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写事作文教案(9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作文题目

写事作文教案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三段递进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20—0028—03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写好现代应用文是大学生基本的能力与素质要求”[1]。《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位边缘。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应用文写作》等人文素质类课程不受重视,特别是在部分高职院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后,《应用文写作》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大,课时任意削减,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是认识模糊。高职学生受就业导向、崇尚一技之长的大环境影响,认为《应用文写作》在工作中作用不大,在学习中往往应付了事。

三是模式单一。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应用文写作》不被重视,仍延袭传统。第一,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需求相脱节。第二,重传统轻现实。教学内容、文种的选择沿用传统思路,例文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相去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重传授轻参与。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写作积极性得不到提升。

四是附加值低。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应用文写作》课程要达成的两个重要目标,但除此之外,诸如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培养等,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原则

作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职毕业生,掌握常见应用文写作技巧、具备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提升岗位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为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

一是“简”。传统的应用文写作内容丰富,文种较多,应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改变“大而全”的教学内容框架体系,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择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常用的文体。在教学方法上,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侧重于与专业和岗位的衔接,精讲多练。

二是“新”。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书本和范文,尽可能多地收集生活中的鲜活材料,适当增加一些发生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用”。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即满足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要把应用文写作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四是“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为主,经济、日常事务类的文体用得较多,因而在内容安排、例文选择上要紧密结合专业,体现高职特点和专业特色。

三、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三段递进式”教学体系构建

所谓“三段递进式”教学体系,就是把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三段递进式”教学体系,既反映了学习的时序,也反映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目标层级,见图1。

(一)以案例教学法渗透写作知识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提高学生面对具体情景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2]。

1.案例激趣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总体来讲比较枯燥,如果只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简单的讲授或是照本宣科的模仿,不但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而且很难激起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多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时,精心挑选富有特色、视觉冲击力强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近的招聘启事,贴近学生的实际,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2.正例引知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学习,围绕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3.反例纠错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写很重要,但是要强化教学效果,还应该让学生知道“不应该这样写”。在历年学生的作业中,收集有典型意义的“病例”,作为评议的对象,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品头论足”,自由讨论,同时要求学生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对评议对象进行修改评议,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触动和启发比较深刻。

(二)以任务驱动强化模拟写作

基于一个典型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延续性原则

设计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规律,注重写作知识、能力的前后连贯性、延续性和渐进性,既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又要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做好铺垫。如,学习会议纪要的写作,可以先从会议记录的写作开始,然后把写好的会议记录改写成会议纪要,最后把会议纪要改写成会议简报。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简报三者之间层层递进,最终循序渐进,达到教学目标。

写事作文教案篇2

1.缺乏写作实践教学

在党校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于对培训学员理论知识的灌注,结合实践的教学内容比较少。纯粹的理论教学让学员感觉枯燥,对于不懂的地方,教师也是以讲解概念的模式进行解答,没有通过实践活动去验证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员反映学习党校公文写作后,拟写公文依然十分吃力。教师没有合理安排课后实践作业,学员没有自行练习写作的实践,导致学员对党校公文写作知识存在表面甚至片面认识,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运用到实际的党政工作中,公文写作课程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2.缺乏写作案例教学

在过往的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按照课本的内容,把理论知识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并没有充分引用相关的行政案例进行讲解。因为缺少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公文写作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不甚理想。

二、新形势下党校公文写作教学应满足以下要求

1.巧妙讲解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支撑一门学科的基础,学员只有牢牢掌握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公文写作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不能仅仅为了讲解理论基础而授课,而应紧紧围绕指导学员如何写作这个层面进行授课。例如,在公文基本格式的课程上,教师应该把各部分写作的注意事项一一向学员列举,让学员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够做到明确观点,分析结构,有效利用材料进行规范写作。巧妙讲解公文写作理论,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言简意赅地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对教材读透彻,做到简要扼明,拨繁见要。第二,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讲授理论知识,指导学员把理论知识的“虚”有效运用到写作实践的“实”中。也就是说,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要求,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进行合理的公文写作。

