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黄疸监测卡;新生儿;访视观察
新生儿黄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和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全所致,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体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情况的黄疸非常重要。病理性黄疸如未及时地控制和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引起核黄疸,严重者遗留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1],所以,病理性黄疸出现时应尽早发现,并进行早期干预[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产后访视新生儿157人次,监测1次者87人次,监测2次者49人次,监测3次者6人次,住院15人次。
1.2方法
1.2.1新生儿出生后第3~5d由儿科护理人员定期到妇产科随访,及时进行第一次监测,填写时间、部位、数值、建议,每2~4d监测一次,按新生儿人均住院7d,在院期间可增加监测1~2次。将新生儿病情信息动态填写于卡上。
1.2.2应用南京产JH20-1B型TCB测定仪做经皮胆红素(TCB)测定,同时测定三个部位的TCB读数,常规部位在上额正中部位(遮盖部位在患儿光疗时眼罩遮盖的前额眉心部位),前胸正中,脐部下方,并将黄疸分为轻、中、重度。不同程度黄疸给予不同处理方法。
1.2.3产妇出院时,将卡片交与家长保管。儿科根据新生儿出院时的黄疸情况上门服务或电话咨询,指导相关知识。出院后每周监测一次,至新生儿满28天可监测2~3次,监测结果异常时建议住院治疗。
1.2.4主要观察项目:经皮胆红素读数、巩膜颜色、新生儿皮肤、口腔疾患以及脐带是否脱落、新生儿喂养、大小便是否正常,观察新生儿有无合并其它疾病。
1.3新生儿黄疸判断标准轻度:脸部、巩膜呈微黄;中度: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呈淡黄色至桔黄色;重度:全身皮肤、巩膜呈金黄色,手心,脚心出现黄染。
1.4黄疸处理方法
1.4.1轻度黄疸和一般情况良好的中度黄疸新生儿,给予适当的护理,新生儿得到正确的护理后,可不经药物治疗,黄疸能自行消退。
1.4.2中度黄疸和有合并症的新生儿黄疸,则应指导家属及时到医院诊治。
1.4.3重度黄疸新生儿则需及时住院检查和治疗。
2结果
157例新生儿中有69例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占新生儿总数43.94%:其中第一周58例,占总黄疸数84.07%;第二周9例,占13.04%;第三周2例,占2.89%。从上述比例可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干预的重要性。其中52例轻度黄疸新生儿,指导家长正确观察黄疸,产妇合理饮食,进行日光照,给新生儿喂适量葡萄糖水,同时注意皮肤和脐周清洁,1周后黄疽自然消退;2例中度黄疸且一般情况良好新生儿,通过加强对新生儿观察与护理,经用药治疗,黄疸消退。15例住院治疗中7例中度黄疸新生儿存在病理因素;2例新生儿吸人性肺炎,有合并症新生儿指导家属及时到医院诊治,黄疸消退;3例重度黄疸新生儿,2例新生儿溶血(父母血型不合),经及时住院治疗,黄疸消退,痊愈出院。
3讨论
3.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一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决定的,胎儿出生后由于血氧分压突然升高,红细胞遭到破坏的速度较快,从而产生较多胆红素,因新生儿肝酶活力低,不能清除过多的胆红素,从而发生黄疸。新生儿黄疸多见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因母乳中的化学物质和激素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又一原因,但多为生理性黄疸,没有危害,可鼓励母亲坚持母乳喂养。
3.2新生儿大部分出生后2~3d即出现黄疸,一般于出生4~6d达高峰,足月儿出生10~14d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伴随有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溶血性疾病、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等,表现为中、重度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在产后访视中,对轻、中度黄疽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新生儿,主要是指导家属观察黄疸情况并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皮肤及脐部护理,指导产妇合理饮食。
3.3以前我院新生儿黄疸监测主要是妇产科病房根据新生儿情况由医生开检查单,儿科护士到病房去做,通常只做一次,产妇出院后儿科无法跟踪监测新生儿黄疸情况,只能等家长自己带患儿来医院求医,处于被动服务状态,仪器使用率不高,也不利于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3.4应用新生儿黄疸监测卡,可动态监测新生儿在院及出院后的黄疸情况,为临床医生提高可靠的资料,满足家长关于新生儿的安全及健康需求,增加科室、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5通过监测卡可动态对比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及时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并及早治疗,对未成熟儿、早产儿警惕核黄疸的发生。
3.6由过去等人来做检查变为主动上门服务,满足家长对新生儿健康及安全的需求。
3.7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指导,吸引周边人群前来咨询就医:由于我院儿科开展黄疸监测工作及出院后及时电话咨询指导与上门服务,吸引部分患儿家长来我院就医,对稳定及开发我院周边市场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早期综合护理;新生儿;黄疸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1.077
Studyonclinicaleffectofearly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forneonataljaundiceGAOZi-ying.DepartmentofNeonatology,ZhuhaiCityMaternalandChildCareServiceCentre,Zhuhai519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clinicaleffectofearly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forneonataljaundice.MethodsAtotalof78neonataljaundicepatientsweredividedbyrandomnumbertableandparallelmetho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39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conventionalnurs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alsoreceivedearlycomprehensivenursing.Observationweremadeonfirstrowofmeconiumandmeconiumtoyellowtime,percutaneousjaundiceindex.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adfirstrowofmeconiumtimeas(2.15±0.23)h,meconiumtoyellowtimeas(33.43±0.66)h,
whichwereallshorterthan(5.43±0.56)and(57.49±2.34)hinthecontrolgroup,andtheirdifferences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Theobservationgrouphadlowerpercutaneousjaundiceindexonpostnatal2ndday,3rdday,4thday,5thdayand6thdaythanthecontrolgroup,andtheirdifferences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Earlycomprehensivenursing;Neonatal;Jaundice
