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0 栏目: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

【摘要】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一直是各国学者和货币管理当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该理论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对其所做的改进,进而提出了降低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与通货膨胀偏差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在历经恶性通货膨胀之后进入低通货膨胀时代,学术界和各国货币管理当局重新将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这对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一、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基本思想

以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andPrescott,1977)的开创性研究为发端,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央银行可信度以及对政策事先承诺的能力等问题。如果没有对采取特定政策措施事先做出保证,那么,中央银行可能会产生不按原来计划和宣示行事的动机,这就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或“动态不一致性”。所谓时间不一致性是指:在t期为t+i期计划的行动方案,在t+i期到来时,实施该行动方案不再是最优的。在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的基础上,Barro&Gordon(1983a)把供给冲击和稳定政策引入模型中,增加了预期形成理论,从而详细阐述了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他们认为,尽管实现低平均通货膨胀率可能是最优的,但低通胀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如果公众预期了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中央银行将面对某种现实的膨胀激励,通过制造意外高通货膨胀牟取产出的额外收益。然而,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他们既了解上述动机,同时又确信政策制定者必将屈服于这种激励,因而一开始就会准确地预测一个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结果中央银行既造成了通货膨胀,又得不到任何产出上的好处。

自Barro&Gordon以后,大量文献开始研究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降低或消除货币时间不一致引起的通胀倾向上。Backus&Drifill(1985)、Barro(1986)等提出的声誉模型,Rogoff(1985)任命保守中央银行家模型,Ball(1995)的通货膨胀持续模型,Walsh(1995)的最优合同模型,Minford(1995)及Lippi(1996)的选举模型和Svensson(1997)的通胀目标制都是针对通胀倾向而提出的解决办法。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把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运用于货币政策中,并提出即使政府没有扩大产出的动机,从而消除通胀倾向,增进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也会产生更好的政策效果,这无疑推进了对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研究。

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对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再认识

TackYun(1996)等人利用个人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思想,得出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最大的特点是包括了前瞻性的预期。Clarida,Gali&Gertler(1999),Woodford(1999,2001),McCallum&Nelson(1999),Svensson&Woodford(1999,2000)以及其他学者推动了这一模型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广泛应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在垄断竞争、名义工资刚性、每个厂商以错开方式定价这些限制条件下而得出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当前的经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货币政策,而且取决于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可以用两个方程来代表,一个是IS曲线,它表示产出缺口与真实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另一个为通胀调整方程,它表示通胀与产出缺口成正相关关系。

xt=Etxt+1-Ψ(it-Etπt+1)+gt(1)

πt=βEtπt+1+λxt+ut(2)

其中,xt为产出缺口,即产出相对于灵活价格条件下均衡产出水平的偏差;πt为通胀率;it为名义利率,所有变量都以围绕各自稳态水平的百分比偏差的形式表示;gt为需求冲击;ut为成本冲击。在Barro-Gordon框架中,是直接假定中央银行将一个取决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二次型损失函数最小化,由此来进行政策分析。这一假设虽然合理,但终究属于特殊化处理。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人们对经济体的描述以对一个完整严密的一般均衡模型的近似表达为基础,同样的,在这里,政策目标函数也是从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和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中推导出来的,所得到的社会损失函数为:]

其中,xt为产出缺口;α为社会加在产出缺口目标与通胀目标上的相对权重;k为目标产出缺口,它是指稳态有效产出水平和实际的稳态产出水平之间的缺口。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通常假定k=0,这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胀率都较低,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通胀倾向或通胀倾向很小。在Barro-Gordon框架下,如果目标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水平,则承诺与相机抉择政策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而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由于前瞻性的预期作用,即使目标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水平,相机抉择行事也会引起另一种无效率,即稳定倾向。由于大量文献已对通胀倾向进行了研究,新凯恩斯主义框架通过假定产出水平等于潜在水平,从而消除通胀倾向,而把重点放在分析这种稳定倾向上。

三、降低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与通货膨胀偏差的方法

(一)声誉模型

对货币政策中出现的时间不一致性进行分析,目的是降低或消除其不利影响。在Barro-Gordon框架下,主要是围绕如何降低通胀倾向。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强制中央银行为偏离它宣布的低通货膨胀付出代价,即丧失声誉。Barro&Gordon(1983b)考察了一个允许时期t的通货膨胀选择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的重复性博弈,以此来评估声誉的作用。他们根据无限期重复博弈的大众定理得出,只要中央银行的折现率不是太大,就存在通货膨胀低于随意性政策下均衡水平的均衡状态。但是在对中央银行的真正偏好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公众必须从中央银行的政策措施中推断出它的类型。而且在某些均衡状态下,中央银行为了树立声誉可能不会采用一次性最优政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提高政策透明度,通过设立目标使公众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中央银行的意图。

(二)中央银行最优偏好

解决随意性政策下通货膨胀偏差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针对中央银行的偏好。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平均通货膨胀率与中央银行相对于政治当局的独立程度呈负相关关系(Eijffinger&deHaan,1996)。如果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那么中央银行的偏好就会不同于当选政府的偏好,而且对于中央银行来说,通货膨胀的边际成本更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挑选一个比普通人更加重视实现低通货膨胀的人作为决策者,然后授予其政策操作方面的独立性。罗戈夫(Rogoff,1985b)是明确研究中央银行最优偏好问题的第一人。他认为,政府应该任命一个比社会(政府)整体赋予通货膨胀目标更多相对权重的人当中央银行行长。此类中央银行行长的特征就是比社会整体更“保守”,这种现象可以更为确切地称为“权重保守主义”(Svensson,1997)。虽然任命这样的中央银行家能够降低通胀倾向,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供给冲击太大时会引起产出的较大波动,稳定化政策遭扭曲而造成的代价会超过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其次,政府无法正确识别偏好参数并对其作出承诺,一旦预期已经形成,政府就有动机解雇保守的中央银行行长并换以和政府立场一致者;最后,对偏好而不是动机的关注模糊了该模型对制度结构和设计的含义。只需正确的人事安排并不一定产生好的政策,还应该对制度进行设计,以使决策者产生正确的动机。

