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交通协管(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1 栏目:写作范文

交通协管篇1

道路交通管理是国家赋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危害,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民生为本、立警为公”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探索并积极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驾驶员协会是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道路交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平安出行的需求日趋强烈。于此同时,在城市中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和道路建设速度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交通行为人安全教育工作的严重削弱,客观上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自身做起,加强队伍建设,更新执法理念,强化管理手段,改进工作作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然而,道路交通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施其责、社会全员参与、公安统一协作”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做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了依托政府主导,建立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发挥好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作用。可以说,国家对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实际落实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笔者认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管理者的因素,还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因素。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辩证统一于人、车、路的有机联系之中。我们既要从交管部门的角度研究如何加强管理,又要从交通行为人的角度研究如何接受管理。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才会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才会有真正实现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从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还是从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并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驾协在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是以机动车驾驶员为主体的社会团体;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基本职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机动车驾驶人的纽带和桥梁。驾协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服务性、中介性和自律性的特点。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她的特有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服务、维权、协调、自律等几个方面。首先,协会通过服务可以把众多的驾驶人吸引到组织中来,既减轻了交警队的负担,又给驾驶人提供了方便;其次,协会通过编印和发放学习资料、组织和进行交法培训,既配合交警队做了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又满足了驾驶人依法维护自身安全的需求;再次,协会通过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驾驶员的社会生活,又密切和改善了警民关系。特别是构建道路管理交通社会化新格局的任务提出来以后,协会应当干什么和应当怎么干,也都应该做出理性的回答。如果,每一个协会都能既做交警队的助手,又做驾驶员的朋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把分散和流动的机动车驾驶人组织起来,提供服务、实施教育、反映诉求、提高素质,那么,在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中,驾驶员协会就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

三、发挥驾协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驾协组织若想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协会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二是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全国的驾协组织发展得很不平衡。有的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有的还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甚至陷入了生存的危机。在协会自身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协会要做强做大,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党和国家对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应有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5月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省、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文件。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协会工作都很重视,有的地方把“适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协会”去做,有的地方还通过“延伸服务”或“绿色通道”的形式,给协会提供了方便。这些协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毋庸置疑,凡是搞得比较好的协会,后面都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支持。反之亦然,离开了交警队的支持,协会一天也难以生存。这里的关键是,既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又要灵活机动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大舞台为驾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协管篇2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协议监管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上市协议监管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一些解决建议。

关键词:协议监管;证券交易所;证监会

一、对上市公司的协议监管的解读

上市公司的协议监管,是指证券交易所通过与上市公司签订上市协议的方式,对该公司的证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等进行监管。那么,为了弄明白协议监管,在此先对上市协议加以分析。

(一)上市协议

叶林老师在《证券法》一书中提到:“上市协议是上市申请人与证券交易所签订的,用以明确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协议”。

上市协议的性质和特点:

1、就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上市协议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是民事合同的一种。[1]上市协议中,上市公司有权决定是否上市,在哪个证交所上市,证交所可以选择上市公司。由此,上市协议具备了民事合同最基本的要素―意思自治下达成的合意。

2、相对于一般的合同,上市协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强制性上。《证券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申请证券上市交易,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由证券交易所依法审核同意,并由双方签订上市协议。”从这一条款中的“应当”和“由证券交易所依法审核同意”这些字眼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强制性的特征。

(二)上市协议监管

证券交易所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证券交易的场所,也是对上市公司进行一线监管的监管者。其监管权力的来源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授权、证监会授权、上市协议约定。

其中,上市协议监管是国际通行做法,普遍而言,境内外各交易所在接受公司上市时,都与之签订上市协议,以正式、私法形式的协议将上市企业应尽的义务和交易所的监管权力确定下来。[2]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协议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整个证券监管体系中,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未充分发挥。

在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中,形成了以证监会为主导的行政监管,证交所的监管职能未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监管职权划分不清。法律规定两者都可以对证券交易当中的不合法合规的行为进行处分。而在实践中,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几乎都由中国证监会负责,证交所的作用未发挥出来。

其次,证交所处于证监会的从属地位,交易所只能实施符合证监会意志的监管行为,即监管权力被局限在了法律的授权和行政授权,无法很好的行使基于协议而产生的监管权利。[3]