新生夯起闶侵赋錾28d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1-4],导致新生儿血中游离胆红素数值增高,进而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好发于分娩后2~3d的新生儿,由于新生儿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值>5mg时便可有肉眼可见的黄疸出现[2],发病原因复杂,若未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会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甚者引发胆红素脑病,患儿出现神经细胞中毒性改变,严重者甚至对其生存产生影响,或导致身体运动功能损害及智力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3,5-8],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次作者对本院分娩的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并对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新生儿科收治的78例新生儿黄疸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4];没有外观畸形;妊娠期间无合并症及并发症;Apgar评分>8分;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RH或ABO溶血;新生儿出生时窒息、感染或产伤。78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行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男19例,女20例,出生时体重2560~4080g,平均出生体重(3310.45±256.52)g,日龄1~5d,平均日龄(2.46±0.85)d,平均血胆红素(249.88±14.56)μmol/L;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出生时体重2540~4065g,平均出生体重(3321.45±247.85)g,日龄1~5d,平均日龄(2.36±0.88)d,平均血胆红素(250.74±14.67)μmol/L。两组患儿性别、出生体重、日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予以早吸吮、早接触、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遵照医嘱对症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早期综合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情观察:密切对患旱纳命体征、是否有吸吮困难、斜视、精神萎靡、嗜睡等进行观察,同时对黄疸出现时间、分布、伴随症状、治疗后消退情况及大小便的性状和颜色进行观察和记录。②抚摸治疗:在患儿游泳和沐浴后由双手温暖的专人进行动作轻柔进而力度适中的全身抚触治疗,抚摸操作部位应以掌心或指腹,2次/d,15min/次,连续治疗5d,按照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抚摸,新生儿吃奶1h后在水温38℃和室温26~28℃环境下有专业护理人员将患儿缓缓放入水中进行游泳操作,患儿肢体伸展活动并予以轻柔的抚触,保证水质清洁和使用防水护脐贴对患儿脐部保护及佩戴新生儿特制游泳圈,游泳结束后取掉脐贴进行常规脐部消毒,在抚摸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哭闹、烦躁时应立即停止抚摸治疗。③人工排便护理:观察患儿初次排便和转黄时间,若新生儿出生后24h无排便,护理人员应对进行按摩,选择0.5cm直径的新生儿塑料肛管前端蘸石蜡油轻轻边转边插入3~5cm,直到排便为止。④健康教育:对新生儿生理特征、患儿黄疸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告知患儿家属,并嘱咐患儿父母拥抱和探视患儿以增加感情,同时对患儿的精神状态、各部位颜色及吃奶等情况进行观察,帮助患儿家属对新生儿的特点进行了解并指导其正确护理婴儿,使患儿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治疗和护理。⑤光照治疗:患儿如光疗箱的温度为26~28℃,照射温度为30~32℃,提前做好光疗箱消毒及温度调节工作,照射时间为6~12h,每小时对患儿左右侧卧和俯卧位交替翻身1次,以保证蓝光对患儿皮肤进行充分照射,用眼罩对患儿的双眼进行覆盖,并用尿布对患儿的会阴进行包裹,避免光照造成伤害,护士轻柔抚摸患儿以缓解其不安情绪。⑥按需添加配方奶:在患儿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给予配方奶,增加患儿早期摄入量以保证患儿营养充分及足够的摄入成长所需的蛋白和能量。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第一次排胎便和胎便转黄时间、经皮黄疸指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第一次排胎便和胎便转黄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经皮黄疸指数比较两组患儿经皮黄疸指数在出生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第2、3、4、5、6天经皮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出现在出生后2~3d、4~5d达到高峰,多在2周后消退[5],随着母乳喂养的增多,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也在增加,由于早期母乳量不足及喂养次数少、新生儿的肠蠕动慢影响了胎便排泄时间,增加了胆红素的吸收量而引发新生儿黄疸[6],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新生儿黄疸,故早期综合护理对新生儿黄疸的意义重大[9-13]。
综合护理中抚摸护理主要是通过对背部体表神经兴奋排便中枢进行刺激以帮助患儿胎便的排除[7,14-16];人工排便护理主要是减少新生儿胎便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减少患儿排泄胎便的时间,减少因排泄延迟引发的新生儿黄疸,间接的改善新生儿黄疸,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生后第2、3、4、5、6天经皮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护理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黄疸,有效的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李茂莲.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的应用.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8):942-943.
[2]杜雪枫.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指数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20-121.
[3]彭静.新生儿黄疸护理中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139.
[4]张翠玲.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2):127.
[5]柯丽琼.新生儿黄疸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对预后影响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229-2230.
[6]赵燕霞,王莉.新生儿早期护理干预对黄疸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3150-3151.
[7]辛美俊,张艳红.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2):226-227.
[8]郑萍萍,梅嫦颖.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现代实用医学,2015,27(2):270-271.
[9]商广芝,李松,洪丽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32-33.
[10]赵娜.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34-35.
[11]段春英,陈殿红,陈立.多元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8-9.
[12]陶慧,张志霞.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15-16.
[13]邝笑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发展的影响.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600-601.
[14]罗琳雪,黄月艳,罗素桢,等.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右江医学,2007,35(3):282-283.
[15]刘红艳.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8):25-26.
