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5 栏目:写作范文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1

关键词:体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大中城市。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源分散,特别是具有多民族的特点,所以给学校民族团结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体育学科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其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体育学科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本文将从3个方面谈谈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进行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

一、重视课堂常规,运用体育常规进行经常性教育

看似简单的课堂常规在体育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源于多民族,在一个班级中,汉族的学生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少数民族学生相对分散,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与别人不同,甚至会害怕汉族的同学看不起他们,排斥他们。因而要把学生团结起来,加强他们56个民族是一家的意识,必须在体育常规中进行经常性渗透。比如,班级体育课中的队伍,是一个班级风貌的窗口,在课堂中队伍整齐,做到快、静、齐,不但可以显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把对方视为兄弟,把自己真正当作班级中重要的一员,班级凝聚力不断加强。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集体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比如每学期的队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国庆阅兵仪式,以此来教育激励学生。

二、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教学活动,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

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涵,特别是不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耐力跑练习是一个经常使用的体育项目,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教学中不少学生惧怕耐力跑项目,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体质差,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往往都会有放弃的决定。此时,体育老师应号召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旁观的同学会在跑道内给跑步的同学加油鼓劲,有些甚至会在终点为其递水,帮扶体力不支的同学。久而久之,少数民族的学生会因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不再自卑,汉族的学生也会因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更爱这个集体。实践证明,耐力跑这个常用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加强民族团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象征。如何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新课程教学之中,已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学习武术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比如在给学生上武术课时,将“抱拳礼”的知识拓展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进一步体会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方法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教育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显得不空洞,而且行之有效。再比如“抛绣球”,学生本身对这一项目就有浓厚的兴趣,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引入这一传统项目。在体育场地中央竖立起约10米高的投球圈,学生们微侧身体,瞄准球圈,手臂轻轻一甩,绣球不偏不倚地穿过球圈。一个绣球抛完,快速有序地跑到球圈的另一端继续投球,直到规定的比赛时间结束。橙、红、绿、蓝、黄、紫六种颜色的绣球在空中来回穿梭,宛如一道道横架高空的彩虹。这一项目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练习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弘扬了民族的体育精神,另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认真总结,积极交流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了在课堂内外通过体育活动达到民族团结精神的渗透,体育教师除认真教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遵循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的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的、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总之,在体育教学之中,处处都存在着民族团结教育因素。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比较特殊,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更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使民族团结教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2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只要我们有这个力量就再

没有任何力量能击垮我们、

如果我们再次面临战争,

并且敌人是为了探我们

56个民族之间是否和谐、团结,

我们到底会怎样面对战争呢?

我想也许会有人为了自己而

去选择逃亡,也许会有人参加

战争但是半途而废,可是我坚信

也将会有人选择团结一致去打败敌人,

让他们不要以为我们56个民族团结起来的力量也会那么微小、

如果你选择了逃亡,却没有带上你的家人,

只带着你的财富,一心只为了自己远走高飞,

如果你的家人参加了战争,为了56个民族的团结而永远的向你

告别,你会后悔吗?后悔自己走时没把他们也带上吗?

如果你在战场上半途而废,谁都不会去责骂你,

但是要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战争,

你必须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要努力去面对他、

如果你选择了团结,为了不让敌人抓住我们的把柄、为了让56个

民族更加团结,你不惜生命代价跟敌人拼搏,告诉自己是好样的,

你也为56个民族的团结付出了代价,无论输、赢你都尽力了,

并且有我们56个民族强大的力量是不可能输的!

