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例(3篇)

时间: 2024-02-04 栏目:公文范文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R13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196-01

自1992年我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我们深深体会到母婴同室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措施,同时能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新生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促进母亲产后康复。但由于母婴同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因此如何做好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安全管理,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四年来,我科通过总结近年来院内、外母婴同室所发生的婴儿不安全事件,分析相关因素,识别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制定了防范措施,控制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是2006年我们医院新增设的母婴同室病房。现有护理人员1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3人,护士4人。共有产妇床位44张。其中有5张床位是作为惠民病房,专门收住贫困产妇,相对文化层次较低,管理上有一定难度。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我科共收住产妇7250人,新生儿6850人,其中男婴3540人,女婴3310人,胎龄34-43周,体重1800-4650g,Apgar评分8-10分,早产儿入母婴同室时均未见明显异常,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生。

2护理风险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有:(1)新生儿窒息: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不当造成呛水或呛奶;母婴同床同被,母亲的身体或过厚的被子压住新生儿,其无力反抗;夜间母亲躺着喂奶睡着时堵住新生儿口鼻;新生儿卧位不当,导致呕吐物返吸进入气管等。(2)新生儿烫伤、摔伤:烫伤多数与洗浴时水温过高或不稳定有关,我院曾发生一例因为热水器水温调控不当而造成婴儿手臂皮肤一度烫伤的事件,由于处理及时,未对婴儿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摔伤多与母婴同床未拉好床栏有关。(3)新生儿被调包或被盗:母婴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人流复杂,这给安全管理上带来一定难度,个别护士责任心欠强,告知责任和签字制度执行不到位;接送及护理新生儿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等,均是导致新生儿被调包或被盗的风险因素。(4)婴儿猝死:婴儿猝死除与新生儿生命力脆弱、本身存在病理生理方面的问题外,不当(下颌紧贴胸部)、口鼻被衣被等遮盖、保暖过度也是导致猝死的直接或间接因素[1]。(5)其他安全隐患:如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导致婴儿用药错误,消毒隔离不严引起感染,护理记录错误、未实行告知义务引起投诉等都与护士工作责任心欠强有关。

3讨论及管理对策

3.1不断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要确保护理安全,必须首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2]。有的护士在工作中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其原因主要是护士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我院领导始终对此非常重视,每季都会邀请擅长调解医疗纠纷的律师或管理一流的专家来医院讲课,分析一些典型医疗事故,借鉴别人的教训、经验,逐步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及护理风险意识。由于护士风险意识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自觉规范了护理措施及护理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提高护理质量。

3.2严格执行交接班及查对制度增强护士的风险预见性分娩后,产妇及新生儿被送回母婴同室时,我们要求病房接班护士立即进行床头交班检查,内容包括再次新生儿Apgar评分,胎龄评估,新生儿全身健康及脐部情况,新生儿腕带及胸牌信息有无错误,字迹是否清晰。新生儿转科转床,及时更改有关信息,并注意保持新生儿腕带与婴儿胸卡及床头卡等信息相符。为新生儿洗澡和更衣时,重点查对婴儿的床号、母亲姓名及新生儿性别等。与产妇交接时,必须严格查对,准确无误后交给产妇,并与产妇及家属签署新生儿安全告知书。执行药物医嘱要严格三查七对,保证婴儿用药安全。

3.3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登记对护理风险进行防范分析从管理上加强对护士的风险教育,以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我们于每月15日组织一次护理安全警示会,针对科内出现的潜在不安全因素,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及原因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登记。如针对婴儿手腕带易脱落现象,通过分析,手腕带便于查对,而脚腕带比手腕带不易脱落,我们及时改用手腕带、脚腕带同用,脱落后及时核对补上,同时要求腕带跟手腕、脚腕之间松紧合适,结要打实,使用这一方法后效果良好,这样基本杜绝腕带脱落现象。

3.4加强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进行婴儿护理技能培训我科每周组织一次对新产妇及家属的集体健康教育,由高年资护士讲课,内容包括婴儿安全护理知识:(1)要求新生儿独自睡婴儿床,衣被不能裹得太紧太厚,教会产妇正确喂哺姿势,新生儿喂饱后应轻拍背部,排出吞入胃内的空气,再将新生儿侧卧位,人工喂养奶嘴孔不宜过大,防止呛咳而致的新生儿窒息。(2)新生儿做任何检查或治疗需要母婴分离时,都应由家属一起陪同,家属晚上睡觉时保持觉醒,看护好宝宝,如有陌生人进入房内要询问或报告,防止婴儿被偷事件发生。(3)不要随意取下新生儿腕带和胸牌,发现遗失及时告知护士补上,防止新生儿调错。

