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精选8篇)

时间: 2023-08-02 栏目:写作范文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阶段;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是在13-16岁左后,正是青春期,身心快速发育,是从少儿时代所具有的依赖心理向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时,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转型。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心理起伏变化大,是比较难于管理的时期。另外,现在社会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高,学生普遍集体意识差,叛逆心理很强,过分重视“个性”的展现。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对一切都不愿顺从,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常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1,2]。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初中阶段学生的管理成为初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棘手问题。

1 初中阶段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里,尤其是学生班主任的工作问题,另外还有任课教师管理等多方面共同造成的,其中班主任和家庭是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中家庭对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溺爱,另一个是唯学习最重两种思想。其中溺爱主要因为现在家里孩子少,很多家庭是八位家长守着一个孩子,疼爱情有可原,但过分的溺爱就会使得孩子不懂的珍惜亲情、珍惜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很多不良习惯随之而来,这也会给生活造成上很多不良习惯。唯学习最重主要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量的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各种课外作业,使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比学校更紧张,造成孩子们压力过大。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是相反的情况,只顾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这也是不对的。班主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很多班主任管理方式粗犷,动不动就大声训斥,甚至还有罚站,在个别农村中学还有体罚的现象。所以,不能用心交流,不能真正关心学生内心的想法,不能了解他们生活与学习的问题,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是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任课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但是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视,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不够,比如很多教师仍然存在过多关心学习好的,而忽视学习差的等问题。

2初中阶段学生管理改进的对策

2、1 突出人性化班级管理理念,用心与学生交流

以人为本的办学,以人为本的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初中新课改的重要主旨,所以,突出班级管理人性化,也成为初中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工作指南。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注重启发引导教育感化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不歧视任何人。正如作家冰心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由此可见,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因此教师需要爱护每一个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切身的去践行,比如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学生的宿舍、家里与学生谈心,尤其是那些成绩差、思想不追求上进或者调皮的学生,了解他们出现问题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地去给他们解决,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真的被老师关心着[3]。学校也可以制度化要求教师提交定期的与学生的谈心交流记录情况,加以总结。而且要对那些不能与学生即时交流沟通,或者沟通交流不积极的教师给于一定的惩罚,把与学生的沟通制度化。

2、2 学会欣赏每个学生,树立学生自我管理的信心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长年盛开的花朵”。在班级中,每个个性学生都是一朵独特的花,班主任要努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独具魅力的特点,用欣赏的态度关注个性的发展。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都有很强的被赏识的欲望,如果教师充分把握,在日常的管理中多多的给于鼓励和赞扬,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信,这对于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赞扬不见得非要等到学生做到事事完美才开始,而是要注意发掘日常生活中任何的细节,那么一个微小的成绩也要给与肯定。这正如美国教育家桃乐斯诺特在《人这样成长》中写道:“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定志向……”[4]。

2、3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构建家庭学校共同管理的新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毕竟年龄还都不大,仍然不成熟,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家庭与教师的约束,而且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实践也几乎相当,所以对于初中生的管理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进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的对话机制,其目的在于相互了解学生在对方视野下的表现,有哪些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这样有利于及时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培养大有裨益。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比如定期的召开家长会,定期的家访座谈,不定期的电话、网络、短信沟通等都可以,一切可以促进家庭与学校交流的方式,一切可以提高对学生管理效率的方式都可以为我们所采用。

参考文献

[1] 张立政:浅谈初中学生管理之我见[EB]、

[2] 赵周霞、 初中班主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3―01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了老师的责任与使命。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生理心理正发生着很大变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又促使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孩子的成长,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论述离异家庭孩子初中阶段的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类型