56个民族是将心比心心相连,联手牵手手相握。

齐心协力向前进,共创美好明天到!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

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团结就是力量,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要让学生了解我国 56 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发出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 “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通知,进一步加强外语实验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年初,外语实验小学制定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外语实验小学实际加强宣传氛围,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1、利用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宣传板报等舆论宣传工具,对全校师生进行深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 ,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民族团结”的浓郁教育氛围。

2、在业务学习上,组织全体老师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了解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组织外语实验小学召开 “座谈会”,以少数民族教师为代表,就如何加强外语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表示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组织相关科任老师,学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原则,丰富相关业务知识,使之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5、组织各班主任教师,认真学习文件,领会活动精神,在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6、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教育”班队会。各班围绕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团结和睦。例如:有些班级通过紧张激烈的知识问答增加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的了解; 有些班级则以有趣的民族团结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 和谐相处。学生们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知道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 这些活动寓教于乐, 使学生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4

【关键词】柳州 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04-03

《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明确将“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列为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并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其首要建设的子项目。本次研究就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状况面向6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对如何有效地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若干策略及解决途径,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体系,丰富广西建设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的内涵。

一、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以柳州市6所高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工学院、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均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共随机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7份,回收率为98、3%,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五个部分构成,具体情况及分析如下。

调查内容1:基本情况(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对象所在年级包含1~3年级各个阶段和多个专业领域,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壮族学生居多,同时也有其他民族的学生代表,调查样本的选择体现了较好的代表性,能集中反映出柳州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问题。

调查内容3:对民族关系的认知情况。有64%的少数民族学生和75%的汉族学生都认为现在的民族关系“较好”,这占到了各自学生群体中选择的绝大比例,说明大家对目前的民族关系还是比较认可的,并且也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将会越来越和谐。在“是否应该同化各民族以消减民族冲突?”的选择中,汉族学生更加倾向于“求同存异”,保持各自的特色,和谐共存。

调查内容4:对民族团结的认知情况。这一部分主要结合一些时事事件,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认识,对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其他民族的人、文化和风俗习惯时,都能够秉持一种包容、尊重的态度,都认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很重要,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对“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或教育活动都抱有较高的兴趣。

调查内容5:对民族认同的看法。这一部分主要调查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程度、对各类节日的喜爱程度,以及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所持的态度。有50%左右的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非常强烈,认为“中华民族”这个词能够代表全体中国人,而且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奖牌国歌奏起时,近80%的人都觉得“非常自豪”,能通过各类联欢会上的民族舞蹈,感受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而通过电视剧、电影或其他活动却感受不明显(汉族22%,少数民族17、6%),这说明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缺乏通过文化娱乐潜移默化教育学生的方式。

二、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调查,当前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总体呈良好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乐意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学生更希望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和“各种文化活动、辩论赛、举办相关民族活动、在宿舍安装电视看新闻和自主学习”等形式来了解民族政策。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期望获得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也说明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过于单一,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够吸引人,效果不是很理想。

其次,对国家各类民族政策的认可度不一。大多数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认可度较高,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是对涉及个人利益的民族政策,由于各族学生的出发点不同,认可度相对较低,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升学考试的加分政策。

再次,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强度还有待加强。总体上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感情较强,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并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的行为,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片面认识。例如广西地区的各类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对区域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就讲述的很少。

最后,现实文化生活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不显著。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文化娱乐生活,可目前社会上和学校中的文化娱乐活动并没有承担好民族团结教育的角色,文化娱乐节目中缺乏民族元素,没有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加强柳州市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基本方法――“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根据现代课程论,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应该由显性和隐性课程来共同构成。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也应该包括显性与隐性这两个部分,应遵循二者紧密结合推进的基本方法。

1、完善和丰富已有的显性课程。一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如增加少数民族的爱国历史、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设等内容,使其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好地担任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的角色。二是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持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专业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看似毫无关系,但从教育学角度看,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课程的内容上包含许多与人文情怀、民族情感态度相关联的方面,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人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三是努力延伸显性课程的纬度,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系列专题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空间可以从小教室走向大教室,内容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紧密结合时事动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担任主讲人,策划和开展一系列专题教育形式,从而改变以往教学的模式,极大地延伸显性课程的纬度,更好地满足大学生获取多元信息的需求。

