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是城市文化的极好载体。很多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都得益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上海滩》与上海,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唐山,动画《水漫金山》与镇江等。就青岛影视产业发展而言,已出品了不少以青岛历史为题材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作品,如《青岛之恋》、《青岛往事》、《跑马场》、《风雨劈柴院》等。尤其是2009年4月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国产电影院线公司联合拍摄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影视动漫作品则有登陆央视的青岛本土动画《小牛向前冲》。这些影视作品对打造青岛城市文化品牌,促进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相对而言,从青岛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中取材的青岛影视作品却很少见。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影视动漫是根据城阳区民间文学作品《童恢传说》改编而成的《不其清官童公传》。中国影视作品历来承继着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题材资源与艺术灵感的良好传统。中国着名的民间文学作品几乎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说》、《牛郎织女》等都被高频率改编成影视作品。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在打造影视之都的当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可以从青岛历史中选材,如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可以从青岛民间文学中寻找灵感,将青岛民间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影视开发,制作成影视动漫作品。或者在制作影视作品的同时,创造性采用青岛民间文学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当中。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红高粱》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成功运用民间文学元素不无关系,如民间故事叙述方式、民歌、民谣、俚语、谚语等都为影片《红高粱》增色不少。[3]这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一方面对青岛民间文学与文化起到宣扬作用,一方面对打造青岛影视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岛有着良好的影视资源,作为影视剧组的天然摄影棚,青岛接纳了大量影视作品到青岛取景,如《恋之风景》、《美人依旧》、《盛夏晚晴天》、《海洋天堂》、《珠光宝气》等。青岛的都市丽景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一一闪现,营造了独特的影像青岛的奇特景观。而青岛籍当红明星众多,如唐国强、林永健、黄渤、黄晓明、陈好、朱媛媛、白百合等。他们共同构筑了青岛影视产业的宝贵资源。比如,在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中,有45位青岛籍演员同时出演,共同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还有电视剧《青岛往事》邀请黄渤、林永健主演,《青岛之恋》则由黄晓明主演。
二、青岛民间文学影视开发的途径探析
1.与地方高校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在对青岛民间文学进行影视开发时,可与青岛地方高校联手,制作出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动漫作品。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比如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白山神》就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的。闽北首部原创动画片作品《大红袍传说》、《大王玉女之传说》则由福建武夷学院艺术系动漫专业师生挖掘武夷山本土文化,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大红袍的传说”和“大王玉女之传说”改编而成。具体到青岛动漫,目前很多青岛高校都设立了影视动漫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在这三所学校分别设立动漫文学创作中心、动漫科技研发中心和动漫培训中心。还有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落户青岛,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文化产业、中国传媒大学落户青岛开发区,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和中视动漫城落户城阳区都将对青岛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目前正在制作的动画电影《崂山道士》就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完成。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
2.与知名导演、影视制作公司、动漫企业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