2.练习公文写作技巧

掌握理论是为开展实际工作进行的知识储备,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该门学科的知识。公文写作也是如此,光说不练功,也是空谈一场。教师要想指导学员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写作技巧,并有所进步和创新,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写作练习。公文写作技巧的形成一方面是依靠学习而获得,另一方面是依靠深层次的领悟而获得。例如,党和国家机关同一规定的公文有15种之多,其中,决定、意见和通知等7种是常见的公文样式,教师可以要求学员重点练习这7种公文写作。

3.总结反思,升华文章

所有优秀的文章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写好的,对写好的文章进行反复检查和修改,将有利学员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公文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就决定公文写作必须遵循法定性和规范性。只有通过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确保公文表达的内容符合政治性和政策性,格式上符合程式化和规范化,语言上符合庄重、简明的要求。因此,总结反思升华文章,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好以下工作:

写事作文教案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新课程

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教学的效果,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的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师教学时是否认真,而是指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学到东西了、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是学生学习后没有收获,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很辛苦,但是却收效甚微,那么这种教学效果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有效备课,提高教学效果

有课就必须进行备课、准备教案。不管是早读课、作文课、作文讲评课、各种作业课、复习课、等其他各种评讲课都是课,都应该有相应的教案。这些教案可以按照不同的专项进行分册,或者是按照教学的时间顺序来依次书写。

以早读课为例,早读课备课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内容?一是应该确定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缺乏足够的动力,从而让早读的实际效用降低,让早读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每一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在布置早读任务时应该有的放矢,让早读起到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布置一些诗歌、文言文和比较重要的语段要求学生记忆并背诵,并告知学生这些段落或者文章会进行听写或者是抽背。同时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领读员,防止学生出现早读跑题的现象。二是必须明确早读检查目标的方法。布置完早读任务目标后应该对学生进行督导和检查,可以直接在课上对所读内容以朗诵、背诵等形式进行抽查或者是普查,以将学生的早读成果及时的反映出来。三是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纠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性错误,应该单独对学生提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是班级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则应该在课堂上公开的指出来,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知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渐的进行提高。四是设置各种活动,提升学生对语文早读课的兴趣,如朗诵比赛、背诵比赛等。例如对于古诗可以设置这样的游戏比赛: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看哪个组能背出某诗人(如杜甫)最多的诗篇,或者是比赛背带有某个字(如“松”)的古诗。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课文上的各种精彩对话进行掌握,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要求学生仔细的体会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确早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早读课的重视程度,在早读课上教师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自身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促使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产生。“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也要有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出个性化的目标。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有效教学则应该在学生能够到达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实现发展性目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基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点:(1)学习字词,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课文细则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这些目标都是从这一篇课文的角度出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对于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学生着还可以制定出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本人及他的其他的一些作品(了解鲁迅本人则是主要了解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及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2)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会鲁迅先生写作的精妙手法,并学习鲁迅先生的精妙写作手法。对于后面的两点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许会很吃力,同时也有可能对语文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达到开始的基础目标就可以了。

三、科学设计课堂问题,突出有效教学

虽然教改中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必需注意以下几种现象的出现:(1)随意提问,其表现是随便发问,问题的内容不当,随便问一些学生,问题的对象不当,以及一些“对不对”、“为什么”、“好不好”一类的口头禅;(2)自问自答,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说“单口相声”的习惯,问了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自顾自的继续往下讲;(3)问题内容含糊不清,例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只需要“对或者不对”、“是或者不是”进行回答,或者是问题的内容让学生部弄不清楚问题的具体含义;(4)问题缺乏灵活性与启发性,有一部分老师当学生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心里所想的不符,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是否定,从而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结语