2、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丰富和拓展教育途径。隐性课程主要涉及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民族主题活动以及相关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若干品牌活动的建设等。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就必须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隐性课程”,积极创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空洞的活动形式与空虚的活动内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第一,努力构建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调查中大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因此各类联欢会、主题演讲、民族知识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民族活动都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能有力延伸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实现的有力舞台。例如高校可以在一些重要的民族节庆活动期间,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周(月)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乡土人情,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润物有声。第二,努力完善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一草一木都要充分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特色,多角度地传递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不仅可以让各民族学生从环境中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能让许多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地达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第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园媒体资源,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园中时刻与报刊、广播、网络和橱窗等校园媒体为伴,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媒体,拓展教育途径。例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互联网,创建诸如“民族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化电子书库”等教育品牌,以生动自然的宣传形式,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之间的认同感。第四,紧密依托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载体,拓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应当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生产劳动等纳入教育内容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民族企业或少数民族村落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民俗风俗特点、优秀发展业绩等。同时还要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报告、黑板报、报刊等多种形式宣传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建立起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革命圣地等,还可以聘请一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为教育顾问,密切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的联系,以更多的途径来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保障

1、思想保障。高校必须首先从思想上进行重视,从学校领导、各类教师到全体学生,全部统一思想,提高对民族团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并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认识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

2、制度保障。高校要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实施措施,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走形式和过场。

3、教学保障。各类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从校级领导、院系部负责人、全体任课教师到辅导员的教育梯队,同时提供多种培养途径,努力建成一支能够横跨各个专业或部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既要丰富老师的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更要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水平,使其真正热衷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

从柳州市实际情况看,目前除了统一的基础理论教材、民族理论与政策性通俗读物以及专业书籍外,能够真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全面地反应当前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性课程资源等还是非常缺乏的,多角度、立体式的教材体系还有待建设。因此,要注重课程开发与设置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资源保障。

4、物质保障。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过程中,肯定离不开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科研项目、媒体宣传和校园环境建设,添置各种教学和活动的设施,一些重大活动的开展还会涉及人员、场地到物资等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显然都需要经费的支持。为此,高校要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将上述教育要素更好地相互组合,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构架。

总之,高校要想改变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突破瓶颈,提升教育效果,就应建立起各项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大“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完善与改革力度,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寓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中、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和就业之中,以此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蒙运芳、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基金项目】柳州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SKY―201229)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5

关键词:新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一、引言

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中央先后两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把新疆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新疆工作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这些重要论述再一次强调和说明,全力维护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根基。

二、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合理调节新疆人口分布结构

新疆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形成,关键在于对人口分布的调节。国家应该人口分布结构的调整上充分发挥其行政助推力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对新疆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形成进行统筹布局,既要兼顾南疆与北疆人口资源的统筹,如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到北疆的就业、就学、居住,北疆汉族人口到南疆的就业、就学与居住,亦要兼顾新疆与内地人口资源的统筹,如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到内地的就业、就学、居住,内地人口到新疆的就业、就学与居住。当然,对南疆边远地区以及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也应加快落实人口集体迁出工作。在布局南疆迁入人口的同时,也要为已作出调节人口结构贡献的原有居民,给予同等的优惠政策,如子女高考加分政策以及与民族人士同等的计划生育政策等等。

(二)建立相互嵌入式居住结构

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除了要拥有社会活动空间外,还要在社区环境内获得一定的居住空间才能得到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提倡建立各民族混住的社区,在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通过混合搭配建设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甚或在同一楼栋间按照一定的民族构成进行房屋的销售或在购买后由政府对每户进行补贴等措施,来实现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的人员基础。这种分布结构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进一步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居民在小区域内开展民族活动等方式,让“民族大院”充满温情和欢乐。只要各民族之间距离近了,来往密切了,互相之间充满了信任,民族团结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常态。

(三)以通婚促团结

跨民族通婚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有力的助推器,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反应一个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近些年来,新疆地区的跨民族通婚情况有了较大幅度降低,因此,要依法尊重和保护婚姻自主自由,鼓励各族人民之间通婚,同时也可以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制定有利的政策导向,进而营造更为轻松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化解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推进各民族间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推进有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开展民汉合校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奋进,化解各民族之间的民族隔阂,缩小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感,很多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大部分中小学都开始积极尝试民汉合校的办学模式。即使当地很多学校并不是混合形式的班级编制,但也还是可以通过维吾尔族和汉族班级的学生共同参与校园活动的方式,让维吾尔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中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了解民族历史,学习我国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共同树立良好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纪律意识,进而增强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开展混班、合班教学模式

