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相信未来作文收集(5篇)

时间: 2024-04-01 栏目:作文题目

相信未来作文篇1

【关键词】线路保护拒动端子松动维护功能

某220kV线路C相故障,其两侧主一保护(PSL-603GCM)差动保护启动、距离零序保护启动,保护未出口;主二保护(PSL-603UZC)纵差保护跳C相、纵联保护跳C相,重合闸动作成功。通过对主一保护拒动作的分析与查找,充分暴露出PSL-603GCM保护装置部分功能的缺失,无人值守变电站日常维护工作的不足。

1原因分析

1.1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1.1.1甲侧

主一保护:差动保护启动、距离零序启动,未出口,保护动作行为拒动;主二保护:纵差保护9ms跳C相、纵联保护34ms跳C相,开关60ms断弧,保护装置测距47.19km,保护动作行为正确;C相故障重合成功,保护动作行为正确。

现场调取装置故障时的采样信息及保护定值信息(见图1),当线路发生C相接地故障瞬间,差动保护感受到的故障电流2.8A(单端)远大于保护定值0.38A,保护只启动并未出口。故障前、后保护装置并未出现通道告警,装置闭锁、告警等相关信息,因此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造成保护拒动;检查保护功能软、硬压板及控制字投入情况,装置开入、开出状态等关系到保护功能逻辑判断的各个节点,经现场查看核实保护功能逻辑判断各环节均正常投入且功能完善。

依据差动保护动作逻辑: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若流经保护装置的故障电流大于整定电流值且保护功能压板、控制字均在投入状态就进行相关逻辑运算与判断,在通道完好的情况下向对侧和本侧发出允许出口信号,当收到对侧允许出口信号和本侧自发的允许出口信号后保护出口跳闸。可以得出:甲侧没有收到乙侧允许出口信号是导致主一保护拒动的主要原因,所以排除因本侧装置引起的拒动。

1.1.2乙侧

主一保护:主一保护差动保护启动、距离零序启动,未出口,保护动作行为拒动;主二保护:纵差保护9ms跳C相,接地距离Ⅰ段29ms跳C相,纵联保护34ms跳C相,开关61ms断弧,保护装置测距28.49km,保护动作行为正确;C相故障重合成功,保护动作行为正确。

调取装置故障时的采样信息及保护定值信息(见图1),当线路发生C相接地故障时,流经差动保护的故障电流2.55A(单端)远大于保护定值0.38A,差动保护只启动并未出口。

现场查看故障前、后保护装置并未出现通道告警,装置闭锁、告警等相关信息,因此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造成保护拒动;对保护功能软、硬压板及控制字投入情况,装置开入、开出状态检查时发现保护装置面板显示的硬压板位置与实际压板投入不对应,硬压板在投入状态但装置显示均未投入。虽然流经差动保护的故障电流值达到保护整定值,但由于保护装置的硬压板投入未能被装置识别出导致差动保护动作条件不满足,也就不向甲侧保护发允许信号,是造成此次保护拒动的原因所在。

2现场检查

为了进一步确定是否因装置开入插件损坏、面板显示异常、硬压板开入接线松动等情况引起硬压板开入无法识别出。在退出装置功能硬压板时,后台并未提示相关的保护压板退出运行,面板上无任何保护信息、压板状态并无变化。

由于线路故障时保护装置唯一一个硬压板开入是单重方式投入,现场采用操作重合闸方式进行查找:当1QK由单重方式切换至三重方式过程中液晶面板显示“重合闸方式2(三重)由0变为1,压板状态变化”,后台报文显示“重合闸方式2投入”;再将1QK由三重方式切换至单重方式,都能准确的报出相应功能压板的投入、退出信息及压板状态变化。通过以上现场查找与验证,说明装置开入插件、液晶显示面板及保护装置与后台通信正常,排除了上述部件不是引起硬压板开入无法识别。