写事作文教案篇4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3]所谓应用文,就务必使学生知道在哪些场合会用到哪些应用文,这些应用文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善用导入我在讲授“简报”这一文体时,是这样导入的:“昨天,我们学院学术报告厅里举办了一场歌手大赛,很遗憾,我没有看完整个比赛,我们班有哪些人去了,我很想知道比赛的结果。”其实,我已在观赛时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对此次比赛并非一无所知。听我这样发问,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讲的很随意,也没有条理,在我的一再发问之下,有些同学又做了补充,全班同学才搞清楚这件事的具体过程及结果,然后我总结说:“校内发生了这样一件大事,还有同学没有留意,参加的同学,也不能把这件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这真是太遗憾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年轻人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把这些消息传递给他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简报的写作。”经过这样一番“折腾”,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却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重视。(2)疏导归纳临近学期末的时候,我让学生做了一次口头汇报,让他们谈谈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感受。学生中有说校园环境美的,有说老师认真负责的,有说生活枯燥乏味的,没有头绪,我提醒他们说:“应该先说说自己的收获,再说说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叫班里几个学习好的先发言,当他们做了一些列举之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再想想,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学生又谈了一些经验,之后,我又问:“你们想想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吗?”学生又说了几点,接着我又问:你们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设想呢?他们又说了不少,这时,我带他们做了这样的梳理并把它写在了黑板上:成绩——经验——不足——设想,这之后开始了“总结”的教学。

2.让教师变得很地道、很专业

应用文写作虽然是公共基础课,但教应用文写作的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老师若是门外汉,是没有能力做好专业指导的。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做的一点积累:

(1)“走出去”与“请进来”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不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只有深入党政机关的行政办公室,到企业管理部门,到学校的政务、教务办公室,甚至到律师事务所,在那里才能了解到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方面最基本、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真材实料”。再者,我们应该把“一线”的行政秘书请进学校,请到课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现役军人”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交流的对象。

(2)探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应用文“很有用”,这是第一步,紧接着教师还得“善教”。我们在教学中,作过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究:①故事引入法故事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请示”时,我给学生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年秋天,我所在的公寓下水管子坏了,我代表全体住户给当时在任的江院长递交了一份请示,结果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由此说明,应用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在讲求职信、简历时可以把在求职中成功的学长们请来,讲讲他们求职成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好文笔是求职的“敲门砖”。教师在讲解中若能善用故事,可以起到扫除沉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效果。②案例分析法教学中可用的案例有两种:一种是教材中的案例。对照优秀案例,那些很抽象的概念、特点、种类、写法就都有了范本。如写计划的主体一定要有基本的两项:目标任务(做什么)和方法措施(怎么做)。反面案例中,只写了要完成的任务,而没有说怎样才能完成,何时才能完成,这就是不周密的计划。一种是教师自己搜集的案例,如新闻报刊、学校发文、各种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通知、通报、决定等,也可以从校园宣传栏等处收集到学生写的通知、启事、海报、表扬信等常见问题案例,这些案例都是鲜活的,有可做范例的,也有可做借鉴的,或褒或贬,善加运用,能让教师省去不少口舌。③讲练结合法光说不练不可取。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学期之初写计划,在学期之末写总结,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写入团、入党申请书,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写慰问信,在毕业前夕,写求职信、设计个人简历,对校园里的环境、餐饮、安全等问题有合理建议时,可以写调查报告,如遇调换宿舍、调换专业、生病或突发事件,可以向相关部门写请假条、申请等。另外,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办公现场参观。如到商务部门了解招标、投标的程序,学写招标书、投标书和经济合同,到律师事务所了解办案程序,学写基本的诉状。这就适应了这门课的特点:各种应用文应适时而教,适时而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动笔操练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写作技巧。

(3)合理选用教材、调整教学时数我们了解到,很多职业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这只能是走马观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建议至少开到一年,每学期4个学时,否则,没有时间“操练”,没有时间“深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行政公文中可选些常用的“通报、通知、通告、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中可选取“简报、申请书、计划、总结、求职信、请柬、调查报告、规章制度、竞聘辞”;经济事务文书中可选用“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招标书、投标书、商业广告、说明书”,这是应用文的三大块主体内容,共22个文种。我们认为,这些内容可以作为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再多只会蜻蜓点水,浮于浅表。

写事作文教案

关键词:中学作文;作文教学;生活化;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1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6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写作能力在语文学科素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必须要重视。但是,从现实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相对欠缺的,甚至成为了部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希望能对各位同行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1.认识意识:轻视写作教学,注重阅读教学。为上好一节阅读课,可以花费时间找材料,写教案,想尽方法引导。但一上作文课,心里就一片模糊,作文教案不具体,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写,指导不具体,学生面对教师的作文要求还是无从下笔。另外,教师害怕作文批改,因为费力气,耗时间,学生写作效果不好。

