解了教育部门设置名著导读的初衷,忽视了课堂上对名著的解读和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就更无从谈起了。

再次,阅读受到重重阻碍。很多科任老师和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以为读课文、写作业才是学习,而看课外读物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以想尽办法禁止他们阅读。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对名著也只能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了。

最后,阅读的盲目性。近几年,受“读图时代”的影响,在偶像剧泛滥的今天,卡通动漫和言情类书籍风靡全校。一方面,这类书籍紧跟时代潮流,语言幽默,图画精美,情节简单,思想浅显,在享受视觉愉悦感的同时,又满足了阅读的。另一方面,文学名著大部分年代久远,加上语言深涩难懂,学生又缺乏人生阅历,很难读懂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那些名著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中外名著在青少年中则备受冷落。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有的学校甚至毫不留情地将图书馆中涉及言情,动漫的书全部下架,或是在班级大规模搜查没收,这些举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接收不易于身心健康的书刊,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忽视文学名著阅读这一教育难题。

二、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名著阅读,爱“读”才会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无休止地拉一把,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的积累,在阅读中感悟经典,在阅读中洗礼心灵。

1、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可是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或者外国作品提不起兴趣。如,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敬而远之,这跟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关系。那如何点燃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名著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改变学生对名著深涩难懂的印象,吸引学生对名著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海伦凯勒是美国的19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德克丽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通过剪短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今,很多名著都已经搬上了荧屏,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教师可以在班级播放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走进名著,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名著所蕴涵的思想。在观看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注意对比影视作品和原著的不同,通过设计各种疑问,引导学生回归名著文本。

再次,通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纯粹的阅读是一项枯燥而沉闷的活动,而初中生尚处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年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很难能潜心专注于阅读。可如果能将名著阅读和展示学生特长相结合,在玩中读,在读中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名著阅读将会呈现的会是另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如,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参加“我为名著配图”活动,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可以参加“名著电视主题曲”歌唱比赛等等。

2、创设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每周至少两节的阅读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外,也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为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其次,在网络电脑普及的时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果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方便。网络藏书量大,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这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可以大大减少了学生找书的困难。

再次,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开展阅读从教师自我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学生,作为语文老师,也应养成手不离卷的阅读习惯。然后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学生去阅读。这种师生同阅读的做法,比起单纯的说教有着更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荐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书籍

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安排两篇名著导读,但这达不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加上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文学审美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阅读喜好,推荐不同的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要求的两篇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外,还可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性,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鲁宾孙漂流记》、《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全集》等等,这些书籍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容易吸引初一学生的眼球。而在八年级的时候,可以推荐篇幅更长,思想内涵较深刻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到了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情节较为曲折复杂,语言深奥难懂的,思想深刻的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是《朝花夕拾》、《傅雷家书》、《儒林外史》等等。

在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的书目,让学生的阅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也可防止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4、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或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阅读效果,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要求的篇目《童年》时,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曾经总是抱怨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总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但读了《童年》,了解了阿廖沙的悲惨经历,尤其是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痴迷于读书的精神,让我既感动又自责。面对生活,我们应时刻心怀感恩:感恩生活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童年记忆,感恩父母的爱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感恩学习对于我们是一件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同学写到:“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突然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温馨而幸福。虽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我相信,有阴影的地方背后就一定有阳光。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使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使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可见,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相比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来的有成效。

5、注重读书方法,浏览、精读、泛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和精读是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精读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精读就是认真,精细的阅读。名著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番,就无法深刻领悟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名著中的重点篇目,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分析,构思的揣摩,从而汲取名著的精髓。如在学习初三年语文教材中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了解书中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红楼梦》一书的主旨。

略读就是粗略的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如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大段的环境描写或者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略读可以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见闻。

6、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四项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里面蕴含的深刻内涵需要同学们自己深入去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也都应当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适当点拨,而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在阅读完《西游记》这部名著书籍时,同学们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书中的四大主人公,同学们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针锋相对,都对人物的喜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孙悟空的性格时,一部分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惩奸除恶的大英雄。有的同学却认为他高傲,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等。

