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例(3篇)

时间: 2024-05-09 栏目:公文范文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检验仪器;临床检验仪器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74-02

1引言

虽然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学术,但实际上即便是时至今日,同数理化等精确科学相比,临床医学还常被认为是一种实用技艺而非严密科学。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断向医学检验仪器深入渗透,医学检验仪器的性能得到巨大提高,医学检验仪器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对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健康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医学检验仪器性能不断提高,各类高灵敏度、多功能、智能化的检验仪器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的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检验仪器知识、技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医学检验仪器,成为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重要任务。

2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特点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目的现代医学检验仪器功能越来越为复杂,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灵敏度越来越强,并有大量新仪器新设备不断涌现并投入实践应用。与此同时,现代医学对医学检验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对相关专业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医学检验仪器的能力,以使其能更好地运用医学检验仪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撑。需要让各相关专业学生及工作人员掌握医学检验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工作原理、故障排除、计算技术,并提高其医学检验仪器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临床医学检验仪器实践能力。

医学检验仪器特点分析目前多数医学检验仪器都应用于组织、细胞的存在、组成、结构、特性方面的检验,需要高精度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任何一点儿误差都可能造成诊断偏差,带来错误的诊断和评价。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医学检验仪器应用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现代医学检验仪器通常集光、电、机于一体,其种类繁多、功能复杂,自动化、智能化不断增强,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包括如分离分析检验、光谱分析检验、目视检验、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以及临床常规检验和非常规检验仪器。医学检验仪器通常涉及光学、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生物化学、放射等多种技术领域,除了需要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外,还需要不断掌握新材料、新器件、新的检验分析方法。

3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策略

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医学检验仪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检验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评估、使用方法、保养维护、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这些理论知识是正确使用医学检验仪器的重要基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极为重要。包括:光谱分析仪的结构,分光光度计质量评价方法;荧光分析仪的基本结构,荧光分析的原理,荧光发生的机理;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参数、基本结构、各部分的作用,各种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离心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离心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尿液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尿液分析仪的分类、功能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评价方法、参数设定、仪器分类、性能指标;电化学分析原理,电解质及血气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常见分类及功能应用;血液分析仪中血细胞分析仪、血液凝固分析仪、血液流变学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功能实现、性能指标、参数设置;微生物快速检测仪的自动鉴定,药敏系统工作原理、性能评价、功能实现;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不断应用于医学检验中,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势必会造成基础知识的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如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促使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同时,只是枯燥的仪器知识教学会极为枯燥,在教学中还应当尽量应用实物和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能直观、清晰地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性能、原理等知识。

重视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实践内容,可以分为课程实验、课间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在教学中应当综合运用这五个途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训练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各类医学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评价手段、计算策略、日常维护保养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明晰各类医学检验仪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实践需要。

应当适当增加实验课,根据不同仪器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学院仪器设备现状,精心设计实验操作课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医学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实验操作可按仪器设备、仪器特点、设备现状,采用分组、个人、见习等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分析天平、显微镜、酸度计、血细胞计数器、电泳仪等可以采用个人实践操作的方式;设备维护保养、常见故障排除、大型仪器可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方式;一些贵重的、稀有的、自动化程度高不适合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的检验仪器,如自动生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血气酸碱分析仪等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再组织学生以见习的方式进行。

促进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局限于已有的仪器设备,即便教会了学生再多仪器设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构造,让学生掌握了再多的仪器操作、维护方法,如果学生不会变通,只会照本宣科地应用,依然很难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极为重要。在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中,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今后面对新仪器、新功能、新方法时能很快地学会并应用于实践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将自己放到引导地位,更多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指导,而不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仪器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非课程内容的仪器让学生探索操作方法、维护方法;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其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忠,蒋长顺.医学检验专业进行检验仪器技能培养的探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96-97.

[2]陈文成,农乐根,韦叶生,等.《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平台建设初探[J].南方医学教育,2013(2):20-22.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1982-1985年,先后有八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始了该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从1986-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1-2所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1]。而2003年后,一些中专升格为应用技术专科,又升格为本科。国内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快速增加,每年约6-8所。到2011年,至少已有10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并出现综合大学直接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情况(如兰州大学)。在国内医药类开设的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位居第三。若按平均50名/年/校的规模计算,每年培养近5000名医学检验本科生。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

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2],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

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

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3],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课程设置是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医学检验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传统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亟待优化的同时,还应遵循巩固基础知识、加强技能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理念,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侧重向临床医学倾斜,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如临床实验管理学、检验仪器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专业英语、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规范等。在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应用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医学检验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追求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践环节要求较低,学时比例设置较少。且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求知欲望、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应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数,结合专业特点精心设置安排实验课内容,选择有新意、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验证知识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应以突出验证知识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广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案式教学法,达到开放式实验教学目的。实验室开放主要以专业基础的强化训练为内容,在巩固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思维、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预实习阶段培训内容

预实习阶段培训是于医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常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前的1~2周进行,也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预实习培训课程。匆忙的进入实习环节,由于学生对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和工作细节了解不多,对突发事件准备不足,无法很快适应实习工作状态,对自身和患者都会造成困扰。因此应促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工作,预实习阶段的培训学习可以从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可以分批次到临床医院检验科开始见习工作。正式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分组实习,课程设置可安排医院概况的介绍、规章制度的学习、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实验室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维护技术、实验室安全知识、医学职业素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安全防范等,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进入实习单位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制定有效的实习量化考核指标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长约为42周,对实习质量和效果的考核通常是在学生每个专业组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先由学生对实习工作进行小结,然后各专业组负责人评定成绩写出评语。但是这样的评价体系主观随意成分较多、没有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不利于实习环节中的监督与管理,更无法真正的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而且现在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全力以赴备考硕士研究生,到各科室实习只是走过场。这样“走马观花”一样的实习态度,不但达不到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效果,还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作文我的家乡字左右(6篇)
  • 下一篇:会计年终工作总结怎么写(2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