2.作文题目:系统性差,随意性大。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往往就是随心所欲,与学生所处的年级、学期、季节、年龄等毫无关系。而有的教师把中考作文题目让初一学生写,也使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难以写出。

3.作文批改:作文练习,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教师的作文批语往往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有对结构的要求,有对内容的要求,有对书写的要求。学生面对如此多的要求也是无从改起。而有时教师批改作文疲劳,又简单地只以分数或好、差代替。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惧怕。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或者本身就比较薄弱,所以进入中学阶段就心存畏惧,总是感觉束手无策。

2.内容空洞。作文缺乏深度,导致空洞、僵化,随大流,没有什么个人观点。有的学生爱编故事,说假话,整篇文章毫无意义。

3.语言不自然、不活泼、不流畅。部分学生语文基本功不过关,语句不流畅,甚至错字、病句问题层出不穷,表达能力较为欠缺。

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选取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很多时候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感知,不太注意素材的积累。事实上,好的作文应该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正月里乡亲们走家串户拜年,元宵节赏花灯、踩高跷,五月端午节包粽子、插艾,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腊月里泡腊八蒜、熬腊八粥。种种活动,丰富多彩全都可以写进作文。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劳动对他们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有展示自己风采的广阔舞台。例如,农村农忙季节,学生经常帮助家人分担劳动,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休养。农村孩子掰玉米、刨花生、拾棉花、摘杏、摘梨、摘桃,除草、浇地、拾柴火,种种活动无不鲜活,无不能写进作文。结合这样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文,这样的文章能虚假吗?能不感人吗?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二)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抓住各种练笔机会

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这些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语文作文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跳绳比赛、接力赛跑、广播操汇演、欢送毕业生表演、新年联欢会、各种活动极多。这都可以当做学校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展示习作的舞台,教师要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指导学生练笔的内容。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是最好的练笔机会。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善于^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比如学生写人,抓不住人的外貌特点,那就让他们写班里的一个外貌最有特点的同学;学生写事,六要素交代不清,那就当堂写、当堂念,比较谁交代的最明白;写景色,没去过名山大川,就写家乡的小河,写不了济南的冬天,就写家乡的冬天。当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觉得有的写的时候,他们便可能想写也喜欢写,在此过程中才能够通过勤写、多练满足学生积累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慢慢地得到提高。

(四)做好语言积累,打好作文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强人所难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都可以抄录下来,作为作文素材加以使用。班里每个学期举行名言背诵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在写作时有一定的话可说。

(五)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积累素材

日记,是自己把每天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等有选择地记录下来的一种应用文。学生坚持写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有利于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以前写作文,学生因为没有材料,无话可说,父母本来还健在,却硬把自己写成孤儿;一写做好事,就出现许多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显得很假,根本没有真情实感。而现在大家都记录下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写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胡编了。

写事作文教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应用写作教学教学运用

应用写作课是各大中专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应用文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教学中要着力讲清开设这一学科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这个前提下,要使应用写作教学收到实效,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状态进入开放天地是训练学生应用写作技能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封闭状态进入开放状态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主体性”自觉和“实践性”习惯,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课堂练习中运用案例激发写作兴趣

应用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因而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教师应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实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应用写作的真实广泛的存在和鲜活饱满的生命力。做生意要签“合同”,推销产品要做“广告”,选拔干部要进行“竞聘报告”,要有“公示”,求职应聘要写好“求职信”,经营者要用“招标书”、“投标书”公平竞争……教师应紧扣应用写作的实用性这条主线,通过讲述事例,分析案例,设置实际需求场景现身说法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具体可感的应用写作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写作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环境氛围中,是强化角色实践的重要环节。比如讲经济合同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合同有关的写作知识和背景材料,然后让学生充当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合同条款进行谈判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再写作成文;又如讲司法文书时,可将课堂设置为“审判庭”,由学生担任不同角色。通过审理一个典型案件,让学生学会写作书、答辩状、上诉状、判决书等一系列司法文书。如在讲解事务文书里“计划”这一章节时,我截取中央电视台三套《诗歌散文》栏目里一个节目“毕业了”,在欣赏节目优美、感伤的文字和画面时,切实体会到大学时光的匆匆易逝,必须好好珍惜。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节目里所讲,一进大学校门就应该确定目标和计划,并为此而努力。这种案例教学法,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趣味性,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