(三)最优合同方法

Pearson,Tabellini(1993),Walsh(1995)等人先后提出了中央银行最优合同理论。他们认为,应该把货币政策委托给一个与政府具有同样偏好的中央银行,而且,中央银行能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该转移支付可以看作是中央银行行长的直接收入或中央银行的预算,因此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中央银行既关心由通胀及产出变化造成的社会损失,也关心其得到的转移支付。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通胀倾向,同时使中央银行对供给冲击做出最优反应。Schellekens(2002)考虑了最优保守程度与模型不确定引起的谨慎政策之间的联系,和保守主义中央银行行长方法一样,合同解决方法将引起通货膨胀偏差的承诺问题“转移”了地方。Al-Nowaihi&Levine(1996)指出,如果转移承诺的程序是公开的,它就可以使政府对某一合同的承诺令人感到可信。这种政策透明度正是1989年新西兰中央银行改革所确立的政策程序的主要特征。该国政府与储备银行通过《政策目标协议》(PolicyTargetsAgreement,PTA)确定短期通货膨胀目标。对PTA可以重新谈判,而且一旦观察到当前的经济扰动,政府与储备银行都会有动机要求对通货膨胀目标重新谈判。但是,由于这种重新谈判必须是公开的,出于对声誉的考虑,双方可能维持一种不对通货膨胀目标重新谈判的均衡状态。因此,政策的透明度可以起到支持低通货膨胀均衡的作用。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中央银行灵活性的限制即指定一个目标规则,要求中央银行达到某个预先设定的通货膨胀率或者为偏离该目标而支付代价。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也可以看作是委托的方法,即政府或相关的机构为中央银行确定具体的损失函数,如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偏好以及具体的通货膨胀目标和产出目标,并委托中央银行实现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心和信用保证,约束其履行承诺,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国家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其政策透明度,为了建立信誉,他们经常公开声明和公告,阐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提供与目标和业绩有关的详细信息。Mishkin&Schmidt-Hebbel(2001)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五个支柱特征,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政策确保透明度与责任制。Walsh(2002)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核心成分为:1.对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作出承诺;2.这种承诺通过宣布以数字表示的通货膨胀目标来公开表达;3.为完成目标,中央银行具有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可见,这些都强调了通货膨胀目标制中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特征,这有利于公众准确地理解中央银行的意图,对稳定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具有积极作用。

四、启示与借鉴: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降低时间不一致性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05-04

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有关专家预计今年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1]。目前,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滞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2]-[4]。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搞清楚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理性回归,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通过菲利普斯“三因素”模型探讨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指出了当前增加产出的必要性。

一、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及其“三因素”度量

自从Phillips在1958年提出菲利普斯曲线以来,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得到了完善和发展。Friedman和Phelps把预期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使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包括过度总需求和通胀预期两个方面。对此,Gordon认为,通货膨胀不仅受需求因素的影响,还受供给因素的制约。因此,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通胀预期就成为了通货膨胀来源的三个主要方面,也构成了“三因素”模型的理论雏形。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需求因素

Samuelson和Solow通过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最先度量了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他们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间的关系替代了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间的关系,后又结合反映产出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奥肯定律,确定了通货膨胀率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于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产出变化,所以,产出的变化就界定了通货膨胀形成的需求因素。

奥肯定律中产出的变化由GDP缺口表示,它是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实际GDP与潜在GDP之间的差距,并通过公式:(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计算得到。该值越大,通货膨胀越强。目前,有二种方法可以得到上式中的潜在GDP,一是生产函数法,二是指标法。由于生产函数法需要涉及实际就业的劳动数量,而在中国仅登记城镇失业人口,所以用此方法估计中国潜在GDP存在难度。指标法主要是通过滤波技术分离产出中的趋势项和扰动项,并将趋势项作为潜在产出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基础而至今仍受争议,但仍受到多数研究者的喜爱[5]。本文亦采用指标法,即通过Eviews软件中的HP滤波分离出潜在产出。

(二)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因素

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方面,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供给因素的主要来源是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一般分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两个方面。由于中国并不存在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统计,且利润并非完全公开,所以目前并没有十分合适的反映通货膨胀供给因素的替代变量,学者们对于通货膨胀供给因素的指标选取也是见仁见智[6]。笔者认为,由于2005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都以农产品价格提高为显著特征,并且农产品价格多是其他商品的生产成本,因此,本文采用全国农产品价格指数来度量通货膨胀形成的供给方面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预期因素

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一种主观判断,目前度量通货膨胀预期存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通过期货市场价格变化来预期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化;二是计量方法,通过带有滞后项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回归;三是问卷调查法。由于中国期货市场仅包括菜籽油、小麦、棉花、白砂糖、玉米、黄大豆、豆粕和豆油等共计13个品种的农产品,并且在中国CPI指数的构建中,食品比重从未超过40%。因此,通过期货市场测量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并不适用。另外,卢卡期批判使得通过计量方法来测量通货膨胀预期也举步维艰。所以,各国目前普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居民问卷调查系统》每个季度一次未来物价预期指数。本文对该数据进行整理,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变化率以反映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

二、通货膨胀与其“三因素”的运行特征

(一)通货膨胀与GDP缺口

通过比较中国通货膨胀与GDP缺口的的运行趋势,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具有相同的运动趋势,只是通货膨胀的变化滞后于GDP缺口变动(见图1)。如GDP缺口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2.2%的高点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逐渐减小,并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4.4%的低点。与此相对应,通货膨胀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8%的高点后回落,并在2009年第二季度到达了-1.5%的低点。可见,通货膨胀的变化滞后了GDP缺口两个季度左右。为了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1~5期滞后进行了相关性检验,见表1中的“相关性一”。结果表明,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同期相关性最强,并且随着GDP缺口滞后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弱,这与上述的推断产生了出入。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观察了二者的散点图矩阵①。不难发现,GDP缺口的滞后二期、三期及四期与通货膨胀的散点图线性程度较强,仅是因为出现了部分异常点,所以总体相关系数才较小。由于该组异常点的通货膨胀值均小于0,因此,本文在去掉通货膨胀小于0的样本点后,对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再次进行了回归,见表1中的“相关性二”。结果显示,此时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0.47、0.55、0.51等,证明了GDP缺口滞后二期左右与通货膨胀相关性最强的推论。并且,通过两个相关性检验的对比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当且仅当通货膨胀大于零时,GDP缺口滞后二期才会对通货膨胀形成显著冲击;二是当通货膨胀小于零时,GDP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会发生逆转,即呈现负相关。

(二)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

通货膨胀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化率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25.5%的高点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转而向上,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了-6.6%的低点,整个波动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完全吻合。可以推测,二者同期线性程度最强。为了进一步确定二者关系,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当期及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为0.92和0.93,以后依次递减。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率同期和滞后一期的相关程度最强,并且同向变化。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

自从Friedman和Phelps把通货膨胀预期引入到菲利普斯曲线以来,通货膨胀预期一直是与通货膨胀密不可分。在图1中可以发现,中国通货膨胀周期在2008年第一季度达到了8%的波峰,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5%的谷底,至今一直缓慢上升。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周期是,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了波峰,在2009年第一季度进入谷底,并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新的波峰后,至今一直向下。通过对比发现,二者变化趋势一致,仅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趋势领先于通货膨胀的变化。如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上次波峰领先通货膨胀的波峰三个季度,而上次波谷领先一个季度。因此,可以预见,通货膨胀会滞后于通货膨胀预期两个季度左右。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通货膨胀预期的滞后一期、二期及三期分别为0.64、0.63和0.55,具有相对较强的相关性。

三、通货膨胀的“三因素”模型

根据Friedman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加权,即满足:

?仔=?仔t*-b(ut-u*)b>0(1)

又由于奥肯定律,

y-y*=-a(ut-u*)a>0(2)

结合公式(1)、(2)可得

?仔=?仔t*-?姿(yt-y*)?姿>0(3)