[16]郭亚瑾.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0,35(7):83.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5-0107-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56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8d以内出现的黄疸,该疾病主要以黏膜、皮肤及巩膜的黄染现象为主要患病特征,严重者可损害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1]。本研究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收治入院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均为在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29例,女25例;胎龄38~41周,平均(39.44±1.02)周;出生时间1~6d,平均(3.45±0.36)d;出生体重2.93~4.05kg,平均(3.55±0.74)kg;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平均(8.95±0.34)分;黄疸出现时间0~5d,平均(2.03±0.25)d。
对照组54例,男27例,女27例;胎龄38~41周,平均(39.01±1.56)周;出生时间1~7d,平均(3.64±0.72)d;出生体重3.05~4.17kg,平均(3.49±1.01)kg。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平均(9.00±0.40)分;黄疸出现时间0~5d,平均(2.39±0.70)d。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间、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入选患儿均为经临床确诊的病理性黄疸患儿;(2)排除存在先天性胆道畸形的患儿;(3)排除存在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新生儿窒息的患儿;(4)排除分娩时发生产伤及存在感染的患儿;(5)入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自愿参与研究[2-3]。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常规的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早期抚触护理干预在患儿光疗后给予患儿全身抚触护理。自头部抚触开始,依次进行胸背部、腹部及四肢的抚触。每天2次进行全身抚触,每次不少于15min。
1.3.2早期沐浴护理干预每天安排为患儿进行1次沐浴治疗。在为患儿沐浴时,控制沐浴水温处于机体适宜温度,保证水质的清洁程度,使患儿产生舒适感。为患儿使用护脐贴保护脐部。沐浴过程中由护理人员给患儿做四肢伸展及按摩护理。
1.3.3早期光照护理干预给予患儿光照治疗。行光照治疗前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处理,光疗温度在30℃~32℃。将患儿眼部及会阴部做遮蔽处理,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进行蓝光光疗。光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情况,定时给予患儿听觉及触觉上的抚慰,缓解患儿处于光疗箱内的恐惧感。护理人员注意期间定时帮助患儿翻身,同时给患儿补充水分及能量。如发现患儿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3.4早期喂养护理干预及早进行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及时添加辅乳,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喂养后由护理人员竖抱患儿,轻拍其背部。将患儿左侧卧位放于婴儿床内,以防溢乳和呕吐引起窒息。
1.4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2)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3)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1.5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低于119.7?mol/L,胎便变黄时间小于3h;有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改善,血清胆红素降低至119.7~171.0?mol/L,胎便变黄时间超过3h;无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血清胆红素无变化,胎便无变黄征象[4-5]。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比较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72,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及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454,P<0.05),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由患儿机体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诱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6]。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应给予患儿及时的治疗及护理,以防胆红素脑病等的发生,造成患儿神经系统及智力的损伤。早期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沐浴护理、光照护理及喂养护理等可有效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加速其新陈代谢,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从而促进患儿排便及血液过高胆红素的排出恢复[7-8]。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10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新生儿黄疸护理并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分析可知,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患儿首次排便时间及胎便变黄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显著,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促进患儿黄疸的消退。其护理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春燕.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78-79.
[2]孙淑兰,牛芬.新生儿黄疸66例蓝光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68-69.
[3]陈永红,童建明.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2):99-100.
[4]于秀梅,贾黎英,刘云春,等.早期护理干预对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11):1751-1752.
[5]高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项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9):121-122.
[6]陈永红,童建明.退黄洗剂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6-17.
【关键词】新生儿;游泳;蓝光;黄疸;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出生并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新生儿130例,出生1minApgar评分>8分。130例患儿中男69例女61例,出生体重22~465kg(332kg±062kg);日龄为2d;就诊时血清总胆红素32078μmol/L±229μmol/L;间接胆红素28923μmol/L±418μmol/L;将13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例,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第2天开始游泳加光疗,连续治疗5d,游泳2次/d,10~15min/次,出生第2、4、6天,取两组新生儿末梢血进行微量胆红素测定。
1211游泳的护理
(1)游泳前的护理①游泳室内温度应在26℃~28℃之间,水温应在36℃~38℃之间。一般以婴儿放入水中脚离开泳池底壁为合适水位。②看宝宝是否吃饱,通常要给宝宝做婴儿游泳应该在吃奶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另外,还要观察宝宝是否高兴,是否刚睡醒,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在宝宝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婴儿游泳操作。③操作者最好是两个人,在操作之前,请先洗手,修好指甲缘,摘掉手上的饰物,以免刮伤宝宝。
(2)游泳中的护理①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②给新生儿贴上护脐贴,用以防止感染。③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给新生儿套好游泳圈后缓慢放入水中,让宝宝慢慢适应水中的环境,并全程看护,打开音乐,安抚哭闹和害怕的新生儿,待完全适应后松开双手,让其自由活动。对于自主活动能力差的新生儿协助其伸展、运动肢体,给予被动活动,并主动给宝宝做游泳操,游10~15min,2次/d。④游泳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神情、面色与呼吸,并注重与新生儿目光交流。⑤特别强调看护者不能离开新生儿半臂之内。不能暂时丢下宝宝去接电话、开门等,如果必须去,一定把宝宝用浴巾包好抱在手里,以防止意外发生。⑥当新生儿出现脸色苍白、寒战、饥饿、哭闹或疲劳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停止游泳。
