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防火;防火设计;防火规范;防火问题
前言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火灾危险等级进行了分类,目前我国的分类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特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本文将对各种建设设计防火规范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制定以来经过多次修订、改版,目前正在执行的防火标准是2006年7月份的GB50016-2006,新规较之旧规,对建筑防火设计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对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条文给予了明确的划分,新增了术语、防烟与排烟、城市交通隧道三个新章节,取消了建筑耐火等级章节,将建筑耐火等级的相关说明并入到其他相关章节中,将厂房、仓库合并为一章,将消防车道单独列为一章,将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与可燃材料堆场从仓库中分出单列为一章,新增了大量防火设计内容,修改了部分与建筑消防设计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的条款。
2、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问题的探讨
2.1关于城市交通隧道的定性问题
2006年的新规中,新增设了城市交通隧道的防火设计与规范相关章节,这是对防火规范的重要弥补,但美中不足的是,条款中没有对城市交通隧道给出明确的定义,这就使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最明显的就是难以对城市交通隧道定性。目前,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都设有交通隧道,而这许许多多、遍布全国的隧道,到底有多少个是在新规城市交通隧道的范围内,我们难以界定。这就给规范第十二章内容的实施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在下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修订中,应明确给出城市交通隧道的定义,以便该章节规定更有效的实施。
2.2关于防火间距的定义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21对防火间距给出了定义: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众所周知,火灾的发生过程中会产生热辐射,而热辐射会导致火灾的进一步传播、扩大。对防火间距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阻断发生火灾的建筑与其相邻建筑之间的热辐射,但是在阻断热辐射的同时,热传导和热对流也被阻断。在设计建筑防火间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要达到消防扑救要求;建筑的耐火等级;防止火势通过飞火、热辐射等方式向相邻建筑扩张;外墙的防火构造。因此,把防火间距的定义仅仅体现在防止辐射热上,有些片面,在下次修订中,应给与重新定义。
2.3一些新型场所的属性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五章中5.1.14-5.1.15对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放映厅、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不包括洗浴部分)、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防火做出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除以上提及的娱乐场所外,还有酒吧、咖啡厅、室等新型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在规范中并没有被提到,也没有明确的防火规定,因此在实施规范时会有一定的难度。由各媒体报道中可注意到,酒吧相对于录像厅、放映厅、桑拿浴室等娱乐场所,更容易发生火险,因此,再次修订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时,建议将酒吧、咖啡厅、室归入到娱乐游艺场所,加强对其防火设计的规范要求。
2.4关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问题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十一章第四节中有说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包括老年人建筑、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旅馆建筑、疗养院的病房楼、儿童活动场所和不小于200床位的医院门诊楼、病房楼、手术部等。这条规定就难免让人产生歧义,对于病房楼和儿童活动场所是不管多大规模都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还是需满足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时才设置,这一点在规范中没有给予明确说明。疗养院的病房楼和儿童活动场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里面活动的人群都属于弱势群体,自我逃生能力比较弱,当火灾发生时,难以疏散,很容易造成伤亡事故,因此,这两处场所应考虑无论何种规模都给予火灾自动报警设置,希望在再次修订时,这一点能给予明确指示。
2.5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火灾危险性的确定问题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易炸、易燃、放射性、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危险化学的品种类很多,性质也有所差异,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就有两千多种,当前国际上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主要是依据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编写的《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建议书中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九类。在我国,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和《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令35号)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八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三章中讲到,生产、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其中甲类生产场所又分为7项、甲类储存场所分为6项、乙类生产和储存场所分为6项,规范条文说明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举例。但关于生产、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和分类举例很难适用于危险化学品,主要理由是: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分类方法和国家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法无法有效对应;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危险化学品分类的举例过于简洁,关于甲、乙类生产、储存场所的分类一共才一百多种,而常见危险化学品就有两千多种,数量上相距的实在是太多。
由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大量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无法直接通过规范确定其火灾危险性,这就导致了难以定性的问题,希望在再次修订规范时,能充分考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相关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补充说明。
3、结束语
