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老王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7 栏目:写作范文

老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师的个人功底是第一位的。

我觉得,一位教师能否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升华学生的创造力,这才是衡量优师与庸师的关键点。每位选手在到省里讲课前,要讲的课早已上过千百遍,教案上的每一个细节,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各种活动,恐怕都设计到位,了然于心;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无法设计的,无论有多么高明的指导者在幕后指点,无论背后有多少智囊团精心支着儿,上课的学生是无法给你设计的。参赛教师只有30分钟时间与学生预习,但30分钟就足够了,他们在课堂上与学生的配合让你觉得那是“世纪的约定”,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多么意气风发啊!不是设计却胜似设计!

二、教学设计巧思维,为成功插上“给力”的翅膀。

大凡优质课竞赛,没有谁愿意平庸无奇,因为平庸就是拒绝成功。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出新,而且还要巧设计,力争体现闪光的智慧。这次优质竞赛,好多课都让人眼前一亮,并给人很多启迪。比如钟市一中的陈老师,她是讲课老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可她在上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巧设计,让所有人都无法忘记。她讲授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对话齐王”这个环节中,她的设计是“齐王报告会”。她让学生扮演齐王,设想齐王纳谏的前后心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被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被瞬间点燃。还有宜昌市金东方学校的景老师,她也是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意思的是,这两位老师的课被大赛组委会安排在同一天下午,一前一后。我们都知道,“不怕价格高,就怕货比货”。当陈老师讲完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我不禁为景老师捏了一把汗。“上课!”一声响亮的号令,她从容讲来,原来她早已成竹在胸。“请大家拿出《词语源流词典》(感谢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她为了这次比赛,还从本校带过来四五十本厚厚的《词语源流词典》),查一查‘刺’‘谤’‘谏’‘讥’都是什么意思?能将标题改为‘邹忌刺齐王纳谏’‘邹忌谤齐王纳谏’‘邹忌谏齐王纳谏’‘邹忌讥齐王纳谏’吗?”景老师抓住文中的几个字,牵一发而动全身,理清了思路,巧妙新颖。在专家点评时,特级教师秦训钢特别欣赏她的课堂设计。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得到彰显。

19节课,让我们看到了教者体现这一思想的全部智慧。在很早以前,教育界就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但真正落实这一思想的行动却不多。教师的“一言堂”之风依然猛烈,也就出现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矫枉过正”的举措:“老师上课不得超过15分钟。”也就是说,过去的课堂是封闭的,而开放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的课堂很关键的一点便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课学上,我们的老师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去实词空间积累词汇,去翻译国度弄通句意,去美文海滩拣拾精美的贝壳。这样,学生精彩的发现会时时在课堂上闪现。这是学生之福,更是教育之幸!

老王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设疑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4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数学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思维,展开广泛讨论,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数学问题设计时,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教材的适应性、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的引导思路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思维启迪。如果教师将设疑变成了“设谜”,学生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出口,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是失败的。

一、设疑视角,掌握文本内涵外延

教师提问是教学常态,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习权利交给学生。教师希望用设疑的方式串联起课堂思维,设疑便成为教师最重要的应用手段。为提升问题的“含金量”,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出来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完成,这势必会削弱设疑教法的应用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疑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索,找到问题设计的适合切入点,只有促使学生思维顺利启动,才能提升设疑的价值度和有效性。

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事先收集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很多学生都提到温度计、水位表等。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负数都比0小吗?如果把挣钱看做正数,那赔钱就是负数吗?如果将向东走规定为正数,那向西走是不是就可以看做负数呢?负数是指数值的一个区域,这句话对吗?”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教师依据学生搜集的生活中负数的实际应用案例提出一些质疑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回顾和确认,对负数概念进行深化理解。“负数”是小学生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存在模糊认识是正常现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与文本思维紧密相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引导。

二、设疑维度,做好教情学情调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维度,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虽然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有多种,但数学学习个体差异巨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理解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要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学力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维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这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明确小数的意义,然后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问:“小数部分有1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小数部分有4个数位,叫几位小数?请举例说明。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0、1和0、01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教师从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进行剖析。问题中有具体数字也有文字解析,而且具有明显的梯度,学生稍微动起来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经过合作探究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得出结论,学习效果显著。

