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

时间: 2023-07-31 栏目:写作范文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1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relationfeature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in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inchina,putforwardthecoordinatedtheory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bystages,regionsanddegrees,discussedthecoordinatedroad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for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anddifferentareaofchina、

关键词农业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阶段性区域性

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是我国农村工农业关系的主要体现。但农村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发展并不是总是对农业有利,认识到这一点,选择适宜的协调发展道路,发挥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正关系,抑制负关系,对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在广东东莞市,江苏无锡县,山东诸城市、苍山县,湖南双峰县,四川米易县等17个典型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区、农村工业不同阶段的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特征,提出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1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

依据反映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与农业关系特点的若干指标(如人均农村工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等),根据17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及全国总体状况,确立每个指标在各个阶段的范围,运用要素贡献率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1、1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低于5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不足4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2,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小于10%。农村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的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500—1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0—5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5—1、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2—0、4,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10—20%。农村工业发展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工补农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对农业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1、3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3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7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1、5—3、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4—0、6,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20—50%。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地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3000—1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70—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6—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0—80%。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好、农村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相反,农业及粮食生产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0—2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高于80%。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的引导,或者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工业发展不顾农业,大量占用农田,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弱化,农田抛荒、半抛荒,农业萎缩;体现出工为主,农分化的特征。

2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

依据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特点,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提出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部分:

2、1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对而又抽象的概念,内容十分广泛,可概括为下面五个方面:①农业发展水平与农村工业水平的协调(简称水平协调)。水平协调包括总量协调、速度协调。②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投入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以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与农村工业水平、结构之间的协调(简称结构协调)。③农业与农

村工业在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上的协调。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面(简称要素协调)。④生态环境协调。农村工农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简称环境协调)。⑤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还包括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减少贫困,增加农民受教育的范围与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通过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的扩散,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过时的思想观念。搞好农村社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从多方面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简称社会协调)。

2、2阶段性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不能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两者关系协调不协调;也不是只有农村工业的高级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才会取得协调。协调是动态的,每一阶段均有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只是不同阶段两者协调发展(关系)的体现不同而已。由于农村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村工农业协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在农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协调农村工农业的关系,其重点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适度发展农村工业。在那些农村工业已具备雄厚基础的地区,协调两者关系,其重点应放在促进企业利润向农业回流,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达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不同区域(区位),由于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村工业在规模、行业与技术的选择上均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关系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应有所不同。以上三点构成了该理论的实体。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应以该理论为指导,脱离了协调性、阶段性和区域性,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

3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3、1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因为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没有农村工业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但农村工业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充要条件,农村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带来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工农关系不同,农村工业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也应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时,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特征,以及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即必须以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为基础。

3、2立足工农业协调,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道路构成的一个道路集。通过大量调查与研究,从农村工农业关系状况以及区域特点的角度,把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3、2、1以农为主,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而非农产品资源缺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第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农为主、工萌芽或农哺工、工起步。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总量剩余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发展高价值作物和特产作物开发,迫切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加农产品价值、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广大的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工业刚刚起步的内陆地区。如山东省苍山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阶段,农村经济以农为主。该县利用大蒜生产的优势,推动了蒜苔冷藏、保鲜、大蒜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发展的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2、2以农为主,农村工业靠资源开发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但当地矿产等非农产品资源丰富,具备资源开发的优势。农村工农业关系还基本处在第二、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农哺工、工起步或工农互争互利。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显示出来,通过资源开发,在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部分的利润回流,对农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工业的发展也促进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往往是薄弱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条道路适合于中西部非农产品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工业水平还较低的地区。如湖南省双峰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农村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该县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建材、煤炭采选为主要行业的农村工业,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农为主,依靠资源开发农村工业的道路。

3、2、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农村工农业关系基本处于第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工农互争互利,资金关系的矛盾比较突出。这类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具备发展畜牧业和高价值作物的优势;地理位置较好、交通发达、国内市场容量大,也有发展外贸的优势。通过市场和外贸的拉动,促使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和具备外贸条件的广大东部农区及部分中西部农区。如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期。该市在发展外贸基础上,依靠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与农村工业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典例。

3、2、4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所占份额甚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四、五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工补农、农业开始分化或工为主,农分化。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素质下降的

问题突出,这时农业发展往往出现分化现象,或者通过以工建农,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工业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农村工业发展不顾农业甚至侵占农业造成农业萎缩。走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坚持以工补农的同时,农业的结构、规模、技术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工业利润回流主要靠政策引导,农业调整要以机械化和扩大规模为重点。这条道路适合于沿海、城郊农村经济发达,人均耕地资源少,且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地区。如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五阶段。该县在不断壮大农村工业实力基础上,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积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稳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农业没有出现萎缩。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2

同志们:

刚才,亚平书记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发展思路和重点,全面分析了我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乃至农业和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等一下,早彩副市长还将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部署,晓锋副书记还将作总结讲话,我都完全同意。请大家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和一系列加强农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实现了既快又好的发展,呈现出多年没有过的强劲发展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亿元,增长30、1%,同比加快7、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完成24、2亿元,增长38、5%,同比加快7、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2、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0、1亿元,增长16、7%,同比加快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3亿元,增长63、9%,高于全省36、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完成22、5亿元,增长22、3%,同比加快5、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02亿元,增长21、7%,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实际引进市外资金146、8亿元,增长47、5%;实际利用外资8982万美元,增长79、7%,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33亿美元,增长123%;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8元,增长13、5%。多项指标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也是自“九五”以来增幅最大的。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95、77亿元,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4亿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3亿元,增长15、3%;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6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2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3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增长21、7%。

在中央一号文件尤其是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引导下,今年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好形势,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喜人,成为今年全市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760万亩,增长21、4%,粮食总产达51亿斤,增长38、4%,比历史最高的1997年增加0、5亿斤;农民收入改变了多年缓慢增长局面,预计全年农民人均增收517元,达到2900元,增幅达21、7%,比去年同期高14、7个百分点,比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9、2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绝对额创历史新高,应该说这是一种跳跃式增长了,可喜可贺!

这种跳跃式增长的“爆发力”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说,是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释放的能量,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强大威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这种跳跃式增长中,也有一些难以持续的因素。其中,农业税减免和农产品涨价两个方面,占了较大比重。今年,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使农民人均政策性减负增收45元,这一块明年就变成基数了。今年农民来自一产的收入比去年同期净增300元,占增收总量的近六成,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贡献了不小份额,而随着今秋粮食的丰收、粮价的回落,价格推高的作用也衰减了。因此,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农民增收的爆发力变为持久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全市情况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农民收入经历了3次跳跃式增长,每次年均增幅都在15%以上。1978-1984年,农民收入年均递增15、1%,动力源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988-1990年,年均递增15%,动力源是乡镇企业的崛起;1993-1997年,年均递增20%,动力源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产品的大幅提价。分析这几次跳跃式增长的动力结构,可以看到有两种因素在起作用:一种是持久起作用的因素,如工业化进程、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等,这是决定农民增收的基础;一种是暂时起作用的因素,如农产品涨价、某些政策利好等。当这些暂时起作用的动力因素衰减之后,很快便会出现农民增收乏力的低增长状态。15%以上的高峰与5%左右的低谷交替演进,便构成了20多年来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曲线。这一曲线告诉我们,农民收入要在短时期内形成跳跃式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在长时期内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增长。可持续,是我市农民增收的着眼点,应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立足点。

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根本途径在于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与工业的关联度,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配置农业资源,用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力求新突破。