其中ut、u*分别为实际失业率与潜在失业率,yt、y*分别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考虑到生产成本等供给因素后,公式(3)中加入供给因素,可得“三因素”驱动模型:

?仔=?仔t*+?姿(yt-y*)+?兹c?姿>0?兹>0(4)

其中c为生产成本因素,由于详细地分析近年来通胀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用2002年第二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数据对公式(4)进行了回归(见表4)。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在需求方面与GDP缺口的三期滞后存在负向关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异常值的存在使得在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中,其他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大于GDP缺口对于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且抵消了这种作用,致使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呈现反向特征。在供给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及其一期滞后对于通货膨胀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和0.15,并且在置信1%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认定,近年来供给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作用显著。在预期方面,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滞后三期对通货膨胀的回归系数为0.0066,并且不显著,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膨胀预期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微小,进而支持了贺铿教授所谓的“不应该过分地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的论断。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于供给推动,而非需求拉动和通货膨胀预期。由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产出减少、价格升高,即“滞胀”状态。因此,控制这种通货膨胀应从供给方面入手,以增加产出为主要手段,如果单纯通过紧缩性需求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则容易引起经济由“滞胀”转向“衰退”。“滞胀”的风险从2005年以来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结束,另一次是从2010年第二季度至今。这种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下行时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高于通货膨胀。从上一次的情况看,2008年第二季度以后,由于经济形势并未好转,同时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的快速下降也使得通货膨胀出现拐点,进而导致了经济与通胀双双下行,陷入了衰退的泥潭。因此,在本轮所谓的相对“滞胀”的情况下,如果不着重转变经济运行态势,而不断强调降低通货膨胀,那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大幅下降,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衰退。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等政策刺激经济运行,扭转经济运行的向下态势,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率降至通货膨胀以下,这样才能避免摆脱“滞胀”后又走进“衰退”的危局。

四、结论

本文在Friedman和Phelps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从影响通货膨胀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通胀预期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供给方面推动所致。需求因素和通货膨胀预期对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不大。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由于供给型通货膨胀容易使经济转向“滞胀”的轨道,因此,决策者在抑制通货膨胀时一定要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来增加产出,以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通货膨胀与GDP缺口及其各期滞后的散点图已被省略,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EB/OL].http://finance.省略/news/1371,2011-08-05.

[2]李稻葵.“滞胀”不适用于中国经济[EB/OL].http://省略/cj,2011-07-08.

[3]谢国忠.走向滞胀[EB/OL].http://business.省略,2010-06-04.

[4]厉以宁.警惕中国经济出现滞胀[EB/OL].http://business.省略,2010-01-19.

[5]肖曼君,刘时辉.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通胀预测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8-12.

[6]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J].经济研究,2008,(12):50-64.

ResearchonChina'Inflation

YuGuangyao

(SchoolofEconomy,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分析对策

一、前言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纸币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通常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

国家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可经由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为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欧洲中央银行因在面对高失业率时采行后者而受指责。

货币主义者着重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着重于由增税或降低政府开支等财政手段来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对金融政策的解释部分来自罗伯特?索罗对日用品价格上涨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或降低浮动货币结构中的边际税率以鼓励形成资本。所有这些政策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达成。

另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政策与刺激需求面同时实施。故供给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潜在产出)与需求增长产生冲突。经济学家一般视物价控制为不良作法,因其助长短缺、降低生产品质,从而扭曲经济运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经济严重衰退导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战时通货膨胀的情形下,这样的代价或许值得。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铸币税;通货膨胀税;财政赤字货币化

一般说来,一国的经济主要有两个:货币和课税,其中货币在经济上的实际形式便是政府的铸币税收入,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主导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财政赤字经常化。在关于中央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中,铸币税形式的财政赤字融资方式不容忽视,即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印刷以铸币税形式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是政府过度的货币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所以,政府通过铸币税形式为财政赤字融资客观上有一个数量界限。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者说政府债务货币化是指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策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未必导致通货膨胀,只有在货币供给大于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时,才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货币经济发行过程中的铸币税收益问题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铸币税收益问题。

一、铸币税的一般涵义

从本质上说,一国货币的增加是一国经济的共同创造物,但如果说货币本身是足值的,如黄金,就不存在铸币税问题,因为生产黄金需要与黄金价值等的等额劳动。当货币进入不足值状态以后,包括过去的铸币,现在的纸币、信用货币甚至电子货币,生产某一额度的货币,比如100元人民币,其成本肯定低于100元,可能只有几元钱。然而,这100元毕竟可以支配100元的商品,这里就有一个收入问题,由此产生了铸币税,即国家占有货币发行收入。以上是对铸币税概念的基本理解。铸币税的英文原文是seigniorage,seigniorage是从法语seignear(封建领主)演变而来。历史上原本任何人都可以铸造金属货币,后来铸币厂为统治者所垄断。“税”是一个与统治者特权分不开的分配范畴,所以才将由凭此特权获得的收益译称作“铸币税”。统治者(君主域领主)在铸造货币之后,要收取一笔费用,这笔费用包括两个部分:铸造货币的成本和君主或领主取得的净利润。另外,在历史上,统治者还常通过减少铸币重量、降低其成色等方法收取seigniorage,即所谓“硬币消边”。所以,在一些货币银行学书籍中,seigniorage又被定义为贵金属铸币面值与相应贵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之差,比如,1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为1比索,而政府在铸造1比索银币的时候只用了0.5盎司白银,此时,铸造1比索银币的白银的市场价格仅为0.5盎司,这样,政府每铸造1比索银币便相当于征收了0.5比索的seigniorage.照此意义,在现代社会,由于现钞和硬币的生产成本与它的币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seigniorage基本上也就等于货币的面值。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

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出现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的铸币税收益问题。货币化是天然赋予中央政府的一块巨大资源,在西方国家,铸币或货币印刷是作为为政府公共部门赤字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加以研究的,这方面的概念和理论被斯旦利。费希尔和威廉。易斯特利称为“政府预算约束的经济学”。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经济增长本身会创造出对货币的需求时,才会导致通货膨胀。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情况下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即货币的经济发行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

两极银行体制下,货币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它是央行、商业银行、财政、借款者和存款者五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量上,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其总量由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进行调控。银行准备金按照法定的准备金率来确定,它是影响货币乘数的重要指标,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由政府(包括财政和中央银行)所发行:在一些国家如美国,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少量纸币)由财政发行,中央银行收入扣除一定的费用(日常运行费用和中央银行股东的股息)后,交由中央财政;在有些国家如中国,通货全部由中央银行发行,中央银行利润归中央财政;在一些国家,通货由财政发行,或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国债,还可以通过其他资产业务发行货币;在有些国家中央银行则不能向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而只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购买。因此,seigniorage在现代最一般的含义是指政府在创造任何货币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它包括:(1)中央银行所获得并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创造货币过程中展开的资产负债业务利息差减费用),(2)中央银行在基础货币创造过程中通过购买国债向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3)财政直接发行通货所获得的收益。

上述三项收益除财政直接发行通货获得的收益外,其余两项均发生于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中注入基础货币。通常,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增加外汇储备,(2)从公开市场买进国债和其它票据,(3)增加给商业银行的贷款。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政府的货币发行收入。

