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6篇)

时间: 2024-01-02 栏目:公文范文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篇1

真实的呈现出参考文献表明了作者对前人学术研究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认可,也表明了作者对科学的态度,更表明了论文作者对论文的参考阅读量的大小。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12):44-47+106.

[2]钮冰.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冯桂香.建筑节能环保材料发展与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飞.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1):233.

[6]杜丽娟.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琳,李书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筑低碳化动力机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7-92.

[2]王长江,周洪光,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归的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J].建筑经济,2012(08):99-101.

[3]李积权.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日本东京中城规划设计案例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28-35.

[4]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刘丛红.我国传统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建筑材料检测试验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J].建筑知识,2016(2):1.

[2]朱继红.建材检测系统中常用控件与界面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代方远.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

[4]朱桐.建设工程材料检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刘文.水利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与网络监控的研究及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1.

[6]吴贤国,李惠强,郭劲松.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的综合回收利用途径[J].建筑技术,2000.

[7]夏炜,卢余权,贾琳.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概述[J].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篇2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社会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篇3

关键词机械强度;研究方法;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TH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10-02

1机械强度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试验研究是机械强度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试验研究包括验证试验、建立材料数据库和设计所需的各个层次的实验数据积累,它可分为新的试验方法研究和新的破坏规律研究两大类。目前,强度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1.1复杂应力状态下机械的破坏

在复杂化学、物理环境中结构的破坏规律的研究必须依靠试验研究和试验数据的累积。由于机械零部件间的连接等因素对机械失效影响很大,因此也必须依据试验来研究和揭示其影响。

1.2材料破坏的几何效应尺寸

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许多力学参数在从标准试件,小尺寸模拟件到全尺寸结构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将试验研究与三维破坏理论研究相结合对解决材料破坏的几何尺寸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1.3新型材料的破坏规律的试验研究

随着陶瓷、金属间氧化物、复合材料陶瓷,复合材料涂层等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研究新型材料在结构服役载荷,以及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内应力作用下的破坏规律的成为热题。在疲劳载荷作用下,这些新型材料具有与金属材料完全不同的破坏机理,因此成为强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4智能材料在微机电系统中使用的试验研究

随着智能材料的涌现,在电、磁、光、热等多物理和力学场中大量采用智能器件。在机械载荷、热、电、磁强交互作用时,对这类材料和系统使用的功能,寿命等指标来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又提出了一类新的强度学问题,同样需要通过试验方法来研究新的规律。另外,这类结构系统不断的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尺寸效应强烈,创新试验研究迫在眉睫,因此应结合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1.5先进材料工艺微结构―性能关系试验研究

微机电系统,纳米材料结构和纳米机光电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一系列微结构―性能关系。例如纳米多层膜的性能试验研究。

2工程技术中的关键强度问题

2.1航空宇航领域中飞机结构的关键强度问题

飞机结构的腐蚀――疲劳――断裂联合交互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和日历寿命问题,三维疲劳断裂统一理论和复杂环境全寿命问题,结构材料三维破坏的客观参量和数据库,腐蚀,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操纵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智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系统的耐用性、可靠性,关键部位的焊接结构强度问题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2.2先进制造

超常物理环境中的材料制造、材料焊接、精密电铸和模铸、结构和设备的再制造工程、材料和结构的特殊加工等过程的物理和数学建模,力学模拟、优化设计、断裂失效准则、随机理论和可靠性等不仅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而且涉及广泛的学科前沿领域。金属基、陶瓷基等复合材料、单晶叶片等各向异性材料和结构化材料在结构设计、制造中的力学分析、制造工艺优化设计问题,强度性能、质量控制,微器件的自组织生长制造以及设计、制造一体化等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2.3交通运输

车辆的冲压成型设计和虚拟需要力学和强度理论做基础,车体结构的腐蚀疲劳,冲击破坏与抗冲撞设计、车体的制造和装配质量控制等都是强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桥梁结构的强度、寿命设计、腐蚀防护和预测、损伤监测与维护、损伤容限评定等都是需要先进的强度理论指导。