7、阶段性的展示阅读成果

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积极性,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可举办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推荐阅读书目,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

此外,还可以阶段性地举办“我读名著”征文活动、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等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名著阅读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组织名著导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于漪老师说:“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也应放在首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摸索中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名著的好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让我们引领着学生,驰骋在名著阅读的原野上,让优秀的文学名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卷卷书香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语文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周植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思考[J]、语文天地 、2012、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3

【关键词】文学名著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

一、引 言

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名著之中,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作品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人们己经习惯坐在电脑、电视机等媒体面前,大都不太情愿静下心来读满是密密麻麻文字的书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一时轻松和享乐。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带给读者的直接影响就是少读名著或不读名著。一些学生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某大腕影星、歌星的生肖、爱好,但是对《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在忽略文学名著作品阅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都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这种大范围的平庸化阅读,没有产生、引发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思考的动力,不能给学生带来社会和人生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阅读教学“立人”的功能便在这种平庸化阅读活动中退化甚至消解了。

总之,目前阅读教学平庸化的危机是严重的,不少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对此开出的药方,就是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指导。

三、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教学的方式求索

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是当代历史语境的呼唤,是解决现实文化困境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作为“人文”语文的重要内容,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它也必然成为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探索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对阅读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式来实现。

1、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中特有的“空白”及“未定点”,并引发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连接,阐发深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对文学名著的个性化阅读。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不拘一格的导语导入新课,或幽默,或轻松、或激情,或和谐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指导课外阅读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以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2)处理好“引导”与“讲授”的关系。现代教育学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教师的任务,不应表现为居高临下和替代,而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在愉悦中感受阅读客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敏感的捕捉学生刚刚萌芽的思维之苗,不失时机地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并主动热情的参与到讨论中去,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与灵气,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

2、尝试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把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知识、阅读方法、阅读技能进行整合和运用,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专题研究性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确定研究课题、收集阅读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1)确定阅读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研究性阅读来说有着“导向”的作用。学生以前没有深入接触过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介绍选择课题的方法。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并加以点评说明,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适宜的、多样的课题,供他们参考、选择。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到位而又不越位。在学生初步确定某一选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和最新动向,从而决定是否能继续研究下去。

(2)收集阅读整理研究资料。学生在确立研究性阅读的课题以后,一方面要仔细研读原著,另一方面就是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资料为基础的,以了解前人或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收集资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定向、信息梳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但收集资料也是一个繁琐、费时、极需耐心的过程。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检索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料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提高他们文献检索的速度和质量。

(3)形成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成果这个阶段可以促使学生对所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并将其表述出来。学生仅仅占有大量的资料并不能得出研究结论,必须对所收集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一系列的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并用恰当的语言把结论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研究成果。成果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深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促进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在合作研究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1)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可以和“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教师要精心安排,把学习的重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不能总是“花两分钟时间进行讨论”,不能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要求他们“合作”,不能满足于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忽视问题的研究价值。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合作小组是合作交流的阵地。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成员都要尽量做到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每个成员都要做到既是聆听者,又是发言者,做到心、耳、口、手并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分组后,应及时捕获有效信息,参与交流,精要点拨,帮助学生找准坐标,展现自我。

(3)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举办辩论会、答辩会、报告会、出墙报、编刊物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要善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养成虚怀若谷的美德,与大家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四、文学名著作品阅读教学的途径优化

1、积极指导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有效的方法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需要快速从外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最后为己所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应该为学生提供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向的具体指导。把泛读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扩展,而且对阅读内容也蕴含着一定的导向,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必将发生变化。基于此,在引导学生泛读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课前5分钟演讲,每节课伊始都拿出5分钟,让学生演讲,内容不局限,可以是他们喜欢的美文、诗歌、寓言等等,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第二,组织集中阅读,各个班级每周有一次阅读课,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集中阅读,每次读前确定一两个阅读专题,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第三,倡导假期阅读,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活动,借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努力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一个切入点。要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课外阅读实施初期甚至全过程里,都必须有监督和检查,尤其是自查。可以由学生民主商议制定一些制度,发挥约束作用。并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今天、这周、这个月、这个学期、今年自己都阅读了哪些文学名著,怎么评价昨天和今天的自己的阅读收获,我会计划和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了吗……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3、关注文化热点、正视流行文化的冲击