(二)证券交易所各种监管权交叉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证交所的各种监管权力交叉,使证券交易所扮演了多重角色,存在利益冲突。

在上市协议中,证交所和上市公司是平等的民事主体。证交所此时的角色定位于企业组织,更多的考虑会员自身利益,重点放在市场的有效运行和保护会员的经济利益上。

但是在行政监管中,证交所是作为政府机关的代表,它作为半官方的公共组织,除了执行自己制定的规则外,还要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这时更多地是考虑公共利益。

(三)协议监管的手段较软弱。

从理论上讲,证交所与上市公司签订上市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任何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另外一方可以追究其相应的违约责任。但是,违约责任主要采取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方式,证券监管中需要对上市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甚至暂停或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再加上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更需要通过严厉的处罚措施来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行使私法性质的契约权利达不到理想的监管目的。

(四)证券交易所地位不独立,导致发挥协议监管的作用受限。

我国的证交所,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指导和扶持下建立起来的,政府是证交所的直接发起人和设计者,证交所的治理结构受政府干预严重。同时,证监会掌握了证交所的人事任免权,往往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手段对于证交所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控制,进一步弱化证交所的自律监管功能。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协议监管制度

(一)加强协议监管的作用。

证交所实行协议监管的优势在于:协议关系的监管使得其能做到灵活而快速的反应,因为协议的修改比法律的修改在程序上简单得多;协议监管可以在政府的刚性管理之外,施加道德、行业和伦理标准的约束;协议监管的存在,不仅可以分担监管责任,还可以缓解、消化因监管引发的矛盾,在政府监管机构与被监管者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将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减少到最小限度,使证券市场这一极为市场化的活动得以以市场规则为基础进行运作,可以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二)完善证券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职能分工,真正将证券交易所作为一层独立的监管主体。

证监会和证交所在监管机制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证监会权力过大,应当对两者的分工作进一步的细化,防止权限不明导致政府监管干预过多,排挤了协议监管的应用。

(三)证券交易所各项监管职能的合理分配。

证交所处于多重地位,扮演多重角色,因此要注意各种监管方式的合理分配。对行政性的监管内容和民事性的协议监管内容要进行严格的区分。属于行政监管的范围在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对相关的程序和限制也要一并规定。对行政监管的内容一定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被管理者能够容易地区分哪些管理行为是行政监管行为。通过民事契约关系能够达到监管效果的,就应避免通过行政方式进行监管。通过不同种类监管方式的合理分配,相互配合,促进证券市场规范高效率地运作。

(四)给予证券交易所更多的权利。

1、人事安排上,给予证券交易所更多人事管理权。

完善交易所理事会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由证监会任免的做法,证交所内部人员由证交所自行任免,既符合“法人自治”的一般原理,又利于处理理事会和总经理的关系。

2、给予证交所更多的权利制定自治规则。现行的证交所的管理规则都是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制定。证交所作为自律性组织,对市场更加了解,更具专业性,由其自行制定行业自律规则、行业标准更节约社会成本,也能够提高其积极性。

以上是笔者对协议监管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够对我国上市公司协议监管的发展与完善,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深圳证券交易所法律部编:《证券交易所法律问题研究》。

[2] 屠光绍:《市场监管:架构与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侯及:《如何加强证交所的自律监管作用》,《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06年31期。

交通协管篇3

关键词: 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0 引 言

面对越来越紧迫的城市交通问题,解决之道在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为居民提供迅速方便、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交通服务,将居民交通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方式上来、公共交通优先首先应当是公共交通优秀、公共交通要真正提高总体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关键的就是确保出行过程中网络运营的连续性以及服务的有效性,成为无缝的或不间断的过程、

当前国内众多大中城市已经初步建成或开始建设轨道交通系统,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的发展战略、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是否能够合理衔接、协调发展,制约着公共交通系统竞争力的提高、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地分析评价公共交通系统协调水平,为改善、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提供依据,保障各公共交通方式系统协调的实现、

