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例(3篇)

时间: 2024-01-23 栏目:公文范文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三、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差。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成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1、注重综合性练习。如:在小学生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注意变式练习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3、注意一题多解。如:小学数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的第3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4、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减法后,可设计“()-()=7”之类题让学生去练习,或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国际数棋热。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5、注意总结规律。如:在“一位、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习了竖式计算的法则,那么,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法则时,应通过学生自学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迁移规律,自己总结出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法则。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准确集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在当前应试教育向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篇2

一、在教学时,我注重使用教具,通过直观演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时,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上课专心听讲,精力集中,做计算题时要求正确、迅速。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除了学生能理解掌握法则外,还要交给学生计算方法。强调学生计算时必须做到不抄错题、符号,不搞错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为了计算准确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做题时,特别是应用题要求学生要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分析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后,再开始列式解答。这样既能减少错误的出现,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具、学具,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含义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从实物图引出数学概念外,还通过数数,加深理解。那么我在教学《认识3、4》时,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抽象出了3和4,加深对数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打下基础。数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通过几幅图画,观察不同形式的事物活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气球,左右手各拿一个,通过指名提问,使全班学生都知道左手拿一个气球,右手也拿一个气球。然后让学生把左手和右手合起来后,再指名问两只手一共拿几个气球,同学们都能回答是2个气球。然后我把这个直观演示过程板书为:“1+1=2。”并让学生知道1和1之间的“+”是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2前面的“=”是等号,引导学生概括出1和1合起来是2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教学减法时,还是借助同学手里的2个气球,其中把右手的放掉,问现在手里还有几个气球。学生都能回答出还剩1个气球。然后我把这个直观演示过程板书为:“2-1=1”。并让学生知道2和1之间的“-”是减号。是从一个数里去掉另外一个数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这样为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之间,先让学生用小棒摆:(1)两数同样多。(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通过反复摆放,使学生初步得出:较大的数包括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外,还包括多的部分。为以后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扫清障碍。这样以操作为手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计算方法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要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规律。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并学会如何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的分析、综合的方法。

因为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和凑十法的基础,在教学数学的组成时,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数的组成规律。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成2堆,一共有几种摆法。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知道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同样知道了3和2组成5;就能想到2和3也组成5。这样知道了两个加数中的一个就可以知道另一个,引导学生明确其它数的组成也是如此。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教材为了突出“凑十法”的规律,改为按9加几、8加几……的顺序编排的。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掌握规律。如:在教学8加几时,通过实际操作摆小棒,可以引导学生把8加几的计算方法跟9加几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9加几和8加几的计算方法都是用“凑十”的方法进行计算的。不同点是算9加几时,要给9加1凑成10,必须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的形式,而算8加几时要给8加2凑成10,必须把第二个加数分成2和几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后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教学7加几、6加几……时,不但能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力。

实践证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通过观察、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形成认识的。”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在教学时应经常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七、八岁的儿童注意力又难以长时间的集中,但他们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激动而兴奋起来,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的将数学题,用故事、游戏、比赛等形式表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教学6加几时,我分别拿出写着“11、12、13、14、10”五个纸盒做“邮筒”,并把分别写“6+5=、6+7=、6+8=、6+9=、6+2=、6+1=、6+0=”的卡片分给5个小学生,每个学生各请一行学生做裁判员,游戏开始,5个学生同时举起自己分到的卡片,请裁判员看,然后再投入邮筒,投的又快又对的为胜,这样课堂就充满了一种愉快的、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最集中,教学效果也最好。

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考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差,因此还要注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述概念的训练。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实际操作,然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如:“8+5=”学生口述为“8加2可以凑成10,先把5分为2和3,8+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所以8+5=13。”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又如: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至少读两边题,然后在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学生口述能力发展。

四、通过计算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九年义务教材“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8加几”的内容中开始出现了“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9加几,推想出得数,还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来想很快算出得数。同时还要加强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后和是不变的道理。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近些年来社会与教育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逐渐被推广开来,这将促使学生挣脱传统数学学习的束缚,特别是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和习惯形成的非常时期,也是好习惯和高能力培养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应积极实现新课标理念的转变,即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并且有效的将二者结合,从而实现小学生能够在好的学习习惯中提高学习中的各项能力,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延续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习惯形成

我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我深信不疑。同时通过我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让我更加明确了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并且好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置于首位,并给与相应的关注。

一、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了让学生做到课前准备充分,我们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经常检查、督促、讲评。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训练中,采用多表扬、多奖励的措施。例如:上课铃声停止前,哪一个小组将课本、练习本及必需的文具和学具准备好,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就会给该组表扬并每人奖一颗小星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使学生逐渐“习惯成自然”,养成了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外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足以能够说明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存有好奇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

我国自古就有“见字如见人”之说,足以见得书写规范具有的重要性。我国小学生最初学习的就是数字,而数字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主体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写作业、练习时的书写规范性。认真的书写不但有利于学生作业练习的准确率,更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写作业、做练习时的书写格式及书写规范,并给与相应的鼓励以助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2、良好的课堂合作习惯。

良好的师生合作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老师在进行讲课时,学生的有效倾听有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质,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的学习习惯,在认真的倾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问题,如此能够有效的调动数学课堂气氛。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助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另外要培养小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是检验小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方法,同时良好的写作业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3、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的依赖性,通常是老师讲什么了就学什么,这样的学习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可以这样培养:首先,让学生看懂其所能理解的题目意思;其次是让学生自主提出其不懂的部分;最后老师给与相应的提醒和启发,从而让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老师要对自主学习的学生给与表扬,以保持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在进行5、6的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启发同学对学过的3、4的加减法计算,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回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各项能力

能力是后天形成的,而针对于学习数学的能力更是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的,注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要从学生读题、审题开始做起。由于小学生识字量少,所以通常的数学教学都是老师在读、学生在听的状况,这就更加增加小学生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将学生作为读题的主体,通过读题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明确题意,从而为进一步的思考做了相应的准备。另外在进行审题时,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是从小的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思维能力是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并且思维创造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觉、灵活的换位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实行一题多解的方案进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1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根据一个题目思考出多种答案,如此经过反复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常人们会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从语文课做起的,其实不然,小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答案,所以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只有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有效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将学习习惯作为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将学习能力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其获得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物工程自荐信
  • 下一篇:情人节寄语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