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N2级护士;急诊科轮转;培训
doi:10.14033/ki.cfmr.2016.35.0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5-0161-02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分层级培训是护理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分层级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改进并完善培训方案,以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及病区护理质量,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2015年1月笔者做了一份以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护士层级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N2级护士(毕业4~6年的护士)应参加急诊科的轮转培训,以提高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护理部也规定护士晋升护师之前必须完成3个月急诊科轮训,2015年4-12月参与轮训的护士有34名,笔者对这批护士进行了研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共分四个院区,2015年4-12月,全院在各院区急诊科轮训的N2护士共34名,年龄22~26岁,平均(24.68±2.41)岁;护龄3~5年;学历:中专7名,占20.6%;大专23名,占67.6%;本科4名,占11.8%;其中妇产科4名,儿科3名,大内科15名,大外科12名。
1.2方法
1.2.1制定培计划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护士轮转培训,保证轮转学习的质量,护理部要求各院区急诊室根据接收和带教能力,制定接收计划,并填写《急诊科轮转护士接收计划表》,各临床科室根据科室人员安排及护士需求制定科室轮转计划,并填写《科室护士急诊科轮转计划表》。这两种表格分季度上报至护理部,上报时间为每季度倒数第2周,护理部根据科室计划安排轮转,并于每季度最后1周公布下一季度轮转及接收计划。四个院区每期可接收护士共12~15名,时间为3个月。培训前统一进行考核,内容为急救知识如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剂量、作用、不良反应及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如吸痰、心肺复苏等。
1.2.2确定培训内容由护理部统一制订《急诊科轮转护士培训手册》,明确每个阶段的培训及考核内容,轮训者每人一册。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急诊科布局,常用仪器如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呼吸机等的使用及维护,心肺复苏术,各项规章制度,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观察,护理病历书写,交接班与转运流程等。
1.2.3带教老师资质认定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护士培训质量,要求在急诊工作满5年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并取得急救技能培训资质的护士[2]。每一批培训结束后,轮训护士要填写对带教老师的评价表,提出意见及建议,科室召开研讨会,年终对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评价,不合格者取消带教资格。
1.2.4实施系统化培训
1.2.4.1阶段培训第一阶段:第1周进行岗前培训,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讲解急诊科工作环境、急救仪器、药品、物品的放置与使用,要求轮训护士熟悉各项制度与岗位职责,以及急诊危重患者、留观患者护理表格的书写及要求,交接班方法以及如何与120、ICU、手术室及病房交接等内容。第6天进行考试,合格者第2周入科工作。第二阶段:第2周起至第2个月末,实施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老师随班讲解,整个学习期间采取导师制。轮训护士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正确书写护理病历,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带教老师要采取边工作,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带教,并根据轮训护士的个人情况,结合带教计划,因人施教。第三阶段:第3个月开始至轮训结束实行双班制带教,轮训护士与带教老师值相同的班次,但要独立完成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及护理,并独立书写护理病历。要求带教老师做好监督及指导工作,轮训护士遇到的问题应及时请教带教老师,以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1.2.4.2多形式培训除了临床带教,整个轮训期间轮训护士要随科室完成每周三的理论培训,完成每个月的操作培训。临床带教要与集中讲座、观摩操作录像、护理查房、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有研究表明,最受认可的护士培训方式居前3位的分别是示范练习、实地参观和角色扮演,发放资料自学最不受认可[3]。
1.2.5定期考核与讲评阶段性考核由带教老师每两周组织1次,了解各阶段学习的重点是否掌握,并听取轮训护士的收获和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及方法,达到最终的培训目标[4]。最后1周完成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考核成绩均记入《急诊科轮转护士培训手册》。
1.2.6效果评价评价指标:分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护理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护理病历书写5项。培训结束前1周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急诊案例情景模拟考核。理论考核由总带教老师及护士长建立题库,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考核,理论成绩评价标准:≥80分为合格。技术操作考核参照护理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对6项急救操作进行考核,抽签方式决定考试项目,共2项,操作成绩评价标准:≥85分为合格。护理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从案例情景模拟考核中给予评分,选取急诊科常见危急重症病例,轮训护士随机抽取1个案例,模拟案例现场还原,包括医生、急救设备、患者自身情况,甚至还有患者家属,由护士现场处置,考核护士急救意识、病情观察和应急能力。病历书写抽取独立护理患者时书写的最后一份护理病历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以无记名方式调查轮训护士对急诊科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阶段安排的合理性、培训的具体形式及效果的满意程度;培训结束后2个月,对受训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及科主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轮训护士对培训方法、形式、内容及效果满意度为94.1%(32/34);轮训护士所在科室的护士长及科主任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为92.6%(63/68)。轮训护士培训后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及技能显著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培训可以提高护士急救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急救护士的临床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5]。轮训护士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奠定了急救基础知识,锻炼和培养了急救意识,规范了急救技能操作,病情观察能力也得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也适应当今循证护理的需要[6]。表1结果显示,通过轮训,护士临床工作各项能力均有所提高。
3.2提高各临床科室的病情观察和应急抢救能力
轮训护士返回科室后能学以致用,在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不再手忙脚乱,而是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对患者的观察也更加仔细,能够发现问题,并能为治疗提供合理化建议,逐渐成长为各科室骨干力量。随着轮训人员数量的增加,科室整体对危急重症患者病情观察能力和抢救应急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3护士轮训可以减轻急诊科的工作压力
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是全院最忙的科室,轮训护士的加入,补充了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她们在轮训前基本都在内外妇儿大科轮训过,有一定基础护理知识及经验,她们在学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急诊科由于人力不足造成的工作压力,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