地方政府参与影视制作早有成功先例。动漫作品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地方政府在宣扬与保护地域文化过程中,如能巧妙借助动漫艺术形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艺术与社会效果。如中国第一部体现中华传统武侠的动画作品《虹猫蓝兔奇侠传》就是由张家界和宏梦卡通联手制作完成的精品,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风景秀丽的张家界。观众在收看《虹猫蓝兔奇侠传》之后,对张家界的山水风光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52集动画连续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是由泸溪县政府与长沙殷氏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010年《盘瓠传说》已被列入部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泸溪县政府为保护与传扬盘瓠与辛女古老的传奇故事和泸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现代动漫艺术形式,制作出专题画册、电视专题片、主题歌曲等,取得很好的宣传与保护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无疑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电影领域,有唐山市政府入股6000万,参与制作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电视剧领域,则有福建莆田政府参与大型神话剧《妈祖》的制作。具体到青岛,青岛地方政府已经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而反映青岛历史上第一代青岛移民的创业之路的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汇集了鲁剧创作精英,力图打造反映青岛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精品。
3.青岛名山民间文学与青岛影视产业开发
从青岛名山文化入手,选取与青岛名山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具体到青岛名山文化,可以借鉴泰山文化的影视开发。根据泰山文化、泰山民间传说等创作完成的大型动画片《泰山》已于今年三月份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首播。该片“意在用大型动漫系列片的形式,将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影片把泰山文化中传播广泛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相关史料,用动画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演绎。”[4]相关影视动漫作品还有《泰山石敢当》等。青岛市内名山林立,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崂山,其次还有青岛市区的信号山、浮山、信号山、太平山、观象山、小鱼山,青岛郊区的山如即墨的马山,平度市区的大泽山,黄岛区的大小珠山,胶州市区的艾山,莱西市区的大青山等。纵观青岛市境内的名山发展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一座名山历史积淀甚厚,有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名人佚闻或遗迹。比如平度大泽山与大泽山民间故事,胶南大珠山与大珠山民间传说,胶南琅琊台与徐福传说,即墨驯虎山与童恢驯虎传说,即墨小龙山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即墨灵山与灵山老母的传说,胶州艾山与石耳争奇的传说等。以即墨马山为例,翻开即墨民间故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马山的民间传说,在这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当中,又有很多是关于马山狐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构筑了马山独特的狐文化。如此众多的狐狸故事与瑰丽多姿的狐文化,无疑都构成了影视开发的极好来源。
4.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与青岛海洋影视产业开发
青岛正在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挖掘蓝色海洋文化内涵既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之必需,也是其重要表现。作为青岛蓝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海洋民间文学当中有大量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特产等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们广泛分布于青岛市辖属的七区五市的民间故事当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为青岛海洋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青岛作为知名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洋影视产业。2013年年初在CCTV-8热播的大型海洋神话电视剧《妈祖》就是将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岛海洋民间故事是一座巨大的题材宝库,有些海洋故事已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些海洋故事,将大力推动青岛海洋影视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着力于凸显海洋文化特色,包括故事的背景发生地,故事的主人公等都可以以海洋为主体,或创造或改编出与海洋相关的影视动漫作品。
关键词:影视编剧;故事创作;课程改革;编剧思维
优秀的剧本不仅要有一个优秀的故事,还要有一个优秀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因此,编剧就成了一门探索新故事、讲述好故事的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的骨干课程,影视编剧与当下影视剧的创作和接受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该课程是一门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课程。它主要以故事片创作为教学出发点,强调影视剧本写作的创新与创意。因此,本文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对《影视编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课堂探索,进一步探索和强调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旨在培养出可以进行一线创作的编剧人才。
一、厘清文本故事和剧本故事
在《影视编剧》教学中,文本故事和剧本故事的区别常被混淆,甚至有人提出当下热门的“IP”的概念来反驳文学故事与剧本故事之间的鸿沟。的确,文学故事和剧本故事都是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受众也都能得到一种大致形同的体验,这也是常将文本故事等同于剧本故事的原因所在。文本故事可作为剧本故事的来源,甚至剧本故事也可转变成文本故事(相关文学书籍、产品的开发),二者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转化,只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归属了自己的本质属性,即文学故事转化成剧本故事的时候,主要保留故事的叙述体,文学修辞被去除,视听修辞被加入。相反,剧本故事转化成文学故事的时候,视听修辞格也多数被删,文学修辞重新回归。
