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台湾问题(精选3篇)

时间: 2023-07-30 栏目:写作范文

有关新时代台湾问题的毛概论文汇总 篇1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系列讲话,始终多多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通过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材料的学习以及观看相关教育影片,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所以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坐视不理,必须予以正视,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所淘汰。所以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无论对我们党来说还是对每个党员来说,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才将千千万万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的旗帜下,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才有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力量。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些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句口号,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勤奋实践、自我修养才能达到。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我们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基本纲领的统一论者。在今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站位就高,眼界就宽,心胸就开阔,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关于新形势下的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是好干部?他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是怎样成长为好干部?他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三是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他强调,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党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地进行了许多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不少好制度好办法,但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选人用人需要。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并就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关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干部工作公开、竞争性选拔、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等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他特别强调,要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机制。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他还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及时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普遍好评。

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强调解决突出问题,深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拥护。习近平同志指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习近平同志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我们坚信,只要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的这些要求和部署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党的作风建设就能够不断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就一定会有更大改善。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说明: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共产党也不例外。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他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说法通俗易懂,非常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制约监督权力的基本路径,凸显了制度建设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中的根本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要的就是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办事。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同志就对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问题作了深入阐述,指出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他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发扬党内民主,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允许不同意见碰撞和争论,同时善于进行正确集中,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有了制度,关键是严格执行。好的制度不认真执行,等于一纸空文,有时比没有制度更糟糕。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关键是主要负责同志即一把手以身作则。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一把手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一把手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带头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这些论述极其深刻,对于更好执行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关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精 篇2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形势与政策对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这门课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爱岗敬业的老师去讲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自身的特点,需要有一批具有高度敏感性、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创新意识并能驾驭多领域复杂问题的老师去讲授。坦白说,这往往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即使这位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这样一支团队里,教师拥有共同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互补的知识结构等等。每每遇到国际、国内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这支团队又可以迅速演变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现实有效的引导。而民办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部分政工干部、党务干部、辅导员甚至个别机关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这些政工干部平时自身忙于各种行政事物,很难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的摸索和提高。民办高校民办性质、市场化导向的管理方式使教师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疲于教学,科研、教研时间相对较少。民办高校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青年专职教师为了生计忙于教学,兼职教师难于管理的现象,不利于形成醉心教学的教师团队。

高校的大扩招诚然使更多的学子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也造成了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在与公立院校招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一些学生狭隘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与己无关,只关心自己的专业课,凡事以通过考试和就业为动机,并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增强,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或敷衍了事的完成作业,这些现象有学生的原因,也有体制造成的影响。

学科是对知识的分类,“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的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形势与政策课从属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其具体内容虽然多变,但框架体系可以分为基本稳定部分与时事热点部分。基本稳定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时事热点可以分为:经济专题、政治专题、文化专题、社会专题和国际关系专题。这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以学科为背景构建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就是将不同专业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归属到以上不同的学科队伍中,着重深入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形成术业有专攻的局面。然后在大的学科框架中进行整合,已达到集体智慧效率的最大化。

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之上,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加强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建设。这要求民办高校改变轻视政治理论教学的错误观念,改变经济效益优先,凡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错误观念,更加重视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加大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待遇。形势与政策老师备课十分辛苦,教学课件又要不断更新,在课酬上应给予相应回报。适当减少兼职老师,引进更多专职教师,早日形成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虽然民办高校受条件限制,很难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但只要精挑细选,引进的一些硕士教师,常常更具活力、更敬业。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一些年轻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比老教师更受欢迎,相对于一些已经具备高职称而冲劲不足的老教师的墨守陈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他们更具闯劲和活力。所以民办高校在引进、打造师资队伍时,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和模式。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大班教学中,他们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师层面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制定教学内容,在课件的准备工作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制作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富含时代气息,体现社会焦点、难点的ppt。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拓展互动环节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适时采取案例、专题、辩论、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共鸣。针对大班教学管理难的问题,在校级层面进行制度建设,尽快建立班级导师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监督、管理职能,以达到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学生主体意识更加活跃,个性发展日益突出。形势与政策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革新教育手段,因势利导疏导结合。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笔者所在高校正在探索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就是迈出尝试的第一步。通过建设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空间。信息社会下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已不仅仅是课堂的受教者,他们更渴望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陈述自己的主张。网络教学新模式因势利导,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有的放矢,更好的答疑解惑。