2.4卫生健康领域

卫生健康领域的关键强度问题有:骨的疲劳强度、损伤与生长恢复、力场作用下细胞的生长和变异、植入体和人造器官的体液腐蚀和疲劳强度与寿命、微型医学仪器的设计等。更深入的问题与生化,纳米材料和分子生物等相关。

2.5新材料

新材料的研制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认识密切相关。在过去,机械性能评定与机械设计,结构强度评定需要的参量有很大距离。如何评定次材料几何尺寸无关的客观参数体系,更好的评价、设计、使用材料是急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3发展展望

机械强度学是一个发展了上百年的学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尤其是在航空科技的发展初中期,传统的以机械载荷下材料和破坏为主的强度学曾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生过重大的作用。但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上升,传统的强度学问题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强度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必须更新才会有生命力。因此结合实际,材料强度学有以下的发展趋势。

1)复杂环境问题:包括温度场、物理场、化学场多场作用下的材料和结构破坏理论、强度准则、寿命的预测。这里试验研究和方法研究必须结合,分析方法和先进材料技术必须结合。

2)材料和结构的三维破坏理论:从三维力学描述、材料破坏机理和微裂纹演化规律出发建立疲劳断裂的统一理论,为全寿命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疲劳寿命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提供更有效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先进制造:先进制造过程和工艺的虚拟和优化设计。

4)微机电系统和纳米科技中的创新研究:包括微型制造技术模拟分析、自组织生长机理分析和虚拟分析理论,纳米器件间以纳米器件和固着基体间的力、电、磁相互作用,纳米器件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纳米多层膜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芯片上的系统的纳米力学分析和设计等。

5)全寿命安全保障和控制系统:将智能监测和控制、微机电系统、先进的信号提取和处理、故障诊断、三维损伤容限和耐久性等技术相融合,建立机械系统的全寿命安全保障和控制体系,实现寿命、可靠性、经济型的指标的全面提高。

6)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大规模高效计算虚拟软件的研制开发:多层次、多尺度、多场耦合、多过程一体化计算机模拟平台和全生命周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虚拟技术。

参考文献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篇4

一、“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概述

从命题写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到新材料作文,高考写作题型在不断地改进,作文材料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新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增加了宿构、套作的机会。对此,2015年高考由在新材料作文题型中增加了驱动任务型指令,使新材料作文题型与其他作文形式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限制性存在的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试题给出的材料通常以特定情境的形式出现,然后提出一个具有对立性的问题,多为贴近社会生活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与传统型的议论文写作相比,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说理要求方面,由传统的空泛的议论转变为就事论事、深入分析、深化思维的议论,就某一事件和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二是说理范围方面,由传统的广泛议论、面面俱到转变为集中精力,就所选角度与一个论点展开论述;三是说理态度,由传统的简单论证、轻易定结论、封闭性自圆其说转变为入情入理、开放式交流、深入阐述论据、不偏激。

二、“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指导策略

1.材料分析指导

阅读材料并审题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因此需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与分析能力的指导:第一,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范围、内涵、主题;第二,确认文体驱动任务,明确规定的写作文体;第三,明确内容驱动任务,即材料内容规定的写作范围与方向,在定写作提纲时不超出材料限定的范围;第四,思维驱动任务,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明确争议的对象、焦点,从这一着眼点入手深入地剖析材料的主旨;第五,对象驱动任务,即在阅读材料时对争议事件的感受、观点。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1卷的驱动任务材料写作中,以“家人屡劝总在高速公路开车过程中接听电话的老陈却未取得成效,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借助警方给父亲进行相应的惩罚与教育”这一新闻报道作为写作材料,完成给材料中的人物或相关方写信的写作任务。首先该材料选自新闻报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因此无理解难度;二是材料简洁却充分概括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后续,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很高的思考价值,比如父亲老陈开车听电话反应出的社会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比如女儿通过法护情这一打破传统观念的行径等等。