本文的目标在于探讨如何评价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并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公共交通系统协调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在于建立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和管理系统,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充分整合,是一项层次性强的系统工程,如图1、其核心在于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其合理运营模式应该是:以大、中型运能的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客运手段,协调配合低运能的公共电汽车方式,以有效的公共交通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结构合理、运能与需求相匹配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体制协调、技术协调、效益协调、

1、1 体制协调

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指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方式)涉及到行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基础设施管理商及其他相关服务机构、在我国,一方面运营企业彼此独立,企业各自为政,仅为本企业的利益考虑,造成公共交通行业无序竞争,服务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公共交通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整合,来统筹规划公共交通的发展,无法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和实施统一的管理,在实际工程中,容易造成了一些合理的方案不能够被采纳、

机构的整合及协调非常重要,实现公共交通体制协调就是要实现对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和管理,规范和指导各种交通方式运营企业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法规保障这种管理的权威性、

体制协调的评价,在于考察是否构建一个良好的法规体系和组织框架,是否在法律、合同的基础上,在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协调和管理下,公共交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基础、设施管理商和服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有效的整合、

1、2 技术协调

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通过科学的系统规划设计,提出并实施以轨道为主走廊,常规公交接驳换乘的功能层次分明、布局优化、运能匹配的联合网络,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的出行需求;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为基础,建立一体化的公交网络运营机构和管理机制,实行统一的运行图、统一的票价,加强营运监督管理,监督服务质量,协调方式间企业利益;三为乘客提供实时、准确的“无缝”信息服务,满足乘客出行全程方式选择和换乘的信息需求、

由于我国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历史比较短,各方面都缺乏经验积累和理论研究、在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造成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换乘困难,换乘功能不协调、换乘距离长等等问题,对乘客缺乏吸引力、

技术协调是公共交通系统协调实现的途径,也是具体体现、只有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信息三方面实现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系统整体的效率、服务水平的提高、评价公共交通系统技术协调就是要从这三方面入手,特别是换乘站点规划、设计布局、

1、3 效益协调

公共交通企业有社会性、公益性的一面,一方面需要强调公共交通运营的商业利益,激发了公交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强调政府对公共交通综合协调的宏观调控能力,平衡公交企业的利益关系,建立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机制,避免造成企业间、方式间不良竞争的局面、一体化公共交通应以居民出行、运营企业及城市交通发展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公共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以及公共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技术协调是系统协调的核心,体制协调和效益协调是系统协调的保障,这三者之间相互交织影响,如图2所示、其中技术协调是目前各个城市公共交通提高服务水平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为评价现有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衔接的运行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评价公共交通规划方案中各方式之间的协调程度;反馈和检验公共交通协调设计的实施效果……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2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最终目的在于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快捷、舒适的出行条件、因而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以服务乘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评价目标、鉴于这一目标,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1)综合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要求能够从公共交通系统体制、技术、效益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的总体水平;可比性原则反映了评价指标的定量化程度;实用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简明、易于掌握,具备实际应用功能、

指标体系力图从定量角度反映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协调的总体水平,对部分难以定量化的评价指标,则提出定性评价指标、因此,对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要选择尽可能少的指标,满足最大适用性的需求、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界定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协调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以上拟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本文从体制协调、技术协调、效益协调三个方面提出公共交通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列出指标的定义)、

2、2、1 体制协调指标

包括以下指标:公共交通法制建设,对公共交通法规体系的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建设,对整合的综合公共交通管理机构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综合协调机构职能,对综合公共交通管理机构行政能力的评价、

2、2、2 技术协调指标

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路网系统中,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和布置直接体现了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评价换乘站换乘服务水平成为技术协调指标评价的最重要内容、