所谓文本故事,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和文学的手段讲述一个故事,其叙事方式主要依靠调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的修辞手法,以文字调动读者的情感,带领读者共同发现一个故事。而剧本故事则是以影像的形式和蒙太奇的手段讲述一个故事,其叙事方式主要依赖于影像蒙太奇和视听语言,以画面调动观众的感官,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既定世界。前者是以文字描述为主,读者得到的讯息是虚拟的,更多是与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整合和重构,叙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重构过程。后者是以影像表达为主,观众得到的讯息都是既成的,人物形象也不需要去进行心理识别,叙事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既定人物形象在“仿真”环境下完成规定的故事情景。
二、重视讲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
对于影视编剧来说,重要的不仅是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还是采用了什么样的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如小说、戏剧、戏曲等,都可以叙事,虽然讲故事的方式各有不同,却又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式讲故事的方式正在被受众所接受,其中电影电视就是一种完整的、有着自己固定方式的故事叙事形式。前者重视场景的描述,后者则重视讲述的方式,二者都重在塑造完整的故事,具有共同的属性;同时,因为载体的不同,影视剧讲故事的方式相较于小说而言更重视故事的行动线,相较于舞台剧而言具有更大的时空自由。因此,影视编剧在继承讲故事的传统上,更应重视讲故事的方式。
影视编剧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叙事,可从故事开发、故事生发和故事升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故事思维。首先,故事的开发是指在没有故事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故事,其来源可能是一个灵感,一个事件,也可能是一个报道,一句谈话;其次,故事生发是在已有的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续写,以及引申使用,其来源往往是已有的不完整的故事创意,其原创性小于故事开发;再次,就是故事升华,即在已有的完整的故事创意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其来源多是完整的文本故事或剧本故事,可操作性高,完整性强。
在具体教学中,开发故事要联系互联网环境下影视剧创作现状,结合当下热点问题,契合观众而非迎合受众,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受众群,进行剧本开发。生发故事的主要问题是在既有的故事框架内梳理人物关系,完善人物性格,并据此囿定故事的基本脉络。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为生发故事,了解人物性格,验性地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合适的不同人物进行整合,由此联想、加工,以此形成鲜明的人物。升华故事是在文本故事或剧本故事未完善的基础上,丰富故事的血肉,而细节是重中之重。丰富细节的训练,主要是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行动线,主要使用情景代入法进行课堂思维碰撞。
三、学会创意思路和编剧思维
影视编剧教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创造故事,具有创意的故事也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因此,创意思路便显得尤为重要。考量故事的创意思路,实际是就是在思考故事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三幕剧”要求,学生需要分清故事的三幕及衔接的情节点I和情节点II,学会影视剧本故事的建置、对抗和结局的合理分布。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而完善这个过程便少不了编剧思维的参与。
编剧思维是以剧本的创作为思考模式,剧本符合影视剧拍摄的一般规范,其思维方式是用动作化和语言化的思维方式复述故事,而不是以文学描写描绘故事。“编剧”是一个动宾结构词语,“剧”是呈现出的结果,是被讲述的故事,是影视剧拍摄的蓝本和依据,而“编”则是表现手段,是讲述故事的方式,是指导如何拍摄影视剧的先期规划。编剧思维就是要根据影视剧的创作规律,选取适合的方式进行有创意的故事创作。
在具体的剧本写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几种编剧思维:其一,善解人意的能力。编剧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受众的感受,孤芳自赏、过分自我的故事终会死在襁褓。其二,总结生活经验的能力。编剧思维要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移植到剧本中去,给观众以生活指引和灵魂震颤,其本身具备真实的生活代入感。其三,给角色以生命的能力。客观的塑造角色,为角色选择最好的人生轨迹,不影响他们的行动,使之真实,为之感动。最后,判断价值取向的能力。前面多种能力会使剧本具备专业的水准,但若价值取向偏颇,极有可能前功尽弃,即使该剧能够面世,也是危害极大的。这些都是学生编剧需要重视和培养的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影视编剧》课程极具实用性和实践性,纯理论讲授不足完成本课程,因此进行了上述一系列教学改革:即文本剧本及剧本故事的核心概念,故事构架的形成及组织,以及创意思维方式和能力。在核心理念正确且有效的情况下,学生们三人一组选题、策划、开题,得到全班大部分同学认可之后,再分“故事创意”“故事梗概”“故事大纲”“大纲情节点”“分场剧本”“完整剧本”几个步骤,结合剧本创作的一般格式写出一部标准长度的、可供拍摄的影视剧本。以上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厘清文本故事和剧本故事”、“重视讲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和“学会创意思路和编剧思维”三个方面的理解,旨在培养出具备实际剧本策划、创意和写作能力的新一代编剧人才。
