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交媒体优缺点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1 栏目:公文范文

社交媒体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新时期新校区

0引言

当代大学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其功能应不仅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学术,更重要的一点是传承文化及健康的价值观,传递理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校园文化在此过程中承担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其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等。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经过新一轮规划后,通过搬迁、扩建的形式建立了新的校区,优秀的新校区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帮助追求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同时,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被新媒体取代。以微博、微信、QQ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研究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手机、电脑上网、购物、实时交流成为每个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之一。随着高校的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也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新媒体由于其沟通交流的实时性正在影响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构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本文为探索新时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分析了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进行老校区校园文化有效的继承与创新,建设新校区的特色校园文化。

1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校在建设新校区时已经或多或少的考虑到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尽量使学校的历史与发展展现在新校区内,但是在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新老校区间的距离使得校园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新校区一般建在郊区等比较空旷的地方,老校区由于建的早一般在市区离市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因此两个校区之间的距离往往非常远,无论是乘坐校车或者公共交通都需要很长时间。老师通常在新校区上完课以后需要赶乘校车,无法与同学们在课后有积极的交流。一般来说,老师办公室也是位于老校区的,因此学生如果有问题也无法与老师联系造成沟通上的不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感受学校的科研氛围,也无法深入研究学术问题。另外,一般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都居住在老校区,低年级学生居住在新校区,因此低年级学生与学长学姐交流不方便,无法获得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学术等方面的经验,从而无法感受大学校园的许多乐趣,产生失落感。

(2)新校区缺少文化积淀。老校区由于建校时间较长,经历过多年的沉淀,在每个地方都有着学生的记忆,慢慢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校园文化个性,这种精神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传承成为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然而新校区的建立并未经过这一沉淀的过程,一切的事物都是新的,无法看到经过陈年往事积淀的特征建筑和校园景物,同时由于新老校区间的互动比较少,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这种情况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3)新校区缺少文化的互动。校园文化并不是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它与其它社会大文化及其它文化间都存在一定的互动,那么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的社区文化对社区的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社区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上,而对群体的影响一般体现在群体的目标系统规范的建立。大学作为一个社区,虽然居住在里面的师生在生活方式、学习专业等方面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的精神气质、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为社区文化的影响发生改变。随着大学的开放程度提高,大学作为一个社区与其周围的社区间互产生频繁的互动,使得文化间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因子,可以说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周围社区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很多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新校区的建设一般处在郊区,周围社区较少无法产生有效的互动,这使得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

2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受新媒体影响,接收与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他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然而现在的新媒体在校园文化的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威胁。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经过政府、学校的把关,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不易控制,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冲击大学校园内的主流文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存在大量虚假不良信息。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受众之一,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并不能很好的对信息加以辨别区分,这些不良信息很大程度上误导学生,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缺乏对理性认识,产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同时,无法对内容进行甄别造成很多大学生消费上的盲目跟风与攀比。

(2)学生道德规范失衡。新时期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和自主性,令参与者无所顾忌的在网络环境下自由行动。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不受约束的环境,由于其自制力较差,且无人监管,造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缺失,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3)新媒体传播使得校园信息管理难度加大。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读者不再是单纯的读者,而是参与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成为创作者。在这种环境下,网络信息的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当个人成为创作者以后,形态各异的观点信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一些不良观点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点。同时过量的信息,导致学生依赖网络上现成的答案而不去独立思考,思想浅薄混乱,丧失了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求真精神。

3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建设新时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上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作了简要分析,下面将给出关于如何建设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1)结合新媒体宣传校园文化。新校区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接受面广的优势,宣传老校区的优质校园文化,使新生能够及时感受到学校经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实现新老校区的互动,营造校园文化“软”环境,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新校区得到继承与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充分接触各类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对于各类话题都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促进老校区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渗透,形成良性的文化沟通。利用新媒体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微博等媒介创建热门话题,提高学生参与度,宣传学校历史文化,学生通过这些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影响,渐渐对这种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觉地内化老校区校园文化,达到对老校区校园文化本质上的认同。