1、 自卑抑郁型。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而导致自卑、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如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世界里,害怕和别人交流,内向、孤独,时间久了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抑郁,很可能出现自杀、报复等极端行为。在学校一些细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感受,可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学习阶段经常会有亲子活动,一般父母和孩子会一起玩,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却有很大隐患,离异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怎么办?这些孩子本来就非常脆弱,在活动中他们看着别的同学其乐融融,自然会想到自己,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2、 放任粗暴型。这些孩子主要是父母双方都没有监管,或者是管不住。由于放任自流、,他们易爆易怒,情绪波动大。由于缺少监管,很多会混迹街头、游戏成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在学校自然不服从管理,违反纪律,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温暖缺失型。离异家庭的孩子都缺少来自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青春期的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更缺少爱。所以当有同学对他们好时,很快便会投入别人的怀抱,他们很多会谈恋爱。初中学生对爱还是比较朦胧,又缺乏保护意识,谈恋爱不但会伤害双方,而且有的处理不佳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即使是离异家庭,也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坏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感情有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一块应达成共识。溺爱、放任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关爱就是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一滴都在孩子的眼里。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陪伴,陪伴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父母可以看书,还可以商量着和孩子的同学、好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这样孩子会觉得温馨,不觉得孤独,慢慢地也就习惯了。父母一方带孩子肯定会非常累,但是陪伴不能或缺 ,你的辛苦最好能让孩子亲身感受,这样孩子会感恩父母。

2、 学校应给予更多关爱。除了家里,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学校是个大家庭,孩子能否快乐健康的成长,首先这个家庭要温暖。作为老师就要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中不能只谈学习,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用心交流。其实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交往,引导一些品德优良的孩子多给予他们关心,最好能让他们都成为好朋友。同龄孩子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没有隔阂,往往更能打开他们的心结,走出心理的阴影。在一些班级活动中要鼓励这些孩子多参与,甚至老师和他们一起玩,给予更多的温暖。平时的一举一动应给予充分关注,注重细节,多引导,及时疏导,积极沟通交流。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3

关键词: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33-05

一、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况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道德为基础,目标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新的接班人。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一步步削弱,学校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逐渐丧失,学校的德育遭受严重挫折,原有的社会主义德育发生了向资本主义德育方向的转变,俄罗斯民众的思想陷入混乱。为了重新确立人们的思想,叶利钦在位期间曾提出“寻找失去的俄罗斯思想”、“制定统一的民族思想”。当时流行的西化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等,勾勒出了俄罗斯社会思想基础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强大的民族国家价值观,自由的公民社会价值观,当代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和公正的社会价值观”。这对当时民众的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普京上台后,提出以“俄罗斯新思想”作为国家思想道德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新思想的内容主要有“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其中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是普京政府认定的全民族的意识形态,是团结俄罗斯社会、复兴俄罗斯精神的良方之一。

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管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确定俄罗斯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如1994年颁布的《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纲》、1999年的《1999-2001年俄罗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纲要》、2000年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2001年的《俄罗斯联邦2001-200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2002年的《2002-2004年俄罗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纲要的基本方针和实施计划》、2005年的《俄罗斯联邦2006-2010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无疑为俄罗斯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9-2001年俄罗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纲要》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组织、人员、信息及其他方面的保障,促进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决定能力及社会、文化知识的增长,培养合格的人、公民、家庭成员、家长、专家、职业人。它规定的任务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加强和发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大教育实施主体的构成,并努力协调它们的工作,保证学校同相关社会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关系。《2002-2004年俄罗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纲要的基本方针和实施计划》继续了以前的良好开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有了新的目标和任务:扩大思政教育的实施主体范围,恢复国家在年轻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保证教育内容和质量适应于个人、社会、国家迫切的未来需要。并且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俄罗斯社会中的地位,统一政府各部门在这一教育领域的立场。它规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三个项目,即“我们的庭院”、“超前的队伍”和“先锋”。“我们的庭院”就是按居住地将16岁以下儿童少年组织起来,并建立“各州学生居住地俱乐部和创造联合会”的联邦实验区。“超前的队伍”即保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数目,建立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在内的培训基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先锋”是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儿童青少年社会组织创造条件并建立联邦实验区。这些都明确表明俄政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教育