不会卖萌的皇帝不是好网红。北京故宫相信:你很快就要被圈粉。
北京故宫的IP计划
7月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宣布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IP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故事为原型,在创意、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
北京故宫方面表示,将开放一系列经典IP,包括:经典馆藏品《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海错图》(节选)、明朝皇帝画像,以及文创衍生品《皇帝的一天》、《北京故宫大冒险》等。
而腾讯也会提供包括社交平台、游戏、动漫、文学等在内的强大资源,尤其是用来孵化年轻人创意的NEXTIDEA创新大赛平台,来与北京故宫强大的IP做连接,很快我们就会看到QQ北京故宫表情包、北京故宫版“天天爱消除”、北京故宫IP手游网游、北京故宫VR、北京故宫微电影……
“我们更关注的是要把北京故宫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年轻人,留给未来。我们和腾讯合作,希望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把北京故宫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公众,把它们的内涵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开来、传递下去,并且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目前,北京故宫每年的参观人数已经突破1500万,充分满足人们参观的良好感受和文化遗产安全是有矛盾的。单院长表示,正是为了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北京故宫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北京故宫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的超级IP。借助移动互联网,北京故宫已经迅速地吸引了新一代的年轻粉丝。”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6年前,马化腾加入了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成为创始理事之一。
6月29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阿里巴巴也宣布了战略合作,北京故宫将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开设官方旗舰店,包括门票、文创和出版三大板块;同时,借助阿里旅行的票务系统,只需通过二维码、二代身份证等即可快速检票入院。阿里旅行独家推出的“未来景区”系列功能也将在北京故宫陆续实现。比如,“当面付”将是首个落地功能,游客以后在北京故宫即使“身无分文”,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轻松购票入院。
“网红”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了戴着墨镜、唱RAP、玩自拍的朱元璋,戴上了VR眼镜玩游戏的嫔妃娘娘……不要惊奇,因为北京故宫早已成为潮爆了的“网红”。
截至目前,北京故宫已经推出了多款APP,而且获奖无数,口碑极好;北京故宫数字影院拥有逼真的虚拟现实裸眼3D屏幕;北京故宫的微信公号发个广告都阅读“10万+”;北京故宫淘宝店里朝珠耳机、尚方宝剑书签和写着“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都是销量惊人的爆款,北京故宫淘宝店目前的粉丝量已经达到近30万人……不要说北京故宫里面的艺术精品,就连北京故宫工作人员收养的20多只“大内御猫”,都拥有大票粉丝。
今年1月,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央视9套首播,但反响寥寥。可一个月后,这部纪录片却在用户平均年龄只有17岁、一向被视为动漫二次元文化基地的B站(国内著名弹幕网站bilibili)爆红,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评分更是超过了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和《琅琊榜》。内敛讷言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被奉为“北京故宫男神”,拥有了一大群的迷妹粉丝。
根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底,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其文创产品销售额就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利润近亿元,是门票收入的两倍,北京故宫已经成功摆脱门票经济。单霁翔表示,未来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将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他认为,博物馆“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不能营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不对立。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北京故宫并非只会“卖萌”,“萌”只是众多文创产品中一个小的系列,利用这个系列可以把受众吸引到北京故宫来,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北京故宫的其他产品。未来,我们会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来满足社会对于北京故宫的期待,有雅的产品,也会有酷的产品。当然,互联网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冯乃恩透露,北京故宫与腾讯的合作目前规划今年会从表情包和小游戏的创作开始,明年会与腾讯的游戏事业部推出基于北京故宫文化的大型游戏。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故宫会介入到动漫和文学的创作,也包括微电影的创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自己对博物馆,对北京故宫的认识也在逐渐转变。博物馆不应该是冷酷的,如果只是把过去的文物冷冻在这里,文化可能就会变得固化,甚至僵化,我们应该把它们用起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副主任苏怡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