1.中央银行买进外汇。对应于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央银行把等价的基础货币注入金融体系,通过乘数使用,经济体系中的广义货币量得到一定倍数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1)中央银行把外汇储备用于投资,可得到一笔收益,(2)当商业银行按准备金率把相应货币存入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可能要为此支付利息(银行准备金往往不生息,或只有很低的利息,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丧失了获得更多利息的机会,等于是向中央银行纳了税),中央银行外汇资产收益减除中央银行为准备金所支付的利息(再减除其它一些交易成本)即为中央银行的净收益。

2.中央银行通过公平市场业务买进国债(或其它票据)。中央银行由此而得到相应利息收入和其他可能的增值,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必须为商业银行存款增加而根据准备金要求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支付利息,两者之差即为中央银行的收益。

3.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中央银行所收取的利息和它支付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利息之差即为中央银行的收益。

从上述分析讨论中,我们得知,铸币税可以归结于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m),在一个处于增长状态的经济中,由于可以增发更多的基础货币而不致引起通货膨胀,即货币经济发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铸币税。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过经济增长以货币的需求,即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铸币税收益问题。

政府过多的货币发行会引起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会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布兰查德等的高级宏观经济教程中,铸币税被定义为:

s=m/p

(1)

其中m代表新增货币供应量,p(p=p0+p)代表物价水平,s代表铸币税。

显然,这里的s为实际铸币税。为了进一步分析通货膨胀情况下铸币税收益问题,不必要引入另一个与铸币税密切相关的概念-通货膨胀税。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是两个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在有些著作中,两者则被混用。假设公众的实际货币余额(所持货币的实际价值)为m/p,则政府所获得的通货膨胀税为:

f=p/p×m/p

(2)

式中m=m0+m,从式(1)可以看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政府所能征收的实际铸币税将会减少。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式(1)进一步变换为:

s=m/p=×m/m×m/p

(1)

从(1‘)可以看出,当货币增长速度给定时,如果公众所持实际货币余额因物价上升而减少,实际铸币税就会减少。政府之所以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弥补财政赤字,其必要条件之一是公众愿意增加货币持有量(货币需求量增加了)。为什么公众会增加持有货币量?在不考虑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公众持有货币是为了使其实际购买力保持在一个给定的稳定水平上。如果通货膨胀发生,公众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为了保持原有实际货币水平,公众会吸收政府的名义货币量。

假设在开始时物价上升速度滞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可令p=0),把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府将获得大量铸币税(s=m/p),但此时通货膨胀税为零(f=p/p×mp=0)。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p/p0上升则p/p上升),通货膨胀税将增加。从式(2)和式(1‘)对比可以看出,当物价上升速度等于货币增长速度(p/p=m/m)时,政府所征收的铸币税(m/m×m/p)等于通货膨胀税(p/p×m/p),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当通货膨胀率(p/p0)进一步上升后,由于公众越来越不愿意持有货币(m)以及物价水平(p)急剧上升,货币实际余额(m/p)会比物价上升速度(p/p=m/m)时,政府所征收的铸币税(m/m×m/p)等于通货膨胀税(p/p×m/p),两者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当通货膨胀率(p/p0)进一步上升后,由于公众越来越不愿意持有货币(m)以及物价水平(p)急剧上升,货币实际余额(m/p)会比物价上升速度(p/p)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作为p/p和m/p(实际货币余额)乘积的通货膨胀税,在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将迅速下降。这样,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政府最终将无法征收通化膨胀税。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政府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手段获取铸币税收入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政府可以从赤字货币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取决于下面三个因素:(1)经济对基础货币的要求,即m(m0+m);(2)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决定p/p0的重要因素。基础货币的增长,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未必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经济的实际增长会引致新的货币需求(主要是指货币的交易需求);(3)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即m/m与p/p的对比关系。

举例说明:假定通货对gdp的比例为0.13,基础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为1,那么,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政府就可以印刷相当于0.13%的gdp的货币,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gdp增长率是6.5%,政府就可以在不引起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获得相当于占gdp0.85%(0.13×6.5%)的铸币税。假如通货对gdp的比例不因通货膨胀而改变,那么,当政府允许通货膨胀率达到10%时,就可以再获得相当于gdp1.3%(1.13×10%)的铸币税。但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基础货币需求是会下降的。因此,政府通过铸币税可以获得的收入最终产会达到一个最大值。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41-02

观察我国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较高通货膨胀的时期。高的通货膨胀率令经济学家开始担忧两个问题,一是本轮的通货膨胀将持续多久,二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负利率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如果如此高的通胀率长期持续下去的话,极有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为了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考察引起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

1文献综述

高茵从“流动性过剩”型通胀方面,通过比较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货币供应量和公众预期这三大因素,分析了其分别对通货膨胀的实际发生所产生的冲击。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也同样从此类型的通胀出发,以中国1996―2009年应对系列经济金融危机的货币变化特征为对象,估计了我国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与短期局部调整函数,并据此测算了在此期间我国的长期货币需求缺口,然后将其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进行关系检验,显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进而得出通货膨胀与货币的需求量有较大关系的结论。

刘伟、蔡志洲在“成本与需求混合”型通胀方面,提出我国自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具有周期性特征,而这种周期性特征既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又受体制性因素的影响;既有长期因素作用,又有短期因素作用;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供给方面的原因;既有其一般周期性的特征,又有其特殊阶段性的特点。

李永宁等在“预期型通胀”观点方面重点研究了我国经济学家通货膨胀预期的特点、决定因素、形成方式、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其中对预期模型进行了论证,并认为CPI与一年期存款利率是影响经济学家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研究者们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通胀进行了探究,但并没有将各种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我们知道,现有的通胀理论有以下几种: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货币主义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解释;凯恩斯主义基于需求拉动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说则将形成通胀的原因归于三大方面:工资推进型、利润推进型以及进口成本推进型;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说认为造成通货膨胀是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即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把预期的因素也考虑进来,认为合理预期会引起物价、薪资螺旋上涨的通货膨胀。

在这里,本文倾向于混合型通胀的说法,认为此轮通胀属于混合型的通胀。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通胀影响的不同方面分别选取代表因素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其与通胀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实证分析

2.1变量选取及说明

通过对各方面通胀观点的分析,本文将从各方面选取变量进行建模分析,具体如下:①货币方面: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解释变量;②在成本方面:银行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带来企业等资本方面的成本提高,因此对成本方面引起的通胀有影响,所以这里选取国际原油价格和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作为解释变量;③在需求方面: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作为解释变量;④被解释变量:在相关研究中表明,成本引起的PPI的变动最终会反映到CPI上,因此本文选取CPI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M2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来自中国工商银行官方网站,国际原油价格来自国际原油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CPI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介于将通胀的标准固定于0通胀的话,则通胀数据是属于0次波动数据,因此不存在固定的截距项对通胀数据进行解释,所以本文设定以下实证分析模型:

CPI=β1COMP+β2I+β3M2+β4OIL+β5R+μ(1)