二、在实际案例中锻炼应用文写作能力

案例教学法立足于对事务本身进行分析,锻炼的是学生如何从事务分析中洞悉事务处理对写作提出的内在要求。由于事务本身对事务应用文有着十分明确的实用目的,在外观形态上表现出立意的受命性,成文的程序性,格式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明确、庄重、简约性。这些特征,限制了作者思想认识、情感体验的自由展开,因此,写作时便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调整理论讲授与写作训练的比重关系,逐渐形成一种以学生的写和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实例写作的精髓是让学生开动脑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解完调查报告的写作后,教师给学生出一调查课题,要求学生自行调查并写成报告。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调查的方法,提示调查的关键问题等,再由学生实际调查收集材料,然后各自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类总结,提炼出主题并写成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

又如,讲平行文“函”,假定学生临近期中考试,可是出现不规则停电现象,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代表学校拟写一份函给当地供电局。先把一个学生写的函投影到屏幕上,其他同学补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发言,反复补充,不断争论,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让每个学生起草一份函,学生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写出规范、完整的函。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而且体会到了应用文的实用性。

三、在不同文种中提高案例分析能力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思维和语言表达,但又各有其特点。讲授课程时,就必须让学习认识到它的特殊之处,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通过运用实际的比较,认识体会到应用写作的特色。

以解说词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经常把演讲稿和解说词混为一谈。所以,案例的设计可以将解说词和演讲稿进行比较,学生需要自己阅读、分析案例,总结演讲稿和解说词的区别。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总结出如下区别:解说词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而演讲稿的表达方式通常吃叙述、议论或抒情;演讲稿和解说词都有针对性强和口语化的特点,而演讲稿注重鼓动性,解说词要追求文艺性;解说词与演讲稿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这些知识,不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的,而是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起到了提供案例、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特定的社会工作环境下其所担当的写作角色,从而自觉地、经常化地加强角色意识与激情的培养。特别是在讲解具体文种的写作时,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并分析一些规范的、典型的例文,运用范例引路,使学生对抽象的写作理论有具体、真切的了解,再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四、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实际运用能力

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将掌握的理论还原到实践中,能更好地达到应用写作学以致用的目的和要求。大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参加的实践操作活动也比较多,如学校召开的职代会、学代会、运动会,各种比赛活动等,还有日常的班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结合这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比如,为职代会、学代会、运动会写开幕词、闭幕词、会议通知、会议讲话稿,为参加演讲比赛写演讲稿,为自己拟订学习计划、写学结等。还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可以为一些单位、部门或个人承担实际的写作任务,如为他人写广告、合同、诉状等,为一些部门或单位写贺信、欢迎词、答谢词、祝酒词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做市场调查,然后指导学生学写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经济文书。这样,学生就不会再闭门造车,兴趣自然很高,教学效果必定良好。因此,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把学生领入一种动态的、立体的精神活动领域,不断调整完善学生的写作行为,培养学生学好写作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写作人才。

将案例教学引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启发他们的思路,而且能让各个文种琐碎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采用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应用文真正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要道[J].写作,1981(5).

[2]马正平。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佟瑞坤。应用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应用写作,2003.

[4]黄文贵,谢英捷。应用写作语境论。应用写作,2003.

