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纺纱行业报告范例(3篇)

时间: 2024-04-25 栏目:公文范文

纺纱行业报告范文

“衣食住行”衣当先,因而纺织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下称“中纺联”)了解到,2012年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但全社会口径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只增长3.3%,创近几年新低。

两大因素再次困扰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发展:一是由于国内棉花收储政策造成的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差价过大,导致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银行系统对纺织行业融资政策收紧,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招工未出现大缺口

“去年的一年并不容易。”1月31日,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3年发展趋势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开场白沉重。

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市场低迷。1—11月美国和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0.9%和5%,国内出口企业订单不足。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服装企业仍在去库存,整体缺乏明显回升动力和对纺织行业的带动力,多数服装出口企业反映,手中少有新增订单。

此外,中纺联的调研报告指出,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受国内管理政策影响,2012年底国内棉价大幅高出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棉纺产业链的竞争力。1—11月我国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8.9%,进口额却大幅增长56.1%。

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所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所下降,1—11月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虽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中纺联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棉价比国际棉价高出5000元/吨,福建省涉棉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被削弱,纺织行业中两大主要产业——棉纺、化纤面临巨大困境,效益明显下滑。

不过,与往年相比,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行业在用工方面却没有出现大的缺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不少中小企业关停,分流的劳动力流向了大型企业,大企业今年用工紧缺的局面略有缓解。此外,随着纺织行业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中部有大量的劳动力留在家乡,所以相对来说,现在的用工环境不是那么紧张。”

棉价倒挂之忧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纺织品成本70%以上,去年以来国际棉价大跌,国内棉价由于国家收储价(1.98万元/吨~2.14万元/吨)的托举作用,每吨市场现货价稳定在1.95万元左右,高出国际棉价5000元。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算了一笔账:按1.1吨棉花生产1吨棉纱计算,吨纱原料成本2.15万元,人工、电费、折旧、财务管理费用和机物料消耗约0.7万元,吨纱成本不低于2.8万元,去年至今市场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一家龙头企业的棉纺织厂2011年盈利6000万元,2012年由于棉价成本亏损2200多万元。另一家上市公司下属的晋江、江西、山东三个棉纺厂2011年全部盈利,2012年全部亏损。其江西棉纺厂选址在产棉区,尽得地利和区域政策优惠,2011年盈利2000多万元,2012年也亏损800多万元。

高勇介绍,过去十几年,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始终保持在每吨1500元到2000元。在这样的差价下,国内的纺织行业还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但现在国内与国际棉花差价达到每吨5000元。“所以目前我们的意见是,如果政策将国内棉价调到高出国外每吨2000元左右,我们可以接受,纺织业仍可以保持相当的竞争力。”

高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造成目前国内与国际棉价差距的原因是,2010年开始,国内棉价一度高到33000元/吨,国际棉价也盯着国内棉价走,当国内棉价从33000元往下跌时,为托住棉花价格,国家出台了19800元/吨的收购价格,将国内棉价稳住。

但是国际棉价还在继续下跌,与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差价。政府为了保护棉农,第二年继续提高棉花收购价到20400元/吨。

之后,为了应对这样的价格差距,中国政府加大在国际市场的采购力度,但是仍然没有把国际市场的棉价抬上来,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库存以及国内高企的棉价,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王天凯表示,现在的棉花价差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前面的收储棉花是计划经济行为,后面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行为。

“为了破解国内、国际棉价倒挂给企业带来的困境,我所知道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就是抛储,想以19000元/吨的价格抛300万吨,这样的抛储价格实际上政府已经给补贴了,未来会抛多少取决于政府的承受能力。”高勇告诉记者。

融资被扼喉

“在融资方面,我们始终困难。”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及纺织企业融资状况时,高勇有点激动。

事实上,在2012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企业融资难就已经非常严重。纺织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达99%,在国内各行业中密度最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介绍,纺织行业内贷款利息上浮严重,2012年一季度利息增长超过34%,“负担很重”。

