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一、逆向物流的产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二、逆向物流的涵义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供产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
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四、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1.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2.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3.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4.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1.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2.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3.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4.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5.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6.物料配合的复杂性。7.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工业同盟或行业协会在管理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类似的很多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还有一个办法是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据报道,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并专门提供逆向物流管理服务。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一、原文的理解模式
(一)语码转化模式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交流提出了语码转化模式。他认为语言理解的过程是说话人编码与听话人解码的过程。语码是一整套使信息与符号配对的规则体系,这套规则体系使编码和解码得以顺利进行。语码转换模式的最大缺点是它未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说话可以有言外之意。它忽视了句子语意表达与言语思想表达的差距。它忽视了语言交流过程中非语言语境因素对言语理解的影响。例如:
Tomisaniceboy.
语码转化模式未能解释为什么此句话有时可以用来表示赞美,有时却可以用来表示讽刺,而有时仅仅表示一种事实陈述。
(二)推理模式
鉴于语码转换模式有明显的缺陷,美国语言学家PaulGrice,Austin,Seale提出了语言交流理解的另一模式推理模式。在推理模式中,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理解的过程是一种由语言结构所控制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语言结构由语言的语法规则所决定。语言结构只决定语言信息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推理模式认为语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信息理解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推理模式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引用语境,它阐述了抽象的、确定的、排除语境影响的句子意义与具体的、受到语境影响的言语意义的区别。从而使推理模式比语码转化模式应用范围更广,更有说服力。但它的最大缺点是它未能阐明言语的理解的过程中,听者、读者、译者究竟应该从各种可能语境中具体选择哪一种,以及选择哪一种的具体原因。例如:
Theweatheriscoldtoday.
综合语境因素,言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多种:
1.表示一种宣告,陈述现实今天天气很冷。
2.表示一种感叹,感叹今天天气总算冷下来了。
3.表示一种请求,请求听话人关闭空调或门窗。
4.表示一种命令,命令听话人多穿一件毛衣。
5.表示一种抱怨,抱怨今天天气为什么这么冷。
等等以上理解都有可能。但推理模式只提出了言语理解在非语言语境下多种理解的可能性,它未能具体阐述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下,听者、读者、译者究竟应该对原文作何理解,以及为什么在特定的非语言语境下应该那么理解。
(三)明示推理模式
鉴于以上两种语言理解模式的缺点,语言学家Sperber&Wilson,结合了语码转换模式和推理模式各自特点,提出了语言理解的第三种模式——明示推理模式。Sperber&Wilson认为言语的理解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方式,理解过程中涉及语言的编码与解码,但编码和解码得到的信息只帮助听者、读者、译者推论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明示和推理是以解码得到的信息为基础的言语理解过程的两个方面。就作者或说话人而言,他把所要表达的信息在言语中编码,以明示的方式传达给听者、读者或译者。就听者、读者或译者而言,通过解码得到的信息结合语境,他能在一定原理引导下推论出说话人或作者以明示方式表达的意图。而这一特定的原理就是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认为理解的过程就是寻找与特定语境最大关联的过程。他们认为“每个明示交流行为表达了本身最大关联的假设”。这样,明示推理模式就解决了推理模式未能阐述的在特定语境因素下,听者、读者、译者究竟应该从多种理解可能中具体选择哪一种。那就是应该选择与特定语境最大关联的一种,能产生最大语境效果的一种。当然应该说明,关联度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一种理解比另一种理解关联度大,取决于语境效果。语境效果是一种效果与理解付出的平衡。其他条件相等,一种假设需要最少的理解付出,此假设为最大关联。其他条件相等,一种假设获得最大语境效果,此假设为最大关联。
原文的理解过程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即寻求最大关联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最小理解付出,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的过程。
例如:假设学生A对学生B说了以下一句话:
Excuseme,couldyoupassmethesalt?
从理论上讲,此句话至少有以下两种理解:
1.问学生B有没有能力把盐递过来。
2.请求学生B把盐递过来。
通常情况下学生B一般认为采用第二种理解。问题是为什么通常情况下学生B都会采用第二种理解。究其原因,正如文章刚才所阐述,言语的理解过程是一种以寻求最大关联为原则的推理过程,也就是通过最小理解付出,获得最大语境效果。语境效果是解码信息与已经存在的认知语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一种理解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没有任何语境效果,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任何四肢健全的人都有能力把盐递过去,因此关联度很小;相反第二种理解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效果大,因此关联度大。所以通常情况下都采用第二种理解。
本文作者认为翻译过程中原文的理解过程也是一种译者与原文作者交流的过程。只有译者感知、控制并选择原文作者通过原文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他才能把原文所要承载的各种信息转换到译文中去。因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要受到上述理解模式的限制。下面作者将要具体阐述译者在原文所要处理的信息的种类及方法。
二、理解过程中的信息种类及处理
言语的理解不仅仅是显性语意的理解,而且它也涉及到一般语言交流规则,如在关联理论的引导下,从显性语意和非语言信息中得出推论。一个言语可能表达多种假设,有些假设是作者明示表达的,而有些假设是作者想表达但隐含在原文中的。正如语言学家DianaBlakemore所述,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显性信息或许不仅仅是词或句的字面意义,它直接取决于从原文解码中得到的信息;而隐性信息是基于语境信息和语言交流理解的关联原则,从显性信息中所得到的一系列假设。例如:
A:Doyouliketheapplesandorangesthatyoubought?
B:Theapplestastesourandorangesnotjuicy.
此对话说话人B回答的显性信息(通过消除歧异、指称赋值及语意充实处理,后面将讨论)是:TheapplesthatIboughttastesourandtheorangesthatIboughtarenotsojuicyastheyshouldbe.
基于以上显性信息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苹果不甜应该不好吃,橘子没有水份应该不好吃。基于语言交流理解的关联理论原则。说话人问听话人对苹果和橘子的态度,回答应与此问题有最大关联。因此,说话人B的隐性信息是:IlikeneithertheapplesnortheorangesthatIbought.
1.显性信息的处理
(1)消除歧异(Disambiguation)
例如:Thechildleftthestrawintheglass.
理论上来说此句话中的thestraw既可以指吸管又可以指麦杆。然而在缺少具体语境的情况下通常人们都会理解为吸管。正如文章阐述,这一理解是符合关联理论最大关联原则的。吸管的解释是一般语境中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也就是需要最少理解付出的。在其他同等条件下,其理解为最大关联。对原文显性信息的理解,任何译者要作的都是在关联理论最大关联的指导下,消除原文中原有词义、句意的歧异。
(2)指称赋值(ReferenceAssignment)
例如:A:Theoilisonthetopofshelf.
B:Areyousure?Ican’tseeit.
正如DianeBlakemore指出的那样,此句it可以指代除人之外的一切单数物体。但通常情况下,译者一般会认为这里it指代oil而不是shelf。相应地,译者通常会把此对话翻译成:
A:油在架子顶上。
B:你肯定吗?油我看不到。
而不会翻译成B:你肯定吗?架子我看不到。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传统语法,it指代shelf更为符合传统语法规则。因为shelf更为显性(salience),shelf更靠近代词it。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代词的就近或其显性并不是指称赋值的唯一原则,指称赋值同样受到语言交流理解过程寻求最大关联原则所制约。因此虽然在此对话中,shelf更靠近代词it,shelf更为显性(salience),我们还是要把it理解为指代oil而不是shelf。因为通常情况下架子物体比较大容易看得到,而油物体相对较小,较不容易看到。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少理解付出,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就为最大关联。因此这里it指代oil,而不是shelf。
(3)语意充实(Enrichment)
在对原文显性信息消除歧异,指称赋值处理以后,显性信息仍然有多种理解和解释可能性,这时显性信息还需要进行语意充实处理。
例如:A:Howaboutjoiningusinthebreakfast?
B:Ihavehadmybreakfast.
毫无疑问,说话人B在他一生中某个时候肯定吃过早饭。基于语言理解和交流的最大关联原则。听话人A通过语意充实,可以得到更为明晰的显性信息:说话人B在说话人A吃早饭的同一天的早些时候吃过早饭。
2.隐性信息的处理
需要指出,本文对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界定是:显性信息或许不仅仅是词或句的字面意义,但它直接取决于从原文解码中得到的信息;而隐性信息是基于语境信息和语言交流理解的关联原则,从显性信息中所得到的一系列假设。谈到隐性信息的处理,就不能忽视含义(implicature)这一重要概念。语言学家通常把含义分为规约隐含和非规约隐含,其区别是规约隐含的意义由词汇规约的意义决定。非规约隐含是指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与其言语语意之间的意义差距。语言学家PaulGrice又把属于非规约隐含的会话含义细分为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一般含义是指其理解独立于具体的语言语境,而特殊含义的理解依赖具体的语言语境。
通过消除歧异,指称赋值及语意充实后,显性信息理解的原有语境会扩大。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理解都要受到语言理解和交流的关联理论的限定。例如:
A:Thetelephoneisrising?
B:Iaminthebathroomnow.
