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刘方平
原文: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创作背景
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文学赏析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首句落日清江里;看似无奇,但却简练地铺绘出当时当地的氛围。余晖染照着澄碧的江水,大自然在向人们展示其宁静而带有点绚丽的美,这也是这首小诗的底色。而在这样的画面上所出现的人物则更富于情趣。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诗人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可以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诗的第三句揭示出女子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从小惯;三字,一方面说明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表明她的勇敢和勤劳。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名家点评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诵此如在镜湖莲花中与婢子语。
清&乔亿《大历诗略》:愈俚愈妙,六朝小乐府之遗。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鬟雾鬓,盈盈正碧玉之年。水佩风裳,采采唱红芙之曲。诗既妍雅,调亦入古。楚腰十五,便解乘潮,犹之十岁胡儿,都能骑马,各从其习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