记者查阅多家纺织类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其应付利息较高,显示融资成本高企。

让高勇激动的原因在于,银行总是把纺织行业作为一个“有潜在风险的行业”。“今年年初与去年年底那几天,国有银行列出了2013年要控制贷款和限制贷款的行业,仍然把纺织放在限制贷款的行业中,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高勇说。

高勇认为,有些行业全行业亏损,有些行业全行业产能大大过剩,银行将这些行业列入限制贷款的行业有道理的。但纺织行业尽管外部环境恶劣,整体盈利情况依然处在整个制造业的前列。

纺纱行业报告范文篇2

2009年,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棉纺行业又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棉价大涨。从9月进入新棉采摘季以来,棉花价格涨幅近2千元。至11月底,国内328级棉现货价格均价已达14758元/吨。而在一年前,这一价格仅为11126元/吨,郑交所棉花期货价格则只有10080元/吨,一年来棉价涨幅近50%。

大涨的棉价使得原本就订单减少、利润空间有限的棉纺企业雪上加霜。金融危机后市场刚刚有些起色,先期签订的低棉价下的出口订单不能更改而出现亏损,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棉纺企业又一次面临困境。面对当前高涨的棉价,棉纺企业更不希望看到棉价很快过度下跌。因为随着市场需求转暖以及棉价上涨的影响,进入11月份以及随着圣诞节的来临,出口欧洲的纺织品订单明显增多,目前棉纱的价格已开始缓慢增长。如果当前棉价快速下跌,纱线及后道产品价格也将迅速回落,使得企业再次陷入“高价买,低价卖”的境地。因此,棉价不管是大起还是大落,对棉纺企业来说,都是“切肤之痛”。

造成这一轮棉价上涨的原因很多,首当其冲的原因便是新棉减产的预期。农业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592万亩,同比减少1,000万亩左右,减幅10%以上,全国棉花总产量为700万吨左右,将较上年度下降12.4%,这是2000年以来棉花产量的最大降幅。我国是棉纺生产大国,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纺织产业用棉量已超千万吨,国家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棉花填补用棉缺口。企业视棉花为“战略资源”,生产、利润皆受制于棉花,也因此棉花的“产不足需”成为长期悬在棉纺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次“减产”的信号无疑牵动了市场十分敏感的神经。再加上2009年新疆棉发运困难,多环节补库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以及美元走低的外汇市场因素等等,造成棉价不断走高。11月20日。国家第三批抛储棉终于开售,但之前20天的间断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因此,抛储前两天,棉价屡创新高。

调控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

对于这一轮棉花价格上涨的趋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早在2009年4月就做出了判断并作了大量工作。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棉制品需求下降导致2008年下半年棉花价格下跌,国家为稳定棉花价格,维护棉农利益,在2009年实施了三次大规模收储。在棉纱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棉价从2月至4月初上涨了10%,收储造成的资源紧张成为棉价上涨的直接原因。为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根据棉花市场及企业要求,起草了《关于尽快投放国储棉和发放进口棉花配额意见》的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相关部门。5月22日,国家公告开始抛售储备棉以保障纺企用棉需求。

进入第四季度,棉花原料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10~11月间先后三次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反映关于棉花原料供应问题的报告。11月25日,由于第三批国储棉抛售价格大幅攀升,疆棉外运困难加剧,协会紧急召开企业座谈会,并形成《关于请求协调棉花原料供应的紧急报告》,提出增加抛售储备棉量、尽快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协调增加出疆棉运力、对汽车运棉提供补贴、调查实际棉花需求等多项建议。

在各方努力下,12月中旬我国抛售储备棉花以每天2万吨左右的速度进行,已经完成总量的七成左右。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将尽快发放足量棉花进口配额。同时,为解决新疆棉运输问题,发改委、工信部已协调铁道部对重点企业优先安排运输能力。这些举措对稳定棉价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缓解了企业的压力。应该说,政府有关部门、棉纺协会等各方为解决棉花价格问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对我国广大的棉纺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不是“亡羊补牢”,而是市场的成熟透明、棉价的长期稳定。