通过消除歧异,指称赋值及语意充实处理后,说话人B的显性信息是:Thespeakingiscurrentlyinthebathroomwhenthetelephoneisringing.说话人B所要表达隐性信息的前提是:Whensomeoneisinthebathroom,itisimpossibleforhimtoanswerthetelephone.结合关联理论最大关联原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隐性信息:说话人B这时候不能接电话。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的认知语不一样,有些信息对有的人是显性信息,而对有的人可能是隐性信息,反之亦然。例如:
我父亲小时候住在安徽农村,所以他没有上过学。
对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安徽在他的认知语境中至少存在以下理解:
(1)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
(2)安徽是靠近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
(3)安徽是中国经济不太发达的一个省。
然而对一个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他的认知语境中就没有这些信息。
【摘要题】科技与文艺
【正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顾影自怜地抗议技术对艺术的压制和不战而降地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收编,都毫无必要。我们要做的是冷静地考察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了艺术的“出场”。
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会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如生物工程技术便显示出这样的观念:生命组织中隐含着代码且代码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决定着生命体的状貌。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科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包括“美学感觉”的变化,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11-213页。)。从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悟方式来看,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存在状态和一种意识交流的形式,艺术从技术那里领受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有关生命形态和人际交流的技术观念范围内。只有那些作用于人的生命形态和交流方式的技术,才可能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它所赖以产生的技术观念注入艺术。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生物工程(其隐含观念是:生命体的性状是由代码及代码组合方式确定的)和电子信息技术(其隐含观念是:人可以在超空间状态下进行一种代码化的非物质流)对艺术的感悟方式影响最为直接,因为它们暗含了一种对艺术最为关切的人生问题的解答视点。
我们可以参照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考察一下二百年来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史:19世纪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构成技术观念,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流;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工业化阶段,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论构成技术观念,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70年代以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基因学说和微电子技术构成技术观念,后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
在19世纪,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表现出人类认识宇宙的两个概念,一是运动,二是进化。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把自然现象理解为各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视生命形态为生物体与环境间动态演进的结果。运动和进化两个概念为19世纪人类理解世界建立了基本范式。英国历史学派、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都力图证明历史内涵即参与历史的各种力量相互对抗、逆反、替代的过程。这种力的相互运动形成了事物的终极形态的观念,也表现在19世纪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之中。诸多现实主义大师都写过关于年轻主人公与生存环境艰难斗争最终达成美好或悲惨结局的故事。譬如《浮士德》,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在“运动”中“进化”的史诗。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学转向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基本粒子”和“结构”这两个概念支撑着技术。物质世界的状貌被认为是由一些微小的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型组合起来的。科学家们力图精确客观地描述这些元素和模型,于是出现了技术与情感、意志对抗的现象。美国学者格里芬讽刺这一时期的科学倾向时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消除一切主观性的词汇。我不说‘我饿了’,而是说‘K-14在燃烧’。当觉得妒火中烧时,我也许只是说:‘亲爱的,我的G-3活跃了起来’。对此,我的情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亲爱的,这的确驱散了我的G-7’!”(注:〔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8,第204页。)这种基本粒子加结构的技术观念引起了艺术家的反感,他们力图保卫自己那块自由想象的天地,天是现代主义艺术张扬一种生命本能的自我放纵,其真实意图在于抵抗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观念对感性生命的压制。
经历了现代主义时期技术与艺术的对抗之后,科学技术进入了格里芬称赞的“后现代科学”时代。量子力学和微电子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基因学说形成了生物工程技术,这两种高新技术使后现代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杰姆逊曾写道:“后现代的技术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的技术,昔日的电能和内燃机已经被今天的核能和计算机所取代,这一技术不仅在表现形式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造成了对世界完全不同的看法,造成客观外部空间和主观心理世界的巨大改变。”(注:〔美〕F·杰姆逊(F.Jameson):《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7,第293页。)后现代的技术革命带来了人类感悟方式的革命,也带来了艺术的革命。
支撑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观念是基因和代码。生物工程技术把生命当作隐含在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螺旋式构成的23个碱基对的表征,人的生命也是这些遗传密码代代相传的结果。电子信息技术将一种非物质化的代码交流方式赋予人类社会,以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把人们由身体或物品的交流带入代码的交流之中。基因和代码的观念使当代社会文化从物品到理解方式上认可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生物工程可以制作虚拟的生命(如转基因生物),网络则让人们进行虚拟交流(如“网恋”)。所以,杰姆逊讨论的后现代“幻象”、鲍德里亚描述的“仿真”,以及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界定的“非物质社会”,其实都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中的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
以基因学说来理解生命,则我们传统思想中用社会历史因素来界说人的生命表征的做法就必然解体。比如过去的批评家们认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眯缝眼睛是要表现虚伪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生命力的压抑,而按基因学说,这只是安娜家族遗传的一种习性而已。更重要的在于,生物工程技术用嫁接碱基对的方式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在外表上与真实的自然无二,但却是一个人工制作的虚假的真实。非物质社会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生物工程技术为人们开启的以代码制作实在幻象的概念。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出的网络产业使后现代人类的交流变成了一种超越身体和物品的“通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造成了人与物质世界距离的远化,让人进入了一个无指涉性的代码世界。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了话语参与权力。网络交流是一种“互动化”的交流,完全不同于麦克鲁汉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大众传媒时代,言说者把他的话语通过阻隔式的交流模式“霸权化”地推向大众。言说者(比如借印刷品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作家)用宣言式话语向芸芸众生真理。而网络则彻底推毁了个人话语霸权,同时也消解了宣言式话语,因为网络交流是一种言说者之间互动的、可逆的交流,它排斥一切独语。
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和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交流传播形式,固然体现了技术进步的趋势,为人类获取信息拓展了视界,但这些传播方式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专制色彩。信息发送者像皇家文告一样面对大众,而作为交流一方的接受者只能认可交流对象的话语霸权。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家和艺术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交流体制使他们能够把个人话语推向大众,而大众则被分离成孤独的个体,被动地承受着印刷品和电视画面的统治。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媒的神话,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是“听演讲”的场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每一个人都是言说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交流,都不会被剥夺话语权。而且这种交流是互动的,即每一个参与交流的人都是在与交流对象相互间进行着一种话语行为的激励。这样,一方面先在话语权力的取消意味着宣言式话语中包含的整体性深度模式的消遁,另一方面互动把交流行为本身的价值凸现出来,解构了宣言式话语对所指的意识整合,于是先前充斥媒体的宣言式话语被网络聚会中的游戏话语取代。我们在网上见到的大都是一些无指涉对象的“巧言”,网络交流的快乐在于交流行为本身,因而这种交流是一种游戏。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语言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时代交流方式的互动游戏特点肯定将改变印刷出版时代以载道缘情为原则的文学范式。互动游戏的文学是消解了指涉物的能指游戏,它以“策略”的态度对待言词,并在其中体验交流的。所以,在我们告别印刷品主导的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即将告别背负着人类解放之重任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正如法国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阿兰·芬基尔克罗所言:“我们都是以前的进步主义者,对我们来说,怀旧含有某种反动的意味;不过这里所说的怀旧是对现代本身的怀念,是对印刷品的怀念,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方面即通过文化摆脱束缚的怀念。”(注:〔法〕R·舍普编:《技术帝国》,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9,第197页。)
互动游戏的文学在摆脱叙述真理的重负时,允许每一个交流者成为言说者。印刷品文学时代,作为交流一方的读者,其言说地位受到压制。而文学成为互动游戏后,读者作为言说者才真正出场。法国EcoleNat-ionaledArtdeCergy教授FredForest认为,技术时代的空间是一种“建立在通讯交流媒介上的‘遭遇性’空间”,他预言:“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使大家相互接触’,这样一种作为现代思维和现代实践的标志的关键观念,将变成未来艺术家的主要观念……”(注:〔法〕马可·第亚尼(MarcoDiani)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中文版,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第161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很可能是这样的:几十个不知名的作者,一大堆新奇绝妙的话语。
许多学者在讨论后现代文化时都观察到一种现象:当代生活中,文化成了渗透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每一种物品的无所不在的因素。我们发现,工业化时代中人们消费的是技术物品的功能,而高新技术时代里人们除消费物品功能外还消费技术行为。这就使得消费活动染上了一层非物质的精神色彩。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齐曼在《元科学导论》中对R.K·默顿在1942年提出的四条科学规范加以补充修正,为科技活动制订了五个原则:公开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怀疑主义。从这里我们看到,科技活动给人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确的数据和机械程序,它同样也使人体会到一种美学激情。高新技术把每一个当代人卷入技术行为之中,它让每个人体会到了一种艺术的韵味。
因此,在高新技术左右生活的后现代文化中,出现了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所说的那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现象。费瑟斯通认为,20世纪出现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造成了艺术与实际生活界限的模糊,知识分子力图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符号和影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经纬,后现代的消费文化赋予日常生活以一种审美内涵(注:〔英〕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文版,译林出版社,南京,2000,第96-98页。)。在当代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艺术终结的感叹,但我们又鲜明地感到日常生活更像符号、更多独创性。实际上我们感叹的是古典意义上的那种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纯艺术的消亡,而我们获得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日益靠近艺术。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进行的是一种审美“收集”的工作,即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因素收集在纯艺术中以保卫艺术在技术理性、消费文化面前的独立性,那么,高新技术时代的后现代艺术则是在进行着一种审美“散播”的工作,它把审美因素从纯艺术中析离出来分派给日常生活的诸领域。如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言:“经济与科学的后现展导致艺术脉搏与生活现实性强烈一致。任何人在他的工作和现实中,都直接地体现着某种艺术与创造性的精神。后现代社会是创造性的社会,是创造文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成为艺术家,成为创造性地、艺术性地从事自己职业活动的人。”(注:〔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P.Koslowski):《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65页。)我们把艺术走下神坛的现象称作为“审美散播”。审美散播也许意味着纯艺术的消亡,但审美因素被散播到职业活动、生活行为、日常物品的过程又使我们的审美感受更加丰富了。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新经济时代。它引发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面对挑战,我国住宅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经营理念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种与传统经济不同的可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运行状态,即“知识经济时代”或“新经济时代”,它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和信息传播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依靠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发展生产,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增加产量来发展生产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由于提高科技含量只是使产品提高了附加值,不增加产品的数量;信息则是无形的、非物质实体的,当然也不会造成物质形态的产品积压。因而就能成功避免产品积压问题,这在目前住宅市场空置房总量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新经济”给予我们住宅产业最主要的启示,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树立起新的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追求“规模效益、知识效益,氰息效益”相统一。即不再单纯地追求规模经营、规模效益,而是把规模、知识、言息三个效益放在起.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一方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另方面利用信息来捕捉商机,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选准市场细分日标,拓展营销,求得利润最大化。