三、设疑表达,优化设疑语言应用

数学设疑需要考虑角度难度,还要注意设疑语言运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用最直观、最亲切、最有鼓动性的语言进行问题表达,学生自然能轻松接受。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泛问,也想让学生泛答,“对不对”“是不是”充斥课堂,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没有多少实效的,教师随便问学生随意答。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问得及时、问得必要、问得学生欲罢不能,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成功的。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了一道游戏题:猜猜老师多大年龄。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给出思路:王晓今年10岁,老师比她大17岁,老师多大了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7岁。”教师追问:“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学生给出“10+17=27”。教师又问:“当王晓1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5岁时,老师多大了?当王晓60岁了,老师又该多大了?咱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王晓的任意一年的岁数从而列出算式呢?”学生开始探究,最后得出“x+17=( )”。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学生思维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知识。

老王教学设计篇3

神奇咒语: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王澍是我国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王澍的作品非常杰出,他的设计综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当地文化的底蕴。他创新地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评价说。

在杭州有一条“南宋御街”。从古到今,这条街历经风雨,变得破旧逼仄。如何改造这条老街呢?

有人觉得,这条老街是一堆“大破烂”,应该全部拆了,建高楼大厦。

王澍认为这条老街恰恰是杭州特别珍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跳出来,花了三年时间,将这条曾破败不堪的老街改造成江南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美景。住在这里的人家,大多是在街头巷尾的水井旁一起洗菜、淘米、煮饭、洗衣的老邻居们。

在这次城市改造的过程中,王澍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又保留了当地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王澍认为,当下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正在吞噬中国所独有的文化特征。不少城市在拆除“老建筑”的同时,正在失去当地特有的美。

他用几年的时间对浙江200多个村落进行考察。在很多古老的村庄里,不少有特色的老房子渐渐被拆除。王澍为此痛心不已。

他喜欢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喜欢将这种美带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由王澍设计的建筑群。

为了设计好这个建筑群,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思考,还几次爬上六和塔,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

在绘制设计草图的时候,王澍会想象一只鸟从屋檐上飞起,一扇门被推开,一个人站在建筑中的某个位置回望象山,三五好友正在楼顶的天台上赏月……这是他常用的设计手法一一在设计中去想象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校区建造过程中,王澍收集了700多万块旧砖弃瓦,运用民间泥瓦匠人的工艺,打造出朴素的砖墙、石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生机盎然。

王澍保留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建筑群依着山势而建,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种多样的空间。

王澍说,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藏着许多“惊喜”:“教授们可以骑着牛,从山坡上慢悠悠走去教室;有些悉心布置的半室外的小院子和天台,可以充当教学场所……”

哇,学校除了教学楼之外,还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吗?光是想想,都觉得很愉悦啊!

一天,王澍来到浙江舟山的鲁家峙岛。

“简直比画还美!”他被当地头戴五彩头巾、身着红格棉布衣的渔妇所吸引。

当地常见的捕鱼场景有什么好惊讶的呢?

大家觉得很奇怪。

王澍拿出纸和笔,迫不及待地写写画画起来。

两年后,王澍又来到鲁家峙岛。这一次,与他同行的还有10多位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建筑设计师。那些无人问津的破旧老屋、废墟中的破旧瓦片都成了他们眼中的“宝贝”。

“把地方和乡土联系在一起,探索超越城乡冲突和矛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多元化建筑方式。”王澍行走在探寻建筑的“中国之美”这条道路上。

主持人语

王澍说:“我喜欢那种跟土地的关系。辽阔的土地,土地的馕叮庄稼的种植过程,种植与收获,我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

老王教学设计篇4

如果课堂仅仅是知识的铺叠、输灌而无语言艺术的表现,仅仅是教学板块之叠构、并排而无转承、环扣的巧设,那么这样的课堂将是灰色的、死水般的、机械的工业流程。

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知识与艺术于一体,行云流水、“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在四十五分钟里,它的行进速度是慢板与快进的精心安排,是设伏与回应的环扣,是层层铺垫而至高潮的喜悦,是品味语言、感情朗读的会心,是人文思考余味无穷的邃远。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通体的舒畅、感觉的盛宴。

我试以《老王》为例详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三位老人,大家猜一下是哪三位?