民办高校将有限的教学资源上网可以达到资源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同时也方便了学生随时查阅、学习、下载、研究。同时借着课程网站建设的东风,民办高校也可以适时启动一轮的教学资源库的扩大工作。在网页设置关于热点问题的文字、图片、视频专栏进行讲解;丰富文字、影音资料;利用互联网资讯丰富的特点,设置相关名家讲坛、专家、教授形势政策报告的链接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教学手段。在网上还可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实名认证提问,教师定期给予解答。教师尝试性探索利用qq空间、网络博客等方式介绍热点问题,利用网上互动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关心时政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抢占网络主阵地,弘扬主旋律,指引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古语有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说的虽然是选才标准,但对于施教也有借鉴作用。民办高校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在当前各高校摸索该课程的教育模式过程中走出自己的特色。

关于台湾问题政治论文 篇3

台湾问题有可能安南化

从目前趋势来看,台湾问题有较大可能向安南化的方向发展。这一两岸关係发展的趋势与大陆目前力图推进的路线图有关。当然,两岸各方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应对策略和外部因素等等決定了台湾问题安南化能否最终实现。本文试从旁观的立场,从纯博弈的角度,对此作一分析。

一、台湾问题的长期化

与安南化異曲同工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朝廷与一些边陲之地如安南、高丽等之间曾有过长期的博弈。有时这些地方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有时又分离出去了。作为力量弱小的边陲之地,它们常採用的策略就是见机而作,顺势而为,每逢中原动乱,便乘机拥兵自立,而每逢中原尘埃落定,便奉表称臣。屡服屡叛,经过长期博弈,导致中原朝廷逐渐默认其分离事实和存在的合法性,最后出现历史机遇,一一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对这种靠自身力量,以小博大、顺势而为、通过长期博弈而最后分离出去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安南化。

安南化实际上是一个溫水煮青蛙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由於对边陲之地主权长期的名存实亡,而导致中原政权对该地的主权意识的自然消退。长期的事实分离、对抗、妥协、屡服屡叛和劳师糜饷,最终导致了中原朝野的疲劳和“正视现实”,将其看成化外之地,失去亦不感到痛惜。二是边陲之地与中原地区长期的分离,而导致该地人民的本土自主意识日渐增強和曾经随征服而被注入的中国意识的减弱,也即导致逐渐的“去中国化”。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与历史上的安南化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即导致北京逐渐默认对方的事实存在和某种合法性。儘管两岸分离才六十年,但这其中的疲劳效应就已经显现出来。北京从“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卻到“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再到近年来一些大陆智囊主张再退到承认对方国号,就反映了这一长期化的潛移默化的实际效果。

台湾问题的长期化也意味著台湾内部逐渐的“去中国化”。在国家的认同上,日久情疏是一个普遍法则。如当年美国独立战爭的支持者,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代,今日在国外的中国移民的后代,普遍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反映了这一点。在台湾,随著时间的推移,老一代有中国情结的大陆籍人士逐渐消失,佔人口大多数的本土籍人口和在本土出生的大陆籍人士的后代已日益认同台湾的本土意识,岛内分离自主的意识日益強化,对中国的认同日益减弱。

二、统一路线图及其不同解读

近年来,在大陆有一份两岸统一的路线图,即由经贸交流,到军事互信,到和平协议,再到一国两制,一步一步,最终实现两岸统一。这份路线图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大陆官方的长期对台战略。

对於这一路线图,大陆、国民党和民进党三方有不同解读。大陆当然坚信这一路线图能最终实现统一目标,因而力求将台湾引上这条路线。而民进党则坚信,这是大陆的阴谋,因而坚決拒绝。只有国民党对此有不同认识。马英九关於台湾安全的三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台湾自有的军事力量)中的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制度化”,说的就是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国民党看来,如果台湾能够与大陆达成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实现两岸和平制度化,则台湾的安全便有了第一道防线的保障。如果再加上另外两道防线,台湾便可以维持事实独立的状況。