日前,一些开发企业日益看中大盘开发,一些舆论也宣称地产开发进入大盘时代_这固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因为大盘较易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展营销,可以获得规模效益。从城市规划来看,也利于盘活老城区)、口,改善城市的功能布局。但是大盘开发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风险也大,容易造成大量空置。而城市里的许多零星地块也重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如出让用地的剩余小地块,规划里模糊的地块边缘的小地块,化整为零批出的小地块等这些地块有其本身的卖点、首先是地段较好.交通便捷,易与外界交流;其次,由于地块狭小,多以建高层为主,视野开阔;而且开发周期短,利于资金周转,风险也相对较小:开发商如果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和信息含量上做足文章,开发出具有卜分鲜明的个性特色的现代化产品,做小盘也是可以取得好效益的。
二、产品品质的现代化
住宅产业发展进步的标志,要看住宅总体性能,及产品品质的现代化程度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带动了整个社会文明以及生活观念的进步,引发了对住宅性能新的定义与要求。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工程质量,还有功能质量、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人文质量和文化氛围质量住宅不再仅能住,还有对居住舒适、方便、安全以及住宅智能化、对外信息联络等多方面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一批具有新经济意识或信息产业背景的投资者进人了住宅产业,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住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上,使产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资深业者也在迅速提高对新经济时代来临的敏感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成功的楼盘,除了更提高户型、朝向.环境、生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传统品质以外,而且又努力增加了新体系、新结构、新工艺方面的新品质,以及网络、宽带等智能化社区,“居家与办公融为一体”等充满信息时代的特征舰点.以提高商品的现代化水平,增加新的卖点。
三、住宅生产的现代化
如何能高效地开发出物美价廉、有特色卖点的房地产商品,抢占市场先机,争取好的效户益,成了当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要提高住宅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推动住宅生产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生产中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水平还很低,住宅施工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远低于资本投入贡献率。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必然建设周期长,成本消耗高,经济效率低。我国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人均竣工面积多年来在30平方米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120-140平方米之间,我们仅占其1/5一1/6,而能源消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且建筑质量通病也大量存在。住宅产业要改变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就必须加快我国住宅部品化和部品生产工业化的进程。即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高技术组合改造传统建筑施工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推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技术进步贡献与劳动生产率的双增长四、住宅流通的现代化从当前房地产业运行状况、产业结构来看,流通环节相对薄弱。一是开发商的销售理念陈旧落后,且缺乏诚信意识;二是销售方式仍以手工作坊式为主,个人开发个人出售,一家一个售房部,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营销网络;三是中介服务发展较慢.且缺乏规范。以致造成行业整体销售效率低、成本高等间题:
解决流通环节的通病,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即要实现住宅产业内各个行业和专业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实现流通环节的现代化,改变一个开发企业横跨生产、流通、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状况。
分工细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住宅流通市场的低效率运作状态.应当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销售网络,以降低销售成本,解决相关的市场间题;同时,下大力气培育规范的、发达的中介行业,如建立行业内统一的经纪和信息传播机构,重点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营销商等。
四、住宅消费的现代化
关键词:标志;动态化趋势;信息传达
标志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性的图形设计,传达特定的集团、活动、事物、产品等的特定信息。标志设计涉及美学、广告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语意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分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何使标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如何使标志更加准确、快速的传递信息成为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标志设计呈现出了众多新趋势,动态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标志设计动态化的具体表现
信息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的表现首先在于,标志设计不再局限于在任何场合的运用都必须尽量保持其所有面貌,不能轻易改变所谓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标志单一、静态、固定的外形与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标志内部结构的韵律和动态平衡来表现视觉形象的本质,根据相应的视觉原理,赋予作品外在形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标志在视觉上产生极具趣味性的动态变化,显现出具有无穷生命力的视觉意象,并使蕴含于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视觉的时空延展中得到准确、有效的识别。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化的特征。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一个诞生中的世界”为主题,旨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为未来有可能实施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标志征集活动中,主办方要求标志必须充分反映主题,具有独特性,能与“Exp02000Harmover”的标题字样协调结合;标志造型必须简洁而不乏深意,除适用于印刷、网络之外,还必须适合动画制作。最终,大会选用了奎恩工作室设计的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是,该标志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形成多达456种变化样式,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充满了灵气、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延展的视觉效果。正如主设计师MichaelGd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又如,韩国一民美术馆的标志设计。设计师对“一民”的韩文辅音字母进行了几何化处理,并利用“田”字形的构图形式对其进行组合,标志的整体形象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在标志的实际应用中,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背景、媒介、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重新分解、组合。将上述标志设计案例聚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标志的识别性并没有因为造型的动态变化而受到影响或减损,恰恰相反,正因为设计师在创意过程中抓住了视觉形态的本质,才使得标志的不同组合、变化显现出相同或相近的视觉感受,从而强化了标志的识别性。实际上,这也正体现了格式塔的“变调性”理论,即“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构成成分(如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动态化标志的设计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对称、平衡、对比、统一、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充分展现标志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内在特征。唯有这样,才能使标志在动态变化中准确地传达信息。
除外在形式以外,动态化还表现在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之中。
标志在视觉系统构架中通常占有绝对主导的作用。其他相关要素如标准字体、辅助图形等都是为了发挥标志的这种绝对中心地位而服务,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之间也因之而产生一种静态的、主次性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这种静态关系的维持虽然可以突出企业的主体视觉形象,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却限制了视觉设计各要素的能动性,弱化了视觉系统的创新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这实际上也造成了对视觉资源的一种浪费。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设计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当代视觉设计中已经可以看到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之间逐渐显现出的动态化趋势。比如说,标志和辅助图形之间并不一定是主次关系,而有可能是一种互相补充、互为拓展的动态关系。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OrrickHer-rington&Sutcliffe)的标志是一个绿色圆环状图形,辅助图形则是一系列与标志环状外形相似的圆形实物(如齿轮、唱片、纽扣等)。实际运用当中辅助图形在很大意义上拓展了标志的概念,通过对人们相似或相近联想和想像的引发,使标志形象突破了原有的环状外形,其意义也变得更为深远。
由此可见,在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关系的动态化趋势中,我们已经不能想当然地将标志界定为视觉设计的唯一中心,其他诸元素或元素组合也有可能取得与标志相同甚至超越标志本身意义的地位。当然,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也并不是毫无标准可言,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要在保持突出产品、企业、团体或是活动的整体视觉印象的前提下,合理调控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视觉信息得到准确地传达。
二、标志设计动态化的意义与价值
从信息传达的角度看,标志设计的动态化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符合新媒介发展要求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总趋势,对于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标志设计动态化符合人的视觉特点。视觉信息的传达包含生产、创造信息的一方,也包含接收信息的一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受众”。受众在图形信息传达中虽然处于非主动地位,但却对信息传达的最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受众阅读图形时视觉在生理、心理乃至审美层面的需求和规律,才能将预先设定的信息顺利、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动态化的标志图形与静态化的标志图形相比更符合人的视觉特点。通常来说,人在其视域范围内观察事物时,往往会对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产生与其他事物相比更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形象或是杂乱无序的对象都容易产生厌腻和感知疲劳。在现代社会纷繁的信息面前,人不是对图形所有的细节信息都能关注,而是会有选择地把重要信息安排在视觉焦点上,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富于动感和变化或是与周围环境中其他普通可见物有着显著区别的形状和色彩上去。受众对新奇事物通常会有天生的好奇心,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说:“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
信息传播的起点从人们对信息载体的注意开始,没有对图形必要的关注就不能实现信息“消费”。动态化标志图形充满了奇形异构、空间纠错、梦幻矛盾的大胆创想,它以主动出击的视觉形式,为其成为视觉选择的重点提供了机会,从而增强了对观者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为在繁杂的图形信息海洋中实现快速传播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的广泛应用对标志设计提出了动态化的要求。自1981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网络与数码技术的成熟更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观念与行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各种数码编辑软件的出现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摄取、存储和编辑的方式。互联网、互动电视、数字手机等新兴的传播媒介,更是集合了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优点。它们利用多信息通道的优势,将文字、图画、影像、音响等信息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声音媒介和视觉媒介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充分调动了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缩短了视觉传达的周期,增强了视觉传达的时效性,同时也为交互式的信息传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互联网络上,受众可以通过单击某文本中加以标注的一些特殊的关键单词或图像,打开另一个文本,激活一段声音、一组图形或是播放一段视频动画。不同的信息阅读者可以在同一时空和网络媒体或者是相关的信息编码者进行交流,甚至交流的本身也可以成为网络媒体实时的信息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以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同时又对设计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and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and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词语文化义植物词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78-02