(学生很好奇,七嘴八舌地猜测。)

引出三位老人:老王、杨绛、钱钟书。

首先,介绍杨绛、钱钟书夫妇。得出他们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名”老人。而第三位老人呢――是老王。

板书:王老。

(故意出错,以激发学生辨析“老王”和“王老”字面意义下的区别。)

师生在辨析中明确老王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老头。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还可以创设这节课的情趣气氛,对于学生进入文本打下基础。我的这一导入则是选取三个老人既相同又不同的特点,同时又直指文章主旨的关键问题入手,为下面的教学设伏。希望能勾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过渡:两位“名”老人与一个平凡老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语句看一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老头。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语文课必须有学生的阅读。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不在其中穿行、涵咏不能知其味。学生只有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思想才能和文本共鸣、碰撞,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品悟。)

预测:1、瞎眼老头,身有残疾。

2、贫困――生活在大杂院里,靠一个破三轮车过活。

3、孤苦无依。

4、老实厚道。

5、善良。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回答较混乱、无序,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一)1、身体状况;2、生活状况;3、性格品质。(二)1、直接叙述;2、直接描写;3、暗示性叙述描写;4、具体事件中的体现。)

(设计说明:这两种指导视课堂学生的表现而定。总之,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人物形象从文章中来,一切皆来自文本。)

穿插引导:品味语言

(在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味语文之妙,涵养“语文味”。)

思考:

在语言这好似冷冰冰的外壳下你有没有感受到温度,领会情感?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如:“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有出息。”一句体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

教师指导学生:1、观察这一句话在使用标点符号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两个逗号强调了“死了”和“没有出息”。

2、这样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让读者感到老王多么的孤苦无依和可怜。

指导:试着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孤苦无依的可怜。

学生在文章中再找出一些能体现感情的句子自己读。

小结:总体看来,老王是一个生活贫困、孤苦无依,但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和我们一家不是一类人。

(设计意图:如何读“语言”?这里做了个尝试:读其“变化”处。一句本就简短,又被作了切分,用了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寻常必有深意,细加体会必能感受其中的情意。)

三、跳读文章,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对于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他周围的人是什么态度呢?

(1)人都不愿坐他的车――看不起他。

(2)有人说,这老光棍……――蔑视他。

(3)晚了一步,没进组织――没人要他。

(4)“早埋了”――漠视他。

在分析中,请学生试着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这些感情。

2、杨绛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

再次跳读文章,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常坐老王的车,和老王闲聊”――“常”字说明有照顾之意。

(2)“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吃,晚上就看得见了”――“大瓶”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晚上就看见了”补充说明很有必要,不可删去,让人看到了杨绛女儿是真心地帮助老王。

(设计意图:读“语言”的第二种尝试:读其“动词”、“修饰词”。语言本是生硬、冷冰冰的,可用了不同的修饰词就有了味道和情感,琢磨它,品味它,也就走进了文本和作者内心。)

(3)我经常问老王的情况。

小结: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那么老王又是怎样回报我们对他的同情、关心的?

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引导:在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哪件事?

四、深入品味细节:8―22节。

1、老王送鸡蛋时是什么样的状况?

――品析人物形象:“直僵僵地”“镶嵌”等词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老王的病很重,状况很差。

追问:读到这一段时,给人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把老王写得这么“丑”,令人害怕,望而生畏?

学生思考、发言。

――这是以丑衬美的写法。外表丑与内心美形成强烈反差。杨绛特有的“冷幽默”笔法。

2、老王的突然造访,送鸡蛋、香油,我是怎样的反应?

学生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找出答案。

――“我强笑着说:老王……”“强”字透露了我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引导:这一句中“强”能否去掉?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教师范读:

――(1)去掉“强”字,用夸张语气读出惊喜、高兴之情。

(2)和上一种读法对比,加上“强”字,语速迟缓,哽住嗓音,疑问式朗读,读出酸楚和感动。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范读是语文教师必练的基本功,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所表现的情感,给了学生以范例,学生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悟,有进步。)

3、我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回答:我转身拿钱给老王,老王说“不是要钱”,可我坚持给他。

追问:老王来此的目的是要钱吗?我为什么坚持给他钱?

――老王不是为钱送鸡蛋,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我坚持给他钱是为了“心安”。

4、把老王送走后,我又有什么反应?

――自责忘记了请老王坐,忘记了请老王喝茶。

引导:杨绛是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作家、名人,为啥连这起码的礼仪都忘了呢?