从现阶段新疆地区校园双语教学模式分析中可以发现,维吾尔族学生学汉语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将维吾尔族学生安排到汉族班级中,通过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相同的课程,不仅可以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也能够让维、汉两个民族的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交往交融,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采取享受中考、高考加分政策及发放奖学金等措施,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维吾尔族学生加入汉族班级学习。同时,这部分维吾尔族学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维吾尔语,其方式可以是通过由父母教,或者由学校指定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教,通过这些方式来掌握简单的维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其以后自学维吾尔语。

(三)开展混合住宿

混合住宿是开展民汉合校、混班教学的一种延伸。在维吾尔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知识、一起参加校园和班级活动之后,再安排维、汉学生进行混合住宿,能够进一步促进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的交往交融。随着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沟通和交流机会的不断增多,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得到提高,同时,维、汉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密,进而以学生个人之间的融合来推动民族之间的融合。

四、抓好“双语”教育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要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就需要了解、学习对方的语言。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是解除双方沟通中语言障碍的最佳途径。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坚定不移的抓好“双语”教育,让汉族学生掌握基本的维语交流用语,同时让维吾尔族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交流用语,在语言互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他交流实践实施。为落实好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各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维吾尔族学生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地学好汉语和普通话。新疆各地区特别是维吾尔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要从幼儿园开始,对小学、初中包括高中在内的所有维吾尔族学生进行汉语语言学习强化,要将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学习课程放到重要位置,通过民汉合校、混合教学和混合住宿的实施来提升小学、初中、高中的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在各类型考试中不断提升汉语语言考试部分的分值,来进一步帮助提升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同时,汉族学生也应该积极学习维语。幼儿园和小学是汉族学生学习维语的关键时期,因此,应该为汉族学生编写相应的维吾尔语教学教材,通过教授汉族学生基础的维吾尔语听、说、读、写能力,来达到能够同维吾尔族同志之间进行基本交流的水平。初中和高中可以不再开设维语固定学习课程,但是需要在考核中增加维语考核相应等级考试,以此来督促汉族学生自主学习维语。汉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维语,便可以同维吾尔族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增进感情,共同培养良好的民族团结意识。

就现状而言,维吾尔族工作人员的汉语水平比汉族工作人员的维语水平高得多。从建立长效机制的层面考虑,维吾尔族工作人员的汉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等级,汉族工作人员的维语水平可以只要求会听、会说,但也要达与岗位要求相应的水平。在用人与招聘方面,相关的组织人事部门应该优先录用维吾尔族、汉族中懂双语的人才。

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桥梁,各民族之间就很难有效开展各类型直接有效的沟通和活动交流模式,同时,少数民族也会难以直接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很难形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局面。

五、推动人员交流及其意义

指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动新疆和内地、南疆和北疆、兵团和地方、各民族之间的人员交流,促进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央政府了对于新疆地区的教育支持政策,并组织多个省份支援新疆地区,培养优秀党员教师和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互动活动开展。

新疆地区可以以多种形式来促进南北疆之间、新疆与内地之间的互动交流,如:疆内初中班、内地高中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培养,以及自治区开展的少数民族干部异地挂职、“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等等。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干部领导到内地发达地区进行工作交流,积极宣传民族交流互动理念;让少数民族同志进行跨地区培训、学习和参观。同时,新疆地区政府要关注群众的思想建设,要将不同民族之间的内部矛盾放在合理位置,从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解决对策。

通过交流和互动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可以不断学习和借鉴各地区的先进工作经验,了解我国的整体经济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可以推动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进而构建起良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要积极开展交流和互动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先进文明的科学文化理念,实现对各个民族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情趣上向现代化的提升,使其自觉自愿的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工作。

可以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提升新疆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性,为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也可以通过促进新疆地区和内地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新疆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实践经验支持,以进一步维护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稳定,为新疆地区的人员居住、工作、生活交流提供良好条件。

六、结语

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问题一直是需要关注的焦点和紧迫问题,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问题也是长期存在同时较为混乱的问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应该成为该地区各个民族的共同责任。通过系统规划,采取合理措施,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推进有条件的中小学实行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好“双语”教育及人员交流工作,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早日建成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礼谦、新形势下做好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23:24-25+28、