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众多学者开始注意到文化和汉语之间密切的关系。人们意识到如果不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交流障碍。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应注意含有丰富文化义的词语。尤其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词语,教师和学生都应对这些词语充分了解。
一、词语的文化义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一些特殊的词汇常常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包含的文化信息。词汇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外文化中一些词语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这些词语便是文化词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①通过这些词语的文化义,人们可以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民族风俗、文化背景、等独特的文化知识。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汉语中很多植物词常被人们赋予独有的文化义。例如,中国人常常将“牡丹”奉为国花。并且由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牡丹作为“富贵、荣华、幸福”的象征。
二、汉语常用植物词的文化义
汉语中的植物词多数含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人们往往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周围环境和关系密切的事物来构成对这些植物词的联想,这样就形成了植物词独有的文化义。例如人们常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指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植物大多数都凋零了,只有松柏仍然坚韧挺拔,不畏严寒。松柏被人们赋予坚韧不屈的品质,其实也是人们通过观察松柏不惧寒冷的特性而得出的联想意义。再者莲在汉语中象征着坚贞不屈和洁身自鄣钠分剩这也是从莲的生长特点得出的文化义。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汉语常用植物词的文化义。
(1)松:松树,被称为“百木之长”,所以中国人将它作为长寿的象征。并且由于松树耐旱抗寒,在悬崖峭壁上也可以存活,因此它也代表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和顽强不屈的人。
(2)梅:梅花在寒冬绽放,不惧严寒。因此人们赋予它清雅俊逸的品质,常用它来比喻那些与世无争、坚守本性的君子。而且中国人也常将梅花比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例如“梅妻鹤子”。
(3)柳:柳树,是一种高大的常见乔木,姿态优美。它可以代表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又因为柳的谐音是“留”,所以古人常常在和亲友离别时折柳赠别,用柳条寄托不舍之情。而像“柳叶眉”和“杨柳细腰”则是用柳树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4)竹:竹子高大挺拔,俊美秀丽。在汉语中,“竹”可以代表谦虚。这是因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古人认为竹子是一种虚心的植物。又因为竹杆有节,所以竹子也是节气的象征,代表高尚的情操,比如成语中有“高风亮节”一词。除此之外,因为“竹”与“足”“祝”音接近,故而人们又将竹作为“富足”和美好祝愿的象征。
(5)菊:,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观赏植物。汉语中可以象征高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还具有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久服能轻身延年”,所以因其药用价值被人们作为长寿的象征。而且菊也是隐士的象征,是因为恬淡、高洁有傲气,与传统文化中隐士的特点相同。而且往往在秋季开放,开在百花之后,不与群芳争艳,体现了一种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6)桃:桃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义。首先桃花象征着爱情,人们用桃花来形容在爱情上的好运气,例如“桃花运”。此外,桃花在汉语中喻指女子娇美的面容。这是因为桃花颜色粉嫩美丽,和女子娇美的面容相似,所以人们会将它与美女联系起来,比如汉语中用“粉面桃花”“面若桃花”来形容美女的容貌。此外汉语中有“蟠桃”一词,传说王母在众神前来祝寿的时候,用蟠桃宴请诸位神仙,表示感谢。因此“桃”便有了长寿的含义,现在人们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有时也会送寿桃,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三、植物词文化义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原则
1.分阶段教学
因为汉语中很多植物词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义,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这些词语文化义的教授。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往往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这些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掌握着不同的语言,对汉语的熟悉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植物词的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分阶段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刚接触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教师可以在讲授植物词语基本义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些文化义。而对中高阶段的学生,教师除了讲授植物词语基本义和文化义以外,也应向学生介绍文化义的来源,并与学生的母语和常用语言进行对比。比如在讲解“桃”时,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只介绍这种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生长习性,并简单说明“桃”在汉语中可以表示“长寿”等文化义。但面对中高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讲明为何桃子可以表示长寿,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主次分明
在进行植物词语的教学时,要注意植物词语在汉语和学生母语、常用语言中有差异的地方,要侧重这些词语的教学。比如汉语中“牡丹”代表着“富贵、荣华、吉祥”,但西方一些国家中“牡丹”却是“腼腆和害羞”。再比如“莲”在汉语中象征着“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而在希腊神话中却指“忘忧果”。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义相同的词语,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词语的含义。但对那些文化义差异较大的词语要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汉语基本的植物词后,也能理解有丰富文化义的植物词。
3.交际与实用为主
o论是哪一种语言,终究是要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所以对于植物词的教学也应该注意词语的交际性和实用性。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多向学生教授在汉语中常见的、使用频率高和实用性强的植物词语,详细介绍它们的基本义和文化义。而对那些生僻的、鲜为人知的词语则尽量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教学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用汉语直接向学生介绍词语的基本义和文化义。有些植物词语的含义简单易懂,教师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先用直接法向学生直接讲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文化义。比如在讲解汉语中的“松柏”时,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松柏在中国文化中是顽强不屈的象征,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松柏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帮助他们明白因为松柏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顺利存活,人们才会赋予它们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文化义。
2.对比分析法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考虑到汉语与学生母语、常用语的异同。因为植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往往会赋予同一种植物词不一样的文化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植物词语的含义。例如“水仙”在汉语中代表着高雅,而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傲慢和自负。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先介绍它的基本义,然后讲解汉英文化中“水仙”具有的不同的文化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不同语言中同类植物词语的文化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在汉语中独有的文化义,避免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产生误解。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图像和声音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感受事物。在教授植物词文化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解词语的基本义和文化义。比如在讲解“桃”时,光凭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应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关于“桃”的图片和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桃的样子,从而知道是怎样的东西可以在汉语中表示长寿。而在介绍“柳叶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柳叶的形状和人类眉毛的样子,引导学生发现柳叶和眉毛的相似处,充分掌握“柳叶眉”的含义。
4.实物教学法
在讲解植物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菊”时,教师可以安排在重阳节的时候教授这个词语,让学生品尝酒和糕,并介绍“菊”在汉语中包含的文化义。而在讲授“竹”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感受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因为竹子有节,汉语中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可以亲自感受植物词的基本义,进而也能明白因为植物的形态等而产生的文化义。
四、结语
植物,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而通过学习含有独特文化义的汉语植物词,学生也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利用独特的植物词来介绍中国文化,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教学,并能够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如果没有对该语言具有的文化义有足够的了解,必然会在交流中产生问题。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要靠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分析文化差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植物词的含义,让学生在能用汉语进行基本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各种文化差异,从而能够用汉语进行有效地交流,传播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包雅婧.植物类国俗词的对外汉语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廖光荣.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5]孟鹏丽.对外汉语文化词语及其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策略;低年级数学;应用题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应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一、对教材的研究
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二、模式的运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抛锚式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一)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图文并茂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确定问题
在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三)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四)协作学习
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以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五)效果评价
[关键词]原始经济体;经济流;经济流剩余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19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35-06
笔者曾在“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参见《时代经贸》2011年9月)一文中,明确提出对经济现象进行动态的整体性观察的理论主张,并从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视角,以人类祖先的生存行为现象为观察起点,引出“转换”与“吸收”两大功能,进而得出“原始经济体”的理论抽象,还对原始经济体进行了深层功能结构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及其成长进化问题做出理论描述。
经济体是一个功能体,视之不见,搏之不得,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因此,现象世界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要素,均应被视作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
1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
1.1人体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可区分为人、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人,是经济体得以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决定性的、第一层次的体外环境,直接与经济体相关联。一物是否为有用之物,完全是相对于人体而言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不是相对于人体的有用之物或无用之物。
同样是作为经济体体外环境的社会和大自然,无论其结构如何复杂、规模如何庞大,都无法直接与经济体发生作用,它们都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来间接地作用于经济体。
人的行为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如果没有人及其维持生存的行为,便无所谓经济体的存在;没有人的成长,也无从谈起经济体的成长;没有人的进化,也便没有经济体的进化。要深入了解和把握经济体,必须要首先了解人。
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人对自身的了解,并不比对外在世界的了解更多。甚至于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类自己还仍未完全确认自己的祖先。但经过几代人类学家一百多年的努力,人类对自己祖先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现在人类学家们几乎可以确认:人类的祖先是300万年至400万年前,用双腿从某种“神秘境界”里“走”出来的。中间经历了4次身体结构上的变化:南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我们无力对人类的进化过程做出更为详尽的描述,现仅就与经济体相关联的人的一些基本属性,做一个归纳。归纳过程中特别注意到要将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自己的最早祖先南猿也包括进来。