本文参照不同版的防火规范,针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一些问题做了简要探讨,期望类似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的防火设计规范能够不断的完善,使各种建筑的防火设计都有章可循,提高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减少建筑中火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J16-1987(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50045-19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姜文源.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若干条文的理解[J].给水排水.2006,32(9).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层宾馆消防评价指标建立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高层宾馆是人员聚集场所,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化高层宾馆数量逐年增加,高层宾馆建筑火灾带来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因此,高层宾馆建筑火灾一直是国内外火灾研究防治的重点,通过对高层宾馆火灾危险性的综合评价,对于掌握高层宾馆的火灾隐患以及提出必要的消防监督管理措施,避免和减少火灾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对半定量化分析的方法,高层宾馆导致火灾发生的因素比较多,许多因素不容易精确量化,且各个因素之间不是个自独立的,具有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能较客观反映高层宾馆消防安全现状。
进行模糊评价首先要建立影响评价的因素集,即要建立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指标体系是整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能否真空反映高层宾馆消防安全水平的重要内容。
1高层宾馆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1人员相对密集,疏散困难
宾馆来往的人流较多,人员复杂,属于开放式管理,具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特点,加上各种竖井的林立,易产生烟囱效应,火灾、烟气蔓延快,烟气一旦进入疏散楼梯间会给疏散带来严重影响。而大多数旅客不熟悉建筑内的情况以及疏散设施设备,一旦发生火灾,加之心情紧张,在烟气迷漫的情况下,容易找不着方向,使疏散通道拥堵,给人员疏散和消防队员进行救援造成困难。加拿大国家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算出高层建筑内的人数、疏散时问和建筑高度的关系,如表:
1.2各种设备设施多,负荷大,易引发火灾
宾馆配有厨房、高压配电室、锅炉房、燃气调压站、发电机房、电梯机房、中控室等重点设备设施。如厨房内用火、用电不慎导致起火;在宾馆内进行维修作业或进行室内改造装修等时违章电焊动火;电器线路老化发热短路,电热器具使用管理不到位,各类灯具烤着附近可燃物等导致电气火灾的因素多。1996年7月17日,广东省深圳市端溪酒店第二层因使用电器不慎导致电器故障引发火灾,造成30人死亡、13人受伤,烧损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13.8万元。2003年2月2日17时58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潭大酒店发生火灾造成33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5.8万元,火灾直接原因是员工在取暖煤油炉未熄灭的状态下把含有汽油成分的油品加进去,引起爆燃而导致火灾。
1.3大量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火灾荷载大
宾馆客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完善,室内装修豪华。绝大部分的的装修装饰材料以及家具、摆设都采用木料、塑料和棉、麻、丝、毛以及其他可燃及易材料,增加了宾馆内的火灾荷载。一旦可燃材料燃烧,将导致火灾迅速蔓延。绝大部分的可燃材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给人员疏散和火灾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
2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高层宾馆火灾危险性及导致宾馆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进行整理、分类和综合,调查、分析工作要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全面、客观得出评价结论,前期的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宾馆消防安全评价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且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也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
2.2主导性原则
评价指标数量不宜太多,重点要反映各因素之间的差别,不使评价工作复杂化,减少工作量。
2.3可操作性原则
有关参评指标的数据要容易获取和计算,并有较明确的评价标准。
2.4独立性原则
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征要有一一对应的指标说明,各指标之间应尽量不相互交叉和相互关联。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考虑的因素
在高层宾馆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人们采取的各种消防对策和消防管理方法目的是防止火灾的发生、发展及尽可能的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要从高层宾馆建筑在投入使用后自身条件的安全情况,消防安全不安全,宾馆平时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发生火灾后人员能否安全疏散,消防队能否有效的进行火灾扑救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3.1高层宾馆建筑消防安全因素
建筑会不会发生火灾,是不是安全的,首先建筑硬件设施的消防安全状况是最重要的因素。控制起火是防止或减少火灾损失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应当对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及室内装修材料的易燃、可燃材料进行严格控制,通过阻燃技术改变或提高一些材料的阻燃性能等。对可燃物与点火源的接触面积、接触点也应进行严格控制。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提早发现火灾,并能及时警报的一个重要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人员安全疏散提供及时、宝贵的信息,并且通过启动联动系统的其他消防设施扑救火灾,火灾自动灭火系统能及时有效地扑灭或控制初期火灾。但是在现实应用的情况来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会发生故障,这对监控火灾及扑救火灾的效果影响较大。
火灾时,烟气是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一个重大危险源。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如何防止烟气的蔓延及有效的排除烟气是一个极为重要设计要求。防烟分区的划分、设置各种挡烟垂壁、挡烟染、防排烟系统等设施是为了防止火灾烟气蔓延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建筑结构、不合理的防排烟系统等都可能会导致火灾烟气聚积、排烟不通畅等问题,就会对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3.2高层宾馆疏散设施因素
建筑内人员疏散通道的设计和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的组织对保证人员能在火灾到达危险状态前安全地疏散出建筑物至关重要。
3.3消防救援能力因素
火灾发生后消防队赶赴火灾进行扑救,消防队越快到达火灾现场,越有利于消灭火灾。影响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的主要因素是起火建筑和消防队间的距离、行车道路状况、起火建筑周边消防通道的顺畅情况、消防队的灭火救援能力、建筑物内及周围消火栓的情况等。