[5]张达芝。应用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写事作文教案篇7

【关键词】新闻写作案例教学缄默知识

新闻写作教学的传统方法一般是首先介绍新闻写作知识与原理,然后举出典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来验证知识与原理的正确性,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向学生展示新闻写作的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从而提高学生新闻写作实践能力。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新闻写作知识,但有时连基本的新闻稿件也写不了,甚至出现即使纠正还是一错再错的现象。

1958年英国著名思想家、化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从哲学领域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关于“缄默知识”的理论,有效的解释了对于上述有关新闻写作教学方法所导致的教学效果。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就可以称为缄默知识。”①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是人们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个人的不断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开发应用和检验修正。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也需要应用与检验已有的缄默知识。将案例教学引入新闻写作课堂,能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习得并应用与检验修正新闻写作缄默知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一、新闻写作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习得缄默知识

正规的教育渠道很难将缄默知识传递开去,要么通过实践中的个体在摸索顿悟中获得,要么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来获得。换言之,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缄默知识。波兰尼认为实训的最佳方式是“学徒制”。就新闻写作教学而言,案例教学这种近似于“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习得缄默知识的最佳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来自“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哲学和“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实效主义理论,其认知前提在于“智慧无法告知”,与缄默知识的理论一脉相承。“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既不能在教科书中找到,也不可能获得人人都赞同的‘正确答案’。案例方法为学习者设想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即通常在时间很短、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需要靠批判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②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一个真实具体的新闻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新闻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判断,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情境中,并据此进行正确的新闻写作思维和写作表达的一种教学方法。

新闻写作需要具备新闻敏感、新闻思维、新闻写作技巧等大量的缄默知识,在具体的写作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对某种特定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直觉或把握。这些新闻写作缄默知识的获得只有与一定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与形成。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新闻写作的教学案例强调具体情境下发生的真实、典型的新闻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因此新闻写作案例正是给学生提供了某种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情景。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JohnS.andJamesL.Knight基金会的赞助下开始实施案例教学计划时指出其意义:“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③他们把自己的案例称之为“强制抉择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收尾在一个抉择点上,即当案例的当事人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案例的相关叙述就终止了,学生将通过90分钟的课堂讨论,来寻找可行的选择,并提出行动的建议。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做中学”,由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发现新闻价值,并予以表达。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虽然不是让学生进行一种典型的亲验型学习,但可以说是一种准亲验型学习。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过程几乎就是学生的新闻实习过程,之所以强调案例的真实性与典型性,是为了让教学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写作案例提供的背景和情境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学生借助于对案例的思考、分析与判断,通过“做的过程”来达到新闻写作智慧的内在化,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习得新闻写作所必需的技能等缄默知识。

二、新闻写作案例教学激活学生开发应用缄默知识

知识的产生,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更改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无论个体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是一种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学生是带着他的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来到课堂上的。学生进入课程的缄默知识有四个特性:其一是存在的隐蔽性;其二是价值的内生性;其三是功能的正负两重性;其四是情境的依赖性。尽管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不完善、不清晰的,但它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与某种情景的“再现”或“类比”连接起来的话,其缄默知识就容易被开发与应用。

新闻写作案例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真实典型新闻事件,有具体性的背景信息与主体信息,而主体信息的典型性可以给学生带来若干方面思考。一个好的新闻写作案例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典型事件;第二是一个真实且相对完整的故事;第三是对一个含有故事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呈现。在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呈现,学生要判断案例的新闻价值、选择最佳写作角度、提炼深刻的写作主题、最佳的写作体裁以及写作结构等等。新闻写作教学案例为学生设置的特定情景,会与学生在最初习得的某种缄默知识时的情境具有相似性和契合性,此时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就很容易被激活,并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应用,从而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在新闻写作案例教学中,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背景而形成的极具差异性和个人化的缄默知识为独创性的新闻写作提供了潜在资源。对于给定的写作案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喜好厌恶来进行分析与处理。

三、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批判修正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定义、判断、推理等理性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这些理性过程而对其加以反思和批判。缄默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感官或直觉而获得的,又是不可言传的,而系统的批判形式只能被应用于言述的种种形式,因此缄默知识不能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换言之,缄默知识自身是不可能具有批判与反思精神的。