我们把人的构成区分为2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6个要素,即眼、耳、鼻、舌、身、意;第二部分,包含也6个要素,即见、闻、嗅、味、触、识。
包含在这2大部分中的所有要素,并不是一些孤立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眼见一体、耳闻一体、鼻嗅一体、舌味一体、身触一体、意识一体。
眼见一体,以眼为体,以见为能;耳闻一体,以耳为体,以闻为能;鼻嗅一体,以鼻为体,以嗅为能;舌味一体,以舌为体,以味为能;身触一体,以身为体,以触为能;意识一体,以意为体,以识为能。
眼、耳、鼻、舌、身归于人的肌体;见、闻、嗅、味、触归于人的体能。肌体在意识的统领下发挥出体能,形成人的行为现象。
识,是人在面对外在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感觉、印象、记忆、判断、思维、想象等活动的能力;意,则是这种能力的来源。
远古人类祖先的意与识,在原始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限制下,是浑然未分的,处于蒙昧状态。其生存活动中的行为动机,与其他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完全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但随着人类的进化,本能将逐步为欲念所取代,蒙昧将逐步为智能所取代。
与经济体体内功能相联系,意及意识统领下的人的肌体,是在生存行为中发挥吸收功能的基础和前提;识及意识统领下的人的体能,则是在生存行为中发挥
换功能的动力来源,见图1。
随着肌体、体能、意识的成长与进化,体现在经济体中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也将随之成长和进化。可以这样来形容:体能、识是经济体之“父”;肌体、意是经济体之“母”。为便于与经济体相对照,我们将人的肌体、体能、意识,统称为“人体”。
1.2种群
社会,是经济体第二层次的体外环境,也是经济体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必备环境。但它永远不会成为经济体的直接环境。无论人类社会形态进化到何种程度,无论今后经济体的结构方式会变得多么复杂多样,人体是经济体的直接环境,这一点是始终不能改变的。
但社会又是人体赖以生存、成长、繁衍和进化的直接环境,是要对人体发生直接作用的。因此,社会对经济体的作用是通过人体间接地得以实现的。
与原始经济体相对应的社会环境是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种群。这里,需要强调远古人类祖先种群的2个特征:①种群内部男人与女人的对立。这种对立,是人体种群得以延续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制度现象产生的根源。因为,人类社会制度现象,其本质含义就是确定人体与人体之间的区分,男人与女人则是种群中人体与人体之间的最初的区分。②种群与大自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种群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源,见图2。
制度现象、文化现象,特别明显的是其中的科学和技术现象,反过来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又作用于经济体,促进着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1.3大自然
大自然是经济体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为广大、最为基本的体外环境。以经济体为本位,大自然首先是指日、地、月系统。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也都应当包含在大自然的概念之中。大自然与人体、人类社会一起提供了经济体赖以存在、成长和进化的全部资源。
可将蕴含于经济体体外环境中的全部资源归结为3个基本要素:
第一种,是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的以固体、液体和气体形态占有一定空间和质量的东西,譬如山泽之中与人类祖先的生存直接相关的动物、植物、水、土、石、空气等,我们将其统称为物质资源。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方式直接释放出来的或者是可以间接地获得的做功的能力。譬如发自于天空的风雨雷电和来自于太阳的光线,以及来自于地下的热量等,我们将其统称为能量资源。
第三种,是蕴含于整个宇宙的信息资源。信息,20世纪才为人类所认识;关于信息的本质,说法也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信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的,区别于物质与能量,并与之相并列的第三种存在。
本文将信息定义为:人体所获得的关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得越多,信息量就越大。两棵果树,这棵树上果子多些,另一棵树上果子少些。第一次在另一棵树上吃到少一些的果子;第二次,在这棵树上吃到多一些的果子;第三次就会再次来到这棵果树下。果子所处方位的不确定性在减少。
大自然无法直接与经济体发生关联,与社会环境一样,也必须通过人体才能发挥出对经济体的资源保证作用,见图3。
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指的是经济体体外环境中所蕴含的全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狭义的资源则是指作为人类生存行为直接获取对象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对于一个给定的经济体,如果说广义的体外资源是广大或无限的,那么,其狭义的体外资源就总是有限的了。
与远古人类祖先生存状态相伴随的原始经济体,其狭义上的体外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不包括能量资源,也不包括信息资源,只包括物质资源中极小的一部分,其全部内容也仅限于生长于山泽大地之中的、可供直接食用的瓜、果、鱼、兽等动植物资源。
2经济流
2.1经济流的概念
人类祖先要维持生存,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重复其“摘吃果子”、“掘嚼根茎”、“擒食鸟兽”等进食行为。原始经济体体外环境中的资源要素,在加入人类祖先重复不断的进食过程,从而也是加入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重复不断的实现过程之前,本是一种与经济体无关的游离状态下的存在。一旦通过人体的行为被加入进来,处于游离状态的资源要素便会沿着两种功能相互作用所规定的方向,形成一股有序的流动。
我们将被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重复不断的实现过程
纳入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体外资源,称为经济流,见图4。
2.2主流与潜流
原始经济体的经济流可区分为2个层次。原始经济体是以可供人体直接食用的瓜、果、鱼、兽等动植物资源为其直接转换与吸收对象的,因此,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是原始经济体体内经济流的主流。然而,伴随主流一同被纳入原始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还要包括部分其余的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以及能量流和信息流。这部分经济流,并不与人体的行为目的直接关联,而是处于一种不为行为主体所知的潜藏的状态,因此可称之为潜流,见图5。
经济流中包含潜流,这一点是由经济体结构规模与结构形式的有限性与体外环境结构规模与结构形式的广大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蕴含于规模广大的体外环境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其结构方式要远远复杂于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物质、能量、信息在体外环境中本是一种难以分解的混合状态下的存在,当狭义上的资源要素以主流身份被纳入经济体时,能量流、信息流以及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也必然潜藏其中。
2.3经济流的流向
如前所述,在本文的图示法中,转换为先,位于经济体的右侧,朝向经济流的来源;吸收为后,位于经济体的左侧,背向经济流的来源。在这种结构关系中,转换好似一面法力无边的“魔镜”,突然将体外资源要素的游离之“魂”,化为一股有序的“流”,摄入经济体体内,再抛向吸收的“胃囊”。经济流的流向与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与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则是相反的,见图6。
2.4经济流的冷与热属性
流经经济体的经济流,要经受经济体体内2种功能的同时作用。从转换一方看,体外资源逐步由无用之物变为有用之物的过程,正是其原有的外部形态及内在结构不断发生着改变、分解或释放的过程;从吸收一方看,体外资源逐步以有用之物被耗费或吸收的过程,则是其处在不断释放、分解和改变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及内在结构又在不断消失或隐没的过程。经济流在转换与吸收的功能作用下,亦生亦灭。我们比喻地称:处于转换功能作用之下的经济流具有“热”性;处于吸收功能作用之下的经济流具有“冷”性。
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变化,直接体现着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区分,因此也可以说,转换功能具有热性,吸收功能具有冷性,见图7。
在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紧密合一的。因此,流经其间的经济流,在同一瞬间既要表现出热性,又要表现出冷性。除非是转换与吸收之间发生了实际分离,否则,经济流冷热属性的变换并不会表现为经济体整体上的冷热更替。
为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观念上将转换与吸收做一个暂时的分离,使两种功能各归其固有的结构方位。假想:有一股经济流正非常缓慢地以极为松散的粒子状态流经经济体。
当有一颗经济流的粒子流经白框时,见图8,黑框中是空的,这意味着转换功能正在发挥作用,吸收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济流呈热性,或称经济体呈热性。
当这颗粒子流经黑框时,见图9,白框中是空的,这意味着吸收功能正在发挥作用,转换功能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经济流呈冷性,或称经济体呈冷性。
伴随着这股经济流的持续流动,经济流将会发生“热转冷”、“冷转热”,往复不断地交替变换。经济流密度越大、流速越快,冷热交替的频率就会越高。冷热交替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经济流既要呈冷性,又要呈热性,结果就是动态的冷热均衡。
我们将这种冷热均衡状态,称作经济流呈中性,或称经济体呈中性,见图10。
转换与吸收,一体两面;经济体、经济流与行为现象,三位一体。转换、热性、动,三者相对应,为一面;吸收、冷性、静,三者相对应,为另一面。
转换功能起作用的时刻,正是经济流呈热性的时刻,同时也正是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表现出动的特征的时刻;吸收功能起作用的时刻,正是经济流呈冷性的时刻,同时也正是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表现出静的特征的时刻。
因此,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和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加以描述。当我们描述经济流的冷热属性的时候,也就是描述了人体行为的动静特征,同时也正是在描述经济体的功能结构。
2.5经济流剩余
源自经济体体外环境,包含着主流、潜流两个层次和物质、能量、信息3个要素的经济流
,在流经经济体之后,有2个而且仅仅是2个去向:①被彻底转换与吸收,留存于人体之内,消失于经济体;②因无法进一步被转换与吸收,而被排出人体,留存于人体之外。被排出人体的经济流,同时也可视为被排出经济体。
留存于人体之内的经济流,将直接形成人体,维持人体的存在、成长和进化;留存于人体之外的经济流,将会直接造成人体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将会反过来间接地造成人体的变化。我们将第二个去向的经济流称为经济流剩余,见图11。
经济体作为功能体,本是一个无形的存在,其自身并不含有、也从未留存资源要素中的任何因子。因此,作为经济体功能实现产物的经济流的实体,并非果真是留存于经济体之中,而是留存于经济体的体外环境之中,即留存于作为生存行为主体的人体之内或人体之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
但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与人体的行为过程却是同步进行,毫厘不差的,因此,完全为人体所吸收,留存于人体的经济流,可视为形成人体,而消失于经济体;被人体所排出经济流,也可视为是被经济体所排出。
经济流流经经济体之后会产生剩余。这一点,与经济流中包含主流与潜流的道理一样,也是由经济体体外环境结构规模及结构形式相对的广大性和复杂所决定的。假如经济体的结构规模及结构形式与体外环境完全吻合,则根本就没有转换与吸收体外资源的必要。经济体体外环境中处于复杂的、混合状态下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作用下,化作经济流之后,一部分得到了彻底的转换与吸收,留存于人体;没有得到转换与吸收的部分,则要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以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形成经济流剩余。
2.6剩余的构成
经济流区可分为主流与潜流2个层次,进一步还可以区分为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其余的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4个构成。
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即大自然直接赐予的可食用之物,经过经济体转换与吸收的部分,以化学能或生物能的形式留存于人体之内;未能转换与吸收的部分则主要以粪便或体热的形式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在人类祖先谋求生存的活动中,奔跑时无意中碰到的石块,攀爬树木时无意间触动或折断的树枝等,以及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人的肌体的各种活动本身,都应被视为经济流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广义资源上的物质流。显然,这部分物质流是不能被原始经济体进一步转换和吸收的,因而要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一只果子或一块兽肉,当其被纳入经济体而成为转换与吸收的对象时,其生长和成熟过程中所转换与吸收的太阳能、化学能等等,此时都具备着被纳入经济体而形成流动的含义,此即所谓能量流。此外,日复一日的奔跑、攀爬等觅食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的转换和流动过程,因此,也应一并被视为能量流。能量流,除被人体吸收的部分之外,剩余的部分均以热能的形式被排出人体,同时也可看作是被排出经济体,成为经济流剩余。
与我们关于原始经济体的理论描述相联系,在摘吃果子这样简单的行为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的流动。我们的那位祖先起初并不知道哪里有果子可摘。经过一番寻找,才来到一棵果树下。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感官所感知的一切,已经作为“印象”或“经验”留存于他的记忆之中。下一次饿了的时候,他会很快找到这棵果树。没有找到这棵果树之前,这棵果树的方位对他来说是不确定的,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大大地减少了。这就是信息在流动。由人类远古祖先穴居的山洞通往果树的那条蜿蜒小路,就是信息流经的“印迹”。
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经济流中的信息流是没有剩余的。人类祖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存活动中,通过感官和心智所体察到的一切,都意味着相对于他来说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的减少,都将以印象、记忆、经验、知识的形式日积月累地留存于意识之中。即使会有所遗忘,而遗忘本身就是一种意识现象。因此信息是不能被排出人体而留存于人体之外的。
经济流剩余由物质流剩余和能量流剩余2部分构成,不存在信息流剩余。可以对经济流剩余做一个归纳,见图12。
3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在我们的描述中,转换与吸收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功能存在,不难看出,关于原始经
体的描述,只要稍加改动,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动物,甚至是植物的生存行为。但必须牢记:我们所描述的原始经济体,其最直接的体外环境是远古人类祖先的人体,而不是其他动物或植物。其他动物和植物均被视为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资源,都是相对于人体而言的有用之物。
原始经济体是针对远古人类祖先单个人体的生存行为所给出的一种功能描述。无论是其结构规模,还是其流量规模,都取决于单个人体的胃口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这种原始的转换与吸收所能够推动的经济流,其主流是物质流,并且仅限于大自然直接赐予的可食用之物。
人类祖先生存于种群之中,这种社会结构是十分松散的,至少在觅食过程中,他们是单独行动的。在通往未来经济生活的大道上,人类祖先总是群体出发,又分头行动,各自头顶一点“黑白闪烁”的原始经济体之光。
此消彼长、冷热更替、动静有常的经济体,是这样一种功能体:其自身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却带来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流动;其自身是物质、能量、信息循环流动的必经之路,物质、能量、信息却未在其中有一丝一毫的留存。“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经济体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伴随着经济流的累积,造成了包括人体在内的体外环境的变化。