供需矛盾:棉产业链上的经年顽疾

市场是反映供需平衡状况的晴雨表,价格的大幅波动不是市场本身的错误,而是反映出棉花的供需矛盾远未解决。几年来,棉纺企业已经经历过多次大幅度的棉价波动,本来就利润薄得象纸,每一次棉价波动都如同雪上加霜。但用棉企业也只是中国棉产业链条上的一环,在这个链条上,棉纺企业的利益与棉农利益息息相关,棉纺企业深受其苦的时候,中国棉农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国内棉价波动的同时,中国棉花生产也一直没有逃出剧烈波动的怪圈,且波动周期缩短,频率快。2000年以来,棉花种植面积年际间幅度超过两位数的有5次,产量波动幅度超过两位数的也有5次;棉花收购价格的同比波动幅度超过20%的有7年,超过30%以上的有3年。受棉价和种植面积的影响,农户植棉收益也是“过山车”般的波动。

“收储收进了生产用棉,抛储又无法平抑供需紧张”,“滑准税平添用棉企业成本,配额发放难解燃眉之急”,这些一线棉纺企业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已使用多年旨在解决产需矛盾、保护棉农利益而设置的棉花滑准税配额、棉花收储等宏观调控手段,却在实际中常常失灵,没有全面消除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棉花生产与消费统计不准确是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一语道出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我国是棉花净进口国,为避免进口棉花冲击国内棉花产业,确定了“以缺定进”的棉花进口政策,相关部门每年根据棉花需求缺口确定棉花进口配额的总量。但国内棉花产需统计数字与实际严重不符,在需要进口多少棉花、储备多少棉花等问题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一直难以用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精细统计:解决棉花问题的基础

在棉花消费方面,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主要是对纱产量进行统计后测算用棉量。这一方法中涉及两个主要数据:一个是统计局的纱产量,一个是根据各种纱结构确定的用棉比例。然而纱线产量数据这个非常重要且十分敏感的信息却存在“失真”的情况。以2008年全年纱线产量为例,统计局统计为2148.92万吨,原料消耗按最低消耗1.05吨纤维/吨纱计算,总纤维消耗量为2256万吨,而2008年实际纤维供应量仅有1866万吨。按最低用棉比55%计算,2008年用棉量超过1240万吨,而当年实际棉花资源仅有1026万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核查中发现,由于跨地区集团企业重复上报和基层错报,统计数据与实际纱线产量有很大误差。一些非棉纺织行业生产的毛纱羊绒也被统计在棉纱产量中。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2008年纱产量排前100名的企业数据进行的核查结果表明,40%的企业纱产量数基本准确,50%的企业所报的产量数据有重复,10%的企业生产情况不了解或查不到。

如果说前几年的棉花消费量还能够通过“推算”经验数据的方式找出大家比较认可的数字,那么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更加扑朔迷离。在12月1日召开的行业理事会上,有专家表示,“纺织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资金链很紧张。没有宽裕现金流的企业现在大多吃老本――工业库存。一般情况下,纺织企业的库存都在2个月。但现在工业库存都在降低。所以有关部门今年还不能用棉花产量的实证法来计算纺企的用棉量。”然而现在恰恰是配额出台的关键时期,棉花缺口到底有多大,还需要进口多少棉花才能够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又不会进口棉花过多而冲击国内棉花市场?