因此,现场只能从装置的硬压板开入接线情况考虑。在保护装置退出运行后现场采用逐一投入功能硬压板的方式验证:当投入分相差动投入(1LP13)压板时其装置液晶面板未显示压板投退信息及压板状态变化,后台没有任何信息说明硬压板变位并没有开入到装置中;根据PSL-603GCM保护装置说明书及二次白图开入部分(见图2)可以清晰的看出功能硬压板的投入是+24V电位开入到装置后被识别读取的一个过程。通过操作转换开关1QK已验证开入插件没有缺陷、公共端带电正常,只可能存在功能硬压板上正电有异常。现场测量1D:58、59硬压板开入端子:对地电位为零,对+24V公共端(1n7x3)为+24V;再测量开入公共端子1D:60,其结果和1D:58一样。通过上述各个点的测量,可以确定1D:58、59、60的电位不对应(正常运行时带+24V电位),可以初步判断+24V电源与其连接出现断点;由于重合闸开入正常,排除外力导致1n7x3至1D:60之间连接线断线的可能性,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判断1D:60和1n7x3端子可能出现松动。

现场对1D:60和1n7x3端子进行检查,发现1n7x3和1QK:7压接在一起接入1D:60端子完全松动是导致此次保护拒动的原因所在。将其端子紧固后,在测量1D:58、59、60开入端子的电位对地为+24V,投入任何一块功能硬压板后装置液晶面板显示信息、压板状态、后台信息均能正常显示压板投入,保护装置恢复正常运行。

3暴露问题及防护策略

此次保护拒动作并未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但是此次拒动作充分暴露出以下的问题:

3.1日常维护不到位

3.2巡视维护不到位

在此次保护拒动前,保护装置的所有功能压板均已退出运行,期间巡维人员共开展5次日常维护工作,其中一次包括了保护压板及定值核对。巡维人员在几次日常维护工作中并未发现主一保护装置所有功能压板均已退出,并未如实核对压板状态就填写日常维护记录,造成硬压板退出运行的隐患未能被发现;同时,也显现出巡维人员对保护装置功能的缺失。

为了避免日后再发生此类隐患,也为了我们日常维护工作的需要。我们积极的开展对不同保护装置的功能、原理、异常、报警等知识点的再学习,以人人上讲台的模式开展班组自培让每一个运维人员熟识保护装置的功能原理;同时,也对日常维护作业指导书进行修编,有效结合保护装置原理细化巡视项目及维护要点,让日常维护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3.3信号监视有漏洞

对于无人值守变电站来说,监控人员是唯一掌握变电站实时运行工况的第一人,也是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眼睛。此次事件发生前监控后台曾经多次发出保护功能压板退出的信息,间隔4-5分钟后再次投入,此现象出现未能引起监控人员的重视,直接导致保护装置所有功能压板退出运行达三月之久,直到保护拒动后才被发现。本站后台和监控中心后台均显示分相差动、零序差动等压板退出的SOE,该报文并未引起监控人员的注意而是作为一般的事件信息处理是导致此次保护拒动的间接原因;同时,也暴露出监控人员对保护信息的读取能力不足,未能及时识别出装置运行工况。

为了避免日后再次发生漏看SOE信息:监控人员交接班时交班人员需对本值内发生的SOE信息与接班人员进行核对查实,必要时需巡维人员到现场确认,保证每一个SOE在交班时做到清晰明了;协调保护人员到后台对不明确,理解不透彻的保护信息进行解读,并有效结合不同的保护装置原理积极开展相关保护报文、告警、异常等信息的培训,提升每一监控人员的读取保护信息的能力,利于监控人员掌控变电站运行工况。

3.4检修维护不到位

保护装置的预试定检包括交流量的采样、逻辑功能、开入开出、整组传动等校验,也包括装置的外观检查、二次端子紧固与检查。然而,此次保护拒动是由一个端子松动引起,可见预试定检的重要性;但是,此保护装置最近的一次预试定检还未满一年,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就发生端子松动充分暴露出:检修人员预试维护不到位,没有按照预试定检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或是以走过场的形式开展工作是导致此次保护拒动的直接原因;巡维人员在设备验收上,没有按照设备验收工单执行,没有发现松动的端子为此次保护拒动作埋下了祸根。

因此,对于检修人员来说,严格按照预试定检作业指导书的开展工作,运用变化的思想看待定检工作:因为逻辑是厂家写入装置一般情况不会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设备在运行中的抖动或是外力等原因引起端子松动,对二次端子接线及装置外观检查是开展预试定检工作的重点之一;对于巡维人员来说,除了对功能逻辑验收外,还需重点检查设备的二次接线,做好装置检修后投入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