2.材料核心指导

任务写作是驱动任务型写作的第二部分,而在这部分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如果未经过材料的认真阅读与深入分析,很难抓住材料核心,容易出现立意脱离材料的情况。只有紧扣材料核心立意,才能根据核心词拟题,进一步设置论点、设计写作的思路。如2015年全国卷1中作文材料中,首先要明显材料所表达的多层意思:一是小陈父亲存在高速路开车听电话的不良行为且屡劝未改;二是小陈出于对陈父生命安全的考虑,无奈之下选择向警方举报其不良行径;三是警方在查明核实后给予陈父相应的教育和惩处;四是网友对小陈与警方双方的行为褒贬不一;五是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讨论的角度与范围均有扩大。而在以上几层意思中,前三者为核心事实,而后两者为核心事实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在写作时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

3.写作注意要点

高考写作对材料作文增加任务型指令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材料引导学生写作的重要功能,使写作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在材料给予的真实、简短的情境中快速理解关键内容,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说理与论证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驱动任务型写作的过程中,需注意几个要点:第一,不可“广泛议论”:驱动任务型写作的任务指令中特别作出了“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出现偏差,认为综合材料内容就是要全面分析、面面俱到,进而出现议论空泛的写作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需指导学生充分地立即任务指令的意义,充分认识到集中精力对选取的角度进行论证才是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任务指令的主要目的。比如2015年全国卷1的以“女儿举报父亲违反交通规范”的情境材料驱动任务写作中,核心角度应为小陈,而材料中的“情”、“理”、“法”3个议论方向可以着重写一个或综合写两个进行比较,但是应避免每个方向均衡用力。第二,不可“空泛议论”: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任务指令均会明确作出“对以上事情……”、“这件事情……”“这三人中”等任务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可偏离材料所给的事件,应以任务为核心,“就事论事”。如果学生未能明确这一指令的含义,在写作时抛开材料,就自己所选中的议论角度空泛议论,就会因脱离要求、任务指令而被视作未完成任务、离题作文。因此,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以及任务要求。第三,注意辨析是非并文明阐: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所选取的材料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所揭示内涵包括道德、情感、法律等各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中的交际轨道,更侧重读者意识与对象意识,侧重文明地交流和沟通。同时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的改革特点就是从传统写作中的封闭、粗糙论证转变为开放式、入情入理的说服,从轻易下结论、简单否定转变为多角度、入情入理地阐述。因此应指导学生意识到“阐述”重在“说服”,强调辨析、沟通以及人与人的相互交流,在表达交流时会出现分歧,而明确自己的观点、立场是进行论据阐述的关键,即理解材料含义并辨析关键概念。除此之外,在选取阐述角度使应通过多维度思考和比较进行选取角度的细化与深化,即深化思维,从而避免陷入封闭说理、轻易否定以及树立态度简单粗糙等写作误区。比如《中国青年报》中曹林发表的《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便很好地体现了入情式阐述、文明说服这一特点,注重读者意识地渗入,真正做到开放式的文明交流。