所有的认识都包含有身处显性知识背后的缄默的认识模式,其中隐藏着一些没有表达出来、有时是不可表达的假设与信念,但又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总是借助缄默的认识模式来加工各种信息,而相比缄默的具体知识而言,对个体的认识与实践更易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新闻写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总会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得不到纠正的原因。与显性的新闻写作知识、原理、技能相比,这种缄默的认识模式与学生的写作行为具有更大的亲和性。比如,新闻写作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少议论抒情,可当学生写某某活动,某某场面,某某人物之时总会时不时抒发几句感慨,在稿件中时不时的穿插一些议论,这些新闻写作中的错误就与学生在长期的写作叙述性文章的缄默认识模式有关。再比如大多消息要求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事实材料重要性递减原则来安排层次,可有些学生总是习惯于按事实发生的前后程序罗列,依照叙述性文章的写法依次写来。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言:“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④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理念可被看成是一种证伪主义哲学理念,通过富于挑战性的“五步思维法”可对不正确的缄默知识予以纠正:(1)发现新闻写作中的疑难问题;(2)给这些问题定位并定义;(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4)通过推理发展这一假设方案;(5)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从而得出信或不信的结论。从“五步思维法”可以看出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是学生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的过程。

新闻写作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检验、批判,反思自己拥有的缄默知识。“案例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培训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⑤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包含大量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自我对话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聚焦于过去微弱的写作缄默知识资源上,是自我对过去的各种写作经验的反思。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挖掘自我写作缄默知识资源并加以表达,实现个人知识向公共知识的转化,并在团队学习中检验这种缄默知识的正确与否。师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通过提问、反馈、点评、示范等显性化手段来检验修正学生错误的写作缄默知识。新闻写作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交流对话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新闻写作缄默认识的领会与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重构已有的写作经验,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新闻写作缄默知识的能力。

【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新闻写作》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JG1155】

参考文献

①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华东师大学报》,2001(2)

②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③蔡雯,《论新闻传播的案例教学》,《国际新闻界》,2008(2)

④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9)

⑤郭晓来,《什么是案例教学》,《学习时报》,2007-12

写事作文教案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差异性;新课程

教学有效的核心思想是教学的效果,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的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师教学时是否认真,而是指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学到东西了、学得好不好[1]。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是学生学习后没有收获,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很辛苦,但是却收效甚微,那么这种教学效果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学生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呢?我觉得应该从备课、因生制宜,只等差异性的学习目标、科学设计问题三个方面进行。

一、有效备课,提高教学效果

有课就必须进行备课、准备教案。不管是早读课、作文课、作文讲评课、各种作业课、复习课、等其他各种评讲课都是课,都应该有相应的教案。这些教案可以按照不同的专项进行分册,或者是按照教学的时间顺序来依次书写。以早读课为例,早读课备课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内容?一是应该确定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缺乏足够的动力,从而让早读的实际效用降低,让早读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每一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在布置早读任务时应该有的放矢,让早读起到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布置一些诗歌、文言文和比较重要的语段要求学生记忆并背诵,并告知学生这些段落或者文章会进行听写或者是抽背。同时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领读员,防止学生出现早读跑题的现象。二是必须明确早读检查目标的方法。布置完早读任务目标后应该对学生进行督导和检查,可以直接在课上对所读内容以朗诵、背诵等形式进行抽查或者是普查,以将学生的早读成果及时的反映出来。三是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纠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性错误,应该单独对学生提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是班级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则应该在课堂上公开的指出来,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知错、改错的过程中逐渐的进行提高。四是设置各种活动,提升学生对语文早读课的兴趣,如朗诵比赛、背诵比赛等。例如对于古诗可以设置这样的游戏比赛: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看哪个组能背出某诗人(如杜甫)最多的诗篇,或者是比赛背带有某个字(如“松”)的古诗。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课文上的各种精彩对话进行掌握,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要求学生仔细的体会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确早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早读课的重视程度,在早读课上教师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因生制宜,制定差异性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自身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家庭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以及享有的知识能力,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有效教学则应该在学生能够到达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制定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实现发展性目标[3]。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基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以下几点:(1)学习字词,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学习课文细则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这些目标都是从这一篇课文的角度出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对于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学生着还可以制定出更加深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本人及他的其他的一些作品(了解鲁迅本人则是主要了解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及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2)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会鲁迅先生写作的精妙手法,并学习鲁迅先生的精妙写作手法。对于后面的两点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许会很吃力,同时也有可能对语文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达到开始的基础目标就可以了。

三、科学设计课堂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要求虽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加强引导,促进有效教学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科学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尤其应该避免:(1)随便发问,问题的内容不当;(2)自问自答,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着说“单口相声”的习惯,问了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自顾自的继续往下讲;(3)问题内容含糊不清,让学生部弄不清楚问题的具体含义;(4)问题缺乏灵活性与启发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

四、结语

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教学更加有效。初中语文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面对的课题。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有效,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航飞。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J].才智,2010,(4):130-132.