包括以下指标:线网布局协调性,反映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网络规划方案能否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方式重复系数,反映网络规划的协调程度,避免二者不必要的竞争;换乘站类型构成,用来反映网络中各类换乘节点比例配置的合理度;公交枢纽集散能力,反映网络中关键换乘节点的客流集散强度;衔接的畅通度,反应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能的适应性;人均换乘设施面积,用来衡量衔接换乘设施容纳乘客的能力,反应换乘服务质量;平均换乘距离,指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中乘客平均换乘距离,反映两种方式换乘服务质量;平均换乘时间,指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中乘客平均换乘时间,反映换乘服务质量;换乘舒适度,评价换乘服务质量,包括换乘点环境整洁、换乘标志是否可靠等;换乘安全度,评价换乘乘客安全保障及流动顺畅情况,反应换乘组织协调程度;车辆衔接率,评价公交运营调度中是否能使车辆的到达和出发时间与乘客换乘同步,反应换乘运营组织的协调程度;票制整合度,评价便于公交运行、乘客使用的车票和票价整合情况,反应运营管理的协调度;公交信息服务水平,评价乘客出行过程中公共交通换乘静动态信息服务质量,反应换乘信息服务质量、

2、2、3 效益协调指标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体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以促进企业运营收入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社会效益是反映系统协调对社会、经济做出的贡献、

包括以下指标:单车成本收入比,反映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居民年乘车次数,指公交企业服务区域内,平均每一居民一年乘坐公交车次数,反映系统协调对公交利用程度的促进;节约旅客在途时间效益,指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将节约旅客在途时间,则可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而产生的效益、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某级各评价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相对重要性权值的方法较多,如逐对比较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这里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值、

ahp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于多指标系统,ahp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判断,得到判别矩阵并综合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基本步骤如下:

(1)构造判别矩阵、首先进行专家调查,通过专家分别对体制指标、技术指标、效益指标等各指标层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得到指标相对重要性判别矩阵、

(2)计算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获得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1)、

从权重排序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协调指标的权重最大,体现了其在系统协调中的核心作用,体制协调指标也获得了较大的权重,体现了在实现系统协调中体制保障的重要作用、

4 总结

本文分析了影响公共交通系统协调的各种体制、技术、经济方面的因素,探讨了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的评价方法,从三方面建立了公共交通系统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专家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该研究能够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协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改善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交通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协调状况,建设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正在开展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谭煜,宴克非,等、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系统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2:44-48、

[2]姜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25(4):108-110、

[3]毛保华,刘迁,等、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交通协管篇4

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平安多年的优良业绩证明了这种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构架的有效性。用平安副董事长孙建一的话来说,其好处在于法人治理结构清晰、健全,信息披露充分、完整,经营透明度高,它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而且与花旗、汇丰等国际领先金融集团完全一致,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同。

在这种架构下,集团本身不从事具体的经营业务,主要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代表股东管理和分配资本,并行使监督职责。集团通过上市,从外部获取资源,分配给内部子公司,自上而下配置资源,而并不是从子公司攫取资源,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

有意思的是,“方向盘”、“红绿灯”、“加油站”,这些交通名词,被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形象地定位于集团功能。“简单地说,就是集团定战略、对子公司进行规范稽核的管控、并同时进行资源补充。”

方向盘

向左,向右,还是向前?作为公司战略的方向盘,集团董事会负责制定统一的战略愿景,并引领集团各职能和业务单元向这一战略目标前进。

2008年10月6日,平安公告称,计划启动向平安人寿增资人民币200亿元的相关程序。这一举措正是基于平安清晰的战略规划:短期仍以产、寿险业务为主体,持续的贡献利润;中期银行和保险资金投资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长期以消费信贷、企业年金、新型健康险、新渠道和第三方资产管理为新利润增长点。

“集团本身不经营任何具体业务,”张子欣进一步解释,“在平安,董事会是以公司价值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制定清晰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集团各部门及各子公司提供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各业务单元根据集团整体战略制定三年滚动规划,逐年检视,确保战略与计划的紧密结合。”而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主要都是通过董事会下设的各专业委员会在咨询公司的调研和建议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后制定的。

由此可见,“方向盘”在平安举足轻重。长期战略、中期规划、短期计划环环相扣,平安集团整体战略目标才能层层分解,各级主管都有了清晰的问责计划,以确保整个集团战略目标的达成。

红绿灯

所谓“红绿灯”,即红灯则停,绿灯则过,黄灯准备。在张子欣看来,“红绿灯”其实是个大责任的概念。集团在制定规则的时候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如何控制风险。毕竟“集团仅负责将股东资本投向子公司,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子公司资本利用好了,利润就能返回集团,如果经营不好,集团还要向其注资”。

