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患儿的护理措施范例(3篇)

时间: 2024-05-15 栏目:公文范文

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43-02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是以顽固性咳嗽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没有典型哮喘发作的临床表现,误诊率较高[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48例,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12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21例由于进食鱼虾发病,40例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39例由于气候变化、冷空气发病。将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较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急性发作护理措施通常患儿急性发作均是以夜间咳嗽作为主要临床症状,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夜间巡视的工作。让患儿取半卧位进行休息,并帮助患儿拍背、翻身以及咳嗽,对患儿病情出现的改变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患儿发生口唇发绀、脉搏增快、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时,则应该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

1.2.2缓解期的护理措施患儿疾病处于缓解期时则主要是针对咳嗽进行治疗,将气管炎症进行消除,有效避免哮喘的再次发作。患儿的临床症状逐渐得到缓解后,应该持续以规范性的方式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另外,还应该向家长讲解该疾病长时间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心理顾虑得到有效消除。患儿应有着光线适中、合适温湿度、清新、空气流通、清洁的居住环境。如患儿存在过敏史,尽可能不要在加重饲养宠物以及种植花草,防止患儿与油漆直接接触。

1.2.3雾化吸入护理咳嗽变异性哮喘主要是以雾化吸入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患儿在接受雾化吸入治疗前应将食物残渣、分泌物全面清除,防止对深入雾滴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进行雾化治疗时,医护人员嘱咐患儿以深而慢进行吸气,确保有着更加深入的雾滴吸入。完成雾化治疗时应嘱咐患儿漱口,避免在口咽位置聚集大量激素。

1.2.4预防再次发作的护理措施患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之后,应该积极查找致敏物质,通常造成患儿哮喘发作的过敏物质主要有灰尘、运动皮屑、真菌孢子、植物花粉以及海鲜类食物等,可以给予抗原过敏治疗。患儿在出院后应该构建复诊随访计划,每隔一段时间让患儿回院复诊病情,确保患儿的治疗能够具有规范性。

1.3临床效果判定标准①治愈效果:彻底缓解咳嗽症状,偶尔出现咳嗽的情况,不需要进行处理。②显效效果:明显减轻咳嗽症状,偶尔出现咳嗽的情况,需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③有效效果:咳嗽症状有轻微的消失,仍要继续制定方案进行治疗。④无效效果: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更加严重。

1.4统计学意义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3.0进行分析统计,通过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任何年龄段的儿童都会出现咳嗽变异性哮喘疾病,主要是因为患儿气道存在高反应性出血、过敏性炎症或者因为炎症细胞介质对咽喉上皮、气管以及支气管直接刺激造成的,其临床治疗具有规范、持续、长期等基本特征[2]。要想预防哮喘不能仅仅在急性发作治疗工作停留,还应该合理的教育患儿。本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促进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信心得到有效增强,使患儿的生活治疗得到显著提高。本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治疗效果高达9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

研究表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促进临床效果有效提高,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篇2

【摘要】目的:分析护患纠纷中儿科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对8例纠纷的解决过程体会、观察、回顾性总结与归纳。结果:通过对相应心理应激反应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结论:医院及护理管理部门对发生纠纷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应予重视、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面对纠纷,积极寻找主、客观原因,杜绝不良因素的干扰。

【关键词】儿科护士;护患纠纷;应激反应;防范措施

护士在医院这一特定的服务场所,难免因各种原因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1]。儿科护患关系则是要在当今的“四二一”家庭现实环境下进行互动,由于双方在提供和接受服务过程中存在着可能的认识和沟通偏差,因此发生矛盾与纠纷近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纠纷一旦发生,既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护理秩序,也会加重当事护士的心理负担。临床工作中通过我们的观察和解决纠纷过程的体会,总结出如下心理反应表现并提出防范措施。

1护患纠纷中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2]

1.1精神焦虑、紧张:发生问题和纠纷后,当事个体往往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思维混乱,心跳加速,难以再进行正常操作。

1.2心理恐惧、惊慌:当事人意识到是因自己失误而导致纠纷产生时,表现出怕家属愤怒不冷静而采取过激行为;怕上级领导知道而影响发展前途;怕触及法律负刑事责任等一系列差错心理反应。

1.3心情抑郁、失望: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及心理应激能力的培养,当纠纷发生后,郁闷压抑、心灰意冷,如得不到领导、同事及家人的及时关怀和帮助,则感到工作压力大、前途无望,可引起自控力减退、精神涣散,久而久之,易引起心身耗竭综合征。

1.4心理委屈、愤怒:将纠纷原因归结于客观或患儿因素,而非主观行为。性格内向者在纠纷后独自悲伤流泪、沉默不语,自认倒霉以发泄内心的委屈;性格外向者则易失去理智,到处理论辩解,以表白己的清白无辜,试图证明差错不是因主观因素造成。

1.5过度谨慎、逃避:部分护士尤其是有过纠纷者,在面对稍微复杂或曾出现过纠纷的护理操作及格外挑剔的患者及家属时,易过度谨慎产生逃避心理,谨小慎微或让他人操作,甚至无原则迁就,担心稍有不慎再次引起纠纷。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工作正常进行。

1.6心态沉稳、镇定: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纠纷的发生、后果及处理事项,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寻找主、客观因素,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但此类心理表现者不多见。

2防范措施

2.1正确认识护患纠纷的危害:护患纠纷一旦发生,既影响医疗单位和护士群体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影响正常的医疗、护理秩序,也会加重当事护士的心理负担,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从思想上认清护患纠纷的危害,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

2.2合理安排工作及人员,为护士减压:针对当前儿科护士所面对的常态及隐形压力,护理部及护士长平时应多关心护士的生活,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节假日开展一些娱乐活动.让护士适当放松。合理安排班次。