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再者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所以,在倡导阅读文学名著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合理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出自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这里还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文学名著就是要精读的部分。

因此,在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在高雅艺术、精英文化口渐衰微的现实中,应该正视现实,合理利用时尚因素,积极推行文学名著阅读,这对于读者的精神建构以及今后一个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3]徐鲁、重返经典阅读之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4

一、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

新大纲在向中学生推荐书目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但未考虑到性别差异有可能对名著阅读的完成情况造成影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材语言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题组曾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四大名著阅读调查,这次调查发现,性别因素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有巨大的影响。其中,《西游记》因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瑰丽丰富的想象,受到男女学生共同的欢迎和喜爱,男女阅读比例基本持平,其他三部名著阅读则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更喜欢阅读《红楼梦》,男生则更乐于接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男女生的阅读比例是:《西游记》,男88、5%,女88、2%;《红楼梦》,男29、5%,女50、3%;《水浒传》,男72、4%,女52、6%;《三国演义》,男76、9%,女55、4%。这个调查数据显示,同一年龄段性别不同,对不同的名著表现出的热情,是有显著差异的。

男生和女生的阅读差异,在小学低年级并无太大不同。到小学三年级时,在学生10岁左右,随着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的不同,男女生的阅读差异开始显现。进人青春期,男女生的阅读差异已经相当显著。女生们情感普遍丰富细腻,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突出,能够敏锐捕捉感性信息,对于能够引起共鸣,调动情感的文章更感兴趣。阅读时,主观意识浓郁,关注点着重在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及细节的生动刻画上。而男生们逻辑思维普遍缜密,在抽象思维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对于军事、历史等能够理性反映社会生活的题材感兴趣,阅读文学作品时,客观意识凸显,关注点着重在作品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上。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教育部教学大纲中指定中学生必读的30种文学名著分为三种类型:符合女生阅读兴趣的名著,符合男生阅读兴趣的,男女生都喜欢的。但是,学生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来的阅读差异,并未能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对于大纲所规定的必读文学名著,只是机械地根据教科书的进度,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未能客观地根据男女学生各自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名著,有意识、有区别地进行阅读鉴赏训练,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名著阅读现状自然不尽人意。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对策

为了改善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解决对策可以从因材因性施教、创建男女生合作学习模式、搭建平台激发兴趣、拓展延伸保持延续性、家校配合巩固成果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1、因材因性施教

教师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首先应该把大纲所规定的必读名著进行归类。充分考虑到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对男女生提供不同的阅读指导,男生侧重在情感赏析上作引领示范,女生侧重在形象思维及整体逻辑上作引领示范,由此布置不同的阅读作业。并坚决杜绝“放养式”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落实到位。在学生阅读方法还未熟悉,对不喜欢的名著还未产生兴趣之前,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的落实检查很有必要。应制定出一系列检查措施,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如建立学生自觉报告读书进度和教师定期抽查制度;定期检查阅读作业,及时鼓励和批评;以教师示范阅读和男生、女生优秀阅读体验示范的方式进行引领阅读。通过以上方法及时收集反馈学生的阅读状况,确保因材因性阅读指导落到实处。

2、创建男女生合作学习模式

男女生建立合作型阅读小组,优势互补。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老师可根据男女生的阅读优势和喜好进行分组,因性而导,分组阅读,同时给予阅读上的指导。在进行小组指导时,军事和历史题材等逻辑性较强、理性思维较浓厚的名著由男生来主导阅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通过男生的阅读兴趣来感染女生,激发女生主动阅读的需求;情节细腻和情感动人的名著则由女生来引领阅读,如《简爱》、《爱的教育》等,让女生的阅读热情改变男生对这类名著的抵触。要安排固定的时间,使男女生有机会进行交流,男生和女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在优势互补中共同成长。