(3)游泳后的护理①婴儿出水时,应该特别注意保温,立即用干浴巾包裹全身,迅速擦干水迹,取下游泳圈。②取下护脐贴,消毒脐部。给宝宝穿好衣服。③每次游泳前均称体重并准确记录。④鼓励家属成员探视。
1212光疗的护理
(1)光疗前的护理①将蓝光床置于有空调的病房内,室温维持在22~28℃之间,检查灯管是否全亮,开灯前要先擦净灯管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确保蓝光床上的衣套干净、干燥,将床内温度预热节到28~32℃方可将患儿放入。水槽内的水在标准水位线内,箱温在32℃~34℃之间,湿度在55%~65%之间,并将光疗装置放在避光、通风处,并远离辐射源。②进蓝光箱床前先给患儿剪短指甲以免划破皮肤,清洁皮肤防止感染,并用黑色不透光纸片或纯棉布片遮盖两眼及外。③向家长介绍疾病的危害性和治疗目的以及注意事项,说明治疗的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长的顾虑。
(2)光疗中的护理①采用双面光疗箱。②将患儿裸放于床中间,头歪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③光疗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睡眠状态,如果患儿烦躁、哭闹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应用镇静剂。④光照期间应勤测体温,做到每2~3h1次,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可以适当的敞开罩在患儿身上的蓝光床套衣,或进行物理降温。如果体温低于36℃,应给患儿加盖衣被。体温控制在36~375℃之间为宜。⑤光疗下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30%~50%,应增加喂水量,两次喂奶之间加喂水1次,如不能进水,应静脉或鼻饲补液,保持营养、水分供给,并记录出入量。⑥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部位、程度及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加强巡视,如有抽搐呼吸暂停,口唇发绀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⑦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光疗结束后切断电源,将患儿包好后抱出箱外,记录照射时间,并再次检查全身皮肤颜色及有无破损。⑧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光疗的光线下,可定时改变婴儿,避免尿布、绷带或毛毯阻挡光线,使用尽可能小的尿布。⑨每天检查及记录辐射量,如果想增加辐射量,可用外罩白布,更换灯管。
(3)光疗后的护理①光疗结束后,注意保暖,清洁皮肤后及时给新生儿穿上衣服。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及有无发热症状等。早产儿或硬肿症的患儿需入保暖箱。②观察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③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灯管使用1000h必须更换,作好各项记录,将蓝光箱清洁消毒后置入通风良好且无阳光直射处备用[2,3]。
122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只采用蓝光治疗,出生第2天开始光疗,光疗6h/d,并给与精心护理,方法同观察组。
13疗效评定新生儿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基本消退,血清胆红素
方法:将50例新生儿黄疸随机分配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配人数相同,观察组合治疗组都采用蓝光照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对治疗组予以优质护理的措施,而对照组只是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及时统计数据和治疗效果,最终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以及群众对新生儿护理的满意程度。整理50例给予优质护理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
结果:治疗组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强很多,同时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也很高。
结论: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优质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和提高新生患儿家长对患儿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优质护理是治疗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成功的关键保障。
关键词:优质护理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7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0-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为常见的并最常易得的一种疾病,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比较的弱,不到成人代谢能力的2%,很容易患上黄疸,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含量较高的胆红素就会对新生儿的神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现在对新生儿的黄疸采用蓝光进行治疗是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比较的安全、治疗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因为在进行蓝光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治疗环境会有一定的要求,新生儿进食的方法也会发生改变,这样种种因素就会造成新生儿的舒适度,进而会影响到蓝光照射的治疗的效果,因此,为例提高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效果,就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选择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都在7-30天之间,实验室检验查出来这些新生儿的胆红素含量都比较的高,并且都符合蓝光治疗指证。将随机选择的新生儿患儿随机均分成两组,每一组各25例,两组新生儿患儿的性别、出身体重、胎龄和血清胆红素等方面,均无较为明显的差距,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治疗及护理方法
2.1常规护理方法。两组新生儿患儿均采用母婴分离的方式进行喂养,并且两组同时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照射治疗时间为每天24小时,连续治疗5天。治疗组实施优质护理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措施。每天对两组患儿进行及时观察,准确记录观察数据,将新生儿患儿的失眠时间和质量,黄疸指数、胆红素的含量和新生儿体重等等,5天后进行总结。
2.2优质护理的方法。优质护理的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外部环境准备、增加喂养次数、抚触按摩和密切观察病情等方面。
健康教育:及时向患儿的家长普及健康知识,向他们宣传相关方面的常识性问题,并及时向新生儿患儿的家长介绍蓝光照射的治疗的原理和治疗效果,以及蓝光治疗的流程和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事项,此外还应该同婴儿的家长阐明母婴分离时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对新生儿家长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耐心细致解答,及时开导患儿家长,打消他们所有的疑虑,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新生患者家长的心理情绪,从而获得新生儿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外环境准备:医护人员应该随时保持病房的卫生,保持室内清洁,能够进行良好的通风,保持室内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空气的湿度保持在57%-64%。蓝光治疗的温箱温度保持在31℃左右,蓝光治疗的温箱覆盖软棉布,将患儿的头部放于箱内的一侧进行治疗,以避免婴儿在活动过程中碰撞受伤。再放入箱中治疗之前,应该及时为婴儿修剪指甲,并带上小型手套,以防止婴儿抓伤皮肤。
增加喂养次数:对新生儿每间隔4个小时喂奶1次,在对婴儿进行喂奶时应该选取右侧卧位,这样能够使奶水充盈与奶瓶的颈部,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进入婴儿胃中,喂奶结束后应该帮助婴儿选择好侧卧的方式,避免婴儿溢奶和窒息情况的发生,若果婴儿有呕吐物应该及时进行清理,保持箱内环境清洁。
抚触按摩:将新生儿患儿放到蓝光治疗箱内后,对婴儿的头部进行轻轻地抚摸,这样让婴儿能够自然的入睡,并且给与婴儿一定的安全感。等到婴儿平静下来以后,将婴儿正确的放到箱内以后,在对应的背部和腹部进行轻轻地的环形抚摩,有效地刺激皮肤神经,从而能够是脊髓神经兴奋有利于中枢排便,促进肠内蠕动,同时还能够促进婴儿体内胃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有效地促进婴儿的食欲,摄奶量增加,不断地加速肠道内有利菌群的快速增长,不断促进尿胆原的生成,没有结合的胆红素含量减少。在进行抚摸的过程中,同时播放婴儿睡眠曲,同婴儿进行思想感情交流,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婴儿的睡眠质量。
3结果与结论
3.1观察项目。观察记录婴儿患儿的皮肤、黏膜黄染消退情况,在治疗5天以后复查婴儿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儿家长对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满意度。
3.2治疗标准。治疗无效:皮肤粘膜黄染无明显消退,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下降不明显;治疗有效:皮肤粘膜黄染有部分消退,血清中胆红素含量有所下降但未下降到正常范围以内;治疗痊愈:皮肤粘膜黄染完全消退,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下降到正常范围内。