3.5保护装置部分功能不完善

通过此次保护装置拒动的分析与查找可以清晰的看出:当分相差动、零序差动及差动总投入等功能硬压板由于开入正电位不稳定而退出运行后向后台发送相应的SOE报文,由于人为责任原因并未发现导致保护装置长时间退出运行。在此期间,保护装置未能通过光纤通道向对侧发送保护退出的任何信息,对侧无法判别出异样,为此次保护拒动作埋下隐患。所以,该保护装置需进行以下功能完善:当差动总投入压板退出运行后,需向对侧发送两侧差动压板投入不一致信息且作为装置异常告警的条件之一,只要检测到一侧差动总投入压板未投入,两侧装置告警灯点亮的同时向后台报送差动压板投入不一致信息,提醒监控人员此时该套保护主保护已退出运行,及时联系巡维和检修人员处理,保障装置可靠运行。

4结语

本文通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方式对此次保护拒动作进行查找与分析,在整个查找分析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巡维、监控、修试各人员责任心的缺失,业务技能水平有限,保护装置功能设置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来防止此类拒动作再次发生。在此次保护拒动的处置中,对该类型保护装置主保护压板退出后不向对侧发送相应的告警或异常信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做好相应记录加强该类型保护装置的巡视维护;同时,利用预试定检对各种厂家、各种类型保护装置在主保护功能压板退出运行后,后台、本侧或对侧装置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类,有了上述信息量的支撑让我们及时掌控各种类型的保护装置运行工况,也才能保障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间接的保证电力有序供应。

参考文献

[1]PSL603G系列数字式线路保护技术说明书[Z].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

[2]沈诗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万千云、梁惠盈。电力系统运行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于永源,杨绮雯。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张希泰,陈康龙。二次回路识图及故障查找与处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国忠(1984-),男,大学本科学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为云南电网文山供电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继电保护工作。

申娟平(1986-),女,大学本科学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为云南电网文山供电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变电运行工作。

蒋体浩(1976-),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云南电网公司文山供电局工程师。

相信未来作文篇2

这是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在1968年写下的一首《相信未来》,“”期间,这首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知青中广泛传阅。很多人从这首诗中获得了人生的动力,有几欲自杀的年轻人从中读到了生的希望,也有人在身体和精神的煎熬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信未来》是一首拯救之诗,一方面是拯救和影响他者,另一方面,是诗人的自我拯救,在肉体上,从精神中。

当食指在“”开始后的第三年写下这首诗时,还是出于对苦难的一种反抗。诗人相信,苦难不能将人击垮,当困境袭来,唯有迎难而上,才可让自己免于苦难的困扰,至少不能被苦难裹挟着走,更不可被失败嘲弄后就随波逐流。一个生命的强者,必须坚定地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未来,因为未来有拓展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在“”那样一个时代,各种情绪都可能被压抑,就如诗人所说,蜘蛛网查封了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悲哀,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这些都不能阻挡一个人去固执地“相信未来”,未来代表着希望和青春的力量。诗人为何要相信未来?因为他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这双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着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拥有富于穿透力的眼睛,正是诗人建立自信的关键所在。当面对轻蔑的微笑和辛辣的嘲讽,内心强大者有信心将其化做向未来前行的动力,化为预言和见证的力量。确实,一个人有了正义的立场和不屈的脊梁,“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在此,诗人就是一个预言家,他相信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难,迟早有一天会得以昭雪。尽管他很“焦急”,但这一天早被诗人言中。有了不屈的信念,他才会坚定地相信未来。当这种激昂的情绪感染每一个人,整个社会才有新的希望。

食指以一首《相信未来》,打动了无数在苦难的生命线上挣扎的中国人,让他们从失望乃至绝望中走出来,面对历史的审判和未来的检视,从而留给自己另一条通向光明的人生之路。在写这首诗之前的1967年,食指还写过一首《命运》,其中有这样几句:“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就是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姿态,才让诗人有勇气继续写下《相信未来》。包括食指在1978年写的那首《热爱生命》,他都是以不向人生低潮屈服的倔犟,完成了对自我和他者的救赎。“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几乎道出了他人生的全部秘密,从相信未来,到热爱生命,中间虽然经历了愤怒、寒风、痛苦和无尽的悲伤,但他毅然走过来了。一个人活着,更多依靠的还是精神的力量,而如何活,怎样活,信仰就成了重要的砝码。在人生的天平上,稍有倾斜,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满盘皆输。

