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湿地的作用范例(3篇)

时间: 2024-02-06 栏目:公文范文

湿地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60-01

1.前言

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很多地方仍在大量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面临困境。虽然近几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诸多威胁。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湿地萎缩、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很突出。此外,湿地保护最大的瓶颈是法律不健全,湿地在国土资源里多数被界定为未利用地,因此围垦湿地现象还存在。

2.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困境

2.1物种明显衰退

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2面积逐步萎缩

湿地面积进一步萎缩,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2.3气候显著变化

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泥炭湿地的生态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若尔盖、三江平原等泥炭沼泽湿地破坏相当严重,60年来83%的三江平原湿地已不复存在,正在成为加剧气候变暖的“碳源”。

2.4生态系统破坏

湿地开垦围垦、水体污染、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依然严重,长江中下游湿地、滨海湿地等仍然面临着被围垦的巨大威胁,西部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他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部分河道的不科学治理严重破坏了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

2.5公园建设不足

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人工化倾向严重,过分重视景观设计和旅游设施建设,对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6保护体制落后

湿地保护体制机制依然严重,缺乏限制无序开发和倡导科学合理利用的法规政策,尚未建立完善的涉及湿地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多部门工作机制,湿地保护投入依旧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等等。

3.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3.1提升科研监测水平

县级以上林业部门要抓紧抓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平台,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及时开展湿地资源、湿地利用状况、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查和评估,实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省里建立省湿地保护研究中心和专家库,整合科研力量,大力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水平。

3.2逐步完善依法管理

强化对湿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对涉及向湿地区域排污或改变湿地自然状态,以及建设项目占用湿地的行为,行政审批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审批。要加强监管,依法制止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湿地行为,依法追究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凡列入湿地保护名录的湿地,未经批准不得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应立即责令停止,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因保护湿地给湿地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3.3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按照《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湿地保护管理经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湿地保护区(小区)、湿地公园、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等重要湿地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监测工作等的项目资金投入,保障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对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湿地公园等重点保护建设项目给予适当补助。省林业厅、省财政厅要积极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尽快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分级、分类补偿相结合以及政府补偿、市场补给有机统一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3.4协调各个部门配合

林业部门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等工作;编制部门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管理、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湿地保护规划衔接、审核审批和国家及省级湿地建设项目的审批;财政部门要加大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湿地征占用审批;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湿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湿地管理的力度,确保不占或少占原生湿地资源;水利部门要加强河道、溪滩、湖泊等湿地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用湿地的保护;海洋与渔业部门要加强水生生物、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的保护;旅游部门要加强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3.5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湿地保护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共同管理的社会工作。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认识严重不足,湿地保护往往是少数部门的单项行动。为此,要广泛深入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和多重效益,宣传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宣传湿地保护的美好成果,不断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3.6大力发展湿地经济

湿地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湿地保护的正确方向。为此,要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湿地经济。一是要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湿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条件,依托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推介,把湿地休闲度假、湿地观光、湿地观鸟、湿地美食做成品牌,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湿地种植业。积极探索湿地中草药的种植,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要大力发展湿地养殖业。积极推广“苇、稻、鱼、蟹”湿地经济循环模式,同时要引导和培植大雁、野鸭等珍禽的训养繁殖,注重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付文杰.加强我国湿地保护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20-221.

湿地的作用范文

资料

一:人工湿地技术简介3

1.1人工湿地的概念

3

1.2人工湿地的类型4

1.3人工湿地的构造6

二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8

2.1有机物的去除8

2.2氮的去除9

2.3磷的去除9

2.4悬浮物的去除10

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优缺点10

一:人工湿地技术简介

1.1人工湿地的概念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cw-constructedwetland)一种人工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按不同方式控制有效停留时间并使其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

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净化污水始于1953年德国的maxplanck研究所,该研究所的seidel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适于处理间歇排放的污水等主要特点。同时,人工湿地对保护野生动物和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有益处。因此,大力开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1.2人工湿地的类型

人工湿地的基本类型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fws):和自然湿地相类似,水面位于湿地基质层以上,其水深一般为0.3—0.5m,采用最多的水流形式为地表径流,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中,污水从进口以一定深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蒸发或渗入湿地,出水经溢流堰流出。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潜流型人工湿地系统(sfs):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的截留作用净化污水。主要形式为采用各种填料的芦苇床系统。芦苇床由上下两层组成,上层为土壤,下层是由易使水流通过的介质组成的根系层,如粒径较大的砾石、炉渣或砂层等,在上层土壤层中种植芦苇等耐水植物。潜流式湿地能充分利用了湿地的空间,发挥植物、微生物和基质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在相同面积情况下其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污水基本上在地面下流动,保温效果好,卫生条件也较好。