3.3结果与讨论。通过对50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优质护理的实施,使40例新生儿患儿全身皮肤红润,没有任何其他病发症状,优质服务效果比较满意。出院一周后,回院复查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其含量均正常范围,同时调查问卷结果表明:通过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实施,改变了患儿家长的传统观念,彻底打消了其顾虑,这样不但增加了新生儿及家长配合治疗黄疸的信心,也顺利的为患儿进行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边文玲,薛情杰,牛慧军.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16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6(b)-0161-04
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其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8d内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有母乳性、肝性、溶血性黄疸,还有新生儿胆道闭塞,各类原因诱发血液中胆红素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患儿的皮肤、黏膜发生黄疸,进而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可能留下不可逆性的后遗症,严重者发生死亡[1-2]。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新生儿生活质量成为研究的热点护理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新生儿黄疸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0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100例,女52例,男48例;母亲孕周38~40周,平均(38.4±1.5)周;新生儿体重2.3~4.7kg,平均(2.7±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2±1.1)分;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38例,新生儿感染32例,新生儿溶血30例。联合护理组100例,女54例,男46例;母亲孕周37~40周,平均(38.9±1.1)周;新生儿体重2.4~4.6kg,平均(2.8±1.3)k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4±1.3)分;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36例,新生儿感染33例,新生儿溶血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合理喂养、保暖看护、补充维生素,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1.2.2联合护理组(1)抚触前的准备:保持患儿适宜的房间温度,保证患儿至少在抚触过程中无声音干扰,病房内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患儿在抚触前不能吃太饱或者太饥饿,抚触多是在患儿沐浴之后。在抚触前为患儿准备好遮眼罩、尿不湿和会阴的遮盖物。(2)抚触护理:抚触方法参照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方法,①脸部的抚触,用双手拇指从患儿的额中心向两侧推压,手划过的区域呈现微笑状。②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的抚触,用双手拇指从患儿的眉头、眼窝、人中和下巴中间分别向两侧外部推压,动作轻柔。③胸部抚触,双手分别放在患儿两侧肋缘处,右手向上滑动,到达患儿的右肩,然后复原,左手向上滑动,到达患儿的左肩,然后复原。④手部的抚触,将患儿双手下垂,采用一只手捏住患儿的胳膊,从上臂向手腕方向轻轻的挤捏,然后用指腹对手腕进行按摩。双手夹住患儿的小手臂,上下进行搓滚,并且轻轻拈患儿的手腕和手掌。在保证患儿手部没有受伤的前提下,通过拇指从患儿掌心向着患儿的手指按摩。⑤腹部抚触,按照顺时针方向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如果脐痂没有脱落不能对该区域按摩。用手指尖在患儿的腹部进行按摩,方向是从左向右,操作者可以感觉到气泡在手指下方移动。⑥腿部抚触,对患儿的大腿、膝盖、小腿进行按摩,从大腿到踝部轻轻的挤捏,然后对脚踝和足部进行按摩。双手将患儿的小腿轻轻的夹住,上下轻柔的搓滚,对患儿的脚踝和脚掌轻拈。在保证患儿脚踝不受伤的情况下,用拇指从脚后跟向脚趾的方向按摩[3-4]。⑦背部抚触,双手平放在婴儿的背部,从颈部向下逐步的按摩,然后通过手指尖对脊柱两侧肌肉轻轻的按摩,最后再从颈部向脊柱下端做迂回的按摩。每次抚触护理15min,每天抚触2次。(3)早期游泳:游泳护理方法:游泳护理人员经过专业的、统一的培训,保持游泳室内温度28℃左右,水温保持在38℃左右,采用正规厂家的高质量的游泳器材,护理人员选择合适的新生儿颈部游泳圈,游泳前检查是否安全和漏气。新生儿如水前检查是否已经贴好脐带防水贴,将游泳圈轻轻的套在新生儿颈部,将保险贴扣好,然后把新生儿放入水中。护理人员帮助新生儿将四肢伸展,轻轻抚摸新生儿皮肤,加强和新生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语言提高新生儿的配合程度,游泳结束后,护理人员用双手将新生儿躯干拖住,然后从游泳池内抱出,将游泳圈取下,用干燥的浴巾将新生儿包裹好,最后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5-6]。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体重变化情况,主要观察胎儿护理前、护理后体重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主要观察胎儿护理前、护理后黄疸指数变化情况,通过经皮胆红素仪(JH20-1C型)测定黄疸指数。③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血清间接胆红素采用酶法进行检测。④观察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体重变化、黄疸指数变化、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
护理前两组新生儿体重、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后常规护理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联合护理组体重高于护理前,且高于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均低于护理前,护理后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黄疸指数、血清间接胆红素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情况
联合护理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婴幼儿健康理念明显增强[7-8]。新生儿黄疸又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发生原因是胆红素代谢水平异常,造成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3~7d最为明显,在14d之后逐步消失,其发生、发展和胆红素肠肝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9-10]。新生儿的胎粪中多含有一定量的胆红素,其含量大于每天产生量。如果排便延迟可能会加大胆红素肠肝循环的负荷,从而造成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加重黄疸的病情,新生儿排便情况关系到胆红素的回吸,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12]。新生儿黄疸症状中,胎儿排便的时间和黄疸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黄疸患儿胎便胆红素成分较高,甚至达到100mg,而正常的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产量仅为20mg/d[13-14]。
新生儿胎便中胆红素含量是胎儿体内每天正常产量的6倍,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生产量如果大于正常生产量,就会发生生理性黄疸,造成新生儿首次胎便时间、变黄时间发生延迟[15-16]。新生儿胎便在体内聚集,无法及时的排除,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肠道血液循环负担,胆红素吸收量明显增加,造成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症状加重,有效的促进新生儿排便,降低肠道和肝脏血液循环负担,可以明显降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的吸收,对于避免黄疸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7-18]。
本研究中抚触护理联合早期游泳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护理措施。抚触护理是对新生儿腹部进行轻揉,符合胃肠活动的规律,提高新生儿排便频率,促进胎便及早的从新生儿体内排除,同时抚触护理的手法对于新生儿皮肤触觉产生良性刺激,充分的改善了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刺激新生儿压力感受器和皮肤触觉敏感度,提高了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了生长激素和胃肠道良性激素生成,降低了胃泌素、胰岛素一些异常水平,提高了新生儿的胃肠道功能和机体代谢水平,保持了新生儿胃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了尿胆原生成,降低了胆红素不良循环[19-20]。新生儿游泳可以让新生儿再次感受到在母体羊水环境中的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水温和氧气气泡对新生儿皮肤、骨骼产生新的爱抚和触摸,提高新生儿视觉、听觉等全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良性应激反应。另外游泳还可以调节新生儿睡眠节律,稳定新生儿不良心理情绪,减少哭闹,帮助新生儿精神放松,利于新生儿的心身发育[21-2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蓝光疗法
