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例(3篇)

时间: 2024-02-24 栏目:公文范文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篇1

一、培养抵制不良诱惑的习惯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处处暗藏危机,诱惑系数非常之大。而现今在校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他们较易受到网络非理性的影响。笔者在上《网上查找信息》这节课时,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行浏览网上信息。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受网上图片、声音、动画的影响,很容易点击进入网络游戏界面,或者。除此之外,网络中还有许多诱骗用户输入电话、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陷阱。

为了有效地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我给学生播放了不良信息对人产生危害的故事视频,让他们深刻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专心浏览有用的文化知识上面,认清自己上网的目的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改正在网上随意点击的不良习惯;还教给学生磨砺意志法、请人监督法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二、培养慎交友的习惯

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网络交往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在相互关系平等的状态下,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找到共鸣和理解。在校园里也经常会听到学生讨论某某去会见网友的事情,虽然见网友不是都会出现坏的后果,但这种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新式网络沟通方式,必将弱化道德能力,造成道德取向的迷失。

作为教师,我对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可过于轻率地相信别人。我引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教育学生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特别是女学生,更应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三、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网络社会知识丰富,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布满了网络的触角。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用鼠标轻轻一点,无意识地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随意地浏览网上丰富的信息。所以要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必须做到有选择的阅读。

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在网络资源中阅读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很多青少年学生能够意识到上网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放松心情、查找所需的资料、增长见识……特别是可以在网上阅读相关科目的知识,资源相当丰富。“网络”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学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阅读内容,还可以发表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笔者在2007―2010年开展过信息技术专题博客,曾经有200多个学生和家长注册。在博客上,学生可以阅读信息,与家长、教师进行主题讨论,教师还能用“闲侃”的形式答疑、解惑、讲道理。

四、培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习惯

互联网的语言自由,在带给人类巨量的信息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生词汇:“网谣”,即网络谣言,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作为学生,对于网上的谣言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较差,容易跟风传播,无形中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

为了做这项研究,pew中心在2010年10月到12月期间对2255为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787人使用网络,在这一群人中有975人,或说总数的47%,使用SNS服务,诸如facebook(92%)、linkedln(18%)、twitter(13%)或者myspace(29%)。Pew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来询问这些人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细节,以及使用社交网络同个人选择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

将新的研究结果同08年的一份调查相比较之后,pew中心发现,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几乎是之前的两倍。但08年的调查还发现,人们亲密关系的规模和多样性整体下降,并不一定同网络的使用有关。

根据最新调查,美国人的密友数量有所回升,从08年的平均1.93个增加到如今的超过2个(2.16)。而这是由上网导致的,上网用户平均拥有2.26个亲密朋友,而那些不上网的人平均只有1.75名好友。使用社交网络的人平均拥有2.45个密友,数据还显示,在表示没有密切朋友的人当中,上社交网站的人数是不上网人数的一半。

但是在你已经拥有一大群熟人时为什么还需要密友呢?为了比较上网者和非上网者(即线上和线下的朋友)的社会关系的规模,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等比扩大方法”(scale-upmethod)的技术。在这项技术中,研究人员给出一个特定的族群假设为名叫walter的人然后将研究对象认识的名为Walter的人数同全美的Walter总人数相比较来确定该人的社会关系规模。

例如,全美国有1%的人名叫Walter,那么按道理来讲你的社会关系中也应该有1%的人名叫Walter。如果你认识一个叫Walter的人,那么你的社交规模就是大约100人。

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发现非网络用户平均拥有506个社会关系,而网络用户则拥有669个社会关系。手机用户的平均社交规模为664,而那些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的人则平均拥有714个社会关系。

将传统的人口统计学打破至个人的社交网络后,研究者们开始怀疑那些想要拥有更大关系网的人会选择特定的网络平台。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的用户的平均社会关系数目分别为648、786和838。看来twitter用户们更胜一筹,抱歉了,myspace(694个社会关系)。

在对975位社交网络使用者们进行进一步调查后,研究者们发现,他们的网络关系平均不会超过社会总关系的一半。比如Facebook用户平均拥有只拥有229个facebook好友。

研究还发现,互联网用户会比不上网的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满分100分,互联网用户在社会总支持数字上平均会高出3分,而重度facebook使用者则平均高出5分。