(2)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的互动实现价值共振。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基石在于老师,老师在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作为长期处于校园文化熏陶下,其一言一行в行T拔幕的烙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能够传递老校区的价值理念,弘扬优质的老校区校园文化。然而,新校区由于地处郊区,老师上课时间以外来去匆匆,很难实现良好的交流沟通,因而也难以达到校园文化宣传的目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限于时间地点,通过微博、博客等平台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探讨学术问题,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普及学术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其自身的魅力将老校区的价值理念带到新校区,让学生逐渐认同这种价值理念。同时新校区的价值观也会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产生共振效应,影响老校区质的同一性。如果老校区的教职工认同新校区的价值观,那么这会明显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如果无法认同,那么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则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3)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新校区的学生一般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步入大学,还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开放性、隐蔽性和无障碍性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在校园内传播,削弱了学生的辨识和判断力,影响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知识更新速度提升,学习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校园文化也更加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导致教师的权威性不断失落。因此,在师生和谐共处的条件下老师应努力提高其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以老师自身的才干和品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自身素养。学校也需要对校内传播的信息进行检查过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媒介,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并保持对事物的怀疑态度,避免被煽动迷惑,既能在各类媒介资源中完善自我,也能参与社会发展中。在这种环境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才能健康的发展。

(4)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老校区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与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虽然是以老校区校园文化为基础的,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处的时代与背景都与老校区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直接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而是应该发挥全校师生的创造力,在继承老校区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新校区文化。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老校区校园文化的单向移植效应逐渐减弱,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交流互动逐渐增强,为了避免突变行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新老校区需要使各自文化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同时,新老校区校园文化互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冲突,因此需要适应性的调整来减少这种冲突,消除不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因素,促进新老校区校园文化在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5)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新校区地处郊区等偏远地区,难以与社会文化产生有效互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一定困难。新媒体的发展使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会动态,参与社会热门话题的讨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社会发展前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新校区及时传递、反馈来自社会网络的信息,提高同学们的实时参与程度,完成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类决策具有更强的实效性,通过来自社会的各类反馈信息,新校区也将持续完善自己的文化。

(6)强化新校区信息管理手段,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不良信息一旦进入校园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学校利用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强制检查过滤内外网络,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监管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规范网络行为主体,防止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不法行为,保证校园信息的安全。网络舆论对新时期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稍有不慎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掌控网络舆论发展对建设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学校需要借助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关注焦点,能够预判(下转第34页)(上接第20页)网络敏感信息的发展,及时对各种不良观点的阐释,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完善高校舆论的澄清疏导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其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7)增强学校师生的文化构建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新校区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增强学校师生的文化构建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教师需要重视新媒体的使用,针对其传播规律进行教学,搭建学生接受度较广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信息,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交流,并以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熏陶学生。学生则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建立正确的媒介使用习惯,不过分依赖于各类媒介,有分辨信息优劣的能力,提升网络警惕力,形成优良的网络道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搭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

4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在新时期、新校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新时期的大学生处于一个新媒体高度发展的社会,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与知识,为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新时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继承老校区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用努力,建设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社交媒体优缺点范文篇2

一、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幼儿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应为其提供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引导其抽象思维而获得意义建构。在传统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或购买图画,或借用实物,再通过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引导孩子观察和认知。这种教学形式有两个缺点:首先,图画的表现力有限,孩子看到的往往只是几个简单步骤或者仅仅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有助于观察现象却不易于理解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图画多是教师手工制作,有时缺乏逼真性,容易产生误导,而且有些生活实物因季节、地域或其他现实条件的限制,不便直观呈现,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时,容易采用相对抽象的技术性语言,使幼儿在刚刚接触新知识、刚要产生兴趣时,就被一些陌生的名词阻碍了思维,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反而造成其注意力分散、思维混乱和理解障碍。