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戴好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俯卧时,专人守护,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在蓝光照射的同时,给患儿适当多饮水,补充水分,并帮助胆红素异构体自尿液排出。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简便有效。
1.2.2新生儿沐浴
患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加速新生儿的结合型胆红素的代谢上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在护士的陪护下,抱住婴儿进行游泳运动,保持头部的呼吸顺畅以及注意婴儿的手足运动情况,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促使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皮肤排泄,清除皮肤黄染。
1.2.3新生儿抚触
通过抚触按摩,促进皮肤代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排泄。
2结果分析
经过临床早期护理干预4d―7d后,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显著。其中有明显康复效果的患儿有89例,皮肤黄染全部消退,患儿能够正常吃奶和睡眠,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
3讨论
本文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临床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治疗的有效性。综合运用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注重在早期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增加新生儿黄疸康复的可能性。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进行护理干预,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各种护理干预方法的相互配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永芳.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与评估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20-21.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不顺从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尤其是早期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概率更高。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经观察光疗退黄效果比其他药物效果明显,方便,价格低廉。但是绝大部分新生儿在光疗时出现哭闹、烦躁等不顺从的表现,容易导致光疗过程中皮肤损伤,哭闹剧烈后吐奶引起窒息的危险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刊,护理过的30例黄疸光疗患儿。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8天。其中新生儿高胆红血症15例,新生儿溶血症5例,母乳性黄疸5例,新生儿败血症3例,新生儿肺炎2例。蓝光照射时间为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不等。
1.2治疗方法
照光前,给患儿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防止因哭闹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戴上避光的眼罩、手套及脚套,穿好纸尿裤,调节好温箱的温度,将患儿放入温箱的中央,进行光疗。
1.3结果
光疗过程中出现哭闹的29例,烦躁不安的20例,吐奶18例。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儿烦燥哭闹情况明显好转,吐奶次数减少,没有出现皮肤损伤,能顺利完成光疗计划。
2黄疸患儿不顺从治疗原因分析
2.1生理上不舒服
在患儿光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如箱温过高或过低、眼罩过紧、尿裤尿湿、患儿吃奶过饱或太饿等,甚至于患儿自身疾病的影响早成了患儿在生理上的不舒适感。日龄较大的患儿对吸吮母乳产生依赖,不习惯吸吮奶嘴,而且患儿在家时很多家长喜欢抱着孩子,而长时间睡在温箱里没有人抱起,患儿也会哭闹。
2.2安全感缺乏
光疗时蓝光照射患儿必需全身,没有衣服和包被的包裹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同时眼罩突然蒙住了眼睛,使患儿容易害怕而导致烦躁和哭闹。
2.3疲劳
患儿长时间处于同一卧位容易疲劳,更换卧位时给予适当的抚摸,让患儿舒适。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也会使患儿疲劳,如果患儿病情允许,建议医生采取间断蓝光照射。
3护理对策
3.1光疗前的护理
光疗前,要先对医疗设备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将光疗箱接通电源,检查灯管是否发亮,不亮应及时更换,保持灯管无尘,室温低时应预热,待灯下温度在33℃时放患儿于箱内,箱内湿度为50%。天热时应将光疗箱移至通风处,如门口、窗旁、走廊等。光疗前要给患儿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后不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以免哭闹时双手舞动划破皮肤。暴露患儿全身皮肤,将黑布眼罩遮挡患儿双眼,并妥善固定,会用尿布或黑布遮挡。
3.2为患儿营造舒适的环境,增加患儿的舒适感
虽然是隔离病房,但光疗前也要给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同意。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根据患儿体温、体重、胎龄、日龄调节合适的箱温,随时调节箱温变化,按时观察患儿体温及观察病情的变化。眼罩的松紧要合适,对尿湿的患儿及时更换,喂奶方式最好采取按需喂养。由于温箱会加快患儿不显性水分丢失,所以要多给患儿喂水,特别是在患儿两餐奶中间更要多喂水。对日龄较大哭闹较多的患儿,要给予安慰奶嘴进行安抚,如果以上方法还是哭闹的患儿,最好将患儿抱出温箱,摇晃睡着后再放入光疗箱。
3.3使用“鸟巢”,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是顺利进行患儿光疗的保证。为了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可以在温箱内用大浴巾卷成长条围在患儿周围,形成一个“鸟巢[3]”式的自然环境,使患儿的手脚都能触及到柔软的浴巾而不是硬邦邦的温箱,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小哭闹。同时,还能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有利于手-口互动,使患儿易自我安慰,促进口腔满足感,减少肢体无意义的活动,利于生长发育,减少患儿哭闹。
3.4及时调整患儿,减少患儿的疲劳感
在光疗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换患儿的卧位,每2小时给患儿翻身一次。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不定时的且及时更换患儿卧位,并给予患儿抚触及轻声呼唤,直到患儿安静。抚触能使患儿产生愉悦的心情,减少哭闹,有利于生长发育。采取仰卧与俯卧交替,当患儿采取俯卧位接受光疗时,新生儿趴在光疗箱中的姿势和胎儿在宫内的姿势接近,因而俯卧位光疗时新生儿感到舒适而减少哭闹。
3.5光疗后的护理
患儿黄疸光疗结束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患儿再次淋浴或擦拭全身,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及炎症,记录光疗开始和结束时间,继续观察皮肤黄疸反跳现象。同时要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处理。
4讨论
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方便、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在临床使用广泛。人文关爱的护理服务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护理的各个领域,新生儿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同样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关爱,温柔的话语、满怀深情的抚触、精心的护理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和身心发育是很有帮助的。对新生儿光疗时不顺从性分析及护理对策,其实也是人文关爱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体现,能使患儿减少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伤害,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44-01