学生深度思考,回答。

――有这个反应,我们读出了杨绛对自己的内心剖析:她感觉自己对老王的帮助还不够,关心还不够,和老王之间还有距离。她感到了“惭愧”。

(设计意图:读“语言”的第三种尝试:课堂“追问”。大家的文章多含蓄,阅读就要有层次和深度。教师要循着文本思路铺垫、引导,让学生顺利的进入文本内部领会情感主旨。)

5、理解“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的涵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对老王的关心不够。作者认为自己作为幸运者应当更多、更深入地关心、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人。

教师小结: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莱莎修女说:这个世界贫困的根源就是缺少爱,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的最糟糕的一种疾病。中国人讲究临终关怀。老王离开之前多想体味人间的温情,少一些金钱关系,多一些人间温暖,老王希望自己得到真正的关怀而不仅是同情,但没有实现。这是老王的遗憾,也是作者的愧怍之处。可敬的是,作者明白了这一点对自己无情的解剖、深刻的反省。她希望:人与人的交往应多一点关怀,少一点自私。

教学反思:

1、语文课堂姓“语”,应当充满“语文味”――有琅琅的读书声,有浅吟漫唱的“咬文嚼字”。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2、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之“得”决定教学成效,应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由课堂所学习方法、能力向课外迁移、创造。

3、教师要锤炼语文基本功

(1)自己读懂文本之功

懂其整体思路、懂其思想感情、懂其语言之妙、懂其写法之巧。

(2)朗读文本之功

(3)课堂设计之功

①构建针对文本的知识。

②设计教学思路:切入点――推进线――训练面。

③设计注重整体性、实效性、语文性。

老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精读课文;教学设计;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0-01

新课程标准把阅读课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显得更科学、更实用。精读课文的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文课改的实际情况,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应具体落实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中。

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以“坚持学生主体性”为原则,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语文素养形成”为目的,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上摸索出了“读――品――写”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力求使课堂教学求实、出新、高效。下边,谈谈我的一些粗浅尝试。

1、“读”,即由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他的教育感言中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读为先导,通过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何脱离文本阅读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即使形式再新颖、手段再先进,充其量只是作秀而已,没有多少实效。读文本,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开端。不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不读,就不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读,就更不能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文本,应该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师在设计“读”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读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阅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意,整合信息,提炼观点,体验情感,形成阅读能力。亦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的《老王》一课,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来导读: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语句,想一想: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你身边,你会怎样对待他?

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形象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交流探究,读出了老王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读出了老王的质朴善良、仁义厚道,感受到老王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坚守做人的本分,保持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学生发自内心的同情老王、敬重老王,也深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

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杨绛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读文本,通过分析作者的所作所为,比照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读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爱,深刻地认识到作者的善良、正直和博爱,他不仅给老王物质上的帮助,还给了他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让老王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学生也自然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

2、“品”,即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欣赏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经典语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再精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以“品”为着力点,通过品读、品味、品析,积累自己欣赏的精彩语段,培养语感。这一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审美体验,鼓励他们咬文嚼字,大胆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提高语言鉴赏水平。在设计《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拼读成群的短句和精彩的排比句,感受这些句子描绘出的气吞山河的热烈气氛、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激情和强烈的节奏,领略文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在“品析”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什么?学生大都能找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我接着引导他们品析动作描写的妙处:“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写出了父亲吃力的样子;“缩”细腻地写出了爬法,又点出了爬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体肥胖,爬得很费劲。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形,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学习《荒岛余生》一课,我引导学生品味“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和“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的事情”等含有人生启迪的句子,让学生品味其中的哲理,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写”,即由学生将感悟诉诸笔端

老王教学设计篇6

一、利用文章的核心句子设置主问题

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大多都有核心句,文章主旨往往就蕴含其中。从文章的核心句开始,巧妙地设计一系列貌似简单、却隐含悬念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阅读、分析、品味,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老王》(杨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核心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以此为中心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学生直答:“作者杨绛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者!”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有哪些具体的事例可以说明?”学生很自然地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讲出了一大堆理由。教师话锋一转,反问:“作者既然幸运,为什么还要愧怍?”见学生茫然,教师试着启发:“老王对杨绛怎样?杨绛对老王又怎样?”学生非常积极地阅读课文,从中找出了许多能说明老王的真诚和善良的例子,同时,也找出了不少能说明作者对老王很关心和照顾的例子。教师再问:“既然作者对老王已经很好了,给了他那么多帮助,为什么还要感到愧怍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终于读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次内涵:老王非常真诚地给作者杨绛送鸡蛋和香油,而作者却坚持要付钱――这实际上是对老王真情的侮辱;老王生病时,杨绛没能带他去看医生,甚至也未能去探望一下――连精神上的安慰都没能带给他。