3、搭建平台、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春期的孩子充满活力,一旦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自觉摒弃各种畏难情绪。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男女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依照教师所指导的方法,在名著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每周心得评比,教师适时赞誉;定期举行男生讲坛、女生讲坛,采用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师;男女生合作阅读小组阶段性汇报总结,由教师和学生充当评委,选出男生阅读进步奖、女生阅读进步奖;通过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校级报刊,来发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体会心得、故事新编等。从这些不同渠道收获的肯定和成功体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不同类型名著的热情。

4、拓展延伸,保持延续性

在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之外,还可以适当增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可以向男生们推荐偏向于情感细腻的文学名著,向女生们推荐逻辑性强的文学名著;可以让男女生互相推荐心目中最喜欢的文学名著;可以学生自选课外阅读书目。通过采用以上方法,拓展延伸男女生名著阅读的范围和视野,巩固和发展男女生克服阅读的性别差异后在名著阅读中收获的方法和体验,最终达到男女生对不同类型的文学名著都能保持热情的目的。

5、家校配合,巩固成果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5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名著

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语文学科的教育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小学语文教育是奠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名著是文学历史发展的精华,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小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小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为语文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文学支持。

一、介绍名著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小学生名著阅读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目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与枯燥的名著阅读相比,小学生显然对丰富、形象的动画片和儿童电视节目感兴趣,这也是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尴尬局面,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有限,对名著的很多深刻含义无法领会,认为名著阅读是十分高深、枯燥,对名著阅读完全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介绍精彩片段是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式方法之一。介绍精彩片段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多,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在介绍精彩片段时,可以选用听赏法,听赏法是指教师运用声音、动画、朗读等结合方式将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朗读、诵读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片段的精彩,激发阅读兴趣。读赏法也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在合适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通过高声朗读进入到名著的意境中,陶醉到名著的优美文字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引领者、示范者、讲解员和点拨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名著有着熟悉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二、选择符合小学生实际的名著阅读方法,教会小学生阅读名著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开展名著阅读的重要手段,而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符合小学生实际的名著阅读方法,并教会这种方法。泛读、速读和精读是比较常用的三种阅读方式,这三种阅读方式适用的阅读对象和阅读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小学生的能力以及名著的特点,精读是小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主要阅读方法,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名著营造的氛围中,要对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句子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精读并不是小学生阅读名著的唯一方法,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先通过泛读了解名著作品的大体内容,然后在开展名著精读,这样才能够加深小学生对名著的印象。在培养小学生阅读方法时,要注意“读写结合”的方式,要引导小学生拿起笔来读书,对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或者是将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抄录,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批注,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这样即使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小学生也可以顺利的开展名著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导小学生名著阅读方法时,也要对小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

三、增加阅读活动,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安排,定期举办“名著阅读赏析”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加入小组讨论、交流等内容,让小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对名著内涵的理解层次。阅读习惯是培养小学生名著阅读的高层次要求,它能够促使小学生将名著阅读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平时自觉主动的开展名著阅读学习,因此要注重对小学生名著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习惯培养初期对小学生进行硬性要求,例如规定每一个月都要读一本名著,并且写读后感,将自己对名著的理解记录下来;或者是给学生发一个名著阅读本,让学生在上面抄录名著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等等。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教师的高度耐心和持久的关注,一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是人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6

关键词:名著阅读 感受 生命的精彩

《课标》要求,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名著阅读与欣赏的专题,这其实只是一个抓手,可以借此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名著阅读是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学生语文素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量阅读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体会生活的乐趣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因为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教师的教学使命。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名著的永恒价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呢?