虽然平安集团下属各子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法人治理体系,拥有独立的经营管理团队和董事会,但各子公司都由集团绝对控股,各子公司董事会的大部分董事也由集团相关人员担任,代表集团的利益。对各子公司而言,平安集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的董事会,一方面帮助子公司进行重大经营决策,一方面可以协助国家监管机构对子公司实施必要的、补充的监管,确保各项监管政策的落实,并敦促其不断改进经营管理。这有效解决了现在许多保险公司董事缺位、不到位的问题。

在风险防范方面,各金融子公司都实行了严格分业,每一个公司之间都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独立的管理团队,彼此间设有严格而清晰的防火墙,风险防范机制完善。

那么,平安集团究竟如何来监督旗下的子公司呢?记者了解到,平安逐步完善了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设立稽核部、合规内控部。此外,公司的精算、IT、投资、法律、稽核等相关部门还合作建立了以保险为主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风险检视框架,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

“其实,公司的投资、预算、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都是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建一所要构建的是符合国际标准和监管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力求建立有效的集中管控的风险管理平台。

加油站

目前来看,平安的保险业务已形成了较稳定的结构和赢利模式,同时,其它金融业务的贡献日增,平安期望未来能够丰富赢利模式,提升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系列贡献率,同时使核心保险业务取得更大效益,提升整体竞争力。

平安各子公司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也有业务的往来。以平安保险类子公司为例,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4000万客户的信息资料,这些客户信息就可以为所有子公司共享。平安银行在销售银行产品的时候,就可以共享保险类子公司的客户资源。

“这些子公司,就像兄弟一样,大哥二哥比较成熟了,也懂得如何做生意,而三弟四弟呢,就需要慢慢培养,需要更多地支持。”张子欣需要掌握的就是集团旗下各子公司的发展步伐,达到资源的优化供给。

他对“加油站”定义概括为集团对子公司进行一种除资金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补充功能。设备、人员培训或调动、共享信息、品牌价值等等都是集团推行的共享资源。

此外,统一的IT和后援平台也能鲜明地表现出“加油站”的功能特征。比如,有辆车撞进了一家商场,在整个理赔的过程中,就要涉及怎么定车损、人员伤亡、商场的财产损失,后援平台就会统一进行汇总分析,不仅能够严格防范理赔过程中的内部舞弊,最大程度的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还将客户服务的水平达到了标准化水平。

在平安看来,良好的品牌,统一的IT和后援平台,忠诚的客户群,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广泛的网点和完善的服务、国内领先的技术支持和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可以降低母子管控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管控市场化

正如张子欣所说,集团的一大功能就是为旗下各子公司发展提供资源供给。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供给呢?

“市场化就是这个机制的根本。”张子欣认为,能否产生最佳成本效益,是这一考核体系的核心指标。简单的说,就是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不会以集团的行政手段来管控,完全依据市场化机制来推进。

交通协管篇5

他是一位在我们学校门口的交通协管员叔叔(工号008)。每天早上7:30,当同学们都高高兴兴来到了学校,这时,那位交通协管员叔叔便会面带微笑,来欢迎着同学们。

每当到了3:30放学的时候时,有些同学们都已经十分的累了,走出校门看到了那位交通协管员叔叔,他却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认真的工作,让一些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刚到很羞愧。他还面带微笑的说:“放学了快点回家吧!”

记得那一次,一位老奶奶提着大包小包的,里面有鱼、鸡、鸭、虾等食物,一看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但那位老奶奶好像十分劳累,走三步,歇一歇,额头上已沁出了晶莹的汗珠。

交通协管篇6

【关键词】公路交通;建养管运;协调发展

农村公路规模大、覆盖面广,约占公路网的70~80%,是公路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两型”的发展要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公路需向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随着我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现有建设水平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把握十二五战略机遇,推动我地公路建设建、管、养、运同步发展,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前农村公路的特点

农村公路具有分布广,路网总规模大;路线短(特别是村道),项目多;交通量小、运量少,季节性明显;交通构成复杂,拖拉机、农用车等体积、载重相对较小的机动车流量大,基础资料缺乏;技术等级低、占地少、投资小,普遍的以三、四级公路为主。