3.4N2级护士晋升护师前轮转急诊科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医院的迅速的扩建,各个科室的护理队伍日趋年轻化,而急诊、危重患者却逐年增多,这就要求护士有更高的急救技术、应急和病情观察能力。但参加培训的护士,培训前作为N1级o士(工作1~3年)定科前要参加内外妇儿大科为期3年的轮训,临床上主要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基础护理,急救意识和抢救经验缺乏。定科后作为初级责任护士,多为是从开始独立分管轻症患者到熟练应用专业知识执行整体护理的阶段,必须具有应急抢救的能力,及时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紧急、突发事件。急诊科急危重患者多,抢救的机会多,有利于护士快速掌握急救技能[7],让她们参与急诊科轮训是有必要的。医院早在几年前就有护士参加急诊轮训制度,但因医院的扩建,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轮训制度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为了提高其培训的依从性,护理部将职称聘任与培训相结合,聘任护师岗位之前必须轮转急诊室3个月并取得合格证书,使制度更好的落实。
N2级护士急诊科轮转培训是各科室提高护理质量,尤其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需要,但由于理论轮训时间短,实际操作机会也不多,难以巩固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需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8]。
参考文献
[1]董梅德,吴玲,马红.急诊科轮转护士系统培训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26-128.
[2]曹艾斓,王志稳.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24.
[3]陈丽,冯先琼.我国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5,29(7):2561-2563.
[4]王红,黎瑞红.耳鼻喉科护士急诊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0):27-28.
[5]陈莉萍.护士实行ICU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2):136-137.
[6]白永菊,付燕.ICU进修护士的带教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5):428.
[7]刘玉兰.急诊科轮转护士急救技能的培养与管理体会[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6):567-568.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哨岗位,是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复杂等特点[1]。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制定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年资、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实施细则,规范我科相关工作,使之形成培训-考核-管理-使用-培训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1培训目的与意义
急救护理行为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和经历不一的各种急症人群,以及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其病情的变化中交织着多种未知因素。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时具有高风险性并承担着较大的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现场应变能力。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急救护理人员连贯性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晋职晋级和使用管理紧密结合,使之有利于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以提高对急诊患者的服务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2培训对象
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包括助理护士、低年资护士及高年资护士。
3培训内容
3.1理论知识
3.1.1基础理论以最新版的护理学基础为准,进行系统学习。
3.1.2专科理论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为准,进行系统学习。另外还包括各种急救技术相关知识的新动态,抢救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的急救护理程序,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保养及注意事项,护理告知与应急预案。
3.1.3其他包括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士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素质教育、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护士执业礼仪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要求、护理行为与职业安全及护理质量标准。
3.2实践能力
3.2.1技能操作除院内规定的十二项基本技能操作,还根据本科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了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及整体操作,如萨勃心肺复苏机、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监护仪、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除颤器、洗胃机、微量泵、输液泵的使用及相关操作。
3.2.2常见急救护理程序的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
4培训方式
4.1理论培训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分工明确,挑选具备广泛专业知识面的护士担任授课,提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以利于护士们提前翻阅相关资料,多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制作幻灯片,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使讲解更加清晰、透彻,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电脑操作水平。并鼓励低年资护士参与授课,有计划的增强后备队伍的实力。
4.2技能培训根据每名护士的特点及擅长的方面,选择技术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理论扎实的护士负责培训,每人负责2~3项,护士长做现场指导,负责人在操作前一周将相关理论内容下发,以加深印象。对技术操作能力差的护士采用一帮一的形式,护士长定期考核。培训达到人人过关,在培训的同时,其他人可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且,下半年对上半年的技能培训项目进行复训,以强化记忆。
4.3通过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的培训来提高急诊专业护士结合能力。有益于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交流更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5考核
5.1理论考核以护士长考核为主,平时随机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基础及专科理论的笔试,每季度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医德医风、药事知识的考核,考试成绩直接与科室奖惩制度挂钩。
5.2包括临场考核、教学护士定期考核、组长随机考核及护士长随机考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每月必考,平时边培训、边考核,使培训显出实效。
6效果
6.1护理专业思想得到巩固在培训中强调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和护士礼仪,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大降低了护理纠纷、投诉、缺陷的发生。
6.2护理操作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护士长的正确指导,在院技能大赛中,我科所有参赛人员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效果显著。
6.3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在所有培训中始终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关爱患者及沟通的技巧,让护士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整体护理的基本条件,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6.4提高了护士的应急能力急诊抢救时,护士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经常预设某种病情变化及情景,对护士进行提问和教学相当于模拟练兵,提高了护士对突况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的训练增加了感性认识,十分便于记忆。