第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力求新突破。农业产业化内部组织要素主要有4个:龙头企业、农户、主导产品、利益分配方式。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利益共同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领导者,抓住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务之急,必须做多、做大、做强、做活龙头企业。首先,要做多龙头企业总量。围绕我市水产、畜禽、木竹、粮食、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兴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其次,要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当前,要集中力量支持4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发展规模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再次,要做强龙头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搞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大力扶持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开发培育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把我市具有区域特色的特种水产、木竹制品以及数量众多的绿色食品打倒国内外市场上去。第四,要做活龙头企业的营销。引导龙头企业全面树立“竞争农业”新理念,紧密跟踪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用现代化的营销理念拓宽农产品贸易,根据不同的消费水平、健康需求、消费习惯,生产加工不同的农产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第五,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松散型联结向紧密型联结转变,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农户的指导、服务、保护农户利益,发展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二,以“两个65%”为目标,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力求新突破。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努力实现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比重达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这“两个65”的目标,就是我们农业结构调整的总方向。目前,我市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只有55%,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46%,离65%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未来两年,必须下大力气努力提高比重。一是要研究市场规律,找准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当前,绿色消费已成为农产品消费的主流。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要充分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努力壮大绿色食品产业。按照市场农业要求,加快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的申报工作,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农业知名品牌。二是谋求比较优势,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各地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瓜菜、水果、水产、优质畜禽、毛竹、绿色食品六大支柱产业的雏形,县市(区)也基本形成了1—2个主导产业。要继续按照一县一业,一(数)乡一品的思路,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格局,使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重点要抓好“种子工程”和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抓好新品种的开发、引进、繁育、示范,大力开发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结合点”。只有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生态保护、农村公路、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市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各地要切实按照“引良种、建基地、精加工、树品牌、旺市场”的产业化思路,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第三,以农业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在加大农业投入上力求新突破。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资金投资农业领域,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今后,对农业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住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尤其要抓住国家即将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机遇,包装更多更大的好项目,争取一批大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笼子”,从而得到中央、省对我市农业的更大扶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大力引进市外资金。充分发挥上饶山青水秀、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打开山门水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重要载体,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市外资金到我市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借助外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充分激活市内民间资金。各地要借助今年三农工作多年未有的好形势,积极引导市内民间闲散资金投资农业开发,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工商资本开发农业的热情,切实增强广大农民加大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四,以贯彻两个《决定》为契机,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上力求新突破。今年5月,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滨湖地区发展的决定》,两个决定,一个是统筹城乡发展,一个是统筹区域发展,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两个《决定》精神,以落实《决定》目标、任务、措施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两个《决定》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改造农村、优化农业、转移农民。要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大撤乡并镇力度,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经济、人口首位度、集聚度,从而辐射带动重点集镇、小集镇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小城镇特色经济,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主导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鼓励、支持农村能人到城镇创办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一批农民从农产品生产的第一车间转向加工营销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相对集聚、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小集镇,促进县城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做好劳务服务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到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积累资金,为农村人口城镇化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要进一步加快滨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区域联合,加速各生产要素的整合,主动融入环鄱阳湖经济圈,抓住机遇,依托项目,加大投入,建立起开放式、多元化的湖区经济,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在服务“三农”上力求新突破。新形势下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开放程度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也必须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努力实现四个“转向”:一是指导“三农”工作的视野要从局部区域转向全国和全球,从全国、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二是服务手段要从传统的经验指导转向信息引导,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情况下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信息。三是竞争方式要从产后推销转向产前订单农业,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四是发展策略要从产品战转向品牌战,千方百计地创造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较大市场份额的实实在在的名牌产品,并争取达到以系列化的名牌产品作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无形资产的程度。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3

一、粮食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近三年来粮食生产状况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公顷,平均亩产399、1公斤,总产实现42575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70公顷,单产500公斤,总产19275吨;玉米播种面积2218、7公顷,单产540公斤,总产17971吨;大豆播种面积2292、3公顷,平均亩产153、3公斤,总产5272、29吨;小麦播种面积30公顷,平均亩产126、7公斤,总产57吨。

20*年我场粮豆作物播种面积7*公顷,平均亩产380公斤,总产4051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公顷,单产504公斤,总产19429吨;大豆播种面积1*公顷,单产132公斤,总产3722吨;玉米播种面积2*0公顷,单产442公斤,总产17238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公顷,总产120、4吨。

20*年我场粮豆播种面积7*公顷,单产398公斤,总产4247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公顷,单产520公斤,总产20046吨;玉米播种面积1*公顷,单产553公斤,总产16384吨;大豆播种面积2*公顷,单产167公斤,总产5977吨;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公顷。

根据近三年粮食产量的不均衡性,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制约,香兰地处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年际间变化较大,土质大多为岗地白浆土,品种选择的空间比较小,土壤肥力不高是导致作物年际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主观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户只追求高产,不按自然规律及气候条件选择品种,盲目种植晚熟品种,导致产量低、效益差。还有的农户购买的生产资料无“三证”,又不按农艺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投入高、产出低,再有就是小四轮机车作业,根本达不到农艺要求,使原有的耕作体制遭到破坏,整地质量差,苗势弱,土壤肥力下降,单产不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粮食产量,一是提高农户科学种田的意识,遵循自然规律,不盲目选择品种;二是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三是农艺和农机相结合,走大型机械联合作业的路子,搞区域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作业成本;四是加快科技示范的带动作用,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使新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应用,同时加大服务意识,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

二、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情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场在粮豆作物规模经营方面还处于封闭状态。从近几年规模种植情况看,单户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仅有10户,大多数单户种植面积约在40-50亩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职工承受风险的压力比较大,同时没有足够的积累资金,无力扩大规模种植。

我们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促进土地流转,让有种植能力的且农艺技术掌握比较娴熟的一部分人,扩大种植规模,使流转者有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种形式经营。

三、关于农工家庭收入

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后,农场推行了责任田加机动田的两田制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的主体由农工承包向以农工家庭为主体承包转变,所有农业人口都分得了责任田,农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承包责任田兼营机动田。香兰农场现有农业职工1339人,其中承包土地职工1*2人,占79%;承包土地家庭1728户,其中农工家庭758户,无农工家庭970户。据20*年末调查,农工家庭户均收入17232元,人均收入4361元,比上年增长30%,20*年没有大幅度增长。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种植业收入占73%,养殖收入占4、1%,打工收入占22、9%。农户收入全部依靠承包土地收入的占34%,兼营养殖业收入占12%,把打工收入做为重要来源的占34、1%。

从家庭结构看,户均3、1人(其中农工1、4人,家属劳动力0、7人,子女或无劳动能力1人)。全场单职工家庭占60、9%,双职工占39、1%。农工家庭户均承包责任田44、5亩,人均14、5亩,兼营机动田的占61%,户均承包58亩。农户家庭最高收入37000元,人均12300元。最低收入3000元,人均1000元。

*农场农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别很大,收入也不够稳定。制约职工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农工本身缺乏勤劳致富意识,生产经营不够规模,不想走出去开拓新的增收源。二是从社会环境上看,农场就业门路狭窄,吸纳劳动力产业缺乏。

据抽样调查85个劳动力中,可提供劳动力22875个(劳动力资源),但实际投入承包土地上的工日6690个,占30%,投入养殖1980个,占8、6%,打工工日5147个,占22、5%,总利用创收工日13817个,占61、1%,剩余工日9058年,占38、9%。部分人员认可打麻将也不愿投工挣钱。要加快农场人均收入较快增长,就香兰农场现状而言,应走以下途径:

1、为农工家庭种植业走上规模经营营造宽松环境。一是以每个农户经营水田60亩或旱田120亩为模式,鼓励农户在承包责任田的同时兼营适量的机动田。二是在机动田发包时尽可能地为农工承包创造条件,可以低于市场竞价价格发包给农户,也可以以培植几个示范户的方式,逐步加以引导。

2、发展畜牧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我场仍是种植业单一经济,养殖业所占比重大小,农场应加大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力度,利用生猪市场短缺机遇,加快种猪、母猪繁、育、引步伐,把闲余劳动力引导到畜牧生产上来,改变农户收入单一局面。

3、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剩余优势,做好打工(劳动力输出)经济,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劳动力市场,有效进行劳务输出。

4、搞好科技指导、科技咨询服务,建立粮食市场营销网络,为农户提供粮食市场信息,促进农户种植从盲目性向市场指导性转变。

四、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是针对土壤现状,缺什么补什么,防止无效投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场此项工作尚未开展,但借助20*年农业开发的有利契机,预计今年底把此项工作开展起来。现已联系到测土施肥仪厂家,待考察论证后即可购入实施。

从长远看,应在东部三场建立一个测土实验站,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能够享受国家政策的补贴。

五、农机具购入和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

为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推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大马力机车作业优势,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场与汤原县农机部门沟通,通过农机补贴形式个人购入大中型农机具4台套。20*年9月,按照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在我场二大队建立了股份制农机合作社,组建工作由二大队牵头,入社主体为二大队农工、及其子女,每股定价500元,入股资金100、5万元,股东86人。国家扶持、集团公司和农场配套资金共100万元。共计总资本200、5万元,作为合作社的资本金,已按程序要求上缴省指定专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相关政策制约及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当地工商部门拒绝给予注册登记,故使合作社成立无合法手续,相应的财务管理亦无章可循。

2、集团、农场对于如何扶持农机合作社问题,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尤其是农机作业市场如何管理,土地资源如何配置等,都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应根据农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机具和相应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农场也要按着配置农机具规模制定措施,保障农机作业量,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耕作制度,为种植业规模经营打好基础。按香兰农场土地资源规模,农机作业合作社不宜各队都建,划好作业区域,按区域配置,确保农机具配置结构合理,拥有量适度。

3、农机作业合作社是在国家资金扶持力度较大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必须按规定提足折旧费后再计算经营成果,所提折旧费基金要专款专用,进行专项管理,只能用于设备有序更新,才能确保资金不流失。

六、畜牧业发展状况

*农场畜牧业是传统产业,有较丰富的饲养畜禽的经验,曾一度使许多家庭受益。但近年来受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全场生猪存栏3656头,能繁母猪582,奶牛存栏594头、羊290只,家禽2416羽,特色养殖梅花鹿75头,狐狸30只,貉435只。从调研情况看,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基础设施薄弱;二是饲草饲料不足,草场退化;三是品种退化,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四是畜牧业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职工养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较少,大多为分散饲养,抗御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制约着畜牧产业化发展。

根据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农场的畜牧业要根据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区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小区。现已与当地县畜牧部门取得共识,把香兰农场畜牧业纳入汤原县一个乡镇来管理,争取上级投资,准备建一个800-1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

七、如何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监企分开后,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旱田作物的选择上,大多是玉米、大豆和极少数经济作物。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之小型农机作业,标准低,质量差,种植结构极不合理,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本着土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及合理轮作的原则,制定“两扩、一稳、二压”的调整方针,即:扩大经济作物及麦类作物种植,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根据方案要求,部署基层大队各作物种植比例,进一步落实种植结构的调整,力求实效。农场加快考察引入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利用示范园区及科技示范户进行试验对比,旨在探索、发现总结各类经济作物的最佳栽培模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部局,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根据我场的地域特征,发挥水稻生产优势,引进高产、优质的品种,打造高产、高效的产业效应。

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场现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即农机合作社一个,其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待组建,主要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解决途径:培养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使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开拓市场经验的人员脱颖而出,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招商引资等领域创建符合农场特色的专业经济组织。

九、洁净能源发展状况

目前,我场住户所用生活能源仍是以秸秆等薪柴为主。开展清洁能源沼气试点虽已历时3年,但效果不好,只有*户,且只能在夏季利用。利用太阳能势水200户左右,只用做洗澡、洗衣等。

农场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1万吨左右,推进秸秆能源化的主要瓶径是资金和技术,其发展途径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扶持上马后,再依靠市场化发展,需要政府扶持主要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农场以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在项目成形后,交由社会按股份制管理。

十、农场职工家属外出务工情况

农场外出打工农工160余人,农工家属130余人,人均年收入9000元,总收入253万元。多数是投亲靠友,打工地点比较分散,以力工为主。农场在20*年与汤原县政府有过协议,把我场列入外出打工劳动力来源范围。20*年农场对清河林业局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初步达成议向用工协议,但由于农工、家属的打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未能实行。但农场已经将开拓职工外出打工就业,促进其尽早从土地中走出去列为今后农场工作重中这重。一是与汤原县政府沟通,把我场职工、家属纳入其农民技能培训范围,以提高我场农工、家属劳动技能,为外出打工准备条件。二是进一步与清河林业局协商,争取更为优惠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促进我场富余劳动力前去打工就业。

十一、农场经济融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农垦系统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实施场县合作共建,促进场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和作法,对于我们有着极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场据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发展原有优势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的同时,应按着区域特点,大力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充分利用汤原县境内的大米加工企业、光明乳业品牌、生猪屠宰加工优势,按照市场原则,以龙头企业+基地的利益联结方式,争取与*县共建水稻、奶牛、生猪生产产业,使我场成为上述产业原料生产基地。争取与汤原县取得共识,汤原县主要投资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农场加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良品培育基地建设和科学种田投入,双方共同开发建设,沟通场县间联系,建立起场县共赢发展的联合体。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4

20__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结合全面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和谐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一、全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

20__年全县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8%;实现农业增加值9、82亿元,比上年增2%,占GDP的比重25%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19、86亿元,比上年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比上年增9、96,使全县“三农”工作呈现出“八个明显”的特点和成效:

(一)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重视程度明显加强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早明确了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足“三早”(早规划、早部署、早启动),着眼“三重”(重优势产业、重科技入户、重龙头带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认真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采取了具体有效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了全年任务的完成和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1、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__年共完成粮食种植66、06万亩,粮食总产1、96亿公斤,比上年增4、15。其中:小春粮食种植21、84万亩,实现总产3746万公斤,同比增长10、55;大春粮食种植44、22万亩,实现大春粮食总量1、58亿公斤,同比增长2、74

2、烤烟生产平稳发展。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的40件基本烟(农)田水利工程、4000多个小水窖和120座QJ-III型改造烤房,在烤烟移栽、中耕管理和烟叶烘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__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3万亩,收购烟叶33、9万担,平均单价11、70元/公斤,实现收购总产值1、98亿元。

3、畜牧业发展形势良好。围绕实施“121”工程,坚持“一稳定、两加快、三突破”结构调整方针(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奶类和禽蛋,突破性发展肉牛、肉羊和特色养殖),推进畜牧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加强现代畜牧生产基地建设,使全县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__年全县扶持建成畜牧养殖示范小区有24个,扶持发展畜禽养殖大户876户,其中:存栏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4户,饲养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有4户,饲养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5户,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大户有4户,年出栏鸡5000只以上的大户有28户,1000只以上的有119户。预计全年肉猪出栏55、6万头,肉牛出栏3、1万头,肉羊出栏9、3万只;肉类总产完成5、7万吨;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6、64亿元,比上年增11、78;畜牧业收入达4、1亿元,比上年增6、8;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32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1200元。