2、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都在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但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还存在建设规划差、配套资金缺乏、质量管理力量弱、管养缺乏、安保设施不足,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诸多问题,农村公路因交通量小,公路网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前期规划,致使路网结构不够合理,公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1公路配套建设资金匮乏

农村公路建设具有社会公益性,自身无法创造经济价值,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少了一条主要来源渠道,地方配套资金的筹集难以落实,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发展。

2、2质量偏低、抗灾能力差

农村公路一般等级不高,普遍的以四级公路为主,建设标准低,建设规模小,资金投入少,利润偏低,施工队伍的专业技术弱、管理能力不强,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缺乏严格的施工监督管理,致使农村公路普遍路况差,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山区,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曲线半径小、缺桥少涵,抗灾能力差,工程隐患多。

2、3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农村公路相关养护标准和管理法规缺乏,养护资金缺乏保障,管养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养护队伍和设备,养护中存在“只建不管、管养不到位”的问题,同时由于点多面广,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

2、4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匮乏,群众通安全意识薄弱

农村公路建设严重缺少配套的交通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还相当薄弱,农村公路路面宽度相对很窄,沿线许多群众经常在公路两侧或者路面上打场晒粮、堆放建筑材料,使车辆会车难、行车难,交通安全隐患大。

2、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导致的对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挖填切口破坏自然水流结构、占用耕地、破坏自然与人文景观、改变野生动物的原生态环境、大气污染、施工噪声等,因建设开挖诱发的山体滑坡、边坡坍塌、河道堵塞、水体变质、水土流失等。

3、公路建养管运的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重要性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具体举措;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标志。农村公路的修建,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建设是发展,养护更是发展,由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加强养护显得尤为重要。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把农村公路建设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发展运输。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可以使农村公路的管理走向规范化和日常化,破解了以往“重建轻管”的问题。

4、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建养管运问题的具体措施

抓住国家乡村公路建设机遇,创新村通公路发展理念,按照省市“五个全覆盖”的思路,以“坚持科学快速安全协调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为主题,以人民群众感受便捷、快速、安全、和谐的交通运输为目标,以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建、养、管、运”三级主体为体系,着力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交通瓶颈以及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加强县乡公路改建和连通工程建设,优化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重视农村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

4、1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规划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与以往的县乡公路规划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农村公路网规划过程中,应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基本原则,量力而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特别要处理好农村公路规划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财力筹措同步规划的关系,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4、2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辅以其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要实现公路交通建养管运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和谐公路交通新体系,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公路交通工作中的统领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多措并举。要拓宽交通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

4、3完善农村公路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控制

通村公路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定为四级公路,各项工程技术标准要求都比较低,修建多在已有机耕道基础上进行改建,因此,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标准,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优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按照施工合同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按规定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对一般农村公路项目,可按区域采取项目捆绑方式招标社会监理或由项目业主联合村民委员会成立专项监理组,负责项目监理工作。同时,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各检测单位对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性负责,形成完善的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提高路面抗灾能力。

4、4完善农村公路长效养护机制,实现养护规范、科学、精细化

依托新农村建设战略新格局,科学制定农村公路养护发展规划,逐年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拓宽渠道,建立稳定的长效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县(市区)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加强指导、监督和考核,积极落实机构人员和养护资金,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探索专业养护和农民承包养护相结合、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等模式,加强对管理养护工作的检查考核,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建设是基础,管理养护是保障,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公路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养护长效的养护机制。

交通协管篇7

他是一位在我们学校门口的交通协管员叔叔(工号008)。每天早上7:30,当同学们都高高兴兴来到了学校,这时,那位交通协管员叔叔便会面带微笑,来欢迎着同学们。

每当到了3:30放学的时候时,有些同学们都已经十分的累了,走出校门看到了那位交通协管员叔叔,他却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认真的工作,让一些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刚到很羞愧。他还面带微笑的说:“放学了快点回家吧!”

