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文人当如高适 《长安客》感受

时间: 2024-01-01 栏目:读后感

文人当如高适

元旦假期读《长安客》,发现李白、杜甫、王维诸人,虽诗歌才华在文坛上光照千秋,于今在中小学课本中“出镜率”位居前列,但若论人生成功,皆不如高适。

其一,高适同样文采出众。我们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其格调高昂、心胸开阔,一扫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愁肠百转,成为送别诗中的翘楚之作。

他的边塞诗更是开创了唐诗的一个新派别,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边塞诗人之一。《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绘了与中原农耕文明城乡截然不同的边塞胡地风貌。《塞下曲》“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壮怀激烈、士气高昂、英勇冲锋、得胜还朝,高适笔下的战场不再是凄惨、凄凉、痛苦、无奈,而是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就连寒霜和孤月也变得美妙起来。

其二,高适富有政治眼光。安史之乱中,他先是不顾劳苦追随老皇帝玄宗入川,越是在危难时刻越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后是帮助新皇帝肃宗冷静分析天下大事,为平叛安史之乱出谋划策,断言永王李璘必败,让肃宗都觉着高适不同常人,是个顶尖人才。在他率兵平定永王李璘叛乱时,仅用几封书信就让李麟的部将们纷纷离之而去,李麟瞬时成了孤家寡人,兵败被杀。李白就糊涂,几乎是政治白痴,竟然跟着这个李麟,为他唱赞歌(作诗),结果成了罪犯被流放。杜甫呢,不是被老皇帝无视,就是被新皇帝讨厌,要么被贬官,要么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终于心灰意冷。因此,高适从封丘县尉(县公安局长)做起,一路做到御史大夫(检察长)、淮南节度使(军区司令)、蜀州刺史(市长)、刑部侍郎(副部长),晋封渤海县侯,死后追封礼部尚书(正部长)。虽然,这其中他也遭遇过不少的坎坷。但相比李白、杜甫、王维,可谓仕途顺畅、青云直上,把儒家文人的终极理想“治国平天下”做到了极致,是个政治上的成功人士。

其三,高适具有军事才能。他带兵平定永王李璘叛乱,统军救援被安禄山叛军围攻的睢阳,率兵讨伐叛乱的梓州刺史段子樟,大破剑南兵马使徐知道的贼众。这些打了胜仗的战例,无一不闪耀着高适的军事才能。在动乱的年代,出色的军事才能往往能成为个人在政治上快速上升的助推剂。而高适恰好就具有,他怎么会不成功?

其四,高适拥有济世情怀。四川由于山高路远,玄宗皇帝逃难到这里,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后方,为平叛出人、出钱、出粮。蜀地的老百姓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却也加重了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官员的凶狠催逼(见《卖炭翁》),让蜀地百姓不堪其苦,纷纷逃亡。高适劝谏玄宗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并积极出谋划策。虽然,玄宗并没有采纳。但,能心中装着老百姓的疾苦,并身体力行,这何尝不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济世情怀?因此,我觉着此时此刻的高适,与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国忧民的杜甫一样,都该值得大赞特赞。

其五,高适是一位正直敢言、侠肝义胆的壮士。玄宗皇帝逃难到蜀地,慌不择策昏了头,竟然封他的儿子们到各地为王,期望他们能统兵勤王,救援他这个父亲。却也埋下了他的这些儿子们拥兵自重、企图夺权的隐患。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高适冒着风险,极力劝谏玄宗。

潼关失守后,长安危在旦夕,朝廷一片慌乱,玄宗束手无策。高适临危不惧,建议玄宗拿出皇宫里的财务,招募敢死之士坚守长安。他愿意率领文武百官的子弟和招募的壮士死守长安。在都城面临贼兵压境的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誓死守卫,高适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顿时跃然纸上,令人赞叹。

其六,高适是一个珍视友情、心态平和的文者。年轻时不得志,他与李白、杜甫相游于梁宋(开封、商丘),吟诗赏景,自得其乐。后来官越做越大,他仍能不忘初心,在各地与王之涣、王昌龄、崔颢等这些或平民或小官的诗人互相作诗唱和。他做蜀州市长(刺史),也能不顾身份、笑呵呵地放下架子进入杜甫的草堂做客。那时候,杜甫已经是一介平民,携家带口,靠朋友接济生活,也曾求助于高适赠米。但高适丝毫没有看不起落魄的杜甫,仍与他举杯换盏、吟诗作对。在我看来,上得高堂、下得草堂的高适,不由人不点赞,令人感动不已。能这样做的,试问今日又有多少?

因而,我愿意这样说,高适是一个人生成功、值得赞叹的文人。其他文人当以高适为榜样,让自己的人生出彩。


    【读后感】栏目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平安中国之守护者心得体会(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