诗歌是食指手中的利器,让他者不至于迷失方向,让自己不至于发疯。他那首写知青下放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曾让多少人读得心潮澎湃,因为他们和诗人一样经历过,体验过,承受过,所以才会有那种无以言状的深深共鸣。食指抓住了离京知青那种生离死别的情绪,他不仅理解,而且痛彻心扉。他用低沉的语调写出了一种撕裂之感。当后来听到知青们再读这首诗时,我仍然能发现他们的颤抖、眼泪与悲愤,那是对食指的精神认同。

相信未来作文范文篇3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用那余烟的灰烬

在我的道路上写下“相信未来”

当虚伪的友情增加我的创伤

当巍峨的高山阻挡我的去路

我依然用那裹满泥土的石子

在我的道路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不害怕梦想与现实的之间的距离

我不畏惧真实与虚伪之间的艰难

我不怕跌倒与爬起之间的高度

那是因为我相信未来

我要领略居高临下的磅礴

我要感受顶天立地的壮阔

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2016年9月28日,“当下诗歌创作现状与未来展望”研讨会暨第三届洛阳龙门诗会研讨会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诗歌研究专家,《当代国际诗坛》《新诗评论》《西部》等诗歌刊物的主编与编审,与的著名诗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诗人与学者围绕着百年新诗传统、当代诗歌评价标准与标价机制、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文写作、当下诗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刘继保教授主持。刘院长谈到,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诗歌在获得较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诗歌如何适应时展,推陈出新成为急需探讨的话题,希望这次会议会在这方面着重进行交流。

百年新诗传统回首与再认识

当下诗歌的繁荣或困境,必须放在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历程的长时段中去解读。对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的认识,要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即建立在我们对百年中国新诗传统的再认识上。

唐晓渡认为,以前把新诗传统放在中国诗歌传统中进行认知,把新诗视为与唐诗、宋词一样只是中国诗歌自身演化的一个阶段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新诗与传统诗歌确实有血脉关联,但它自身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系统。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是一种充满异质性的、在很多方面自成一体的诗歌系统。新诗的传统是在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激进的传统。不论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用“推倒”这样的激烈表述,还是胡适从意象派引申出来的相对温和的“八不主义”,都建立对传统文学失血、衰败、自我封闭的判断上。鲁迅当年所言的“汲今复古,别立新宗”,代表了他对新旧文学关系与文学发展方向的认识。所谓“汲今”,即向当下汲取,所谓复古,亦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以向后回溯为目标的唐宋古文运动与明清古文运动,而是体现出一种开放意识,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学资源。在借鉴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成就自身的文学特质。诗歌要成为它自身的一种世界观,诗歌要成为一种独特的声音、价值系统,成为诗人独特的面对世界进行表达的方式,即“别立新宗”。基于近四十年诗歌发展的经验,可以用“成熟”一词来描述当代诗歌。新诗作为一种在理念上、形式上与传统诗歌迥异的诗歌系统,已经发展成熟并建立了自身的概念体系与审美特质。艾青诗歌所体现出的“散文美”就是古典诗歌不曾具备的。从冯至、闻一多、卞之琳到艾青等人,中国新诗逐渐摆脱了早期诗歌写作的粗疏状态,在观念层面、文本层面确立了新诗的合法性,新诗也由此与新文化运动、民族国家的建立、社会转型、个人生存与自我探索密切相连。

诗人杨炼认为,我们一百年的新诗历史可以用“一首人生和思想的小长诗”来概括。说它是长诗,因为我们的人生经历、历史变迁所具有的复杂性千年未有;说它是小的,因为还有更大的世界化语境带给我们的新的困境、刺激与灵感。当代中文诗是艰难成熟的,我们的诗是从时的宣传性的非诗或反真正诗歌的语言环境开始的,朦胧诗的意义是在非诗和诗之间找到并清晰画出了界限。很多朦胧诗把“主义”和“法则”之类空洞的词汇扔出诗歌,而回归到黑夜光明土地水死亡等之前古典诗歌早就用过的词汇,来表达当代人复杂的内心感受。这种对诗与非诗界限的划分造成了“奇怪”的朦胧诗与之后诗歌的代际交替,也促成了诗坛回返到诗歌与诗歌、诗人与诗人本身的竞争。一个真正有生命的、活的当代诗的传统由此而来。