4.写作能力训练

为了更快地提升学生驱动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应根据此类此类作文题型的特点与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方案,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因为驱动任务型材料写作的前提就是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在每次语文课前5~10分钟给学生们阅读一则最新的新闻报道等各种类型的短篇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所读内容的要点。其次,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第一,鼓励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充分地利用饭后、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第二,指导学生扩宽阅读的范围,除了名篇名著,还应多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关注科技、娱乐、民生、教育、环保等时事,为写作积累素材。再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积极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扩宽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审材料立意时能够快速抓住核心角度。比如通过提问开放式问题、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另外,在每次写作训练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可以是结队互评,也可以小组互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审题立意以及写作中的误区、不足,还可以起到互相分享、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第一,每周至少进行2次写作训练,“刀不磨会生锈”,同理,如果学生长时间不写作业会生疏,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安排写作训练,同时规定与考试相同的写作时间,避免学生养成拖延、态度不认真等不良习惯;第二,鼓励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三,鼓励学生勤练书法,每天花15~30分钟临摹字帖,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材料技术是现代高科技与新经济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在产业政策、科学研究、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给予了材料科学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政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构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演变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始于1865年美国ColumbiaUniversity、英国SheffieldUniversity、EmpericalMiningCollege等设立的矿冶专业,侧重于炼钢、铸铁、冶炼工艺等方面教学,以金属材料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为适应非金属材料的发展需要,Birmingham、Cambridge等大学开始组建冶金与材料专业,并在教学计划中加入了“广泛材料”基础理论及非金属材料课程。80年代后[1],欧美等国逐渐将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上来。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材料教育主要是培养矿冶人才,这一时期材料学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划分专业,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是一种宽领域培养模式[2]。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按照苏联的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我国的材料教育先后开设了金相、轧钢、金属材料热处理、腐蚀与防护、有色金属冶金及热处理、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压力加工、粉末冶金物化、高分子材料(含复合材料)等十几个专业[3]。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复合材料、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快速推广,都使各方面的创新更加强调基础及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实际上,各类学科越来越相互交叉、渗透、借鉴和移植,从应用上来说,越来越大规模的相互替用、组合已成为客观事实。

面对国际材料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迅速发展,几乎全国所有设有材料专业的院校均已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借鉴欧美诸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模式与体系,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向“学科培养”发展,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钻研狭窄的单科教育向建立工程意识教育转变;同时,吸收欧美国家的“材料学科共同基础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从学科式课程向整合式课程转变,专业课程从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课程内容从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为中心转变[4,5]。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材料教育正在不断打破旧的专业范围的约束,向其他专业甚至其他一级学科渗透,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领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装备使用与维护以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思想政治方面,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行为和道德行为能力;政治立场坚定,法纪意识牢固,思想品行端正。

在科学文化方面,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公共工具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专业业务方面,要求系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一定的化学、电工、电子、计算机、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材料工程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地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初步具备应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身体心理方面,要求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图1课程体系结构图

三、课程教学体系设置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所有课程按照培养阶段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层次,按照修读要求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修课程和讲座课程4种类别。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公共基础课程由政治理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系列课程组成,约占总课程教学学时数的60%。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涵盖马列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历史、社会主义理论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人文社科系列课程由外语、文学、心理学等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文学修养;自然科学系列课程涵盖数学、物理、生物等,主要培养学员科学方法和思维。

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工程素养、技能与方法,服务业务岗位的需要,约占总课程教学学时数的40%。学科基础课程可区分为大类(或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电子与计算机系列、力学系列)和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化学系列、材料科学系列),其中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由电工与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组成,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适应未来岗位转换的需要;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由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原理等课程组成,课程设置跨化学与材料两个一级学科,强调化学与材料学科的交叉。

专业课程从材料体系、工艺、性能与分析四个方面组织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学、功能材料学、先进复合材料概论、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艺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失效分析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成型与加工、成分与结构分析表征等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材料学科发展前沿、趋势及其在装备中的应用。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基础学科,但又具有极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既要突出其基础学科的属性,同时要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除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实验外,整个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论文。工程实践集中安排在实习工厂进行,一般为2~3周,主要是强化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识;毕业论文是学生对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学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教学区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如表1所示。

基础型实验由3门实验课程构成,强调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通过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对应的理论课程的衔接,使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通过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应用相衔接,做到学以致用。

综合设计型实验开设1门实验课程,属于大材料科学与工程意义下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大综合。该平台的实验,从制备加工方法训练到性能测试分析和组织结构表征的深化,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工程意识。

研究创新型实验开设1门课程,由多个模块组成,学员选修其中一个模块,实行导师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后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创新地进行新的实验。逐步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材料教育正在不断打破旧的专业范围的约束,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本文针对设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特色,较好地满足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但人才培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永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表1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的演变规律[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6,(1).