根据污水在湿地中流动的方向不同可将潜流型湿地系统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复合流人工湿地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尽相同,各有优势。

水平流潜流式湿地:其水流从进口起在根系层中沿水平方向缓慢流动,出口处设水位调节装置,以保持污水尽量和根系接触。

垂直流潜流式湿地:其水流方向和根系层呈垂直状态,其出水装置一般设在湿地底部。和水平流潜流式湿地相比,这种床体形式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氧向污水及基质中的转移效率。其表层为渗透性良好的砂层,间歇式进水,提高氧转移效率,以此来提高bod去除和氨氮硝化的效果。

复合流潜流式湿地:其中的水流既有水平流也有竖向流。在芦苇床基质层中污水同时以水平流和垂直流的流态流出底部的渗水管中。也可以用两级复合流潜流式湿地进行串联的复合流潜流湿地系统,第一级湿地中污水以水平流和下向垂直流的组合流态进入第二级湿地,第二级湿地中,污水以水平流和上向垂直流的组合流态流出湿地。

人工湿地的水流类型不同,其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也有差异。水平潜流湿地对bod、cod等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好,垂直流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表面流型湿地的处理效果一般。但如果将表面流型与潜流型、表面流型与垂直流型结合起来,去污效率会进一步提高。根据对104座潜流型湿地系统和70座表面流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数据统计,有如下结果。

(1)ss表面流湿地系统用于三级处理时出水ss<20mg/l;用于二级处理时稍高,但通常也低于20mg/l。水平潜流湿地系统进水ss平均为140mg/l,出水平均为12.4mg/l。

(2)bod5一般来说,当潜流湿地系统进水bod5平均为114mg/l时,则出水平均为17mg/l;表面流湿地系统进水bod5平均为41mg/l时,出水平均为11mg/l。

1.3人工湿地的构造

人工湿地一般都由以下五种结构单元构成:底部的防渗层;由填料、土壤和植物根系组成的基质层;湿地植物的落叶及微生物尸体等组成的腐质层;水体层和湿地植物(主要是根生挺水植物)。

水生植物:首先,植物可以有效地消除短流现象;其次,植物的根系可以维持潜流型湿地中良好的水力输导性,使湿地的运行寿命延长;第三,通过其中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代谢作用,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第四,水生植物能够将氧气输送到根系,使植物根系附近有氧气存在,通过硝化、反硝化,积累、降解、络合、吸附等作用而显著增加去除率。第五,致密的植物可以在冬季寒冷季节起到保温作用,减缓湿地处理效率的下降。

基质层:基质层是人工湿地的核心。基质颗粒的粒径、矿质成分等直接影响着污水处理的效果。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可用的基质主要有土壤、碎石、砾石、煤块、细沙、粗砂、煤渣、多孔介质(leca)、硅灰石和工业废弃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的混合物。基质一方面为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提供介质,另一方面通过沉积、过滤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

防渗层:防渗层是为了防止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渗透作用污染地下含水层而铺设的一层透水性差的物质。如果现场的土壤和黏土能够提供充足的防渗能力,那么压实这些土壤作湿地的衬里已经足够。

腐质层:腐质层中主要物质就是湿地植物的落叶、枯枝、微生物及其他小动物的尸体。成熟的人工湿地可以形成致密的腐质层。

水体层:水体在表面流动的过程就是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水体层的存在提供了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和水禽等的栖息场所。

二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

2.1有机物的去除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有较强的净化能力,污水中的不溶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被截留下来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过程而被分解去除。国内有关学者对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污水的研究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0%,处理出水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湿地床中的微生物相应地繁殖生长,通过对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及对湿地植物的收割而将新生的有机体从系统中去除。

2.2氮的去除

湿地进水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和氨氮的形式存在,氨氮被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同化吸收,转化为有机体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定期收割植物使氮得以部分去除,有机氮经氨化作用矿化为氨氮,然后在有机碳源的条件下,经反硝化作用被还原成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去,达到最终脱氮的目的。存在根系周围的氧化区(好氧区),缺氧区和还原区(厌氧区),以及不同微生物种群的生物氧化还原作用,为氮的去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氮的去除中起着重要作用。