这一来,我们就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观:在远期评估上,大陆和民进党所见略同:如果循这一路线图,两岸将最终实现统一。在近期操作上,大陆与国民党有交集:双方都愿意签署军事互信与和平协议。在终极目标上,国民党与民进党有共识: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

可见,关於这份统一路线图,存在著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估。大陆和民进党看法一致:如果按这一路线图,台湾将失去独立。国民党看法相反:如果按这一路线图(至少按这一路线图前几步),台湾将维持事实独立。从逻辑上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估不可能同时都是正确的。要么大陆和民进党的看法是正确的,要么国民党的看法是正确的。

其实,台湾国民党的认识,从策略上看,更接近正确一端。与许多大陆人所期望的结局恰恰相反,如果台湾人接受这一路线图,则意味著台湾问题的长期化,即台湾问题向安南化方向发展,而可能最终导致两岸的分离。下面我们将分析为什么。

三、统一路线图的推进

和台湾的操盘应对

让我们假定,台湾是由一个精明的博弈者操盘。作为一个精明的博弈者,他会认识到两岸力量对比的悬殊和台湾自身力量的不足,会儘力利用今日大陆统一路线图中对台湾有利的地方,採用务实策略,爭取实现台湾利益的最大化。他也会在下列两种操盘策略之间作出权衡: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始终不变,则台湾最佳操盘策略无疑是,台湾在路线图中的每一阶段都爭取时间的最大化和利益索取的最大化,即力爭每一步都让大陆耗时费日,並给台湾以足够的补偿(如经济让利或国际空间松绑)以换取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倘若每一步都耗上几十年,则全过程走下来,就得一二百年。而今日大陆既然也愿意花五十到一百年,並愿意不惜代价,来诱使台湾走这一路线图。这对台湾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这等於是使台湾问题期长久化而向安南化方向发展。另一点好处是,在讨价还价中所获得的巨大补偿,也有助於台湾打造另外两道安全防线:累计获得的巨大经济实利有利於建立第三道防线,即购置更先进的军备,增強台湾的拒统武力,累计增大的外交空间有利於建立第二道防线,即扩大台湾的国际支持。当然,作为精明的博弈者,他会在每一阶段,在离大陆忍耐的临界点不远处见好就收。这种明推实就、步步延阻、儘力索取、见好就收的策略,可使台湾爭得时间,获得实利,暗增拒统谋独实力,又不至於使大陆动武。

假定大陆的路线图可能会变,则选择有所不同。第一种操盘策略虽然能使台湾利益最大化,但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倘若在未来某一天,大陆看穿台湾的把戏,抛棄今日的路线图,而採用“毕其功於一役”的路线,则台湾等於前功儘棄。要避免这种不可预见的情況发生,唯一可靠的选择就是马英九所看到的,趁大陆尚在溫柔时,较早地达成两岸之间的某种政治协议,即构筑起安全防线中第一道防线“两岸和平的制度化”。倘若台湾如此选择,则两岸关係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如下过程:

台湾在充分利用今日大陆的对台政策,获取儘可能多的利益之后,“勉为其难”地与大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於是在万众欢呼中两岸进入长期和平局面,由此不排除两岸领导人共获诺贝尔和平奖。接下来的问题是:对台湾来说,因自身力量弱小,除非大陆出现内乱而有机可乘,当然不会违约而宣佈独立。这样一来,除非大陆想结束这一阶段,否则,两岸间的事实分离将一直存在下去。倘若如此,这就变成了一个溫水煮青蛙的过程,等於是以时间换空间。台湾当然乐观其成。

则随著时间推移,大陆无法接受永久的两岸分离。当大陆不愿再继续停留在和平协议阶段时,假定台湾不让步,则两岸会有一战。让我们假定台湾因胜算不大而委曲求全,接受一国两制。如此则大陆如愿以偿。多年来,大陆上下将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的法宝。在许多人看来,只要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就标誌著国家统一大业完成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下面我们会分析为什么。