经济体体外环境的变化,首先是人体的变化。人体的变化集中表现于其生存能力的增强。原先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四处寻找果子,如今早已知道果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摘到更多更好的果子;原先只能吃到一两种果子,如今早已知道还有哪些种果子也可以食用;原先吃不到或只能吃到野兽的生肉,如今发现偶尔拾到的被野火烧熟了的兽肉更加可口。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范围和深度在扩大和加深。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肌体、体能、意识的成长。人体的成长又会反过来造成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增强。原始经济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增强,意味着原始经济体在成长。
因为人体在成长,所以原始经济体必然要成长,但其成长不是没有限度的。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要受到来自5个方面的约束。
第一个约束:结构规模的有限性。人类祖先的肌体、体能是有限的。这集中体现为其胃口容量的有限性上面。尽管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范围在扩大,但一次进食所能够转换和吸收的食物数量毕竟有限。
此外,人类祖先的意识也是有限的。在远古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下,尚未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类祖先除了直接觅食以外,其余的一无所知。人体的肌体、体能、意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原始经济体结构规模的有限性。原始经济体本身无法突破这种局限,因此,在本文的图示法中,用以表示原始经济体结构规模的由黑白两色所构成的方形面积的大小,在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不能改变的。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不表现为图形面积的扩大。
第二个约束:原始经济体体内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相对等。无论原始经济体成长到何种程度,绝不会出现转换大于吸收或吸收大于转换的情况。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分别代表两种功能的黑色面积与白色面积,始终是相等的。
第三个约束: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在原始经济体体内的结构方位固定不变。转换为先,永远朝向经济流的来源;吸收为后,永远背向经济流。不可互换。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代表转换功能的白色,始终位于图形的右侧;代表吸收功能的黑色,始终位于图形的左侧。
第四个约束: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相反,即两种功能的效用各自由大至小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表现在图形上,就是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由右向左,吸收功能的作用方向是由左向右。箭头的方向不可改变。
第五个约束:转换与吸收二体合一,不可脱离。一旦脱离,则意味着经济体的消失。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分别代表两种功能的白色和黑色,始终是连接在一起的。
原始经济体的6个属性:规模有限、功能对等、先后有别、方向相反、二体合一、此消彼长,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过程中,前5个属性都不可能发生变化,唯一能够发生变化的,是两种功能之间的相互消长关系。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曾假定两种功能的相互消长呈线性变化,现在我们仍保持这个假定,通过图形来推演原始经济体成长的整个历程,见图13。
由体内功能增强所带来的原始经济体的成长,并不表现为图形中黑
白两色乃至整个方形的面积的增大,也不表现为两相对等、先后有别、方向相反、二体合一这些属性的任何变化。而是仅仅表现为:伴随着经济流的持续流动和循环累积,两种功能相互消长关系的变化。消长关系变化的结果,是两种功能在原始经济体中的地位关系的改变。
在最初状态下的原始经济体中,能够被转换与吸收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是单一而有限的,人类祖先没有进行食物选择的自由,原始经济体的体内功能极为有限,两种功能的地位关系是:吸收完全从属于转换,转换完全决定着吸收。表现在图形中,就是代表转换的白色完全处于上方,代表吸收的黑色完全处于下方,参见图13-0。
伴随着体内功能的增强,能够被转换与吸收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在逐渐扩大,此时,人类祖先开始获得更多的食物,并可以有选择地进食。吸收对转换的依赖程度开始降低。转换与吸收的地位关系开始发生改变,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转换功能的支配地位由此开始逐步让位于吸收功能。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原先处于上方的代表转换的白色,逐步让位于原先处于下方的代表吸收的黑色。这就是原始经济体成长的全部含义。
原始经济体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里,体内的功能结构都处于不同形式的平衡状态。图13显示出7种平衡状态。
图13-0中,转换功能完全处于上方,吸收功能完全处于下方。这表明吸收完全由转换来支配。我们把这种平衡状态称为原始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在初始平衡态下,食物种类单一,数量有限,人体之外不存在选择机会。此时,经济体所体现出来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极为微弱的,属于经济流累积的初期。前面那位人类祖先的第一幅进食图景,参见(“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冯力,《时代经贸》,2011年9月,图2),可近似地看作是处于此种状态。从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上,观察不到明显的阶段性区分。此时的人类祖先,严格地讲,远没有具备人的本质特征,是蒙昧状态下的生存本能在支配着人体的生存行为。
图13-1和图13-2所显示的平衡状态,称为“对等过渡平衡态”。图13-1显示出经济体开始成长。此时,人类祖先的觅食能力有所提高,与时同时,经济体所体现出来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也有所增强。在这种增强的同时,吸收功能的地位有所上升,吸收不再完全为转换所支配。在图13-2中,吸收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转换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对等过渡平衡态”下,由于食物种类增加,人体之外开始出现选择机会,但人体之内尚无选择意识。
图13-3中,转换与吸收之间的地位关系完全对等,这也是整个过程中唯一的一次地位对等的机会,称为“对等平衡态”。“对等平衡态”下,食物种类的多样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人体之外存在着足够的选择机会,人体之内的选择意识即将生成又尚未生成。
图13-4和图13-5所显示的平衡状态,称为“临界过渡平衡态”。在这种平衡态下,两种功能已经开始转向了各自的反面,转换功能开始让位于吸收功能,吸收功能反过来开始支配转换功能。食物种类进一步增加,人体之外的选择机会进一步增多,人体之内的选择意识开始生成。
选择意识一旦生成,则意味着本能开始为欲念所取代,蒙昧开始为智能所取代。本能的行为动机开始为欲念支配下的行为动机所取代;蒙昧的行为方式开始为智能的行为方式所取代。一块生肉和一块被野火烤过的熟肉,这位祖先不加选择地吃了一块生肉,或同样是不加选择地吃了一块熟肉。从外在现象上看,动机不为欲念所支配。但体内的真实感受会告诉他,下一次要选择那块熟肉。再有机会的话,欲念就会发生作用了。有选择意味着有欲念,能选择意味着有智能。欲念与智能的生成是原始经济体成长带给人体的最显著变化。
在欲念的支配下,人类祖先开始有选择地吃到更多种类和充分数量的食物。再也不是摘到什么吃下什么、摘得多少吃下多少。这预示着人类祖先的“幸福”时光即将来临。行为过程的阶段性区分,从这里开始逐渐显露。
图13-6所显示的状态,称为“临界平衡态”。代表吸收功能的黑色完全处于上方,代表转换功能的白色完全处于下方。此时,受到各方约束的原始经济体所能够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转换功能的支配地位完全让位于吸收功能。这也是行为现象上的阶段性区分最为明显的时刻。前面的那
位祖先的第二次进食,参见(“我的经济现象整体观”,冯力,《时代经贸》,2011年9月,图3),可近似地看作是处于这种状态。这位祖先在他图中的演示过程中,无意之间画出了一道人体体表的分界线,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发现和确认转换与吸收这两种含义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功能存在。
人体中的欲念已经形成。狭义资源上的有用之物的种类,已经为人体中的智能区分完毕。我们的远古祖先终于迎来了“想吃什么,就摘得什么”、“想吃多少,就摘得多少”的好时光。
“福兮祸所伏”。我们的祖先此刻正沉浸于幸福时光,尽情享用着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美食。但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就在此刻,与其生存行为形影相伴的功能体——原始经济体,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它的尽头。
自初始平衡态,随着经济流的累积,原始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地位关系始终在发生着改变。但这种改变,在前述5个约束条件下,经历了6个步骤,来到如图13-6所示的临界平衡态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入了一个“死结”,达到了成长的极限,再也无法成长了。即使耗尽全部体外资源,也无法在维持经济体原有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解开这个死结。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在实际的设计中也常会有类似的应用,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是什么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呢?原来在平面设计中我们正在广泛运用的许多手法背后,都隐藏着符号学原理的影子,在图形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教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1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的本质联系
1.1关于符号与符号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①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述了符号的概念,鸿雁在泥沼与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记号X,而鸿雁是并不在的Y。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
1.2符号从何而来?
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维是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念,而后将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从而是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世界的各种对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像。这些影响是由直接的外在关系中分离出来,独立于思维中保持并运作的。这些印象以狭义语言为基础,又表现为可视图形,肢体动作,音乐等广义语言。
1.3平面图形设计与符号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观者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就像本文开始时提到的例子,设计者将危险动物老虎或蜜蜂符号化为黄黑相间的条纹,并依赖于它将危险与警惕的信息传达到车手的意识中。
B.平面图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平面图形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为依据与手段的。由此可以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个符号X,可以准确的传达Y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
2更多的发掘符号的特性,更准确的运用符号的语言
平面图形设计本身是符号的表达方式,设计者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中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由此可以说,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训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运用符号这个工具,应该理解三个方面的概念:
2.1使符号不断的深化
符号的三个类型和层次
从符号与它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
图像符号(ICON)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认出来。
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路标,就是道路的指示符号;而门则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号。
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内在的联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比如红色代表着革命,桃子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长寿的象征。
上述三者,既是符号的三种类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号逐次深化的三个层次,一个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其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鸽子的形象,出现在产品的包装上时,无疑它只是包装内商品的符号,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是“此包装内的商品是与鸽子有关”,此时,它是作为图像符号出现;由于鸽子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动物,具有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动物特征,因此,它出现在路牌或是处所的标示中时,它是作为指示符号出现的,传达的信息为“此处属保护动物领域”;当这个形象再次出现,却是与枫叶的造型一起,组成了新的标志,它不再具有上述二者的含义,而是指涉慈善行业,表示一种和平,援助,并与枫叶一起,表示地域,一般人们一看到枫叶就很容易想到加拿大的形象,枫叶以成为加拿大的象征。在这里的鸽子形象,正是以它的象征符号的身份展示在人们面前了。设计师有意制造枫叶的缺角,表示失业者,并把枫叶的缺角刻意演变成一个鸽子形,表示慈善机构,正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精妙至极地表现了“加拿大——慈善事务——恢复”的信息意念。此时,它含义的表达的准确有效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它由单纯的图像符号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变为指示符号,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符号的过程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为了使思想感情的信息更有效准确的传达,需要一个符号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是,一味地,漫无目标的深化符号的指涉是不负责任的,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
2.2把握符号的变量思维,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畴
作为狭义的个人思维,具有与生命等长的长时间性和对不同生活空间的探索性;作为更广义的人类社会的思维活动,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永恒性与对所有涉及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思维的主体,符号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也是可变的。
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在设计中,对于符号的挑选发掘运用,应该把握住这些变量,才能使信息传达准确而不出现歧义。
A.不同的时间空间,使某一具体符号有着不同的指涉物
河南安阳殷商遗址出土的大量龟甲兽骨上,刻有大量象形文字,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这些文字当时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也就是记录事件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数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还保留有记录事件符号的特性外,在绝大多数的人心目中,这些难于辨认的文字,已成为几千年前那个时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设计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复出现,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询问命运的结果,而转变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追思,在这里这些文字已经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荣耀的提示符。
