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过年风俗作文七(5篇)

时间: 2023-12-09 栏目:写作范文

过年风俗作文篇1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们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很惧怕“年”来伤害他们就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爷爷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很平常的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怒气冲冲的就朝院子里跑过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嘭嘭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更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就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燃烧一边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赶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窗花、红福字,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过年风俗作文篇2

大年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压岁有谐音“压祟”的意思,所以长辈受拜以后,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其实我们的春节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它,还有去传承它,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回忆。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所以在过年之际,我们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与家人失去团圆的机会吧!

过年风俗作文篇3

温州的春节比北京还早,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了,在十一月份,人们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上用的食物——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和鳗鲞。先把生猪肉、生鸡、生鸭放在酱油中浸泡一天,然后晒干食用。听外婆说,以前,在这晒腊肉的月份,每家的屋檐上都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满了腊肉;而鳗鲞是直接剖开,洗干净后放在地上直接晒。现在市场上都有现成的了,但外婆还是喜欢自己做,因为自己做的新鲜安全。

温州人除了元宵那天外,还有一天要吃汤圆,就是在冬至这一天。这天除了吃汤圆外,还有吃麻糍。麻糍味道很好,就是无馅的“驴打滚”。

在除夕这一天,温州人还要吃“分岁酒”,也就是俗称的“年夜饭”。我们这里叫“分岁酒”,是因为除夕是新旧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就是代表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分岁酒上的菜除了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准备的腊肉和鱼干外,还必须有:年糕、花菜、柑橘、鲫鱼、豆腐。年糕象征年年高;花菜象征发财;柑橘象征大红;鲫鱼象征吉利有余;豆腐象征门前清洁。总之,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意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盖顶端,以示讨彩。除夕还要“望年夜”,也就是俗称的“守岁”。

在吃完年夜饭后,还要放关门炮,表示旧岁平安。有关门炮就有开门炮。在大年初一清晨,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放了鞭炮,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过年风俗作文篇4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过年风俗作文篇5

过年时,如果地方不同,那么,过年的习俗就肯定不同。我的家乡就在那美丽的县城——武陟县。在我们这里,每年大年初一,我们都要贴春联、包饺子、吃饺子、放鞭炮等。甚至有些家户还会挂上大红灯笼,来感受过年的气氛。

每年贴春联时,我总会帮助爸爸来贴春联,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我总是在爸爸贴春联时,帮助他看看春联贴正了没有,或是帮他撕胶带等。

而我除了这些以外,还会帮助妈妈擀面皮(因为我不会包饺子)。我以前擀面皮擀得很好,可是今年,我却擀很薄,下到锅里就烂啦,所以妈妈就告诉我说,能厚就不能薄。之后,我擀的就没有那么薄了。在晚上,我们一家吃着我和妈妈一起合作包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

听了我说的,你能感受到我们这里过年的气氛吗?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借物喻人的作文字(26篇)
  • 下一篇:校园景色作文集锦(11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