4、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__年全县按照“四个重点”(重点产业、重点投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后续发展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优势突出,成效显著。万寿菊种植5、22万亩,收购鲜花3、62万吨,实现收购产值2172万元,比上年增655、98万元,增长43、27%;新植桑园11000亩,蚕桑种植面积达3、8万亩,养蚕3、9万张,全年生产鲜茧146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余万元,比上年增1341、3万元,增长47、74%;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5万亩,实现总产量达7、6万吨,实现产值5100万元,比上年增600万元,增长13%;种植啤酒大麦8、7万亩,总产17400吨(商品率25),实现产值2610万元,比上年增720万元,增长38、1%;中药材种植11000亩,预计可实现收购产值1320万元,比上年增540万元,增长69、23%;水产养殖面积达2、63万亩,比上年2、61万亩增0、8,预计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比上年增1200万元,增长31、58;魔芋种植5040亩,预计总产量10080吨,实现产值1512万元,比上年增54万元,增长3、7。

5、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在坚持生态优先、兼顾三大效益和退耕还林“五个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产业。20__年新增经济林4000亩(其中:干果1000亩、水果1000亩、速生丰产林20__亩),现有干果面积15162亩,产量274吨,产值685万元;水果面积19000亩,总产水果6680万公斤,实现产值785万元;速生丰产林面积19500亩,产值(现主要是桉树)100万元;其他工业原料林20__亩,产量1400吨,产值100万元。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238万亩,占总面积的56、8,其中:经济林总面积达55662亩,产值达1640万元,比上年增500万元;实现产业经营收入380万元,比上年增8。

(三)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成效明显

按照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通过大力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势产业区域布局,积极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进程,产业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聚集,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布局合理化、种植(养殖)发展特色化、基地建设规模化、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烤烟、畜牧、万寿菊、蚕桑、蔬菜、中药材、啤酒大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发展基地建

设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大坡、菱角万寿菊之乡,炎方优质马铃薯之乡,盘江优质茧丝绸之乡,播乐中药材之乡,西平优质稻米之乡、城郊商品蔬菜之乡、畜牧之乡和非公经济之乡,德泽低热河谷冬早蔬菜之乡的特色产业布局。同时,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村。据统计,全县已形成20多个畜牧养殖村、18个万寿菊种植村、12个蚕桑村、3个中药材村、2个优质马铃薯种植村、16多个蔬菜村、4个水产养殖村、3个水果村、1个“农家乐”村、1个蔬菜瓜果种植村。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固定资产规模千万元以上的7家),其中: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1家,达1千万以上的4家,500万以上的7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从事农产品加工有8家,流通有5家,养殖2家,中介服务2家,农产品加工开发深度和市场覆盖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初加工率达95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全县20__年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1231、29万元,固定资产26170、2万元;原料基地面积21、94万亩,加工农副产品95301吨,实现年销售产值23722、4万元,其中出口创汇262万元,净利润2841、29万元,上交税金(含减免税)1897、42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农产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粮、烟、畜等传统支柱产业得以稳步提升,万寿菊、蔬菜、蚕桑、中药材、啤酒大麦等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魔芋等后继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各类专业协会组织27个,种植和养殖大户300余户,围绕主导特色产业跑市场、搞运销的1000余人。现已初步形成以博浩生物、澜沧江、珠江农业、银龙实业等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以盘江乡蚕桑站(茧丝绸)、播乐乡中药材协会等为主的中介组织,各产业预计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3、5亿元左右,带动了全县8万多户农民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人均增收100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实现2925元,比20__年增长9、96。二是各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认证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积极做好项目的储备申报,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即__县大兴饲料公司、__县福上福葛根酒厂、__县三维饲料有限公司;新增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即:珠江农业公司通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银龙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了胡萝卜汁饮料部级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努力打造“珠江源”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县出现博浩生物、珠源无公害蔬菜、银龙蕻绿色果蔬饮料、福上福葛根酒、珠源药材、优质香米、丰雨和金光及金凤麟饲料等知名品牌,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品牌、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1、非农产业蓬勃发展。20__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发展壮大农村非公经济实体18个;预计到12月份全县可完成非公经济企业户4800户,比同期增长6;从业人员13535人,比同期增长2;完成营业收入31、93亿元,实现增加值15、4亿元。

2、劳务产业发展强劲。按照“五个一批”(依托__县域内的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就近就地转移一批;发展县域二、三产业,消化一批;发动能人带出一批;向发达城市成规模组织输出一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704人,其中:职业教育学历培训85人、职业技能培训206人(扶贫培训171人,占职业技能培训83)、“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3379人、实用技术培训9034人;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471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预计达8、5万人(次),实现劳务产业产值23060万元。

3、各项减负政策落实有效。一是农业税减免让农民受益增收。自20__年起,全县全面免征农业税,总额达954、42万元,户均免税__、17元,人均免税27、74元,较改革前,全县减负总额2154、5万元,户均减负257、72元,人均减负62、63元。二是落实政策直补促农增收。20__年全县共发放优质粮食良种补贴90万元,种粮农民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280万元,大型农机具购机补贴60万元,退耕还林4、4万亩兑现资金3224万元。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助农增收。自从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后,__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有79560户,共296946人,累计减免补偿260341人次,减免380、11万元,人均减免补偿14、6元,有效遏制住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四是教育“两免一补”帮农增收。20__年春、秋季学期教育“两免一补”,共对贫困生62370人免除学杂费460万元;为11155名农村中、小学生贫困生提供11155套免费教科书,共计90、58万元;全年寄宿制学校办学28所补助34、9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的问题。五是落实减负政策保增收。通过全面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一事一议”和“两工”管理,深入开展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治理,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

4、扶贫开发取得突破。20__年共完成省、市、县三级重点村建设15个(省级8个、市级4个、县级3个),投资315、1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75万元、自筹140、12万元),建设项目88件(省级53件、市级23件、县级12件);向省扶贫办申报易地搬迁扶贫项目1个,计划搬迁530人,申请扶贫补助资金265万元;向市扶贫办申报小额扶贫贷款指标600万元;协调县农行选择一批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开展有序。

(六)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 高

20__年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农技推广体制不断创新,农技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八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全面推广。全县共完成推广59、5万亩,举办示范样板4、5万亩,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形式完成农业科技培训18500余人(次),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成效显著。积极引进港啤1号、澳选3号推广种植啤酒大麦8、7万亩;引进靖麦11号举办高产示范样板300亩,完成杂交小麦试验四组展示面积50亩;举办小春马铃薯样板200亩,引进小春马铃薯新品种宣薯3号,举办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小春马铃薯样板102亩,最高单产达2500公斤,免耕马铃薯比常规亩增7,商品薯增25,实现亩均纯收入1160元;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10万亩,举办优质稻样板5000亩;广泛推广适宜农桑系列、育711、盛东1号等优良高产品种,播种沙伦、丰驰杂交桑。三是科技培训及学历教育有序开展。完成科技培训5、77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0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3956人,蚕桑技术培训3000人次,蔬菜技术培训2510人次,魔芋技术培训1700人次,水果技术培训980人次;万寿菊技术及土肥技术培训40000人次;播出《绿证园地》栏目22期;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84人。农业广播学校招收本科学员26名,招收专科学员5名,毕业大专学员20人。