其中,各自变量是对通胀的影响因素,βi是该自变量的系数,即表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关系,μ为扰动项。

2.2数据处理

本文所有变量都选取2006―2009年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分析。由于所选的数据中有绝对值也有相对值,在建模中对分析将造成障碍,因此这里先对变量进行处理,将所有数据都与2009年同月相比,取其同比增长率,表示如下: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OIL为国际原油价格同比增长率,COMP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I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率,R为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CPI为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

2.3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分析

(1)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对所有变量可直接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除了R是结构性不平稳外,CPI是平稳序列,其他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因变量是平稳序列,而自变量除了R外,其余几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不平稳序列。

(2)既然确定了所选变量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变量用OLS最小二乘法来对变量进行回归,从而得到初步模型,接下来对该模型进行各项指标的检验进而调整模型的准确度。最后得以下回归方程:

CPI=0.19COMP-0.20I+0.90OIL+0.73R+0.93AR(2)

用ARCHLM检验进行,检验的结果是方程的P值为0.94>0.05,所以认为模型中不存在条件异方差。因此,方程(2)即为回归的最终结果。

2.4结果解释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需求方面的因素如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投资以及供给方面的因素如原油价格、商业贷款利率都对此轮通胀影响显著,而货币供给量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其中,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原油价格、一年期商业贷款利率都与通胀呈正相关关系,而投资的系数为负则可能是由于与资本价值成本相对冲造成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在本轮通胀中,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不大,主要是来自于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影响,属于混合型通胀。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经验;启示

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targetingframework)最早由新西兰储备银行于1989年提出,是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并对外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在此目标的约束下,制定货币政策操作的制度安排。随后有智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韩国、泰国、匈牙利、瑞士等多国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采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一、国际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的经验总结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在于“公开宣布一个或多个时限内的官方通货膨胀的数值目标或目标区间,同时承认稳定的低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对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进行观察,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国家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了较低的水平,如新西兰的通货膨胀率由实施前四年的平均10.71下降至实施后的1.68,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也由1992年的7.01下降至2003年的2.92。并且这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公众对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信任度明显提升。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的分析,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Frederic、Mishkin(2003)考察了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个转型国家对于通货膨胀率目标制的建立和实施历程,发现这些国家在明确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保持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成功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罗煌(2006)实证分析了首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新西兰,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产出和价格之间在较长时期之内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刁节文(2007)认为,加拿大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情况下,定期向市场和公众宣布货币政策目标,然后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值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来进行调整,很好的实现了对短期利率目标和市场流动性的调控并实现了通货膨胀率稳定地波动在中央银行的目标范围内。综合这些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给我们带来以下几条经验:

1.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实际经济增长不会造成伤害,相反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由于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经济增长往往需要货币的提前供给,而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币值的下跌,另外由于过快增长的经济带来过度投资、信用扩张,货币发行量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从长期看不会对实际经济造成伤害是因为稳定经济的前提是稳定通货膨胀,而稳定通货膨胀的关键是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过公开宣布目标通货膨胀率,并将此确定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可以有效引导公众预期,形成理性预期均衡,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实现低通货膨胀率下的经济稳定增长。

2.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稳定公众预期、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法律上明确了货币政策的长期且首要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中央银行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新闻、公布通货膨胀报告等确定控制目标,保证目标可被公众理解,并且通过解释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以及执行情况,加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约束和责任。比如瑞典中央银行目前每个季度出版一次《通货膨胀报告》,阐明货币政策的操作理由,分析经济运行情况,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也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近期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并对通货膨胀的前景进行预测。这些政策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使公众对货币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并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使公众对市场物价形成合理稳定的预期。费雪效应说明,稳定的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行至关重要,可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使其在稳定公众预期上有独特的优势,从而使通过预期的管理控制通货膨胀更加有效。

3.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被重视。从各国的经验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目标能独立决策,货币政策能有效操作和传导的重要条件。中央银行必须拥有设立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充分自由,才能使货币政策不会被行政目标所控制和干扰,当然这对中央银行的决策能力和控制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国际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的启示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税收通货膨胀价格指数税收政策

一、国内现状

近些年,每当提到通货膨胀的字眼,百姓们大都叫苦不迭,甚至痛诉政府的无力,而政府也很针对通货膨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体现得十分明显的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几次加息。我们国家是否真的在近一段时间内经历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呢?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官方的数据,用来考察通货膨胀最常用的价格指标有CPI和PPI,下图即显示了从2008年1月到2012年9月的CPI与PPI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自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以来,我国的这两项价格指标增幅也由最高的8%附近开始持续回落,一度达到负的增长,到09年中达到最低的水平后,随着经济的复苏有所提升,但最近一段时间又开始了新的回落,稳定在2%附近。同时,最新数据的分类指标显示,201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3.0%,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3%,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3%。

从以上数据看出,在我们国家,特别是最近,并没有经历一场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由于全世界范围的经济疲软,也给我们带来了近段时间的物价相对稳定,随之对通货膨胀的声讨声现在似乎也减少了。但是是否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就解决了呢?笔者认为通货膨胀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除了统计口径难以贴近生活或者许多真实情况并没有得到统计使得看到的统计数据与我们想像的相去甚远之外,显然存在某些特殊的因素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放大效应,才使得民众如此强烈地增加了其对通货膨胀的仇恨度。其实在我们获得连年漂亮的GDP增长率的同时,对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处理好,导致了大多数人都会感觉现实的物价很高;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使得我们在通货膨胀中难敌风险等等。而单从货币的供给方面来考虑通货膨胀,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它引起的具体问题,并且货币政策通常会具有很长的政策时滞,税收作为一种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变量,却能够广泛而快速地发挥作用,其与通货膨胀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够解决许多由通货膨胀引发的具体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二、税收与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一)税收通过供给与需求来影响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宏观税收理论,着重研究税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税收如何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抑制经济衰退。其办法不外乎是通过减轻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以及通过对企业投资的税收减免以刺激投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着眼,在经济繁荣时期,需求过剩则会导致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而税收的增税效应有利于抑制需求,从而对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新古典学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的税收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供给学派的税收理论。这一学派的税收理论继承与发展了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税收理论,并结合宏观税收理论,研究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效应。供给学派是随着研究如何摆脱滞涨困境而发展起来的,把滞涨原因归咎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他们认为,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国民产出和就业,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妨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对社会总供给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缓慢增长,这就是滞涨的现象。供给学派还认为,税收与总供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逆向关系,这个关系基本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降低税率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刺激人们的储蓄与投资意愿,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供给。简言之,税收的减税效应有利于增加供给,从而减轻通货膨胀。

就我国的真实情况而言,我们大多数情况应用的是供给学派的税收理论。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主要是靠投资、出口拉动,劳动力相对廉价,没有形成有力的需求,相反产能过剩的问题却经常困扰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伺机带来各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扬,相对刚性的劳动力价格也形成了不断上涨的压力,而在中国劳动力属于弱势群体,企业的管理者们常常会先于工资上涨做出预期,提前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再帮工人涨工资,从而导致通胀螺旋的产生。所以要通过税收治理通货膨胀,供给学派的观点更适合我们。