[2]梁佳、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5,06:69-71、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6

论文摘要: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为主线,将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纳人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问题。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深刻总结当今国际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教训和我国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

一、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的立足点,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邓小平在这里强调的’‘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涵义是:(1)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各民族的政治平等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2)强调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在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执行、付诸行动的。(3)我们强调的民族平等,不仅仅是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平等地位和权利,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实现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

2、关于实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民族团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则。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团结,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把民族团结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将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着手点。在我国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他认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考察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其要点有:强调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强调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民族团结的目标;强调全党的大团结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核心;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我国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3、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

民族关系是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它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特征,是民族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既是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又是对建国以后民族关系所做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一是阐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邓小平提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二是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即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提出,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4关于坚持和实现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

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民族工作者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强调“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陀的要义在于:其一,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不是形式上、表面上,而是实质上、实际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邓小平认为,中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二这是我们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各级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法定的自治权。其二,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一定要把经济搞好,少数民族从民族区域自治中得不到好处,”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其三,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还必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还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5、关于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

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根本立场和目标。邓小平始终把发展作为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着眼点:邓小平强调:”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发展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一整套紧密围绕民族发展这个主题行之有效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解答了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但由于历史条件未能解答的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二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族问题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而且,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科学地回答并解决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系统地概括了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地总结了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每个国家及每个时代的民族问题是不尽相同的,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时代民族问题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才能有的放矢。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旧社会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三是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四是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间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五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我国内部的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江泽民教育全党一定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

在总结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经验时,江泽民指出:“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沿着这条道路更好地走下去。

2、深刻阐明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央召开的几次关于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重大会议上,江泽民强调指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祖国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教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从“三性”的高度强调民族问题是前所未有的。

3、明确提出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二”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公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间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进步,离不开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历史和现实把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重要思想和根本立场。而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中央要求,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各种项目,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在1999年9月30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再次强调: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沿海地区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构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其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4针对国内外的形势,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这是江泽民1993年11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在1999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意义更为重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思想是:(1)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繁荣进步。{2)要坚持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植于各族干部群众之中。(3)要用团结、教育、疏导的方法,正确处理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民内部矛盾;教育各民族群众高举团结和法律的旗帜,自觉维护社会稳定。(4)“为了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对于破坏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姑息迁就,犹豫不决。(5)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依法打击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与我国一些分裂主义势力加紧勾结,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挑起事端,就是企图在我国打开一些缺口,进而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我们必须积极防范和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7

[关键词] 民族团结 汉族大学生 解决方案

新疆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各高校工作的重点组成部分,高校不仅要培养文化水平较高,综合素质突出的合格大学生,又要从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方面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汉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团结教育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汉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育,提高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对加速民族沟通、认同、包容,促进民族大团结有积极有益的帮助,对于加强稳定,促进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战略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当前对汉族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和重要性

1、从地理、人文环境着手加速了解,促进民汉大学生沟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民族进一步交往、沟通、发展、融合,各自的意识形态,文化历史,发生碰撞。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断试着接纳和适应外来文化、西方文明及其他宗教理念的同时,汉族大学生同时也在不断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和历史并接纳包容。如何加深加快汉族大学生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历史、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接纳,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2、从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上消除隔阂,促进团结

新疆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民族宗教,风俗习惯各种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在高校中,各民族大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和睦共处,但是在新疆地区还是存在着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思想,他们不仅煽动无知的少数民族群众闹事来分裂祖国,还勾结其他势力来挑起民族仇恨,在各民族中树立仇视心理。在新疆7•5事件和广东的6•26韶关事件之后,民族分裂势力的暴行给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虽然犯罪的暴力分子是民族分裂势力,但是仇视的对象却或多或少地扩大到了整个民族,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隔阂。因此,加强对汉族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认清新疆的形势和明确真正的敌人,迅速清除隔阂和误会,在他们心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培养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加深民族友谊,促进地区团结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汉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应当继续加深汉族大学生校园主体的教育