(七)各项支农工作准备充分,成效明显

1、财政支农投入加大。一是结合“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全年县级财政对“三农”发展共投入4204万元,比上年增长52、37。二是财政培育农业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加大。20__年县委、县政府安排产业配套扶持经费474万元(其中150万元用于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和基地建设补助),比上年增170、85;新增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小区4个,扶持新建1个投资20__万元的__县中药饮片加工厂和1个投资4000万元的茧丝绸加工厂(目前__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正在投资建设)。

2、农资淡储充足,供应正常。一是淡储充足。20__计划组织供应各种化肥30000吨,农药200吨,农膜200吨。截止9月底,共购进和储备各种化肥35891吨,农药230吨,农膜200吨,分别占计划的119、115、110,比上年同期增长10、8、60。二是供应情况正常。截止9月底,全县共销售各种化肥30531吨,农药163吨,农膜152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0、80;销售各种中小农具110万元,保证了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生产需要。

3、支农贷款力度加大,农贷资金运行情况良好。一是支农贷款力度加大。20__年全县加大支农贷款力度,至9月末,__农行和__信用社共有贷款余额145885万元,其中:农行各项贷款88194万元,比年初增加了46332万元,净增率为52、53;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7691万元,比年初增加了9546万元,净增率为16、55;有支农贷款余额99807万元,占贷款余额的68、41。同业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县第一和第二,为大力支持“三农”、服务好“三农”垫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农贷资金的运行情况良好。至20__年9月末__农行支农贷款有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主要投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5、99亿元,个体非公经济的发展100万元。__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4010万元,占贷款发放的69,主要投放贷款化肥5313万元,养殖2286万元,农药、农膜籽种752万元,农业加工机械597万元,个体户、饮户、生产用房、住房、燃料、中小农具等15062万元;全县已有67206户农户享有农村信用社贷款,占农户总数的77、75。同时为确保全县“三农”农贷资金需求,农行向上级行借款25000万元,信用社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4900万元。

4、农机化发展较快,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一是农机具持续稳定增长。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414、3万瓦特,其中:大型拖拉机214台,小型拖拉机3183台,各种配套机具2357套(件),农副产品加工机具3812台,农用排灌机械1855台。二是农机化作业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共完成机械耕耙面积25、92万亩,占全年计划的88;机收小麦2480亩;抗旱抽水灌溉面积3、21万亩;机械运送农用物资20、41万吨。三是圆满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__年争取到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万元,拉动农民积极投资160多万元购买了21台大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4套,于20__年9月27日完成交机工作。四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加强。截止10月,全县共出动农机监理人数18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播放交通宣传光碟10场次,受教育驾驶员527人,受教育群众1085人,查处违法驾驶人数457人,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广大驾驶员和农民群众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使全县拖拉机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五是农机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基本能满足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提高,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协调筹集资金,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去冬今春,全县共投资7658、45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60件,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解决、改善农村人畜饮水3处,新增供水人口20__人;加固水库9件,新建塘坝1座,治理河道4、93公里,整修排灌渠道224、5公里,建“五小”工程3535件。突出“两个并进”(即产业结构调整到那里,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跟进到那里),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认真做好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沟渠的清淤修复管护工作和生产用水的调给,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防灾减灾和抗洪防涝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年计划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为核心,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打造工程”、“村庄环境靓化工程”、“素质工程”、“先锋工程”和“社会发展推进 工程”,全力打造“传统居家型”、“现代经营型”、“民俗文化型”、“自然风貌型”四种新农村风格,各试点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预计创建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0元,将高于全县平均数100元左右,比上年增12%。农村电力、道路、沼气、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影响“三农”发展的不利条件、实际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一是水利基础脆弱,全县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化程度仅达57左右,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的发展。二是农用机械应用不足,大部分农业机械主要为运输、小型加工、排灌,但机耕、机种、机耙、机播、机收严重不足。三是乡村道路和村庄道路等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困难,不利于农用物资、农副产品运输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全县农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未改变,农业综合开发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已直接严重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农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项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等问题突出;种子化肥柴油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养殖)成本上升,隐性负担加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紧缺,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增收幅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基地与龙头存在脱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不够明显;农业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市场信息不灵,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难以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4、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农业农村工作的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强,缺乏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的观念,仍未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不善于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典型引路的方法、手段领导农业农村工作,在工作中统筹能力、“结合”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总结分析今年“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对当前农业生产能力、农民富裕程度、农村发展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既有很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必须坚定领导和服务“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工作不松懈,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努力把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努力开创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20__年__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县委二届五次全会、县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__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突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谐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三个重点,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结构,着力抓好“六十万”和“121”工程建设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力争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方面得到提高,实现畜牧业、优势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劳动力输出与转移四个突破,努力实现农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围绕这一思路,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6、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7%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达3120元以上;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收入1亿元以上。

2、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六十万”和“121”工程,把__县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供应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努力创建1个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3、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和谐__”。积极做好今冬明春32万亩、投入7000万元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争取工作,完成小水库、小水窖的规划。

(二)主要意见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后劲。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资金、项目,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拓宽建设融资渠道,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办法择优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投料,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打牢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增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后劲。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六十万”和“121”工程,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科学筛选确定农业发展产业,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四个重点”的思路,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重点产业投入扶持力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建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形成传统产业巩固发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后续产业逐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劳务市场建设,开发劳务合作项目,把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短、平、快产业抓实抓好,坚持三个结合(坚持县内转移与县外输出相结合、坚持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坚持有序转移与自发转移相结合),做到“五个一批”,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发展劳务经济。

4、加快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 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5、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挖掘增收潜力。一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以减负促增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是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投入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对与农有关的企业,适当放宽相应政策,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做好项目储备,找准项目申报的突破口,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发展;积极支持农业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积极发展“龙头 基地 农户”,“支部 协会”、“协会 农户”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五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改善和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盘活存量资源,采取资源开发、产业经营、有偿服务、管理增效等形式,充分调动村党员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支部+协会、协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创办、领办、引办各类经济实体,依托协会开展产业化经营活动,领办经济协作联合会、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5

*水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境属贵州省少数低热地区之一,适宜于发展各种早熟蔬菜和水果。长期以来,种植业以生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较小,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生产尚未形成规模,种植效益低,农民增收门路少,收入不高,仍处于贫困境地。全县耕地面积44、7万亩(国土详查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2,其中水田29、85万亩,占66、7,旱地14、85万亩,占33、2。

2*年底,全县农作物总播面53、5万亩,其中粮食总播面35、859万亩,粮食总产量1*、*5*万吨,人均占有粮为312、14公斤,种植业总产值为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元,其中来自种植业收入735元。农民人均比上年增收391元,其中种植业增收98元。

二、农业生产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多熟制推广

从2*年起,我县陆续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马铃薯、番茄、苔蒜、、葡萄、脐橙、椪柑等农产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是种粮的两倍甚至更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2*年的3∶2调整为12∶13。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项目、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初步形成了西北部低热片区蒜一稻、茄果类一稻—延秋菜、早玉米一稻一葱、早熟瓜(豆)一稻一菜豆、早玉米套作马铃薯—稻—延秋菜,南部高山冷凉片区蒜—稻、马铃薯—稻--菜、冬春菜—豆类—延秋菜等高效种植模式。目前我县利用稻田进行多茬高效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平均亩产值为32*元左右,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2、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3万亩,产量达9、3万吨,总产值92*万元,总收入6413万元。其中以北面片区发展的早春番茄,面积达1万多亩,最高亩产量为86*公斤,亩产值为64*元,扣除生产用工和生产物资投入,亩纯收入为52*元;以三合、交梨、三洞、周覃等乡镇发展的优质苔蒜达8*多亩,亩产值可达2*元以上,扣除生产成本4*元,亩纯收入达16*元,规模生产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