俄罗斯政府规定,要“创建一套系统,以使儿童熟悉文化珍品,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国家要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扩展没有受到学前教育儿童的看护工作。在1992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第18条具体阐述了学前教育的五项原则: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必须在孩子的幼年期为他们的身体、品德和智力发展打下基础;第二,同家保证从财力和物力上支持幼儿教育;第i,设立学前教育网,以便帮助家庭教育学前儿童,保护和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开发他们的智力和纠正儿童发展中的缺陷;第四,学前教育机构与家长(儿童的监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合同予以调节,与法律相比,该合同不能限制双方的权利;第五,对于在家里教养学前儿童的家庭,应当向其提供教法、诊断和咨询方面的帮助,此项工作由地方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俄罗斯的学前教育机构形式多样,如私立幼稚园、特长幼儿园、家庭幼儿园、特殊教育幼儿园等。幼儿园主要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儿童了解公民的基本礼仪和道德,如通过《虹》、《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共同的创作》等故事,培养儿童热爱家乡、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发展道德的情感,掌握共同活动中的交际手段等品质。

(二)普通教育

普通学校的教育体系要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了解文化价值体系,掌握俄罗斯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培养社会理解力,形成全人类的道德规范。俄罗斯的教育系统把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不完全中学阶段,也就是初中:首先使儿童学会阅读,并把阅读作为对年轻公民进行品德教育、形成道德素质和健康修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公民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关公民社会、人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人的权利和义务、伦理道德、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初步概念。第二阶段即完全中学阶段,也就是高中阶段:注重儿童社会组织和联合会的创建,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吸引学生参加补充学校中按兴趣分组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按学生居住地组织的课外活动,广泛吸收学生家庭参与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社会知识”,包括个人和社会、自我认识、世界观、国家和社会、经济知识原理、哲学原理等等。第三阶段也就是大学阶段:特别强调通过促进基础教育和补充教育一体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在“我——俄罗斯公民”全俄行动中,由教师指导实施一些有社会性意义的方案。此外,除国家课程外,地区一级还开设了民族学、莫斯科学等等相关的课程。在大学期间,课外活动主要有课外研讨和校外实践活动。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4

一、学生面前状况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表现在:对学习没有兴趣,厌学;心理承受差,抗挫能力差;嫉妒心强,争强好胜;喜好攀比,虚荣心强等。

二、形成问题因素

第一,来自自身:由于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时期:学生本身脆弱敏感,加之来自家庭、学校、学业的压力,使得学生“被迫”和“被动”接受一些不属于学生时期的事物,让学生心理负荷多,不能承受,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学生反感,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尤其要善于观察、引导、疏导。

第二,来自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家长也不例外,他们有的追求物质享受,自我享受,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子女不负责任;有的家长因感情、性格等不合,家庭纷纷重重,让子女夹在其中深受其害;有的教育方法不当,要求严厉或骄纵;有的为生活所需,将子女留守家中,更疏于管理、教育。

第三,来自学校:初中学生有中考升学压力,一部分学生在七年级就对学习感到很不适应,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到八年级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学习非常吃力,因此学习压力更大,又担心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而倍感压抑、难受、紧张、自卑、失落、苦闷。这样长久下去,心理难免出现一定问题。

第四,来自社会:社会生活犹如“万花筒”,社会中人形形色色:现代生活节奏变快,竞赛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使得初中学生出现的系列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困扰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三、如何加强教育

首先,努力控制情绪:教学中引导学生意识到“我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摆脱一些危险情绪,别人也无法帮助你。如教学七年级下册4课《多彩情绪》教育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理智控制、合理宣泄、心理放松、行为调节、理性升华,教育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真正懂得:适度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只能证明智慧的欠缺。