“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火或是太阳的象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卐”是一个佛教符号,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认为它是出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定制读音为“wan,万音”在佛经中也写作“卍”。但是,同样的一个字符,在近代的欧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1920年,当时的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将“卐”用作了纳粹党的党徽,他认为这象征着“争取雅利安人的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卐”遂成为了法西斯统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②同一符号,在不同的空间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指涉物,“卐”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中国或是亚洲的设计作品中出现的吉祥含义的“卐”,是绝难被西方国家的民众所接受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符号不同于他们习惯的指涉。
在时间空间相对一致的情况下,社会因素也是符号指涉发生变化主要因素。本是极普通的一种节育工具,但短短几十年内,不论在世界的角落,它在作为符号的指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它的用途,在早期的设计作品中,它的出现仅仅是影射其行为本身,但是,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及迅速广泛蔓延,使这一形象在设计作品中的出现更为频繁,其指涉对象也由原来的含义转变为“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这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人们对它新的含义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网络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由于网络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而符号“@”是网络的表示符号,它原本的象征电脑,网络的含义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这也同样反复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
B.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符号指涉同一事物
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事物以新的含义,事物也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代表它的符号来适应它新的含义。生活在这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在变化,建立在大脑中的映像-符号,自然会出现差别。时尚,也许是社会中变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所不同。代表时尚的符号,也在随之不断地更新变化。
2002年,流氓兔的造型风靡京城,它以其精彩的情节与令人瞠目的视觉效果征服了广大的观众。很多朋友在见面时都会互相问道“看过流氓兔吗”,无疑,观看这样的一部动画,是时尚的体现,已成为代表“时尚”的众多符号之一。如今市场上很多商家,受到了这部动画的启发,创造了一群在形象上类似电影中主人公造型的形象。目的就是希望借此传达给观众,购买和使用这样的产品,是一种同观看动画流氓兔一样的时尚行为,是你永远紧握时尚脉搏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目标消费群正是这样的追求生活时尚的群体。可以想见,在更早些的时候,当这部动画还未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设计者是不会想到使用这些形象的,这些形象不可能被人们所认可的。因为当时代表时尚的符号中并没有这样的一部动画或其中的形象。红十字会是一个有战地救护发展起来的,志愿的、国际性的救护、救济团体。到现在为止,以由140个左右的国家成立了红十字会。在大多数的国家,使用白底红十字为标志,并称之为红十字会;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一些阿拉伯国家使用白底红色的新月形作为它的标志,并将组织的名称定为“红新月会”;在伊朗,红十字会叫做“红狮和太阳会”,表示是白底的红狮与太阳。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名称与标志,其效果都是一样的?圆煌皇歉鞲龉业奈幕⒆诮獭⒒蚴怯牒焓只岬睦吩ㄔ从兴钜彀樟恕?nbsp;
综上所述,作为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的符号元素应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的符号。应与其所处的空间,时间,社会现实的要求或表现相一致,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把握住他所应用的符号可能存在的变量,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们既有的、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义。
“没有什么问题像与符号有关问题那样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如此基本的了,符号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有关,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工具,就像物理自然界中的运动一样。”③作为人类表达意识,传达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之一的平面设计,也同样是依赖于符号学这一工具的。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的交流,符号,无疑是必然的工具。作为设计者的我们,学习运用符号学的工具,会使设计更具有效的功能。设计,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本身就是符号,设计又是由符号元素构成的,设计者成功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成为指涉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这是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这一思维过程才是完满的。
符号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原理与方法论在各个应用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是相当普遍与深入的,在平面图形设计中也是如此。
关键词:缓效钾;磁化率;夏季风变化;古气候环境
1672-1683(2010)06-0018-03
characteristicsofslowlyavailablekbiogeochemistryintheloesssectionanditspaleoclimaticenvironmentsignificance
wuli-jie,shijian-sheng,yehao,bizhi-wei,sunyan-min,guojiao,dongqiu-yao
(theinstituteofhydrogeologyandenvironmentalgeology,cag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thispaperbyanalyzingcharacteristicsofslowlyavailablekbiogeochemistryintheloesssection,considersthattheformationofslowlyavailablekintheloess-paleosolsequenceisnotonlycontrolledbygeologicalcycle,butaffectedbybiologicalcycle.thecorrelationofbothsusceptibilityandthecontentofslowlyavailablekindicatethattheformationofslowlyavailablekintheloessisaffinitivetothechangeoftheeastasiansummermonsoon.contrastingwithtraditionalsubstituteindex(assoilsusceptibility),slowlyavailablek,whichcouldbeabletoreflectthemoreminutefluctuationaffairofthepaleoclimate,isanewsubstituteindexreflectingthechangeoftheeastasiansummermonsoon.
keywords:slowlyavailablek;susceptibility;summermonsoon;thepaleoclimateenvironment
我国西北的黄土是重建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历史的理想的信息载体之一,它完整地记录了约260万年的古气候信息[1]。迄今为止,研究者建立了许多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如磁化率[2]、粒度[3]、碳酸钙[4]和高温烧失量[5]等,并通过这些环境替代性指标对黄土与古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报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物理或化学方面,较少涉及到生物地球化学领域。钾素属于大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的量大,是黄土中具有鲜明的生物活动特征的元素,不仅在黄土搬运堆积初期受到地质大循环的影响,而且积极参与了后期的生物地球化学成壤过程。如,饶文波研究认为速效钾可以表征yyt事件在黄土中的记录[6]。除此之外,关于黄土剖面中钾素形态以及对古气候变化指示意义的研究很少。因此,尝试着开展黄土中缓效钾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一项对研究古气候环境变化很有意义的工作。
1研究材料与方法
采样剖面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长武塬将军村附近(n35°17′,e107°38′),采样剖面厚度约为544m(表1)。本次采样工作主要以2cm的间距在剖面上进行高密度采样,共采集210个样本,待样品在自然条件下风干后进行实验。
黄土剖面中缓效钾测定法参照执行ny/t889-2004;磁化率参数采用baringtonms2磁化仪进行低频质量磁化率的测定,每一个样品测量6次,取其平均值。
2.1土壤中缓效钾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中钾素根据化学形态可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结构钾;根据对植物的有效性分为速效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缓效钾(非交换性钾)和无效钾(结构钾)[7]。土壤中缓效钾(非交换性钾)指镶嵌在某些2∶1型黏土矿物(如伊利石、蒙脱石、蛭石和流泥石等)结晶层之间所固定的钾,缓慢地被释放到土壤溶液中[8]。无效钾可以经过缓慢风化转化为缓效钾,缓效钾经过风化可以转变为速效钾,速效钾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各钾素在土壤中含量来看,无效钾缓效钾>速效钾[7];从其对作物有效性来看,速效钾>缓效钾无效钾[7]。
2.2黄土剖面中缓效钾的古气候指示意义
黄土-古土壤中钾素来源单一,钾源应来源于黄土母质——风尘的堆积,钾汇在于钾素的经风化侵蚀、径流流失或者生物系统内流转与迁出。因此,黄土体系与其他体系之间钾素的循环交换机理相对较为简单,而钾素在黄土体系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分异、迁出和循环显得复杂得多。
缓效钾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决定了其在黄土剖面中含量的分布变化主要受到风化成壤以及生物作用有关。在冬季风较强的堆积期,黄土受到外界环境干扰以及生物作用较弱,无效钾难以经过有效的风化作用大量地转化为缓效钾(黄土剖面上无效钾约占全钾的94%,是缓效钾的最主要来源),不利于缓效钾的形成,其含量会较低。然而,在夏季风较强的成壤期,黄土受到外界环境的强烈风化作用有利于无效钾向着缓效钾的转变;当然,也有利于缓效钾向速效钾转化、从而引起速效钾被植物吸收利用或流失,土壤中速效钾的减少促进了化学平衡向着更多的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形成,由于速效钾含量不足缓效钾含量的1/10(约占784%),并且极易流失,对于环境变化的信息应更多地保存在较为稳定的缓效钾中。因此,可以认为黄土剖面中缓效钾的含量与分布主要是受到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能够反映古气候环境变迁。
2.3黄土剖面中缓效钾的古气候信息记录
2.3.1黄土剖面中缓效钾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整个黄土剖面上缓效钾的平均含量约为1166ppm,变化范围为743~1800ppm。缓效钾的最低含量发现存在于黄土层l.1,其值约为743ppm,该黄土层中缓效钾平均含量约为946ppm;最高含量的缓效钾出现在古土壤层s.0(黑垆土层),为1800ppm,该古土壤层中缓效钾的平均含量约为1483ppm(表2)。其他过渡性土壤层中缓效钾含量变化都在其间;总体特征是古土壤中缓效钾含量要比黄土层中缓效钾含量要高。这也说明,缓效钾的含量与分布特点应该与黄土剖面上古土壤的发育形成过程有密切关系。
表2黄土剖面中缓效钾的含量与分布table2thecontentanddistributionofslowlyavailablekintheloesssection
地层
缓效钾含量/ppm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表土耕作层(ts)155213861503
现代黄土(l.0)158513611465
古土壤(s.0)180012001483
过渡性古土壤(s.0-1)12508311003
过渡性黄土(l.1-0)1019843932
黄土(l.1)1139743946
过渡性古土壤(s.1-0)1459104212652.3.2黄土剖面中缓效钾与磁化率的关系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是公认地[2]反映东亚古夏季风变化的良好替代性指标(主要反映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壤强弱程度)。通过对黄土剖面中磁化率与缓效钾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图1)表明,缓效钾的含量与磁化率有非常显著性的高度相关性(r2=06294,p<001),说明了缓效钾的形成与黄土风化成壤作用密切相关,其形成过程应受到了黄土-古土壤的成壤作用,是能够反映东亚古夏季风变化的。图1黄土剖面中磁化率与缓效钾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fig.1thecorrelationdiscussionofthesusceptibilityandcontentofslowlyavailablekintheloesssection
2.3.3黄土剖面中缓效钾的古气候信息记录
由于缓效钾所具有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受到风化成壤作用,而且积极参与到生物活动中。其堆积与形成既受到地质大循环的控制(风尘堆积),更受到了区域生物小循环的影响作用(钾素是重要的生源元素)。缓效钾应比磁化率(仅反映成壤的强弱程度)更能体现古气候环境的变迁。
磁化率与缓效钾的含量所绘制的环境图谱(图2)表明,两个替代性指标的峰谷波动变化具有高度地一致性,高值代表着古土壤发育,低值为黄土堆积;然而,在次一级的气候波动事件上,磁化率对古气候信息的反映表现得远不如缓效钾真实和细致,缓效钾的含量表现出频繁地波动变化。这也说明,缓效钾作为新的东亚夏季风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确实要比传统的磁化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分辨率更高。
通过缓效钾环境图谱(图2)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变化,可以认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剖面底部光释光测年约为35万年),陇东长武塬地区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地经历了较温湿干冷暖湿较暖湿。无论在干冷期间还是暖湿期间,缓效钾充分地指示了夏季风与冬季风之间仍然产生过频繁地交替与转变。
图2黄土剖面上磁化率与缓效钾变化
fig.2thechangeofthesusceptibilityandcontentofslowlyavailablekintheloesssection
3结论
缓效钾所具有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决定了其在参与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中,记录了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东亚古夏季风变化的丰富信息。与磁化率相比,缓效钾对古气候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与真实,是一种分辨率更高的夏季风变化的环境替代性指标。
参考文献:
[1]熊尚发,刘东生,丁仲礼.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地理科学[j].2002,22(1):19-25.(xiongshang-fa,liudong-sheng,dingzhong-li.paleoclimaticrecordsoftheloessinthevicinityofbeijingregionduringthelasttwoglacial-interglacialcyclesanditsimplications[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02,22(1):19-25.(inchinese))
[2]邓成龙,刘青松,潘永信,等.中国黄土环境磁学[j].第四纪研究.2007,27(2):193-205.(dengcheng-long,liuqing-song,panyong-xin,etal.environmetalmagnetismofchineseloesspaleosolesquences[j].quaternarysciences,2007,27(2):193-205.