一、激发梦想 感悟理想的崇高美

理想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梦想和理想,让每一个教育角落都充满生命的活力。[1]引导学生营造梦想与理想,追求梦想与理想,实现梦想与理想,这是教育的职责。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诚信危机,校园已不是净土,学生的精神领域需要净化和救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很好的教材。课本选了《筑路》和《生命的意义》两段,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写读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保尔不怕牺牲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保尔为了理想和信念,他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和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特别是他的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保尔的精神像火种,像路标,点燃了老一代人的理想之光,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的一代。学生说,读了以后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他们在保尔身上看到了为献身理想而自强不息、抗争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体会到了保尔为追求理想,飞蛾扑火、义无反顾的崇高。这样的名著阅读,借文本人物的思想言行来修养自我品德,让学生知道了人不能没有梦想和理想,有了梦想和理想,还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革命理想的教育。

二、启迪心智 体会思想的深刻美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思想内容。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的价值,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所以,体会名著就要体会它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深刻之处。基于人生的阅历,生活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往往是肤浅和机械的。很难领会其中的蕴义[2]。教师要与文本先期对话,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材上有《西游记》的选文,学生特别向往孙悟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只是比较肤浅的认识。其实《西游记》是把最枯燥的说教,融入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产生碰撞,要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真善美,假丑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要向学生指出,整个西天取经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腐朽。要引导学生认识孙悟空要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它自觉意识的觉醒,体现出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获得了审美教育。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孙悟空的师父是谁,最后拿什么换来了真经之类,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高涨,在阅读中丰富了课外生活,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三、燃烧激情 感受生命的坚韧美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尊重生命,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彩,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目标。[3]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善待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其他生命。要有正确的生命观,对自己对别人对其他事物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教材上有《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教师要结合名著阅读进行生命教育,而《鲁滨逊漂流记》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它告诉学生,当生命濒临绝境的时候,生命的火焰会燃烧得越发炽烈,它能促使人释放体内所有的潜能,包括某些最宝贵的品质。文本中的鲁滨逊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惊心动魄的生命是多么悲壮,美丽!这个故事让学生大开眼界,感受了人战胜自然的强大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在绝境中求生存,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文本告诉了学生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摆脱困境。要学习鲁滨逊的坚忍不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身临绝境时,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充满激情地活下去。要辨证地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有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是价值情感的升华。

四、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的纯净美

经典就是经典,许多精彩深藏其中。学生如能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将会获得良好的语感,带来丰富的收获和无穷的乐趣。体会语言美,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审美活动。教材选了《端午日》,可以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极富灵性,就像一脉纯净的、自然的、未经污染的来自远方的溪流,淡淡的,宁静的,悠远的。它既像散文,又有浓郁的诗意,是一首古朴隽永的田园牧歌。它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了生命的涵义,就是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诵读。诵读中,如诗如画的山水,如歌如梦的爱情,渡船白塔,人面桃花已融为一体。而洁净如水的语言更让学生心灵沉醉。那语言和情感水融,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幻觉美。营造的意境,道不明却在阅读中感受得出。阅读中,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将语句具体情境化,在创造中体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得到了教益和启示,有真实的感受和无限的回味。既体会了语言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又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从有限的文字中得到丰富的旨趣,又在吟诵中品悟了语言的纯净美。名著对学生的精神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获得了宝贵的审美体验。

没有生命体验的教育,就不是完美的教育。名著的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体验“生如夏花之灿烂”,提升生命的质量。阅读经典,是对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4],给自己生命以亮色。名著的阅读,也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的,未知的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学生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一切,要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只有让生活充实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参考材料: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名著阅读 鉴赏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江苏新高考进一步加强了阅读的分量,提高阅读的要求,名著阅读与考查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机遇也是考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学积累与文学鉴赏,进而达到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拓展,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高水平阅读能力的养成,没有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那是不可想象的。为此笔者在名著阅读教学作了一些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阅读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现今中学生的阅读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普遍存在畏难与侥幸心理。甚至有不少学生误认为阅读只是读文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悖。这种种现状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丰富阅读呈现方式,配合影视欣赏,调动学生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比如在学习了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名著名篇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影视鉴赏从而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特点滋养学生心灵,培养独立人格。