其次,经常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教育青少年要经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把一切失败和遇到的问题归咎于家长、学校、社会,甚至、埋怨他人、迁怒他人。如教学七年级下册3课《承担责任》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知道:在学习中、社会中、生活中有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的责任?再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真正懂得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承担责任的意义?学习中,反省自己还有哪些责任没有承担?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该怎么做?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再次,增强抗挫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幸运,学生的学习、生活会遇到干扰、困难、失败,因此学生的抗挫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学八年级上册11课《与挫折同行》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人的一身会经历各种挫折,怎样正确认识挫折?教育学生懂得对待挫折的态度:不能悲观失意,自暴自弃;不能悲观,勇敢面对。

最后,青春期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十字路口”,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时期。有许多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困扰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怎样解决?如教学八年级上册4课《交友的智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因友得福,因友惹祸,因此交友要有所选择。让学生懂得怎样结交朋友:善交益友、乐交浄友、远离损友。让学生真正懂得交友的智慧、艺术会影响自己的一生。教学5课《男生女生之间》让学生理解男女之间相互交往是很平常的事,关于青春期出现的男女朦胧的情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让学生真正懂得:萌动的青春,需要理智的驾驭和意志的控制,让青春之花绽放的更加细丽多彩!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我们青春期学生的系列问题需要家庭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引导,青少年自身的调控,青少年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才能面对各种诱惑,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使人生的脚步迈的更加稳健,描绘出人生最美丽的青春画卷。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5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人民政府和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要求,切实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施范围

本次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农村(含镇街驻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享受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按规定比例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与市政府签订委托办学协议的农村(含镇街驻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享受免杂费政策。

三、实施内容

(一)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鲁政办发〔2004〕65号)规定,初中学生杂费每生每年300元,小学学生杂费每生每年210元。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省、枣庄市、滕州市负担比例为8:0、5:1、5,我市财政负担15%。

(二)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规定,省、枣庄市、滕州市负担比例为8:0、5:1、5,我市财政负担15%。

(三)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按照《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以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人数为基数,按*省教育厅公布书目中必订教材目录及价格,我市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比例为在校生的5%,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四)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学年300元,按枣庄《实施方案》规定,寄宿生按在校生的13%测算,对寄宿生生活补助比例为5%,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五)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按照2006年秋季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办法,由班主任家访、学生申报、村居委盖章、学校审核、低保办公室确认。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负责安排。

(六)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编制校舍维修改造规划。并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多方筹集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

(七)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分阶段统一镇街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等,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007年将镇街教师之间工资拉平。

(八)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超编和不合格教职工,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实行市直、城区公办学校教师、新分配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数量和价格,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

四、实施步骤

(一)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落实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杂费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小学每生每年210元;公用经费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小学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特殊教育学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100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全面试编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实行“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实行中央及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枣庄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06年12月底前制定专项资金支付办法。市财政部门已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办法,制定了专项资金支付的操作办法,明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之间的职责范围、操作流程等。各镇街、学校要确定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名单,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备案。对经批准免缴上述费用的学生,2007年春季开始,不再缴纳相应费用。

(二)2008年,根据中央、省、枣庄市的统一部署,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三)2009年,中央、省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后,省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国家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按免杂费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四)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拨付标准,按照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领导,我市已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将农村义务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落实所需资金,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情况。教育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配合财政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汇总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中小学财务,并负责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及管理制度,2007年实行以农村中小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进行预算试编,2008年以后,正式编制农村中小学预算。

(三)严格资金管理制度。按照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级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特设专户、实行“校财局管”,由市教育系统财务结算中心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工作;严格资金拨付限,按规定将资金及时拨付到学校,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完善各项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准将建立新机制的资金用于还债、发放工资和教职工福利。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生;品德培养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堕落、盲目追星等问题,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家庭教育又以初中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刚升入初中,孩子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三多、二难”,即课本多、课时多、作业多,作业难、时间安排难。这些问题会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不适应感,也会出现较大的学习分化。由于初三孩子将面临首次升学考试,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会集中在学习成绩上。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只关心孩子读书、做练习,而疏于对孩子的品德、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成人和成才。