在新疆高校,从人数比例的角度来看,汉族大学生人数较多,仍然是学校的主体部分。从生源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的内地生源的人数逐步增多。从内地考入新疆的这部分汉族学生,他们在带来内地优良学风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着对少数民族风俗历史对新疆地域政治文化特殊性了解的空白。因此,极易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矛盾冲突,及时加强这部分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就尤为重要。

2、应当继续加强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知教育

在目前推动汉语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许多地区设立了双语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直接上了汉校,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对汉文化开始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不断努力的学习和接纳适应外来文化。而汉族大学生却对少数民族语言知之甚少,虽然学校开设了新疆地方史等课程,但都限于被动灌输教学。很少有汉族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生活中进入直观体会学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习惯、风俗、文化、了解不足,就无法与民族大学生沟通并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有时还更容易产生隔阂,存在误会。如内地同学来到新疆,不知道少数民族同学对猪肉的避讳,在少数民族同学面前吃火腿,就容易让少数民族同学产生误解,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同时,加强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认知教育,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沟通和友谊。

我们说当今时代西方文明较为先进,中国发达地区在东部,我们应当向先进地区看齐。诚然,学习先进文化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够忽略本地的实际发展要求。在当今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之时,如何培养适应西部,了解西部的高素质人才是新疆高校应考虑的首要任务,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完全不了解西部文化,民族历史,完全照搬东部一套发展策略,势必不会完全符合西部的发展要求,只有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熟悉西部环境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新疆着想,为西部服务。

3、应当继续加强汉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塑造,理念培养的阶段,他们的想法多,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同时,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不高,经历不够丰富,在大是大非面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不断进行文化、思想侵略的环境中,大学生更是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一些非法企图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在大学生中制造谣言,抨击当今政府的方针政策,蛊惑他人。个别辨别能力较弱,立场不坚定的汉族大学生容易轻信谣言,受到煽动,在心中产生民族仇恨和歧视心理。这对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校应该继续加强这些汉族大学生的信念教育、理论教育。在他们中开展好“三史”课程,提高理论水平,加强政治修养。在站对立场、促进团结统一上率先做出榜样,同民族大学生增进信任、消除隔阂、加深友谊,为校园的稳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设施中,营造民族精神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另外,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利用党、政、工、团等正式组织进行教育与宣传,如校报、校广播、校宣传栏,等等。

5、建立高素质的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队伍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篇8

增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当今世界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怎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问题。尽管各国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同一政策在不同国家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橘生淮南t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处理好民族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民族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局。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族问题层出不穷的同时,我国的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特别是上个世纪末经受住了剧变引发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中国找到了并坚持了适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涉及民族因素极端性突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维吾尔族有句谚语“不是一阵歪风就可以吹倒天山,不是一场冰雹就可以毁掉草原”。所以,不要以某个地区出现的问题、某个民族出现的问题来绑架整个社会的民族关系。为此,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当今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应该说,“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因此,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巴西模式,无论是多元文化大熔炉政策还是民族同化政策,不管在西方国家实施的效果如何,在中国就会“水土不服”,中国不需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抄袭模仿别人的东西。对正确道路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这条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伟大成果。”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这是民族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基本遵循。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民族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的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照顾政策的实施,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信仰可以不同,价值观可以有别,但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上必须高度统一。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何谈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反对民族分裂活动。不管什么人,来自哪个民族,任何种宗教,决不允许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同“”作斗争。另一方面要搞好民族团结。“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共同走上康庄大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多做“滴灌”,少做“漫灌”,使得“三个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如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进交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加强文化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尊重各民族文化,理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不等同于汉族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只有在中华文化、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上达成共识,才能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要在全社会、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强调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守望相助等理念加强提炼、阐发、弘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

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同志强调:“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做,对本民族历史坚持正确的观点,不能本末倒置。弘扬和保护各民族文化,不是原封不动,更不是连同糟粕全盘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按照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要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民族法律法规,实现民族工作有法可依。加强民族法制的宣传和教育,“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形成全民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法律意识,处理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有法治原则,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问题。一切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都要依法禁止。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精选8篇)
  • 下一篇:读红色经典有感(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