4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高层宾馆火灾危险性分析及评价指标的原则,结合消防行业专家、宾馆管理人员及宾馆建筑设计人员的意见,再根据高层高层宾馆建筑相关的设计防火规范,确定对高层宾馆进行消防安全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能够防止火灾发生的因素;第二是一旦火灾发生后,能够及时扑灾火灾,减少人员伤亡的因素。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A1:宾馆建筑消防安全,A2:宾馆疏散设施,A3:宾馆消防安全管理,A4:宾馆当地消防救援能力。4个一级指标又分为17个二级指标:B11—B45。二级指标分别又分出25个三级指标:C111—C224。评价指标体系见表所示。
表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5结论
建立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体系,计算出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集,就可以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它们的权重集。再通过选定现实使用中的某几个高层宾馆对其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用模糊数学法,建立出评价集,就可得出选定的实例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的结论。该文章对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进行了阐述,为今后开展高层宾馆消防管理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为高层宾馆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传贵.宾馆危害辨识与风险控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1年第5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范维澄、陆守香等.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涛.宾馆火灾风险评估初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J].2007.2
[5]黄沿波,戴宇彤等.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4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措施;分析
所谓的高层建筑,指的是建筑高度超过了24m的建筑。高层建筑还被分成了民用高层建筑和工业高层建筑。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我国的建筑逐渐向着高层建筑的大规模建设发展,而且这些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大型化、现代化、多功能化,虽然高层建筑的建设比较于其他建筑来说能够很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但是高层建筑的功能复杂,各种设备也多,楼层太高使得如果发生了火灾,对于灭火工作的进行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人员疏散就是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火灾很可能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进行有效的扑灭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扑灭措施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高层建筑建筑特征
1.1对于消防设施进行配备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建设之后,通常都有安全疏散和避难、防火分隔、防排烟等一些消防设施的设置;与此同时还会进行火灾的自动水喷淋、自动报警、事故监控以及广播等系统的准备。
1.2各种管道和管井很多
对于高层建筑当中会建有电缆井、电梯井、管道井以及各种楼梯通道等。还有,高层建筑通常会设置共享空间,各个楼层之间都会进行联通。
1.3高层建筑的空间占据大,层数多
对于进行高层建筑的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的层数多,使得一个建筑常常被作为多种用途,因此用电设备会特别多,可燃物也比较集中,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很大。
2在高层建筑火灾发生之后出现的问题
2.1火灾蔓延迅速,火势传播途径多
像是高层建筑的共享空间,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都可能会形成烟囱效应,使得火势传播的十分迅速,周围高强度的热辐射更加会导致周围建筑物也发生燃烧。
2.2高层建筑进行人员的疏散难度很大,灭火过程难度重重
在火灾当中产生的烟雾和毒气很容易使得建筑物当中的人员发生呼吸困难,高层建筑内部的温度很高,能见度很低,进行救援的灭火人员很难进行内部救援,楼层很高,使得消防设备不能进行很有效地移动,高层建筑能够逃生的渠道也比较少,很可能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2.3建筑当中坠落下来的物品使得人员伤亡
一旦高层建筑当中发生火灾,因为过于惊慌失措而跳楼的人员和玻璃幕墙的破碎或是楼上的物品的坠落都会给地面的人员造成伤亡,对于地面上的消防设备进行破坏,对于灭火工作造成了影响。
3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的具体措施
3.1对于火灾的情况进行查看
一旦高层建筑发生了火灾,利用询问知情人、外部观察、对消防控制室进行了解和进行深入内部的侦察的相关方法,对于起火楼层当中被困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对于建筑内部易燃易爆物品和贵重物品的储备情况进行了解,对于建筑当中被困人员的数量进行核对,将被困人员的位置进行确定,将火势的蔓延方向进行查看,根据掌握的综合的情况,进行人员疏散方案的确定,将救助路线进行制定,对于灭火战略进行设置等等。
3.2对于人员进行疏散与救助
对于被困人员的具置和被困人员的数量等情况进行确定之后,要通过应急广播系统等设备对于被困人员的情绪进行稳定,一定要防止被困人员因为情绪的惊慌失措发生跳楼或是踩踏等恶性事故的发生。要及时利用好楼层的疏散通道和各个出口,与此同时,还要利用一些举高消防车、或是缓降器等一些救生器械对于被困人员进行营救。
3.3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现场进行供水
要对高层建筑火灾进行扑灭,就要进行不间断的供水,这是进行高层建筑火灾扑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要进行妥善而合理的火灾现场供水,在最大程度上对于高层建筑的火灾带来的伤害降到最小。
4总结
对于高层建筑火灾进行有效的扑灭是现在消防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点研究的课题。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多,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过去很多重大的事故都能说明,一旦高层建筑发生了火灾,社会的财产损失很大,人员也会有很多伤亡,对于社会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灭火措施研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消防部队而言,高层建筑火灾的有效扑救措施,一直是消防部队当前和未来很重要的战术研究的一个课题,只有进行消防铁军活动的积极开展,加强进行高端灭火的救援装备的配备,科学而且合理地对于战术措施进行运用,才能有效降低高层建筑火灾带来的严重危害,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创造出良好的消防环境。对于火灾进行扑救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主要工作,消防官兵为了能够补救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及时控制住火灾的情况,对社会的稳定做出维护工作,就要不顾火灾的危险,进行战斗工作的充分努力。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在城市当中越来越多的是高层建筑,对于火灾的扑救工作也越来越难以进行,当火灾发生时的危险系数也越来越高,而且我国对于火灾扑救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大,像是消防车辆和灭火器具,随时准备着将火灾险情控制住,本文针对高增建筑的火灾的扑救措施进行了讨论,对于消防部队救火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做出了一定的参考,具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立春.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