四、节节胜利和溫情脈脈

下的安南化

不难明白,两岸关係的发展如果按上述路线图走,倘若一切顺利,则至多意味著在节节胜利、万众欢呼中,大陆以溫和的方式和长期的过程,赢得名份上的统一。届时,在一国两制的名义下,台湾之於大陆的关係可能会是下列几个选项之一:(1)邦联制,或联邦制,一中两宪或三宪,一国两府之类。一中屋顶,地位平等,互不统属。(2)蒙藏化,类似於清朝时蒙古和西藏之於中国的关係,不如附属国那般独立,但比内地各行省更自主,军政自理,且拥有一定的对外关係。(3)藩镇化,类似於古代藩镇,或民国初的地方割据,明尊中央而自行其政。

上述一国两制只是名义上统一,无论哪一选项,台湾均是军政自理,事实独立依旧。一国两制其实古已有之。历史上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或土司制的並立,就是两种不同制度在同一国家里並存。甚至藩镇割据也可以看成是一国两制的一种形式。虽然割据一方的边陲之地未必会有问鼎中原之志,但卻难免不会有分离之心。这就是说,一国两制对弹丸之地而无一兵一卒的香港有用,而用在孤悬海外和自拥武力的台湾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台湾即便接受一国两制,实际上仍等於是历史上拥兵割据一方的藩镇或封国。

有人会说,只要台湾独立,大陆就会依据反分裂法动武。然而,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让我们假定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如果台湾拒绝大陆的路线图,而导致大陆转向強势路线。台湾将面临大陆动武的危险,安南化道路被台湾人自己堵死了。

如果台湾接受大陆的路线图,情況则是两样。台湾的节节抗退和委曲求全,会造成大陆节节胜利的表象,使大陆赢得面子。对於一个溫顺的台湾和节节推进的路线图,大陆感觉良好,自我陶醉,不可能对之动武。当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后,国家已经在形式上统一,目的已经实现,天下太平和谐,大陆也失去对台湾动武的理由。

古代的安南和高丽、清朝的外蒙和西藏,在机会尚未到来时,他们是臣服的,中原朝廷无理由对之动武,而一旦天下有变,机会来临,他们趁机而反时,中央政权要么已经崩溃或自身难保,要么群雄混战,已无力阻止其分离。

可见,对台湾而言,无论接受和平协议还是一国两制,可看成是一种等待未来机会的生存策略,好似脚踏两隻船:进可见机独立,退可维持现状。这也好似是站在通向终极目标的阶段性跳板上:若有机可乘,便跳向独立;如没有,则停在原地,继续安享和平协议或一国两制下的事实独立,延续时间换空间的过程。多年来,北京指责__喇嘛关於在中国宪法下西藏高度自治的要求是想以此作为跳板,实现西藏独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对於军政完全自理的、有更大自主权的、天堑相隔的台湾,这岂不是更可以作为跳板?

当代世界发展加速,观念变化加快。二战结束才几十年,和平、自由、平等、民族独立、住民自決、人权至上等观念就日益被人接受,两岸分离才六十年,大陆就表现出疲劳和正视现实。这意味著,在古代需要数百年的安南化分离过程,在今天台湾再有五十或一百年的时间可能就足够了。

甚至,台湾不需要过分介意今日在台湾执政的人是否有中国心,只要存在一定的在野制衡力量即可。因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国家认同。纵使今日的马英九尚有某些中国意识,二十年后,当后起之秀都是本土籍或在本土居住已有三代四代的人,情況自然会两样。北京和民进党都不明白,今日国民党从大陆所获得的一切利益输送,无论是否是“统战阴谋”,对台湾其实都是多多益善,因为台湾由此而增长的实力会成为台湾未来世代实现自身目标的资源。要指望一个在台湾居住已有三代或更久的群体会更认同其祖先的故国,而不是台湾,显然只是一些大陆人的一厢情愿。

甚至,台湾並不需要由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操盘,只需要顺著大陆推进其路线图的推力,听其自然,不自杀性对抗即可。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之前的相安无事和后来的分离就是典型例子。它们甚至还不是自拥武力的藩镇或封国,也没有谁在几十年前就为它们谋划了百年大计。因为长期的分治本身就是未来分离的基础。所谓安南化,其根本秘诀就在这里。