3、水果生产趋向精优

全县现有水果面积3、95万亩。其中以脐橙为主的柑桔面积1、73万亩,以九阡李为主的李类1、*万亩,葡萄1、*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2427、5万公斤,总产值25*余万元。这些产品已成为我县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

4、种桑养蚕取得初步成效

种桑养蚕项目是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培育起来的项目之一,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种桑养蚕只是第二个年头,今年种植面积2*亩,主要栽培品种有“农桑14”和“桂桑优12”。主要分布在南北片区14个乡镇,65个村,329户,其中3*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9户,行政技术干部留职离岗带薪创办种桑养蚕实体人员11人。全年养蚕共7批,696张,蚕茧产量3*、5担。蚕茧收入为21、*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的目标。今年深圳支持我县扶贫开发种桑养蚕资金75万元,为2*年蚕桑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有效推进

我县获得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面积已达到4、5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万亩,蔬菜1、1万亩,马铃薯*、6万亩,水果2、45万亩。大蒜、番茄、辣椒、甜玉米、马铃薯、椪柑、脐橙等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活力树”牌无糖甜茶获得了“贵州省名牌农产品”“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称号。在市场方面,部分苔蒜、番茄、香米、脐橙实行订单生产,已与多家公司达成产销协议,进行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56万亩。脐橙、甜茶在2*年8至11日的省农产品展销会上受到广大客商的好评。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县农业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下一步生产绿色食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年,我局在较好完成省、州、县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州“三个一”活动,上交省厅三篇论文参评,荣获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有7篇科技论文在《农技服务》《现代农业科技》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2篇信息在《黔南日报》上刊登;九名技干获“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奖”、一人获“建县5*周年先进个人”称号,四人获县“带民增收先进个人”奖,我局获州局*6年度考核二等奖、粮食生产三等奖。

三、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发展果蔬产业必备的水利设施不解决,将制约着大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议在有条件发展果蔬产业的地区加大水利沟渠及机耕道的修建,解决农户生产上的困难。

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没有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贮藏、冷冻、周转条件,无信息服务网络,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三、乡镇农技人员仍属乡镇管理,不便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明年要实行定岗定编全员聘任制,建议收归县直管为好,同时要把乡镇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每站15万元列入财政预算,以便2*年向上争取支持每站25万元的投入。

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正成为从上到下必须狠抓的主要工作,建议在农业专项经费安排预算为好。

四、下步工作计划

2*年我县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州、县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稳定”这个中心,抓住“两高”的修建和国家支持“三农”的良好机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的高效、特色农作物,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经济合作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我县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以上农业工作思路,2*年全县农业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4亿元,比上年增长7、41。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6万亩,粮食总产要达到1*、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以上,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2*年全县农业工作的重点是:

(一)稳定播面,推广新技术,提高粮食综合能力。在稳定粮播面积、提高单产上下功夫。确保农作物总播面积基本稳定,种满种好基本农田。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要达到36万亩,重点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几大作物。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1万吨。

(二)因地制宜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年计划实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万亩,优质稻8万亩,马铃薯基地2、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葡萄、脐橙、九阡李)2万亩。加强对基地建设管理,做好基地建设中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在建设基地过程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通过订单来解决农产品产后销售问题,同时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

(三)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2*年,在继续组织实施好“无公害大蒜项目”“洪灾稻田改种项目”“农村能源建设”“种桑养蚕生产示范”等项目基础上,加大项目管理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项目投资效益。加大对果蔬、粮食增产、种桑养蚕等项目申报工作力度,努力争取4*万“植保工程”和1*万“测土配方施肥试点”等项目得到实施,力争项目投资高于2*年的投入。

(四)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做好冬季农业开发和夏收粮油作物的配套技术措施的落实,重点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完成超级稻种植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5万亩,玉米育苗移栽5、5万亩,马铃薯高产栽培2、5万亩,无公害蔬菜栽培5万亩,平衡施肥及配方施肥1*万亩,作物病虫害防治率在95以上,农业科技培训2、5万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25*户。建成15*口沼气池。

(五)继续发展订单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投资风险最小化。全县订单农业争取完成2万亩,新增无公害基地认定5个村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种2个,转换认证品种3个,新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社5个,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5*人左右。

(六)加大执法力度,构建护农平台。实现传统的自主型农业向现代的法制型农业转变。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行政执法规章制度;二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执法队伍和执法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各种破坏农业生存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进一步依法维权,切实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组建农业行政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户实行“一站式服务”。

(七)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扩展就业门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衔接机制,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使用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提高输出率和使用率。着力向县外、省外输出,2*年计划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人。

(八)搞好农业污染面源普查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开展农业污染面源普查工作,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对耕地和水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工作,争取申报绿色食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各环节的管理。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6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05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2、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6、53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0%:34%:16%;

2、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5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效益驱动、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丽江、攀枝花经济圈的幅射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原料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农村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我县共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即:永丰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光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亨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共有农业协会14家,如通达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我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63万亩,经济作物8、97万元;特色经济作物中,发展冬早瓜菜18480亩,实现产值2889万元,比上年增271万元;种植亚麻4380亩,收购麻条1581吨,实现产值195、7万元,亩产值597元;种植大白萝卜4313、1亩,实现产值288、22万元,亩产值668元;种植烤烟6587亩,生产烟叶15269、8担,实现产值691、4万元,农民收入714、4万元,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达74户;种植鲜玉米6028亩,冬早豆类8030亩,冬油菜7020亩,冬早洋芋3120亩,其它经济作物31749亩;另外,新发展优质芒果4800亩,嫁接改良3860亩,全县芒果面积达3、52万亩,产量5026吨,实现产值780万元,新发展茶叶78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10612亩,实现产值396万元;新发展竹子8900亩,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全县竹子面积达3万亩;全年生猪存栏16万头、牛存栏5、1万头,羊存栏12、9万只,禽存栏68万只,实现产值6980万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累计投工1733961个,累计完成投资595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库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造中低产田1486亩;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县33座水库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万立方;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2296户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574人的饮水困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村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电源四项,完成了普鮓电站、鲤鱼河一级站、鲤鱼河二级站及出水河一级站二期工程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2600千瓦,全县全年发电量达22629万度,供电量46339万度;新建电网108、5千米,解决无电人口通电649户,1413人。

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并完成了河东水库南灌沟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间机耕路工程2512米,田间排灌沟工程4374米,水池8个1300立方米,饮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已上报的项目有4项。

4、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动义务植树,认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000亩,截止2005年已累计完成73、92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44%。

5、农村能源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实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全县增加沼气池4623口,完成投资1155万元,目前,全县的沼气池总量达15357口,同比增长43%,沼气户1、5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7%。同时,以沼气为纽带的“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能源、经济的多赢。

(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2005年,我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设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在搞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贫困山区发展科技示范样板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训8600人次;积极做好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加强了信用贷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05年12月累计收回本金266、1万元,回收率达81%;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全县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县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年为农户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达59、6万元;深入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全年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9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职业培训,组织人才交流会,制定县内企业、建筑工地用工保护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输出。2005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输出和转移3、0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283人,中长期劳动力转移17687人,短期转移(6个月内)1213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60万元,占总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长23%。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科技兴农”战略成效明显,动物免疫标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总之,2005年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成绩显著、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仍须继续保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倾心发展,务求今年再上新台阶。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各项林业犯罪活动,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以沼气池建设和农村电源、电网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加快高产、高效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认真实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步伐;切实搞好社会帮扶,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生就学。