二、现状分析

2011年12月笔者建立了一个调查网站对长沙市某职业学校高一的四个班175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情况。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程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筛选的失败者,这一群体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根据调查结果及笔者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的道德认知普遍向好。问卷中用两个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两道道德两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2006年初,由于银行电脑系统出错,24岁的许霆原本只有170多元的银行卡,居然取出了17万5千元,如果你是许霆,你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被撞倒摔成8级伤残,路人彭宇看到后,赶忙扶起老人送到医院。事后,彭宇反而被老太指认为为肇事者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元。如果你以后遇到类似老人摔倒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2、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统一。问卷中“为了拿出优秀的节目参加学校的国庆活动,同学约定周六上午8点30分到学校排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的回答中选“A、提前几分钟到达,做好有关准备”的占53、7%,选“B、准时到达,参加训练”的占42、3%,选“C、迟到几分钟也没关系,因为是周末”的仅占2、8%。然而,事实上,问卷调查当月该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在排练节目时经常出现有人没到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节目的情况。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当他们的道德认知和个人欲望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往往知行不一,选择了个人欲望的实现,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如果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选“A、肯定会”的占5、1%,选“B、可能会”的占15、4%,选“C、说不清”的占40%,而明确选“D、不会”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7%。

3、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普遍明确得当。学生关于“初中阶段,你父母对你做人的基本要求是?”的回答,对于社会普通认同和关切的核心价值均有明确,且各选项均超过被调查人数的60%,从未明确过的仅有15人。

三、归因分析及建议

随着家长学校的发展、各种家教指导读物的普及等家庭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增多,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态度和目标均呈现向好态势,受此影响子女的道德认知形势也普遍向好。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又常常受到各种子女问题的困挠,初中生群体中的问题少年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个人认为导致这种矛盾的主因在于子女的知行不一上,其次在于父母的教养方法和重视程度。初中生群体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这个阶段的子女生理上往往早熟,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龄孩子提前了两年左右,但由于家庭中孩子少,父母关心的过多,不敢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什么事情,心理上又晚熟,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其生理上像以前十四五岁的,心理上只像以前十岁左右的,这给家庭教育方面增加了很大难度。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发展,缺乏道德意志的磨练,当道德认知和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问题子女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个人需求,最终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统一。而在子女这样的一个成长关键期,我们的父母教养方法不当,对子女过度庇护,思想上看重德育,实际上却看重智育,和子女的沟通时间偏少,没能及时把握子女的思想动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家庭教育中初中生品德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道德意志的培养。初中阶段的问题子女多缘于知行不一,常因经不起个人需求或周围环境的诱惑,而出现背离社会期望的行为。对于这一比较脆弱的群众,家长应该注重其道德意志的培养。首先,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身作则。美国研究人员历时两年,通过5项测试发现,自控能力会“传染”,看到或想到某个自控能力强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可见家长如果是一个自控能力强的人,有利于提高子女的自控能力。其次,适当采取自然惩罚的手段,让子女主动承担不良道德行为的后果,从而提高其自身道德意志培养的意愿。

2、提高德育投资比例。我国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在教育投资方面很自然地倾向于智育投资。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子女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矛盾重重,思想动荡性较大,是人生路途上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子女教育更应该关注德育,建议加强休闲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带子女出去旅游,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论断,实在受条件限制的可以多和子女开展一些子女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享受人生,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孩子,其道德品德是不会出现太大偏离的。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教育。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当下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庇护,让我们的子女丧失了很多实践机会,平时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就拿孝心的培养来说,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知道做事的艰辛。遇到为难的事情,或家里的一些大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7