新生儿黄疸由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与胆红素代谢异常相关,在新生儿期临床症状中较常见,以巩膜、黏膜、皮肤黄疸为特征,可损伤神经系统。因病情迁延,严重病理性黄疸可诱导核黄疸,增加新生儿死亡风险,对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选择有效方案,在早期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保障预后的关键环节[1]。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护理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研究对象,男49例,女31例,平均出生体重(3400±21)g。Apgar评分≥8分,出生时无Rh、ABO等溶血疾病,无感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窒息及产伤,产妇无异常产程和妊娠合并症。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本组应用新生儿科常规方案护理,包括精神状态、皮肤颜色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粪便、尿液量、色、性质等记录;喂奶量记录,经皮胆红素水平早期动态监测,光疗干预等,均重视母婴早接触,并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安排母婴同时。观察组:本组在上术方案应用的同时,重视早期综合护理的开展,具体如下:(1)排便干预:对新生儿排胎便量、色、时间是否正常进行观察,若较晚,可用刺激法、按摩促进排便;(2)照射阳光:在出生第2d,向家长适当强调照射阳光的优点,并督促和指导;(3)日常照护:就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及沐浴、抚触、游泳、喂养方法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提高日常护理质量;(4)喂养干预:就新生儿饮水、喂奶情况进行记录,若母乳量不足,可取配方奶添加,与母乳配合应用;(5)用药干预:加用微生态制剂、苯巴比妥等药物,微生态制剂含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平衡有促进作用,为正常菌群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促进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及结合胆红素还原。苯巴比妥可使胆红素结合点增强,加速胆汁分泌及排泄,药效在用药3d后即可发挥[2]。另外,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可取婴儿葡萄糖口服,以使胆红素排泄增加,黄疸指数降低。(6)光疗干预:新生儿出生48h内,若血清胆红素检查示为250μmol/L,可行光疗治疗,但为防视网膜受损,需遮挡双眼[3]。(7)健康指导:采用举办讲座、观看录像、发放健康处方等待方式,就各种护理常识进行演示和指导,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及照护要点、母乳喂养技巧、产后康复指导等内容。(8)心理干预:理解家属心理,并给予关爱,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帮助产妇克服焦虑情绪,防范产后抑郁症[4-5]。
1.3指标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干预后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黄疸指数(经皮黄疸仪测定)。应用医院自制量表,对家长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8h内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诱导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此外,如宫内窘迫、酸中毒、胎儿缺氧、高碳酸血症等均对肝酶活性产生抑制,使肝脏功能降低,若胆红素未及时处理,也会引发新生儿黄疸。研究显示,因新生儿血脑屏障具较高通透性,血清中浓度相对偏高的未结合胆红素易于穿过,可诱导核黄疸,对脑细胞造成损害,进而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且具不可逆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治疗的同时,加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保障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对早期行排便干预、阳光照射、日常照护技巧指导、喂养及用药指导、家长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提示可促进新生儿病情好转,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新生儿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护理质量,为新生儿生命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佳娥.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6(18):145.
[2]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642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3]李萍.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6-27.
结论蓝光新生儿黄疸过程中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过高从而引起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正常情况下出生2—3d出现,2周左右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在85~103b~moU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若黄疸出现在24h内,或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血清胆红索浓度超过205~mol/L,多为病理性黄疽,需及时治疗,一般认为血清胆红素>307.8~342}xmol/L时可称“临界浓度”,超过临界浓度者易致核黄疸,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留下后遗症?.目前,临床上采用蓝光照射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我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蓝光治疗86例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新生儿均在我院儿科住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质量2000~3750g;日龄24h以内8例,2—7d25例,8~14d23例,15—28d20例,29—40d10例;男46例,女40例。
1.2蓝光治疗指征: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h内),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mol/L,早产儿>256.5/xmol/L),黄疸消退延迟(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4周),黄疸退而复现或日益加重(每天增加>85.5l~mol/L)。
1.3蓝光治疗原理口: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索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能迅速从胆汗及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
1.4蓝光治疗设备:均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
1.5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1.5.1患儿家长的准备:因患儿是接受蓝光治疗,家长难免会有很多顾虑,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患儿着凉、治疗效果及有无后遗症等。因此,要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使患儿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1.5.2光疗箱的准备: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光疗箱要预热,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方可将患儿放入。
1.5.3患儿的准备:患儿入蓝光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剪短以免划破皮肤,输液的患儿用弹力网绷带将手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双眼戴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裸露,会阴部用纸尿裤裹好,男婴纸尿裤周围用黑遮光布将阴囊遮住,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1.6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1.6.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与性状,若出现轻泻,为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属于正常反应,可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1.6.2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光疗时蓝光灯光将会自然产热,使箱内温度随之升高,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易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光疗时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调节箱温,使体温保持在36—37℃,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cc可适当打开箱门,如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待体温降至正常再继续照射。
1.6.3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脱水:因光疗中的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L3J,因此,在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两次喂奶问可加喂开水,应注意每次喂奶不宜太饱,速度不宜太快,喂后宜右侧卧位,以免呛奶引起窒息。
1.6.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医务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给患儿要勤换尿布,做好臀部及脐部的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尽量减少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7蓝光治疗后的护理: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ixmo/L.