(五)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7

一、2013年农业生产总体形势

2013年,我乡农业生产总体形势良好,农业生产总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午季作物受冻害、夏播作物受到持续高温干旱的恶劣天气影响,棉花、花生、玉米受影响幅度最大。2013年全乡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0521、5亩,比上年减少109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吨62000亩,比去年增加937亩,总产27382吨,比去年减少167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9500亩,比去年减少1650亩,总产20721吨,比去年减少1443吨;小麦16410亩,比去年增加2050亩,总产5192吨,比去年增产209吨;玉米3800亩,比去年增加697亩,总产952吨,比去年减产415吨;豆类1540亩,总产233吨;薯类750亩,总产284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4345亩,比去年减少1545亩,总产5403吨,比去年减少1024吨。其中,油菜播种面积31212亩,比去年减少1988亩,总产4962吨,比去年减少1008吨;花生2200亩,比去年增加70亩,总产375吨,比去年减少150吨;芝麻933亩,比去年增加373亩,总产66吨,比去年增产22吨。棉花播种面积18200亩,比去年减少225亩,总产640吨,比去年减产523吨。经果林茶2620亩,总产量2629吨。蔬菜5537、5亩,总产量9886吨。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1、加大科技宣传和技术指导服务力度。今年全乡共印发种类科技材料5万份,开展科技赶集12场次,全乡受训人数达0、45万人次,科技讲座12场次,达960人次,现场会5次,受训人次达260人,开办培训班6场人次300人。组织开展乡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为期6个月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宣传良种良法、测土配方、适用新技术推广、农机补贴政策、农业法律法规等。农技人员划片包村入户,深入田间开展科技培训指导。累计指导农户8500户,累计指导面积8万多亩,指导科技示范户180户,指导服务大户220多户。

2、继续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乡农民科技种植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市农广校、土肥站、农技推广中心分别在我乡清涧、军高、方集、尖山、沿山村开展1000人的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的原则,让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训时间从3月份开始到11月份结束,重点培训指导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等一系列农业科技知识,让农民既学到理论又掌握了实践,深受农民欢迎。

3、进一步加强科技示范户指导。为更好的向科技示范户提供周到的全面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确保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实施效果,在全乡九个村(居)落实了180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辐射户15-20户,以户带户,辐射带动。

4、加强示范园区建设。示范片建设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窗口,只有通过示范片带动,才能够将新技术、新品种向全乡范围辐射。今年我乡在路店、方集沿山三村建立了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面积示范面积10709、9亩,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建立核心示范区500亩,在方集建立100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高产达650公斤。在方集建立了100亩油菜秸秆还田示范片;在方集分别建立了100亩油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片;在方集建立了500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100亩核心示范区。全乡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秸秆还田腐熟剂10000多亩。各村(居)委会都建立了百亩水稻、油菜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示范方。做到了乡有千亩示范片,村有百亩示范方。

5、继续抓好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

⑴加强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全乡推广软盘抛秧面积2万亩,较往年减少近万亩,水稻直播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主要是种植大户。由于抛秧、直播亩基本苗达不到标准,单产很难提高。进一步扩大机插秧面积,通过大户机插带动农户生产,今年我乡机插秧面积达8000多亩。继续推广棉花、油菜育苗移栽栽培技术。

⑵大力推广优质优良新品种。结合我乡水稻、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和农作物良种良法推广,重点推广我市主推品种。水稻有新两优6号、丰两优6号、两优0293、两优1128等优良品种为主;棉花以鄂杂棉10号、皖棉30、中棉63为主;油菜以秦油10号,秦油12、华协102、皖油25、皖油28为主的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小麦以杨麦13、杨麦18品种为主。全乡良种良法推广面积10、5万多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⑶认真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造成粮油棉主要农作物减产的重之重,今年我乡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总体较轻。重点抓好油菜菌核病;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棉花棉盲蝽、棉铃虫、斜纹夜蛾、枯萎病的防治。我乡在市植保部门的技术指导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和农技人员,利用病虫情报发放、宣传车,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治,组织农技人员,走村入户,指导防治,将危害缩小到最小范围,为今年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奠定了基础。

⑷加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的灾后管理。今年气候反常,农业生产受到冻害、持续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减产,部分农作物绝收。我乡组织农技人员进行进村入户指导,恢复农业生产。特别是油菜、小麦受低温冻害;水稻受高温热害;棉花、花生、玉米等旱地农作物受持续高温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我乡及时印发技术材料,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强化农作物田间管理,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

6、认真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政策工作。,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实施“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项目,要求筹资标准人均不得突破15元,筹劳标准人均不得突破10个工作日,全乡共筹资金552600元,其中基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88995元,村级道路修建41340元,村集体植树造林122265元,受益群众近40000人。

7、认真谋划和落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认真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我乡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思路作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桴槎山山场资源,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农业。今年我乡已发展苗木基地4790亩;经果林1500亩;茶叶500多亩;竹子400多亩;蓝莓500多亩。2014年将扩大再生产,为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奠定了基础。

8、进一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长年抛荒及季节抛荒田面积在逐步加大。为解决抛荒田问题,认真谋划好流转工作。鼓励大户承包,出台扶持政策,开发特色农业。全乡累计流转面积为26650亩,其中耕地面积19510亩;山场面积为7140亩。2013年流转土地面积4300亩,千亩以上承包大户4户。其主要种植模式:苗木花卉4790亩;蓝莓500亩;油茶760亩;经果林500亩;粮食生产面积近万亩。

9加快建设家庭农场的建设步伐。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家庭农场建设,逐步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今年我乡共发展家庭农场9家。

10、认真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全乡开展整件制推广测土配施肥工作,对所有取样的农户及周边农户及时发放了水稻、油菜配方施肥建议卡,要求农户按照建议卡进行合理配方施肥,重点抓好大户农作物配方施肥,以大户带动农户,全面推广。2013年推广配方肥6、5万亩,完成土壤监测取样65个点,配合市土肥站完成重金属污染源土壤监测取样工作,按照市土肥站的要求完成了油菜3414试验和水稻3414试验。

11、认真做好各项农业调查。我乡认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春耕备耕调查,苗情调查,农业受灾调查,预产调查,农作物良种补贴登记,农业、农经年报等各项调查工作,及时汇总上报,为上层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畜牧业生产

1、2013年畜牧业生产概况:全乡全年现存栏耕牛1152头,年出栏量560头;生猪年存栏量5283头,年出栏8885头,山羊年存栏量3545只,年出栏3140只,家禽年存栏量22、88万只,年出栏30、8万只。

2、防疫工作:根据区动防指的要求,认真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今年我乡春秋两季共防耕牛口蹄疫2950头,羊口蹄疫9250只,猪口蹄疫14168头,猪瘟14168头,猪蓝耳病14168头,禽流感51、09万只。

3、能繁母猪保险工作:认真调查统计,上门核实造册,我乡共有能繁母猪585头,全面参加保险,参保率达100%。

4、加强“瘦肉精”的监管和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为切实加强“瘦肉精”的监管,保障我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动物检疫员持证上岗,按法定程序实施动物检疫,对不合格生猪按《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对生猪养殖大户进行“瘦肉精”尿液检测,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监测,通过抽户采血作抗体监测,做到防疫工作真苗、真打、真有效,确保防疫效果。。

四、认真做好农机补贴的宣传和发动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今年通过大力宣传和发动,我乡又新增了部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及收割机,共有收割机31台,大型旋耕机70台,插秧机7台,微耕机动50多台,全乡机耕和机收面积达15万多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