关键词: 社会化 基础教育 家校合作

把学生,尤其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责任单方或简单地归咎于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任何一方都不够客观。所谓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说儿童从出生至学龄前阶段,大部分时间与家长和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在儿童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后,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接轨,合作完成对基础教育阶段儿童文化知识的摄取、认知阶段的体验和情感性格的培养。近年来,对于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和学校三者合作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功能愈发应该得到重视。

一、社会化过程的含义及其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化过程的含义

社会化过程指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培养社会属性,进而从自然人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社会化过程指人终身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并伴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而狭义的社会化过程则专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这个阶段,经过社会学习,初步形成个性,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资格的过程。本文以狭义的社会化过程为主进行分析。

(二)社会化过程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人生的童年期(通常指0~14岁)。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这是儿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交往中必需的心理特征,诸如对亲人的依恋、同情心、友善行为、社会性情绪、交往技巧、个人气质、自我约束、对攻击的控制、对外影响、道德情感,等等,儿童经过社会化这个过程,才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成员,并通过社会化过程重建或更新一个自己所属的社会文化。

基础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让儿童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因为这时候儿童不但需要接受一定文化知识的传输,更需要一定的同伴交流和一定的同伴间的冲突帮助儿童完成社会化过程。而人在儿童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其将来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往的发展,更有利于儿童人格和性情的塑造和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家庭、集体和学校在基础教育中分别扮演的角色

(一)家庭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儿童最初的社会化过程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及其他亲属的影响和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父母通过一定的教育行为将其具备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具体内容。

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通过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程度:比如,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等都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家庭教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针对父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并以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父母,即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这四种类型的教养行为下教育出来的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家庭的结构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新变化。比如,网络的普及、手机的广泛使用等,这些都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层面来说,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加速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帮助儿童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获取知识,这对儿童社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新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儿童正常地成长,容易使儿童沉溺在手机或网络中,不但容易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鱼龙混杂的信息更对尚未能够甄别信息的儿童提出了较大挑战。

(二)集体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家庭整体,还是父母、亲属个人的影响力都会逐渐减弱,以同伴为主体的群体影响力则迅速增强。集体与家庭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家庭中儿童接受的教育和教养大部分来自于成年人的教授,是成年人单方面地灌输和教导。而同集体,特别是与儿童年龄相似的同伴的相处、交往,甚至是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此时需要把儿童置于一个群体当中,使之积极融入群体并逐渐为该群体所接纳,最后甚至影响该群体。

在同伴关系中,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因而他们是平等的、互惠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舞台。

所以在儿童集体交往中,成年人应当竭尽全力地提供儿童共同活动的便利条件,并鼓励和尊重儿童的集体交往行为。而且要在儿童集体交往中适时引导。在这种情境下进行的引导会使儿童更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建议和指导,更有利于儿童在未来集体交往中的发展和表现,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三)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学校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是社会化过程的必经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大部分时间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学校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由教师、同学、学生组织和教材构成。上述集体包含了同学和学生组织的作用,所以这部分主要从教师和教材角度进行分析。

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儿童10岁之前,其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即他律道德;但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以基础教育中的低年级小学生(即10岁以前的儿童)为例,由于其道德判断是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而他们又认为道德标准是由权威人士(即教师或家长)制定的,是不可逆且不可改变的。而往往在儿童的感受中教师的权威影响远远大于家长,所以他们在与教师的相处中,对教师的指令表现得更为遵从。但随着儿童认知的不断发展,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判断逐渐开始受到自己主观价值观点的支配,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自律阶段。此时,儿童则表现为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教师做出评价。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标准都会给儿童带来深刻的烙印。

另外就是教材作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社会的传统文化、主体导向价值观及基本的道德规范。教材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形式传授给儿童,为儿童带来价值判断的标准。儿童在获取这些具有一定普世性且正确的价值观时,尚未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就会全盘接收。所以在教材的选用上更要十分注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国内外的相关案例

