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齐天乐·蝉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王沂孙)

时间: 2022-12-04 栏目:学习资料

朝代:宋代

作者:王沂孙

原文: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翻译参考:

注释
①一襟;句:一襟:满腔。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宫魂,即齐后之魂。
②凉柯:秋天的树枝。暗叶:浓暗的树叶。
③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调:调整弦柱。
④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⑤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⑥枯形:指蝉蜕。
⑦消得:经受的住
⑧甚:正。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⑨漫想:空想。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原文译文
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
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他正当报国年华之时,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伤神,又流落异族之手,情何以堪。所以他的词抑郁哽咽,隐晦纡曲,表露着亡国之民的无可奈何之境和吞吐难言的窘况。该词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

原文赏析
一襟余恨宫魂断;。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词中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词的起笔直摄蝉的神魂,从而避开了蝉的环境和形态。年年翠阴庭树;,齐女自化蝉之后,年年只身栖息于庭树翠阴之间,于孤寂凄清的环境之中处活着。写蝉在翠阴庭树;间的鸣叫声。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声声凄惋。蝉在哀鸣,如齐女魂魄在诉怨。离愁深诉;承上宫魂余恨;,重把;与年年;相呼应,足见余恨;之绵长,离愁;之深远。
西窗过雨;,借秋雨送寒,意谓蝉的生命将尽,其音倍增哀伤。然而,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雨后的蝉声却异常宛转动听,清脆悦耳,恰如击打玉佩流过夜空,又如玉筝弹奏声在窗外起,令闻者极为惊讶。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形容蝉声,它使人联想到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素腰悬佩,悠然弄筝。这位女子或许就是齐女宫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欢乐与西窗过雨;后的悲哀相对照,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对比。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是赋蝉的羽翼,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长期无心修饰容颜,妆镜蒙尘,失去了光泽。既然如此,此时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还是心中有所期待?这里的为谁;和上文怪;字呼应,实为怜惜。
上片咏蝉,从正反两面互为映衬。转而写蝉的饮食起居。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词从金铜仙人;故事写入,含意深远,用事贴切,不着斧痕。据史载,汉武帝铸手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于建章宫。魏明帝时,诏令拆迁洛阳,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李贺曾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句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以餐风饮露为生的蝉,露盘已去,何以卒生。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写哀蝉临秋时的凄苦心情。蝉翼微薄,哪堪阵阵秋寒,将亡枯骸,怎受人世沧桑。
馀音更苦;,蝉之将亡,仍在苦苦哀鸣,令人顿觉凄苦异常。馀音;与上片重把离愁深诉;呼应。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清高;意谓蝉的本性宿高枝,餐风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许的贤人君子。哀音飒飒,苦叹造化无情,结局竟如此辛酸。
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光明突现:夏风吹暖,柳丝摇曳,那正是蝉的黄金时代。辉光是虽甚,但已属昨日之黄花,欢乐不再,徒增痛苦而已。
《花外集》和《乐府补题》中都收录了这首词。《乐府补题》为宋遗民感愤于元僧杨琏真伽盗发宋代帝后陵墓而作的咏物词集。词中的齐后化蝉、魏女蝉鬓,都是与王室后妃有关,为谁娇鬓尚如许;一句,还有可能关合孟后发髻。词中运用金铜承露典故,隐射宋亡及帝陵被盗事。咏物托意,且以意贯串,无有痕迹。
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长年攀树悲鸣的传说,为全章笼罩悲剧气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饱尝苦难的遗民形象。最后以寒蝉漫想;二字,一笔将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尽之势。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宛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名人点评
清代文学研究家上强村民《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借咏蝉之名,抒写家国之恨,写得哀恻凄怨。上片写蝉,暗寓自己的身世,南宋灭亡后,余恨难断;下片几近诉苦,金铜仙人辞汉,王沂孙作为南宋遗民,无疑被剥夺了饮露的权利,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更是词人苟全性命于新朝的明显自比。[4]
现代文学研究家邓红梅《婉约词》:蝉是昆虫界微小之物。然而,调动历史的传说,加之丰富的联想,词人将蝉的命运、秋蝉的形神、家国的兴废、一代士人的生命悲剧都容纳于其中,他的自我,也深深嵌入。秋蝉之咏,意旨可谓大矣!而毫无勉强之色、涩滞之错,词人亦为善于咏物者。


作者简介:


王沂孙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学习资料】栏目
  • 上一篇:汴京纪事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刘子翚)
  • 下一篇:谒金门·花过雨原文翻译(解释)及赏析(李好古)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