(二)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与通货膨胀

税收的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累进的所得税上,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西方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时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受到了抑制,需求也会受到抑制,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

而通常情况下,政府或企业单位对个人的工资、薪金支付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使所有的消费品价格上涨,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下降,个人的工资收入“缩水”,个人的生活水平降低。考虑到政府对个人收入征税的因素,虽然个人的名义工资收入水平未变,不论是政府对个人收入征收定额税、比例税或是累进税,税收都没有对个人的税后收入水平产生附加的影响。但如果政府对个人收入征税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或起征点)是定额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按既定标准扣除的费用,使纳税人再也买不到相应数量的同质消费品,这说明税收使个人收入“缩水”的程度加剧,个人的生活条件恶化了。即使是包括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在内的所有产品的税前价格都按同一比率上升,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个人税前的实际收入没有变化,但名义收入进入了更高的纳税档次,实际税率攀爬,税负加重,也必然会产生税收的通货膨胀效应。所以,在所得税方面税收往往产生了加重通货膨胀的效应。

三、世界各国反通货膨胀的经验

德国是在二战期间西方反通货膨胀最成功的国家,这与他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的。当时日本采取的增税政策来增加财政收入,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社会需求,而德国采取的是适当增加工资增长幅度,认为通货膨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资增长过快,导致需求增加过快,供不应求,物价上涨。为了防止工资上涨对通货膨胀的牵制作用。德国把劳动生产率作为提高工资水平的依据,并制定了短期长期工资水平增长幅度。这些政策使得德国政府的防通货膨胀非常成功。

2000年美国因泡沫破裂而出现了经济的衰退,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美联储选择了减低利率,加速对货币的供给。但是货币的供给并没有让美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反正造成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引起赤贷危机,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局面,美国为应对赤贷危机挽救市场,弥补流动性资本的短缺的局面,不得不加大对市场的注资力度。美联储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市场流动资金的膨胀,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造成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也造成美国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受制。为了解决美国的经济发展与通胀问题,2010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提出了为美国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下的中产阶级永久性减税,2011年美国税收中的80%将由美国总人口约2%的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百万富翁们负担。其中收入在20万至50万美元之间的纳税人增税532美元,收入在50万至100万美元的纳税人平均增税95000美元。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在2010年10月,美国CPI指数只有1.2%。美国奥巴马总统的减税政策有利好美国经济。

纵然任何调控工具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效果都是极为复杂的,但从效果上看,从以上国家反通货膨胀经验中看,利用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适当的减税能对通货膨胀中的经济可以产生有益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政府采取的政策更应当考虑扩大内需,给经济持续向前的动力为先,从供给的角度进行结构性减税,减税不是一概而减,而需要有增有减,在鼓励生产性的投资、控制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成本、鼓励就业与劳动里供给等方面给予减税和税收优惠,反之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非生产性的不动资产与社会财富、不利于资源有效利用的领域增税。

四、抑制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所得税调整税率提高起征点

降低税率,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企业用于投资的资本输出,从而在扩大内需的时候,供给也增加,达到经济发展的效益。通常认为,降低税率会导致财政税收收入的下降。这也不是绝对,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减税计划”,美国政府的税收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原因是税率的降低刺激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从而税源扩大,最后税收增加,著名的拉夫曲线亦说明了这一点。经济增长所提高的税收大于因减少税率所失去的税收,国家拥有更多的财富去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抑制通货膨胀。

(二)组合利用税收政策,缓解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能源、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向下游产品价格传递,导致了冶炼、化工、铸造类和加工类商品价格上涨。针对上述情况,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从源头上缓解能源、原材料价格成本的上涨。一方面,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为了缓解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可以考虑降低能源、原材料价的进口关税。另一方面对开采资源的企业进一步降低资源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加速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配合消费税改革,将煤炭、焦炭和火电等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低标号汽油和含铅汽油的消费税税率。此外,对清洁能源如生物能源免征消费税,这样既可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又可以降低对传统能源资源的过度需求。

粮食和农产品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缓解国内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以运用多种税收政策,增加国内粮食农产品及肉类的市场供应量。对国内生产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的企业,实行降低企业所得税率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减少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的流通环节,降低税率或免征增值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关税,对进口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油类,及多功能耕种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降低关税,稳定在市场的价格。另外,耕地是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根本保证,在耕地不断侵蚀的情况下,为减少耕地不断被侵蚀,可以进一步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税范围和纳税标准,保证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扩大农产品的供给。

(三)利用税收杠杆的作用,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

由于我国房地产的税费主要集中在开发投资环节,占有和交易环节税费相对偏轻。占有不动产的税赋较轻,人们投资购买房地产的预期收益会很高,客观上鼓励了房地产的投机行为,然后房产一类不动产难以对实际的社会生产做出贡献,不利于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反而会因为日益上涨的房价带动相关产业的价格泡沫进而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对现实经济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其一可以考虑对房地产保有环节征收物业税(或称房地产税),拥有房产越多,所缴纳的不动产税越多,这样增加保有多套房屋者的税收负担,可以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房屋储备行为。其二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房产权交易税税率,对房屋出售和转让者获得的财产转让收入,征收较高的房产产权交易税,从而在交易环节抑制房产领域的投机性需求。

(四)保障劳动力价格的稳步上涨,控制工资向最终产品的成本传递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汇率水平泰勒规则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泰勒规则的基本理论

Talor1993年提出了以调整“利率”为目标,结合了规则和相机抉择各自优点的泰勒规则。

数学模型如下:

(4-1)

其中it为t期的短期名义目标利率,r*为实际均衡利率,πt为t期的通货膨胀率,π*为目标通货膨胀率,(πt-π*)为通货膨胀率缺口,是政府当局的长期控制目标,yt为t期的产出,y*为在自然失业率水平的潜在产出,(yt-y*)为产出缺口是政府当局的短期控制目标。当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对目标通胀率与潜在产出出现偏离时,中央银行就应对短期的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均衡值水平,因此根据费雪公式rt=it-πt,短期的实际利率应该以实际均衡利率r*为目标,来稳定一国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波动。α、β分别为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系数,泰勒认为参数α必须大于0,因为如果通货膨胀系数α小于0的话,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实际利率反而减少,更加刺激了经济产出,加剧了通货膨胀。泰勒根据美联储1987年-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α、β的系数应该各为0.5,目标通货膨胀率为2%。即当通货膨胀缺口或产出缺口上升1个百分点时,实际利率会上升0.5个百分点,从而抑制了经济产出,降低通货膨胀率。

二、泰勒规则的扩展形式

1.利率平滑的泰勒规则

货币当局总是以“谨慎”的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进行微调,尽量避免突然地对利率进行过于猛烈的调整,因此对利率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具有平滑性特征。

利率平滑这一特征可以描述为:

(4-2)

将式(4-2)带入式(4-1)中我们可以得到赋予利率平滑的修正泰勒公式:

(4-3)