王家新认为,回首百年新诗历程首先需要追问几个问题:新诗的合法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进入文学史论述?如何经由经典化成为教育资源?用“成熟”来评价百年新诗的发展是不太适合的,因为“成熟”是相对意义上的,永远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新诗发展到今天,它的合法性早已建立起来,早就进入了语文课本,更重要的是,它要保持一种来自自身的生长力。

臧棣指出,虽然时有困惑和焦虑,百年新诗的历程也非常艰难,但对中国诗歌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就要有自信。从世界诗歌发展背景来看,百年中国新诗的历程非常独特,既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这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中国新诗发展的这种独特性可能会让置身其中的人产生焦虑,也会衍生出很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看,可展示的风景与面向也越丰富。从诗歌内部发展的线索、诗歌主体性建构的角度去考量,近百年的诗歌发展已经在实践层面上基本实现了现代诗歌的书写转型,取得的成就相当伟大。

当代诗歌创作现状扫描与审视

杨炼认为,当代诗歌发展不可避免地面对全球化语境。20世纪80年代诗歌对的质疑与审判、对文化的打捞与重审,成就了当代诗的深度。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语境下的漂泊不是离开,而是整合,重新整合中文与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贯穿中外的全新的中文诗传统。“体用之争”由来已久,在今天可以理解为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每个诗人都要筛选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资源,重建自己的思想,建立每个诗人自己的个体诗学。诗歌创作要不局限于诗人自发性的写作状态,而要进入诗人对自己的哲学思考、文学意识、形式追求的自觉性的发展。对于农民工诗歌来说,它如果有生活经验、语言原创,那么它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诗歌都是有意义的。现在世界诗歌写作都存在着不小的危机,追求技巧娴熟而缺乏生活体验,缺乏诗歌内在的灵魂,农民工诗歌恰恰是对此的一种矫正,重建了人生与诗歌的血肉关联。

唐晓渡认为,近四十年来,新诗在文本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五四”至时期。像新文学提倡初期那种新旧文学之间势同水火、不破不立的二元对立式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在当下诗坛,多元的、混合共生的局面基本形成,诗歌写作进入丰收、繁荣的收获季节。当下诗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长诗写作的盛行,这是集体欲望的集中表达。诗歌正在它以前所未及、所不能及的地方e攒力量。另外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所谓底层写作的问题。底层美学是一个被说滥的概念。当下的底层写作更多是指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生存状态上的而非单纯社会身份。工人诗人从一种建国后的特定称谓转向当下的从生存困境当中对自身的关注。某些农民工诗歌、工人诗歌写得相当好,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意识没有被绑架,并转化为在生存困境中的表达。

沈苇认为当代诗歌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中国诗歌现在已经进入多点起源的“甜瓜时代”,由垂直结构变为扁平结构,混合共生的格局已经产生;二是诗歌进入了数量化生产的时代,好诗与坏诗同样铺天盖地,要进行辨别精选;三是诗歌已经进入了一种跨文化写作时代,天涯咫尺的境遇要求诗人把握好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彼此生成。

艺辛指出,百年诗歌的展望分前面六十年和后面四十年。前六十年基本可以称为“谣体”时期,朦胧诗突破了“谣体”,影响了后四十年的诗歌创作。近二十年是诗歌发展黄金时期,诗歌的突破发展还需要第一代诗人们的带领,前一次突破的先锋必然是后一次突破的动力。

颜艾琳指出了两岸当代诗歌发展的差异。在台湾,诗人跨界和诗的分歧都不是近段时间才发生的,新诗改编已经走向了多媒体、多元化,以爵士乐、轻摇滚、微电影、舞台剧等形式流传与接受。台湾比较注重个人风格形象,而不是集体,也没有诗歌的代际划分。在诗歌写作形式上,不大写长诗,因为长诗太多堆砌、形容,也容易暴露出写作者的缺点。

当代诗歌发展前瞻与预判

杨炼认为,当下诗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是:当代、经典、书写。诗歌要具有当代性、经典性、书写性。当代性并非指写在当下,而是必须通过思想和美学深度来显现。经典性不是靠时间段的划分、代际交替确立的,经典性永远与当下性、与我们的现实人生相关联。经典性也是衡量诗歌写作价值的一种评价标准。书写性是要把话语的松散、随意、稀薄去除,炼字、炼句、炼意,通过书写让古典诗歌优秀传统在当代中文诗中创造性地重建起来。没有形式就没有思想,薄弱的形式充其量只有肤浅的思想。书写性应该呈现在每一首诗之内。中文诗歌的发展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书写性上,就没有未来。中文诗的全称,应该是全球意义的中文诗。