2.3护士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或在环境的熏陶之下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护患纠纷的发生,不单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与护理人员的内在修养有关。在护理队伍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护理道德、陶冶职业情感、提高文化修养。

2.4个体行为包括文明语言、得体举止的良好培育:护士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服务态度最为患儿及家属关注。亲切文明的语言、温文而雅的举止会给患者带来亲切信任感,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对待情绪不稳定、不配合的患儿家长,避免压抑对方情绪,应留时间和空间让其发泄[4]。

2.5主动服务,态度亲切: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护理人员都应以病人为中心,服务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安慰、体谅,规范语言及行为举止,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信任,使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中。

2.6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技能水平: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我院护理部及科室内经常开展业务活动,如儿科护理知识讲座、护理知识竞赛、操作比赛,定期进行业务理论、操作考试.开展新老护士“一帮一一对红”的拜师学艺、护理查房等.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水平保证护理质量,以减少因技术问题引起的护患纠纷。

2.7增强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法律法规是规范医疗行为的基本前提。医院将经常性的普法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台,从法律的高度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儿科则强调护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患儿的生命与健康,保障监护人的自与患方的知情权。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三查七对”原则,谨慎从事技术操作,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8多方面给予支持、理解:对发生纠纷的护士,首先护士长不要严厉指责,应积极帮助护士寻找纠纷的原因,并协调解决纠纷;给予适当心理安慰,努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之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工作。心理负担过重或情绪有波动的护士,要适当给予调休假,同时要安排有关人员做好心理疏导,使其能正视自己、正视纠纷、正视工作并勇于承担责任、

2.9加强交流,密切护患关系: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把握患儿病期心理变化的特点,把握护理要点,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患儿入院后,护士应注重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早期提供诊疗服务,对疾病动态及所采取的医疗护理措施加以通俗的说明解释。特别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医疗、护理处置,应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使其配合,并在护理文件上准确记录宣教情况。及时的护患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减少和避免护患矛盾、消除磨擦的桥梁。

3体会

护患纠纷的防范,对于医院及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是值得探讨和重视的课题。发生纠纷当事人的心理演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化解,对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护士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临床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保持“慎独”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发生。面对纠纷时要积极寻找主、客观因素,认真反省及检查工作中的过失与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杜绝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薇群,陈念湄。护士差错归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207

[2]梁涛,李峥。论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中华护埋杂志,1999,4(3):167

[3]任秋云,卫淑英,任还芸,护埋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护理研究,2002,16(4);232~233.

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的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69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4-02

1前言

新生儿在医学上是指出生并不足29天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不仅是胎儿延续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的发育的基础时期。在新生儿期,婴儿的各项功能处于不断调整,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的生理功能与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很容易染上病,甚至夭折。因此护士应该不断提高护理的质量,避免护理中隐患产生。

2新生儿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2.1护理之中的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良莠不齐,经验不足,更有甚者,有的护理人员本身的责任意识以及责任感不强,工作中只求效率而不管质量。对于护理中的新生儿这一特殊的人群,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有着加强的责任意识,有着良好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家长放心。

2.2由于新生儿的身份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没有陪护人员,患儿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因此在护理之中出现疏忽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新生儿中,容易出现红臀,交叉感染等;在新生儿沐浴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烫伤等情况。

2.3护理人员对于新生儿的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在护理以及在患儿出院的时候不认真核婴儿的床头卡等证明身份的物品,造成新生儿身份弄错的事故。在新生儿入院的时候,对于新生儿的体检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的隐藏病情,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2.4护理工作中的工作日志记录不认真,不规范。因为这些日志是护理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在时候出现医疗纠纷中的重要凭证,因此护理记录日志非常重要。但是有些护士没有认真记录,这样就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连续以及完整性,有时候还会出现涂改的痕迹。

2.5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较其他类型的护理工作更加的琐碎,繁杂,再加上新生儿本身身体素质不高,病情的变化周期非常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密切的观察患儿的病情。新生儿易哭闹加上不配合更加会使医护人员心情很烦躁,如果还有不能良好的休息以及很好的心理调节,护理人员很容易精神紧张,并且工作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

3防范措施

3.1加大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各项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专业护理知识的学习以及护理工作实践的培训,还要在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核,让医护人员从思想的深处理解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作为新生患儿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耐心,同情心,更要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不断强化自身的护理水平,并且加强自身与新生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尽量达到让新生患儿家长信任,增加家长的安全感的目的。

3.2严格执行科室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各种不同的疾病的常规护理,加强各自的责任意识,并且开展定期考核。这样做可以让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以及法律义务和责任。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上报上级解决

3.3严格执行交接班以及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制度。对于护理人员交接班,要求提前十分钟到,并且在床头交接班,认真的核实新生患儿的真实身份。对于新生患儿出院或者外出的时候,要求有两位护理人员同时检查,将患儿的身份核实清楚无误后再与家属共同核实然后家属方可带患儿离开。

3.4定期开展对于护理记录知识的培训,并且还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这样能够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记录书写的要求与规范,以免造成以后的麻烦

3.5医院要安排足够的医护人员,帮助医护人员降低工作强度。还要对其工作提出支持与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增强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4小结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新生儿护理的工作中,贯穿着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并且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并且在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现自我问题,改正问题,最终达到优质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强化自身在医疗服务中的法律义务以及责任。尽全力得到新生儿家长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新生儿高高兴兴出院,家属信任医院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桂凤.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06

[2]储辉.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3]曹颖.临床护理不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水电医学,2011-06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总结(整理4篇)
  • 下一篇:高一年级地理知识点笔记必修三(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