它赋予了前一期利率的一个参数,表示货币当局在调整利率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上一期利率,it*表示货币当局进行利率平滑调整过后实际利率。

2.前瞻性的泰勒规则

货币政策传导到最终目标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因此货币当局会对未来的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将预期的因素加入到简单的泰勒规则中,使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加合理。

加入预期因素后,央行目标利率不再由当期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缺口所决定,而是由现期获得经济信息对未来缺口的预期值来确定目标利率。因此RichardClarida,JordiGal?,MarkGertler(1995)提出了前瞻性泰勒公式,具体形式如下:

(4-4)

在t期,中央银行一般不能获得当期的信息,只能获得上一期的信息,因此Ωt-1表示的是在t-1期的信息集合,E是预期算子,α(Eπt+1/Ωt-1Cπt)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缺口的反馈元素,β(Eyt+1/Ωt-1-y*)是对预期产出缺口的反馈元素。

我们将前瞻性和利率平滑同时引入到简单的泰勒规则中可得到式(4-5):

(4-5)

其中i*表示均衡名义利率(i*=r*+πt),ρ表示平滑系数,

Orphantides(2001)发现,加入预期算子后,前瞻性的泰勒公式更加符合货币当局的实际行为。实践证明,在简单泰勒公式中引入前瞻性因素确实能够改善该货币政策函数对通胀及产出缺口的反应。

3.引入汇率因素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

简单的泰勒规则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规则,而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汇率的传导渠道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它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和投资,将汇率因素纳入泰勒规则势在必行。为了考虑汇率的因素我们用qt来表示实际汇率。

将汇率缺口(Eqt+1/Ωt-1-qt)带入式(4-5):

(4-6)

Eqt+1/Ωt-1表示运用t-1期的信息集预测t+1期的实际有效汇率,γ预期有效汇率缺口的系数。

假设产出缺口:xt=yt-y*,实际汇率缺口:st=qt-q*,θ=(i*-απ*)于是我们可以将式(4-6)变化为:

(4-7)

我们将式(4-7)做简单的变换,把无法观测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产出缺口和预期汇率缺口用到期的实际值替换:

(4-8)

(4-9)

πt+1:t+1期的实际通货膨胀率,xt+1:t+1期的实际产出缺口,st+1:t+1期的实际汇率缺口,随机误差项ηt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汇率缺口的预测值对实际值的偏差和vt的线性组合。我们假设一个工具向量μt包含了货币当局能够获得的所有滞后一期的经济信息(utΩt-1)并且正交于ηt,μt中所有滞后的信息能够帮助央行对通货膨胀和产出作出预期,但是必须与利率的冲击vt无关。

因为ut正交于ηt,所以E(ηt/ut)=0,结合式(4-9)我们可以得到: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1篇9

关键词:欲望;理性人假设;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3-0107-05

ResearchontheHardcoreintheFormationofInflation

WANGFu-min

(SchoolofContinuingEducation,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Abstract:Inflationisoneirresolvableproblemtoacountry’seconomicgrowth.Eachgovernmentmighttryeverymeansormeasurestofightagainstitwheneveritoccurs,buttheresultisalwaysunfruitfulordissatisfactoryandthusforcesustofurtherponderoverthecauseformationandrelevantcountermeasure.Throughresearch,wefoundthatapartfrommanyreasonsdealtwithbymoderneconomicconcerningtheinflation,thereseemsonealwaysneglectedandnevermentioned—humandesire.Desireisnotonlyareasonofinflationbutalsoanimportantonewhichshouldbetakenintoseriousconsideration.Owingtothespecificfeaturesofdesire,theinflationcausedbydesirehasitowndistinction,andaccordingly,thecorrespondingmeasuresshouldbedifferentfromthosewhicharetakentomanageinflationscausedbyotherreasons,basedontheaboveunderstanding.

Keywords:humandesire;assumptionofreasonableperson;inflation

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通货膨胀问题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可避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纵观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史,通货膨胀总是和经济的增长相伴生,虽然有的时候表现得温和一些。就我国的经济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也一直在上升,只不过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时期上升速度较快,但始终呈现上升趋势。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价格上升的趋势依然不可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2月15日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指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4%左右,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会无条件或自动实现,对未来的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2012年一月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当前通胀预期还不稳定。总理在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2012年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每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我们都会看到,一国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但往往收效甚微。正如总理在2011年3月份召开的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的那样,通货膨胀就像关在笼中的老虎一样,一旦放出来,就很难关回去。这其中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现有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剖析形成通货膨胀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理性人假设:欲望及通货膨胀理论的不足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1篇10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一是需求拉上。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或者是“因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所以一般物价水平便上涨”。总之,这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是供给推动。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是供求混合推动。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而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价上升,这种物价上升又会使工资增加,从而供给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如果没有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会减少生产,增加失业,从而使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动的同时,又有总需求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才能持续下去。

四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这是以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来分析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的过程。持这种观战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丁・托宾。希克斯对扩展部门与非扩展部门进行了结构分析,认为经济中可以分为扩展部门与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正在扩大,需要更多的资源1.5工人,而非扩展部门已在收缩,资源与工人过剩。如果资源与工人能迅速地由非扩展部门流动到扩展部门,则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限制,非扩展部门的资源与工人不能迅速地流动到扩展部门。这样,扩展部门由于资源与人力短缺,资源价格上升,工资上升。而非扩展部门尽管资源与人力过剩,但资源价格并不会下降,尤其是工资不仅不会下降,还会由于攀比行为而上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这样,就会由于扩展部门的总需求过度和这两个部门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工资成本的增加而产生通货膨胀。此外,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例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低),而各部门的工资水平由于攀比行为而向高工资水平看齐,也会使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有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这时因为,债务契约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当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这样,就会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使投资减少。这种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住房建设贷款这类长期贷款最不利,从而也就会减少住房投资这类长期投资。

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就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利润增加,而利润的增加是有利于刺激投资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这是因为,在不可限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还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税率等级,这样,政府的税收增加,而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减少。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有利论”、“不利论”、“中性论”三种观点。

“有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剂”。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通货膨胀引起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响可以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第二,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从而增加政府的支出,这就刺激了经济发展。第三,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富人的储蓄倾向又大于穷人,所以,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他们强调,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不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在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使价格信息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第二,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第三,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紧缩政策会抑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他们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11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刺激经济的复苏,多数国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随之逐渐升温,房地产价格存在较大的上行压力,如何对冲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缓和房地产发展周期的波动性,保证经济平稳复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房地产业新型的融资工具,能否为房地产金融业提供良好的对冲通货膨胀作用呢?本文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献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特点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具备几个区别于其他股票的特征,这些特征激起众多学者们研究其对冲通货膨胀功能的极大兴趣。第一,REITs具有高收益,包括红利收入和资本收益两部分,Ibbotson协会的研究表明,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的数据,权益型REITs30年的年平均收益率达11.99%,而同期S&P500指数收益率为10.99%,股息税收驱动的支出要求带来稳定的股息流,高的稳定的股息流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来评估REITs是否拥有通货膨胀对冲功能,第二,REITs的现金流量相对于其他上市公司来说更加透明,现金流的透明度与持续的股息支付相结合可推断出REITs投资者不太可能遭受通货膨胀幻觉,因为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关于现在的和将来的现金流量和股息支付信息。第三,REITs的组合投资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组合投资因其投资的多样化,相对于单一投资来说能够消除部分非系统风险,REITs一般通过多元化投资,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组成投资组合,不仅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等带来的非系统风险。