记得那一次,一位老奶奶提着大包小包的,里面有鱼、鸡、鸭、虾等食物,一看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但那位老奶奶好像十分劳累,走三步,歇一歇,额头上已沁出了晶莹的汗珠。

交通协管篇8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加强航空运输的安全性是推动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由于空中交通流量的拥堵问题,也是推动航空运输业实行高效管理的客观现实。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运用协同决策,有利于协调空中交通的运输量,同时有利于推动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同时有利于推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发展。

一、协同决策的概念

协同决策,同时成为CDM,是Collaborative Decsision Making的缩写,是指运用航空管理中的相关数据作为依据,从而结合相关管理固定,以实现合理安排航空航班相关信息的方式[1]。协同决策在航空管理中的运用,是对传统航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科学安排航空信息的关键,因此协同决策有利于避免航空运输中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同时有利于避免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及时预测,进而组织相关营救力量,以实现对航空事故的最小化处理。

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对机场和航空公司等公司间的协调,同时有利于实现对航空公司各部门间的综合管理,确保各部门之间、各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推动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管理。随着协调决策在航空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应完善各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结合计算机的高效管理,实现数据库的高效管理,进而确保航空公司结合相关信息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实现各公司间利益的优化处理,进而推动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2]。

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现状

(一)、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在交通运输业中的运用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在交通运输业中的运用,主要是指人们对航空运输业的需求,推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航空公司完善航空管理和航班运输,但是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受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的影响,造成航空管理和航班运输不够完善,客观上制约航空运输业的高效发展。基于航空交通运输业的管理现状,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造成无法适应航空运输业高效发展的需要。因此推动空中交通要流量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是推动航空运输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

(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天气因素对航空机械设备的干扰,进而严重影响空中交通流量的稳定运行。例如雨雪雾等天气环境,对航空运输设备形成的干扰,从而造成航班运输延迟等现象。同时天气因素是影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不利于航班运输的稳定运输,客观上动摇航空管理模式制定的科学地位[4]。

(三)、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结构的发展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结构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其相应的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结构发展相对不够完善、全面,因此无法针对航空运输的管理提出针对性实质性的高效管理措施,不利于航空运输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进而制约航空运输业的稳定运行。

三、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运用的重要性

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是加强政府干预指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同时是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引导民营企业科学制定航空管理的根本前提,有利于推动民营企业航空运输的发展。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政府指导航空事业发展完善的关键措施,结合管理规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航空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高效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次协同决策有利于实现对航空信息、相关数据的完善处理,进而确保航空公司及时根据实时信息,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推动航空运输业的高效、稳定发展。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航空运输业中各公司间利益的均衡及其发展,因而有利于推动各公司共同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进而推动航空运输业的稳定发展[5]。

四、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

(一)、推动协同决策管理的完善

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有利于结合协同决策的实际运用,进而结合航空公司实际管理水平和航空运输情况,完善协同决策的管理。推动协同决策管理的完善,应结合相关新型管理模式,推动协同决策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发展。例如运用CDM程序和ATFM程序,实现协同决策的高效结合,有利于减少运行系统中数据的不当处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而推动航空运输系统的完善发展,以实现对航空运输信息的高效管理,有利于推动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管理。

(二)、推动协同技术的完善发展

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应结合航空运输的地面等待系统进行完善处理,以确保对航空运输业的完善保障。其中加强地面等待技术的协同建设,是确保维护航空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针对地面等待系统的协同建设,应结合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科学评估运输信息,进而结合机场实际容量制定相应的地下处理措施,以确保地下处理措施的稳定处理。推动协同技术的完善发展,有利于科学处理航空信息,结合航空系统的运行和相关数据,制定完善的维护措施,同时结合相关地区天气因素,推动协同技术的全面运行,以实现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三)、推动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

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应结合航空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建设,应结合航空运输信息,确保航空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建设,进而确保合理分析天气等因素,以合理减少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其次应结合航空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分析天气因素,同时运用FAA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航班信息的完善处理,进而结合航班运行状况制定完善的地面处理措施或者应急措施,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针对协同管理系统,应进行优化设置,以实现管理系统资源的优化处理和稳定运行,进而减少不必要信息对管理系统的干扰,主要运用TM子系统、CT子系统和TFM子系统,实现对协同管理系统的科学处理,确保航空运输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健康报告(精选8篇)
  • 下一篇:购物的日记(1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