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国民学历教育范例(3篇)

时间: 2024-03-07 栏目:公文范文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篇1

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所谓国情意识,就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国情教育就是使国情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

国情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认识基础。“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爱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联系在一起。今天,爱国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什么是国情?“所谓国情,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最基本的现实状况。任何国家的国情都不能脱离其历史和传统而独立存在”。因此可以说,“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下来的一些最基本的状况和特点”。

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它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决策的基本依据。“一切从国情出发”就是尊重历史和历史的发展,就是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国情又具有整体性,举凡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体系、教育结构、道德传统、民族精神等,都属于国情的范畴。至于国土、森林及耕地面积,人口的发展,生态环境,更不待言。

国情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知国情必先知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国情的关系,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使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向。例如:通过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建立的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建立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和由它选出的政府委员会等有关史实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当前,历史教学的国情教育应以下列内容为重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而开展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这便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谁违背了这一点,谁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结束了受屈辱和被压迫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和民族独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与现实都说明:在中国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也不可能迅速发展生产力,中国就会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第三,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尽管各族统治者之间发生过战争,但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团结、进步的旗帜下,共同创造着祖国更加光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四,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来,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中间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特点是社会生产、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取决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设计应对国情教育作通盘考虑,实行历史课堂教学与国情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中国历史》能够进行国情教育,《世界历史》同样也可以进行国情教育。这是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环境的作用,同时,中国历史的发展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离开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容易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片面性,因而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国情教育在取材方面,也可以丰富多彩。除历史教科书外,还可以组织“我爱神州”国情知识竞赛,参观国情教育展览,组织国情教育讲演或座谈等。这样可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紧密结合。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有力支柱。因此,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灌输和渗透,使高校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提出了在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1、正确认识“民族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前,要理清“民族性”这一问题。我们常说的民族性融合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两种情感,这种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拥有的共同情感,其虽然具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是这种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必须得到全体民族的统一认可。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最初源于乡土精神,是将历史进程中的点滴积累进行的有效放大。

2、历史教育的前提是认知民族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正确认识是历史教育的前提条件,要想正确的认识历史,就要首先了解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质,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书籍和书籍之外的历史知识,提高高校学生对有意破坏民族精神、隔断历史教育行为的正确认识和甄别。

3、民族精神的培养基于对历史教育的认可。对历史教育的认可是培养高校学生历史精神的基础和保障,如果高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教育,那么,民族精神的有效落实和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只有加深高校学生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了解,其才能够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认同自身的民族文化和内涵,理性的看待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源

对民族精神提升的前提是人民对这种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认知感,形成这种高度的认同感首要因素就是全民的共同记忆,然而这种共同记忆则是通过对历史教育的学习实现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华夏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唯一没被终端的持续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以政治实体形式得到了延续,而且还被各个时期的有志之士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予以记录,这不但是人类历史的一份瑰宝,同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依据和起点,更是我们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依据和标榜。

(三)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历史教育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反应,通过在历史教育中灌输和渗透民族精神,能够使高校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和荣辱事件,从而加强高校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局面的渴望。为了整个民族的进步,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的认识,并逐渐树立起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除此之外,历史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前途和进程。因此,高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情感,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当中,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最宝贵的中华民族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应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形式。通过学习历史,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让学生感到自豪与骄傲,激励着学生学习和感悟

(二)突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优秀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基因。我们民族历来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把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辉煌往往就是从学校开始的。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帮助他们培育民族精神和健康人格,树立美好的道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

(三)通过历史教材内容,落实民族精神教育

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史实时,充分运用教材内容,适当补充一些课外内容,让学生感受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淳厚民风,崇高气节,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感人魅力。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广泛渗透于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中,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始终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始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正是这种把群体道德视为道德核心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特有的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优良传统、美好品德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结语

高校的历史教育要依托民族精神的支撑,并把民族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历史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来让全体高校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了高校历史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共同提高,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融R贯通。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道德教育

初中《历史》新教材是按照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线索编排的,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组成了相关专题,具有显明的中外比较、前后比较的特点,富含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发挥初中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每个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结合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结合历史教学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对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好的时机。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历史中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历史为鉴,砥砺自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的道德公民。

四、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是非善恶观念教育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利用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应聘销售自我介绍15篇
  • 下一篇: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