[3]徐树建,潘保田,李琼,等.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5,23(14):702-708.(xushu-jian,panbao-tian,liqiong,etal.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andcharacteristicsofgrainsizeoftheloessinlongxibasinduringthelastglacialperiod[j].2005,23(14):702-708.(inchinese))
[4]李秉成.黄土中的caco.3与环境[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24(4):46-57.(libing-cheng.thecaco.3inloessanditsrelationtoenvironment.journalofxi'anengineeringuniversity[j].2002,24(4):46-57.(inchinese))
[5]石建省,石迎春,叶浩,等.黄土堆积序列“高温烧失量”指标对古气候演化的指示意义[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104-106.(shijian-sheng,shiying-chun,yehao,etal.indicationsignificanceof“high-temperaturelossonignition”inloessaccumulationsequencetopalaeoclimateevolution.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j].2002,18(4):104-106.(inchinese))
[6]饶文波,罗泰义,李晓彪,等.yyt事件在洛川黄土中的记录:来自固定铵和速效钾的证据[j].矿物学报.2007,27(3/4):325-329.(raowen-bo,luotai-yi,lixiao-biao,etal.recordsoftheytteventpreservedintheluochuanloess,northchina:evidencefromavailablekandfixednh+4.actamineralogcasinica[j].2007,27(3/4):325-329.(inchinese))
[7]陈烨,连宾.钾素循环及其农业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87-12090.(chenye,lianbin.potassiumrecycleanditsutilizationinagriculture[j].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2009,37(25):12087-12090.(inchinese))
论文关键词:英汉,网络聊天语,新兴词汇,构成,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这样的沟通方式已经越来越常见。无论在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网络的快速、便捷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除了用最便捷的方式——移动电话来进行日常聊天之外,网络聊天便是首选。因此,网络聊天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这种新产生的网络聊天用语有其独特的地方,特别是网络新兴词汇的大量产生,可窥探出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促进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二、英汉网络聊天语中新兴词汇构成之共同特点
通常在网络聊天用语中有词和句来表示。一个意思的表达可体现在一个或几个词上,当然,通常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上。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作为聊天用语都具有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流行开来的。在英汉常用的聊天用语中,他们的构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新兴词汇的构成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构词方式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构词方式基础上衍生出的具体时代特征的新词汇。
(一)网络新兴词汇的复合构成方式
从词汇学中的构词方式来说,复合式的构词是英汉词汇中最常见,且构词单词数量最多的方法。在网络聊天用语的词汇中信息传播,新兴词汇的产生有大部分是依照这样的方式构词的。复合词顾名思义是由一些词汇复合形成的,确切地说,汉语词汇一般是将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或两个汉字相组合,从而形成具有新词义的词语;而英语词汇多是将两个或多个单词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母相组合,而形成具有新含义的英语单词。这样的复合词可以避免创造出全新单词的困难,且这样创造出来的单词容易被接受,也易被推广。比如说,英语网络新词中具有影响力的一词——Chimerica,其中文意思是中美国”。该词从构词形式上一眼便能够看出是将大家熟知的单词China(中国)”中的前三个字母Chi”与America(美国)”中的后六个字母merica”相组合,形成了Chimerica”这个具有新含义的词语,同时,该词的基本含义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Chimerica”一词是200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家教授弗格森(Niall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的,描述的是中国加美国这样的一种中美关系,这种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该词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本身的含义上,都很容易猜读和理解论文格式。因此,当这个新词一出现,很快就具有了普遍性。再如汉语中的流行词——卡奴、房奴、车奴,熟女、剩女等,这类词语的构成特点都有一个固定的词语模。单独看其中的一个汉字,如卡,车,房或者熟和剩,只有其基本含义,但是一旦加上了一个词模就可以形成一个新词,而这个新词是根据时代特有的某些元素为背景而产生的。在例词中,奴”是指奴隶,基本含义指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或不能自主的人。现代社会中当然已经没有奴隶主或者地主,但是人们就用着奴隶的意思,根据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而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现象的新词。卡奴即指一个人使用大量的现金卡、信用卡,但负担不出缴款金额或是以卡养卡、以债养帐等方式,一直还利息钱的人。同样推理,车奴、房奴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这些词也只有在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
(二)网络新兴词汇的谐音构成方式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利用谐音来造词也是新兴词汇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谐音的利用有两种形式。第一,借用原有的同音但不同的字来组成新词,这个同音不同字的新词有着新的含义。这种谐音新词出现在汉语新词汇中较多。如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猛涨,在商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新词,这些词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戏谑而创造出来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和苹什么”等是最流行不过的词语信息传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用传统词中的逗你玩”、算你狠”、将你军”和凭什么”的基本含义,然后将所要表达的新事物的主体来套用传统意思,就出现了能反映时代某一现象的新词。这个新的主体事物的发音与传统表达的字词发音相同或相似,却有了新的意思。第二种谐音构词是利用英语和汉语两者的发音,找出与其对应的相同或相似的谐音,谐翻译出来的新词,如下面的这个单词。2010年中国最流行的词——给力,该词也是流行的网络词汇,它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一般也可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可以使用这个词。它在英语词汇中难以找到一个与其对应的意思,因此,有外国网友就直接将给力”这个词音译过去,生造出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该单词虽然没有被收录到英语词典中,但是当它一出现,便在网络语中流传开来,外国人也更愿意用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表达中国的给力”含义。反之,从英语单词的发音中音译生造的汉语词也有相当数量。如近几年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博客”,就是从blog”这个单词音译过来。blog本身的含义是网络日志,在字典里没有博客”之说,但blog的流行让网友通过该词的谐音,创造出博客”这样的具有专属性的名词,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因此,英汉新兴词汇的构词中,谐音构词也是一种共同采用的方法。
(三)网络新兴词汇的语码代替方式
语码是用一种或多种形式来表示新词意义的方法。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形式。它们用简单的字母或者汉字、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传统意义上的词,但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英语中,人们用一个或多个字母或大写字母来代表流行语意。这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默认的缩写形式。如,BF代表boyfriend(男朋友),GF代表girlfriend(女朋友)等。在汉语的聊天使用中也常见,如GG代表哥哥,JJ代表姐姐,DD代表弟弟,MM代表妹妹等等。此外,用数字表示意思的也越来越多,常见的3Q表示thankyou,94表示就是”,4表示for”等。有些就更加简单了,用一个数字符号就可以表示一个意思信息传播,如=”表示等一下”,这种方式既简单省时,又易懂。这种用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的不同字母和符号,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个新词汇产生的手段,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都常见。
(四)网络新兴词汇的旧词新义方式
从传统的词汇构词法中解读,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在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因时代特征的需要,某些具有基本意义的词便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产生了新的意思。旧词新义一般有三种形成方式,即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升格和降格以及词义转移。汉语词汇中山寨”一词是近几年流行火爆的词语,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而现在更多有着新的时代现象特性,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意思用来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发展壮大的反主流的文化现象。这种意思是随着当今社会盗版事物的猖獗而产生的论文格式。又如英语中的hacker一词,原意为乱砍者”,现引申为黑客”。该意是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产生而新生的意思,进而还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来借指代一些人或物。旧词新义不但反映了人们习惯于接受熟悉的稳定的英汉词汇,而且揭示了人们趋向在旧有基础上的求新求变求异。
三、英汉语言未来发展趋势
从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构成形式上可以看出新词汇比原来的单词简单易认。从语义来看,生动贴切,简练明确。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细胞,是元素,因此,词汇的特点能够看到语言的特点。由此可见,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向着简约、生动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共同原因——时代背景和语言本身的词汇构成特点。
(1)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的共同背景
从以上的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所知,所有的新兴词汇都带有时代的元素。他们有的包含着时代的流行元素,有些包含着时代中某一特殊现象,或代表某一特别事件等。新兴词汇都是对这些时代元素、现象等的高度概括和提炼。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这样的共同背景下,利用网络沟通的人们便会从中寻求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来调节压力,便于沟通。单词的简约化为网民提升了语言使用的速度,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他们的理解提供了便利,而高度凝结的语义为他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因此,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具有时代特征下的简约化发展。
(2)以英汉网络新兴词汇构成的共同特点为基础的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几个共同构词方式表明,复合式是将多个单词复合成一个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卡奴、房奴和车奴”等,英语中的Chimerica(中美国)”等;谐音式是将原有的词套用成新意义的单词,如汉语中的豆你玩、蒜你狠”系列信息传播,英语中的gelivable”等;而用简单的符号、字母、汉字或者数字作为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词就更加简单形象,如汉语称呼系列中的GG、JJ、DD和MM”等,英语中的3Q”等;即使是旧词引申新义也是在不增加任何汉字或单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山寨”,英语中的hacker”等。从网络新兴词汇的长度上看,非常直观地表明新单词比原有单词更加简短,如汉语中的型男、熟女”就是有型的”加男人”的复合以及成熟的”加女人”的复合;而从语义上看,新单词是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概括,就如熟女”而言,其实所指不仅仅是成熟的女人”,而是特指那些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内涵,气质优雅,自爱自信,懂得体贴和关怀的女人。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基本构架对整体的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以上的新兴词汇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求简化。
四、结语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不断向前发展加速了人们生活的节奏。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产生会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变化,同样,英汉语言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传统意义上的构词特点而变得更加简约。
参考文献:
[1]Paolillo,J.Languagevariationoninternetrelayroom:Asocialnetworkapproach[J].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索绪尔著.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