针对幼儿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细化,并显示逼真动人的多种媒体课件内容。

二、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幼儿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力量。多媒体融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把丰富的教学材料熔于一炉,从而使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建影像资料,激励幼儿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利用摄像机,在某些教学活动中将幼儿的表现摄录下来,然后在集体观看时对每个小朋友进行点评,或者让小朋友之间相互找优点和缺点,并与上次比较,指出幼儿的进步,这样生生间就容易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气氛,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如果需要对某些幼儿的不当行为进行特别教育,可以尝试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幼儿找出过失的根源,并改正过失,使幼儿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

四、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不利影响。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幼儿园教学,尽管在丰富呈现方式、促进智力发展、优化认知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幼儿园教育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幼儿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这要求师生、幼儿之间的交往或游戏要通过榜样激励、行为指导及群体规则的约束来实现,而多媒体的“广播式”或“点对点”式的交互弱化了幼儿个体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孩子的情感体验,也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幼儿园的活动和教学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幼儿作为游戏的参与主体,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易于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习得规范自我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理解社会现象和积累社会经验,从而获得社会认知,形成初步的社会行为,这些都是坐在计算机或大屏幕前难以实现的。孩子过多地接触多媒体,容易导致孩子变成“电脑伴侣”,终日关注自我,与外界事物日益疏远,变得孤僻、冷漠,不懂社会规范,不善人际交往,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

教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若把教学活动的主体——幼儿交给多媒体,一则容易失去对教学目标和孩子的控制;二则影响教师与孩子双向交流的权威性,削弱教师自身人格力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力,弱化“育人”职责,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多媒体课件只求好看,不求实用。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为了评奖,为了取悦于听课教师和评委,不以教材为准绳,片面追求声音、动画、影像,与课堂内容不能融为一体,导致孩子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五、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把握好尺度。

多媒体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等优势很明显,它使教学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很容易造成对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足,如果不妥善运用媒体,学生很容易处在一个缺乏抽象思维的教学空间。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的呈现过于简明,就可能失之于浅显而无法达到一定深度,致使幼儿只需动四肢五官,而无动脑用心的机会,不利于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使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桃”,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六、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有机结合。

社交媒体优缺点范文

本文将以传统媒体对网络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入手,具体探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助社交媒体平台,重筑自身的媒体价值,进而为媒介的深度融合提供例证和建议。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对优势分析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合取决于媒介共生环境中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彼此相对优势的定位:专业性与权威性,良好的受众基础,新闻采写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报道深度。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下特征:迅捷性、个体性、多媒体化、参与性和交互性。

二、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中的策略

为了应对新媒体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探寻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在竞争中壮大自身。

1.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来应对新媒体的不正规性

网络新媒体就其“正规性”而言,仍难与传统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传统媒体等通讯工具是一种宣传手段,起着喉舌的作用。党和政府的声音从来都是第一时间具体地、切实地体现在报纸等宣传工具上。因此,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和及时有效地公布、传播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增强可信度,以舆论的引导力和权威性来提高竞争力。

2.以传统媒体的原创性应对新媒体转载的随意性

互联网上绝大多数信息的第一来源仍是传统媒体,受众经常看到的网络新闻都是转载于某某报纸或其他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所以,传统媒体要发挥自己的原创优势,进行原创性报道,以赢得受众的青睐。

3.以传统媒体的深刻性应对新媒体的时效性

面对网络媒体在时效、视听方面的优势,面对大众不同类型的新闻需求,深度报道已成为传统媒体吸引读者、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制胜法宝。尤其是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研究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对于一些对新闻事实的剖析度要求更高的受众来说,传统媒体无疑具有其天然优势。

4.以传统媒体的系统性应对新媒体的碎片性

传统媒体具备健全的机构和成熟的行业体系,而网络新媒体缺乏大型栏目的系统创作能力。例如:2012年的各省级卫视台跨年演唱会,电视媒体的收视大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大量的电视栏目来看,首发性依旧是它们能拥有一席之地的主打品牌。因此,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各大卫视媒体开始重金打造具有自己独创性的金牌栏目。面对网络媒体信息的碎片性特征,电视媒体总是能够在重要的节日给人以仪式感。例如:央视的绝对主打品牌――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全世界华人除夕夜大餐不可或缺的一道主菜。

