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赋得自君之出矣》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2022-11-24 栏目:学习资料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二
作者:佚名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三
作者:佚名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这里,诗人则用团?的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
  译文 丈夫离家远行而未归,妻子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织机变得残破无比,却没有人修理;女主人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好像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

赏析二
作者:佚名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学习资料】栏目
  • 上一篇: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梅花》原文翻译赏析
  • 下一篇: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眼儿媚》原文翻译赏析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