五、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农民负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及时落实相关惠农政策,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一把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好职能部门直接抓,严禁面向农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并且与各涉农收费单位及村(居)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抓落实,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的执行,特别是开展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各村(居)委会必须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执行,不得在农民负担监督卡是随意增加筹资标准和其它费用,一旦发现明确追究其主要负责人责任。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控制村级招待费、差旅费、报刊费超标等现象。我乡并不定期对全乡涉农收费单位及村(居)委会进行督查,督查组由主要负责人负责,农业、财政、纪检部门参加,坚决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特别是对农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进行及时查处,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行制度上墙,网格化管理。乡有领导组,站有监测员,村有监管员。专人监测,定期上报,资料归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13年我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共监测抽样200个,率先完成市下达给我乡的监测任务,经受了市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检查和验收。

七、2014年工作思路及举措

1、继续贯彻各级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科技宣传和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实践中去,增加农民收入。

2、继续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制定病虫害防治预案及时做好病虫害的测报,宣传、防治等各项工作。

3、进一步加强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整件制推进配方肥施肥工作并结合我市水稻高产创建、油菜高产创建、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秸秆还田、良种良法推广项目,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4、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和规范家庭农场,着力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5、探索新模式,结全我乡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规划,认真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6、继续稳定粮油生产,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加上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粮油生产面积在逐年下降,我们要加大宣传生产力度,防止粮油生产大滑坡。

7、认真抓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改变村容村貌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8、继续加强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宣传落实。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9、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逐步改善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0、抓好示范片点建设,进一步做农业示范片特别是特色农业的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11、认真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以桴槎山一带为基础,大力发展经果、苗木花卉、茶竹等特色农业,打造好我乡生态旅游农业。

12、继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我乡防疫率达100%,零疫情发生,做好“瘦肉精”的监管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3、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专人负责,及时做好农产品的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无重大事故发生。

个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8

农业、 农村 和农民问题始终是

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西藏 民主 改革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 历史 性的飞跃,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gdp)9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1、31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4、3%;第二产业20、2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2%;第三产业39、63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从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分析(详见表一),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1990年增长了2、29倍,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22倍、4、67倍和2、95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趋向良性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持续稳定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整体趋向上升趋势,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由1990年的50、9∶12、9∶36、2调整到1998年的34、3∶22、2∶43、5(详见表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随着西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占基础和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内部生产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种植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林业 平稳发展,畜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副业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划归到种植业和畜牧业范围内),渔业发展极为落后,生产总值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几乎为零。1998年,全区第一产业总值为31、31亿元,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16、56亿元,林业生产总值6575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4、06亿元,渔业生产总值313、1万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分别由1991的39、7∶1、4∶47、9∶0调整为1998年的52、9∶2、1∶44、9∶0、1(详见表三)。

综合分析西藏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 农林 牧渔业生产总值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又存在着总量相对不足、比例持续下降的现实,依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均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林业平稳发展,渔业发展严重不足;二是种植业生产布局不尽合理,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农村家庭主要实物消费量分析,1998年,家庭人均消费粮食232、92公斤,其中:细粮105、08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的44、11%,粗粮127、85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总数的89%;同1991年相比,细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66、59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05、08公斤,提高了55、8个百分点,粗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142、23公斤下降到1998年127、85公斤,下降了10、11个百分点(详见表四)。从这两级数字可以看出,农牧民在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也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目前的农副产品生产状况与人民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畜牧业生产不容乐观,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灾害濒繁,草场退化,超载放牧,出栏率低、个体产出下降、商品率低,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复合作用,致使全区畜牧业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相对下降趋势,1998年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4、9%,比1991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四是渔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起点低、产值少,构不成支柱产业。

纵观西藏农牧业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横向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当前农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与新时期农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 市场 的双重约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人地矛盾、草畜矛盾日益严峻;四是目前的农牧业生产现状不相适应与人们对农牧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五是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扰;六是农牧民主体素质差,市场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难以适应奔小康的需要;七是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牧区干部群众经营 管理 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增长缓慢;八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调,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等,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加大了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牧业持续快速增长和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供了保障;第二,通过援藏与开放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施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经过4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全区农牧业基础实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奠定了基础;第四,农牧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刁再生产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进程中,农产品产量在持续稳定睁长的同时,通过区外品种结调剂,区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客观上要求产品必央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农牧业生产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五,随着全区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脱贫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绝大部分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迈进了小康生活,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已向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主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第六,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全国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农牧业发展必须顺应全国和国际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西藏农牧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基本思路的选择

西藏地广人稀,区情特殊,为便于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目标,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不同经济类型,将全区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是一江三河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 行政 区划主要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四地区;另一类是藏西北草原地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再一类是三江流域地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行政区划主要是指昌都地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区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最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农牧业生产实际,提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思路:

1、种植业: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基本

原则。在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以 市场 为导向,按照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 指导 思想,大力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优质小麦、青稞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种子工程”,提高种植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 经济 作物和饲料作物合理的三元生产结构。

一江三河流域地区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农业 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质和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和青稞品种,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种植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应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在稳定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大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形成饲草饲料基地建设规模,增强农牧区防抗灾能力;三江流域地区应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积,努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2、 林业 :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合理规划,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四旁”植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工程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沙漠化整治工程,推广太阳能、微水电等新型能源,减少薪炭林采伐量,保护和改善高原生态 环境 ,实现生态、经济和 社会 效益的有机统一。

3、畜牧业:坚持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方向。积极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把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起来,草场利用与草场建设结合起来,自然放牧与围栏喂养结合起来,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一江三河流域地区要在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生产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大力开展草场建设、围栏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高原生态环境,不断增强防抗灾能力。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保持草畜基本平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三江流域地区应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开展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建设,推广秸杆氨化、饲料青贮等技术,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存贮、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经营服务体系,如:发展市场、提供信息、提高素质,建立和完善经营 管理 体制 ,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 人力 资本等等,单从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内部讲,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牧民商品观念,增强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 工业 ,增加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带动其它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1、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首先,坚持稳定和完善“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加快落实草场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开发“四荒”“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允许转让和继承”的政策,并明确免征免购的时限,使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其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土地草场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大力发展种田能手、养畜大户,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2、发展规模经济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发展规模经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协作生产。二是土地经营形成规模。可借农业 人口 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通过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民家庭以 投资 入股的方式把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三是联合发展形成经济联合。充分利用援藏契机,与内地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紧密相连,面向市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

3、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 农村 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劳动力的非农化,加快农村产业化的进程。西藏农村与全国农村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上。西藏农村工业占农村各业总值的比重,比贵州低13个百分点,比青海低7个百分点,比甘肃低20个百分点,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只相当于以上三个省平均数的1/15,主要原因就在于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西藏农畜产品原料优势明显,特色显著,潜力很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只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西藏农村经济面貌得到改观。因此,应把发展农畜产品的加工业,作为一项产业化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4、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支柱,是一个地区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在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主导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一要巩固提高传统特色产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二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注意发展高原物种、无污染食品、饮料等绿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突出、市场容量大的项目,组织攻关,重点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注意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特别注重开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劳动密集型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使区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开发既要考虑区内国内市场,还要考虑邻国市场。同时又要避免“小而全、大而全”或“全面开花”的产业低层次结构。

5、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农村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是产业化的重点。应在对现有企业(公司)进行 调查 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农村骨干企业发展规划。一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实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谁有辐射能力,谁为“骨干”;二要实行支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级 财政 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实施产业开发的“骨干”企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向“骨干”企业倾斜,自治区还应考虑在 税收 、信贷上对“骨干”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措施。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父母寄语收集(精选8篇)
  • 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资料(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