四、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动力、

阻力和有利因素

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与历史上边陲之地脱离中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的安南化的主要动力来自於边陲之地本身,而今日台湾问题安南化的主要动力则是来自於大陆,来自於今日大陆力图推进其路线图的努力。而台湾问题安南化的阻力卻是来自民进党,至於国民党则是乐观其成!这真是一种古今罕见的博弈。

台湾问题能否安南化,不仅取決於大陆的推动力有多大,也取決於民进党的阻力有多大。当然这並不是说,今日台湾内部蓝綠相爭,拒绝大陆的路线图,台湾即刻就会有安全风险。实际上,在近期存在诸多有利於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因素:

(1)大陆近期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大陆在江朱主政时期,曾对台湾採用过武力恫吓,在遇到台湾的激烈反弹后,北京之所以没有兑现恫吓,是因为在权衡“发展”与“统一”两个目标之后,作出了优先发展、暂缓统一的选择。这一选择今天仍然是北京的基本国策。

(2)今日大陆视国民党为统一的同盟者和依靠力量,试图不惜代价去左右台湾民意,以削弱民进党的政治基础,支持国民党当选。这就使得台湾蓝綠相斗对台湾来说会有近期好处。每一次蓝营当选,都会被大陆看作自己的胜利。於是在大陆涉台部门庆功嘉奖的欢呼声中,台湾获得了安全、时间和更大的让利让步。可见,台湾由蓝营执政比由綠营执政,更有利於台湾问题的安南化。

(3)大陆目前的顶层決策体制是“共识制”。在这种決策体制下,除非出现极端情況,北京发动一场战爭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它不象毛泽东或邓小平式的強人统治可以独断专行,力排众议,也不象现代的总统或内阁制那样可以个人全权负责。

(4)今日大陆政治体制改革举步不前,台湾卻已经实现了民主选举。这使台湾佔有了政治道德高地,导致一部分大陆精英和民众对台湾的民主制度心生仰慕,台湾的形象已悄然由“分裂者”一变而成了“民主榜样”。既是榜样,自当爱护,而非摧毁,更何況还有人想借重这一榜样来推动大陆民主化。而大陆自身问题的增多和民主诉求的升溫也分流了大陆人对国家统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减轻了针对台湾的压力。这样就无形中构成了对台湾来说是在三道防线之外的第四道安全防线。在大陆实现民主化之前,这道人心防线会一直起作用。

(5)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的存在,对大陆仍有威慑作用。而大陆对自身“核心利益”的泛化认识和不当处置,对台湾也是有利的。曾有台湾人在朝韩局势紧张时称,朝鲜对中国是如何重要,台湾倒是没那么重要。不难理解,对台湾而言,挑动北京在朝鲜、东海和南海与人较劲,对台湾意味著:一可转移对台湾的压力,二可使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滞留和集结,从而构成对大陆的制衡。虽然从总的趋势看,美国的力量在消退,中国的力量在增长,但中美两国军事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不可能很快改变。

上述对台湾有利的因素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也许十年二十年。不过,无近忧不等於没有远期风险。如果大陆持续的溫情攻势始终未见进展,即不能推进到大陆统一路线图的军事互信或和平协议阶段,而上述对台湾有利的主要因素又一一消失,则大陆对台政策终将会反转。一旦大陆抛棄现有一厢情愿的路线图,而採用更老成的战略,如当年清朝收复台湾的路数,这对台湾就意味著通向独立的安南化道路的消失。

可见,从长远来看,台湾问题安南化的可能性如何,受制於两点:一是大陆自身对现有统一路线图的认识是否会改变,能否坚持到底;二是台湾能否在大陆对台路线改弦易辙之前,各派达成共识,以某种妥协而与大陆达成一种政治协议,即按马英九的思路,借制度化的定型效应而使两岸现状的维持长期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台湾问题》,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书格式(精选4篇)
  • 下一篇:职业生涯规划(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