3.5加强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本身对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3]。因此治疗护理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严密消毒隔离。接触和护理新生儿前后均需洗手,以减少手表面的细菌,从而减少传播机会。新生儿沐浴用品均须高压消毒,做到一人一巾一被,沐浴室每日进行常规消毒,新生儿脐部常规消毒每日二次,以杜绝新生儿感染,为预防交叉感染,隔离产妇的新生儿须在专用沐浴池内沐浴,所有使用过的衣服、包被等均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清洗。加强对卫生员的交叉感染知识教育,保证环境清洁、整齐,注意病房通风。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护士的手及咽喉部、消毒液和无菌物品等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3.6规范病区和医院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新生儿被盗事件根据母婴同室的特点,建立母婴同室管理制度、婴儿安全制度、婴儿父母与医护人员共同管理制度等,并将制度张贴于母婴同室,做到人人知晓。针对媒体曾报道的婴儿被盗事件,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医院设24h监控录像,对监管人员在岗情况相互监督。加强陪护人员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和陪护制度。夜班护士加强巡视,22:00关闭病区大门,安装门警系统。单人病房告知关门要求,临时出院开出门证,婴儿外出检查要有特殊标识。病区特殊情况立即与医院保安联系。

总之,护理安全涉及到参与护理活动的每个人员及各个环节[4]。而母婴同室病房是个高风险领域。作为一名母婴同室护士,更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风险敏锐性,并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5]。四年来,通过一系列有效可行的管理措施实施,3540例新生儿均平安健康出院。无1例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及新生儿不安全事件发生,产妇满意率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7-209.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209.

[3]任南,文细毛,易云霞,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儿科和产科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监测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2):121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母婴同室安全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母婴同室已是目前医院产科的基本住院方式。其优点是: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有利于新生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如:窒息,感染,意外伤害等,加之母婴同室病房探视人员较多,对病区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母婴同室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此。现将我院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一、母婴同室的常见安全问题

1、新生儿窒息婴儿误吸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容易发生呕吐和溢奶。溢奶、喂哺过多,喂哺后即平卧,极易发生误吸,甚至引起窒息。

2、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感染多发生在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及母婴传播感染等。

3、新生儿意外伤害多见于新生儿烫伤,新生儿摔伤。

4、产妇睡眠型态紊乱产妇睡眠时间不足,不能入睡等。

二、母婴同室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相应措施

1、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多发生在母子同床同被的情况下,被子盖得过于严实,导致新生儿缺氧窒息。对此,应向产妇进行卫生宣教,新生儿适当保暖,盖被时应露出口鼻部位,棉包不能包得太紧,保证有充足的新鲜空气。

2、母亲喂养姿势不当

压住新生儿口鼻,特别是夜间躺着喂养而母亲睡着时,也可见于喂水或喂药不当,造成新生儿呛咳而引起窒息。应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和手势,夜间易采用坐位哺乳;人工喂养时速度不易过快,奶嘴喂养时奶嘴不易过大。不能让新生儿吃得过急,新生儿喂饱后应轻拍背部,以排出吞入的空气。

3、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亦是引起窒息的重要原因。

应告知家属及时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出生后1-3天新生儿易取侧卧位,头遍向一侧。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刚出生时羊水吸不净或反复负压吸引易造成新生儿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易致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出生时的清理呼吸道非常重要,既要吸净又不能过度。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后应嘱咐家属让新生儿头偏向一侧,若吐出羊水及时擦净,防止误吸。

5、医务人员因素

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从法律和业务上严格规范产科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使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也是职业保护,需时时牢记医疗安全,定期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护理措施。定期举办专科护理培训、专科护理查房、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考核等。科室责任护士及护士长按制度落实每日与每周的考核工作。护士长随时检查督促护士工作,每周召开患者座谈会,倾听产妇和家属对护理诊疗工作的意见,及时改进,对潜在隐患进行妥善处理,保证护理安全。凡是工作人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化脓病灶,胃肠道疾病等传染性疾病均应暂离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及接触新生儿或母亲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

6、家属因素母婴同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直接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应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凡在家属中有患传染性疾病的,均应做好与新生儿的隔离工作;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减少病房人流量;母亲在喂养前应洗手,并用温水擦洗,以减少哺乳过程中的感染性机会。加强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育儿观念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安全知识的宣传:(1)对产妇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2)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以免发生意外;(3)教会产妇及家属防范新生儿坠床、窒息、烫伤、冻伤等情况的护理方法.