2.3磷的去除

湿地对磷的去除是通过微生物的去除、植物的吸收和填料床的物理化学等几方面的协调作用共同完成的。污水中的无机磷一方面在植物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下,被合成为atp、dna和rna等有机成分,通过对植物的收割而将磷从系统中去除;另一方面,通过微生物对磷的正常同化吸收。此外,湿地床中填料对磷的吸收及填料与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对磷的去除亦有一定的作用。含有铁质和钙质的填料可与水中的po43-反应而形成沉淀而去除,含有这些物质的地下水渗入床体内也有利于磷的去除.磷的去除是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物理化学作用而完成。

2.4悬浮物的去除

进水的悬浮物的去除都在湿地进口处5—10m内完成,这主要是基质层填料、植物的根系和茎、腐殖层的过滤和阻截作用,所以悬浮物的去除率高低决定于污水与植物及填料的接触程度。平整的基质层底面及适宜的水力坡度能有效提高悬浮物的去除效率。

三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上具有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转费、低维持技术、处理量灵活、低能耗、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1、高效率

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有关人工湿地对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试验的研究表明,以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原水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5mg/l左右,ss小于8mg/l。

我国大多数的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中n、p的含量较高,湿地对n、p有很高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0%、90%以上。而传统的污水回用工艺对n、p的去除率仅能达到20%—40%。污水中的氮、磷可直接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通过对植物的收割而从污水和湿地中去除,另外,氮还可通过湿地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去除,磷则通过微生物的积累和填料床的理化作用协同完成去除。此外,人工湿地对微量元素和病原体也有相当高的去除率。

2、低成本

据国外统计,一般湿地系统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仅为传统的二级污水厂的1/10—1/2。在污水处理方面,由于人工湿地工艺无需曝气、投加药剂和回流污泥,也没有剩余污泥产生,因而可大大节省运行费用,通常只消耗少量电能,用于提高进水水位(如果水位无需提升则无此项费用),处理费用一般仅为传统工艺的1/5到1/6左右。

由于人工湿地基本上不需要机电设备,故维护上只是清理渠道及管理作物,一般农民完全可以承担,只需个别专业人员定期检查。高昂的运行费用常常是我国开展污水回用的限制条件,而人工湿地则避免了这些缺点。

3、低能耗

水处理工艺的能耗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环境问题,因为耗能过程中产生的co2、so2等气体,还会污染大气环境。人工湿地基本上不耗能,运行成本低廉。

4、处理灵活

人工湿地可根据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可大可小、就地利用;建设施工方便,需要的构筑物、处理设备少。

5、处理效果好

出水水质可以因植物池内填料的不同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ⅱ类至ⅴ类标准,处理后的水可用作饮用水水源和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中,亦可用作冲厕、洗车、灌溉、绿化及工业回用等。

6、美化环境

由于植物池内种植的是湿地植物,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如水竹、睡莲、美人蕉等,可以美化环境,改善地面景观。

缺点:

湿地的作用范文篇3

关键词人工湿地脱氮效率因素

中图分类号:X70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人工湿地脱氮机理的研究也倍受重视。由于人工湿地脱氮涉及因素多,过程复杂,很多因素的作用难以定量化,且研究者的报道也存在差异,因此,弄清人工湿地脱氮机理的研究工作比较困难,且尚需一段时间。本文对氮的去除机理和影响脱氮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改善湿地脱氮效果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以利于人工湿地脱氮,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

1人工湿地氮的去除机理

进入到人工湿地中的氮可以通过湿地排水、氨氮的挥发、植物吸收、微生物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以及基质的吸附、过滤和沉淀而进行去除,其中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

1.1表层氨氮挥发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劣质水中氨氮在湿地地面的挥发需要在系统pH值大于8.0的情况下发生,一般人工湿地的pH值在7.5-8.0之间,因此,通过湿地地面挥发损失的氨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人工湿地中填充的是石灰石等介质时,湿地系统中的pH值会很高,此时通过挥发损失的氨氮就需要考虑。

1.2基质吸附过滤和沉淀作用

劣质水中的氮可以以各种形式沉淀在湿地基质上,基质从中起到了拦截过滤作用。同时,基质可以直接吸附或通过离子交换固定氮。一般认为,基质对氮的吸附是短期的,最终基质所吸收的铵态氮也通过其它途径转化掉,从而去除湿地中的氮。