学生在观看了《老人与海》后,对其中的“人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消灭的”颇有感触,明白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磨励,坚定不移的精神品质是多么重要。

面对影视中复杂深刻的人生,一个学生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的悲剧有股直刺心灵的力量,所有人的感情在这里共鸣,那些能触动人泪腺的情节正应和了我们本性中的敏感神经。”

名著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锻造更丰富更充实的心灵,使他们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影视与文本的阅读对照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当今世界中影视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关注影视,从而积极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逐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曹禺的《雷雨》是一个背景复杂、思想深刻的作品,而学生阅历单纯,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作品中复杂的情感,特殊的人物心理对学生而言常常难以把握。单一的文本体验已经不能给学生以更多收获,为了避免教师的强势灌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影视鉴赏这一呈现方式显得至关重要。从实践情况看影视与文本的对照阅读让学生在直观视觉冲击下激发了创造的欲望,也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

从文本到影视再到文本,阅读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有了深度与广度。

四、将文本与影视阅读相结合,深入探讨名著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影视鉴赏已初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后,教师应抓住契机制定计划,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看影视——作探讨——写影评的方式,更大程度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以《红楼梦》阅读为例。教师事先作了必要的名著解读的准备。在学生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播放《红楼梦》电视剧,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思考兴趣后展开小组讨论。之后又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周思源解讲《红楼梦》系列讲座,如《穿针引线刘姥姥》等。学生在一系列的情境设置中改变了原来只读不思考的习惯,出现了一些带有个性思考的文字。

一个学生在探讨鸳鸯这个人物时写道:“鸳鸯是个好样的。……鸳鸯是个勇于追求自己美好爱情的女子。她的勇敢、坚强,令人必生敬佩之情。……从古至今,无数勇毅的女子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打破家族仇恨的坚冰,莫不使人心生钦佩之情。”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由从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讨,平时视写作为煎熬的学生也写出了高于自身水平的作文。很多文字依然显得稚嫩,但过程中的个性思考更显可贵。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8

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是觉得那里面的故事情节可以深深的吸引我。长大后,静下心来读《西游记》,才真正觉得里面的奥妙无穷。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以师徒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孙悟空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敢于反对天空地府统治者爱打抱不平勇于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另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猪八戒、唐僧、沙僧、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也都写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我把这本书作为我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的名著之一,我带着孩子一起读名著,感觉收获不少。

读名著首先有一个阅读的方向,也就是努力的目标,我们主要抓住以下要点进行阅读,第一,通读全书,想一想,孙悟空是从一个天生地长的石猴。成长为西天取经的重要人物,乃至成为斗战胜佛,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他的思想性格前后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呢?

第二,本书中故事情节曲折精彩,所写妖魔鬼怪虽属于幻想世界,但却能从中映射出社会中的人情,是理念,我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每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第三,本书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取经路上的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我还注意让学生仔细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领着孩子读名著,不仅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提升了自己引领带动的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我就此次读名著的活动,梳理一下我的收获。

首先,我从网上搜索了大量的阅读教学材料,从中思索合适自己,引领学生的办法。

一、前期宣传推广阶段,我先精心制作课件,在全班学生面前去宣传推广西游记这本名著。

二、确定和我共同阅读名著的学生名单,我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考虑,一我筛选平时观察下来有可能有兴趣坚持读名著的孩子,二采取自觉自愿报名的方式。

三、有仪式感的开启读名著活动,我又制作了一份课件,当着全班的面,我把确定好的学生召集在一起,我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开启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幕仪式。

