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教学现状设想
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等倡导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但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科学观,到目前为止,我国中西医结合现状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明确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势在必行。
一、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状
1.培养目标含糊,教学体系不完整。
目前开设的中西结合偏于中医方向,还不能独立建系,只是一个专业,甚至只是一个专业方向,难以明确区分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教学的差别及优势所在,对学生教学培养目标笼统而抽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医的学习更讲究学生的悟性,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在如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西医更易被接受,从而在学习中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导致基础不扎实,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2.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主要是中西分隔,虽同步开课,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教师各自“授之以鱼”,很多中西医出身的优秀人员都进入临床或科研,走进中西医教学的少而又少,中医教师对西医知识掌握得不够,不能及时更新一定的知识理念,对最新科研动态了解不够,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而西医教师对中医的理论也模糊不清,两者没有结合点,学生更难以找准中西医的结合点。
3.中医“四大经典”的解读不够重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精华之所在,但目前教学中对经典的学习不够深入,授课内容一再压缩,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课堂不够生动,课件不够吸引人,大部分经典老师没上临床、照本宣科。如今不再是师徒制,若经典文献的课时再减少,则学生中医水平难以取得明显进步。
4.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够。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越早接触临床,以后临床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但目前授课与临床实践的比例不协调,学生普遍只有一年的实习机会,见习的动手机会更少,而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每个科室都需要实习,转科时间有限,对每个科室疾病的认识浅显,而有些学生忙于求职和考研准备,不重视实习过程,导致临床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从而出现求职困难。另外,国内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数目不过几十所,实习生难以都分配到综合医院,有一定的偏向性,大大降低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5.教学材料的缺乏与重复。
不论是中医课程还是西医课程,均存在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及基础理论课和临床课的脱节,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比例、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一般都是一套中医教材加一套西医教材,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科中,学生更难以将两者相互贯通。许多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书籍只是简单地把中医病症与西医疾病相对应,然后把各自内容拼凑在一起[1]。每个学院所采用的教材可能不一致,但大体模式相同,没有优秀的中西结合的新型教材,缺乏创新。
6.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教学软件的应用不多样化、新颖化,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互动不够,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7.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有限。
对医风医德的教育不足,学生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够深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存在多面性特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
二、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设想
1.建立完整、独立的中西结合体系。
明确中西医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的靶向,提高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细化标准[2]。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课程的精简整合都是建立在优秀的教材基础上,因此需要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重新编写教材[3]。开设拼盘式课程,放开制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其独立创新的意识。
2.建立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
适当引进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硕、博士生人才,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举办中学西、西学中两种形式的临床课程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另外还可组织副高职以上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达到学术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4]。
3.提高对中医的认识。
活跃中医氛围,加强对中医特质内涵的分析。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学经典、取精华,指导临床,把职业目标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经典的学习上,采用生动形象的说课方式,课堂授课时采用启发式,结合临床实践,做好医学教材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充分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和主动能观性[5]。课件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实验中求索真理,把握中西医的精髓。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这类桥梁课程可以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史》、《中西医比较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学》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6]。
4.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疾病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目前PBL和CBL教学模式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PBL教学程序基本遵循“提出问题―资料查阅―讨论―再提出问题―再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总结反馈”的周期进行,每个周期内有数次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深度。如此滚动进行,实现完整讨论与分析。在辨证论治教学部分应用CBL教学法:在讨论时多采用临床真实案例为主线,形成以自我完善为基础,以“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7]。老师布置病例讨论,课堂不够,课后探讨,查资料,最终拟出解决方案,再汇总、分析总结。
5.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循证医学意指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工作作风。从单纯的理论到具体的病例,最后到基本的临床思维方法,增强活力临床教学效果,达到临床教学目的[8]。
6.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从基础知识学习开始就安排一定的见习周期,临床上的疑难病症会启发学子的思维,有利于以后临床学科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见习地点除了附属医院外还可以设在学校附近的医疗点或社区,除任课老师和本科室的在读研究生带领外,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见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整理好病例记录,并写出见习心得[9]。
7.增加中西医结合学制。
增设中西医结合八年制专业,修订培养方案,达到理想效果,在技术层面上教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选拔学子时强化标准,控制人员数目,择优录取。另外,增加选修课程,丰富学子的社科知识,发散教学思维。
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只要找准结合点,注重教学改革,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致安.中医院校教学将如何面对中西医结合[J].新疆中医药,2005(23):58.
[2]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7(05):92-96.
[3]黄冬梅,刘艳娟.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园地,2013,9(02):105-106.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5]董芸.中西医结合教学应加强中医学的特质内涵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110.
[6]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7]JaneJackson.Case-basedlearningandreticenceinflbilingualcontext:perceptions0fbusinessstudentsinHongKong[J].System,2003(31):45-46.
[8]黄仁发,滕久祥.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05):158-159.
[9]周俊琴.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硕班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03):46-47.
【关键词】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转贴于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
对目前中医文献研究的现状冷静分析后认为,中医文献研究要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必须面向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战场,必须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必须面向中医教育的大课堂。
【关键词】中医文献研究三个面向中医临床当代科研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研究,历来是中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对于这一点,所有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们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要自觉地做个清醒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要清晰地明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而且无怨无悔地做好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却不容易。目前,各大出版社竞相出版了不少中医典籍,许多中医文献研究人员都做点校、注释的整理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去翻阅一下,就会知道真正有新意、有见地的倒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是重复和雷同的。这已经是个严重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怎样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既不能象社会现实中那些为名利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也不能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笔者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中医文献研究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分述如次。
面向中医临床的主战场
中医文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Www.11665.CoM对于中医文献研究,首先要面向中医临床诊疗这个主战场,以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真价值,即中医文献研究要紧密围绕怎样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有帮助来进行,要真正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科学医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手段与经验明确、完整、准确表达出来,并且由中医临床医生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医临床诊疗中去。这就是说,一要发挥中医理论思想的启迪作用,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中医文献中对于临床有启发作用的重要理论观点、见解挖掘表达出来,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显示理论的力量和魅力。二是把中医文献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手段、经验(包括具体的方药)直接运用到中医临床治疗中,以事实表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的实用价值,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临床有效性。只要我们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中医文献研究面向临床的主战场的工作就做好了。
例如,遇到肝病患者,发现他们无论是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还是甲、乙、丙、丁型肝炎,甚至是肝腹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反应:胃口很差,不思饮食,由此导致患者更加虚衰。假如这时临床医生还是按常规的治疗肝病的方法疏肝理气,柔肝保肝来治疗,临床疗效可想而知。但如文献研究者把《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的思想见解告诉临床医生,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医的整体观,懂得及时调整机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性,懂得五脏之间的生克关联,他就会自觉地拓展思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取健脾开胃的方法和方药,进行整体调整,从而由患者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来对抗病毒,并进行机体功能的自我修复,这就是西医所强调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作用。真正这样来发挥中医理论思想的作用,那么临床诊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效。
又譬如在青蒿素的提取研究中,再次显示了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当临床上用西药奎宁治疗恶性疟疾产生抗药性,使用奎宁几乎失效时,临床医生把目光投向中医药,一个开发中医药直接服务于临床治疗的契机由此自然出现。
当然,有的学者把青蒿素的发明、小夹板固定骨伤的方法,都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退一步讲,就算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中医的光荣?!中医有价值、有成就的地方,西医才愿意来结合啊。看到中医有研究开发的光明前景,又正说明有思想的西医所具有的战略眼光。这说明围绕临床诊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中医文献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一条也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通往成功的大道,未来的实践还会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