7、新生儿自身的因素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尚末成,皮肤角质层较薄,且皮肤中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均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且新生儿含IGA抗体较少,对致病菌的抵抗力差。对此,应加强对新生儿使用物品的管理与基础护理。直接接触新生儿的被服应高压灭菌,保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脐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感染新生儿应做好隔离工作。

8、环境因素病室内的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新生儿磅枰,操作台,治疗车等物品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应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空气传播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母婴同室内的空气流通、温度、湿度对预防新生儿的呼吸道感染很重要。母婴同室应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40min,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0%。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1~2次。(3)污染的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随空气的流动也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母婴同室应每日紫外消毒一次,每次30~60min。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9、新生儿意外伤害

1、新生儿烫伤多是因为洗澡对不注意水温,热水袋与新生儿贴身接触,或热水袋漏水引起。新生儿淋浴前应常规侧水温或用手背感觉,有条件的应用恒温热水器。使用热水袋保温应先测好水温,用双层包布包好,并应确认无漏水后,放在离新生儿10cm处,并应加强观察,注意皮肤有无发红气泡,防止烫伤。

2、新生儿摔伤可见于新生儿转动过程,新生儿淋浴称体重等工作环节,也可见于母婴同床,抱养方法不当等。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认真遵守各项工作的操作规则,沐浴区地板应保持干燥,不放杂物,称体重时应双手在两边保护。

10、产妇睡眠形态乱

1、产妇自身因素产妇可因母婴同床,担心婴儿窒息或摔伤而不敢入睡。此时,应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告知其只要做好防护措施,新生儿就不会有危险,消除顾虑,使其可以安然入睡。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新生儿入睡时,产妇应尽量多休息,以增加体力。

2、新生儿因素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应尽量调为白天醒多睡少,而夜间的睡眠时间长,同时,在满足新生儿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恰当的安排好哺乳时间,以利于睡眠。

,总之,通过采取以上预防对策,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新生儿在母婴同室中的安全隐患,让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参与到婴儿的护理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家属及产妇护理婴儿的知识,且为婴儿以后的护理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母婴专科护士总结范文

1对产妇和家属方面

1.1有利于产妇和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技能

通过护士面对面的演示和手把手的教学,让产妇和家属直接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及时指导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纠正不正确育儿观念和方法,不断强化护理技能,直到全部掌握。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和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护理技能率平均为93%,传统模式为55%[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2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率

母婴床旁护理,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多种权益,接受产妇和家属的监督,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孕产妇的信任和赞扬[4],获得了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肯定,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床旁护理模式产妇及家属满意率平均为92%,传统护理模式满意率为74%[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3有利于母乳喂养成功实施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母婴24小时不分离,护士对产妇及家属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和协助,如早吸吮、喂奶姿势、正确含接乳头、挤奶方法等,产妇及家属能够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成功实施母乳喂养,对乳量少、乳头凹陷、乳头皲裂、乳汁淤积等乳房问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1.4有利于产妇建立育儿信心,增加母婴感情

通过床旁示范和指导新生儿护理方法,产妇能够自行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从而产生成就感,也体会到做母亲的责任,建立起照料新生儿的信心和兴趣。母婴同室提供安静、卫生、舒适的环境,床旁护理使产妇与新生儿之间同步休息和活动[9],促进母婴交流,利于培养母婴之间的感情。

1.5有利于产妇身体康复

产妇按需哺乳可刺激缩宫素分泌,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预防贫血,延缓排卵,推迟再次妊娠的时间,还可以帮助产妇尽快减去怀孕期间增加的体重,恢复到正常状态。指导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利于恶露排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对腹部手术切口或会阴侧切伤口进行观察和自我护理,有利于提高产妇对伤口恢复过程的认识,配合护理和进行自护,预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1.6有利于预防产妇产后抑郁

护士精心陪伴和指导护理,加上整个家庭参与母婴护理,形成和谐愉快氛围,减少了初为人母的焦虑和不安,利于产妇调整产后情绪,减少产后抑郁。

2对新生儿方面

2.1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感染率

单个床旁护理,一人一套护理用物,可降低集中护理引发的婴-婴交叉感染。对产妇和家属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教会洗手方法,接触新生儿做到勤洗手,有效预防家属自行护理时对新生儿的感染。同时,新生儿及时吃到初乳,初乳中多种类型的保护性抗体可提高自身抵抗力,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和过敏现象发生。

2.2有利于新生儿身心健康

新生儿有一定的视听及感知能力,母亲与新生儿频繁地说话、抚触等都能增进母婴之间的交流,令新生儿感受到妈妈的爱抚,有助于新生儿早期智力开发。抚触还能抚平不安情绪,给新生儿以安全感,减少哭闹,加深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进食欲,刺激宝宝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

3对医院方面

3.1有利于探索母婴护理新模式

促进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提升医院品牌形象,适用社会市场的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各项护理操作在产妇及家属直视下完成,护理人员除具备娴熟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通过反复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演示和指导,落实健康教育内容,既锻炼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3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操楠[10]认为新生儿的所有护理操作都应在床边完成,当着产妇及家属的面进行操作,护士会更有自律性,责任心、主动服务的意识会更强,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扎实做好基础护理,既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也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和缺陷的发生。

3.4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床旁护理模式体现了产妇及家属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等多种权利的被尊重,有利于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5]。新生儿护理操作在床旁进行,护士与产妇及家属相处时间增加,产妇参与护理,解除了产妇担心护士对孩子不好、怀疑抱错孩子的误会,增强了对护士的信任和认可,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一年级小学生外出游玩的日记(6篇)
  • 下一篇:初中军训心得体会【热】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