四、开始我们的师生共读名著活动,第一次共读中,我们先明确了我们阅读的期限,我们阅读的计划,以及我们共同阅读的方法和交流讨论的方式。由于这次师生共读名著活动与学期末的复习是同步进行的,所以选中的部分孩子中会有多多少少的为难情绪,但我的一番话让他们减缓了许多。尤其在进展下来的第三周,我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在读名著这件事情上,明显情绪有波动,从我收看他们所读名著的批注上可见,而且在阅读活动中,我通过逐本的去查阅他们的阅读批注,我发现很多孩子因为读到了这本书,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但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敷衍,甚至有人要退出。在每次学习交流活动中,虽然只有个别孩子积极主动发言,但就因为这些个别孩子的发言,似乎让更多孩子明显的感受到了阅读名著的额外收获。时间伴随着紧张的复习,如白驹过隙,飞快的到了我们阅读名著快要结束的日子,期末考试就要到来,当中部分孩子依旧能坚持下来,有个别孩子表现出放弃、停滞,或者是默不作声的逃避。这时鉴于实际情况考虑,我就鼓励孩子,为了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大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所以决定把读名著的活动,剩余的部分延续到本次寒假。这种临时的调整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再读细读词本名著,我还又一次的整理出一份引领学生总结收获的名著阅读课件。我想等到开学时,我们在共同坐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这时的收获远远比紧着时间读出来的收获大而深远。

经历此次引领学生读名著的活动,我第一个感受就是,有些事情与其你去想,还不如去动手操作,即使中途有需要改变计划的时候,也不用太过纠结。接下来,我把自己读《西游记》的收获做一下简单的小结。

我想先从教育教学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孙悟空带给我的感悟,孙悟空是从一个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的,他从石头里蹦出来之后,无父无母,没有人教育他,引导他,直到遇到了菩提祖师以及后来的唐僧,才算是有了相应规范的教育。他不甘于现实的束缚,所以才会到漂洋过海独自去到菩提祖师那里学艺。孙悟空本性有勇有谋,所以才成了美猴王。天生的灵性和悟性,又使得他学到了菩提祖师真传。而他仗着自己本领高强,即使面对玉帝和天兵天将也不让步,最终闯下大祸,由于孙悟空个性张扬,不懂得收敛又太自以为是,出问题是必然,因此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对待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任性,也应该冷静处理,多方考虑,帮助其尽量少的避免犯错。由此我也想到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懂得约束自己,不可随性而为,一个人即使再高智商、高技能,不知进退树敌无数,最终也会自食恶果。在我看来,班中的优等生就犹如故事当中的孙悟空,天生具有灵性和悟性,但是他们的思想其实是起伏不定的,非常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的老师去用得到的方法去加以引导。

而故事中的唐僧这一角色就有如一个班集体当中的灵魂,大家始终一心向往,求道求佛,求取真经,就有如我们全班学生的学习,一心向上。而这种无形的灵魂的东西又必须附着在一个班中具有德才兼备的学生身上。所以,作为老师如果能选对这个灵魂的载体,那么这个班集体就会有一个明确的重点目标,大家就会紧跟着目标,努力的前行。

班中的后进生就犹如猪八戒,天生懒惰,身上又有各种各样不利于达到目标的种种缺憾。

那么班中的中等生,此时就犹如沙和尚,每天都跟着大家一起踏踏实实辛辛苦苦的努力前行。他们总是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跟着大部队往前走,少会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是那么积极,但也不是那么懒惰。

而故事角色当中的菩萨,就有如我们一个个教育者,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应当秉持着引导他们如何将功折罪,做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去让自己有更好地成长,从而弥补自己过失带给自己的愧疚、麻烦等。作为一个班的老师,如何能让唐僧师徒四人顺利地历经千难万险取得真经,我认为我们老师如果能像菩萨一样去处事育人,应该是再好不过。

理由一,菩萨从来都不会大包大揽,面对教育菩萨有着背朝大海,静待花开的心态。

理由二,菩萨们本身就像我们现在对老师要求那样,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自己就是长流水。

理由三,菩萨总能在他们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遇到种种磨难时,恰如其分地给予帮助。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食品安全法宣传(精选8篇)
  • 下一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