6.5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因护士长提前一周将计划告知全科护士,利于大家预习,既养成了自学的良好风气,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让护士们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学习。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患纠纷;护理质量
[中圉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23-0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病种多样、伤情复杂、重症病人集中、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随着国内急诊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在多专科门诊的基础上,强化了院前急救的院内危重症监护治疗,因而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急诊护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和总结了国内急诊护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
急诊医学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参与救助,急诊护理面对的病人常常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和专科,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掌握各种医疗救护知识相对其他专科要更全面。同时,急诊科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接待急、危、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急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目前,我国急诊护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护理理念欠缺;护士接诊、分诊理念落后,专业技能不够熟练,抢救物品管理不完善;护士院前急救意识不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2、护理对策
2.1树立并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护理理念,是根据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护理专业更重视人而不是疾病;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身心反应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改变。急诊护理由医院延展至院前,围绕“以救治病人生命为中心”开展快速识别协调多专科综合抢救,使危生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护士要学会体恤病人的痛苦,同情病人的困难,尊重病人的想法;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求;杜绝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医疗态度,满足现今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及急诊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给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如果护理服务得不到医务人员的普遍认同遵守,再好再先进的服务理念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服务质量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将这种服务理念具体化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先进理念的落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2.2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护理水平
急诊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快速性、准确性、流动性大等特点。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要求。根据急救的工作流程与急诊环境和病人特点,针对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技术要求、急救医护人员需要思考和重视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实践。由急诊门诊延伸到加强危重症监护治疗,建立完善的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抢救治疗设施及严格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由单纯被动式护理转为积极主动的护理,体现出早期识别、快速反应和决定性救治的急诊特点。因此,合理、科学地量化管理,严格规范各种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与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科护理能力的培训计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培养年轻护士的应急处理、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配合;激发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协助完成重大抢救、新技术及设备的培训与应用、紧急突况处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
2.3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可采取如下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急诊紧急抢救时,避免手忙脚乱、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或谈论与抢救无关话题。增强证据意识,危重病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救治,要求其及时签字。如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同时,通过宣教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工作中遇到的危重病人多,应急突发事件多,抢救仪器复杂,急救技术、新技术、新理论多,护士的角色多元化,其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边缘的知识,还要具备评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
2.4.1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进得正确的取舍。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护士及有效的救护,为治疗和抢喜新厌旧救赢得宝贵时间。合理利用评判性沟通技巧,安抚家属,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避免了护患矛盾的发生。
2.4.2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多结局的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求异思维的培养把护士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以及定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危重症病人,护士运用求异思维及时发现问题,可以为病人争取抢救时机。同时提高了护士实际运用、灵活掌握护理知识的能力,扩充了知识段,提高了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同时也提高了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效进行了护患沟通。
3、小结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内现行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急诊护理的理念需要不断更新,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可通过将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实时地调整与转换护理模式,促进“院前式,以提高急诊救治一重症监护病房”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杨瑞萍,加强法律意识重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J].吉林医学,2010,31(6):8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