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知识经验。
形成概念现代科学教育是通过幼儿自己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能够轻松吸收新信息,发现更多甚至超越老师给予的知识,还有助于理解事物的特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幼儿通过亲自拍球、滚球、用球做游戏,才能理解球的软硬、弹性,认识到拍球的轻重与球跳得高低的关系。
(二)促进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智力技能的发展。
首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对幼儿来说是最基本的一种智力技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听、触、味、嗅参与观察,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内容也由浅入深,由单个物体到多个物体,从短时观察到长时期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多种感官作用于物体,建立多种分析器的联系,形成完整表象,使观察全面深入。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可得到明显提高。其次,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分类是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幼儿在操作时把物体放入一定的关系中,有这种活动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他们可以不必用手碰物体,而能够在头脑中把物体进行分组。
(三)促进幼儿形成新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新观念使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幼儿形成环境意识,科学没有止境等新观念。幼儿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生态”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之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纳入了生态环境教育。如“沙漠上的骆驼”、“清洁的水和不清洁的水”、“扫垃圾”等课题,把动植物及其生长环境联系起来,把水的污染、生活垃圾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和水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持结合起来,让幼儿从小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关心保护环境。
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向幼儿展示充满色彩、声响、图形、数量、关系、联系、因果变化的大自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体自身的知识,为幼儿打开了一本五光十色的大百科全书,吸引了幼儿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复认识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缤纷神奇的大自然的美感;对科学知识浓烈的好奇心;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操作成功的成就感;品尝到劳动果实的喜悦感等。
(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首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幼儿期幼儿也具有了初步相对稳定的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已开始形成发展,科学教育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像“中国的饮料”、“夏日的扇子”“今天的灯”等课题,幼儿的思索,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体验到科学是一种美。各种类型的美是具体的,它依附于具体事物,幼儿科学教育正是把具体可感的事物展现给幼儿,幼儿通过观察科学教育中各种动物、植物、物品的形状、结构;大自然的鲜艳色彩、有特色的线条、声响、运动、节奏等,都会使幼儿产生欣赏美的愿望,获得美的感受,有利于促使幼儿形成正确审美观和健康的什么态度。
三、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一)幼儿科学教育使幼儿获得人体自身的知识。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包括“人体”知识教育,使幼儿了解到;人的体外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个体的生长教育过程和成人的关心照料;人体主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等,从而引导幼儿去关注,探索人体并愉快地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可防止挑食、偏食的毛病。
营养成分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基础,儿童营养的最佳来源是食物,幼儿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摄入充足全面的营养素。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蔬菜、水果等食物,让幼儿了解它们都是有营养的食物,认识到偏食、挑食的危害,使幼儿对各种食物产生兴趣,改正偏食,挑食的毛病,使幼儿膳食营养均衡,身体得以健康成长。
(三)锻炼幼儿身体。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一些课程为达到直挂效果,教师常常领幼儿到室外进行教育(包括室外教学、参观、劳动、游戏等)让幼儿在新鲜的空气里,充足的阳光下,愉悦地活动,不但舒活了筋骨,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体力的发展。
四、总结
一、幼儿园应以纲要为指导
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在保教活动中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效地掌握幼儿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适宜的教育方法,以游戏活动体验学习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不能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幼儿园管理者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环境,明确幼儿读物的投放数量、活动区角的设立数量、桌椅的摆放方式、一日活动安排等,有计划地与小学保持沟通联系,方便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开展。
同时,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切实把宣传月的各项活动组织好、实施好。幼儿园应把宣传月活动纳入常规工作,围绕学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围绕科学保教的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通过整个幼教行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把科学保教的先进理念、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把尊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之中。
二、教师应严格遵循幼教规律
幼儿教师应懂得,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引导幼儿掌握初步接触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非智力因素等。
幼儿学习的特点必须是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要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而不应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课程设置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宗旨,注重体现“课程统筹化”“教材生动化”“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孩子的能力是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上小学之前,培养孩子学会玩很重要。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单脚跳和做数学题一样快乐,画画和写字各有乐趣,都是不同年龄段自然而然发展出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环境,提供适当的材料及帮助。幼儿教师必须遵循幼教发展规律,帮助幼儿形成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
三、家长要做好启蒙老师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
1.重视体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中,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如编排幼儿早操、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身体姿势及体操练习、器械活动、感统训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让他们提高自信,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2.行为习惯教育形式多样。第一,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和安全知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开辟种植园地,指导幼儿按季节种植瓜果蔬菜,饲养鱼、虾等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环保意识。第三,选择与幼儿生长发育中相关的健康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例如,在《我的身体》系列活动中在小班“认识五官”,学习保护五官的基本知识;中班开展“好玩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大班“我们的皮肤”“食物的旅行”等比较抽象的健康知识内容。第四,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例如,“预防龋齿”,教师可借助故事、歌曲以及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教幼儿学习怎样刷牙,相互讨论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通过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调动相应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3.安全教育扎实有效。第一,教会幼儿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及电器设备,尤其是带有危险性的物品,如剪刀。第二,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第三,认识部分安全标识并学会使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第四通过消防演习,防震、疏散等演练,开展防火、交通安全、危险自救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少受伤害的自我保护意识。4.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现代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的幼儿由于家庭或是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特别是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加,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导致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等方面的缺陷,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薄弱。
(二)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及方法
1.正确选择教育教学手段。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手段与学习内容、学习经验的关系,结合健康教育的特点,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启发幼儿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哪些地方及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对一些生活技能和健康行为,可利用观摩情景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形式,让幼儿讨论、开展自我学习。如在幼儿学习穿脱衣服、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时,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练习,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2.注重多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实施有目的的集中教育,还注重其他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渗透教育。如“洗手”“进餐”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在跳绳、滑梯时教幼儿在运动中保护自己。
二、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1.明确“健康”的内涵,健康应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或者仅仅是“健康”的一种生物表现。“心理健康”是构成“健康”的另一部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以“身体健康”中的大脑健康为前提,常常决定着或制约着“身体健康”的其它身体部分的健康。2.明确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锻炼、卫生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其次,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再次,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1.将健康教育结合到环境创设中。首先,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及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其次,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健康成长。最后,通过幼儿园墙饰布置向幼儿宣传健康知识,利用教育专栏向家长宣传预防幼儿传染病的基本常识等,让环境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2.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根据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及其特点,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随机进行教育。例如,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发展自我保健的能力等,一定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督促、指导,以形成习惯。3.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中。例如,语言活动《我不怕冷》中教育幼儿不怕寒冷,坚持锻炼的勇敢精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体质,培养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转折点,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和矛盾,他们的心理特别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但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轻视与忽视。因此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加强心理保健和心理保育,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除了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整体发展,还要考虑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幼儿给予关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四)引导家长参与,提高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