二、根据文章的行文线索设置主问题

行文线索是文章的脉络,理清脉络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根据行文线索设置主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从相对更高的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还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行文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八年级上册《背影》(朱自清)一文的行文线索是父亲的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线索首先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背影?”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分析课文,很容易从文章中归纳出“难忘背影刻划背影再现背影”的叙述线索。然后,教师再问:“你认为,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最为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不难找到是“刻画背影”部分。此时,教师再着重引导学生品析“望父买橘”那感人的特写镜头,理解“难忘”的原因,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由衷感激。以上这种省去了细枝末节的主问题设计,既让学生深入解读了文中的精彩片段,又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实现了一石二鸟。

三、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设置主问题

教科书所提供的写人文章,人物形象都是较为鲜明的。教师可以结合生动的人物形象设置主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

例如,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胡适)一文中,母亲宽容、善良、温和,却不失刚强,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以课本“研讨与练习”中的“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为主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和思考:“我”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事件可以看出?问题提出后,学生探究和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母亲很严格,这从她催我早起上学一事可以看出;有的认为母亲很有气量,从她怎样与两个嫂子相处可以看出;有的还认为母亲很有阳刚之气,这从她受了五叔的侮辱,能当面质问清楚,直到五叔认错赔罪……学生之间的这些探究结论互为补充,形成了对文本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解读,“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在讨论之中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一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依据文章的写作特点设计主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所选择和提供的范文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方法,有先扬后抑、有对比映衬、有借景抒情、还有以小见大……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

老王教学设计篇7

最近,湛江市教研室在廉江中学举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研讨课的分析研讨活动。课题是高三第二轮复习专题“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执教者分别是廉江中学的蔡老师和湛江第一中学的王老师(以下分别简称为蔡老师和王老师)。本文就以这两节“同课异构”课为例,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与“发现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两节“同课异构”课的比较

1、教学目标

蔡老师的课只呈现知识目标,而王老师的课呈现三维目标。

2、教学内容

蔡老师的课局限于本章内容,系统性不强,缺少对知识进行整合。王老师的课系统性强,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整合。

3、教学流程

蔡老师的教学流程:训练归纳训练归纳。王老师的教学流程:引导阅读发现运用。

4、教学策略

蔡老师的课以讲解、记忆、练习为主,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王老师的课以阅读、发现、同化为主,强调培养学生处理、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5、媒体选择

蔡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王老师则利用黑板进行教学。

6、学生活动

蔡老师的课在师生的一问一答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王老师的课大部分学生动手填写导学案内容,个别学生在黑板板演并进行描述。

7、教师活动

蔡老师预设好问题,做知识的传递者。王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同时也是生成性问题的促进者。

8、教学效果

蔡老师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王老师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研究

1、蔡老师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教学目标只关注“双基”,忽略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蔡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Ⅱ),只给学生呈现了“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而且过于简单,欠细化。要知道,“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讲功有余,学功不足,练功过重

蔡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自己设计的题目一个一个去解决,虽然对题目的选择有讲究,但整个教学流程采取的方式是一问一答一讲。细观整个课堂,蔡老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练习题,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只是被动去听讲。我认为,若第二轮复习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时间+汗水”的苦干,忽视了“时间+汗水”的巧干,学生的学习将会陷入“低效率、重负担”的怪圈。

(3)忽视黑板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

湖北的“高效课堂”教室内四周皆是黑板,要求学生想到不如说到、说到不如写到,个人写不如公开写,在纸上写不如在黑板上写。蔡老师这节课却忽略了黑板的作用,没有给机会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多媒体展示的内容,缺乏独立的思考。

2、王老师采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凸显的优点

(1)有效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主体参与教学的文本载体,是教师对教与学的精心预设和整体规划。王老师课堂设计的导学案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和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引方向,设计路径,理清思路。