[2]叶宏,田中青,许惠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0,(3).

[3]王章忠,皮锦红,巴志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新型化学材料论文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方法;思维能力;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毋庸置疑,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对共生体,其共同服务于专业教学中。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持续加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这无疑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评与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与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描述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对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给出一些可行性的见解和实施方法。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现况

1、实践教学所需经费投入不够,实习基地的建设规模有待扩大

如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高校内实习基地已初步成型,依照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陆续建成了专业化实验室以及有限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然而,在校园以外,技术发达的独资、合资企业通常不会承接实习生就业,由于规模化的大型国有企业吸引众多实习生的参观,因而便不乐意主动邀请学生实习,而有条件为学生提供较多实习机会的企业却都是些设备、器械欠发达、经营管理不善的单位。除此之外,由于同行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化、白热化,企业在接待学生实习时,会有意识地保护专利及自有技术,对学生实习也持"不积极"的态度。随着近些年来,对本行业安全生产的注重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学生亲自接触岗位实习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2、实践教学的定位不尽合理

事实上,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仍处在理论教学的被支配地位,实践教学的理念并未能依照素质教育的推进发生根本性转变,仍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精神,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规划中,以知识的传授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其界限十分模糊,任务需要十分明确,逐步产生一套较为可靠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也不乏教学考评。但实践教学并未有凸显自身教学特征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考评的有效办法。

3、师资队伍与职业实践教学的客观需要不相协调

就目前来讲,从事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师大都文凭较低、教学能力十分有限,仅擅长于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实验室教学"的操作经验;在教学中片面地给向学生模拟演示实验的过程,以致于广大学生并未从内心真正理解实验项目在实际工程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学生仅能被动地仿效,不利于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训练。

二、完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对策

1、自觉顺应素质教育趋势,改进、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站在素质教育时代的前列,高校要努力构筑起更加开放的、更具规模的实践教学体系,依照该体系,搞好材料成型和控制工程专业的各项实验,努力做到材料成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完整结合。此外,因材料教学过度的注重材料的制取、组成、性能、框架和每一组部件的相互关联,而材料工程侧重于在利用既定规律的基础上,研发新材料、新设备。基于此,教师必须率先理清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在关系,依照专业理论,鼓励和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创新性、启发性实验,力促学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对某种材料由加工、制取、成型、热处置到性能审核等完整的实验过程,力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优化实践教学的实现方案,健全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众所周知,近年来,为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张的形势,高等院校积极探索,有条不紊地进行产学研合作,为高校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营造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强化实习基地的创建,立足于专业课程的配置,为学生构筑十余个比较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激励学生积极融入专业实践活动中。

具体而言,学生依照实习设备与机械,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工艺流程,完善工艺规范,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撰写一份合乎专业要求的实习报告。高校不失时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遵循技术原则,同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签订双项协议,发挥高校技术优势,向企业输送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助推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如此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信任度日益加强,学生也拥有专业实践的良机。另外,还不可忽略的是,高校创建专业实习基地时,必须选择专业对口、设备发达、管理正规、运营高效、生产任务充足的企业,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提高本专业的实用价值

教师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中需自觉转变观念,摒除"理论教学至上"的落后理念,着力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才能,以便于给学生传授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教师要不但要熟知和把握专业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框架,还应更多地投入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关注材料成型等相关技术领域的新突破、新进展。高校要定时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驱动,努力打造一支年轻化、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另外,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就应鼓励优秀博士导师亲自担任实验教学的辅导员工,专职从事若干技术起点高的实验创新型项目,借助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丰富经验,为广大学生分析工艺原理,力促每一位大学生均能受益匪浅,对材料成型技术获得更深层次的见解,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有着关键性作用。作为实践性特征相对强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必须在捋顺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关联的基础上,构筑可靠的、牢固的、富有专业特征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珍,马宝山.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3)

[2]翁瑞珠.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范例(12篇)
  • 下一篇:粮食产量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