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研究房地产资产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最先可追溯到1977年FamaandSchwert发表的《资产收益与通货膨胀》文献中,他们在扩展费雪方程的基础上,对1953年至1971年期间美国政府债券、股票及房地产等资产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是完全对冲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的。

在此之后,大量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对房地产收益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Joseph(1988)等学者调查了多种房地产类型的收益、股票和债券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房地产的通胀对冲特性很不一样,REITs收益被非预期通胀严重压抑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抵押型REITs收益被非预期高通胀严重压抑,权益型和混合型REITs的遭遇也是一样。因此房地产的对冲通胀特性是不均匀的,有些房地产,尤其是收入生产型房地产总的收益和增值收益与通常的通胀和非预期通胀之间都有很强的正向关系,其他类型的房地产,如REITs收益,与非预期通胀是强烈负相关的。

ChiulingLu,Raymond(2001)运用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检验REITs收益、实际活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REITs市场、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REITs市场、实际活动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REITs收益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总的结论表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不存在不正当对冲通胀能力,实证中被观察到的REITs收益与通货膨胀的负向关系只是REITs收益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的一种代替。

William,XiaoquanJian(2011)等学者运用由CampbellandVuolteenaho(2004)提出的股息收益分解方法探索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通货膨胀幻觉和通货膨胀对冲效应。他们根据未来股息增长与贴现率之间主观和客观的区别鉴别了REITs股息收益率的偏差成分,在1980年至2008年期间通货膨胀幻觉效应趋向于通货膨胀支配对冲效应,因此,他们根据通货膨胀幻觉假设为短期REITs收益与期望通货膨胀之间的负向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Gwangheon,Lee(2011)为研究观察到的REITs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向关系是否能由通货膨胀幻觉来解释,根据现在的线性和对数线性价值模型识别出REITs价格中的偏差成分,然后检验通货膨胀是否能解释这偏差成分。在给定常量利率的线性模型中,他们发现有证据支持关于REITs收益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通货膨胀幻觉假设,因此通货膨胀能解释部分偏差成分,且对偏差的影响是负向的。

四、结束语

由此发现,关于REITs能否作为有效对冲通货膨胀的工具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学者们对不同时期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往往得出相反的结论。不过,普遍的共识是,基于REITs的多项优势它肯定能在一个投资组合中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从而增强组合投资对冲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调控转型期,房地产商资金紧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扩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大势所趋,而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研究其是否具有对冲通货膨胀的功能为我国更好地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Fama,E.F.,Schwert,G.W.Assetreturnsandinfl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7,5(2):115–146.

通货膨胀的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

1.数据指标与图表分析:

(一)数据指标: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能够很好的反应经济增长形势,年度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呈现出一定的大小关系,并与经济周期存在关联。

红色字体表示值为负

(二)折线图

从折线图可以简单,1996-2010年经济增长率始终高于通货膨胀率和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在04年之前一般是低于存款利率,04年之后二者交替高于对方;另外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大致为,经济增长率变动,通货膨胀率会紧随其后。

二、划分经济周期:

1991―1999年是我国第四轮经济周期,该周期通货膨胀率创纪录的达到的24.1%,经济增长也高达14.2%,周期波幅为6.6%。自1991年第四轮经济周期开始,GDP增长率虽一度达到1992年的14.2%,但自1993年下半年实施“软着陆”宏观经济政策直到1999年,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尤其是1997―2002年GDP增长率是徘徊于“七上八下”的局面。在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1年的8.3%升至9.1%的新高,2003年更是高达10%,可以说我国是自2002年开始才算真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为了方便研究将第四轮经济周期起止时间规定为1991―1999年,而将随后的2000年和2001年都看成第五轮轮经济周期上行调整的积累期。因此第五轮周期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7年经济周期达到波峰,经济增长为13.4%。2008年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下行区间。

三、规律探究与验证:

(一)中国经济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具有的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

上述规律与第四次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表现相符,但1996-1999年的经济发展并不呈现出这种规律,尽管银根放松了,经济未呈现加速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1996年是我国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九五计划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遭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第五次经济周期中02-03年利率有所下降,银根放松,经济与物价出现加速增长,07-08年多次调整利率,银根收紧后又放松,经济增长率、物价呈上升后又下降的态势。

根据改革开放后第四、五次经济周期数量指标的分析可以验证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这一规律。

(二)两轮经济周期之间的过渡年的特征

过渡年处于衰退期期末和复苏期期初,过渡年经济增长率是上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最低点,又是下一经济周期最低点。过渡年的通货膨胀率既低于当年经济增长率,也低于当年存款利率。1999、2009年两个过渡年的都是处于衰退期,而且1999年经济增长率是第四经济周期从高峰跌落的最低点,又是第五次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回升的最低点;而2009年经济增长率是第五经济周期从高峰跌落的最低点,又是第六次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回升的最低点。

(三)经济增长率先于通货膨胀率一年达到最高点,两者同时达到最低点

一般经济增长率提高,则通货膨胀率提高;经济增长率下降,则通货膨胀率下降。在第四次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于1993年达到最高点,1999年达到最低点,而通货膨胀率,1994年达到最高点,1999年达到最低点;第五次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于2007年达到最高点,通货膨胀率于2008年达到最高点,2009年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达到最低点。

(四)通胀率与同期利率、下一期经济增长率关系规律

只要某年度通货膨胀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高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某年度通货膨胀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低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

1996-1999年,经济体制处于转轨初期,不满足此规律;2000-2003年、2005-2006年通货膨胀率均低于存款利率,经济增长率连年递升;2007-2008年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经济增长率表现为下一年低于上一年。

(五)经济增长超过10%两年,则第三年国家必然采取紧缩政策,将第三年经济增长率降下来

第四次经济周期中,1994、1995年经济增长率连续超过10%,1996年降到9.8%;在第五次经济周期中,2004-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均超过10%,2006年利率水平便有所提升,但银根收紧幅度不大,效果较小。2006年、2007年经济过热,经济增长率持续拔高,国家多次采取紧缩政策,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低于10%。

四、总结:

通过对1994年至201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包括过渡年的特征、通胀率与同期利率和下一期经济增长率关系等规律并加以验证。投资者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政府宏观政策进行预测,在经济周期的实现衰退期期末进入股市大胆建仓,复苏期大胆持股,繁荣期适时调整持股比例,衰退期远离股市,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张林昌,王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与行业配置的宏观视角[J].国泰君安证券,2009.

(美)伯顿,李薇.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经济周期的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周婷婷.探寻中国经济周期规律着眼未来行业轮动[J].凤凰网(财经),2010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职位试用期工作自我
  • 下一篇:汽车维修顶岗实习报告11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