臧棣认为,虽然从单纯的诗歌史线索去考察百年新诗成就会相当自信,但立足于当代文化与现实语境,对当下诗歌发展也不无疑惑与质疑的声音。当代新诗在当下的确走入了某种困境,有人认为当下诗歌是诗人群体的自娱自乐,与当下现实并无关联。这实际上是我们的诗歌文化出了问题,最根本的是新诗阐释机制与阐释体制出现了问题,即新诗的知识分子化。近百年来,新诗先后经历了诗歌历史化、诗歌政治化、诗歌道德化等诸多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新诗的阐释者都是知识分子。这造成了当代新诗知识分子化的演变,也造成了新诗评价的圈子化。中国新诗大致可以归到大众文化的范畴,其思想根源是启蒙主义的价值观念,但知识分子化的评价机制使其离大众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有好的诗歌成就,有非常宝贵的诗歌经验,但却处于荒凉的评价机制,下一步就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既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与困惑,又能协调诗人共同体的关系。

王家新认为,在需要“与他者共在”的时代,当代诗歌创作需要一个参照系,需要一些陌生化、异质性的东西。翻译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在“五四”时期,胡适的译诗《关不住了》就为中国新诗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在胡适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白话诗是从翻译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在诗歌观念与写作技艺上也深受翻译诗的影响。9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的文化语境有所改变,民族主义、文化身份的焦虑、中国性等观念兴起。纵然如此,我们仍然需要一个他者。在任何一个时代,语言的探索在诗歌创作中都是最敏感的,处于最尖端的位置。实际上,中国现代最优秀的诗人都同时又是诗歌翻译家,戴望舒、冯至、卞之琳、穆旦、梁宗岱等都是如此。与其他的翻译家不同,他们的翻译都是源自中国诗歌内在的需要。当代诗歌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诗歌的未来有赖于当下的创造,是永恒的当下。

王自亮认为,诗歌就是一种生态,诗人既要适应又要超越这种生态。当代诗歌写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融合。把个人经验、自然形态、社会演进和形而上学的东西融合起来。二是关系。把握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达到自我最短途径是通过他人。三是多样性,在题材、样式上力求创新。四是回归。回归写作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越是写作时间久了越需要回归先锋。

相信未来诗歌篇5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2、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说明:

食指的这首《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讲解时要介绍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激发自己,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坚信未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反复诵读本诗,从新颖的意象中欣赏诗的美。同时,要理解并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节奏和谐,隔行押韵,音律优美;运用反复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2、难点: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说明: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是理解诗歌的必要途径,因此,理解意象及其含义就成为本文的重点;同时,因为这首诗歌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诗歌的意象就具有更为特殊的含义,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诗人尽管在期间,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引激趣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利于后面诗歌的讲解。

自由诵读

1、,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学生自由诵读,分小组朗读,或分声部朗读

在朗读中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解读意象

1、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2、为什么相信未来?

3、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黑暗势力扑灭希望)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希望被失望所代替)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

意象由灰暗、凄凉、沉重到明亮,有力量。

2、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信念、理想

紧紧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使课堂的展开有序可行

把握主旨

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有利于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课外延伸

1、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2、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思路点拨

也可以从了解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朦胧诗的特点入手,抓住意象和象征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文章脉络:展示自我——剖析内心——热情呼唤;把握文章主旨:当“”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注重朗读结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的诗歌,诵读时要把握好。全诗的句式和修辞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语言力度。进行难点探讨:这首诗隐约展现了“朦胧诗”的一些什么特点?

练习举隅

1、请模仿本诗的反复手法,以“信念”为话题,写一首诗。

提示:①有具体意象。②使用反复手法。③选择色彩明亮、积极向上的语词。

2、认真阅读下列两首诗,自己尝试鉴赏。(任选一首)

远与近

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是中国公民

张学梦

像台风在海面妊娠

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

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

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

我是

    【作文题目】栏目
  • 上一篇:走过那个拐角600初中作文(整理4篇)
  • 下一篇:动静结合作文(整理1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