1.3植物吸收作用

废水中氮按形态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无机氮可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而直接被植物摄取[2]。有机氮则通过植物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从上部输送到根部,在根区或根际形成一种好氧环境,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硝化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去除有机氮和其他污染物的目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黄花美人蕉、姜草等七种植物对于氮、磷吸收的去除贡献率普遍较低,大部分植物在2%-6%左右,而对植物的地上部分进行收割后,湿地对氮的去除明显下降。说明湿地植物对于氮的吸收只占脱氮的一小部分,因此一般不对植物进行收割。

1.4微生物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在人工湿地中,通过微生物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中的氮,被认为是人工湿地去除氮最主要的形式。

废水进入人工湿地中,通过进水携带的溶解氧,大气复氧和植物根系输氧等形式在湿地床体内形成好氧区域,此时污水中的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此后在水流行进的路线上,氧气逐渐被消耗,湿地床体内形成缺氧或厌氧环境,硝化作用减弱,反硝化作用增强,最终以气态形式排出湿地系统,同时也作为植物的营养成分被部分吸收[3]。湿地系统中需要硝化与反硝化速率相均衡,过高的硝化和反硝化都不利于氮素的去除。一般在潜流型人工湿地中,主要是厌氧环境的,反硝化速率明显高于硝化速率,硝化作用成为脱氮的限制步骤。因此,提高人工湿地的硝化能力是人工湿地脱氮的关键问题。

2人工湿地脱氮效率因素分析

2.1构造形式

人工湿地根据构造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式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复氧能力差,且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载体的基质仅为表层部分污水。冬季温度下降和湿地植物枯萎,会使脱氮能力下降。潜流式人工湿地可根据流向分为水平流与垂直流人工湿地[4]。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污水在湿地的地表下流动保温效果好、负荷高、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且卫生条件好,很少有恶臭和蚊蝇滋生的现象。中国环境科学院对垂直流、潜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水体中试比较研究中,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3%,50.1%和19.2%,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2%,27.4%和14.1%。潜流式人工湿地在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方面优于表面流人工湿地,但是投资费用较高。

2.2水力负荷

进水水力负荷主要对于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影响比较大。低负荷时,水力停留时间长,微生物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出水的脱氮效果稳定;高负荷时,水力停留时间短,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迅速,出水的脱氮效果出现较大的波动。研究表明进水水力负荷从0.5m3/(m2·d)到1.5m3/(m2·d),水力停留时间从16h缩短到4h,潜流式人工湿地氮的去除率从60%以上下降到10%以下,垂直流人工湿地氮的去除率从60%左右下降到20%以下,去除率平均下降了40%左右。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中,进水力负荷以800mm/d为宜,超过此水力负荷则系统净化效果随负荷增加而下降。说明不同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大。

2.3酸碱度

湿地系统中水体的pH值主要取决于湿地基质以及劣质水性质。人工湿地构建完毕后,运行期间湿地的pH值变动不大。一般人工湿地的pH值在7.5-8.0之间,比较有利于硝化过程[5]。但是,对人工湿地劣质水进行预处理后,系统中的pH值可能会较大地偏离这个范围,同时,氨氮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硝化过程将会受到抑制,可对湿地填充特殊的基质,例如:石灰石等,使湿地的pH值升高,有利于硝化作用。Antoniou等认为硝化作用的最佳pH值为7.0-8.2。其他的研究者则不同,Shammas认为硝化过程理想的pH值范围是8-9。目前,硝化过程中的最佳pH值尚无定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2.4溶解氧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内部溶解氧的来源为进水携带、植物根系输氧和表面大气复氧。溶解氧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依次从表层,中层到底层逐渐减少,到达底层,湿地系统内已是缺氧或厌氧环境。硝化细菌为好氧菌,溶解氧对于硝化细菌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潜流湿地内较低的氧浓度会对硝化细菌有抑制作用。因此在人工湿地中,可以通过自然跌水的方式,对进水进行复氧。

2.5季节和温度

人工湿地脱氮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湿地中脱氮的效果波动较大。氮在夏季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依次为秋季,春季和冬季。在冬季运行中,可进行地膜覆盖措施,能使湿地系统温度提高2-6℃,可以提高氮的去除效果。

3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人工湿地系统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还能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污水处理新技术。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应用,但是人工湿地的处理机理尚不清楚,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的分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不断的试验。相信在未来,人工湿地处理水环境污染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黎,王廷松.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6,2062-2065

[2]沈耀良,王宝贞.人工湿地系统的除污机理.江苏环境科技,1997,(3):1-6.

[3]籍国东,孙铁珩,李顺.人工湿地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应用生态报,2002,13(2):224-228.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合同
  • 下一篇:保险公估辞职报告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