调查中还充满了针对facebook用户的研究结论。例如,11%的facebook用户拥有比自己预计的更多的facebook好友,其中平均有7%的好友是他们从没见过的。调查还发现,在持“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观点的人中,facebook用户要比普通网民多出43%,比不上网的人多出三倍。(资深的facebook用户对人的信任度更高)

人们的facebook好友中,平均22%是高中时代认识的,12%来自家庭关系,9%来自大学。对比大学和高中的好友数量,可以发现,即便在今天,也不是人人都会上大学的。

不好的方面,调查在统计学上指出了myspace恐将消亡的可能性。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76%)拥有myspace帐户超过两年,但只有3%的人在最近六个月中注册myspace。尽管该网站的用户数量依然不算少,但62%的用户表示登录频率低于几星期一次甚至几乎不登录。与之强烈对比的是,24%的twitter用户是最近六个月才注册的,而且52%的使用者每天至少登录一次。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WEB2.0时代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日益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成为最受青睐的新型人际传播工具之一,并对青年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认识时下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利弊影响,有利于探索SNS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加强新形势下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交网络的兴起与特点

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服务,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也就是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社交网络月度覆盖人数已达到3.8亿,其中活跃用户1.55亿,占我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的31%。中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社交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社交网络之所以会受到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青睐,与其信息传播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真实性存在。在Web2.0时代出现以前,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的代名词,早期的网络社区、BBS论坛、博客,用户都是一个个ID符号,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这虽然有助于保护个体的隐私,但后果却是增加网络信息的不真实性,降低了网络交往的信任度。区别于传统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社交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实名制,使网络用户以真实的姿态出现,揭开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神秘面纱,建立起来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透明社交圈,强调了网络的真实性存在。

其次,开放式互动。社交网络将网络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延伸,还原现实的社交关系,他的存在基础是好友或是好友的好友,通过熟人圈建立一个现实的世界。在社交网络的人缘基础上,用户通过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熟人找熟人,通过搜索、朋友介绍加为好友或是加入群组的方式,与“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建立连带关系,并通过信息的分享,扩大交流与互动,拓展社交范围。

第三,平等式参与。社交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共享的交流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它消减了中心的意义,凸显了去中心化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留言板、群信息、粉丝关注与评论等功能,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当用户的个体身份得到尊重需求的满足,就会有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当富有创意的表达或积极参与受到其他用户肯定时,用户对自己在网络世界的角色变得更加自信,也推动他们更充分地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1.社交网络的正效应

(1)获取自我认同。青年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可以将日常看到的、想到的思想和信息及时共享,提取精华并链接到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使自己的好友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鲜活的思想,把握热点、观点和动态,并加以评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人们渴望认识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社交网络恰好为“客我”提供了一个空间。现代青年人大多都怀揣自我实现的梦想,追求更高级的心理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很多深层欲望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在社交网络中通过被关注、被接纳、被赞许、被肯定,得到了群体的归属感和尊重感,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压力并不堪重负的青年人来,可以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获取自我认同。

(2)满足情感需求。青年人的情感体验最为丰富,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很多人的圈子变得极其“狭隘”而且不稳定,往往出现孤独、焦虑、忧郁等情绪情感。社交网络真实性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将虚拟的互联网与真实的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在社交网络上,青年人的交往更容易、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满足了他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喜悦、忧伤,在一个平等的透明的社交文化中建立起可控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圈,情感获得了支持,真实情感得到回归,增加了愉悦感和幸福感。可以说,立体的、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需求。

(3)减少社交成本。根据传统的社会学理论,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是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大众传媒,而社交网络的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开辟了青年社会化的又一途径,当代青年已成为了“社会化网络一代”。社交网络一方面降低了青年交往的经济成本。比如走访、电话、信件、QQ等传统的社交方式,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成本,这对于经济上依然依靠父母的青年学生或者是正在奋斗中的青年,都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另一方面,社交网络降低了社交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现实生活的忙碌和压力限制了青年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往活动中,社交网络却可以即时与朋友进行联络并可以及时记录活动轨迹,与朋友一起分享动态,掌握朋友的近况并及时做出反应。目前,社交网站开通的多种API更是可以让用户通过多种途径消息,携带手机即可消息,现代社交已成为“拇指社交”,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即可与朋友互动与分享。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初一记叙文字大全(6篇)
  • 下一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