1.9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100%.
按照传统的观念,黄小姐在家老老实实地坐月子,一个月几乎没出过家门。小宝宝除了去医院检查外也没有出过门。为了保护小宝宝的眼睛,家里的灯都开得暗暗的。好不容易撑到满月,黄小姐迫不及待地抱着小宝宝到楼下晒太阳了。小家伙一露面,楼下的邻居都围上来看,婆婆妈妈们不失时机地向黄小姐传授着育儿经。后来小区里另外一位新妈妈说了一句:"这孩子皮肤怎么这么黄啊?看,比我们家小宝皮肤黄多了。"黄小姐和婆婆这一比较才发现自家的小宝宝确实比其他的小宝宝黄一些,连眼睛的眼白都是黄的。按道理,小宝宝的黄疸在出院不久就退掉了,怎么现在还这么黄呢?黄小姐来不及多想,和家人抱着宝宝再次来到了医院。又是抽血又是化验,黄小姐和家人焦急地等待着检查结果。结合询问宝宝的其他情况,医生推断小宝宝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建议黄小姐先停几天母乳试试。可是停了5天母乳,再次化验小宝宝黄疸还是偏高。黄小姐纳闷了,自家宝宝到底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需要治疗吗?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新生宝宝中有一半的孩子会发黄(足月儿60%,早产儿80%)。这样的孩子我们通常诊断为新生儿黄疸,黄是宝宝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故我们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这么高的发生率,是否都需要积极的治疗呢?
其实新生儿黄疸大部分是属于生理性黄疸的,也就是说是新生儿期特定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俗话称"月窝黄",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
那么家长可能会问,什么叫不需要特殊治疗?我怎么判断孩子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呢?
生理黄疸情况下,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可以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的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同时新生儿每天血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不是很迅速,总胆红素水平高于85微摩尔每升,而低于221微摩尔每升。这段时期家长必须要多多注意孩子黄疸的情况,一旦觉得孩子黄疸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或者很长时间没有消退,就要及时去看医生了。
可能又有家长问,你说的这些过于理论,我们不可能在家里给孩子抽血化验吧,一点都不实用。怎么观察孩子黄疸问题呢?加重了怎么办?下面我来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1早开奶
产褥期的母亲要充分认识三早的重要性(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出生30分钟内开奶,开奶可使新生儿得到初乳,从而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日常喂养中,注意按需给奶,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阶段,保证新生儿能量及早充足的摄入,使胎粪较早排出,而且建立肠道的正常菌群,从而减少胆红素自肠道的吸收,有利于新生儿黄疸消退。同时必须保证水的充分供应,以防止血液的浓缩,造成胆红素水平的升高。
2多观察,勤测量
如果发现孩子出生3天后黄疸了,肉眼观察,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可以在家继续观察;如果发现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这时候需要到医院化验了。
3不一定抽血化验黄疸
一听去医院,很多家长最怕给孩子抽血。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大夫感觉孩子黄疸不重,通常可以用经皮测胆仪(大医院一般都有这个仪器)粗略测一下(仪器碰一下皮肤就可以)。如果很严重,需要及时抽血化验。
4吃喝要注意
除了上面说的早开奶以外,生理性黄疸的孩子,我们通常这样建议家长:喂点葡萄糖水(如同放白糖的方法,没有严格定量,起利尿作用):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因为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喂点乳酸菌制剂(如妈咪爱,金双歧等):借助这些药物,可以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喂点中药(茵栀黄颗粒):也就是茵陈提取物12克、栀子提取物6.4克、黄芩甙40克、金银花提取物8克,可以利用中药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这些方法,都很安全,对生理性黄疸的孩子都可以早期干预治疗。
5拉撒要观察
孩子黄疸了,除了吃喝,还要多观察大小便颜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如果发现尿布被尿液染成特别黄的颜色,要抓紧时间去医院。
6护理要积极
孩子出生后,尤其是早产儿,很多新手妈妈不会喂养和护理。这些孩子除了吃好,要多抚触孩子皮肤,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孩子游泳。研究表明:利用婴儿体表面积较成人大,皮肤娇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通过游泳、水疗等运动能达到促进黄疸消退、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减轻黄疸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的作用。
7黄疸延长不恐慌
生理性黄疸阶段,一般是半个月到1个月左右,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孩子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了,这个时候,需要积极去医院让大夫检查。需要给家长说一点的是,黄疸出现是从面部出现,逐渐蔓延到全身,而消褪的时候,却是倒着顺序消退的。也就是说,孩子面部黄色最后才消退,所以很多家长只注意孩子露出的面部不消褪,心里很紧张。其实只要身体上基本退了,问题不大,有的孩子面部的黄要一个多月才能退掉。但是如果发现孩子依然全身都黄,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医院了。
8病理性黄疸要重视
什么情况下,孩子黄疸是病理性的,要及时住院治疗呢?
病理性黄疸有下列特征:
①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
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
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毫克每分升,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毫克每分升。
⑤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04~2005年家庭访视中,对2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12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二、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D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三、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