令人感到无奈的是,一方面,棉花的消费数字不准确,另一方面,棉花的产量也是一个“迷”。我国棉花产量统计数据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新疆棉花为例,2002年以来,每年新疆棉花外运数加上自用量比统计公布产量多30万吨以上,2006年度甚至达到100万吨。以此推算,2006年新疆棉花产量约在320万吨左右,比统计局公布的218万吨多100万吨左右。统计力量薄弱、抽样网点代表性不强,棉花单产测算指标不准确以及棉农配合程度不高等因素使得棉花产量数据“水分”居多。而在美国,由于政府对棉花生产实施补贴政策,产量几乎精确到了个位数,因为每个棉农少报产量就意味着“吃亏”,而虚报则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纺纱行业报告范文

为期一天的大会节奏紧凑、信息量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首先做《2009/2010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报告,随后,中国色织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副会长朱北娜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九次理事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九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并鼓掌通过。会议向会员单位通报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变更情况、增补理事、会员名单以及2009年经济效益指标排名结果,并进行了2009/10年针织用纱“用户信得过产品”、2008全国纺纱知识大奖赛颁奖活动。

工作报告彰显协会公信力

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与企业关系密切,举办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被采访的企业都向记者表示,“协会组织的会议每次都会来,可以了解大家的情况,还可以把企业的想法共同探讨,而且,越是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协会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及企业家,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向政府反映行业呼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升级方向、为政府提供专业参谋重要中介。

中棉行协工作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2009年,仅就棉花市场问题,中国棉纺协会就先后四次、分别于4月、6月、10月、11月份向上级有关部门反应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建议措施,起草了“关于要求尽快投放国储棉和发放进口棉花配额意见”、“关于棉花原料供应问题”、“关于请求协调棉花原料供应的紧急报告”、等文件。多次参加发改委关于棉花宏观调控(收储和抛储)的会商会,协助对企业和纺织企业进行资格审核并协助全国交易市场起草了“关于对已达到竞买限量的纺织企业不再参与国储棉委托购买的公告”、等,协会还就棉花滑准税、增值税问题,组织座谈会,以详实的数据分析说明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研讨行业发展方向,中棉行协以“落实纺织科技发展振兴纲要”、“棉纺织行业市场发展”、“金融危机下棉纺织产业的振兴――调整、升级与创新”等为主题召开大会,其中第六届(2009)小国国际棉纺织会议的成功举办更为全球棉纺织行业所瞩目。在技术服务方面,“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浆料和浆纱技术年会”、“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培训班”、“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全国纺纱知识大赛”等等专业活动的举办极大推动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棉行协在为企业的长期服务中树立强大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协会自身机制也越来越完善,理事会也成为自由发言、民主集中的大会。此次大会的理事会换届思路就是在2009年11月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八次理事会”和“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八次理事会”上确定的

由于会员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办会发起的各种调研和问卷调查,使得协会能够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现状和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脉搏。2010年,中棉行协将在继续进行市场调研,召开市场分析会议、技术研讨会议、开办培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2年强国纲要的编写工作,并继续推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鼓励淘汰落后。

两化融合成果引人注目

在此次理事会议程当中,特别安排了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棉纺织ERP与节能减排、棉纺厂空调节能改造等专题报告,这些主题鲜明的报告为棉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实施节能环保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关注的重点已经从装备、产品的改造升级扩大到产业信息化和环保领域。

棉纺行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第一个试点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全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的棉纺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纺织行业中工业管理基础最好的子行业,对棉纺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

此次会议公布的《棉纺织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目前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的阶段。评估工作组组长翟燕驹主任表示,企业从信息化起步阶段向局部应用阶段发展的进程中,有几个生产流程具有相当高的信息化应用空间,其中,计算机辅助配棉和促进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据无锡一棉周晔总经理介绍,无锡一棉传感网系统利用分布在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和执行装置,采集数据,发出指令,可以提量、质量、机械状态9类168个参数。在配棉环节,信息化可以完成自动监测棉花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并根据产品要求自动调配所需棉的品种。

节能环保课题浮出水面

在两化融合专题报告里也多次提到信息化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两化融合,在节能降耗方面,实施了供电系统优化节电改造,全面细致地对公司供电系统进行监测分析,调整供电电压,及时调整负荷,保证三相符合平衡,提高系统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同时选择优良的系统节电器,实时监测电器负载变化的情况,节电率达到5%左右。企业还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对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九月九重阳节的贺词(6篇)
  • 下一篇:年自查工作个人年度总结(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