(一)美国的相关案例

家长、集体、学校联合参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项新课题。在美国,有很多组织长期以来从事推动家校合作及家庭、集体、学校三者教育结合的工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PTA。PTA,即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也就是家长教师协会(以下简称PTA),成立于1897年。它是美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只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利益服务的志愿者组织,上至州和全国,下至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级别的家长教师协会。其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最高的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中间是州家长教师协会,最基层的是地方家长教师协会。美国每所中小学几乎都设有家长教师协会,该校所属学生家长均是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除了州教育局、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之外,家长教师协会是最能影响学校决策的组织。学校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势必会征求家长教师协会的意见;同时,家长教师协会可以组织会议专门讨论学校的相关决策,并将其决议反馈给学校。因此,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与家校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TA在其建立之初便确定了两项宗旨:(1)对家长进行教育;(2)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最初,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PTA的任务执行情况并不如意,家长在教育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很多影响家庭与学校关系的重要法律、法规和项目(如《开端教育计划》、《公法93-380》、《残疾儿童教育法公法》等),家校合作才真正得到发展和改善。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国家、州到地方的PTA体系一直是研究、改革家校合作的中流砥柱。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各国教育和改革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家校合作有着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我国的相关案例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此我国也在不断为家庭、集体、学校三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做出努力。2008年年底,中国移动面向全国教育行业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产品“校讯通”。“校讯通”通过短信、通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构建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并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校讯通”所开设的业务范围包括校务管理、家校互通、平安短信、亲情沟通、家长网校学籍管理、气象提醒和社区等。

除此之外,以远程网络时时授课系统为依托,网络公司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和学生家长开办了网上家长学校,为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为家庭教育专家及家庭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的平台。

在网络平台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集体和学校的教育会日趋完善,也应该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抱以更大信心。

参考文献:

[1]夏扉、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0(7)、

[2]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

[3]珍妮・H・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 学生资助 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32-02

我国对学生的资助政策由来已久,据记载可追溯到汉朝。但这一时期资助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资助,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对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的资助。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生资助的政策,但也很少涉及初等教育。直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在全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时才出现了“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的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条款,国家才开始逐渐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

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及取得的成效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初建和缓慢发展期(1986~2000年)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在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该法第十条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它虽然没有指明“国家”是哪级政府,也没有给贫困学生带来多少实际的资助项目,但表明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儿童资助的积极态度。随后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却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倾向,默许了收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且严格限定了受资助学生的范围。20世纪90年代以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书本费以及各种教育乱收费不断增加,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问题更加突出。1995 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健全中小学学生助学金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健全助学金制度,规定了助学金发放的范围、享受助学金的条件和经费来源以及助学金的管理等。但助学金发放范围仍然较窄,且对经费来源表述不清。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制定《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实施办法》,中央政府开始在财政上直接拨款资助贫困儿童入学。该办法与以前的文件相比,有了一些实质性内容,对实施范围、受助对象和条件、补助标准和用途以及评定办法和资金管理都做出了规定。根据全国统计数据,2000年的助学金总额为:小学11926、9万元,按学生平均杂费76元,能资助156、9万人的学杂费,资助比例为1、2%;初中12418、9万元,按学生平均学杂费101元,可资助123、0万人的学杂费,资助比例为2%。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资助资金比较少,政策发展缓慢,取得的成效甚微。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快速发展期(2000年以后)

2001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从2001年开始,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试点,为农村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同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又联合《关于落实和完善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的通知》开始提出“两免一补”的资助模式。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又制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为中西部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确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两免一补”资金上的分担比例。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对基本形成的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制度进行了法律上的确认。至此,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得以正式确立。2010年以来,政府又连续两次上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年平均补助标准小学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初中从750元提高到1250元。2011年,全国共有1、33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受助学生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7%;1568万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得到生活补助,占寄宿生总人数的47、2%,补助金额超过140亿元。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我国的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越来越完善,资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资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由最初的帮助极少数贫困学生就学到免学杂费、书本费、补助住宿生生活费到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二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免除了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除农村学生和城市困难学生的教科书费,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这些政策基本保障了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这些政策还不能完全保障他们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如在就餐、住宿、交通、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这就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大致还存在以下问题:

1、覆盖范围还不够大,部分贫困学生仍难以享受资助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中西部地区“两免一补”政策还不能惠及到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贫困学生。且资助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和民办学校学生的关照不够,虽然有政策规定“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与所在地学生享有同等政策”,但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很多这类儿童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资助。虽然资助政策没有把在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排除在外,但大部分地区都只将资助限定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即使能够享受到资助也不能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待遇。这些都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义务教育学生资助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2、资助力度薄弱、方式单一

有学者对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了寄宿生生活费之外,文具、课外辅导材料等学习用具和交通费都成为他们入学的主要负担。而我国现阶段对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以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为主,从2011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为部分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但资助方式仍显得单一。资助对象也主要是对学生个人而对学生家庭的资助很少提及。学校布局调整后,一些家庭需要支付额外的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一些农村家庭还被迫进城为孩子租房,这些都增加了就学的边际成本,加重了家庭的负担。由于学生就学的“隐性成本”的提高,学生所获资助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有研究指出,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加强,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教育费用而辍学。同时,与国外相比在学习用具、医疗和保险等方面的资助,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相应的资助政策。

3、资助标准不清,贫困生甄别困难

由于资助政策多是针对贫困生的,因此就产生了贫困生的甄别问题。但我国很多资助政策对“贫困”都没有做太多的界定,即使有规定,也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没有记录,而加大了甄别贫困生的难度。在同一个地区,家庭之间的收入差别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大部分家庭处于贫困状态,对受助学生的确定难度很大。现行制度规定,乡镇、村委会、学校共同参与资助工作,确定资助名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主要是通过老师走访和村委会的协助来确定资助名单。但由于学生多,教师工作量大,最后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确定资助名单,这样成绩不好、家庭贫困的学生就得不到资助。除以上问题之外,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学校收入减少、补助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三 完善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文本分析以及总结各地在实施资助政策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就必须完善和细化实施办法将政策法制化、制度化,建立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制度保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今后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改革。

1、建立科学高效的资金拨付机制,加强资金监管

首先,要建立义务教育学生资助资金由国家、省和县按比例分担的机制,在贫困地区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其次,具体受资助人的确定要由乡镇、村委会和居委会负责,由学生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核实,并公布受资助名单接受村民监督。乡镇、社区把资助名单上报到县级政府汇总,报省级政府备案,为受资助人办理资助卡,直接把补助资金发到学生卡里。最后,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对学生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监督,发现问题要严厉查处,确保补助金落实到位。此外,村、居委会和民政、教育部门对受助对象家庭收入变化和毕业情况要跟踪反映,避免经济不困难的儿童和已经毕业的儿童继续享受资助。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流动儿童和民办学校学生真正纳入资助范围

我国现阶段流入城市上学的农村义务教育儿童有近千万,而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在民办学校就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堪忧,他们急需得到资助。但很多地方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将他们纳入资助体系。要改变目前的现状真正把民办学校学生和流动儿童纳入资助范围,政府就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贫困地区还要加强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还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将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一视同仁,从学生权利出发支持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学生。

3、树立多元资助理念,构建多元资助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推行了一些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单一,不能完全解决义务教育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用具、就餐、住宿、校服、交通、医疗和保险等方面的资助,与国外相比显得更加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树立多元资助理念,构建义务教育学生多元资助体系。在减免学费和住宿费的同时,还应为贫困学生提供食物、学习用具、补助交通费等。针对中西部及边远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实际情况,要定期为这些地区的学生免费做身体、口腔检查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并与“两免一补”政策相配套的多层次的资助网络,确保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安静、金东海、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贫困生资助需求及相关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2]范铭、郝文武、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三个目的的反思――以陕西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管理人员考勤管理制度(精选8篇)
  • 下一篇:《围城》读书笔记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