[2]冒刘美。刍议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10):15-16.

写事作文教案篇9

【关键词】农村作文教学新课标策略优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作文质量低劣,不少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缺乏兴趣,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很难写一段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的话,老师难教,学生难写,作文教学效果较差。作文难、难作文成了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本文联系自己长期在农村教学的实践,结合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现状,从新课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1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1.1从教师的教学方式看。①备课不深入。我们学校的教导处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最简单的教案就是作文和听说训练,有的教案只有几条纲,有的甚至没有教案,仅有一个作文题目,更难看到有教师为教学需要而写的“下水”作文,在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中听到的作文课也是少之又少。②作文指导不到位。教师对作文指导急功近利,一些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越俎代庖”,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定;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然后推以“下水文”或“范文”,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作文亦步亦趋。也有一些教师对作文指导过简:“读题、审题――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学生动笔写草稿――誊写”四步曲。③作文批改没有针对性。缺乏有针对性的眉批、尾批。有的教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这样弄得教师自己疲惫不堪实在感到力不从心;而有的只阅不批,只阅不改,写上分数与批阅日期了事;有的教师的批语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篇作文。④习作评讲无的放矢。作文讲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一边是眉飞色舞,一边是无动于衷,作文讲评课形同虚设。

1.2从学生写作来看。①学生作文缺少个性,没有真情实感。作文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写一件好事就是“帮老爷爷推车”、写父母就是“冒雨送我上医院看病”、写老师就是“挑灯批改作业”、写同学就是“帮助生病的我补习”……别人怎么说,他也怎么说,没有自己的见解,缺乏真情实感。②内容写不具体,空洞乏味。一篇作文三言两语,陈词滥凋,写一件事交代不清事情的经过。③作文字、词、句、段、标点符号问题百出。错别字层出不穷,词不达意,句子语病莫名其妙,全文一大段,从头到尾,中间全是逗号,只有结尾才能看到一个句号。

2作文教学策略的优化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才能适应作文教改的需要,农村作文教学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1激发兴趣,乐于表达。兴趣是成功的向导。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条件。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了如下表述: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过渡到“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交流。”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培养起来,他们就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

2.2丰富积累,充实文库。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2.2.1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大量的阅读和扩大语言积累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已有定论,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应配备充足的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要充分发挥流动图书站的作用,要搞好“班级图书角”这个博览天地。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手头拥有的课外书籍与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想尽一切办法,配备充足的图书。如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优秀少儿读物、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也应占一定的比例。

2.2.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只有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和联想才有起飞的根基。因此,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调动学生观察、实践、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源掘流”。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观察自然与社会。其次,是引导学生实践,家务农活、手工制作,自然课的各种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有所悟。只有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才有话可写,有真实的见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3加强练笔,尊重个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写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自己愿意写的话;淡化文体意识,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做到“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2.4规范批改,深化讲评。教师要正确理解批改的内涵:教师以批为主,把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以富有启发性地批,引导学生主动性地改。在批改时要做好批改记录,记一记普遍性的东西,记一记典型的案例,记一记精彩的词句,以便讲评时有的放矢。

作文讲评是作文指导工作的升华,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4.1评讲必须及时。评讲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拖欠不评。

2.4.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要通过综合讲评、专题讲评、训练讲评、修改讲评等多种方式方法的糅合和交叉运用,开拓作文多元化评价局面。

2.4.3评讲必须紧扣重点。训练什么,评讲什么,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正反例证也必须来源于学生习作,通过对比评讲,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新授的写作方法。

    【作文题目】栏目
  • 上一篇:作文素材库(3篇)
  • 下一篇:的我作文(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