三、传统媒体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

传统媒体应适时转变观念,顺应网络信息传播发展趋势,适应受众需求,扬长补短,寻找与网络媒体整合发展之路。

1.改变单向传播方式,交互传播成为主流

真正走到受众中间,充分发挥高质量的自身采编队伍优势和新闻策划制作方面的特色,结合网络的大容量和个性化信息,实现整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构筑信息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网络观众互动,还可以使网络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扩展。

在这方面,电视节目与网络的合作方式已经非常多样化和普遍化,众多的电视媒体纷纷与网络联姻,创办了电视媒体的“网络版”。在新浪微博这一著名的社交网站上,包括央视财经频道、湖南卫视等传统电视媒体均设立了自己的公共主页,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人际交往平台消息,广泛吸引用户关注其页面,其粉丝数均在数十万乃至百万之多。

作为报刊的《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也不甘落后,纷纷将自己在纸质媒介上的消息搬到无形的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在传统媒体的微博页面上对即时更新的新闻发表评论,民生类新闻转发量常常超过千位数,成为网民们关注的热点。

2.树立受众本位理念,迎合目标受众需求

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主体是低收入学生群体以及城市中的白领一族。他们在网络互动拟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由“点”到“面”的口碑传播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等,都对传播效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引导和说服策略,需要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下一番功夫。值得强调的是,以受众为中心并非要一味迎合受众的非理性需求。这就要求媒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还要引导市场,创造需求。

传统媒体的内容虽然不能像网络一般,摆脱诸多时空方面的限制,但是其权威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上却可以大有作为。而在公信力方面处于下风的网络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可以更多接触高端信源和权威机构的优势。同时,社会化媒体当中由传统媒体打造的个性平台,又无形中助力网络媒体保持对部分用户的持续吸引力。因为基于SNS网络技术,用户在网站上的任何操作都可能被其好友即时知晓,这就满足了人们“被人发现”和“受到崇拜”的心理。

因此,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理性融合,必然带来双赢的局面。

3.利用网络传播优势,真正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1)传统传播方式与网络技术结合,营造自助选择式传播。

传统媒体过去的传播方式是,将信息一股脑地推送给用户,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迅速及时且覆盖广泛,但缺点是针对性差。网络的特点在于拉取信息模式,即用户根据需要主动从信息源查找有用信息,这样的方式个性化强,但及时性弱。假若能使二者实现优势互补,以“推”和“拉”结合的模式进行传播,既保障迅速供给,又对用户进行分类“贴身式”服务,应该是极为理想的。

目前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力量,延伸出新的与公众互动的空间,即借助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开辟自己的公共主页,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变化。通过与网络的这样一种结合,既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时空上的限制,也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传播优势,实现传统媒体的网络推广。

(2)3G技术时代移动媒体用户终端的应用。

随着中国移动通讯即将进入3G技术时代,不断增加的手机用户日益成为潜在的网络媒体受众。作为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手机产品在功能上的多媒体化,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升上,手机正在成为拿在手中的掌上电脑,其满足人们日常信息交互需要的能力越来越高。在运营商不断扩充的网络功能中,手机成为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移动生活多种需求的信息终端。

自苹果公司将iPhone和应用软件商店AppStore相连以来,手机用户通过内置终端访问各类网站,包括游戏、读书、视频、生活资讯、工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用程序就是网络媒体的用户终端。例如:新浪微博、人人网等就在AppStore上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终端应用程序,供广大用户免费下载,这就大大增加了通过移动终端,人们接触社会化媒体的频率。同时,使得个人信息的和更新更为及时迅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媒体在社交网站上的消息能够即时传达到受众的可能性急剧上升。

因此,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移动技术的成熟和完善,都必将对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如何使网络新闻的编辑更加符合人们移动阅读习惯,迎合手机用户的阅读心理,将成为各个媒体不断改进自身编排和包装方式,来迎合受众需求的目标。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6篇)
  • 下一篇:研学之旅作文字(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