(2)搭建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

课堂展示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王老师的课堂环节以学生展示为中心,让学生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动手构建细胞膜的模型、画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画影响跨膜运输速率因素的曲线图等等。通过展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这个展示平台上,挖掘的是学生每个人的潜力,培养的是勇气,张扬的是个性,奠定的是信心。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王老师在讲判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时,先让学生画细胞膜的模型,并设问“如何判断膜外和膜内”,然后让学生在细胞膜模型图上用箭头示意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要求各种物质用不同的符合表示)。当学生画完评价后,王老师追问:“若是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兴奋时Na+内流,又怎样画图?”学生沉默一阵后思维开始活跃,有的说是主动运输,有的说通过离子通道等等。这时王老师又让学生在黑板画图,然后继续追问:“又如何用曲线图来表示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呢?”学生们又开始在导学案上画曲线图。最后,王老师出示知识网络图让学生独立去完成。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运输方式”这一考点就会融会贯通,提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通过独立完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4)引导学生去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疑”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当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主动运输的运输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曲线从0点开始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是从0开始?”王老师这时便在学生提出疑点的地方,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复习产生ATP的过程及场所,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疑惑。接着,王老师就这一问题继续提问:“那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运输是被动运输还是主动运输呢?”学生的思维开始再次活跃起来,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很快就能举手来回答,而且回答得很好,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做到疑、问、思三者统一,对提高教学成效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发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老王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设计科学规范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提高教学质效的前提。科学规范、切合学情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被查学校教师的备课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备课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凸显课时要素。大部分教师都能备足课时,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科课改要求,确定重难点、教法、学法,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与板书,突出的有:王庄中学杨艳,刘晶:王庄中心李金胜,王文科;庄头中学孙俊利,毛利:庄头中心王亚丽,张彩霞等。

关注教情学情。大多数教师能丰富备课内容的多样性和多角度性,注重教法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注重教学内容生成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法。突出的有:王庄中心问茅倩,张亚婷;王庄中学叶培,程玉莲;庄头中学连小霞,魏玲;庄头中心罗新侠,靳爱芳等。

着力教学反思。不少教师都能认真总结教学得失,适时进行教后反思,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庄头中心校教师罗新侠张彩霞能对自己的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以及课堂预设与实际生成进行解剖。王庄中学教师程玉莲,王周民等,能在课堂教学后在教案后写出课堂小结,并做好单元与章节小结。

二、课堂教学活泼丰富

从近33节的随机听课来看,许多教师教学独具特色:

凸显课改。听课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呈现出课改的教法理念,丰富完善的教学策略、优化的教学方式。比较突出的有:王庄中学王振生,杨会玲,王庄中心校李金胜,庄头中心靳爱芳,王亚丽,庄头中学季力志,张淑云等。

关注特点。教学科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许多老师能因课设计、因人设计。比如

庄头中心学校的罗彩霞在教学《彩色的翅膀》一课时,能以读代教,以读促悟,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指示方法。方法是学生思维与解题的钥匙,掌握了方法,就能达到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方法至关重要。王庄中学的叶培,庄头中学季力志等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引导,给了学生一把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作业布置精巧多样

在检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校都能把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很多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认真设计作业,既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又重视了题型的多样性。学生通过作业,达到了巩固知识,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的作用。庄头中心,王庄中学作业更规范,作业内容重视“双基”的落实。庄头中学英语老师张淑云,批改认真细致,批改质量较高。王庄中心校孙变霞老师作业选题精,题目设计兼顾全面。

四、教研教改个性多样

教研教改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锤炼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从检查中看,这几所学校都能做到有计划、有专题、有活动、有记载,研究工作扎实,研究效果明显。尤其是王庄镇中学,能够把洋思经验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能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永威模式。王庄中心校实行集体备课制,集众人的经验与智慧,优化教学环节,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练习题,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一改以往课堂上教师满堂讲,学生昏昏睡的现象,让学生至始至终学得紧张,学得有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效。

四、家访活动持续有效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一座桥梁。大部分学校都很重视家访活动,能搞在上学期末大家访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持续的开展大家访活动。四所学校部署扎实,安排有序,家访有记录,活动有总结。通过入户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构建起良好的家校关系。王庄镇中学共家访1035人次,电话回访600多人,入户150人,为控辍保学、传播学校良好声誉起到了积极作用。庄头中心校学校大家访活动人人参与,并有家访记录,对活动中家长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专门整理,强化了对学生家庭情况、生活情况的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六、课程开设方面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民诉法全文(精选8篇)
  • 下一篇:颜回的故事(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